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形容词+‘点儿’”格式
及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
〇 导言
本文讨论的格式“‘这么’+形容词+‘点儿’”(记作:这么a点儿),是现代汉语里一种比较有趣的格式。在这个格式里,形容词可以替换为它的反义形式,替换后形成的新句子,意思不但不相反,而且相同。例如:
(1a) 这么大点儿,给他算了。=(1b) 这么小点儿,给他算了。(2a) 这么长点儿,给他算了。=(2b) 这么短点儿,给他算了。 等式的两边减去相同项,则:例(1) 大=小;例(2) 长=短。
一个词在句子中的意义与其反义词相同的“反义”现象,常见于古代汉语的“反训”和现代汉语的反语(反话)、反问中。但是,“这么a点儿”是现代汉语的口语性格式,再加上能进入该格式的积极义形容词都可表消极义(如a中的“大”和“长”分别表小和短),而消极义的形容词仍表原义。因此,所论格式中积极义形容词所体现的反义问题, 既不属于反训所代表的词汇-语义层面,也不属于反语和反问一类反义所在的语气-功能层面。那么,这种反义究竟属于语言的哪个层面?在其所在的层面,其意义又是怎么产生的?这种语义和语形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在汉语语法中属于“特殊”还是属于“一般”?本文在格式结构构成描写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给以语言内的解释和回答,同时讨论语法-语义解释中的语言客观性问题与相关性问题。1
一 “‘这么’+形容词+‘点儿’”的格式构成1.0“这么a点儿”由前、中、后3段构成,进入这3段的词语,数量虽然不等,但都是封闭性的。并且这几部分成员的相互搭配,构成了本格式数量有限的几种言语形式。
1.1格式前段是指示代词。若把指示代词进一步分为指别词和代词,那么本格式的前 段是表示强调的指别词,其成员只有两个:“这么”和“那么”。“这么”近指,“那么”远指。除了指示的远近,“这么”换成“那么”,句子意思和格式特点基本没有变化。试比较例(1)和例(3),例(2)和例(4)。
(1a) 这么大点儿,给他算了。=(1b) 这么小点儿,给他算了。(3a) 那么大点儿,给他算了。=(3b) 那么小点儿,给他算了。
1.2中段是描写事物度量衡特征和数量的形容词,共有19个。其中描写度量衡特征的有18个,并且都是正反成对的,即:
长、短丨厚、薄丨轻、重丨深、浅丨高、矮丨宽、窄丨远、近丨 1
2
332本文曾在(1998年8月北京)第10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上宣读,本次刊出作了较大的修改。关于形容词指代度量衡,可参看邢福义:《谈“数量结构+形容词”》,《中国语文》1965(1)。“矮”有时说成“低”,“低”本文看作“矮”的变体。虽然在构成成员上“少”没有配对的,但是在表
大、小丨粗、细
这9对18个形容词中,积极义的9个词都能以定心结构的方式,描写事物的特征并指代度量衡。如:3尺长、两米厚、4斤重、5丈深、6米高、7寸宽、8丈远、1拳头大、两碗口粗等。
描写数量的,只有一个词:“少”,并且是挂单的。我们能说“那么少点儿,给谁都不够”,不能说“那么多点儿,给谁都不够”。这可能是“多”的语义直接和“点儿”相排斥所致,也可能与“多”能和描写度量衡特征的积极形容词组合构成度量疑问式“多x”(如:多长、多厚、多重、多深、多少,等等)有关。其消极意义的9个形容词只能描写特征和提示度量衡的类型,但不指代度量衡。
不论是“少”,还是其他形容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描写与数量有关的特征和状态,并且其特征和状态都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形容词进入该格式的可接受度形成一个序列,序列中的位次与其使用频率、使用分布及所在语境有关。使用频率越高,可视性越强,使用的范围越广,其构成的句子可接受性越强。
1.3后段只有1个成员:表微量程度的词“点儿”。其变体有“一点儿”“一点”“一点点”等。总体上讲,变体的换用,不影响格式的结构和句子的意义。
1.4格式前、中、后成员排列组合起来,从理论上讲,共有38个句子,即:“这么+a+点儿”和“那么+a+点儿”各有19个句子。但是,由于在所论格式中其积极意义的形容词都表其相对的消极意义,故由19个形容词构成的38个句子,只表10种消极意义:短、薄、轻、浅、矮、窄、近、小、细、少。4
二 “‘这么’+形容词+‘点儿’”的内部结构
2.0 “这么a点儿”内部有两种层次构造方式,这两种方式对应三种结构关系。a的表义类型不同,“这么a点儿”所对应的结构关系也不同。
2.1 消极形容词(a1)构成的 “这么a1点”,在层次构造上有两种切分方式,每一种切分所代表的层次构造对应一种结构关系。
第一种切分,是在“这么a”和“点儿”之间划开,“这么a1点儿”是切成“这么a1+点儿”。如:
(5)这么小/点儿那么薄/点儿这么轻/点儿那么短/点儿
这种切分的两直接成分之间是定心关系,把“点儿”换成其变体形式“一点儿”等,定心中间可插进“的”。如:
(6)这么小点儿→ 这么小的一点儿那么薄点儿→ 那么薄的一点儿这么轻点儿→ 这么轻的一点儿那么短点儿→ 那么短的一点儿 这种定心之间在表义上是互注性的,“这么a1点儿”就是:“这么a1”即“一点儿”的意思。定语可以代替整个定心结构。如:
(7)这么小点儿(,给谁都不合适)→这么小(,给谁都不合适)
那么薄点儿(,值不了多少钱)→那么薄(,值不了多少钱)义格式的构成上“少”也是配对性的,其配对的形容词是由“大”兼任的。如:这么大点儿(怎么够用?)=这么少点儿 (怎么够用?)
4虽然在构成成员上“少”没有配对的,但是在表义格式的构成上“少”也是配对性的,其配对的形容词是由“大”兼任的。如:这么大点儿(怎么够用?)=这么少点儿 (怎么够用?)
“这么a1点儿”的第二种切分,是把a分析为“这么点儿” 的中嵌成分。这种意义上的“这么a1点儿”,可变换为“这么点儿a1”(或互为变换式)。如:
(8)这么小点儿→ 这么点儿小那么薄点儿→那么点儿薄
这么轻点儿→ 这么点儿轻那么短点儿→那么点儿短
“这么点儿”是a1的描写性状语,状语可以代替整个状心结构。如:
(9)这么点儿小(,给谁都不合适)→这么点儿(,给谁都不合适)
那么点儿薄(,值不了多少钱)→那么点儿(,值不了多少钱)
2.2 积极形容词(a2)构成的 “这么a2点儿”,只有1种可能的切分方式,即a2是“这么点儿”的中嵌成分。但是这一种切分对应状心和主谓两种结构,即a2分别是状语中心语和主语,“这么点儿”分别是状语和谓语。
状心结构的“这么a2点儿”,可变换为 “这么点儿a2”。如:
(10)这么大点儿 → 这么点儿大这么长点儿 → 这么点儿长
那么高点儿 → 那么点儿高那么重点儿 → 那么点儿重
跟状心结构的“这么a1点儿”一样,其状语也可代替整个状心结构。如:
(11)这么点儿大(,给谁都不够用)→这么点儿(,给谁都不够用)
这么点儿长(,给谁都不够用)→这么点儿(,给谁都不够用)
主谓结构的“这么a2点儿”,可以变换为:a2(只有)这么一点儿。如:
(12)这么大点儿→ 大(只)这么一点儿这么长点儿→长(只)这么一点儿那么高点儿→ 高(只)那么一点儿那么重点儿→ 重(只)那么一点儿
2.3 由消极形容词构成的“这么a1点儿”,是一个定心结构和一个状心结构“异构共形”;由积极形容词构成的“这么a2点儿”,是一个状心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异构共形”。但是,不论其结构如何,“这么a1点儿”和“这么a2点儿”基本意思相同。从结构和意义相对应的角度看,严格地讲,“这么a点儿”为状心结构,是 “这么a2点儿”和 “这么a1点儿”同义的句式基础,“这么a2点儿”和“这么a1点儿”同义,严格地讲是在状心结构上的“同构换说同义”。(进一步看 3和 4)
三“‘这么’+形容词+‘点儿’”的格式语义
3.0 状心结构的“这么a点儿”,是现代汉语里强调描述对象直观性特征和状态之消极面的语言格式。格式的基本意思是表小或少。这种格式义的形成,首先与“点儿”的语法性质及其词义有关,同时也与“这么点儿”的语义限定及a的表义特点有关。
3.1 “点儿”是“一点儿”的变体。“一点儿”,《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473页列出的第二个义项是:“表示很小或很少”。通过观察我们可进一步看到,在这种用法上,“一点儿”有做状语和做定语中心语两种不同的用法。“一点儿”做状语,常取“一点点”的形式,其意思是表程度极低或很小,其中心语是形容词。对有些形容词而言,当形容词是a2时,“一点点”相当于“不怎么”和“不”,一点点a2=不(怎么)a;当形容词是a1时,“一点点”相当于“很”,一点点a1=很a。试比较:
(13)甲乙
一点点大=不怎么大/不大一点点小=很小
一点点重=不怎么重/不重一点点轻=很轻
一点点红=不怎么红/不红一点点薄=很薄
从(13)甲看,“一点儿”做状语对中心语有一种语义转化功能;“一点儿”的这种语义功能,和“只”类副词+“这么/那么”相当。可比较(13)的甲乙和(14)的乙丙:
(14)甲乙丙
这么大:表大只这么大=不大
这么小:表小只这么小=很小那么重:表重只那么重=不重
那么轻:表轻就那么轻=很轻 从(13)乙看,“一点儿”有语义强化功能。“一点儿a1”是构成a1的强调式。把(14)乙“(只)这么a1”和(13)乙的“一点儿a1”加起来,就是所论格式“(只)这么a点儿1”。
从(14)乙和(13)甲看,“这么a2点儿”的a2经过两度转化变成表a1。这种转化可表示为:不a2+不a2=很a1。如:不大不大=很小,不重不重=很轻。从(14)丙和(13)乙看,“这么a1点儿” 的a1经过两度强化变成a1的强调式。其强调可表示为:很a1+很a1=非常a1。如:很小很小=非常小,很轻很轻=非常轻。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么a2点儿”是“很a1”的意思,而“这么a1点儿”则是“很a1”的强调式。即:“这么a2点儿”=“这么a1点儿”,是语义上同义,语用上并不等值。即“这么a1点儿”多一个强调功能。
3.2 孤立地看,“这么a2点儿=这么a1点儿”是一种个别特殊的现象,但从3.1涉及的格式不难看到,现代汉语里存在一个使积极形容词具有相对的消极义, 使消极义得到强调的格式群(或叫语法场)。这个场的成员据初步考察有5个:
(15) a. 只(才/就)这么(/那么)ab. 一点点a
c. 这么(/那么)一点儿d. 这么(/那么)一点儿ae. 这么(/那么)a点儿
这5个格式成员中,后4个格式是前面隐含“只”类副词的格式,与第一个格式形成隐现对立。隐含“只”类副词的格式,补出副词,格式意义不变。可比较(16)和(17):
(16)牛大姐不解地:?基隆?要么就是高雄,台湾那么大点儿的一个岛。?
(17)牛大姐不解地:?基隆?要么就是高雄,台湾就那么大点儿的一个岛。?(王朔、冯小刚《编辑部的故事》,109页)
可以说,前面带有或隐含一个表不足或不够的“只”类副词,是上述积极形容词a2语义上转化为“不a1”,消极形容词a1语义上变成“很a1”的语法系统性特点和语法场特征。所论格式的成立及其表义,有一个系统(或语法格式场)作为它的背景支持和支撑。这种看似特殊5765 “红”没有“大”一类形容词一样的反义词,因而没有乙式。就是一些有反义词的形容词,如“热、冷”加“一点点”修饰都是构成甲类;而“好、坏”一类形容词加“一点点”修饰却是构成另外两类“有点a2”和“不怎么a1”。“一点点”加形容词的语义问题比较复杂。
6 “这么/那么”+形容词,形容词取消极义与副词有关,《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401页)指出:‘那么’的强调作用同样适用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大、高、多…)和
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小、低、少…)。但如句子里有‘只、就、才’等副词,
‘那么’加积极意义的形容词跟加消极意义的形容词的意义没有什么两样:‘只
有那么‘大’等于‘只有那么小’。? (引文中的下划线为引者所加,下同)
第661页又指出:?‘这么’的强调作用同样适用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大、高、多…)
和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小、低、少…)。 但如句子里有‘只、就、才’等副词,
‘这么’加积极意义的形容词跟加消极意义的形容词的意义没有什么两样:‘只有
这么大’等于‘只有这么小’。
7 “一点儿”从做状语和定语修饰形容词、做中心语受副词性代词“这么/那么”修饰来看,它是形容词性的。
的现象,其实是一个较小系统中的“一般”。
3.3“这么a点儿”格式所表的语义:短、薄、轻、浅、矮、窄、近、小、细、少,是10种消极义,其前9种都可用“小”来表达(如“短”是长度小,“薄”是厚度小,“轻”是重量小,等等)。因而,“这么a点儿”句式的意义可概括为表小或少。并且从语义角度看,上述10种消极义的a1,在汉语里形成一个一级“小-少”语义场。不仅如此,而且“一点儿”也是表小或少的。因此,“一点儿 ”可看作第11个a1,并且它们共同组成有11个成员构成的二级“小-少”语义场。“一点儿 ”与前10个a1之间,是一种上下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这么a点儿”是小少义“复用”的格式。
虽然在结构上“这么点儿”是修饰a的,而在语义上a是在提示或指代“一点儿”所描述的“某个方面”。具体地说,积极形容词 a2 指代度量衡,消极形容词a1是提示“这么点儿”所陈述的度量衡。比如在“这么大/重点儿”的“大、重”分别是指代体积、面积、数量和重量,而其反义词(小、轻)则只是有提示度量衡的作用,即“这么一点儿”所陈述的对象是体积、面积、数量和重量,而不是别的度量衡。从信息的角度看,形容词a都是表旧信息,在句中是一种话题,与之相对,“这么一点儿”是述题。
四 “‘这么’+形容词+‘点儿’”的格式语用
4.0 所论格式“这么a点儿”的表达功能,主要是比况和强调某种消极状况。
4.1 “这么a点儿”用手势比划的,和前面带比较的事物的,一般是比况。例如:
(18)由中子组成物质的密度非常大,芝麻那么大一点的中子星物质,就有
几百万吨重。
(19)像手指头这么大点儿,就卖1千多元。
例中的“大”换成“小”句子意思和用于比况的性质都不变。又如:
(20)从小城到矿上,才30里路,这么近一点,不用派车了。
(21)九真山相对高度才200多米,那么高一点儿,一个小时就爬上去了。
《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如果前面没有带“用来比较的事物”,又不是当面用手势比况,“这么”和“那么”就是虚指,有略带夸张、使语言生动的作用。(增订本第400页、660页)这里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这么a点儿 ”无论有无比况的事物和用不用手势,都带有一种夸张的意味。并且,手势比况,一般只适用于“这么a点儿”,不大适用于“那么a点儿”。就是能用手势比况的“这么a点儿”,其中的a也只能是可用手比的几个词:大、小,厚、薄,高、矮,宽、窄,长、短,远、近,粗、细等。就是说,语法格式的成立受实际语用的制约。
4.2在3.1中,我们说“这么a1点儿”和“这么a2点儿”语用上不等值,在语义上表现为:一个是表“很a1”,一个是“很a1”的强调式。而在语用中则表现为非强调式的“这么a2点儿”,可在其后续上一个强调句,强调式的“这么a1点儿”则不然。试比较:
(22)只这么小一点?太小了。(-)只这么大一点?太小了!(+)
(23)只这么薄一点?太薄了。(-)只这么厚一点?太薄了!(+)
把(22)(23)的问号换成逗号,情况不变。从这里可以看到,语义和语用是相互印证,或互为因果的。
4.3 这里还应指出,“这么a1点儿”和“这么a2点儿”语义相同,严格地讲限于状心结构的换说同义,并不只是表现在内部结构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结构分布中。我们可看“这
么a点儿”做宾语的句子。例如:
(24)你穿这么薄一点,不冷吗?(+)
(25)你搬这么轻一点,好意思吗?(+)
可是,这样用的句子,其“这么a点儿”,只能是定心结构的“这么a1点儿” ,不能用状心结构的“这么a2点儿”,即a1不能换成a2。可比较(24)和(24’),(25)和(25’):
(24’)你穿这么厚一点,不冷吗?(-)
(25’)你搬这么重一点,好意思吗?(?)
“这么”换成“那么”,情况不变。可见,结构和语用也是相互印证,或互为因果的。
五 结语
本文讨论,可小结如下。
5.1 “这么a点儿”格式,是一种构成词和句式成员都具有封闭性的格式。其层次构造有“这么a/点儿”和a嵌于“这么点儿”中间两种。前一种构造是定心结构,后一种对应状心和主谓两种结构。定心结构的a是消极形容词a1,主谓结构的a是积极形容词a2,状心结构的a是a1和a2两者。不同结构的“这么a点儿”意义上基本没有差异,但语法分布不尽相同:定心结构的“这么a点儿”能做宾语,其他结构的则不然。
5.2 本格式是表小和少的格式。“这么a2点儿”和“这么a1点儿”同义,严格地讲,是在状心结构上的“同构换说同义”。“这么a1点儿”和“这么a2点儿”语义相同,语值不同:“这么a2点儿”是表“很a1”,“这么a1点儿”是 “很a1” 的强调式。这种语值差异表现在小句连用上为:非强调式的“这么a2点儿”可续接“太a1”的强调句,强调式“这么a1点儿”则不然。
5.3 由积极形容词构成的“这么a2点儿”表消极义的“很a1”,就其成因看有内外两种支撑。从内部看,是“一点儿”和“只这么”两度语义转化使然;从外部看,是带有和可添加“只”类副词的格式构成的语法场作为系统支撑。即个体可在系统中找到联系和解释。
第二篇:汉语言,中文专业毕业论文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文化对语言有影响,这是一般人都赞成的,并且其影响突出地反映在词汇和文字上。但是对语法的影响究竟怎样,有影响还是没有影响,看法就不同了。就是说有的,其看法也不尽一样的。语法是语言的要素,说文化对语言完全没有影响,恐怕不客观,平心而论,应该说,文化对语法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文化对语法究竟有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应该回答的问题。
语法一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言规则,一个是指语法学。因此文化对语法的影响,包括对语法规则和语法学的影响两个方面。语法规则,在不同的时期和学派那里,它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从现在比较开放的视角来看,语法规则包括词语、句子和篇章的构成、理解和表达的法则。语法规则是人类长期抽象思维的成果和社团约定。作为抽象思维的成果,它具有极大的人类共性;作为社团约定,它具有民族、区域和团体的个性。因而,我们认为,文化对语法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人类文化对其语言语法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总体性影响,不同社团所使用语言的语法差异反映出的人类文化的异同,折射出的具体影响。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包括语言,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按照这种理解,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产物,不同语言的差异都是文化的差异。讨论文化对语法的影响一定是取狭义文化论,即语言和文化是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确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必须要发掘出文化的理据,或发掘出语言与文化在类型和特征方面的共性。文化对语法的影响,简言之,是一种相似性影响、特征性影响和类型性影响。
一文化对语法的总体性影响
从总体上看,几乎可以说人类的文化和人类语言的语法是同时产生的。文化的发展特点和语法的发展特点,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文化对语法的总体影响,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
人类早期最能反映文化的是部落的标志――图腾。从中国的情况看,随着文化的演进,民族的融合,这种图腾文化标,渐渐消逝了,代之以文化无标,或者少标(服饰、国旗等也应算一种文化标)。人类语言的语法也有相似的历史表现,形态十分发达的印欧语,总体走向是形态越来越趋简化,从形态繁标走向语法约标和无标。比如英语的第二人称代词you 原来主格单数为thou,宾格为thee,主格复数为ye,而在现代英语里合成了1种形式(you)了。罗伯特·麦克拉姆等著《英语的故事》(秦秀白等译,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第87页在谈到中古英语时写道:“诺曼底人征服英国时,古英语大多数屈折形式(即词尾变化)已在口头语言中消失,??古英语发生的最为重要的简化或许就是词尾形式的消失”。同样,被有些汉学家看作汉语的一种形态的声调,也是显现出从多到少的发展趋势。一般认为,现代汉语的方言是古汉语的历史投射,或者说现代汉语方言的声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古代汉语的状况。我们知道现代汉语方言的情况是,有的方言声调有5个6 个,广西玉林方言多到10个,但是代表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汉语普通话却只有4个声调,算上轻声也只5个。这种情况明显表现出形式标志从繁趋约的发展趋势。
到了近代,随着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别国和征服世界,文化接触几乎是以一种强制的方式,把一种文化和一种语言强加给别的国家和别的民族。但是,由于文化的排他性和语言的排他性是十分顽固的,最后其文化接触、语言接触及较量的结果,是殖民者文化和语言的妥协――
形成一种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语(creole)。简单地说,洋泾浜语几乎是用母语的语法说一种外语,克里奥语则是用大大简化和异化了的外语语法讲的外语。一般认为,洋泾浜语是一种临时性的语言,而克里奥语被看作是一种新型的语言,这种语言的使用者,不仅用它作口头交际,还以之作书面语书写官方文件,把它作为母语传授。克里奥语的语法,是文化接触和语法妥协的表现。就是说,不论一种语言的推行是强制的还是自愿的,最后的结果常常是以文化妥协和语法妥协为结局。这和殖民主义者的文化推行一样,在他们推行的产品文化、科学文化、制度文化和信仰文化中,他们是非常希望把他们的信仰文化乃至制度文化,传给已经或将要被它们占领的国家及其人民的。可是他们越希望推行的东西,对方接受起来却越困难;他们越强硬,对方接受就越难。后来,为了让对方接受,推行者不得不放宽很多要求。所以,可以说,殖民地时期,中国人民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大众,所说英语的语法,和他们所信奉的洋教、所实行的某种制度一样,都是两种文化两种语法妥协的产物。
文化妥协和语法妥协,经过较为漫长的历史演变,其结果是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和语法系统的诞生。这种妥协的文化和妥协的语法,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种中和文化与中和语法,或者说是几种文化和几种语言的融合(因为妥协是双方的)。
如果从语法种类和文化种类的角度看,文化融合和语法中和,是文化发展带来了人类文化和语言语法的增容。不仅东西方两种大文化大语言之间,就是次文化和方言共同语之间,也是如此。就拿疑问句句式来看,在袁家骅等的《汉语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第2版第55页)列出汉语疑问句式中,“v不v?”“a不a?”是普通话的句式,“v不?”“a不?”是方言句式,其举例是:
普通话是不是?好不好?
云贵是不?好不?
可是到了现在,在很多人的“普通话”语感里,它们几乎全都是可以接受的普通话句式了。如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语法研究和探索(2)》,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89页)所列的普通话动词问句句式就包括“v不”这种形式:
a. 你买不买?b.你买不?c.你买吗?
a.他来不来?b.他来不?c.他来吗?(该文没有讨论形容词构成的问句)不过,从文化和语言接触的包容性来看,两种语言和次语言使用者共享的语法系统,其包容性不是均等的,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包容强势一方,而不是相反。在人们的直觉里,好象很多时候是在外国生活的殖民者能接受殖民地的文化,而殖民地人民不太能接受殖民者的文化。同样,方言区操普通话的人,在语言上是处于一种弱势,因而其“语法系统”往往会大于老北京人的普通话系统。比如:非北京人操普通话可能会说“你吃不吃饭?”“你吃饭不吃饭?”这两种句式,而北京人可能只说后一种。
文化对语法学的影响,是把她越来越具有的包容性和越来越丰富的特色,投射到语法学的各个方面。从语法的内涵和外延看,本世纪初,它还主要限于词语屈折变化的狭义形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汉语被认为“没有语法”;接着,形态越来越不发达的英语,在语法学中较先把语法扩展到句法,在这个意义上,汉语有语法了,70年代以前的一些汉语语法书,常常是把语法定义为“组词成句的规则”;最近一二十年来,语法概念的丰富和差异简直让人激奋:如用结构主义理论写的语法书,其语法定义是语言的结构规则,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其语法,则又是人脑中世代遗传的一套言语生成能力。在中国,语法学的主流,是在不断地扩大着其规则的对象内容,语法由词、短语(词组)、句子的构成规则,扩大到句群直至篇章的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则。不仅如此,有的汉语语法学研究,还涉及到投射在语言结构中的交际规则和信息传递规则。汉语语法学的语法分析,也由50年代60年代用逻辑、形态、词类、结构关系分析句子、修改病句,发展到用结构层次、语义关系、语用价值、交际传息功能,来解释句子的语形构成、语形和语义的对应关系、句子容入信息和释放信息的
规则等等。汉语语法学体系,也在经历了30年代――60年代黎锦熙为代表的“词本位”、70年代――80年代朱德熙为代表的“词组本位”的一统体系阶段,进入到邢福义提出“小句中枢” 、徐通锵提出“字本位”、马希文提出“语素本位”的多元体系纷呈的探索争鸣阶段。与此同时,各具特色的语法研究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总的来说,从以上一些个方面看,文化对语法的总体性影响和制约,体现为文化和语法较深层次上的一种特征相似性。
二多种语言的语法所反映的人类文化异同
多种语言的语法所反映的文化异同,是不同文化对语法的局部影响或组成部分的具体影响。在这方面,不同语言的语法有时反映出文化的共性,有时则是反映着文化的个性。这里的多种语言,既包括不同种族的语言,也包括一种语言的方言。因而其“种”有的是逻辑上的“属”。为了讨论文化的方便,我们可以在不同层次上给语言分“种”划“属”。
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分属印欧语和汉藏语两大体系,但是两种语言的语法,在体现男女身份的表达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英语有好些表女人身份的词是在表男人相同身份的词上面加一些词缀(如:神god /女神goddess, 皇帝emperor/女皇帝empress, 男主人host/女主人hostess, 英雄hero/女英雄heroine),汉语也有好些表女人身份的词,也是在表男性相同身份的词语的基础上,加上“女”字或相当的词语。例如:他是一个司机丨她是一个女司机;他是一个作家丨她是一个女作家;他是一个英雄丨她是一个巾帼英雄。但是称说男人一般不说“男”字。
在语法学里,一般称带有表示区别的多出部分的语言形式,为“有标”或“有标式”,没有带的为“无标”或“无标式”。无标一般是在生活中占文化主导地位的,如我们吃的肉通常是猪肉,单说“肉”时,一般就是指猪肉,即猪肉可以是无标的。但是说“牛肉”“鸡肉”“兔子肉”时,其“牛、鸡、兔子”一定不能少,必须是有标的。就是说,用无标表主、表众、表常用,用有标表少、表从、表不常用,这是语言的语法共性。这种共性是文化主从众寡的观念的一种折射和反映。男女身份词的有标和无标,是由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妇女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社会地位一直处在男人之下,这种人类社会发展形成的共同特点,造成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心理:男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和主体,女人是社会生活外围和附庸,这种特点反映到语言上就反映为表男性的词成了同类词语的构成基础,表女性同类角色的词只能是在男性相同角色词上派生。反过来,如果一个地方的一种社会角色是以女性为主体,即其职务一般是由女性来担当的,那么该词就是指女性。如果偶尔有个男性充当其“职”,“男”字就是必须出现。如“保姆”一词通常是从事家庭服务工作的女性,但是男士要出任这种工作,必须称他“男保姆”;同样,“护士”通常是由女性担任的,男士做护士一般得说成“男护士”,“媒婆”和“男媒婆”称呼也是同样的道理。这种情况下,女性身份就成为无标的,男性身份就变为有标的了。
接触过英语和汉语的人,或比较过英语和汉语的人,可能有一个感受是共同的:汉语和英语有些句子成分的语序是倒过来的。例如:当我们说到年、月、日的时候,当我们说到国家、省、市、区、街、门栋和某个人的时候,汉语都是从大到小,最大的放在最前面或最上面,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而英语则刚好相反。这是不同语言语法反映的思维文化差异。
同样,当我们说“教堂的医院”的时候,这个医院是属于教堂的;当我们说“医院的教堂”时,则这个教堂是属于医院的。可是英语相同的语序所表达的所属关系,却刚好和汉语相反。1988年《国外语言学》第1期上刊载美国学者戴浩的一篇文章《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该文列举了许多事实说明“汉语语法的基本手法仿佛是按照某些具体的概念原则把句法单位编织在一起”,“把动词作为中心参照点,按时间顺序来排列跟动词有语义联系的成
分”,“它的顺序跟思维之流完全自然合拍”。例如:
汉语 他从旧金山坐长途汽车经过芝加哥到纽约。
英语 he came to newww.bsmz.net]. 北京:京华出版社,201*: 106
[2]苗怀明.梦断灵山:妙语说西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 253
[3]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年4月第一版: 265
默认推荐更多精彩范文: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月亮代表我的心——浅谈苏轼和他的《水调歌头
201*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
201*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
201*届 汉语言本专科生毕业教育实习工作计划 201*1127
毕业论文完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汉语言毕业论文(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93515.html
- 上一篇:asp毕业论文(精选多篇)
- 下一篇:网上商城毕业论文(精选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