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洒雨中学新课程改革阶段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26 16:09:51 网站:公文素材库

洒雨中学新课程改革阶段工作总结

洒雨中学实施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

工作总结

(201*学年度)

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课程的改革,新课程改革作为深化教育教

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目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为进一步将新课程的新理念和新课程目标融入学校日常工作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富有创新实践能力,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我校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大力推行新课程教学尝试,现将工作中的体会总结如下。来我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及其心得体会。

一、成立学校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工作具体实施组长:杨坤副组长:曾捷田维成成员:各教研组长学科教师

二、加强课改意识教育,提高并统一认识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加强课改意识教育,力求保证新课改工作的成效,不搞形式,不搞突出,不搞“做秀”,人人参与,突出骨干,师生协作,有的放矢,层层深入,讲求实效。通过学习,我校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已有初步的理解,并且自觉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能运用多媒体等远程教育技术制作简单的课件、大大的提高教学实践能力。面对新课改,大部分教师能应用新理念,全体学生也基本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三、根据《工作目标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工作

1.积极整合我校现有教育资源,积极组织以师德教育和“三新”为重点内容的全员培训,包括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通过各类新课改培训,教师学生的角色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新了,教师素质提高了,教学效果强了。

2.今年10月、11月,及时组织我校学科教师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师德培训、新课改、新理念培训;新课程培训、新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班主任培训等各类培训;

三、重视并切实推进校本校验培训工作

充分发挥“天网”,“地网”“人网”的有机结合,本着“培训与上岗有机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改培训的特定功能。学校组织教师按照教研组分学科进行《201*年国家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培训,完成规定学时。在此过程中,充分贯彻面向全员,突出骨干,以校本培训自学为主,远程指导为辅。做到以教师为本,讲实效。本着为新课改服务的宗旨,严格按照县教育局有关教师全员岗位培训的任务和考核管理方法,认真做好培训常规管理工作,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有关新课改的新课程及新理念的校本培训活动。实现新课程改工作同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机结合。四、新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一)存在问题

1、个别教师对新课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农村乡镇学生基础差,没有具备新课改的必要条件,因而在课改中没有真正“改”起来,对过去的“老套路”“恋恋不舍”、“换汤不换药”。

2、大部分教师新课改理念较强,也在教学实践中下了许多功夫,力图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然而由于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没有真正透彻理解新课改理念和目标要求,没有因材实教,没有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堂实际,结果是事倍功半,出现“透改越乱”的情况,教师、学生并没有真正互相起来,课堂教学的效果微乎其微。

3、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教研工作氛围不够,大部分教师没有真正形式教学研究的良好习惯,没有真正正面向新课改中的新问题,仍然处于“闭门造车”和“教研做秀”的形式阶段。(二)对策思考

1、继续加强校本,培训工作,尤其是新理念的培训工作,着重加强全体教师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进一步明确新课改工作的重大意义,真正把新课改工作落实在实处,避免形式主义,杜绝新课改工作中的“做秀”工程。

2、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工作,从制定上,环境制度上保障校本教研工作的有利进行。扎扎实实地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贯穿新课程理念,真正引导教师切实解决新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初步形成“交流、教研、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彻底抛弃“闭门造车”的陋习,建设一支教研型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制定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保证教研工作有序运转。通过集中研讨,自学结合,师徒挂钩,能者为师“手拉手”“一帮一”等形式组织备课评课等活动。

4、寻求校外外支持,跨校交流等形式拓展校本教研的新视野和空间。校内继续实行以重点科组为主阵地,设立新课改专题通过小组互动,人人参与,跟踪,研讨,评估做到对症下药,真正解决新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继续加强新课程背景下的常规教学管理工作,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需要的教师队伍。

安龙县洒雨中学201*年11月20日

扩展阅读:怀远县常坟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12

怀远县常坟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作者:怀远县常坟中学发布日期:201*-06-30

为了事实求是地反映我校组织、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基本情况,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根据县教育局关于撰写并报送《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的要求,兹对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以来组织、实施的基本情况做一汇报、总结。

一、宣传发动,提高课程改革认识

按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从201*-201*学年的上学期开始实施,现在高二年级10个教学班、高一年级9个教学班都进入新课程实验。

在准备阶段,我校建立了“常坟中学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常多庚校长任组长)、“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指导小组”(廖志德主任任组长,各教研组组长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管理新课程改革工作,使新课程改革工作能顺利实施。

二、主要工作

(一)以课改为重点,切实提高教研工作实效。

1、加强学习和培训工作。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01*年暑假我们结合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最新发布的《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学业务学习培训指南》,组织全体教师分层次培训,在省、市、县级课程培训的基础上,做好校级课程培训工作,尤其是要抓好教材分析和集体备课,努力使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使每位任课教师树立全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

2、健全教研网络,发挥集体的智慧。我们将教研工作抓实抓细,努力使教研工作辐射到每个年级、学段、学科,渗透到每一位教师及教学的基本环节。我们于201*年9月创建常坟中学教研网站,做到学校统一管理,教师分别研究,教研组年级组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强教研网络的建设,重点健全年级备课组,保证集体备课的质量,提高备课的实效,我们在期初制订好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员。

3、以科研带动课改,以科研提升课改。我们在学校高中新课

程改革工作指导小组领导下,以年级备课组为课改实验单元进行教学研究,坚持以科研带动课改,以科研提升课改,使课改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4、以课题推动课改前进,以课题加速教师成长。我们于201*年9月申请了三项蚌埠市课题研究,于201*年10月申请了一项安徽省课题研究。开题容易,结题难。我们不断督促四个课题组扎实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把课改理论运用到课题研究中去,进一步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加速教师成长。由常和伟、张树志两位老师主持的《教学设计艺术与语文教学之探索》和孙怀侯老师主持的《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两个课题已经由蚌埠市教科所审验结题。

(二)以教学常规管理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1、我们重新修订完善了教师课堂教学工作考核细则,着重体现了新课程精神,突出了教师在备课、上课方面的个性体现和创新实力,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继续明确规范了一些制度,特别是对学校课程计划的执行要求自觉严格,决不擅自调课;课堂教学工作考核细则在组织课外活动方面也作了较为具体的要求。

2、加强随堂听课的力度。我们各学科由行政人员组成学科听课组,加强对每个教师每个学科的随堂听课,改变以前课前通知,教师精心准备,课后不做反思的情况。这样,有利于教师加强对教材的钻研,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课后进行教学反思。

3、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课堂教学作为学校的主阵地,在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我们以评选“教学能手”活动为契机,加强各学科教学质量的调研工作,做好各年级各学科的差生跟踪,建立好差生跟踪档案,努力做好转差工作。重视因材施教,培优补差,力争学科竞赛出成果。

(三)继续加强教研组建设,发挥教研组教研功能。

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使教研组成为学科课题实施、教学研究的基本单元,教研组工作必须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做到教研活动的经常化、专题化、系列化。各教研组在期初制订好切实可行的教研工作计划,活动过程具体体现全过程,有重点,有专题,有资料记载。我们加强对各教研

组的考核力度,形成争创先进教研组的良好风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着力培养青年教师,努力扶植骨干教师。近年来我校新进了40多名大学本科生,都被安排到了教学一线。我们只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给他们提供学习机会和展示自己的舞台,努力建设好一支以教研组长为核心的骨干教师队伍。对新上岗教师做好师徒结对的业务指导,培训工作。

2、引导教师注重自身素质提高。我们在青年教师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演讲比赛、朗读比赛、案例评析等,鼓励教师不断进修,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3、倡导“研究兴课”,发展反思能力。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国家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每一位教师始终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教学研究的目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每个教师要加强对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的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努力向“研究型”转化。

三、困难和努力方向

1、与高考的冲突。无论是学生、社会对高考总是特别重视的,而高考是重视分数的,是需要讲究应试的,这和新课程对于素质教育的追求在事实上是有矛盾的。特别是初中义务阶段新课程教材和高中阶段的新课程教材在内空和要求上存在许多不配套和不衔接,反映在教学上教师尽管知道新课程的要求,但是难以达到新的教学目标,或者心存疑虑而举步维坚。

2、师资紧缺,班级过大。一个班级的学生一般都在70名左右,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如课堂讨论,分组实验,因材施教等都有相当的困难。班级要是小了,师资就欠缺了。

3、办学条件的限制。新课程要求学生更自主地学习,更多样化地学习,但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家用电脑、图书资料。此外课程改了,但实验室的器材药品却买不到,造成实验的困难。此外,如果开设较多的选修模块和地方课程,又存在教室和教师不够的实际问题。

4、经费不足。学校设施与设备比较落后,如多媒体设备较为缺乏,无法很好地满足实施高中新课程所必需的条件。

5、新课程理念与现实规章的冲突。例如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活

动,要走出课堂与社会、自然接触。但现实的有关安全责任等规定却使学校难以实行。

但是我们将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加强学习,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为高中新课改创造一个宽松、融洽、具有勃勃生机的环境。

高中部新课程改革学习总结

锦州市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年多了的时间,各项课程改革的措施正在逐步深入,各高中的师生对课程改革由最初的迷惘和不解,已经逐渐的开始有所认识和接受了,当然也正是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也伴随而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也将成为课程改革改进一步深入的关键,在此背景下学院组织海口市高中研训部的各科教研员前往海南省考察学习,此行我们主要听取了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陈夫义副院长做的题为《我省新课程推进的主要举措及其成效》和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龚雄飞副院长做的题为《回眸与望》的报告。下面将两位专家的报告中总结如下:

一、海南省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情况介绍

201*年,海南省普通高中开始进入新课程实验准备阶段。201*年秋季,作为全国首批四个国家级实验省区(还有广东、山东和宁夏)之一,海南省所有普通高中学校起始年级进入新课程实验。

201*年1月,在海南省201*年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上,海南省教育厅领导针对课改过程中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在系统总结几年课改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依法科学实施新课程的主张,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至今,高中新课程实验后的首次高考已顺利结束。

二、重视制度重建,以制度推进新课程实施,坚持依法科学实施

新课程

高中新课程以来,海南已研制和下发制度、政策性文件20多个,这些制度和政策的制定有力地推进了新课程的实施。针对启动阶段发现的学校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标高控制、选课指导和学业负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海南省提出了依法科学实施新课程的策略主张和推进要求。在依法规范方面,海南省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并就这些要求的执行情况开展了课改专项督导检查,及时通报了督导检查情况,对于不规范行为,及时予以纠正,使新课程的实施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海南省在出台这些政策、制度和法规的过程中,以下做法具有鲜明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海南省凡是涉及课改的重大事项,都坚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开展先行研究和科学论证,并面向学校和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后,作出最后决策。这是海南省高中课改平稳推进的基本保障机制。高考方案的研制是最突出的表现。2.重视舆论宣传作用

在新课程准备阶段和推进过程中,海南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各种宣传形式进行充分动员,广泛宣传,争取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同、理解和支持,努力为课改的平稳推进营造了一个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3.以点带面充分发挥校本校的作用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海南省以学校自愿申报为基础,确定了20所学校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样本校机制在实验准备和推进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实验、示范和辐射作用,很多学校都在探索和实践中创造了自身的特色,成为海南省对外展示高中课改的窗口学校。

4.坚持全面进入、分类指导

海南省实验工作坚持全面进入、分类指导的原则,比如,对全面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学校,在选修课开设、选课走班条件、教师培训和任课要求、课程资源开发建设、校本教研、学生评价、校园环境等方面分三类提出不同要求。如在选课方面,对三类学校分别要求开设出选修模块的80%、60%、40%。实践证明,这是符合海南省实际的。6.加强对课改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海南省为促进对课改的总结反思,及时分享相关经验,指导课改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并保持足够的改革动力,海南省十分重视对新课程实验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每年都要通过调研指导、阶段评估或专项检查等方式,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每年都要召开校本校工作会议和新课程实验工作会议,举办新课程开放周和优质课展示等活动,既为各校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促进学校自我反思、改进提高。

这里特别强调,在形成合力推进新课程方面,海南省教育厅相互处、室(院)开展了良好的合作,同时,海南省还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校学生司、考试中心等上级机构形成了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关系,这对平稳推进新课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抓服务,变革研训模式,力推网络研训

201*年秋季以来,海南省依托“新思考”(CERSP.COM)平台,初步建立了全省教研

网络,并大力推广网络研训。目前由海南教育研究培训院负责的新课程教研网站有:“海南教研”(有25个学科或专业网络群组)、“高中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智慧人生”、“成长博客”、“目标教学”等网站。省教研网与市县的区域群组、学校和师生群组相连接(或镶嵌),形成一个具有树状结构且各具特色的群组网络,网络的“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优势,使专家、教研员和一线的骨干教师能全天候面向全省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琼岛上的每一位教师也能全天候地与专家、教研员对话,与同行开展跨时空交流,获得所需的专业支持;专家答疑、评课、在线研讨和各项指导活动从双向互动变成多向交流。网络教研推动教研真正走向校本,改变了教师的学习、工作状态,优化了学校人际关系,为教师充分展示自我、骨干脱颖而出创造了公平的机会,促进形成了“自主、平等、对话、协商、共建、共享”的新型校园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研与教学分离的状态和教研供给不足的局面,实现了“研”、“教”同步,缩小了城乡教育资源差异,边远乡村学校教师能通过网络与城市教师共享同样的教学资源。上博客做教研、反思教学、交流体会在海南省中小学教师中已蔚然成风。

目前,海南省教研部门负责的网站一周的总访问量达到1200多万次,平均每天约180万次。注册“海南籍”的会员占“成长博客”网站会员总数的14%以上,“海南籍”会员的文章、评论、访问量均占该网站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在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指导下,海南省创造的网络教研经验及运用博客开展远程研修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都得到教育部大面积推广,截止今年秋季,海南省参加过远程研修的中小学教师达到近5000人(全国70000余人)。新型研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促使一批本土专家迅速成长起来,不仅缓解了自身专

业支持力量不足的压力,还为全国其他区域的课改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训模式和专业支持力量。去年全国万名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就聘请了海南省38名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占全国指导教师总数的40%。网络教研和远程研修极大地扩大了海南省的影响力。海南利用网络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在我国基础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陈小娅副部长201*年1月考察海南时说:“用成长博客的形式,支持课改的推进,使教师在一个共同的载体下成长,这是海南的一个创新。”她还说:“海南的成长博客正在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涯。让教师共同介入网络,相互促进,课改与网络相互推进,这对教师的职业非常重要。”

教育专家张民生(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在201*年底全国网络教研年度工作会议上评论说:05年在海南初识网站,了解到海南和其它地区的网络教研,认为这是里程碑式的工作,在今天这已无容置疑了。网络服务课改,网络发展教师,网络改变生活。

在这里,海口市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平等交流,研讨分享,专业引领,团队合作得以实现。

在这里,改革的热情被点燃,理论被广泛地传播和普及,实践的积累和提升为改革奠定着坚实的基础。

在这里,教师既是推进改革的力量,而更重要的也是发展的对象。

从中深刻地体会到:教师中蕴藏着巨大的改革热情,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促进教师教育生活方式的转变,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改革应当达到的目标,这才能通过教育造福人类,造福社会。(改变教师才能改变教育。)学者型领导周稽裘同志(江苏省教育厅原副厅长、教科院院长)在考察海南课改时曾说:海南创造性地探索出教师成长之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用网络技术抓住了制高点,大面积地推动了教师成长,与课改同步,经验可贵。你们的教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海口市知道你们的秘密武器。信息化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四、抓导向,改革考评制度

几年来,经过不断地研究探索,海南省积极推行发展性评价制度,已初步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考试评价制度。在义务教育阶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通过“成长记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反思;小学生学业评价全面推行等级制,小学升初中取消升学统一考试,实行就近入学制度;从201*年开始,我省中考、中招制度改革全面引入等级制和综合素质评价,并尝试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的招生制度,改革总体平稳。在中考改革探索中,海南省寻求六结合实现六突破,即:升学考试与毕业考试相结合,实现了一考多用的突破;必考题(“规定动作”)与选考题(“自选动作”)相结合,实现了试题呈现形式多样化的突破;等级评定与星级记录相结合,实现了成绩表达方式的突破;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实现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运用的突破;统一招生与自主招生相结合,实现了多渠道择优录取的突破;总成绩等级和科目等级相结合,实现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同等关注的突破。此外,还根据考生人数、区域办学水平、海南实验中学初三学生户籍分布和往年指标分配情况,将海南中学、师院附中、海南侨中等校(面向全省招生的普通高中学校)的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各市县方面,海南省也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一)、海南省普通高中阶段的考试评价改革主要内容1.推行校本评价

海南省将学分认定权和综合素质评价权赋予学校,引导学校实施全过程管理和调控,推动“三维目标”的实现和八大领域课程的全面实施,迄今已在普通高中学校初步建立学分管理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2.改革会考制度

海南省将实施10多年的高中毕业会考改为“基础会考”,基础会考的性质仍然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在高二学年末实施,但考试科目减少6科(拟高考的6科),即拟报考文科的考生不考语、数、外、政、史、地,只考理、化、生、技,拟报考理科的考生不考语、数、外、理、化、生,只考政、史、地、技。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考试负担,又确保了课程的全面开设和学生的均衡发展。3.改革高校招生考试模式本着稳步推进、有所作为的原则,海南省高考改革探索集中致力于使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实行“3+3”高考科目设置,各科高考分必考题和选考题,选考题采取“超量命题,限量做题”的办法,以推动选课制度的实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是强化会考结果的利用,将“基础会考”成绩(总分400分)以10%计入高考总成绩,这有利于引导学校确保学术性科目必修模块的开设质量,保障学生的共同基础和知识学习的结构完整。

第三是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档案作为高考报名的必备材料和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以引导学校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落实课程目标。4、综合素质作高考重要参考

海南省高考改革的重大变化是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升学的重要参考,告别了高考分数的惟一评判性。但考虑到平稳过渡,暂未将综合素质评价计入升学标准,只是作为高招的必备材料。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则认为,用考试来代替评价这是不完全的,一定要建立一套全面的评价制度,而考试只是一种手段,因此要改造我们的考试。一个好的考试,一定是要考出人家的长处和优点,要用考试来促进评价,加强评价体系。

(二)、普通高中阶段的考试评价改革在海南省初步影响和作用

海南省的高考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得到了省政府、教育部领导和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海南省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指导方案和学科考试说明得到了教育部的支持和认可,高考调研测试工作也得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大力支持与指导,201*年海南省高考试卷的结构、试题的题型、考查知识点的分布、题量的设计以及试卷的难度,都和海南省组织的高考调研测试保持了较高度的一致,自高考至今,全社会反映异常平稳。当然,在高考试题命制方面,有意见认为是平稳有余,改革力度不够,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首次高考和高招工作平稳顺利实施,表明海南省的改革是稳健的。海南省近年来在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今年秋季海南省已推荐海口市首次参加基础教育司组织的教学质量监测,这对海南省积累教学质量监测的经验将发挥重要作用。

几年来依法科学推进新课程的实践,加快了海南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伴随课改的推进,部分学校在办学思想、办学模式、管理机制、德育工作、教学模式、学校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一部分改革案例被教育部相关部门选作培训案例。今年部分名牌高校的自主招生表明,新课程后的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仅北大和清华今年就在海南省自主招生14名(其中北大8名,清华6名),是历年最多的,海南省学生参加北大面试的录取率达到100%,录取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今年名牌大学对海南省追加的招生指标明显增加,本科共追加716名,达到计划指标的约4%,仅北大就追加5名(如果加上北大自主招生的8名录取指标则达到13名),追加指标达到计划指标(18个)的28%(若含自主招生指标则为72%),北师大投放海南省的免费生指标原本为6个,后又

追加4个,追加指标达到计划指标的67%,陕西师大追加的指标(28个)是计划指标(17个)的165%。

考试结果显示,课改力度比较大的学校,这次高考取得的成绩相对也比较好,如海口长流中学今年二本以上入围率达到62%,取得历史性突破。

五、海口市在校本研训上下功夫有效促进课程改革

201*年秋季,海口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整体进入了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201*年秋季,又启动了普通高中课改实验。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推进,教师的热情和新奇感在逐渐衰减,面临的问题和困惑越来越多,一些矛盾也越来越突显。如何及时有效地解决教师遇到的问题,回应他们的困惑?拿什么做为课改实验的后续动力,促进课改实验健康、持续发展?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认为校本研训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海南省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海口市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其具体做法如下:(一)、加强各级培训,确保校本研训工作顺利开展。

要使校本研训工作顺利开展,首先要让学校领导和教师们认识它、理解它、掌握它。为此,海口狠抓培训这一环。首先抓学校管理者的培训。一是通过“校长论坛”的形式对全市中小学校长进行课改和校本研训的理论培训,先后选送三批中小学校长赴上海、北京学习,还举办“教导主任、教研室主任校本研训培训班”,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问题研讨等形式,对全市300多名教导主任和教研室主任进行培训,解决课改实验和校本研训的领导力量问题;二是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先后选派了25所校本研训基地校的骨干教师参加全国首届“校本研训制度建设国家级研修班”,还注重发现、推出、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得到锻炼,使其在实验中迅速成长起来,201*年海口又启动了千名农村学科带头人培养工作,实施千名农村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努力为农村学校培养校本化的专业引领力量,解决课改和校本研训的专业引领力量问题;三是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解决校本研训的技术支持问题。

(二)、加强校本研训制度建设,保障校本研训工作规范开展。

加强校本研训制度建设是确保学校本研训工作规范开展的前提。所谓的校本研训制度建设,实质上就是要求中小学校建立一套以校本教学研究为特征的教师研究制度,构建一套以学习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制度,建立一套能启动每一位教师潜在科研动力为目标的激励机制。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为了给全市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平台,海口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校本研训工作,于201*年8月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建立校本研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研训;201*年5月,海口市教育局又下发了《海口市校本研训规范管理要求》,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规范校本研训制度建设,以规范的研训制度确保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海南市已建立起下列若干制度,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1、落实校本研训领导责任制度。明确校长是校本研训的第一责任人,教研组长是校本研训的第一带头人。海口市要求各校校长要认真把握课改实验发展方向,明确校本研训要求,并将学校的课改实验和校本研训工作与校长年度考核挂钩,从而增强了校长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海口市要求教研组长要在校本研训中带头科研,以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专题,组织集体研讨,开展专题研究,把本科组的研训工作抓好抓实。

2、落实教研员定点包片制度。海口市制定了《市、区教研员定点包片教研帮扶实施方案》,将市、区两级教研员分配到全市四个区的24个乡镇,建立市、区教研员定点包片(一个镇为一个片区)制度,形成市、区、中心小学“三位一体”的研训协作体,开展区域教研,

进行助研、助训、助教活动,增强农村教师的教研意识,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农村学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3、落实“联片”教研活动制度。海口市以乡镇中心校为基地,充分发挥区域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即将辖区内相同学科教师组织起来,定期举行集体备课,开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专题研讨活动,使农村优质资源跨乡镇、跨校区扩张,形成”一校启动区域协作整体推进”的开放的研训格局。

4.落实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制度。针对农村学校课改实验和校本研训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海口市整合城区优质学校力量,启动了城乡学校“手拉手,结对子”的“百强扶百弱”工程,将100所城区学校与100所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对子,采取领导蹲点、校校对口、教师交流、骨干联动、学生拉手等措施,从“硬件”和“软件”建设上给予农村学校大力帮扶,提高了农村学校的“造血功能”,并选派优秀教师组成“讲师团”,开展“送教下乡”和“送训下乡”活动。有力推动了农村课改实验和校本研训工作。

5、落实“七个一”教师管理制度。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促进教师的反思和专业成长,海口市对教师提出了“七个一”要求,即每周写一篇教学后记、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参加一次小组业务学习或教研活动,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究课、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记录袋、参加一次区域性教学研究活动。海口市以“七个一”活动促进教师学习和研究,培养教师勤钻研勤思考的良好习惯。

6、落实校本研训评价激励制度。激励是一种导向,更是一种力量。为了激励广大农村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开展课改实验工作,海口市制订了《海口市农村中小学课改实验工作奖励办法》,设立农村课改专项奖励基金,实施“以奖代拨”计划。今年11月,海口市召开了“农村课改与校本研训工作经验交流会”,表彰了109所课改实验和校本研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农村中小学,并拿出100万元给予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农村中小学参与课改、开展校本研训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校本研训工作的有效开展。(三)、建立校本研训基地校,发挥基地校的典型示范辐射作用。

为使校本研训真正做到在教中研、在学中训,海口结合实际,认真规划安排,确立了25所市级校本研训基地校,让基地校率先探索校本研训新思路,总结新做法,形成新经验,进而辐射到全市所有学校。例如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成立了中心校教研室、镇中心教研组、各学校教研组,形成三级教研网络,实行联动研训,并总结出自主式、互动式、分享式、开放式、论坛式等8种有效的研训模式;荣山中学狠抓教师研训过程管理,建立教师个人研训档案,严格研训考勤制度,规范校本研训学时、学分登记,实行校本研训“三挂钩”,即校本研训考评结果与评优评先挂钩,与年终考核挂钩,与职称评聘挂钩;长流中心小学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要求教师制定研训计划,同时将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教学随笔、学习收获、总结反思等材料收入记录袋,作为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三门坡中心小学建立课改和校本研训激励机制,把课改成果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的重要条件,对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对这些成功经验,海口市都积极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典型示范辐射作用。(四)、创新校本研训活动模式,提高新课程背景下校本研训的实效性。

1、开展“同伴互助”,促使教师人人参与校本研训活动。

(1)、重视发挥教研组作用,坚持每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坚持“五有五环节”制度。“五有”即集体备课有专人负责、有固定时间、有明确内容、有中心发言人、有详实记录;“五环节”指全组教师参与备课、说课、公开教学、议课、总结反思。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教师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提高了把握课标的能力和教学的预见能力。如长流墟小学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要求同年级老师每人主讲一部分内容,然后大家共同讨论设计教学,探讨教学方法,形成教学初步方案;三江中心小学要求每位教师每次集体备课,都要带着问题来、

带着思考来、带着收获去。如今集体备课活动已成为各区、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形成了制度,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重视课堂教学交流,举行基于课例的教学研讨活动。海口市中小学各学科都以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作为探索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凭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切磋交流活动,促进了教师对课标的自觉学习,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在互助对话中提高。例如海口市长德中学长期坚持抓“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专题研究课”三课常规教研活动,并邀请教研员和同片区的教师一起参与听课评课,通过“互听互评互促”活动,在“同伴互助”中带动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化。目前海口市大多数学校都开展了“三课”教研活动,有的学校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教学节”,通过赛课、会课、研课等形式关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总结成功的经验,研讨存在的问题,促进共同成长。为使听课、评课活动常规化,并不断推向深入,海口还开展了任务驱动型的多角度观课评课活动。基本流程为:预定关注点多角度观课分项评析多项交流共同提高。即在组织教师听课前,首先给听课老师确定具体任务,指定其关注某项教学技能或某些理念的渗透情况,评课时不是你一言我一语的“蜻蜓点水”,而是各人就其关注点进行“挖井”式的纵深评析。有了任务的驱动,听课教师都“有备”而来,认真听,详细记,仔细想。评析时均有的放矢,能理论联系实际,彼此观点碰撞,从而以思引思,以石击石,以智引智,同生共长。这样分项评析,多向交流,形成链式交流走向,达到共同提高的研训效果。通过说课作课评比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3)、开展课改观摩交流活动,形成资源和经验共享机制。

一是开展课改开放周活动。四年来,海口市每学期都举办面向全省或全市的课改开放周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展示、专题讲座、问题研讨、经验介绍等形式,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二是召开课改专题研讨会。四年来,海口市每学年都召开课改实验与校本研训工作经验交流会或现场观摩研讨会,及时总结交流课改实验和校本研训工作中形成的典型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课改实验和校本研训工作向纵深发展。

2、注重“专业引领”,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专业引领是校本研训走出低水平反复的决定性力量。只有注重专业引领,才能为校本研提供方向指导和学术支持,使校本研训得到实质性进步和持续性发展,使课程改革实验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避免偏离方向和陷入盲目性。为此,海口做了以下工作:

(1)、聘请专家作专题报告。课改四年来,海口与部分高校课程研究中心、出版社和海南教育研研究培训院等单位都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不定期地聘请有关专家到海口作课改和校本研训专题讲座。不少专家还到学校“临床会诊,现场诊断”,为教师解答疑难,找出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原因,帮助制订对策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2)、发挥教研室的专业引领作用。一是为海口市教研室配齐了所有学科的教研员;二是重视教研员的进修培训,海口市教研员每年至少有1至2次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省内培训学习不在计算之列)。通过进修培训,教研员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专业引领水平,增强了业务指导能力;三是有效调动市、区、乡镇中心小学三级教研员协同作战的积极性,鼓励教研员定期深入中小学进行教学指导,作专题培训;四是出台了《海口市教研室、教研组和教研员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对工作突出的教研室、教研组和教研员进和奖励。

(4)、开展数字化研训探索。近年来,海口充分利用网络教研平台,开展信息化教研的实践和探索。不少中小学教师充分利用师生成长博克网站,在教师、学生、专家之间搭建起一个跨时空的沟通平台,使研训中的问题与困惑能及时获得更大范围且更快捷的回应,提高研训引领的质量,使校本研训尽快走出“近亲繁殖”和“低水平重复”的封闭圈子,形成了更为开放的“高位”发展态势。

3、抓好“个人反思”,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个人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自我反思,才能主动研究,才能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因此,在校本研训活动中,海口在注重专业引领的同时,也十分注意抓好教师的个人反思,以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1)、开展“教学案例反思”研讨活动。为了树立教师的问题意识,不少学校明确规定每位教师每周要撰写12篇教学反思,按照“教学反思再教学再反思”的过程开展研究,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丰南中学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写教学反思次数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并列入常规教学检查内容;不少学校都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并形成制度,反思的形式也多样化,有教学后记、课改日记、反思记录卡、教学随笔等等。有的学校还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开展“录像课反思”研讨活动,即各学科选出一节课后,在全校进行课堂教学展示,然后将其录像并刻录成光盘,供教师们观看、学习、评析,分析教学中的“得”与“失”,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这种录像课反思研讨活动,不但使上课教师本人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也让其他教师能更细地分析教学过程。加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反思,让教师在案例分析与反思中接受与时俱进的课改观念,在反思中逐渐形成在研究状态下进行教学的职业生活方式。

(2)、开展“案例与反思”评比活动。海口市、区教研室每年都开展“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评比活动,并择优汇编成“教学反思集”。引导教师关注教学行为,激励教师勤写反思笔记,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

六、考察学习之后的的一点思考

一项改革经历初期的迷惘、中期的“高原反应”最后才走向“一马平川”,这几乎已是规律。但是,面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涌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很多校长和老师并不是深刻反思并积极跟进,而是把这种不适应症过多地归因于新理程的问题。由于多年应试教育的强力塑造和锤炼,很多人几乎成了一个定型化的工具,他们试图站在旧课程的阵线上与新课程对话,于是诸多问题相继而来,并且错的总是新课程。这种对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正确的反思正阻碍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这里就引申出一个问题:教师与课程,究竟谁该适应谁?当前来看,校长、教师与新课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不适应:第一教育观念上的不适应。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但不少校长和老师追求的依然是“精英教育”的价值观,关注的不是“人”的和谐发展而只是考试分数,满足于只是把一部分优等生送进大学校门。为此,学校的教学工作全面围绕“重点班”、“重点生”进行,且不惜采用题海战术全面占领学生的时空,致使大多数学生退居边缘而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大众主义”教育理想,他们的本能是迷惘、徘徊甚至抵抗。

任何一项改革都会有积极者和保守者,保守并不都可怕,关键是能否是真正的“觉醒者”。可以把保守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奈的保守”,一类是“无知的保守”。“无奈的保守者”其实是“心中明白”,只是基于世俗的困厄而不得已为之,一旦改革的时机成熟这类人马上就会成为改革的中坚与骨干;“无知的保守者”则是因为坚守旧式的理念而不思变通,最终沦落为旧式教育的“卫道者”。因此,观念的更新还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多渠道、多层次、多反复地来为广大校长和教师“洗脑充电”,让理念在大气候的熏陶下复苏于大脑,在心灵中生根,用理念来支撑信念是尤为重要的事情。

第二、对以模块为系统的教材编排不适应

不少教师长期习惯于按线性逻辑编排的传统教材的教学,乍一接触到独立为模块的、且

模块知识之间缺乏紧密关联的新教材,一时间就变得不会教学了;他们由此开始产生焦虑甚至埋怨情绪,表现出对新教材的不满,并试图去否定它。这是当前发生在高中实验教师身上的一种普遍现象,

与此相对应,困惑于广大教师最直接的问题是教材容量大、任务重、课时少,不足以完成教材所给定的任务。出现这种困惑甚至焦虑,很大程度上是许多教师对教材的模块特点把握不准导致的。他们依然采取传统的一讲到底的作法,不敢放手去实现对教材的整合与取舍,不懂得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不少教师缺少时效观念,备课把握不准重点难点,设计过满,未能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教学任务一律以教来呈现,出现了节奏拖沓、容量过小、甚至奢侈地浪费时间的现象。他们习惯于站在传统教材的思路上与新教材对话,多年来习惯当工具,资源意识缺失形成对教参的过分依赖;而且这类教师尤以重点中学为最,他们抱着“老大”的心态,自以为是,唯我独尊,固步自封。因此努力适应并尽快地适应新教材,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或许新教材还存在着编写粗糙、不尽完善的暇疵,但它体现了课程标准所给定的要求,亦更深层地表现了国家于教育方面的某些意志,从根本上讲,它是经过学术机构权威人士审核的,基本上是无有大碍的。对于广大实验教师来说,科学的态度应该是:不是让国家教材来适应你,而是要求你去尽快适应新教材,努力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学习课标,研读教材,找准教的切人口,把握教材要求完成的目标与任务,是每一个实验教师的“必修课”。

第三、教学方法上的不适应。

一是教学中三维目标不能有机整合的问题。现在,课堂教学中较为严重地存在着不能有机整合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的问题。常见有两极现象:一类是一味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形式化地开展交流互动,而忽略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巩固;另一类则是仍然十分看重于知识的传授,不怎么关注生成必要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个中需要建立的方法也往往被忽略不计。

二是灌输式教学问题。不少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法施教于课堂,依然采用单纯授受知识的“满堂灌”教学,不追求互动对话,不重视生成与体验。不少教师面对大班额群体,认为讨论、互动、情景生成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是“理想模式”,不适应现实的教学环境,有效果的还是“老一套”。不少教师仍用单纯重视知识传授的老教法来施教,知识学习串讲到底,古文学习中仅追究字词的训诂达意,而不从思想与审美层面做适度拓展;政史地学科的教学中,常见不少教师边学边号知识点,对应备考的“教辅资料”一一圈点,张口闭口这也重点那也重点,目的直奔高考;有些学校于课表上安排的“研究性学习”课,实质上就是必修课的附加----课时不够的延伸,诸如此类,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无从落实。这些都是教学方法上的不适应症。

从目前来看,教师于教学中的最大障碍有五条:一是课时偏紧与教材内容偏多的矛盾难以统一;二是三维目标于课堂教学中整合失衡;三是以模块为特征的教材体系于施教中的不适应,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整合与“二次开发”能力;四是基于大班额教学环境中的师生互动难以有效展开;五是课堂教学中如何整合教师、学生、教科书三者互为主体的关系。这是现阶段所呈现的问题。以后,随着选修课的开设、校本课程的开发、发展性评价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还会产生许多新的困惑。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改革的实际意义,课程改革的本质所在,就是攻克基于高目标下所遇到的阻力与问题;课程改革的艰难,也正在于问题重重,需要像跨栏一样一一逾越。换言之,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没有遭遇挑战难度的问题,也就不叫改革。

姜城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总结来源:发布时间:201*-9-18阅读次数:493

201*年秋季,我校按照省、市、区统一部署,从高一年级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一学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学习上级教育部门有关新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及教育理念、教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行的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在201*年暑假及秋季开学后,我们利用教工大会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等时间,组织教师开展以“纲要”、“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课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研修,把理解“纲要”、把握“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吃透“课标”、熟悉教材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学校教务处提早动手,编排课程开设计划、课表,积极为推行新课程做好准备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对于从宏观上认识和理解新课程,转变教学与管理理念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2.加强教师新课程培训、研修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根据市、区教育局的统一安排,学校积极做好本校教师假期集中培训工作,严格贯彻“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保任课教师全员参与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及学科教学培训,保证参与新课程教学的老师有准备

地投入教学工作。

3.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实地观摩学习课改实验区的教学十分必要。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他们最为关心、也最心里没底的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究竟如何具体实施。为了使教师在新课程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真真切切的实际感受新课程的教学,我们利用暑假期间组织新高一的任课教师前往宁夏25中进行考察学习,与该校教师交流,深入他们的课堂听课,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了解教学管理、学分认定、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及操作办法,使老师们对新课程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强,对新课程、新教法的认识逐渐有了较为明晰的轮廓。

4.必须建立一整套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制度、课程实施方案等,才能确保新课程科学、有序且按计划实施。

从一学期的时间中我们感觉到,要使新课程实施有效、科学运行,必须高屋建瓴的做好建章立制、拟定计划等工作,注重方案、计划、实施办法的操作性、可行性,才能使新课程实施从理念转变、方法改革、资料积累,到教与学双方面的评价更趋科学、扎实、有效。本学期,我们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制订了《姜城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姜城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含研究性学习及社会实践)指导办法》、《姜城

中学学生学分认定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但实际工作做得还很不到位,也已经发现了诸多问题的存在,对如何有效管理、安排和组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相信后续的工作在省、市、区教研部门专家的指导下,一定能取得更为明显的进步。

5.及时收集、整理新课程实施中的新认识、新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发现问题及时补充、完善和纠正。

本学期,我们多次与年级组长、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座谈,了解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并组织新教师、教学能手进行新课程教学观摩课、研讨课,共同讨论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分认定、学生日常学习过程评价的方法和资料积累的方式途径,总结课堂教学设计的新创意和新方法,利用业务学习大会进行交流,为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纠正存在的问题与偏差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6、根据省教育厅引发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要求,认真、及时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对高一学生的综合评价,如实填写学生各种评价量表;按照《姜城中学学生学分认定方案》,对所有高一学生进行学分认定,并对没有达到学分认定条件的学生进行补修补考,严肃学生认定。

在边实施边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到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困惑,主要有:

1.尽管对新课程教学的方法转变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

但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摆脱不了“穿新鞋,走老路”的习惯,课堂教学的方法还不能迅速转变到新课程的要求上来,不少教师,尤其是原来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在走着“一言堂”、填鸭式的老路子。课下反思能够意识到,但一到了课堂上就不自觉的串道了。教学设计上也缺乏新的创意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2.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始终存在,不少科目在课时超出课标规定的情况下仍感时间不足,无法按照规定的时限完成教学任务。这主要还在于对新课程体系下教材的处理方法还没有能够正确地驾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没有有效地调动起来,担心日常教学与高考要求脱节,将新课程改革与高考应试直接对接等。

3.由于我省高考改革方案尚未公布,受应试教育影响及省级模块考试要求较高的影响,课程管理、教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执行不到位。教师教学中对以往经验的依赖比较明显,新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高效施教、针对性反思校正还比较欠缺。

4.对各科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处理尚有差距。5.传统的常规教学的检查管理办法与新课程理念及要求的矛盾冲突如何协调?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原始资料积累与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矛盾如何解决?艺术专业生的课程如何

科学安排等等,都是至今仍困扰我们的一些难题。

6.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还存在硬件设施、应用技术等方面的障碍,教师工作时间和强度的加大也是一个问题。

7、对学分认定的尺度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姜城中学二八年七月七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洒雨中学新课程改革阶段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洒雨中学新课程改革阶段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洒雨中学新课程改革阶段工作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0696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