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年人精神赡养路径的探索
摘要 相对于物质上的供养,“精神赡养”是独特而重要的。在对人的一切不利影响中,最使人短命的就是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对精神关怀的内在需求。老年群体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及各种发展性的需求的满足和国家与政府、社区、家庭与老年个体所组成的这一支持体系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
我国老龄事业面临快速老龄化、老人高龄化和家庭空巢化三大特点。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子女社会流动的加剧以及社会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精神和情感需求的满足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障碍。
一、老年人精神需求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中国的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尚不完善的情境下冲击而来。如何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是政府及社会各个方面都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思考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问题,有两个因素值得注意:第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未来若干年内,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以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都将会继续上升,可见,老年人的问题将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普遍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一个社会需求十分广泛的课题;第二,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方面,我们将拥有越来越充足的物质条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有条件转变观念,把对老年人群的关心从躯体健康层面向精神健康层面转向,把对老年人的关注从仅仅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提高到关注他们的文化、休闲生活,在积极为老年人提供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精神生活条件。
二、精神赡养的涵义与内容
(一)精神赡养的涵义
精神赡养问题构成了老龄问题的深层挑战。众所周知,养老的话题一般是针对老年人的需求而言的。老年人既有物质上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需求。相对于物质上的供养,“精神赡养”问题是独特而且重要的。“独特”是说精神赡养问题的性质不同于物质赡养或经济供养,这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问题。“重要”是说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健康价值、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从广义来讲,“精神赡养”大致包括了对老年人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随着社会的变迁,精神赡养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于物质供养而日趋重要的问题。精神赡养的同时满足了年轻人的道德需求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对“精神赡养”范畴的把握应从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三个层面来展开,换言之,全方位的精神赡养必须同时满足老年人的自尊需求、期待需求和亲情需求。
(二)、精神赡养的主要内容
1、人格上尊重,满足自尊的需求:自尊心,人皆有之,何况耗尽了半生心血才将子女养育成人的父母,更是理所当然希望得到子女的孝顺和尊重。讥笑、责难,甚至虐待老人等行为都是不道德的甚至违法的。
2、精神上安慰,满足依存的需求:老年人普遍存在一种空虚和孤独之感,他们希望享受天伦之乐,得到家庭温暖。子女书信问候,节假日探访,捎一点老人所喜欢的食物,甚至小辈们的亲近与求教,都将使老人感到欣慰。
3、生活上关心,满足求助的愿望: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事情老人已力不从心了,小到穿针引线,大至粗重活儿,都需要后生晚辈去主动关心。如果患病卧床,就更需要别人的帮助了。
4、言语上沟通,排遣寂寞的需要:老年人在休闲时常会产生一种失落感、自卑感和孤独感,尤其是儿孙们上班或上学后,忧郁之情就难以排解。此时,若邀两三个知己朋友,海阔天空地“侃”上一阵子,老人的精神状态可大为改观。
5、环境优美,满足舒适的需求:老年人要求生活环境好些,是满足其舒适感的需要。有活动场地进行锻炼,以促进身心健康。通过参加活动可结交新的朋友,以排除孤独感。
6、满足不同的心理需求:长期患病的老年人心理变化是复杂的,由健康人转变为“病人角色”,会很不适应,内心向往健康,便产生焦虑不安、烦躁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安慰、支持和帮助。居丧老年人(指近期内失去配偶的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变化剧烈,很多人由于不能较快地适应新情况而致使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甚至导致早衰、早亡。
三、老年人群的精神需求是老龄社会的深层挑战
1、感情需求始终是老年人心里最为强烈的一种需求
老年群体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需求结构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重大的变化。在一项对城市老人社区服务需求意向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老人在日常生活照顾和就医两方面存在明显的困难,因此有迫切和实际的需求。以老年人在代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责任伦理”为分析视角,这种“责任伦理”在养老中表现为大多数老年人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生存必需的经济来源和日常生活照料这两件大事,对于城市家庭赡养必须具备的精神慰藉的问题,他们虽有这方面的需求,但是当子女不能完全满足的时候,他们也采取了一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只是希望子女提供一个家庭养老所必需的亲情环境。调查发现城市老年群体的需求按主次排列为医疗与健康照顾、文化生活与精神慰藉、日常生活料理、经济需求四个方面。从“五个老有”角度,将老年人的需求分成物质需求、健康需求和精神需求(感情需求、发展需求和价值需求)三个方面。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老年人最基本需求的物质需求正在下降和弱化,健康需求是许多老年人的首要需求,精神需求中的感情需求始终是老年人心里最为强烈的一种需求。
2、精神慰籍水平成为老年保障水平的关键点
我国老龄化正在加剧,体制的完善还没有及时跟上,社会养老还代替不了家庭养老,即使是在城市,社区服务还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家庭的需求,告别孝道为时尚早,相反,我们还要大力提倡孝道。现代社会(尤其在城市中)条件下物质供养通常已经不是老年保障问题的核心,精神慰籍水平成为老年保障水平的关键点。很多调查表明,老年人最想从子女那里得到的不是金钱而是亲情,他们认为儿女孝顺是自己幸福的重要因素。家庭赡养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支持的一种主要形式(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而且也是老年人最易得到的一种资本形式。
3、精神赡养是社会支持的重要内容
在老龄化程度逐渐提高的当今社会,无论是无子女的“真空巢”老人、与子女分开独住的“形式空巢”老人、还是虽和子女同住,却缺乏沟通的“无形的空巢”老人都面临心事没处诉说、生活无法料理、怕生病、怕意外、怕孤独寂寞的困境。通过对社区不同类型老年人群所需求的机构设置的分类,可以看出缺乏精神照料是一个共同内容。
社区不同类型老年人群
现状
机构设置需求
高龄老人
非自理老人
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
经济需求大
与子女的沟通越来越少
精神慰籍缺乏
社区电子呼叫系统
上门照料服务(医疗、康复、护理、洗涤等)
低龄老人
空巢家庭老人
发展性需求的满足度低
社会照料需求大
精神慰籍缺乏
社区老年志愿者中心
家务助理、出行旅游服务
老年人协会、老年婚介所等
残疾老人
独居老人
经济需求相对比较大
缺乏人文关怀
精神慰籍缺乏
社会救济和低保、应急呼救电话、“守望协议”
对城市老年群体生活需求和社区满足能力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发现老年群体对社区的知晓程度、对社区服务的依赖程度、对社区服务的实际利用频度以及社区活动的实际参与度都非常低,社区对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更加低微,所以加强对社区工作职能、社区机制、社区队伍、社区设施、社区资源、以及服务点的宣传也是社会化居家养老顺利开展的一个关键点,其实更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能动性的老年群体自己要充分动用自己的资本,以弥补自身的弱势。
四、空巢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几种养老模式维形
1、居家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的社会化养老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更加切合生活实际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中的养老模式。目前社区养老的普遍做法是:老人仍然在家中居住,由社区为老人提供一些力所不能及的养老服务。在我国现阶段,还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全部承担养老费用的情况下,居家养老无疑是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一个较好的办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近些年来,一些省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为解决“空巢老人”生活照料问题,黑龙江实施“一键通”服务,**实施“黄丝带”计划,广州实施“平安钟”计划,北京实施“一对一”结对子老年人互助组,即以社区为依托,解决了“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与服务难题。在建立养老运行机制方面,许多地方也做出了可贵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杭州采取“社区服务政府买单”的新模式。北京市西城区采取“四网合一”帮助“空巢老人”,即建立安全服务、医疗服务、生活服务、温情服务“四网合一”空巢家庭老人帮扶网络。各地实践证明社区居家养老将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模式,此模式既节省经费,又符合人们的传统理念,比较适合我国国情。
2、机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主要是指由专业机构如老年公寓、老年医院、护理院和具有福利性质的福利院、敬老院等负责为老人和“空巢老人”提供照料与服务。根据其不同功能,有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院舍服务的安老院;有为独居老人提供独立居住和生活照顾的社屋中心,由社区社工为其提供日常家居服务。目前,在内地,这种养老方式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3、日间照料模式。“空巢老人”的日间照料往往借助专业养老机构、社区日托中心和短期护理服务中心进行。通过这些小型机构的日间护理治疗与生活照料,使“空巢老人”仍然可以生活在社区中,继续过着独立自主的生活。老人白天在照料中心活动,由中心根据老人的不同情况组织形式灵活、讲究实效的活动,并提供两餐廉价的膳食,晚上由中心护理人员护送回家。这样,家人在白天也能够正常工作,养老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五、空巢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养老服务社会化支持系统
一要着力打造城市和农村社区两个平台。在城市要加强和改进社区社会管理,增强和完善社区为老服务功能,积极发挥社区对居家养老的依托功能;在农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社区建设,重新构筑农村社区为老服务体系;二要完善社会协调配合机制。财政、工商、税务、物价、国土、建设和民政等部门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民营企业和国内外人士投资帮扶“空巢”老人,发展老年产业,逐步形成完善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三要健全社区服务功能。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和服务功能,建立为老服务长效机制,实施社区为老服务项目开发、指导、管理、监督职能。在全省范围内由老龄办牵头,以社区为基础,对“空巢”老人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并为其建立家庭档案。要大力创造条件在社区安装老人应急救助系统,加强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尽快形成适应城乡不同特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四要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要以社区党员志愿者为骨干,由社区内的青年志愿者、少先队志愿者、低保户中志愿者为补充。了解“空巢老人”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并形成长效机制,使“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固定化;五要大力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和专业服务人才。有条件的院校要尽快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开办“社会工作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社工人才。加强社区医院的建设与管理,将一些年富力强的医护人员充实到社区医院或社区医疗站,以保证老年人的医疗服务质量;六要建立与完善集中住宅区的社会服务。在集中的住宅区可以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建立送货上门、家庭病床、老年饭桌、上门理发等服务项目,为“空巢老人”提供便利服务,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和实际困难;七要发挥民间组织或慈善组织作用。要通过民间组织或慈善组织为“空巢老人”提供交通和陪伴、老年食堂、法律服务,甚至为居家的体弱老人提供家务、家庭保健、送饭上门、定期探望、电话确认、紧急呼救系统等服务,解决养老社会化的问题。
(二)加强老年文化体系建设,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大公共文体设施的建设力度,以社区为基础,成立老年人健身辅导站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基层居委会和村委会可成立老年人形式多样的老年群众组织,由老年人自己组织、自己管理,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吸引其他老年人参加。
“空巢老人”也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保健,学会把握自身健康的主动权,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并通过人际交往,寻求亲朋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逐步减少对子女心理上的依恋,提高自立程度。
《空巢老年人精神赡养路径的探索》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93979.html
摘要 相对于物质上的供养,“精神赡养”是独特而重要的。在对人的一切不利影响中,最使人短命的就是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对精神关怀的内在需求。老年群体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及各种发展性的需求的满足和国家与政府、社区、家庭与老年个体所组成的这一支持体系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
我国老龄事业面临快速老龄化、老人高龄化和家庭空巢化三大特点。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子女社会流动的加剧以及社会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精神和情感需求的满足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障碍。
一、老年人精神需求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世纪,中国的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尚不完善的情境下冲击而来。如何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是政府及社会各个方面都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思考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问题,有两个因素值得注意:第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未来若干年内,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以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都将会继续上升,可见,老年人的问题将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普遍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一个社会需求十分广泛的课题;第二,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方面,我们将拥有越来越充足的物质条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有条件转变观念,把对老年人群的关心从躯体健康层面向精神健康层面转向,把对老年人的关注从仅仅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提高到关注他们的文化、休闲生活,在积极为老年人提供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精神生活条件。
二、精神赡养的涵义与内容
(一)精神赡养的涵义
精神赡养问题构成了老龄问题的深层挑战。众所周知,养老的话题一般是针对老年人的需求而言的。老年人既有物质上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需求。相对于物质上的供养,“精神赡养”问题是独特而且重要的。“独特”是说精神赡养问题的性质不同于物质赡养或经济供养,这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问题。“重要”是说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健康价值、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从广义来讲,“精神赡养”大致包括了对老年人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随着社会的变迁,精神赡养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于物质供养而日趋重要的问题。精神赡养的同时满足了年轻人的道德需求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对“精神赡养”范畴的把握应从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三个层面来展开,换言之,全方位的精神赡养必须同时满足老年人的自尊需求、期待需求和亲情需求。
(二)、精神赡养的主要内容
1、人格上尊重,满足自尊的需求:自尊心,人皆有之,何况耗尽了半生心血才将子女养育成人的父母,更是理所当然希望得到子女的孝顺和尊重。讥笑、责难,甚至虐待老人等行为都是不道德的甚至违法的。
2、精神上安慰,满足依存的需求:老年人普遍存在一种空虚和孤独之感,他们希望享受天伦之乐,得到家庭温暖。子女书信问候,节假日探访,捎一点老人所喜欢的食物,甚至小辈们的亲近与求教,都将使老人感到欣慰。
3、生活上关心,满足求助的愿望: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事情老人已力不从心了,小到穿针引线,大至粗重活儿,都需要后生晚辈去主动关心。如果患病卧床,就更需要别人的帮助了。
4、言语上沟通,排遣寂寞的需要:老年人在休闲时常会产生一种失落感、自卑感和孤独感,尤其是儿孙们上班或上学后,忧郁之情就难以排解。此时,若邀两三个知己朋友,海阔天空地“侃”上一阵子,老人的精神状态可大为改观。
5、环境优美,满足舒适的需求:老年人要求生活环境好些,是满足其舒适感的需要。有活动场地进行锻炼,以促进身心健康。通过参加活动可结交新的朋友,以排除孤独感。
6、满足不同的心理需求:长期患病的老年人心理变化是复杂的,由健康人转变为“病人角色”,会很不适应,内心向往健康,便产生焦虑不安、烦躁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安慰、支持和帮助。居丧老年人(指近期内失去配偶的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变化剧烈,很多人由于不能较快地适应新情况而致使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甚至导致早衰、早亡。
三、老年人群的精神需求是老龄社会的深层挑战
1、感情需求始终是老年人心里最为强烈的一种需求
老年群体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需求结构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重大的变化。在一项对城市老人社区服务需求意向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老人在日常生活照顾和就医两方面存在明显的困难,因此有迫切和实际的需求。以老年人在代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责任伦理”为分析视角,这种“责任伦理”在养老中表现为大多数老年人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生存必需的经济来源和日常生活照料这两件大事,对于城市家庭赡养必须具备的精神慰藉的问题,他们虽有这方面的需求,但是当子女不能完全满足的时候,他们也采取了一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只是希望子女提供一个家庭养老所必需的亲情环境。调查发现城市老年群体的需求按主次排列为医疗与健康照顾、文化生活与精神慰藉、日常生活料理、经济需求四个方面。从“五个老有”角度,将老年人的需求分成物质需求、健康需求和精神需求(感情需求、发展需求和价值需求)三个方面。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老年人最基本需求的物质需求正在下降和弱化,健康需求是许多老年人的首要需求,精神需求中的感情需求始终是老年人心里最为强烈的一种需求。
2、精神慰籍水平成为老年保障水平的关键点
我国老龄化正在加剧,体制的完善还没有及时跟上,社会养老还代替不了家庭养老,即使是在城市,社区服务还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家庭的需求,告别孝道为时尚早,相反,我们还要大力提倡孝道。现代社会(尤其在城市中)条件下物质供养通常已经不是老年保障问题的核心,精神慰籍水平成为老年保障水平的关键点。很多调查表明,老年人最想从子女那里得到的不是金钱而是亲情,他们认为儿女孝顺是自己幸福的重要因素。家庭赡养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支持的一种主要形式(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而且也是老年人最易得到的一种资本形式。
3、精神赡养是社会支持的重要内容
在老龄化程度逐渐提高的当今社会,无论是无子女的“真空巢”老人、与子女分开独住的“形式空巢”老人、还是虽和子女同住,却缺乏沟通的“无形的空巢”老人都面临心事没处诉说、生活无法料理、怕生病、怕意外、怕孤独寂寞的困境。通过对社区不同类型老年人群所需求的机构设置的分类,可以看出缺乏精神照料是一个共同内容。
社区不同类型老年人群
现状
机构设置需求
高龄老人
非自理老人
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
经济需求大
与子女的沟通越来越少
精神慰籍缺乏
社区电子呼叫系统
上门照料服务(医疗、康复、护理、洗涤等)
低龄老人
空巢家庭老人
发展性需求的满足度低
社会照料需求大
精神慰籍缺乏
社区老年志愿者中心
家务助理、出行旅游服务
老年人协会、老年婚介所等
残疾老人
独居老人
经济需求相对比较大
缺乏人文关怀
精神慰籍缺乏
社会救济和低保、应急呼救电话、“守望协议”
对城市老年群体生活需求和社区满足能力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发现老年群体对社区的知晓程度、对社区服务的依赖程度、对社区服务的实际利用频度以及社区活动的实际参与度都非常低,社区对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更加低微,所以加强对社区工作职能、社区机制、社区队伍、社区设施、社区资源、以及服务点的宣传也是社会化居家养老顺利开展的一个关键点,其实更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能动性的老年群体自己要充分动用自己的资本,以弥补自身的弱势。
四、空巢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几种养老模式维形
1、居家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的社会化养老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更加切合生活实际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中的养老模式。目前社区养老的普遍做法是:老人仍然在家中居住,由社区为老人提供一些力所不能及的养老服务。在我国现阶段,还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全部承担养老费用的情况下,居家养老无疑是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一个较好的办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近些年来,一些省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为解决“空巢老人”生活照料问题,黑龙江实施“一键通”服务,**实施“黄丝带”计划,广州实施“平安钟”计划,北京实施“一对一”结对子老年人互助组,即以社区为依托,解决了“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与服务难题。在建立养老运行机制方面,许多地方也做出了可贵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杭州采取“社区服务政府买单”的新模式。北京市西城区采取“四网合一”帮助“空巢老人”,即建立安全服务、医疗服务、生活服务、温情服务“四网合一”空巢家庭老人帮扶网络。各地实践证明社区居家养老将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模式,此模式既节省经费,又符合人们的传统理念,比较适合我国国情。
2、机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主要是指由专业机构如老年公寓、老年医院、护理院和具有福利性质的福利院、敬老院等负责为老人和“空巢老人”提供照料与服务。根据其不同功能,有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院舍服务的安老院;有为独居老人提供独立居住和生活照顾的社屋中心,由社区社工为其提供日常家居服务。目前,在内地,这种养老方式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3、日间照料模式。“空巢老人”的日间照料往往借助专业养老机构、社区日托中心和短期护理服务中心进行。通过这些小型机构的日间护理治疗与生活照料,使“空巢老人”仍然可以生活在社区中,继续过着独立自主的生活。老人白天在照料中心活动,由中心根据老人的不同情况组织形式灵活、讲究实效的活动,并提供两餐廉价的膳食,晚上由中心护理人员护送回家。这样,家人在白天也能够正常工作,养老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五、空巢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养老服务社会化支持系统
一要着力打造城市和农村社区两个平台。在城市要加强和改进社区社会管理,增强和完善社区为老服务功能,积极发挥社区对居家养老的依托功能;在农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社区建设,重新构筑农村社区为老服务体系;二要完善社会协调配合机制。财政、工商、税务、物价、国土、建设和民政等部门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民营企业和国内外人士投资帮扶“空巢”老人,发展老年产业,逐步形成完善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三要健全社区服务功能。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和服务功能,建立为老服务长效机制,实施社区为老服务项目开发、指导、管理、监督职能。在全省范围内由老龄办牵头,以社区为基础,对“空巢”老人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并为其建立家庭档案。要大力创造条件在社区安装老人应急救助系统,加强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尽快形成适应城乡不同特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四要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要以社区党员志愿者为骨干,由社区内的青年志愿者、少先队志愿者、低保户中志愿者为补充。了解“空巢老人”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并形成长效机制,使“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固定化;五要大力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和专业服务人才。有条件的院校要尽快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开办“社会工作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社工人才。加强社区医院的建设与管理,将一些年富力强的医护人员充实到社区医院或社区医疗站,以保证老年人的医疗服务质量;六要建立与完善集中住宅区的社会服务。在集中的住宅区可以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建立送货上门、家庭病床、老年饭桌、上门理发等服务项目,为“空巢老人”提供便利服务,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和实际困难;七要发挥民间组织或慈善组织作用。要通过民间组织或慈善组织为“空巢老人”提供交通和陪伴、老年食堂、法律服务,甚至为居家的体弱老人提供家务、家庭保健、送饭上门、定期探望、电话确认、紧急呼救系统等服务,解决养老社会化的问题。
(二)加强老年文化体系建设,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大公共文体设施的建设力度,以社区为基础,成立老年人健身辅导站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基层居委会和村委会可成立老年人形式多样的老年群众组织,由老年人自己组织、自己管理,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吸引其他老年人参加。
“空巢老人”也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保健,学会把握自身健康的主动权,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并通过人际交往,寻求亲朋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逐步减少对子女心理上的依恋,提高自立程度。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空巢老年人精神赡养路径的探索》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93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