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易地搬迁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26 18:32:43 网站:公文素材库

易地搬迁工作总结

四、主要效果

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农村新社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明显,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改善了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从群众关心的住房建设着手,帮助群众建设经济适用、功能齐全的房屋,解决了群众住房难的问题。同时,水、电、路、学校、医疗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促进了社会和谐。农村外出务工家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迁移至农村新社区后,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对家中老人、小孩的担忧,能够放心务工。

3、凝聚了基层组织的向心力。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密切了党群关系,,解决了群众求医、法律咨询和信息需求,方便了群众生活,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了提升。

4、加快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环境。搬迁群众广泛利用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进一步改变了农村用能结构,推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5、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群众通过建新房、树新风、建新村,村民一改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乡风文明呈现一派新气象,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五、存在问题

1、我市贫困人口多、分布广、贫困程度深。截止201*年底,按照1600元贫困线标准,全市还有贫困人口75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0.8%。主要集中在秦巴中高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去年“7.18”暴雨洪水灾害,我市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受损严重,通达条件差,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的任务还很艰巨。

3、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标准偏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4、配套资金落实难,资金到位不及时,一定程度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

5、部分项目前期工作不细致,规划设计不到位,部分项目区的整体效益不明显。

六、对策建议

1、加大易地扶贫搬迁规模。“十二五”期间,我市需移民搬迁45万人。恳请省发展改革委继续支持我市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增加易地扶贫搬迁规模。

2、加大以工代赈投资规模。加大以工代赈投资规模,使县区在照顾面上工作的同时,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连片重点贫困区域,实行片区综合开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集中投入、整体带动,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骨干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3、强化以工代赈全过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认真执行《陕西省以工代赈实施细则》,结合新形势,不断完善以工代赈管理制度和办法,提高以工代赈工作质量和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5、与时俱进,拓宽扶持领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在继续坚持主攻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对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村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扩展阅读:7易地搬迁06工作总结

山丹县201*年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项目

陈户乡黄草坝滩安置区简介

山丹县201*年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项目,根据省、市、县发改委文件精神,批复我乡的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建设项目黄草坝滩安置区,计划投资463.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及国家补助资金261万元,整合中央其它专项资金37.7万元,县配套资金36万元,群众自筹128.6万元。实际完成投资464.58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搬迁专项资金261万元,整合中央其它专项资金15.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87.88万元。

项目共搬迁农户102户522人,恢复摞荒地1460亩;修建住宅102户,12750平方米;修复机井3眼,架设农电线路3.35公里,新建“U”型渠6公里;新建人饮工程1处;铺筑乡村道路4公里;新建卫生所1处,建筑面积50平方米;改扩建小学1所,建筑面积560平方米。

项目选用的安置区农户发展模式为:基本口粮地+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项目恢复耕地人均2.8亩,作为搬迁群众基本口粮地,并配套相关水利设施,安置区现有机井8眼,可基本满足灌溉需求。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发展致富效益明显的特色种植业,主要以制种和啤酒大麦为主。通过奥尔丹牧业公司和新越牛产业合作社,引导搬迁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业,兴建高标准暖棚牛舍,提高养殖业收入。加大技能培训,通过项目资金支持、政府补助等办法,引导支持安置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使劳务经济成为搬迁群众的铁杆庄稼。通过上述四种主要的致富途径,安置区群众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了3680元,有效改善了搬迁群众的贫困面貌。

几年来,安置区平整改良土地近4276亩,通过科技培训,不断引导移民群众摒弃过去靠天种地的习惯,种养业由过去的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大力发展啤酒大麦、花卉蔬菜制种等特色种植业等精细农业,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可达135万元。201*年安置区移民总收入达到376万元,人均收入达3680元,比搬迁前提高了201*元左右。从根本上解决了沿山特困群众的生活问题,提高了移民生活质量。

通过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安置区教育、卫生、交通、通讯、人畜饮水等基础条件,有效地解决了移民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照明难、孩子上学难、致富难等问题。使搬迁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很大的转变,改变了“二亩薄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生产生活方式,由过去的得过且过的懒散脱变成现在的勤俭节约,努力创收奔小康的风尚,人人斗在找致富路子,家家在寻找生财之道,搬迁将会是一派团结、竞争、奋发向上的气象。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基本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致富”的预期效果。为户迁、山绿、水清、人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确保移民项目的按规划要求如期完工,我乡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总体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的调协和有关政策的指导,落实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全面监督检查项目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二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乡上积极组织人力,采取现场座谈与发放材料相结合的办法,深入迁出地,针对移民关心的建房补助标准、耕地划分办法等热点问题作了耐心细致的解释,从思想上彻底消除了移民搬迁的后顾之忧,确保了移民入迁率。三是严格规范程序,增强项目透明度。为确保项目运行程

序的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项目工程严格执行招标制。项目所涉及到的打井、建材、整地等单项工程,项目领导小组按照项目招标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公开向社会招标,实行合同管理,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项目资金严格执行资金报账制。按照“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切实把项目资金用到安置群众的身上。实施项目公开制。将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工程承建单位等重大事项及时在政务公开栏中对外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增强项目建设的透明度。四是加强移民的后续管理。为使安置区迁入群众适应该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一方面采取结对帮扶、集中培训的方式,发动当地群众结对帮扶移民发展生产,学习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邀请县上农、林、牧等方面的专家,深入实地进行现场培训,让搬迁移民每户掌握1-2门新型实用技术。依托当地水土条件的优势,积极引导搬迁移民发展后续产业,提高农民收入。一是引导搬迁群众发展在陈户乡已成规模、致富效益明显的草畜产业、花卉蔬菜制种、啤酒大麦等产业,大力发展种植业,增加搬迁群众收入。二是加大技能培训,通过项目资金支持、政府补助等办法,引导支持安置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使劳务经济成为搬迁群众的铁杆庄稼。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易地搬迁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易地搬迁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易地搬迁工作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2627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