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201*年秋季期高一物理期末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26 16:34:26 网站:公文素材库

201*年秋季期高一物理期末工作总结

201*年秋季期高一物理期末工作总结

紧张忙碌的高一上学期结束了。回首半年来的物理教学工作,可以说有欣慰,更有许多无奈。这是第二次带高一,虽说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并且也有了一点教学经验,但是有些知识总感觉在进行课堂设计时不是很顺手,有些内容在讲解时感觉不是很好。如何教学高一物理,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回顾一下这学期的教学,我把我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意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因此,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在教学方法上,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在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所以高中学生物理。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三、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四、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扩展阅读:黄冈中学201*年秋季高一期末试题-物理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年秋季高一期末考试

物理试题

命题:陈维毅校对:肖婷审题:李彩霞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

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而不全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关于路程和位移,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必和路程相等

B.若质点从某点出发后又回到该点,不论怎么走位移都为零C.质点做不改变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D.两次运动的路程相同时位移也必相同2.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存在摩擦力B.有摩擦力时必定存在弹力

C.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D.摩擦力总是与接触面相切

3.一物体自空中的A点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1s后物体的速率变为10m/s,则此时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方向可能是(不计空气阻力,g=10m/s2)()

A.在A点上方,速度方向向下B.在A点上方,速度方向向上C.正在A点,速度方向向下D.在A点下方,速度方向向下

4.如图所示,小球从竖直砖墙某位置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4、5……所示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每块砖的厚度为d。根据图中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位置“1”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B.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C.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d2

TD.小球在位置“3”的速度为7d

2T5.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该质点在前8s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A.0.25m/s,向右B.0.25m/s,向左C.1m/s,向右D.1m/s,向左

1

6.质量为60kg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用定滑轮装置将质量为m=40kg的重物送入井中.当重物以2m/s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时,忽略绳子和定滑轮的质量及定滑轮的摩擦,则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g取10m/s2)()

A.120NB.280NC.320ND.600N

7.如图所示,船从A处开出后沿直线AB到达对岸,若AB与河岸成37°角,水流速度为4m/s,则船从A点开出的最小速度为()

A.2m/sB.2.4m/sC.3m/sD.3.5m/s

8.如图所示,斜面小车M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边紧贴墙壁.若在斜面上加一物体m,且M、m相对静止,则小车后来受力个数为()

A.3B.4C.5D.6

9.如图所示,在水平转台上放一个质量M=2kg的木块,它与转台间最大静摩擦力fmax=6.0N,绳的一端系住木块,穿过转台的中心孔O(孔光滑),另一端悬挂一个质量m=1.0kg的小物块,当转台以ω=5rad/s匀速转动时,木块相对转台静止,则木块到O点的距离可以是(M、m均视为质点,g取10m/s2)()

A.0.04mB.0.08mC.0.16mD.0.32m

10.如图所示,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B质量分别为6.0kg和2.0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在物体A上施加水平方向的拉力F,开始时F=10N,此后逐渐增大,在增大到45N的过程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g取10m/s2)()

A.两物体间始终没有相对运动

B.两物体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

C.当拉力F<12N时,两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

D.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F>18N时,开始相对滑动

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5分,请将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或按要求作图。)11.(6分)某同学在做平抛实验时得到如图所示的一小球做平抛运动的闪光照相照片的一部分,图中背景方格的边长均为5cm,如果g取10m/s2,则:⑴照相机的闪光频率________Hz,⑵小球运动中水平分速度的大小______m/s,⑶小球经过B点时的竖直分速度大小______m/s。

12.(9分)有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

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重量相等,当系统

2

ABC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TOA、TOB和TOC,回答下列问题:

(1)改变钩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A.钩码的个数N1=N2=2,N3=4B.钩码的个数N1=N3=3,N2=4

C.钩码的个数N1=N2=N3=4D.钩码的个数N1=3,N2=4,N3=5

(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

A.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

B.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C.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绳子之间的夹角D.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

(3)在作图时,你认为图中________是正确的.(填“甲”或“乙”)

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3.(12分)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轮子依靠摩擦传动,相互之间不打滑,其半径分别为r1、r2、r3。若甲轮的角速度为ω1,则丙轮的角速度为多大?

14.(14分)一质点沿一直线运动,先从静止开始以2.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4s,接着以该时刻的速度匀速前进3s,最后以大小为10m/s2的加速度匀减速运动直至停止。求(1)4s末的速度;(2)前7s内的位移;(3)质点运动的总位移。

15.(14分)如图11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固定一倾角θ=37°表面光滑的斜面体,物体A以v1=6m/s的初速度沿斜面上滑,同时在物体A的正上方,有一物体B以某一初速度水平抛

3

Bv出。如果当A上滑到最高点时恰好被B物体击中。(A、B均可看作质点,sin37=0.6,cos37=0.8)求:

(1)物体A上滑到最高点所用的时间t;(2)物体B抛出时的初速度v2;

(3)物体A、B间初始位置的高度差h。16.(15分)如图所示为粮食仓库中常用的皮带传输装置示意图,它由两台皮带传送机组成,一台水平传送,A、B两端相距L1=3m;另一台倾斜传送,传送带与地面间的倾角θ=370,C、D两端相距L2=4.45m,B、C相距很近。水平传送带以v0=5m/s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现将质量为m=10kg的一袋大米无初速度的放在A端,它随传送带到达B点后,速度大小不变的传到倾斜传送带的C端。米袋与两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素均为μ=0.5,取g=10m/s2,sin370=0.6,cos370=0.8。

(1)米袋在AB上加速时加速度多大?

(2)若倾斜传送带CD不转动,则米袋沿传送带CD所能上滑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3)若倾斜传送带CD以v=4m/s的速率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则米袋从C端运动到D端的时间为多少?

参考答案

1-10BCBDBBCDBABBBCDA

4

DCABθ11.解析:(1)∵xAB=xBC=0.15m,∴tAB=tBC,

Δs=yBC-yAB=0.1m=gtAB2∴tAB=0.1s∴f=10Hz

xAB1.5m/st(2)vx=AB

Vy(3)在B点时竖直分速度大小为12BCDA甲13r1w/r3

yAC80.05m/s2m/stAC0.12

26. 解析: 设以初速度为正方向。(1)4s末的速度   v1at2.54m10m/s(2分)(2)0~4s内位移     s1121at12.542m20m(2分)224s~7s内位移    s2v1t2103m30m(1分)0v1201*2得s3m/s25m(2分)2a2(10)前7s内的位移     ss1s220m30m50m(1分)(3)减速阶段  由vv2as2t20总位移    ss1s2s3(20305)m55m(1分)15.

物体上滑加速度agsin376m到最高点时间t1相遇时

水平方向v2tv1ts2(2分)

v1a1s(2分)

12atsin(3分)2竖直方向

121gtv1tgt2cosh(3分)22sh6.8m1分

代入数据解得v22.4m1分16解析:(1)米袋在AB上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为a0mgm5m/s2

2v0(2)米袋速度达到v05m/s时滑过的距离s02.5mL13m

2a05

故米袋先加速一段时间后再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

到达才C端速度为v05m/s设米袋在CD上传送的加速度大小为a,据牛顿第二定律

mgsinmgcosma得a10m/s

2v01.25m能沿CD上滑的最大距离s2a2(3)CD顺时针转动时,米袋速度减为v4m/s之前的加速度为

a1g(sincos)10m/s2

2v2v0此时上滑的距离s10.45m

2a1米袋速度达到v4m/s后,由于mgcosmgsin,米袋继续减速上滑其加速度为a2g(sincos)2m/s2

0v2减速到零时上滑的距离s24m

2a2s1s24.45mL2,即速度为零时刚好到D端由v0减速为v所用时间t1由v减速为0所用时间t2vv00.1sa10v2sa2故米袋从C到D的总时间tt1t22.1s

6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年秋季期高一物理期末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年秋季期高一物理期末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年秋季期高一物理期末工作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1039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