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初三化学教学总结与反思

时间:2019-05-26 17:59:15 网站:公文素材库

初三化学教学总结与反思

初三化学教学总结与反思

今年我担任九年级四个班的化学教学,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又是中考的必考学科,短短一年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成绩直接影响学生的升学问题。化学是新开的学科,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放在初三开设化学课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得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引导得好能事半功倍,一旦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或者学习被动、存在畏难情绪,那么面临的困难也就越大。

我们的教学任务相当艰巨,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⑴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2、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3、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这几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4、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5、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平时我也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三人行,必有我行焉。我注意平时和其他交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学习教学方面的好的经验、方法,学习管理学生方面的好的办法,本学期取他人之长对我的帮助不小。

成绩和不足。

基本上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1.本学年使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很感兴趣,

前提高,努力提高了合格率,争取到了较高优秀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不足:

①对于优生过于相信,检查的力度不够。对于后进行由于面过于大,力度不够。

②方法花样太多,学生晕头转向。

今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2、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后进生的转化。

3、开动脑筋,吃透教材,努力更好的教育管理学生。现在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201*.6.22

杨木

扩展阅读:初三化学下教学反思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授课,我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成功的地方: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节从学生亲身体验入手引出问题,较好的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节打好基础。

本节课学习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可以亲自设计实验、动手探究,方便易操作现象明显的实验,亲自体验当魔术师的感觉,尝试合作的力量,体验解决困惑后的喜悦。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并通过对比学习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特性,也是为以后学习酸碱做好辅垫。授课过程中,利用食物味道和回忆感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获取对酸和碱的感性认识;用小魔术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体验到收获的喜悦。从而到出酸碱指示剂,并会用指示剂区分酸碱溶液;通过实验探究和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推理出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特性,同时在使用浓硫酸时,注意它的强烈的腐蚀性,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教学效果比较好。不足的地方:

在讲授酸碱能使指示剂变色时,有点杂乱。

总之,教学传授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有认真进行反思,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不断的完善,水平才能提高。

酸和碱的教学反思

酸和碱的知识对学生来讲一直是个难点。无论是从它们的物理性质还是从化学性质上来讲都比较易混淆,更主要的是化学反应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知遵循哪些规律。所掌握的都知识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本节课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本课时的复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酸和碱的性质及反应规律的进一步掌握。

酸和碱的知识,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酸和碱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通过对比,教师讲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参与、表现及成功的欲望。同时由个别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引导全体学生,探究、创新、思考以新带旧、以旧促新知识的学、质、疑,再次激发兴趣。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酸碱性质的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复习中对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的重要作用。获取和掌握知识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使学到的知识得以应用。所以在教学最后应用知识环节,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以达到使学生学有所用的目的。

《酸和碱》复习课教学反思

作为单元复习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化学知识、技能系统化和条理化,达到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和综合应用的目的。对学生来讲,复习课是“温故而知新”,对老师而言,复习课应该“反复而不重复”。立足于此课型的特点,本课从以下几个角度做了些思考和尝试。去做了就有收获,但不代表一些困惑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希望有共鸣者留下您的痕迹。

1、对于常用的以酸、碱性质为中心的知识网络形式组块是否合理?将知识进行联系能让记忆更牢固,这种将能反应的物质连线能清楚对比出酸和碱性质的差异。那么在专家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有没有这张图(见下图)呢?

作为老师,我自己是否在使用类似的认知结构呢?可能是有的,但在某阶段不一定会被优先激活。举例比如我还记得,自己在初三时去判断稀盐酸和氧化铜是否能反应时,我首先是按照复分解反应的规律来同化,想到交换成分后,反应产生了水,所以能反应。后来经过多次训练后就能够熟练地判断出(强)酸和金属氧化物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也就是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来判断。于是我想我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也有这一知识块。

对同一知识如果能从多个角度进行加工,那么就会有更多的连结点,便于提取。我们可以从物质的性质来归纳,也可以从反应类型的规律角度来认识,这样多角度地看,能让学生记忆得更牢固吧。

这么看,将知识组块是有道理的。2、让学生主动建构,放权到什么程度?

本课的中心环节就是帮助学生建立酸碱化学性质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自己归纳,能让知识记忆得更牢固,也能增强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比如要得到上面的酸碱性质图,我想过就是在学案上只画几个空白的框,然后让学生填物质的类别,再将能反应的连线。但是又担心学生完成不了,(以前锻炼的少,只是在碳和碳的化合物那一知识块中使用过。)另外时间也比较紧张,于是就帮学生把物质的类别写好了,只让他们连线。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束缚住了学生的手脚,其实归纳的形式应该是很丰富的,呈现出的知识结构图也可以成为本课的亮点。但这就要对前面的知识回顾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否则来不及。让学生先模仿固然效率高很多,但总觉得留下了一些遗憾。

初中元素化合物的单元复习课,我只是在第八单元和第九单元的复习中让学生去画了概念图,如果早点开始锻炼,可能学生会更熟练一些。

3、单元复习课要不要做实验?

实验不光是化学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新授课中,实验可以验证结论,也可以作为探究物质性质的工具。

在本节复习课中,为了营造情境,利用归纳的酸碱性质来解决问题,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就是用酸碱的性质,设计区别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方法。学生利用

上图酸碱的性质差异想到了不少方法,我让其中几位同学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上讲台操作,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这时是整节课课堂气氛最活跃的。

同时我也明白这些实验后来起到的作用只是去验证之前的猜想,对于多数同学来说,这些现象是“意料之中”的,那么多花这些时间有意义吗?

我觉得积极之处有以下几点:

(1)更牢固的记忆实验现象。像指示剂变色的规律记口诀是一方面,通过适当的现象回放能巩固记忆。

(2)营造情境,学以致用。通过解决实际的问题,能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会觉得学习更有意义。

(3)活跃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初三下学期化学还在上新课,其他各科已经开始复习,实验始终是学生的兴奋点。即便同样的实验,你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还是看的津津有味。知识的记忆不是单线加工,这些信息在输入我们大脑时会连同当时的环境一起,并打上情绪的烙印。在使用这些信息时,人本能愿意提取令自己愉悦的记忆。把学生情绪激活,同样也会点燃教师的激情。自我感觉我上课虽然方法还有大问题,但是激情还是很充足的,而且情绪也不错,学生经常问我问为什么笑,是不是心情很好。我听了不少课,感觉不少板着脸的老师,我想老师不快乐,学生也不会太快乐。

当然在总复习阶段,选取实验就更应该少而精了。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

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课题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二课时介绍粗盐的提纯以及复分解反应。

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本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资料介绍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的制取过程,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和用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网查询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将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

酸碱盐复习的教学反思

我这次开课的内容是初三化学酸、碱、盐知识的复习,具体的教学设计思

想和基本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已有详细的分析和叙述,这里,我主要就这次“问题探究课”的探索实践,本人的几点思考如下:

1、上完课之后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中

心,以学生思维心理发展为主线,构建一个共同的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的教学设计思想,尽管因个人的教学积淀不足,未能理想地实现此教学理想,但能感觉出,这样的教学不仅深受学生的欢迎,其教学效果更是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所不可企及的。2、尽管我和农村中学的学生们,在摄像机镜头面前很不自然,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参与热情,主动的探究精神、发自天然的互助合作气氛,深深地感染了我,也极大地鼓舞了我继续进取、努力探索课堂教学新形式的信心与决心。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先

进的科学知识,课堂教学不能循规蹈矩,局限于“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要切实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公开课的表现根植于平常每一堂课的教学实践中、根植于平常的每一次理论学习中。

4、有人说,教育是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就要敢于独立思

考。没有教师的创新,也就没有学生的创新。而就目前的教学现状看,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在是太贫乏了。我在这节课的施教过程中发现,即使老师给学生开放了时间和空间,但有许多学生还是不会思考问题(一有问题就翻书),更提不出有独特见解的问题了。这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分不开的。

5、由于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与我平时上课是一脉相承的,学生的分组也

已运作于平时教学过程中,而做为探究课,任何事先的排练都会破坏上课时的气氛。另外,做为初三毕业年段,在临近中考时,时间是如此的宝贵,因此,本节课是跟随我的教进度依序而行的,录像之前我并未做任何的演练;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这也造成了录像时,教师、学生都不太适应而有些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6、我校地理位置较偏僻,尽管个人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但毕竟缺乏老教

师的指导,没有长期教学文化的淀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未能充分实现设计理想的感觉,有此机会向各位老师求教,实感难得,不胜

荣幸。所以我最后想说的是谢谢!谢谢各位老师给我的学习机会!物质的分类教学反思

初中阶段关于物质的分类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对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而言,要能简单地区分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有一定困难。在学习单质和化合物后,很多同学将混合物和化合物混为一团,其根本原因在于没能理清物质分类的方法,没能明确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概念之间的并列及从属关系,故我将物质的分类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难点。理解了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游离态和化合态的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本节课我先从学习中、生活中分类方法的应用,知道分类的重要性,体验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让他们将几种熟悉的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分类的方法,知道化学给物质分类是按物质组成分的。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组成,可用固定的化学式表示,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没有固定的组成,一般不能用化学式表示。因为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化式,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时总有学生看元素的种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课堂上我让他们讨论“纯净物是不只有一种元素?混合物是否一定包含不同种元素?”并用物质的微观结构加深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只有一种分子,而混合物中却有不同种分子。在学习单质和化合物时,我发现学生易将化合物和混合物混在一起,关键没明确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概念之间的并列及从属关系。

一节课下来,还是发现对于物质的分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会以更接近学生的思维和生活习惯来分析化学中的物质分类。

《盐和化肥》教学反思《盐和化肥》,课已经上完一周了,我回顾和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觉得有以下成功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1、注重双基知识,能引领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首先让学生归纳知识点,教师再进行总结,然后进行相应的练习,通过边讲边练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2、推敲精选习题,我所选的试题都是近两年的中考试题,使学生能过早的接触中考题,学生在做中考题的过程中既扩大了知识面,又能增强学生的信心。3、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审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答题的习惯,每道题的答案都有学生说出答案,并且要学生说出这样做的理由。

教学反思之十四:化学也是生活的

最近,我连续观摩了我们高二两位青年教师两节化学公开课,一节课的课题是“葡萄糖”,一节课的课题是“油脂”。听了课以后,我感慨很多,评课时我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我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化学不仅是知识的,也是生活的。

关于“葡萄糖”一节课的教学,其实葡萄糖是人体最为重要的能量物质,关于葡萄糖的教学也应该是生活化的。教学中,葡萄糖的消化与能量产生形式也应该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方法。如,对葡萄糖物理性质的认识,完全可以从

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建构,它为什么叫葡萄糖?可以生活化的例子还很多,如,葡萄糖是重要的能量物质,能量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从这节课的教学开始的光合作用,到这节课的最后葡萄糖在人体内消化,不仅很完整地建立了知识体系,而且也更加符合教学逻辑。又如,血糖、尿糖问题,不仅是同学们十分关切的化学知识问题,也是同学们需要了解的生活问题。

关于“油脂”一节课的教学,油脂更是一种能量物质,只不过对同学们来说,他们并不像了解葡萄糖那样了解油脂在生命现象中的作用与价值。这时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可以建构有关知识,还可以很好的理解有关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关于油脂的化学生活素材有:⑴麻油是如何“榨”取的?⑵硬化油有什么样的运输与保存价值?⑶动物与植物中油脂分别产生于何处?⑷肥皂是如何制成的?⑸为什么会有赤潮现象发生?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很好地建构了一些难以说明白讲清楚的知识,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还有,这两节课还可以将科学探想设计在教学内容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励同学们热爱化学学习。如,在介绍人类可以通过酶来消化油脂、淀粉,却不能消化纤维素时,可以这样去设想,牛是一种食草动物,体内存在一种可以消化纤维素的酶,牛也可以消化脂肪和淀粉,说明牛也能分泌出相应的脂肪酶和淀粉酶。而人类只能消化油脂与淀粉,不能消化纤维素,就是因为人体缺乏纤维素酶,如果有一天同学们通过生物手段让人体也能自发产生纤维素酶的话,你的功绩将是盖世的。到那个时候人们就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了,只有地上有草人类就可以生存了。又如,当谈到人类的体能最早是从何处产生的时候,同学们都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是从太阳上获得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设想呢?如果有一天科学发展了,技术水平提高了,我们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装置,直接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体能的话,那么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就要发生重大变化了呢?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经验是我们建构知识的资源,我们的生活中的一些案例也是我们化学教学的资源。这些事实都进一步说明,化学不仅是知识的,也是生活的!关键是我们是不是去认真挖掘了,我们是不是去精心设计了!

物质鉴别的复习课(化学教学反思)

通过反思《物质鉴别的复习课》,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物质分类》教学反思

如有位老师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上课时由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物质并按其组成进行分类。学生对“保险丝到底是不是金属单质?”、“洗衣粉到底是不是碱?”等发生了争论,课堂气氛顿时沸腾,学生情绪高涨,愉快而迅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化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化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分子》实验设计的反思

分子这节课的特点是微观性强,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理解,如何选择实验,变抽象为具体是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因此本节课选择了芳香四溢、变幻莫测、完璧归赵等三个演示实验来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引入课题,并合理利用教材,把酒精和水等体积混合由演示实验变为探究试验,冰糖溶于水后液面的改变也由家庭实验改为探究试验,又补充了用注射器压缩空气和把小米与黄豆混合两个试验,充实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即突破了难点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创造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使情感目标得以进一步落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后回想,感觉到课题的引入中变幻莫测这个实验如果也能以探究的方式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则会更符合新课改精神突出化学课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了解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但如果这样一节课就难以完成,尤其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纯净物与混合物从分子观点如何进一步认识更是难以深入,因此这个设想还是能实现。

化学习题课教学反思解答习题要多角度

在平日解答习题时,大多数同学往往就题论题,不多加思考即快速写出答案了事。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它会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零乱分散,不能形成系统性,也会使学生的思维空间缩小。解答习题时应善于借题发挥、扩展思路,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即通过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及多种可能的结论,这样能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多解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又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而在应用多种解法中选择更简、更优的解法,有利于优化思维品质。就一典型知识题而言,可将已知与求解进行多角度的变换,如变换物质,变化变量,变数字为字母,变换题型,变换顺序,以引导学生对变换后的题型进行比较、对比、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构成教学反思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对微观世界

的认识有较大的难度。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反思一: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最重要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微观的世界。提问:那么为什么蔗糖会看不见了呢?学生的回答大部分是,“因为蔗糖溶于水了”。而不能想到蔗糖变的更小了。学生的思维大致是,蔗糖原来可以看见,搅拌之后,溶于水便看不见了。所以,蔗糖会看不见了,是因为溶于水。面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我于是引导道,“原来蔗糖非常大,看得见,现在溶于水后不见了,说明?”于是,有学生接道,蔗糖变得更小了。现在重新思考后发现,开始实验时,应先强调一下三个观察实验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实验是把蔗糖一步步的变小,直到从视野中消失。若不提醒,学生开始实验后,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兴致很高,但忘了实验的整体目的来引出蔗糖分子。

反思二:在讲“分子之间有空隙”时,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绿豆和米混合的实验总体积减少,其实跟两种颗粒之间存在着空隙有关,又跟两种颗粒的大小不同有关。当然模拟实验只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某个道理,它与所要说明的道理之间并不存在着简单的因果关系。学生很容易误认为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所以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空隙,只能说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现象相类似,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两者混合时,由于分子填补了这些空隙,所以总体积就会减少。

反思三:通过两个演示实验,学生很容易明白,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列举说明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还是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讲应该是非常困难的,我觉得可以利用让学生分别用手捏空的矿泉水瓶、用手捏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用手捏装满沙的矿泉水瓶来体会不同状态下分子间的空隙大小,这样学生更易理解。

反思四:学了分子后,学生容易把分子和以前学的细胞混为一谈,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一般具有复杂的结构。我们可借助光学显微镜进行认识细胞的结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属于物质的构成,分子是一种微粒,分子很小,比细胞更小,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电子隧道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初三化学教学总结与反思》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初三化学教学总结与反思: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初三化学教学总结与反思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2187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