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阶段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阶段总结
榆社县华峪中心校
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我市基础教育课程已进入由点到面的实验阶段。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已经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但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一、实验工作主要做法和经验
为稳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在实验中实施“四大工作策略”,突出“四大课改创新”,狠抓“四大主题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四大工作策略:
第一,建立协调有效的运行机制。实验启动前期,从市到各实验区均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教师培训工作小组等。实验过程中,实行“分级管理,分校实施,上下联动”,教育行政部门整合职能科室和业务部门的力量,实行分工合作。各实验区还配备了整合人事、财政、计划等政府部门的力量,有的学校整合社区、家庭,让家长和社会人士走进课改。课改办公室参与协调管理,使实验管理工作落到了实处。课改实验需要经费作保证,各实验区和学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第二,制定科学可行的课改方案。为确保课程改革实验顺利开展,根据市教育局制定的课改实验工作方案,市教研室制定了课改实验行动计划,即通识培训及教材培训研究课题立项申报实验教学指导实验案例提炼实验成果推广。同时确定了“四个一批”的工作措施,一是确定一批实验样本学校,建立校本学校档案,通过开展联片、联校、联科活动,以点带面;二是培养和树立一批实验骨干教师,以课改报告团的形式,为实验教师给舞台、给机会、给压力;三是开发和确立一批课改实验研究课题,指导学校转化研究成果,以课题促课改;四是跟踪指导样本学校的实验工作,分阶段组织交流活动,推出一批实验成果。各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也从指导思想、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和具体措施等方面制定了课改实验工作方案以及教师培训工作计划。
第三,加强新课程师资培训。课改的关键是教师。各实验区和学校把培训教师当作头等大事,赋予新课程师资培训新的内涵与形式,坚持培训者先接受市级以上培训者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使培训工作做到了“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结合、集体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文本培训与教研指导结合”。从培训的层面看,各实验区(校)认真组织开展了三个层面的师资培训。一是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级新课程培训;是组织教师参加市、区新课程培训;三是以学校为本的校本培训。按照“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思路,使实验教师培训形成了立体网络。
第四,营造良好的课改环境。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分阶段、分系列、分对象,认真搞好宣传工作。建立了“课改网站”,按课改实验进程,分期确定主题,以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解读、新教材教法、实验困惑和实验案例等为内容,重点刊载学科教研员、市课改指导专家、课改实验教师的点评和体验文章,以解决课改实验者的困惑。各实验区(校)坚持层层动员,统一认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活动。---四大课改创新:
第一,教研制度的创新。随着新课程观的确立,教研工作方式随之要发生变化。教研部门为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教研工作重心,由学科研究逐步转向课程研究,并通过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构建适应新课程和富有活力的教学研究机制。市教研室为此制订了《荆门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并以教研协作体的方式,实现整体联动。课程改革实验中,教研部门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一是建立“例会合议制”,整合各部门职能。每月由课改办公室召集一次协调会,行政、教研、科研、培训、体卫、电教各部门可就工作中的重大事情实行合议,统一思想,商议举措,分工落实,保证课改顺利进行。二是完善“调研督查制”,加强实验全过程管理。教研室工作重心下移,沉到基层,教研员(专家组成员)包校联片,包科带人,实行“每周一片、每片一校、每校一题”的下校督查机制。三是健全“协作体攻关制”。市教研室建立了市直厂矿小学教研协作体,实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解课改实验难题。各实验区以校本学校为龙头,建立“课改实验研究协作体”,请课改专家作学术专题报告、理论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教学专业咨询,发动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专业切磋、专题讨论。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课改实验的品位。
第二,教学管理的创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教学领域的改革,更需要教学管理领域的改革。我们在充分酝酿的前提下,以备课改革为突破口,并在认真筹备的基础上,以“提升备课理念,重建备课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为主题。
第三,课程开发的创新。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实验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推动这项工作,我们在市课改实验样本学校试点,通过“点”上示范,观摩引导,并采取分层推进、分类开发等措施,对已经积累了课程开发经验的学校和项目充分发挥骨干引路作用;对校本课程开发正在进行的学校,重点扶持和指导;对实验基础薄弱的学校,采取联片,共同围绕某个项目进行研究的办法开发,形成资源共享。
第四,评价体系重建创新。实验区(校)随着课程改革实验启动评价体系的研究,特别是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不少实验学校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出发,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完成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学生成长记录册》等的研制工作。
---四大主题活动:
市课改办和市教研部门坚持以“搭建课改平台,丰富课改专线,提供课改例证,拓展课改空间”为思路,围绕课改赋予活动新的内涵。
第一,以“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为主题,举行了“湖北省八市课程改革研讨会暨象山小学校本课程展示活动”。此次活动以“社会即课程、生活即课程、师生即课程”、“让课程适应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需要”为主题,内容丰富,整个活动异彩纷呈,亮点闪耀,师生与观摩者激情四溢,给每个参会代表全新的感受,赢得了与会专家、领导的高度评价,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第二,以“传播课程理念,推进课改实验”为主题,组织课程改革实验教师报告团,定期到各实验区巡回报告。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赋予教学视导新的内涵与形式,即把目光投向学校,投向实验成果的转化。实践中我们把视导集中在普遍指导撒网听,重点指导研究听,扶植指导跟踪听,示范指导观摩听的形式上,充分发挥教研员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视导中,我们注重提炼和转化实验成果,将报告团成员的课例作为研究的载体,集中“会诊号脉”,让教研员与老师们结成学习伙伴,做教师专业发展的设计者。每一次报告活动,把实验教师的实验课例、实验成果、教学反思及教研员的评点与教师的对话融为一体。通过实验教师的课例,表达课改理念,体现课堂意境,折射课改精神,展示课改个性;通过教研员的互动对话,给教师实践的启迪和理性的感悟。
第三,以“研究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为主题,举行“荆门市小学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展示会”。围绕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如何用好教材,又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超越教师。每节课各有教学个性。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已成为教师的教学追求。
第四,以“总结经验,提炼验证,推广成果”为主题,组织开展实验工作的检查考评活动。检查前,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检查评分表》,检查中,采取听专题汇报、看档案资料、开师生座谈会、进教室听课1-2节,访谈学生家长等形式,有效地推动了课程改革实验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改革带来的可喜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课改中,老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广大实验教师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教学中转换自己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成了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让学生的学习激情、个性和才华得以充分展示。第二个变化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充分体现,师生关系更加融洽,通过课例展示、案例评选、名师导教,如今的课堂教学充满悬念,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思维发生碰撞、情感受到熏陶。
第三个变化是课程观念的转变。教师是文本的创造者,而不是文本的利用者,教材过去是法规,现在是范例。教师已由教材的奴隶变为教材的主宰。现在,教师已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实践者。
第四个变化是评价方法的转变。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中,注重激励功能,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使评价由过去单一评价转向多元互动评价,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如对学生评价,运用综合性评价、学生评价两种方法。综合性评价:看学生成长记录卡,运用观察记录、情景测试、口头评价记录、家访记录、社会实践等综合考查学生。学业评价:采取考试和考查的方式进行。
第五个变化是教师专业观念的转变。新课程实验锻就了一批教师。广大实验教师感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多才多艺,只懂一门学科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我们从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科课程整合、多媒体手段运用等侧面,领略了教师的专业在发展。
三、实验工作主要问题和思考
(一)课程改革实验师资薄弱,力量不足,师资整体水平急待提高。由于近几年清退民师和代课教师,教师编制吃紧,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包班,一个教师带几个年级、几门学科,工作量大,进行实验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同时,部分教师现有的专业结构与课程改革要求矛盾突出,一方面表现在有些新课程门类,如小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在一些农村学校难以落实;另一方面表现在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开发在一些学校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这就与课程综合化和增强选择性的趋势不相适应。因此,师资培训、教师继续教育迫切需要与课程改革同步。
(二)课改实验资金杯水车薪,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正常的实验教学需求。从目前实验的情况看,部分农村小学课改现状堪忧,一些农村小学仍在偿还“普九”债务,有的连最基本的教具都满足不了,对于配置课改所需要的教学实验设备更是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设立课改专项资金,让政府真正担当起责任,并为课程改革实验开绿灯,给政策扶持。
(三)城镇学校班额过大,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实验活动,实验效果受到制约。有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优质,且有名校效应,班班都是超级大班,这样课程改革实验很难奏效,课堂教学师生难以施展互动,学习方式难以转变。这就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合理布局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并给予薄弱学校的政策倾斜和扶植。
(四)评价考试和升学制度,与课程改革不相配套,制约着课程改革实验。考试和升学制度的改革不到位,目前以考试成绩评价学校、以班级排名评价教师、以考分高低评价学生的社会环境尚无根本变化,导致少数教师、家长的观念和行为一时难以及时转变,社会一时难以适应,学校实施课改仍然存在一定的阻力,特别是以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校进入课改后,这种阻力会更为明显。因此,要重新构建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升学考试制度和学校办学、教师业绩、学生素质的评价体系。
二00九年六月八日
扩展阅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阶段性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阶段性总结
白泡子乡中学二OO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阶段性总结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依据《黑龙江省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意见》;全面贯彻落实《密山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总体方案》的精神,加快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程,落实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各项任务,即:通过学科课程改革实验,验证学科课程标准是否适应义务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如何运用新课程标准指导教育教学问题;通过新教材的作用,验证新教材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构建一个具有教师个性特色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探索如何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探索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完成上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各项任务,现将我校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作以总结。
一、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以《密山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在我校迅速开展转变教育思想大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是实验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才能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育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同旧教育观念的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在教师的思想意识中还没完全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而在应试教育观念尚未获得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学校所实施的教育改革也因此变得缺乏成效或事倍功半,为此,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组织教师学习和培训,开展反思与讨论,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抓住机遇,来一次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行为方式发生转变,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状,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彩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使用新教材的感受
通过近一阶段对新教材的使用与旧教材比较,总体上认为这套教材较好,具体特点如下。
1、教材图文并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合理
在文字编排,插图等方面合理。适合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标题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说,北师大出版的数学教材,其中有这样的标题:《数怎么不够用了》,实际本节课引入负数的概念。
2、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记忆内容不多,动手操作的较多。
3、教材的内容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给教师和学生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潜能,有助于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有助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总之,对新教材使用时间不长,对新教材的整体感悟不是很深,有待于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探索。
三、构建适应新课程和教学模式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不断深入,为适应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目的。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态与价值观,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的需求,关注学生发展中的富有个性的学习。通过市进修学校的培训后,及观摩课,在教师课堂教学实践尝试几种教学模式,但不成熟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语文学科:尝试“导、读、悟、赏、练”教学模式;历史学科:“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如下:1、展示问题;2、分组讨论;3、点拔示范;4、范例迁移;5、反馈小结。数学学科:采用“合作-探索”教学模式,即“过程”与“结果”、“合作与自主”、“情境”与“创新”在这一模式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发挥其主体的能动性,同学之间的互助精神得到大力发扬,学生群体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发展了个性品质。
四、增加投入,保障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扶持此项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千方百计地外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其中,体育高级教师李运龙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在佳木斯培训;英语教师卢明星到哈尔滨参加培训,及时为他们解决旅差费。去参加市进修学校举办的培训及观摩课人数累计80人。宁可在其他方面少投入或不投入,也要在教师培训等活动多投入。在开学期,为了迎接鸡西市教育学院体育教研室孙德化主任来我校检查指导体育工作及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需要,就地取材,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自制体育器材和教具,如:旱地冰球拍、玉米小垫子、铁环、多人二足练习板、高跷、旱地龙舟、升降扣篮架等,累计资金叁仟余元。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提供物质保证。
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加强领导,制定计划,完善各种制度
根据《密山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精神成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及实验指导小组,制定我校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及学科实验方案、计划、教研组活动计划,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任务与目标。行之有效、扎扎实实开展教研工作。
2、加强学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提供理论依据
开学初,我校利用每周五下午时间集中学习,进行专题理论讲座和平时自学,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的亲探》、《新教材研究》、《走进新课程》等,不断充实教师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
3、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新学期伊始教务处组织全教师观看新课程课堂教学实录光盘。制定学校及教研组教研活动计划,采取以骨干教师带动策略,人人参与,全面开展,每位实验教师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确定研究专题,努力探索具有教师个性特色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开学以来,校级公开课四节、校极汇报课三节、教研组研讨课十节、让“自助餐”走进体育与健康课受到鸡西市教育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孙德化及市进修学校体育教研员白元光的高度评价。学校组织一次实验教师说课标、说教学设计竞赛。
六、宣传课程改革取得社会和家长的支持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不仅仅是学校、教师、学生的行为,同时也是政府、社会、家长的行为。需要政府、社会、家长的支持。学校把上级课改会议精神及时向当地政府进行汇报。召开家长座谈会,利用问卷形式进行沟通,家长对课程改革工作给予支持。七、改革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的评价方式1、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是教师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挥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的评价体系,克服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因疑,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促进学”。具体评价内容为:1、教学目标设计关注学生发展;2、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3、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自主发展;4、教学效果检验发展。根据以上内容制定《白泡子乡中学课堂教学评价量化标准》。
2、教师评价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及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评价不再是简单地判定谁是优秀的教师,谁合格或达标,而是和教师一起分析自己工作中成就、不足,提出改进计划,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具体评价内容:1、职业道德;2、学科知识;3、教学能力;4、文化素养;5、参与共事能力;6、反省与计划性。
3、学生评价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本次课程改革学生评价工作的基础,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考试仍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应注意根据教育的目的、性质和对象,可选择不同的考试方法,注意将形式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惧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和同伴的观摩与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成绩与作品集,其他有关说明学生进步的证据。在学科学习中的学习中的学习过程的参与表现,如课前能预习,课上注意听讲,有集体观念,乐于与他人使用,主动帮助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课下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能按时完成作业等内容,使评价起到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建立新型教学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涫围绕教转。教学关系表现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这样的“双连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谈不上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人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合作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在课堂中,表现为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九、存在问题与不足
1、实验设备、条件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2、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影响,教育观念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3、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难度很大,尽管我校做了很大努力,但开发的几个学科还不够完善。
总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程中,学校的办学思想有一定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一定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一定的改善,在今后的工作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为推进密山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而努力。
白泡子乡中学201*年12月13日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08-0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阶段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08-0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阶段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08-0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阶段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06997.html
- 上一篇:新课改教学工作总结
- 下一篇:七年级新课改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