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红河州民族民间舞蹈的维系与开掘初探
摘要:民族民间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发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流失,维系,开掘,民族民间舞蹈价值
民族舞则是从地域、民族性角度来界定,指具有某种民族特性的舞蹈内涵或形式。它强调的是民族文化形态的形式表现。比如中国民族舞蹈,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及风俗习惯等影响下,形成独特的舞蹈艺术个性及样式。民族舞蹈指舞蹈的内涵和个性——具有民族性。
一、民间舞蹈与民族舞蹈的现状
1民族流失
红河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现代生活中不断地受到别地域别民族的文化侵扰和当代高科技信息的冲击。由于当今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各种形式的舞蹈表现使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的舞蹈艺术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同时也给民族民间舞蹈带来危机,目前,受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艺理念的影响,中国民族民间舞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变化,西方的动作、节奏等手法,冲击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其形式化,民族性的元素减弱。
“一个民族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而民族民间舞这一特有的风俗文化的发展现状让人担忧。现在众多舞蹈打着民族民间舞的名义,却完全没有民族舞的内涵,壳是民族性,而魂却已完全不具备民族性。
2民间流失
在中国文化史研究上,自“五四运动”以来,尤其受文革影响,普遍认为传统的东西是陈旧的、有害的,应学习西方的、现代的文化。一度造成重视现代创新,而压制传统发掘,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甚至对立。
传统的民族民间舞也成为革新对象,而当市场经济大潮涌来,刚刚向本位靠拢的民族民间文化又一次偏离轨道,受到冲击,不再保留其民间性本色。而在其变化过程中,民间性只是形式化的宣传口号,已经逐步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等相去甚远,而不能在民间普遍流传和发展,这也是众多民族民间舞只适应舞台表演的要求,而丧失广泛群众基础的原因所在。
二、民族民间舞的价值体现与开掘
(一)民族民间舞的价值层面
民族民间舞蹈价值大体分三个层面: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
首先,它是物质的,受原始的自然环境制约而产生形式。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出现的早期原始舞蹈,即民族民间舞蹈的雏形,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舞蹈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他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据长期研究舞蹈艺术的专家和行为艺术家的研究结果认为: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古时代,它就充当原始人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
其次,它是制度的。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性使得它逐步成为一种稳定的艺术形式。作为祭祀、庆典、群众自娱等,民族民间舞蹈在表演中呈现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等符号,符号象征物具有指称、意味和记忆等功能,有选择的保存和新形态的重新整合,形成较稳定的舞蹈语言。在人类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会性,在他们组织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状况下,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不论是狩猎,还是战争,都是整个部落一起行动,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性的。
第三,它是心理的,也是最核心的。心理是维系一个民族情感的最稳定的因素,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民间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民族心理沉淀和文化积累,即蕴藏在民族群体头脑中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生死观念等。这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就我们红河州来说,无论是哈尼族还是彝族,无论是苗族还是壮族,各民族都蕴藏着极为传统的,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它们融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祭祖祈神、婚丧嫁娶,小到亲朋欢聚、劳动小憩都喜欢以民间舞蹈的形式抒情达意、自娱自乐,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价值核心与内容的挖掘
1技巧应该为表现内容而服务
技巧,固然在民族舞蹈上千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其稳定的象征性、表象性符号,而这只是局限于物质的和制度的层面体现。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在新时期,红河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同样要面对来自强势文化艺术的冲击,它同样面临着被同化的危险。从现阶段来看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存与发展正处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乡土文化与国际化,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的边缘徘徊。民族民间舞蹈常常被人忽视,其实只有民族民间舞蹈才是舞蹈发展的主流。民族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是一条永远不会枯竭的舞蹈源泉。重形式轻内容的作品成为了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普遍现象,不关注作品本身“意义是什么”,而只问“内容是如何构成的”。普遍认为,只要好看、只要美、只要让人快乐,就是“好舞蹈”。这便是本末倒置,完全将技巧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颠覆。
2内容应该表现为人与民族心理的体验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一种心理体验,一种文化状态,是指民舞的载体——舞群的思想观念,即其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婚姻观念、生死观念、审美取向等。舞群的思想观念受到社会主体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舞群的年龄、职业、接受教育的程度等对其思想观念也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
文化观念集群中,最核心的观念是价值观念。比如说,原生形态的祭祀舞蹈的核心是万物有灵观念,其中以祖先崇拜尤甚,其目的是希望得到祖先神灵的庇护,通过参加祭祖民俗活动,与祖神进行勾通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寄托。
3价值体现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1)社会价值
民族民间舞发源于生活,又经人们的创造而升华,挖掘它,不仅能充实民族优秀的民间艺术宝库、丰富了优秀传统民间舞蹈的内容,而且可向世人讲述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新时期的文化潮给民族民间舞蹈带来危机,同时也给我们弘扬民族民间舞蹈带来机遇,危机与机遇共存。这样就给我州的民族民间舞蹈生存与发展探明一条道路,我们只有毫不畏惧地站在外来文化冲击的风口浪尖上,迎难而上,借助现代化技术带来的便捷和快捷,利用一切机会把我们的包括民族民间舞蹈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熟悉中央乐团著名作曲家田丰的人都知道,田丰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就扎根云南,采集民间素材,在采风中他萌生了创建一座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的梦想。为保持民歌、民舞的原汁原味,他千方百计聚集了一批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营造了一个理想中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财产的封闭小区。让这批优选出的年轻人身着地道的民族服饰、口食粗茶淡饭,平淡人生地过着族群先人那种“日出而耕、日落而息” 的地道民族村寨生活。田丰出于一个作曲家的真情,以保护民族生态区,建造民族文化传习馆的思路,坚守民族文化应该是“求真禁变”“活化石”的理念。尽管田丰先生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心力憔悴,英年早逝,留下来的只是短暂的美好回忆与终生的遗憾……优秀的民族文化遗存与遗产到底应该作为“活化石”封闭在当今人造的原生态区域内,仅仅供给考古学者去研究,还是应当再现于当代舞台,建造一座活动的民族艺术博物馆,让当今的人去体味历史积淀中的人文韵味,在倾听祖母的脚步声中面对世界与未来。
就以红河州为例:屏边县大围山民族歌舞团将苗族冗长的仪式程序进行了简化,把民间舞蹈《芦笙舞》加以规范改编,加工后的《芦笙欢歌》不仅突出了民间舞蹈原有的风俗特色,还做到了观赏性与娱乐性并重,得到本民族的认可,并获得了云南省第五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
(2)历史价值
一个民族赖以生息的自然环境,会在一个民族的人民长期与自然灾害和野兽等斗争过程中体现。而民族战胜迷信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勇气,逐步积累的传统美德也会在民族文化中体现。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能从中体现出来潜在的历史价值,是研究民族民间舞的价值所在。
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等一切领域。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3)学术价值
从历史纵向来看,民族民间舞是一块“活化石”,它承载着一个时代或一段特定历史时期,一个民族的集体文化艺术意识及生活方式。以此为标本,追根溯源,我们可以通过民族民间舞这一特定的艺术形态,来了解、研究一个民族的过去历史面貌。同样民族概念从属于社会范畴,拥有稳定民族心理意识的社会群体,一点一滴积累和映射出这一群体在某一历史时期横向的社会关系,从这一层面来看,民族民间舞所浓缩的正是它所处在的艺术创作层面的真实写照,这样,更有利于对其所处社会的深入研究。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社会的角度,研究民族民间舞蹈,其价值无限,尤其具有了解过去,指导现在,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
片面的形式追求,而长期忽视、轻视内涵价值的挖掘,造成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歧路发展。而真正让中国民族民间舞这朵艺术奇葩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必须从根源——内涵价值——着手,以本正末。
红河州的文艺工作者,在党的文艺政策和民族政策指引下,相关部门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不是消极防御,更不是闭关自守,而是采取兼收并蓄,本土外来并存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处理这一文化矛盾。比如利用传统的火把节,祭龙、采花山等民族节日,采取歌舞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祭祖祈福、歌舞自娱的心理需求,加强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文化生活氛围。这时的民俗节日和民间歌舞,无论从其外在的形态、表演形式以及社会功能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所以,我认为,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是真正具有民族个性,有其社会意义与历史意义,从根本上,不只是体现某一个人的心理及生存生活状态,更能体现一个群种,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及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世界观、价值观。也只有这样,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才真正有出路,才能真正有价值的被开掘,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借鉴和发展。
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平台展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州也相应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文化节日,比如屏边“大围山文化旅游节”、“妃子笑荔枝节”建水“孔子文化节”、弥勒“葡萄酒文化节”、石屏“花腰歌舞节”,以及元阳、绿春、红河等地传统的“长街宴”的举办,都为我州舞蹈艺术展示提供了舞台。彝族舞蹈《踩云彩》,《阿西跳月》等一大批舞蹈节目在央视“CCTV”舞蹈大赛中得到了展示。为弘扬红河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作出了巨大贡献。
抓住云南旅游“二次创业”机遇大力弘扬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近年来,云南各地抓住“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打造《云南映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等一批演艺精品,成功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对接、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尤其是近年来以红河州少数民族为主题的电影《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红河》的拍摄上演,把中国和世界的眼光引向云南,引向红河,成为了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导游”; 我州在元阳梯田文化旅游节上表演的实景原生态的农耕文化节目《梯田印象》,也震惊来自世界各地游客。
通过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创造出旅游景区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用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同志的话说:云南旅游好似一个漂亮姑娘,但一定要有文化内涵才更有身价。因此,红河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要扩展自己的市场和舞台,一定要抓住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的机遇,发展增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命活力,永葆青春,长久不衰。
简言之,处于新时期的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必然要受到国内外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总的趋势是适应不同的职业、文化层次、审美情趣群体的需求,在接纳吸收各民族和外来舞蹈文化的基础上,不失原味地发展本土民间舞蹈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曾经带给我们快乐和享受的民族民间舞蹈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翻腾出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梁一儒.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3] 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个案研究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二日
《新时期红河州民族民间舞蹈的维系与开掘初探》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93753.html
摘要:民族民间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发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流失,维系,开掘,民族民间舞蹈价值
民族舞则是从地域、民族性角度来界定,指具有某种民族特性的舞蹈内涵或形式。它强调的是民族文化形态的形式表现。比如中国民族舞蹈,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及风俗习惯等影响下,形成独特的舞蹈艺术个性及样式。民族舞蹈指舞蹈的内涵和个性——具有民族性。
一、民间舞蹈与民族舞蹈的现状
1民族流失
红河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现代生活中不断地受到别地域别民族的文化侵扰和当代高科技信息的冲击。由于当今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各种形式的舞蹈表现使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的舞蹈艺术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同时也给民族民间舞蹈带来危机,目前,受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艺理念的影响,中国民族民间舞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变化,西方的动作、节奏等手法,冲击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其形式化,民族性的元素减弱。
“一个民族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而民族民间舞这一特有的风俗文化的发展现状让人担忧。现在众多舞蹈打着民族民间舞的名义,却完全没有民族舞的内涵,壳是民族性,而魂却已完全不具备民族性。
2民间流失
在中国文化史研究上,自“五四运动”以来,尤其受文革影响,普遍认为传统的东西是陈旧的、有害的,应学习西方的、现代的文化。一度造成重视现代创新,而压制传统发掘,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甚至对立。
传统的民族民间舞也成为革新对象,而当市场经济大潮涌来,刚刚向本位靠拢的民族民间文化又一次偏离轨道,受到冲击,不再保留其民间性本色。而在其变化过程中,民间性只是形式化的宣传口号,已经逐步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等相去甚远,而不能在民间普遍流传和发展,这也是众多民族民间舞只适应舞台表演的要求,而丧失广泛群众基础的原因所在。
二、民族民间舞的价值体现与开掘
(一)民族民间舞的价值层面
民族民间舞蹈价值大体分三个层面: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
首先,它是物质的,受原始的自然环境制约而产生形式。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出现的早期原始舞蹈,即民族民间舞蹈的雏形,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舞蹈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他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据长期研究舞蹈艺术的专家和行为艺术家的研究结果认为: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古时代,它就充当原始人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
其次,它是制度的。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性使得它逐步成为一种稳定的艺术形式。作为祭祀、庆典、群众自娱等,民族民间舞蹈在表演中呈现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等符号,符号象征物具有指称、意味和记忆等功能,有选择的保存和新形态的重新整合,形成较稳定的舞蹈语言。在人类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会性,在他们组织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状况下,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不论是狩猎,还是战争,都是整个部落一起行动,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性的。
第三,它是心理的,也是最核心的。心理是维系一个民族情感的最稳定的因素,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民间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民族心理沉淀和文化积累,即蕴藏在民族群体头脑中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生死观念等。这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就我们红河州来说,无论是哈尼族还是彝族,无论是苗族还是壮族,各民族都蕴藏着极为传统的,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它们融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祭祖祈神、婚丧嫁娶,小到亲朋欢聚、劳动小憩都喜欢以民间舞蹈的形式抒情达意、自娱自乐,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价值核心与内容的挖掘
1技巧应该为表现内容而服务
技巧,固然在民族舞蹈上千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其稳定的象征性、表象性符号,而这只是局限于物质的和制度的层面体现。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在新时期,红河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同样要面对来自强势文化艺术的冲击,它同样面临着被同化的危险。从现阶段来看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存与发展正处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乡土文化与国际化,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的边缘徘徊。民族民间舞蹈常常被人忽视,其实只有民族民间舞蹈才是舞蹈发展的主流。民族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是一条永远不会枯竭的舞蹈源泉。重形式轻内容的作品成为了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普遍现象,不关注作品本身“意义是什么”,而只问“内容是如何构成的”。普遍认为,只要好看、只要美、只要让人快乐,就是“好舞蹈”。这便是本末倒置,完全将技巧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颠覆。
2内容应该表现为人与民族心理的体验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一种心理体验,一种文化状态,是指民舞的载体——舞群的思想观念,即其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婚姻观念、生死观念、审美取向等。舞群的思想观念受到社会主体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舞群的年龄、职业、接受教育的程度等对其思想观念也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
文化观念集群中,最核心的观念是价值观念。比如说,原生形态的祭祀舞蹈的核心是万物有灵观念,其中以祖先崇拜尤甚,其目的是希望得到祖先神灵的庇护,通过参加祭祖民俗活动,与祖神进行勾通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寄托。
3价值体现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1)社会价值
民族民间舞发源于生活,又经人们的创造而升华,挖掘它,不仅能充实民族优秀的民间艺术宝库、丰富了优秀传统民间舞蹈的内容,而且可向世人讲述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新时期的文化潮给民族民间舞蹈带来危机,同时也给我们弘扬民族民间舞蹈带来机遇,危机与机遇共存。这样就给我州的民族民间舞蹈生存与发展探明一条道路,我们只有毫不畏惧地站在外来文化冲击的风口浪尖上,迎难而上,借助现代化技术带来的便捷和快捷,利用一切机会把我们的包括民族民间舞蹈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熟悉中央乐团著名作曲家田丰的人都知道,田丰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就扎根云南,采集民间素材,在采风中他萌生了创建一座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的梦想。为保持民歌、民舞的原汁原味,他千方百计聚集了一批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营造了一个理想中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财产的封闭小区。让这批优选出的年轻人身着地道的民族服饰、口食粗茶淡饭,平淡人生地过着族群先人那种“日出而耕、日落而息” 的地道民族村寨生活。田丰出于一个作曲家的真情,以保护民族生态区,建造民族文化传习馆的思路,坚守民族文化应该是“求真禁变”“活化石”的理念。尽管田丰先生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心力憔悴,英年早逝,留下来的只是短暂的美好回忆与终生的遗憾……优秀的民族文化遗存与遗产到底应该作为“活化石”封闭在当今人造的原生态区域内,仅仅供给考古学者去研究,还是应当再现于当代舞台,建造一座活动的民族艺术博物馆,让当今的人去体味历史积淀中的人文韵味,在倾听祖母的脚步声中面对世界与未来。
就以红河州为例:屏边县大围山民族歌舞团将苗族冗长的仪式程序进行了简化,把民间舞蹈《芦笙舞》加以规范改编,加工后的《芦笙欢歌》不仅突出了民间舞蹈原有的风俗特色,还做到了观赏性与娱乐性并重,得到本民族的认可,并获得了云南省第五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
(2)历史价值
一个民族赖以生息的自然环境,会在一个民族的人民长期与自然灾害和野兽等斗争过程中体现。而民族战胜迷信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勇气,逐步积累的传统美德也会在民族文化中体现。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能从中体现出来潜在的历史价值,是研究民族民间舞的价值所在。
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等一切领域。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
(3)学术价值
从历史纵向来看,民族民间舞是一块“活化石”,它承载着一个时代或一段特定历史时期,一个民族的集体文化艺术意识及生活方式。以此为标本,追根溯源,我们可以通过民族民间舞这一特定的艺术形态,来了解、研究一个民族的过去历史面貌。同样民族概念从属于社会范畴,拥有稳定民族心理意识的社会群体,一点一滴积累和映射出这一群体在某一历史时期横向的社会关系,从这一层面来看,民族民间舞所浓缩的正是它所处在的艺术创作层面的真实写照,这样,更有利于对其所处社会的深入研究。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社会的角度,研究民族民间舞蹈,其价值无限,尤其具有了解过去,指导现在,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
片面的形式追求,而长期忽视、轻视内涵价值的挖掘,造成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歧路发展。而真正让中国民族民间舞这朵艺术奇葩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必须从根源——内涵价值——着手,以本正末。
红河州的文艺工作者,在党的文艺政策和民族政策指引下,相关部门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不是消极防御,更不是闭关自守,而是采取兼收并蓄,本土外来并存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处理这一文化矛盾。比如利用传统的火把节,祭龙、采花山等民族节日,采取歌舞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祭祖祈福、歌舞自娱的心理需求,加强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文化生活氛围。这时的民俗节日和民间歌舞,无论从其外在的形态、表演形式以及社会功能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所以,我认为,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是真正具有民族个性,有其社会意义与历史意义,从根本上,不只是体现某一个人的心理及生存生活状态,更能体现一个群种,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及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世界观、价值观。也只有这样,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才真正有出路,才能真正有价值的被开掘,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借鉴和发展。
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平台展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州也相应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文化节日,比如屏边“大围山文化旅游节”、“妃子笑荔枝节”建水“孔子文化节”、弥勒“葡萄酒文化节”、石屏“花腰歌舞节”,以及元阳、绿春、红河等地传统的“长街宴”的举办,都为我州舞蹈艺术展示提供了舞台。彝族舞蹈《踩云彩》,《阿西跳月》等一大批舞蹈节目在央视“CCTV”舞蹈大赛中得到了展示。为弘扬红河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作出了巨大贡献。
抓住云南旅游“二次创业”机遇大力弘扬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近年来,云南各地抓住“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打造《云南映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等一批演艺精品,成功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对接、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尤其是近年来以红河州少数民族为主题的电影《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红河》的拍摄上演,把中国和世界的眼光引向云南,引向红河,成为了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导游”; 我州在元阳梯田文化旅游节上表演的实景原生态的农耕文化节目《梯田印象》,也震惊来自世界各地游客。
通过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创造出旅游景区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用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同志的话说:云南旅游好似一个漂亮姑娘,但一定要有文化内涵才更有身价。因此,红河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要扩展自己的市场和舞台,一定要抓住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的机遇,发展增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命活力,永葆青春,长久不衰。
简言之,处于新时期的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必然要受到国内外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总的趋势是适应不同的职业、文化层次、审美情趣群体的需求,在接纳吸收各民族和外来舞蹈文化的基础上,不失原味地发展本土民间舞蹈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曾经带给我们快乐和享受的民族民间舞蹈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翻腾出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2]梁一儒.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3] 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个案研究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二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新时期红河州民族民间舞蹈的维系与开掘初探》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93753.html
- 下一篇:对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结构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