公文素材库 首页

作为旁观者的一份保证书

时间:2019-05-22 11:43:11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一份保证书

一份保证书

张家庄小学王芳

我珍藏着一封学生的保证书,铭记着围绕着这封保证书发生的一件让我时时警醒、终身难忘的故事。

那天上午第四节课我走进教室,学生起立问好后,我准备开始讲课。这时我却发现课堂气氛有些异常:学生个个脸上挂着诡异的微笑,看着我,弄得我莫名其妙。“怎么啦?”我诧异的问。“ 老师,你今天真漂亮!”我一惊。我自知长相平平,平时穿着也很朴素低调,只讲求端庄大方即可。听这么一说,我不禁下意识地低头打量了一下自己,今日穿着与昨日无异,难道——我脸上有灰?我情急之下抹了一下脸,这时学生把我的窘态尽收眼底,哄堂大笑起来。陈泽更是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边笑边大声喊道:“ 老师,今天是愚人节!” 愠怒顿时溢满我的胸中!当时我一定是涨红了脸,愤怒让我的表情很可怕,因为我发现学生的笑声戛然而止,个个识趣的低下了头。只留下陈泽的笑声显得突兀而刺耳。我剜了他一眼,他吐了吐舌头,不出声了。 课堂继续进行,但全然没有往日的轻松默契。“??陈泽,你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提问道。陈泽站起来,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多次讲过,你操什么心!只知道恶作剧!”盛怒下我顺手操起黑板擦朝第一排坐着的陈泽砸去,他的裤子上登时便留下了雪白的粉笔末。看到平时总是和声细语的我发火了,教室气氛顿时紧张起来。陈泽梗着脖子不吭气,竟然大摇大摆坐了下来,对我怒目而视,情形可谓剑拔弩张。当时弄得我很尴尬,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终于下课了。可当我走出教室的一刹那,一种深深的懊悔涌上心头。我这是怎么啦?竟然因为学生开的一句玩笑话而失态!竟然因失态而迁怒于人 !这时几个学生尾随我来到办公室,安慰我说:“老师,对不起。我们只是想和您开玩笑,您身体不好,一定别生气。”说着,又进来几个学生,眼含歉意。我突然发现孩子们金子般的心在闪光,人性中善良、真诚、宽容、执着都表现了出来。此时此刻,我的胸口发热,我的眼睛发蒙,我羞愧中已不再生气,开始深深自责起来:平时教育学生要理解尊重、宽容待人的我为什么不能身体力行?我为什么不能幽默一下自己以缓解一下当时的气氛?我为什么不能像朋友一样与学生沟通?我为什么竟然头脑发热开始利用师长的威严体罚学生? 在深深的悔意中我陷入了深思,忽然间,我悟到了许多:虽然我平时工作很努力,但效果却一般,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深层的原因:一是自己自身业务素质不过硬,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差,不能做到冷静机智、幽默风趣化解矛盾,更谈不上游刃有余;二是我对这些90后学生内心世界缺乏深入了解,信息不对等,沟通渠道不畅,沟通方式不妥,所以虽然爱学生但总有隔阂感;三、最重要的是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缺乏平等与尊重的沟通肯定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面对个性张扬的90后学生。

再上课时,我主动真诚的向学生们承认了错误,当堂向陈泽道歉,并给学生表演了节目以示自罚。学生们都露出了快乐的笑容。陈泽显得很愧疚,眼泪都快出来了。这时我趁热打铁,以此事为契机开展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活动,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假如重新演绎该事件,当时你应该怎么说而不伤害老师的自尊?万一玩笑开过了头你会如何及时补救?假如受伤害的人是你会有什么感受,又会如何应对?今后我们学习生活应如何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以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学生们通过认真热烈的小组讨论、发言,达成了许多共识。

课后,陈泽主动送来了一封保证书,言词恳切,令人动容。保证书的四边细心地画了一

圈红色的小花,我数了数,整整四十朵,我们班的学生也是四十个!看完保证书后,我既激动又羞愧,这一朵朵小花多么像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一样:真诚、可爱、纯洁、善良。它们启迪我应该努力去包容他们、爱护他们,既做一个 “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又做能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灵的港湾,精神的慰藉。看完后,我再次向陈泽道歉并道谢,彼此说了很多推心置腹的心里话,感觉我们的距离拉得更近了。

这封保证书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我暗暗下了决心,今后一定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修为,改变自己的态度,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新的一节课又快上了,当我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到教室门口时,看见陈泽正用抹布仔细擦拭着已经很干净的讲桌,擦得那么认真,那么专注,以至于没有发现我的到来。我转过身去,悄悄拭去了眼中涌出的热泪。

第二篇:旁观者

“旁观者”的独白

作者:吉姆?柯林斯发布时间:201*-12-25 14:46:16

吉姆?柯林斯谈他对“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德鲁克的纪念,以及寻找普适“长青”的商业思想的重要性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被尊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但人们对他的推崇丝毫没有因为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从宝洁前ceo雷富礼(a.g. lafley)到海尔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瑞敏,众多优秀企业家受益于他的思想。

德鲁克将自己定义为“社会生态学家”(social ecologist),其思想涵盖商业与管理、社会与政治及对未来的推演分析等诸多方面。他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不仅在于具体的思想,形成这些思想的活跃的思考方式同样有着极高价值。观察德鲁克如何使用材料、推理、引证、演绎、归纳最后形成一个观点,是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借鉴的方法论。

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就是德鲁克最著名的学生之一。不同于他的导师通过抽象思考从宏大社会层面提出深刻问题,柯林斯的专长在于以实证和系统的方法分析公司和组织的成败。《基业长期》和《从优秀到卓越》让柯林斯跻身一线管理学者,在系统研究过企业的成功后,新书《强者的没落》(howww.bsmz.net)谈话感兴趣。他就像一个喜欢在壁炉边接待学生的和善大方的老教授,只是他恰好是个天才。我特别被他的为人所吸引,他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学识丰富的非常和善的老人,就像拜访你最喜欢的老师。

让我感到有趣的是,他一开始就问了我很多问题。要知道他是伟大的德鲁克,已经86岁了,而我才36岁,还没真正做出什么成绩。他询问我对什么东西好奇、感兴趣,对设计自己的道路怎么想。我们谈到具体的想法,但更多是对独立道路的抉择。要当企业家有很多种方法,你可以建立自己的公司,但那不是我的道路;除了传统学术路线,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企业思想家,走自己的路。他真正帮我树立了做一个企业知识分子和思想家的信心。

当我有机会提问时,我很好奇他怎么写作。我描述了自己在写作上的沮丧和困难,我说到有时我写出一些东西但过后一点也不满意,最后全部扔到废纸篓重新开始。他看着我说:“啊,那就是主要进展。”他认为写完然后扔掉重写真的是很好的进展。他86岁时已经写了30多

本书,但还在继续写作,之后又写了10本左右,总想做得更好。我记得我问他对那些书中的哪本最感骄傲,他说:“下一本。我对还没有写出来的书更感兴趣。”

有些事情我一直没有忘记。德鲁克给过两三个对我非常关键的建议,第一个就是我必须努力思考不做什么。他曾问我:“你是想打造出不朽的思想,还是不朽的组织?”我说是思想。他说:“那你就不能建立组织。”这是我真正的转折点。当时我正在放弃传统学术道路,建立一个咨询公司、一个组织是很自然的选择,但德鲁克说:“你应该专注于打造思想而不是组织,让其他人去建立组织。如果你去建立组织,就会(把精力和注意力)从建立思想上转移开。”这是我的决定性的关键时刻,从此我放弃建立组织,因为我的任务是建立思想。这是我从他那里学到的,也一直在努力保持的。

德鲁克给我的另一个重要建议,直到多年后我才意识到其价值,并以此指引人生。这就是应该少关注生存和成就,而是更专注于如何成为有用的人。他的关键思想之一就是,如何让你对世界有用。

我们经常在一起,反复讨论很多问题,我也不知道我教给了他什么,很难想象有人能教导德鲁克。也许我让他知道了严谨的研究方法并不一定要像少数学术模型那样限定在狭窄的问题中。我认为一个大型实证和结构性研究项目也允许你提出很宏大的问题。德鲁克总是对宏大问题感兴趣,但他思考这些问题的方法更有机,比如大量阅读、和很多人谈话。我的方法论更结构性,比如回溯、对比、分析和数量分析等,我想宏大问题也能那样解决给他留下了印象。

不变与万变

我相信彼得·德鲁克,也相信迈克尔·波特,他们的学说都是不受时间影响的基本原理。我们这群人总是试图找到某种最好的方法,形成一些不是只适于一时一地,而是经久不衰的思想。

有些非常根本的思想经得起时间考验,就像金字塔一样。回顾公司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真正伟大的人类系统—社会、公司、组织——都必然有其根基和价值,提供让其长青的理由,尤其是当外界条件变得困难时,能在一个混乱而难以驾驭的世界中提供指引。拥有这样的价值观就意味着你可以围绕它做出很多变化,但有些东西是始终坚持的。愿景和现实间必然有差别,但重要的是必须有价值观,长青的组织都有价值观。

其次,没有人就没有伟大的事业。是人建造了国家、公司、科技和各种事物。管理和建筑人类系统的基石及本质都是人,而非组织本身。德鲁克谈得很多的一点是,让人们持续一致地发展,让他们根据自己天然的长处发展成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用的人,而不是试图让人变成不是他本来应该的样子。这也是不随时间改变的原则。当然,建筑任何一项可持续的人类事业,都必须使用权力,但领导者应该知道什么是权力又该如何使用它。行使权力必须是为了比自我更大更重要的目标。

在保持价值观的同时,系统中围绕于它的东西必须能自动改变和进化。我曾问德鲁克认为21世纪的管理实践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他说:“大多数根本层面的东西还是那样,但依附其上的东西将会变得截然不同。”我们不能预见科技如何改变人们的沟通、不同类型的信息如何改变人们做事的方法和节奏,我们沟通、组织和决策等许多方面的事情都将完全不同,但

一切始终从人开始。无论时代怎样变迁,要坚持的原则都是:将组织建立在不同人的不同专长上,围绕于一定价值观,根据能够得到的资源进行部署,聚焦于真正擅长的领域,警惕不要轻易涉及不能真正做出成就和贡献的领域。除了这些,其它一切都要保持开放、随时进化。

我们从当前的金融危机学到的是,让伟大公司衰落的不是危机,危机只是让你的优点和脆弱点暴露并被放大,而弱点是由你自己造成的,像英特尔这样强大的公司就在危机中变得更强大。

真正的教训是必须始终假设将有危机和坏运气袭来,所以要保证能在危机到来之前就比现在更强大。关键不在于危机发生时做了什么,而是在之前做了什么。另一个问题是系统扭曲导致的风险与后果的脱节。商业活动就是你拥有资本和劳动力,然后获得经济回报。在某种层面上,所有事物都有风险,问题在于随之而来的上升和下降将对人们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也是我对企业和企业精神满怀激情的原因之一。企业的本质就是回报和风险如影随形,你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在爬山的人是你自己,决定去山上什么地方的人也是你,选择冒险和承担后果和回报的人都是你,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这场危机教会所有人的最关键一点是,不稳定很可能成为世界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特征。即便这场危机过去了,各种事物最后回归繁荣—我们知道怎么制造繁荣—也不可能重回稳定。必须假设这是一个叫醒所有人的警钟,还要经历更多不稳定性,而不是一场会熬过去的噩梦。但这不等同于我们必然会衰退,不稳定也可以很强健、充满增长,但重要的是不稳定。

坏运气就是好运气

我们做《基业长青》一书的研究,就是想知道伟大企业家是怎么建立起后来成为伟大企业的公司的,他们都经历了些什么。其中两点很有趣,其一就是大多数基业长青的公司开局都很艰苦,商业想法都很失败。3m一开始就不成功,迪士尼早期的电影不怎么受欢迎,比尔·休利特(bill hewlett)和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在第一次成功之前做了8 个产品,波音曾经必须卖家具才能支持飞机制造??这些今天看来很伟大的巨型公司都有很卑微的起点,但其日后的成功都来自于这些他们还是年轻企业家时遇到的挑战和挫败。伟大企业家之所以能成就伟大,部分就是因为他们早年是面临着很多困难挣扎起家,这迫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必须更强大。就像我常说的,坏运气就是好运气。

18家我们选出的基业长青公司有15家经历过1930年代的大萧条。他们认为萧条会使自己更强大,因为萧条迫使他们回归基本价值观,回归企业精神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因此,像现在这样的环境对那些能真正回归本源的人是有利的。企业始于车库和睡在沙发上,当你经历危机时,会发现原以为必需的一些享受其实毫无必要。真正的企业家从一开始就知道这点—你最初能忍受那些不方便和不舒适,以后也可以。对这样的企业而言,经济危机有助于它们回归使其成就伟大的优点和力量,当事情变得太简单和太容易时,要保持忍受艰苦的能力就难得多。

一些曾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巨型公司也会栽跟头,比如通用汽车,对我而言,其中的教训就是应该始终保持谦卑。即便取得成功,也要保持恐惧,因为没有什么能保证成功会一直继续下去。首先,永远做怀有疑问的人。我想到塑造了沃尔玛辉煌的山姆·沃顿(sam walton)和惠普两位创始人那样的人。他们始终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自负,因为他们始终在学习,想知

道更多,从不觉得自己已经一手把握真正的大图景。就像德鲁克,他是一百年来你所能遇到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怎么做?他在86岁的时候还在提问题。

其次,永远不要相信好运。你的成功可能确实部分出自运气,但始终要想到,如果好运出清怎么办?如果成功真是靠运气,而你又认为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当好运用完时,你就暴露了。第三是始终要迫使自己去理解为什么能成功,而不是计算具体做了什么事成功的。成功不是因为我们做了这件事或那件事、然后继续这样做就能保持成功,必须跳出来思考更根本的原因,以及什么条件下让我们成功的理由会失效。我在写《从优秀到卓越》时见了很多ceo,其中一位不想出现在书里,不想让大家认为他们已经很卓越—因为当我们认为自己卓越时,便失去了卓越。

真正的关键不仅是创立公司和保护大公司,而是小的公司学习如何规模化创新。问题不在于它们是否更创新,而在于是否有能力将创新规模化。英特尔最伟大的贡献不是发明、生产了存储芯片,而是有能力将摩尔定律规模化,并以此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我们总是回顾亨利·福特,不是因为他发明了汽车,而是其规模化生产能力。真正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是有能力将创新规模化的人,这与只是创新的人很不同。所以当你拥有了创造力,再将其与规模化能力结合起来,我认为这才是真正伟大企业家的创造。

笔与剑的人类戏剧

我曾受过约翰·加德纳(john gardner)的教导,他是《自我革新》(self-renewal)的作者。当时我还在斯坦福教书,他对我说,我太专注于“寻找兴趣”,其实应该将更多时间花在“培养兴趣”上。看看德鲁克,他始终兴致勃勃、对外界保持极度好奇。他曾说自己总是朝窗外看,问到底在发生什么,而不是看着房间里的镜子。

一个最常见但最有力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改变?没人能预言未来,但你能看见当下的变化,那么你就能提出问题:这种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意义是什么?德鲁克的好奇心是与他看向窗外、询问世界变化的欲望结合在一起的,这使他保持敏锐和生机。他对周围的变化很敏感,每年都会随机给自己的学生打电话,询问“你们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他还健在,肯定会对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新事物发表看法。

人的思想总在改变,因为始终在学习。一种改变是承认以前的想法都是错的,如果认真思考,这样的否定不太可能经常发生。更常见的是在既有认知上增添新的角度和理解。想象你有一个黑箱,装着你必须理解的东西,比如好公司和坏公司的区别、各种人类系统,但你看不见里面。于是你在黑箱的某个地方戳一个洞,然后拿灯来照。我的灯就是我的研究方法,德鲁克的灯就是他能简化很多问题的非凡电脑,其他人的灯可能是某种特别的框架,就像迈克尔·波特那样。

这个洞和灯光能让你窥见黑箱里的一点东西,比如关于商业和管理的各种原则,但必须认识到,你所见的只是那一个角度,还要在不同的地方戳更多的洞,窥见之前看不到的东西。如此反复,你所见的越来越多,框架不断完善,但永远只是整体的一部分,而非全景。你的任务是保持好奇和钻研精神,在生命结束前不停地戳洞和窥视。必须不断增添新的理解,改变想法,否则就是死亡。这不意味着要抛弃过往得到的重要认知,新事物不太可能全盘否定你得到的真正重要的东西,而是给你新的理解和方法。

我相信人的任务是发现自己的真正天赋所在。无疑大部分东西都是可以学习的,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领导力。大脑和肌肉一样可以被训练,而且可以被训练成不同的类型,比如写作、商业或者管理。我们都拥有的创造力也是一种可以训练的能力。重点在于,你可以把自己训练得更强大、更擅长于某个领域,而真正要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你真正的天赋?你可能刚好拥有某种不同寻常的能力,在此之外,你的其它能力不一定能超出平均水平。

德鲁克的独特天赋是抽象思维。他提出宏大问题的能力绝佳,比如什么能让社会更丰富多产、让人更自由。这种抽象的思想中其实包含着巨量信息,这就很需要天赋。而比尔·克林顿这样的政治家天赋就在于懂得如何玩政治游戏,伟大的拳击手穆罕默德·阿里的天赋就是击倒和让对手出局,他把自己的这种独特天赋用在了拳击上。我们所有人身上深处都有某种独特天赋,挑战在于找到它并充分发展它。很多人直到50岁、甚至60岁才开始创造性工作,所以不要太早灰心放弃。

我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关于生活和生命的概念,而非单纯的商业概念。我读研究生时,有位老师提出了一个绝妙想法—把你的生活变成一项创造性的艺术工作。我就是由此想到企业家精神是个生命概念。你可以按照数字给被分割的图画填上既定的颜色,但企业家精神是在空白画布上凭自己的想象绘画。

当年我在斯坦福教授小企业的企业家精神这门课时,学生总是对我说:“你总让我们去探索自己的道路,你自己为什么不这样做?”所以我决定,我可以继续做教授和老师,但不是在大学这种传统系统里,而是做自己的研究。这就是挣扎求生的企业家精神—寻找自己的道路。这很适合我,因为我喜欢独立实验。我相信有两种改变世界的方法,一种是剑,一种是笔。大部分世界是由“剑”改变的,即由那些行动的人改变,他们领导国家、建立企业、探索世界的某个部分。握笔的战士则用思考和思想改变世界,用笔来拓宽握剑的战士的思想,这就是我的哲学,用笔而非用剑的企业家精神。

当你观察商业时,可以将其仅视为生意,也可以将其视为上演人类戏剧的舞台。商业始终由人来建筑。我最近接到一位古典文学教授的电话,我们一边谈论《麦克白》一边谈论我不久前出版的新书《强者的没落》。我们谈到悲剧艺术—莎士比亚给了我们《麦克白》,荷马给了我们《伊利亚特》,而我记录的是公司戏剧。关注商业也可以写出《麦克白》和《伊利亚特》,这些都是关于人的问题和故事。对我而言,最终感兴趣的还是人本身,人的戏剧,这才是真正有趣的事。(本刊记者贺昊勋采访整理)

第三篇:旁观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首次看到《旁观者》这本书,我满怀敬畏与好奇翻开了这本书,从此刻起,我接触到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德鲁克说:“这本书虽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却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一本”,我曾反复品味了这句话,思考着为什么德鲁克会这么说,知道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我也渐渐喜欢上了这本书。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来自亚特兰提斯的报告,旧世界里的年轻人和无邪天真的夕阳岁月,我着重看了最后一部分,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美国报阀鲁斯那一节。

这部分发生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报阀鲁斯是中国传教士之子,因为在中国内地长大,鲁斯受中国的影响很大,在德鲁克眼里,鲁斯是个很有趣的人,他有着自己的想法,点子奇多,鲁斯向来不分阶级,年龄或是性别,即使是他不喜欢的人,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他也会尊重对方的想法和意见,作为《时代》的创办者,鲁斯明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作为管理者,鲁斯的管理工作却存在着很多漏洞,首先作为一名管理者,鲁斯做到了指挥职能,但其在协调方面却做得不是很好,其公司内部缺乏研究人员,这样一来使文章的作家不了解事实的细节,从而写出的文章容易出现一些离谱的错误,这就直接影响了报刊内容的真实性,其次,鲁斯还让编辑相互作对,使得手下那班人马斗争相当激烈,常常互相诽谤,这就严重违背了管理学中的协调原则,尤其是内部人员的和谐和各部门工作步调的一致。接触过管理学

的人都应该知道,协调原则贯穿整个管理活动的全部,是管理工作的灵魂和本质。其次,在鲁斯的公司中存在着很多鲁斯早年的好友,他无法把老朋友撤换掉,即使这些老朋友显然疏于职守,因此,时代公司的很多次失败都肇因于此,这个就是鲁斯在指挥方便存在的问题,指挥就是根据企业的利益,使他领导的单位里所有的员工做出最好的贡献,这就要求管理者对自己的部下做到深刻的了解,淘汰无能者,深入了解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协定,公正的处理问题,做好榜样,对组织进行定期检查,其中淘汰无能者做起来比较困难,但必须做的,这也是鲁斯存在的问题,他难以淘汰自己的老朋友,直接导致了工作的很多失败。

在《旁观者》中,德鲁克还提到了对鲁斯的“美国心灵”,其实鲁斯带着“美国心灵”来请德鲁克做分析的时候自己已经想到德鲁克会提出很多不同意的观点,但对于“美国心灵”的向往,鲁斯还是来请教德鲁克,听了德鲁克的深刻分析以后,鲁斯认识到其编辑方针存在问题,于是放弃了这项计划。而鲁斯之所以明知道自己的计划存在问题却仍要坚持让德鲁克提意见就是因为旁观者清这句话。

《旁观者》中记录了德鲁克大师一生中遇到的很多人和事,按照人物出现的顺序,他将这些人和事记录了下来,从而产生了《旁观者》,所谓旁观者就是从不同角度看事物,并不断地思考,像三菱镜那样不断折射出自己的思想。

图档:韩新峰201*104225

第四篇:我们是旁观者

我们是旁观者——作为中国人如何来看待这场美伊战争?

一 这是侵略战争?这是解放战争? 美军要是胜利了,那么就是解放战争。如果万一失败了取消了那么就是侵略战争。但无论如何,这是场由两个当今世界的法西斯份子(我愿意这么称呼他们)——布什和萨达姆挑起的战争。他们不停地播撒着仇恨与贪婪。从90年代的那场海湾战争就开始延续了。他们是魔鬼,绝对不是上帝的使徒,也不是真主的仆人。

这是场邪恶的战争,而且正在把更多地无辜民众推往撒旦的怀抱。被仇恨蒙蔽了心智的人必然会将灵魂出卖给魔鬼。

战后伊拉克人的生活会比战前更好吗?

很遗憾,我不得不对那些反战人士说,这个答案几乎是肯定的。

为什么呢?

首先在美国人统治下的伊拉克肯定不用再遭受联合国制裁,凡是愿意做良民的肯定可以有好生活。

其次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肯定要优于萨达姆的独裁统治,伊拉克在战后如果能够确实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那么恢复至战前水平还是有望的。

最后,在美国为首的西方舆论媒体的控制下,部分伊拉克人对美国的西式民主的反感乃至反对是不太有可能见诸于主流媒体的。这方面在南联盟已经有了先例。

三 美国发动这场战争有错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需要先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你认为美国人是上帝吗?你相信美国人跑到一个不同宗教信仰远在万里的国度是为了去拯救那里的人民?你看到的是伊拉克人民夹道欢迎美军还是无辜的人民握紧了的拳头?1991年伊拉克军队不战而降自动前往战俘营201*年伊拉克军队拼死抵抗即使逃往国外约旦地难民也纷纷回国“送死”。看来是萨达姆在这10几年内发明了什么精神控制法了?……

萨达姆是伊拉克乃至阿拉伯世界的抗美英雄?

想一想萨达姆都干了什么,再想一想冈村宁次又干了什么。给别国带来战争创伤,给自己国家带来10多年经济制裁,独裁统治高压政策蛮横行政,当国民和儿童都可怜地挣扎着只是为了生存这位萨达姆却享受着他的那些豪华宫殿。

我知道穆斯林文化和我们东方文明有别,也和西方文明截然相反。可是你要明白,现在的萨达姆充其量是911时的布什。当魔鬼处于弱势时,千万不要怜悯,因为那是魔鬼。魔鬼永远不是有着独立灵魂的人类英雄。

第五篇:旁观者的旁观者

旁观者的旁观者

——记《旁观者》读书笔记

工商(1)龙季桃 18359103974

《旁观者》的作者是彼得〃德鲁克。他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祖籍为荷兰人,其家族在十七世纪时从事书籍出版工作。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产生了一个“大师中的大师”,他还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已超过30篇,著作多达50余本,传播及130多个国家,甚至在前苏联、波兰、南斯拉夫、捷克等国也极为畅销。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则概念及发明,包括:“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学、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满足顾客、企业的基本功能是行销与创新、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权化、民营化……等。然而,这本书虽不是他重要的著作,但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

在书中,作者不是以主人翁的角度写作,而这正好映衬了书名《旁观者》。这本书以人为主题,共47个章节,其中分别写了作者不同时期所遇到的“传奇人物”。

德鲁克在叙述隆斯的专业风采这一个人物故事时,足足用了十六个章节的篇幅。书中介绍的隆斯是当时通用公司的最高执行主管,为通用的建设鞠躬尽瘁,而且爱憎分明,做起事来专心致志,兴趣广泛,热衷政治,党性很高,是共和党的忠实成员。隆斯曾在麻省理工学院以前所未有的高分光荣毕业。《我在通用的日子》(又名为《我领导下的通用》)是隆斯的著作,然而在书中极少出现关及“个人”兴趣的事物,因为在他认为,“个人”兴趣,与专业无关,“专业人才”因该不能透露自己的兴趣、信念和私人生活,得把这些和工作分开,除非涉及或影响到通用……在《旁观者》书中的对隆斯的语言描写也是非常具有个性,充分的体现出这位大师在管理界的权威性以及他对企业管理的独特见解。这是一种怎样的性格,怎样的一种心境,怎样的一种态度呢?我已经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样一个“古怪”的人!

当我在看到关于怀恩师的章节时,不禁地回忆着我的恩师们。他

们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德鲁克在怀恩师中些许多他遇到的和他所知的赋有个性的恩师们。于是,在这些各不相同的恩师们寻找着所谓的真正的老师。然而,在多年的教学观摩中却发现:老师没有一定的种类,也没有完全正确的教学法。教学就像一种天赋像贝多芬、卢本斯和爱因斯坦等那些与生俱来的奇才,教学是个人特质,和技巧、联系无关。在这之后,他发现了另一种老师,即凭借这一种方法来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老师。前者为天赋型的,而后者则为方法型的。在“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德鲁克则用了柏拉图式的爱来阐述。他还指出了这两种老师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非常负责。对与他的讲述,我个人是持赞同观点的,然而我无法来评论什么,因为我还是个“学生”。

看完了《旁观者》,虽然不能完完全全理解书中的内涵,但至少我旁观者(德鲁克)的旁观者的身份得知《旁观者》里有负责的老师;有年轻时因反犹太的情结而痛苦万分,晚年又因希特勒入侵而流亡国外的奥国医学史上最早得到学术界正式认可的弗洛伊德医生;有因爱坚持而又为爱所困的伯爵和女伶;有将“个人”兴趣与工作完全分离且特立独行的隆斯;有长期与病魔斗争却意外胜利之后,难以停止交换的银行家弗里德伯格;还有深受中国传统政治(具体指制造党派斗争,在位高权重的人士间挑拨)的耐人寻味的鲁斯。在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中,感受到尽管是用文字来叙述或表达一些看是微不足道的事物,却能过让旁观者们收益到无穷尽的财富与快乐!

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啊!

zohoo小编推荐其他范文:

面对一份保证书

一份关于出轨的保证书

一份戒烟保证书

一份有趣的“保证书”

给俺家妞的一份保证书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作为旁观者的一份保证书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8533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