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时间:2019-05-22 13:26:58 网站:公文素材库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江 南
***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摘要]:在现代社会政党执政,尤其是长期执政,从根本上说,要获得社会民众的认同和支持,要具有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可以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是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从深层意义上说,执政理念直接影响着执政效果,影响着政权的稳固程度。创新执政理念,是执政党赢得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所在。本文试从政治合法性的角度来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执政理念 创新 必要性

在现代社会政党执政,尤其是长期执政,从根本上说,要获得社会民众的认同和支持,要具有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可以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是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从深层意义上说,执政理念直接影响着执政效果,影响着政权的稳固程度。创新执政理念,是执政党赢得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所在。”[i]同时“我们党八十年的历史经验说明,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ii]
一、政党长期执政要具有政治合法性
从本质上说,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在政治过程中,政党实际上发挥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是民众参与政治的工具,是沟通民众与政府(即国家政权)的桥梁;另一方面又是民众控制政府之手的延伸。这是政党政治最基本的定位。执政党尽管手中掌握了强制性的力量,但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却不能完全依靠这种强制性力量来长期维持其执政地位。相反,它必须证明和寻找自身执政以及让民众接受其执政的正当性。
这种“正当性”就是政治学中的“合法性”。政治合法性是现代政治学和社会学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指政治系统是否以及为何应该获得社会成员的自愿服从、支持和忠诚。“合法性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和法令,而是来自有关规范所判定的、‘下属’据以(或多或少)给予积极支持的社会认可(或认可的可能性)和‘适当性’。”[iii]美国学者迈克尔·罗斯金认为,合法性“意指人们内心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认为政府的统治是合法的和公正的。”[iv]这些解释无非是说,掌权并不仅仅以公共权力的归属为标志,还必须以对这种归属或政治共同体、政治秩序的认同意识为基础,要获得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普遍承认、支持和尊重,具有一种合法权威性。否则,这个政权就会因缺乏统治的合法性而难以巩固和持久,甚至导致败亡的命运。
“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任何政党都会失去其存在的社会基础。”[v]这正是所谓的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政治统治固然不能离开暴力或物质的强制力,但是纯粹的暴力强制只能带来短暂的军事性的“征服”,而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统治。那种政治合法性不足而靠赤裸裸的暴力的统治最终会因代价高昂或者直接引起民众的反叛而难以为继。相反,有了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权力才能转化为权威,政党才会有凝聚力和号召力,才能够顺利地推行自己的方针政策,党执政的成本就会降低,执政地位也就会长久而巩固。寻求多数民众的普遍承认和支持,具有政治合法性资源,这是现代政党长期执政的先决条件。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概莫能外。在西方,实行的是竞争型政党体制,选民的支持、选票的多少就成为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标志。
而在一些非竞争型政党体制的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执政党地位的获得,往往是通过政党带领民众用革命的手段推翻专制统治或者取得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而赢得民众拥护的结果。在这里,执政地位的保持和巩固,表面上看不像西方选举制下选民的选票表现得那么直接和明显,但是,它同样有赖于民众的心理认同和信任。人心的向背、公众信任与支持的程度同样决定这些国家执政党的前途命运。前苏共的兴衰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执政党要想长期执政,仅仅通过公共权力所带来的强制性服从是不行的,必须有社会多数成员的自愿服从。
二、执政理念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
政治合法性可以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如世袭地位、法律、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意识形态、政绩、甚至某种宗教仪式等。“与绩效、制度结构等因素相比,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社会或阶级的思想体系,一直被视为合法性的一个主要来源和最可靠的基础。”[vi]如前所述,政治合法性是社会成员在合乎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对政治系统的自愿认可、服从与支持状况,是存在于社会公众主观意识中的概念,是心理意识内化的结果,偏重于民众心理的、伦理的或理性的支配。“真正合法性的试金石是,当主子没有力量惩罚反对者时,他的下属是否还愿意服从他的命令。”[vii]为此,韦伯认为,民众对一个政权的合法性认同主要取决于其内在的信仰、信念。社会学大师帕森斯认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的最终和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政治统治者的统治或指挥得到该社会最高价值的支持。政党的意识形态所发挥的作用就是培育社会成员的这种信仰、信念或价值观念。通过执政者系统的论证和宣教,意识形态能够逐渐深入到民众的心灵和精神活动中,变成他们进行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成为一种坚定的信仰。故伊斯顿特别强调政治合法性的意识形态来源。毛泽东早年也把“主义”比喻为指导人们前进的 “旗子”。他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viii]
翻开世界政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社会民众相信政党的意识形态或执政理念的合理性时,不论该国处于多么恶劣的环境,也不管人民的生活条件多么艰苦,民众还是会认同这个党并自觉地支持它,不会发生执政的合法性危机;相反,一旦民众对执政党宣称的那套思想理论发生普遍性的信仰危机,即使国家处于和平的环境,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富裕,最终也会发生执政的合法性危机。比如,对于前苏联的瓦解,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方面举出许多原因,但恐怕都不是根本的原因。如果谈经济问题,1917—1920年的俄国要比1990年的苏联要困难得多,1942年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被围困时期比1990年的苏联也困难得多,但那时苏联并没有崩溃。因此,有学者认为,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苏共向老百姓宣传并希望他们接受的是一套僵化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理论,结果不是巩固和坚定了人们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而是使人们对它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生了动摇,从而削弱了苏共和苏维埃国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一个党被人民所抛弃,首先在于它所主张的意识形态被抛弃。对苏共来说亦是如此。苏共失败的深层原因在这里。”[ix]由此可见,“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不是一成不变的。”[x]
三、创新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为人民长期执好政掌好权
政党长期执政要有足够的政治合法性,执政理念是政治合法性中最重要的基础,因而从根本上说,执政理念直接影响着执政效果,影响着政权的稳固程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执政党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及时概括和提炼出合乎时代潮流的执政新理念。否则,即使是科学的执政理念,也会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而为民众所抛弃,出现政治合法性危机,从根本上动摇党的执政地位。最典型的莫过于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共产党。创新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意识形态,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80年代后各国政党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面对社会结构的变动、经济全球化浪潮、科技革命的兴起和信息传媒技术的进步等客观环境的变化,世界许多国家的政党,包括资产阶级政党如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等、西欧社会党如英国工党和德国社民党等、民族民主政党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等,纷纷对自己的意识形态作出调整,把许多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整合进来,把体现民众愿望的“发展”、“公正”、“和谐”、 “平等”、“民主”等作为执政的基本理念,从而使它们在政治舞台上显得特别活跃,有的重新走上政坛,有的连续多年执政。近20多年来的世界政坛风云启迪我们,在执政理念上,跟得上时代变化潮流的执政党,就能够维持住自己的执政地位;跟不上时代变化潮流,甚至是逆潮流而动的执政党,则会被毫不留情地淘汰掉。
就中国共产党而言,执政理念的创新同样是执政过程中始终不容忽视的一个大问题,是保持长期执政并执好政的首要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重新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应当根据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有持续的生命力,才能得到更加普遍的认同。同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崭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唯有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为人民长期执好政掌好权。





参考文献:
①张衍前:《执政理念与政治合法性》,《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6期。
②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36页。
③ 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0页。
④【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⑤黄宏、王寿林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执政能力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⑥张衍前:《执政理念与政治合法性》,《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6期。
⑦【英】弗兰克·帕金:《马克斯·韦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5页。
⑧《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54页。
⑨王长江:《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167页。
⑩刘振华:《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9403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