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科技局201*年度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26 18:33:33 网站:公文素材库

科技局201*年度工作总结

科技局201*年度工作总结

201*年是我市稳步实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技厅关心指导下,我局坚持“合作创新、重点转化、率先突破、引领跨越”的“十一五”科技工作方针,以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支撑,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排难而进。全年实施市级科技项目118个(不含软课题),实施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类16项,高新技术与循环经济类13项,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与产学研合作类28项,中小企业创新类21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畜牧专向17项,社会发展类10项,科技成果转化类4项,实现产值19.2亿元,新增利税3.3亿元。连续第四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以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支撑,有力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及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以攻克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目标,我局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如:国营林泉电机厂的企业产品全数字化设计科技攻关项目、太阳能级多晶硅中试项目、20-30吨液压挖掘机关键部件即液压及电子控制系统技术攻关、西南工具有限公司研制的双链可弯曲刮板输送机系列项目、贵州首朗高亮LED照明设备产业化攻关、年产100吨的纳米改性SPUA道路标线涂料产品项目、“老干妈”系列产品瓶盖封胶材料、贵州信邦一类新药人参皂甙-rd注射液的研制开发、贵州远程制药的中药六类新药妇炎迪凝胶剂的临床研究等。另外,我局还完成了《贵阳市201*-201*现代中药产业发展规划》,为我市现代中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有力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继前年首次建设和认定17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去年继续建设和认定了“贵州高科铜合金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18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01*年新建的18家工程技术中心共投入3000多万元科研经费,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40项。这些工程技术中心的建立,在全市科技创新活动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动示范作用,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二是启动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为构建企业创新体制,努力探索企业创新机制,我市于今年首次启动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目前,已出台评定管理办法,评定了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等1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并以此为契机,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引导和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首次设立我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积极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投入500万元,实施了“基于CAN/LIN网络的汽车车身控制系统”、“高纯度单宁酸系列产品产业化生产”、“汽车挡风用黑底浆料的制备”等13项科技计划项目。为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对我市产业和产品结构整体优化,带动和促进全市经济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是按照《贵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对省、市有关部门、单位推荐的科技项目进行了认真的评审,共评出201*年度贵阳市科学技术奖共47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6项。继续实施最高科技创新奖评选工作,贵州同济堂有限公司的“仙灵骨葆胶囊升级换代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我市201*年度最高科技创新奖。并于今年1月16号成功召开了“贵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重奖了荣获201*年度贵阳市最高科技创新奖、科学技术奖的创新团队、单位和个人。

三、不断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产学研结合力度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强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作用进一步突显。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依托我市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与日本东邦大学药品制造实验室等合作建成了贵阳国际生物材料及产业化公共实验室。现在,该实验室研发的蛋白质生长因子样品已在以色列试销。该实验室还与益康药业、益佰药业及恒霸药业就研发合作进行了深入洽谈,达成了长期合作的共识。目前,实验室正全力攻克生产100克蛋白质生长因子的技术能力,201*年将实现产值三千万的目标;建立了由刘平生等三位知名留美生物学博士领军的贵阳国际生命科学实验室,已承担国家一类新药“神经生长因子”的产业化关键工业技术的优化研究。下一步还将组建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实验室、反相高通量药物筛选实验室,在基因学研究及应用、疾病的遗传与诊断治疗、中草药药物筛选等方面开展研究攻关,提升我市生物技术、中药现代化产业的高科技含量。在我市科技大厦内开展研发工作的中药固体制剂国家工程中心贵阳民族药研究室,现已有9项新药取得了科技成果并成功进行了产业化转让。

二是加强产学研结合。与贵州大学、贵阳医学院、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科技合作、项目对接,成立了贵州大学贵阳研究院。201*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8项,这些项目覆盖我市19家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循环经济、中药现代化等方面。这一批产学研项目的实施,有力提升了我市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扶持我市重点龙头企业,组织实施了“树莓原浆加工技术中试研究”、“贵州名酒夹心巧克力的研发”、“大型沼气池建设的研究”等17个龙头企业项目及畜牧专项。

投入300多万元实施了蔬菜产业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贵阳市水果产业化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永乐乡果蔬产业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等一批现代农业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我局发挥科技部门优势,在乌当区羊昌镇羊昌村和花溪区小碧乡马寨村两个示范点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

五、关注民生,不断加大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

针对我市“两湖一库”治理工作,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召开了“两湖一库”污染治理科技攻关专家座谈会及《“两湖一库”污染治理科技攻关预研究》项目评审会,对“两湖一库”富营养化防治、蓝藻治理和湖库沉积物污染治理等重点难点项目进行三大领域和十项子课题的调研和紧急立项。

围绕医疗卫生及社会发展领域的热点难点课题,组织实施了“贵阳市人口基因检测科学社会工程”等10项医疗卫生基础研究项目。

为规范食品行业的生产行为和食品市场秩序,全面提高我市食品安全科技水平,对我市食品生产企业进行HACCP体系认证宣传。支持5家企业顺利通过HACCP认证审核。

六、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县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不断加强,对区域科技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新建了乌当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市已建成的县级生产力达到了8家,全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协助贵州科邦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获国家科技部科技型技术创新基金引导基金100万元,贵阳成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获国家科技部科技型技术创新基金引导基金100万元。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新增投资贵阳柏丝特有限公司“拟除虫菊脂中间体产业化”等3个项目,新增投资金额1112万元。新增担保贵州成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集成模块化的粉碎预磨工作站”等15个项目,新增担保金额6830万元;贵阳评估论证中心完成重大科技项目评估30项,积极协助省、市科技厅(局)包装的“高速重载列车关键部件技术开发”、“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丝、钢绞线用钢及钢制品技术开发”两个项目申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获支持资金4865万元。七、圆满完成国家科技部对我市科技进步考核工作

11年是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年,国家科技部对201*-201*年度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情况进行考核。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是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抓手,是调动市、县、区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发挥科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一大契机。为此,我局将科技进步考核工作作为年度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加强领导。明确了分工,成立各对口检查督促小组,建立稳定的工作队伍,各小组深入各区县检查指导,促进了各地迎检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二是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关管理办法、指标体系,使工作不断完善与规范;三是提高工作绩效,加强交流和宣传,扩大影响;四是加强调研,继续开拓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内容。现在,我市及10个区市县已全部通过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其中,贵阳市和我市下属的五个区被科技部评定为科技进步考核的先进市、区。

八、对外科技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成功举办了201*贵阳(国际)循环经济与新材料发展论坛,来自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循环经济与新材料领域的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成功举办了全国十三城市科技局长(主任)联席会议在贵阳召开。长春、大连、广州、南宁、昆明、成都、西安、兰州、哈尔滨、沈阳、重庆、武汉、贵阳等13个城市科技局长(主任)及有关处室的负责同志共计3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与科技管理创新”这一主题,分别从大力推进科技管理创新、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如何创新体制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科技支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省、市关于建设以贵阳为龙头的城市经济圈的有关精神,深化和具体实践泛珠江三角的“9+2”区域联盟,整合广州-贵阳两地科技资源,促进两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与广州市科技局签订了《广州市科学技术局贵阳市科学技术局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协议》,并就具体合作内容达成了共识。

九、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以金筑英才工程为龙头,充分发挥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人才培养作用,通过培训与培养相结合的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以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中心贵阳民族药研究室、贵阳中国地质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为平台为载体,举办了现代中药研发人才培训班和循环经济高级人才研修班,培养市级专业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60人,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开展医卫专业技术培训。在深圳举办了“贵阳市金筑科技英才工程培训班”,邀请了深圳市人民医院多位专家、领导,深圳市职业技术学院专家集中授课;三是全面铺开农业科技扶贫培训各项工作。采取多形式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培训涉及18个乡镇和20个贫困村,共完成培训班80期,培训10000人。十、科普工作向纵深推进

认真贯彻落实科普法和科普条例,启动了“贵阳林城”专题科普馆、“三小工程”科普教育基地、国防教育科普基地贵阳药用资源博物馆等一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活动周内容丰富、活动精彩,紧扣“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科技活动。举办了201*’中国贵阳首届创新型城市产学研暨民营科技成果交易会,会上展交两旺,成果斐然,并创意举办“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型广场音乐会”,宣传我市民营科技发展成就,营造发展我市民营科技的浓厚氛围;举办201*年中国贵阳制造业信息化学术交流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中国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等多名专家教授到会作学术交流;举办中药研发及注册培训班暨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民族药研究室项目推介会;邀请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组长牛文元教授作“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知识讲座,200余人到会听讲;在清镇梨倭乡举行送科技、卫生、文化下乡活动,发送科技图书3000册、科技咨询2283人、义诊接待群众201*余人,免费发放科普宣传资料3000多张。

扩展阅读:科技局工作总结(201*工作总结合集10篇)

来自科技部门工作总结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实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工作部署,扎实推进西部科技中心建设,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促进灾后重建取得进展,高科技成都建设成效明显。419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顺利实施;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新标准)累计达到822家;全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26135件、16349件,同比增长

36.35%、58.08%,申请量、授权量均居西部城市第一;获批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进入首批国家“5.26”知识产权执法试点工程。

一、扎实推进重大事项和重点项目,“中心”“基地”建设进展顺利

1.对接国家、省重点项目取得成效。争取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立项120项,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0项,共获得经费支持30.2亿元;“基于网络协同的级进模数字化集成设计制造技术”等158个项目获得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立项,经费支持8183万元,占全省立项数的59.2%;374个项目获得四川省级科技计划7827万元经费支持,组织推荐201*年第一批四川省科技计划申报项目254项。2.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应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及产业化应用”等7个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精密数控机床等8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进一步深化,半导体照明、医疗器械技术等技术创新联盟加快筹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得到加强,获批国家大容量注射制剂、中药饮片炮制、OLED工艺等6个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心机要安全SoC芯片”等11个项目被确定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智能信息系统、数字广播电视设备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成都海峡教育科技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被评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3.新技术新产业加快推进。组建了新能源产业专家顾问组,成立了成都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制定并实施《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积极申报国家高性能纤维材料基地、新能源产业化基地。组织实施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各试点单位合同采购LED灯7144盏,示范工程累计装灯721盏。全年组织实施128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项目,支持经费3700万元。建成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综合信息短信服务平台,组织发送新技术新产业综合信息15期,编印《科技决策参考》专刊3期。

4.科技金融服务取得进展。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系统性融资支持,全年共为15家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200多万元,引导风险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15个项目、总额1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担保贷款。帮助22家科技企业、4家风投机构获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补助552万元。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企业保险金额21亿元。

5.区域技术市场建设不断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取得成效,我局成为全国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单位。制定出台了《成都市技术市场推进专项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专项经费补贴技术市场服务机构。积极推进成都市技术转移促进联盟建设,西南交大技术转移中心评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全年我市共登记技术合同5782项,合同成交金额达46.1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98%和10.69%,其中技术交易额44.63亿元。

6.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服务不断拓展。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已建成开通大型仪器设备等7个功能平台。平台资源更加丰富,共享资源单位达到114家,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达1185台(套),价值10亿元,科技文献达到4120多万篇,资源数据库130个。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新建平台服务工作站33个,实现全市19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全覆盖。

二、实施统筹城乡科技推进行动,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1.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依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平台,集聚资源单位21家,专家250余人,新增数据1600余。推介粮油等新品种24个、配套新技术101项。新建了白酒、唐桥豆腐乳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化星火科技培训,培训猕猴桃、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种植大户、龙头企业技术人员1000余名,在生猪、伏季水果等产业领域组建了覆盖全市131个村的农村科技信息员队伍。2.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继续深化“特色动植物新品种引选育及配套技术”等2大科技专项,引选育和推广新品种216个,开展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41项(套);继续抓好“粮食规模化”、“龙泉山脉伏季水果”等科技示范繁中文。深化彭州市黄村“农田修复及山体植被恢复”、都江堰高原村“新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等技术集成示范和邛崃市白杨等5个扶贫村科技扶贫示范。启动“龙门山脉冷水鱼产业恢复重建、邛崃市临济镇“千亩茶叶标准化”科技示范。

3.民生科技项目加快实施。启动了城乡医保信息化平台、农村节能住宅技术等重大项目,组建了成都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地震灾后饮用水源有机磷类农药非常规指标流动注射自动分析方法及应用等项目研究,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技术开发与应用;组织实施震后农村民宅低成本抗震房屋建筑新技术研究,在彭州小鱼洞董坪村推广技术应用达到7000平方米;完成了都江堰市玉堂安置点污水处理项目,启动了“促进灾区医疗卫生重建、加强急性突发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项目”等。

三、加强环境建设,积极营造科技创新创业氛围

1.完善和落实科技政策法规。启动了《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立法调研。制定了《成都市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实施细则》,已评审近184个申报产品。对全市26个技术标准研制项目进行了资助,经费达85万元。配合制定出台了《成都市首台(套)及关键部件产品认定试行办法》,参与认定我市“CDK城市客车”等61个产品及产品系列。

2.组织实施成都市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开展“4.26”宣传活动,发布了《201*年成都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加快建设中国(成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开通了“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益服务热线。深入开展“雷雨”、“天网”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成功进入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执法“5.26”工程试点。加快区域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双流县、崇州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个园区获批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探索开展知识产权特派员工作,在工业集中发展区建立了知识产权特派员工作站,首批聘任了25名特派员。3.举办“第三届成都科技节”等重大科技活动。举办了第三届成都科技节,开展科技活动58项,展示3G技术等30余项最新科技成就。举办了第五届“西部科学论坛”等科学讲堂系列活动20余场。组织了236家企业参加第十届西博会实物展和成果展,组织52家企业的73项高新技术成果参展和洽谈。组织了第三届中国专利周四川省暨成都市分会场活动,组织500余项专利技术进行现场和网络展示。举办“资本盛宴-201*股权投资成都行”等科技对接活动10场次,促进了科技交流与技术转移。

4.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召开201*年科技奖励大会,表彰杰出贡献奖1人,科技进步奖99项,专利奖30项,对4项获得20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等奖励项目的进行了1:1配套奖励。实施《打造科技传媒精品实施方案》,加强科技政策宣传活动,开展西部科技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系列宣传活动,创新文化得到弘扬。

来自科技局的最新工作总结

法治创建工作在每个机关单位都是重要工作,在我局也不例外。

201*年来,我局法治创建工作以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依法治县基本方略,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公平正义、促进民主和谐为核心,以服务科学发展、惠及人民群众为宗旨,以依法行政、法制宣传为重点,推动法治理念在全局深入践行,为创建全国“法治县”,为建设幸福美丽的茶乡做出应有的贡献。根据县委依法治县领导小组《201*年普法依法治县工作要点》,坚持深入普法,模范守法相结合,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科学技术进步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促进全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现将201*年我局开展法治建设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机制。

年初我局制定了《201*年法治创建工作实施意见》,全局上下紧紧围绕法治建设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领导机制,严密工作制度。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局股室负责人何志良、为成员的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协调、督促“法治”建设的各项工作。做到工作职责明确,确保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并将法治建设列入局务重要议事日程,在抓好组织保障、基础性创建工作的同时,逐渐把工作重点转向强化措施,落实制度和求实效上来,对照创建“法治创建”标准,推动法治建设各项工作在本局得到落实。

二、依法行政,深入推行政务公开

按照“依法公开,真实公正,注重实效,有利监督的原则”,对科技局年度工作任务、目标、机关职能、工作职责、年度科技计划项目及申报程序等进行了全面公开,采取了在科技局科技信息网站和县政府网百件实事网上办上发布等形式向全社会公开。

三、深入普法,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

1、通过科技信息网站、举办专题讲座、知识培训班、组织法律知识竞赛、广场宣传咨询活动、引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等内容丰富的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普法工作力度,扎实有效地推进普法依法治理、依法行政工作,促进我县科技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2、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教育,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精神”基本道德规范,发扬光大“自信、包容、求实、创造”精神,丰富单位的文化生活,建设学习型单位,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法治”的建设是造福广大群众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需要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参与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推进“法律六进”系列活动,不断丰富普法形式,方法和手段,重点学习《宪法》、《行政许可法》、《科技进步法》、《防震减灾法》、《公务员法》等,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参与建设“法治创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某地方科技产业局工作总结

201*年主要工作:

一、科技中介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1、孵化器建设迈上新台阶。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先后帮助50多家中小科技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咨询和策划,帮助20多家企业进行资本运作,辅导10多家在孵企业申报资金和项目,举办系列专题讲座。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单位52家。

2、技术产权交易所功能不断强化。重新界定了政府与技术产权交易所的关系;通过建立区(市)县、科研院所、高校和投资机构联系制度,引入优质资源;开展重大融资活动创造交易机会;聚集中介机构,活跃市场,在交易所的中介机构已达47家,经常性交易挂牌项目达400多项。

3、科技风险投融资步入规范化轨道。充分发挥了风险事业中心和“成都市创业投资协会”的作用,规范行业从业行为,协会会员达到61家;在资金投向上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重点投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成都迈普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索贝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引进外资1500万美元和1800万美元,全社会风险资本总额达50亿元。

4、咨询评估事业稳步推进。认真贯彻了国家《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的规定,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科技顾问团的作用,先后开展决策咨询和考察调研20余次,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意见20余条,被市领导批示、采纳4条;实施软科学研究,以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围绕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进城市化等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二、11个重大科技专项继续推进

全年共受理申报1142项,立项334项。

1、紧急启动“防治非典专项”,全市共受理项目申报152项,经专家评审,对迪康注射液、恩威乾坤宁等13个项目予以紧急立项,安排科技三项费363万元,社会资金配套1000万元。

2、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专项,10个制造业信息化示范项目通过了立项审批。3、启动农村小康科技专项,对20个重大项目筛选引入了市场机制,面向全社会特别是在蓉科研院所公开进行了招投标,总投入经费6894万元,其中科技三项费投入360万元。

4、大力推进软件新产品开发专项,共受理申报项目234个,首批48个软件项目获立项支持,总投入经费近1.2亿元。三、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取得新成效

1、进行了“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专题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2、种子资金已安排资金694万元,支持129个科技项目的持有人实施成果转化。3、全市评出科技进步奖100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33项。六、市属科研院所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1、列入改革计划的5个开发类科研院所中,成都轻工业研究所已完成改革,其他4所将在年内基本完成。

2、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已经启动,第一、第二农科所与四川农业大学整合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林科所、农机所也提出了启动改革的要求。

3、服务类科研院所改革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启动,成都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等5个服务类科研院所正在加快前期准备工作。七、高科技成都建设社会氛围已经形成

1、召开了全市科技工作会议;表彰、奖励了全市科技工作先进区(市)县标兵和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

2、围绕全面提高市民科技素质,重点抓好了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月、中小学生“爱科学”科技月和科技下乡活动。

3、加强了对高科技成都的宣传。围绕贯彻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主题,组织开展了“高科技成都”系列宣传报道,开展了“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品牌行动”。八、大力推动国际国内科技交流活动

1、举行了全球生物技术论坛-亚太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分会、201*中国成都制鞋制革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会、中国国际软件研讨会暨软件合作洽谈会等科技经贸活动。

2、组团参加了第六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第五届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香港201*国际现代化中医药与健康产品展览会及会议和川港合作周中药分团活动。

3、与中科院成都分院共建的成都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已开通,“科院成都高科技产业园已正式动工,与中科院共建研发机构10个,一对一合作项目正在筹划中。4、与四川农业大学签订了市校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已经确定将温江区建成四川农业大学的科研院所聚集地,并在温江建立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也提出了在我市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的意向。201*年科技工作思路

201*年,全市科技工作要以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高科技成都行动计划纲要》为指导,以“高科技成都行动计划专项目标”为保障,紧抓科技成果转化??现“三新”、“三最”宏伟目标提供强劲动力。

一、启动“成都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编制工作,明确我市科技工作发展方向

为确保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成立以红林市长为组长,宏建副书记、康理副市长为副组长的成都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编制的宏观指导。成立规划编制专家委员会。

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载体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一)加快高新区争创“全国一流、西部第一”的步伐

发展五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以精密机械为主的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形成五大产业链:信息安全、集成电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现代中药、光通信等五大产业链。

建设五大基地:软件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出口加工、信息安全产业、孵化创新及科技商务五大基地。

(二)推动七个重点基地(园区)的发展

继续支持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国家火炬计划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四川)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成都)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七个基地(园区)的发展。

三、实施八项科技示范工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依托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和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推动高新技术、现代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一)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示范工程。全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

(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示范工程。全年建设10家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完成先进制造技术应用项目10个;

(三)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科技示范工程。力争应用和推广农业新品种50个,建立农业新品种示范基地5个。建设包括无公害、有机、标准化在内的农业新技术综合示范基地5个。

(四)农产品深加工科技示范工程。全年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4个。

(五)“失业、失地”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全年组织农民科技培训2万人次。(六)人居环境科技示范工程。(七)公共安全科技示范工程(八)文化旅游科技示范工程五、办好五个重大活动,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科技招商(一)201*中医药国际科技博览会

(二)第二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暨展示会(三)第四届成都国际电脑节(四)201*西部投资论坛(五)科普宣传活动

六、完善六个科技服务平台,带动科技中介机构的建设

(一)产业化技术研发平台。在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医药、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建设工程技术中心、国际性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30个。

(二)创业孵化平台。我市孵化器面积在保持10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三)知识产权服务与保护平台。

继续开展全国专利试点城市工作,制定“成都市专利保护办法”,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法律环境;继续推动区(市)县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建设;发挥专利资助资金对创新工作和专利保护意识的激励作用;推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形成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四)技术产权交易平台。成都技术产权交易所以技术转移、科技企业投融资、科技招商引资为重点,全市技术和技术产权交易额力争达到50亿元。

(五)科技风险投融资平台。以深化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全市聚集风险资本总额力争达到60亿元,实际投资额达到5亿元。

(六)咨询评估平台。全面贯彻实施国家《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建立科技评估行业从业规范;发挥成都市科技评估中心作用,建立科技评估专家数据库,以科技企业、科技成果和科技项目为重点。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潜能

(一)加强政策创新。按照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对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完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的软环境,使我市促进科技人才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的政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二)深化市属科研院所改革。完成5个市属开发类科研院所的改革;积极推进4个市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与高校和科研单位整合的改革模式,力争在市第一、第二农科所取得突破;做好5个服务类科研院所向科技中介机构转变的改革准备工作。

某地区关于信息化工作总结报告【荐】

信息化已经是未来不可阻挡的趋势了,谁抓住信息化谁就抓住了未来。未来信息化将给我们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吴市长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我市信息化工作提出要求。按照会议安排,我先就我市信息化工作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我市信息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初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长期以来,由于观念、体制、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我市的信息化工作存在着多头管理、统筹规划不足、重复建设严重、信息孤岛大量存、资源共享程度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促进信息化工作的良性发展,201*年底,市委、市政府决定,专门成立了XX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信息化工作的统筹管理。为了规范全市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市政府先后制定了《XX市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网上听证管理办法》、《12345市民热线管理暂行办法》、《XX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审核暂行办法》等信息化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为我市信息化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基础。

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的锻炼和培训;初步组建了一支由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本地优秀信息技术人才组成的信息化专家咨询队伍,为我市信息化工作的科学决策、项目实施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持。

(二)搭建了“两网一站“的信息化框架,为各项应用系统建设提供了基础平台。XX党政网(电子政务内网)经过8年的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覆盖市、县、乡镇及市、区县级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宽带网络。

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经过两期建设,完成了与省电子政务外网的对接,接入了市级部门81个、区县10个,划分40多个单独虚拟专网,为我市开展电子化业务延伸、搭建商务平台提供了网络平台,有效降低了网络运行成本。

XX市政府门户网站(XX市公众网)是市政府信息公开、便民服务、政民互动的门户,自201*年底开通以来,整合了70多个部门、企事业单位、10个区县政府信息资源,网站的信息量和信息内容日益丰富,功能不断完善,201*年被评为全国地级市优秀政府门户网站。(三)信息化的领域不断拓宽。

教育信息化成效明显,计算机辅助教育蓬勃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实现共享;医疗卫生领域实现了医院信息化管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网络化管理;金融系统实现银行卡跨行联网通用,实现了电子汇兑计算机联网和票据清算自动化;税务部门在税收管理、税收会计的核算、稽查、发票管理、与银行进行数据交换等方面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公安、审计、人事、海关、财政、社保等系统信息化建设也取得很大进展,先后建成了西南人才网、科技信息网、农经网、教育信息网等专业网络。党政公文网上交换系统、政府部门电子邮件系统、政府网上采购系统、网上招商系统、政务信息交换系统、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网上办理系统、空间地理数据共享平台等应用系统已经建成或正式启动;完成了“数字XX“工程中的示范系统建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2345市民热线“、“网上听证“、“市民议政“等网上互动栏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12345市民热线“今年年初开通以来,共受理群众和基层单位有效信件15000余件,办理回复信件14000余件,总办结率达到96.5%,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支持,有力推进了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

二、我市信息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一是全市上下对信息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全民信息化意识和全市信息化水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是信息化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低效运营、资源分散、“信息孤岛“等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是信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信息制造业品种较少,科技含量不高;软件开发业薄弱;信息服务业基本没起步;信息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还没有形成大气候。特别是一些干部认为XX没有发展信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这种思想观念严重制约了我市以信息产业为引导的产业结构升级。

四是信息安全存在隐患。在网络和网站安全硬件和软件上,特别是信息安全管理上还有较大的差距。

五是投入机制还有缺陷。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三、坚定信心,加快发展,强力推进XX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

党的十七大为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把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作为刚性任务抓好落实。

(一)进一步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全市信息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市信息办具体负责统筹。在体制调整的过程中,各部门必须顾全大局,割舍部门利益,服从统一安排。(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紧密跟踪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适时实施通信基础网络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完善政务网络平台。建成具有高速率、智能化、综合性、广覆盖、出口流畅的城域网络通信平台,使网络平台能有效支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急联动指挥、高清晰视频电视会议等应用和多终端、全网络接入。加强网络设备配置,提高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在确保网络安全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各通信运营商已经建成的网络。在投入方面,原则上今后凡是市本级公共网络建设由市级财政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建设,凡是不符合统一规划的条条系统和部门网络市财政不予支持;区县参照这种办法处理。

二是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数据管理中心、自然资源与空间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党政信息资源库、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建设,为“数字XX“各项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平台。对已经建设的各类数据库,要在现有技术的条件下实现数据共享,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抵制。凡是新建设的数据库,一律统一在数据中心扩展,市财政对今后自行建设的数据库一律不予支持。要通过数据共享,为全面实行网上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奠定基础。要加快建设容灾备份系统。(三)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工作

要把电子政务工作作为整个信息化工作的突破口,带动信息化的全面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先期是做好全市市级财政供养网站的整合工作,要运用先进的网站集群管理模式,整合现有部门网站,建设统一的政府门户网站。市委、市政府已决定,以后市级财政供养网站中除极少数业务需要并经批准的外,都要整合归并到市政府门户网站,市财政将不再单独安排经费,请市信息办和市财政局共同把好这个关。网络的整合按照国家和省上的统一安排部署逐步推进。各部门各单位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积极配合,打破部门利益格局,消除信息孤岛,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二是强力推进全市政府系统公文无纸化办理及传输平台建设。此项工作涉及我市的所有部门和10个区县政府及部门,希望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支持配合,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好头,下大力气推进。要通过应用现代办公手段促进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工作效能的提高。市政府办公室和市信息办在制订建设方案时,要把这个系统的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和规范性有机结合,同时要把全市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统筹考虑。

三是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要求,严格按《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全面、正确、有效施行。此项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各区县、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大力协调和支持,安排专门的人员把政府信息公开有关工作抓紧、抓好。同时要做到有人管、有人做,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经费落实。

四是继续加强“12345市民热线“办理工作。当前市民热线办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少数单位主要领导重视不够,办理中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走过场等现象还不少,比较集中的是城市管理、违章建筑、噪声污染、西区卫生等问题。各区县、各部门都要认真办理批转的每一封信,努力多为市民群众办实事。今年是市民热线开通的第一年,对办理工作的考核要严格逗硬,对办理成绩突出的要重奖,对长期办理不落实的要严惩。

五是抓好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目前技术设计方案正在加紧制作,待经有关专家评审通过,并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后,加快推进。各区县、各应急管理建设部门要组织本地区积极投入到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的准备工作中来,要抓好应急信息系统基础数据清理、收集、整理,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四)加快电子商务建设

积极探索利用现有资源,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电子商务发展。一是要积极思考怎样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搭建我市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探索市场化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和发展模式;二是要尽快建立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及时发布、更新商务信息,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并作为网上交易的统一窗口;三是与各大金融机构积极协调资金结算问题,积极推动我市电子商务网的形成,带动企业信息化发展;四是建立企业诚信管理机制,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有序发展。(五)深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最薄弱而需求又是最大的信息化领域,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依托和重要内容。目前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试点,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调查研究,找准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按照“先试点,再推开“的工作思路,认真做好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前期调查工作;二是夯实硬件基础,加强信息化网络设施建设,努力提升示范点网络覆盖面和网络质量,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最终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信息入万家“。三是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信息化的投入和技术支持,解决农村“用不起“和“用不来“的问题,把“支农“、“惠农“政策通过信息化建设切实体现好;四是加强信息整合,建立统一的农村信息数据指标体系、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增强信息的互通性、共享性和公用性,为农村提供最丰富、便捷的信息服务;五是健全保障体系,确保农村信息化建设快速持续发展,加强服务体系、技术队伍的建设,通过“政府扶持、多元参与、市场推动“等模式,保障发展资金的投入。(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我认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至少应该包括管理人才队伍、技术人才队伍、经营人才队伍这三支队伍建设。目前,我市的实际状况是,无论哪支队伍都明显与信息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解决信息化人才问题,要多渠道想办法。一是尽快成立本地区的信息化协会或专家咨询委员会,把分布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的信息化人才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服务本地区和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解决人员紧缺问题,我市市一级已经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计算机学会等组织,在信息化建设项目咨询上发挥出了很好的作用,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二是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持,弥补人才技术实力不足;三是在编制许可的前提下提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信息化人才;四是要有计划地加强人才培训,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习和培训要作为经常性的工作。(七)切实抓好信息安全工作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深入发展,信息安全越来越成为一个战略性的课题。我们要严格按照信息安全的管理规定,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抓。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我市信息安全防范体系还没有建成这一严峻形势,切实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大对信息安全设备和软件的投入,完善安全防范体系;二是要结合信息资源的整合,尽量建设统一的安全防范体系,降低成本,提高效果;三是要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发布管理制度,层层审核,严格把关,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四是要制订和完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处置信息安全事故;五是加强经常性的检查、督查工作,及时发现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切实加以解决。

同志们,信息化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凸显,运用信息化促进改革创新,推进我市各个领域的深层次变革还任重道远。但是,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把我市信息化工作水平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某地区科技局的工作总结

201*年是我市科技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科技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起步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排难而进,实施市级科技项目243个(软课题除外),年新增产值6.89亿元,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达到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开好头、起好步的要求。

一、全市科学技术大会胜利召开。在去年以来一系列调研和相关文件起草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筹备,提请市委、市政府于6月份召开了新世纪首次全市科学技术大会。会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决定》,发布了《贵阳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1*201*年)》,下发了《实施贵阳市“十一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1*201*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晓东作了重要讲话。大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确立了“合作创新、重点转化、率先突破、引领跨越”的工作总方针,形成了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1810科技行动”,即建设一个具有贵阳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八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实施资源与环境保护、高新技术产业化、循环经济、先进制造业、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金筑英才、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学技术普及等十大科技工程,并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制定了促进科技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自主创新已从科技发展的一般战略上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成为我市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依托我市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聚集人才、资金、技术,建成了贵阳中国地质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中心贵阳民族药研究室、贵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阳电子信息平台等四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贵阳中国地质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由我市和中国地质大学共同组建设,主要根据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组织科技研发,在铝工业、磷化工、煤化工等资源型产业中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加速科技自主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中心贵阳民族药研究室由我市与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共同组建,该中心以服务全省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为目标,整合省内外医药科技资源,集成科研优势,在较高层次和起点上开展特色中药民族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制药工程技术研究,成立至今已实施中药新品种研发项目6个,并为6家企业提供中药品种保护等服务。贵阳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市与贵州大学共同建立的以制造业信息化ASP共性技术研究与推广为主的专业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国家发改委信息化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项目。目前,该中心已向汽车零部件行业、制药行业的300余家企业提供了软件外包以及多种信息化应用服务,形成了初步的应用规模。贵阳电子信息平台是以服务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主,依托贵阳软件园建立的电子信息公共技术基础服务平台,由IT成果展示厅、公共计算机网络中心、ERP公共实验室、综合测试实验室、软件检测中心、信息化工程安全评估中心、演示交流培训室、共性软件服务平台等部分组成,并争取省信产厅支持,建立了贵州省软件评测中心。

三、启动并建成了一批科技基础设施。中国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启动,该基地占地56.8亩,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引进科研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左右,今年以来,我们相继克服了招商引资、土地转让、运作模式、奖励补偿等困难,完成了土地选址、方案设计等工作,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贵阳科技大厦软硬件环境进一步完善,引进培育孵化作用明显发挥。春晖博士园新入园高新华南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威霖软件公司、贵州艾迪威软件有限公司等3家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企业,贵阳软件园二期基地正式入驻,引进高新技术企业20多家,一批年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正在培育之中,省市领导多次到此考察调研。贵阳药用资源博物馆正式投入使用,设有序厅、药用植物厅、药用动物矿物厅、贵州民族药资源厅、中药产业化厅、中药文化厅等六大展厅,展示珍稀濒危药用资源标本454种959份,其中植物类标本309种,动物类标本55种,矿物类标本64种,药业企业产品120多种,至今年5月份投入使用以来,已接待各类参观考察2万人次。

四、企业技术创新强力不断增强。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首次认定了贵阳市公交新能源、贵阳市数控线切割、贵阳市节能技术应用等17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7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拥有研发人员288人,各类科研仪器设备233台(套),201*年承担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22项。同时,我们经过筛选,大力支持林泉机械厂技术中心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现已获得批准。

五、高新技术和优势产业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加快新材料科技攻关,低成本太阳能多晶硅、铜基无银电接触材料、高分子蛋白调节因子、共混改性聚丙烯管材、高强度陶粒支撑剂等开发获得成功,高性能电解铜箔、优质中空钢等实现产业化。加快新药新品种研发,实施了注射用DNC冻干粉针、KR滴丸、伏格列波糖原料药、茵黄软胶囊等新药新剂型的开发。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先后在林泉电机厂、万顺堂制药、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公司、贵州力源液压公司、卓讯科技开发公司、永江仪表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了ERP、CAD等制造业信息化改造。以循环经济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磷煤铝等资源优势产业的升级换代,实施了电厂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市政路灯绿色照明、空气压缩机节能控制装制、煤矿废水处理自动加药、电石渣保温隔热材料、工业粉煤灰陶粒、餐厨垃圾的再生利用等一批生态型科技项目。同时,还实施了公交车油改气等一批重点高新技术项目。

六、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不断强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育开发,围绕花卉、水果、蔬菜、畜禽等城郊型特色农业,实施了花卉平台及组培车间建设、葡萄设施栽培二次挂果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杂交水稻新品种农丰优256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大面积示范推广、甜椒新品种的扩大推广示范、安地斯亚果引种试验等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项目。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精神,积极扶持我市重点龙头企业,组织实施了“便捷熟食无害化、洁净化食品研发生产应用”、“牛初乳的开发应用及其产品的研制”等8个龙头企业项目。同时,我局还发挥科技部门优势,投入100万元资金,在乌当区羊昌镇羊昌村启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七、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不断加强。组织实施了“氟牙症发病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血清中催乳素和雌三醇的临床研究”、“艾灸治疗高血压病与C反应蛋白、白介素-6、白介素-10的相关性研究”等基础研究项目,开展了“贵阳市食品生产企业HACCP的培训与认证及示范企业的建设”项目,在江南大学举办了“贵阳市食品企业管理人员HACCP认证培训及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班。

八、科技奖励取得重大突破。按照《贵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对省、市有关部门、单位推荐的科技项目进行了认真的评审,产生了201*年贵阳市科学技术奖共48项。首次评出了特等奖一项,填补了三年无特等奖的空白,评出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8项。在我市首次设立了最高科技创新奖,对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和优秀创新团队给予50万元重奖,经认真评审,提请市人民政府对获201*年度全市最高科技创新奖的汇通华城楼宇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表彰奖励,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九、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顺利通过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的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试点建设评估。全年开展咨询服务500多次,其中开展管理咨询200多次、技术咨询完200多次、其他咨询100多次,走访、调查企业120多家。完成申报国家、省、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41项。其中:协助企业申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9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4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8多项。目前,已获立项批准的有12项,获得扶持资金300多万元。贵阳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共接受申报、收集调查项目37个,新增担保项目5项,新增贷款担保金额201*万元,新增投资项目3个,投资金额355万元,并出资1000万元人民币成立了贵州天信担保有限公司。新建了小河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建设的县级生产力达到7加,各项工作广泛开展。

十、产学研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认真落实市政府与贵州大学的全面合作协议,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4个,其中工业类10个,农业类6个,软课题1个,大学生创新资金项目7个,共支持科技三项费140.5万元。

十一、科技项目管理进一步加强。下发了《关于加强科技项目管理的通知》,对项目申报单位资质、项目论证评估标准、项目评估原则等进行明确界定,实行项目立项公示制度,分期分批通过贵阳日报对全年项目立项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试行项目招投标制,围绕全市科技发展重点和难点,经过认真调研筛选,提出了贵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考核办法、贵阳市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贵阳市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指标体系研究、贵阳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科技支撑战略研究等4个软课题项目作为重点项目,面前全国招标,先后有武汉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站、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贵州省委政研室、贵州大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等14家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单位参加投标,实现了我市科技项目管理的一大突破。

十二、科普工作向纵深推进。认真贯彻落实科普法和科普条例,启动了“贵阳林城”专题科普馆、“三小工程”科普教育基地、国防教育科普基地等一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抓好科技活动周活动,一是和中国科学院贵阳地化所合作,组织学生、机关干部、科研院所的职工参观。二是邀请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戚发韧举办“航天航空技术”的报告会,市直机关干部、民主人士、企业职工、学生、科研单位共600人参加了报告会。三是结合全国食品安全年的主题,举办了“关注食品安全与科技、共筑和谐社会”专题讲座,邀请了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博士、省食品协会汪思顺专家讲课,到会参加人员共300人。四是组织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发送科技图书3000册、科技咨询2283人、义诊接待群众201*余人,免费发放科普宣传资料3000多张。在继岩区获得全国科普示范区后,乌当区以科普惠农“六个一”工程为抓手,启动了创建工作。

十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以金筑英才工程为龙头,以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先后以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中心贵阳民族药研究室、贵阳市电子信息平台为载体,采取课题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了现代中药研发人才培训班和电子信息技术培训班,培养市级专业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67人,取得了良好效果。

某地区科技局工作总结

201*年,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部署,全面启动《高科技成都建设发展规划》(成都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着力落实“成都高科技行动计划”,大力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全市技术创新与转化能力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创业环境不断改善。科技进步为我市实现“三最”宏伟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201*年高科技成都建设总结

(一)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

1、城市公共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在产业化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方面。为大力提高我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与高新区及市级有关部门联动,我局出资1000万元,形成5000万元政府引导资金,构建了电子信息产业公共共性技术平台;与市经委等5个部门联合,共同支持我市重点优势企业建立了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使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36个,初步建成我市公共技术研发体系。二是在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方面。围绕国家孵化器试点城市建设,今年大力支持了成都软件园、数字娱乐产业园建设,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推进“三个转变”,建成全国最大的生物与医药产业孵化园,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使全市孵化器达到29个,面积继续保持100万平方米,对入驻企业在政策和项目上重点支持,预计全市今年将新增孵化企业100家。三是在知识产权服务与保护平台建设方面。加快全国专利试点城市建设,出台并发布了《成都市专利保护办法》和《201*年成都市知识产权状况》(白皮书),制定了《成都市加强商品流通领域知识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开展专利培训4000人次;在我市28家企业开展了专利试点工作;成立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组织开展了6次专利行政执法检查,加大了对专利权人的保护和专利资金资助,今年已发放专利资金142.6万元,预计全年将超过150万元;111月,我市专利申请量达3943件,授权量超过2399件,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四是在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方面。加强与在蓉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分别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和中科院成都分院建成了5个公司化运作的技术转移中心,搭建了高校及科研院所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桥梁;完成资源整合的成都联合产权交易所,已吸引47家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服务,今年以来挂牌国资出让项目219项,金额7.16亿元,成交13项,成交额4.07亿元;挂牌技术交易项目500项,合同鉴证成交项目866项,交易额2.76亿元。五是在科技风险投融资平台建设方面。为营造风险投资环境,培养专门人才,邀请国内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举办了“201*成都西部投资论坛”;为110多家科技型企业包装项目,组织了6场风险投资活动,积极开展对外融资服务;以政府风险资金为引导,积极培育我市风险投资市场,目前在成都注册的风险投资和管理机构已达50家,注册资金约20亿元;全面推行投资项目的专业化委托管理制度,不断提高风险投资效率。在咨询评估平台建设方面。根据在蓉院士建议,按照省、市政府的安排,与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共同建成四川(成都)两院院士咨询服务中心,开展院士咨询活动;成立科技评估中心,开展科技项目评估,积极发挥科技顾问作用,围绕全市重点行业的关键、共性和瓶颈技术,组织近100名专家,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械、能源与环保、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开展行业技术预测,形成《成都市相关行业技术预测报告》,为我市科技工作出谋献策。

2、重大科技项目取得成效。在全市重点行业关键、共性和瓶颈技术预测基础上,发布201*年科研计划项目指南,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针对市场需要开展创新研究。实施科技初创企业种子资金、专利扶持、软件、新药研发、制造业信息化和农村小康科技等重大科技专项;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启动了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农产品深加工、“失业、失地”农民科技培训、人居环境、公共安全、文化旅游等八项科技示范工程。今年共实施了294项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引导企业投入近10亿元;调动了近300家企事业单位及高校、科研院所的3500余名科技人员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预计以上项目达产后,可新增产值近50亿元。(二)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围绕五大高新技术领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建设。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五大高新技术领域为重点,集成全市科技资源,加快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电子信息产业、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集成电路产业化及成都数字娱乐产业等重点基地(园)的建设,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有市场前景的科技企业和产品,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聚集了一批人才,加快??展。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研发创新产业链技术,不断完善行业产业结构,推动这批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抓好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实施“百家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训计划”,已开展了5期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并在科技资源上对科技型初创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00家,预计全年将达到91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30亿元,预计全年达到600亿元。

3、统筹城乡科技发展。为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大工作部署,重点在中药规范种植、粮油、花卉、果蔬、畜牧、水产等农业生产领域,应用现代先进技术和成果开展大面积的试验示范,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万次。继续支持成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都江堰川芎规范种植科技示范区、成都鲜切花产业科技示范园和四川省畜牧高科技园等24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实施农业信息化项目,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深入开展“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联合组织攻关,都江堰市基于NC的农村小康统计数据采集终端和基于Linux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农民小康状况及时监控和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成功试点。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大力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环境。

1、创造城市科技氛围。组织我市有关新闻单位对高科技成都建设进行了大规模宣传,开展了“依靠科学技术,全面建设小康”和“探访神奇动力资源库、展示高科技成都名片”系列报道;科技日报社先后派出3名记者进行专访,分上中下三篇分别报道了建设高科技成都战略构想、工作基础和成就,《成都日报》进行了全文转载。搞好重大科普活动。去年12月,我市在蒲江县举行了201*年“三下乡”活动开幕仪式;今年2月,在彭州市举行了第九届“科技之春”科普宣传月全市启动仪式;5月,在锦江区红星路步行街举行了第四届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及科技游园活动;与市委宣传部等7个部门联动,开展全市科普教育资源整合和专业化科普场馆(基地)建设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增强科学知识营造良好环境。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成果转化和人才资源转变的政策性文件,积极推动城市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针对其长期存在的管人、管事与管资产相分离的现状,在全国率先提出人、财、事集中归口管理,统筹协调改制工作的建议,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采纳,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科技体制改革的难题,有效促进了市属科研院所改制工作的有序推进。认真组织我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奖励,今年我市共奖项目100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60项。

3、加强对外科技交流,提高成都国际知名度。积极推动我市利用科技资源优势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暨展示会、201*西南区域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论坛暨自动化仪器仪表国际展览会、201*中医药国际科技博览会、201*成都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讨会和第四届成都国际电脑节等重大科技活动;特别是我市申办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成功,进一步提升了成都形象。

某地区科技局年度工作总结

201*年,我区科技和信息化工作在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的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围绕我区率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首善之区”的总体要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创新基层无线电管理综合改革路子,充分发挥了科技和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201*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年我区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市)”考核,连续4年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区”和“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称号;9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和广东省、广州市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广州市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36家企业被认定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10家企业被认定为广州市民营科技企业,2家企业被认定为广州市重点动漫软件企业,全区科技型企业达到159家;1家企业被认定为广州市创新型企业;5家企业在第十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奖,其中: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3项;3家企业被认定为广州市进出口优势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推进计划第二批试点企业;1个项目被认定为广州市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我区201*年共获得国家、省、市科技项目立项经费支持5128万元,比上年增加179%;全年安排科技经费1.37亿元;完成区级科技计划立项180项;完成区级科技计划项目验收50项,市级科技成果鉴定6项;至201*年11月末,我区专利申请量1783件,比上年同期增加16.5%;专利授权1252件,比上年同期增加22.79%;我区政府门户网站连续6年获广州市政府部门“优秀门户网站”称号;我区顺利通过广州市各区(县)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考核,综合评分荣获广州市各区(县)第一名;我区数字家庭研发园、商务园和制造园三大园区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成为部、省、市、校、区共建的“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区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和区科协分别被上级评为“广州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先进集体”和“广州市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着力开拓自主创新工作新局面。201*年是“科技工作落实年”,我局以抓落实、干实事、见实效为主旋律,深入贯彻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各项科技工作要求,加快实施《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广东省人民政府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广东省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根据《广州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做好全区自主创新工作的总体规划,提出打造***创新服务型总部集聚区的具体工作思路和对策,推动全区自主创新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着力营造我区科技创新氛围。

(二)以实施科技项目为载体,促进全社会自主创新投入。

1、全年受理全区企事业单位申报我区科技计划项目283项,立项扶持180项,立项率为63%。其中:工业项目81项,农业项目30项,医疗卫生项目46项,企业研发中心认定项目8项,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5项。重点分布在汽车及零配件、船舶配套、数字家庭、生物医药、灯光音响、动漫游戏、数控机床、珠宝首饰、输配变电和现代服务业等10大行业。立项项目(不含科学研究计划)总投入的研发经费为2.89多亿元。其中:财政拨款2480万元,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经费2.9亿元;产学研合作项目52项,占33%。项目完成投产后,年新增产值7.6亿多元,新增利税达2亿多元,申请专利135项,软件版权83项,发表论文130篇,成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8家。

2、以区“三促进一保持”和“双转移”为主线,培育我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扶持中船柴油机、广日工业园、广汽自主品牌汽车、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动漫游戏产业、数字家庭、生物医药等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实施,安排经费1810万元,用于扶持“基于IP网络的数字家庭高清媒体互动终端”等81项科技项目研发,引导企业投入技术研究和开发经费2.1亿多元。同时不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和科技惠民力度,积极组织申报上级科技计划项目,大力促进全社会自主创新投入,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3、深化科技金融合作,吸引多元化社会资本增加科技投入。***银达公司创新工作方式,推出“***区中小企业振兴工程”,丰富担保产品品种,针对企业贷款时抵押物不足、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开发了“速保通”业务,突破了以往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的固有模式,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全年为全区403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累计融资担保14亿元,比同期增加40%,有效解决了我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局在***区村镇银行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正积极参与***区村镇银行的筹建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投融资体系的建立健全。

(三)切实推动产学研结合工作。为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为技术依托,以产业化为目标、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我区制定《***区产学研合作发展规划》和《***区产学研合作项目管理办法》;为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我局积极组织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与几百家中小企业进行对接,从与我区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的高校中聘请了100名教授作为第一批进驻我区100家中小企业的科技专家。通过借助大学智力资源优势,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还安排专项经费50万元,作为科技专家进驻企业的交通补贴,帮助企业更好地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积极打造产学研合作实体,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平台;推动产学研工作交流,为推动我区产学研的工作进程提供有益借鉴。

(四)加快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为进一步提升对广州“南拓”的承载力,我区把营造创新环境、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和科技园区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推进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产业。安排科技经费3510万元,扶持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器基地、广汽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项目、汽车研究院、广州中船船用柴油机等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区重点引进项目、相关产业项目的研发园区、孵化企业的补助。为我区新一轮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技术支撑。

(五)积极做好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型企业认定的推荐工作。一是着力推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加强对区内企业进行科技政策宣传,对一些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企业进行跟踪和上门辅导,帮助企业进一步了解、掌握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类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积极组织42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参加省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在指导申报材料、联系外部支援等方面全力协助企业,为企业排忧解难。二是积极做好创新型企业的认定推荐工作。去年,广州市科技局组织开展第二批“广州市创新型企业”的认定工作,我局组织了18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参加认定,同时,对企业的申报材料认真地审核和把关,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经过努力,广州锐丰建业音响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广州市创新型企业”。

(六)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一是继续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稳定增长机制。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和申请工作,结合广州市专利申请灭零行动和专利发展倍增计划的工作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和培训工作,挖掘专利申请源。去年,我区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都比去年提高较快,珠江钢管等8家企业专利申请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倍以上,永通公司等10家企业专利申请量实现零的突破,形成了我区专利成果有效产出的新格局。二是加大专利申请的资助,发挥科技经费的导向作用,为科技人员申请专利提供便利条件。全年,安排经费460万元扶持了18个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区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落实《***区发明专利补贴实施细则》,对区内11家企业的21项包含发明专利的产品安排专利产品补贴105万元,给予补贴的专利产品年度实现利税5441万元。三是积极宣传新修订的《专利法》。先后举办了2期培训班,共参加培训400多人次,邀请资深专家对新专利法中与企业关系较大的修改条文进行解读,并对我区最新出台的相关知识产权优惠政策进行宣讲,引导从业人员了解和认识知识产权保护。四是积极协助开展知识产权专项维权工作,促进政府执法、企业维权、行业自律的有机结合。

(七)营造全社会科技创新氛围。紧紧围绕科技兴区、人才强区的战略目标,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努力构建“科普宣传教育平台”、“社区科普平台”、“农村科普平台”、“青少年科普平台”等四大平台,有效地营造了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一是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围绕“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和谐广州”的主题,积极开展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和各类群众性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区科协获得201*年度“广州市全国科普活动日优秀组织奖。二是健全基层科协组织。去年,桥南街、沙头街、小谷围街和石楼镇相继成立了科协组织,各镇街和各学(协)会建立科普志愿者队伍25支,总人数达300余人。三是扎实推进农村科普工作。加强农村科普宣传和培训,积极做好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投资90多万元,在全区完成了69条村的科普“四个一”工程建设,修建统一样式和规格的科普宣传栏69个,总长386米;建立科普活动站69个,总面积2518平方米;建立科普示范点42个;建立69支农村科普推广志愿服务队,总人数达1035人,超额超标准完成市科协下达的任务。市科协、市人大和及市政协在联合验收工作中充分肯定了我区的成绩。此外,还开展了“农科专家进农村”、“百名专家兴百企”等一系列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学习与交流科学技术的平台。四是积极开展科普进社区活动。通过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节目,放映科普电影,组织社区科普培训、召开座谈会等活动,为群众提供科普知识咨询和科技服务。五是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加大对在校学生的科普教育工作力度,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去年3月,我区洛浦中学被授予广东省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全年,共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普活动30多项,送科技下乡10余次,科普讲座6场次,科普知识竞赛3次,共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201*0余份,赠送科普图书和养殖实用技术等书籍60000余册,科普挂图201*余张,科普光盘300余张,开展科普画展8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150期。

(八)电子政务建设进入更高级阶段,“数据中心”和“数字大城管”开始为社会信息化增添动力。

一是继续深化信息化网络系统、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运维。进一步推广应用OA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等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深化网上审批项目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进一步推动无纸化办公;推进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加强信息化软硬件设施维护,完善网络、办公电脑设备、应用系统维护体系;配合广州市积极开展迎亚运信息技术与通讯保障工作;提升政府门户网站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构建“一网式”协同办公平台。目前已有9个镇(街)行政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其余镇(街)政务服务中心也将于年底前逐步对外开放,23个局级单位使用“一站式”网上并联审批系统实现“外网受理,内网审批”,方便市民及企业办事。

二是深化和巩固数据中心功能,全面铺开“数字大城管”项目建设。深化数据中心“一套图”系统建设,增加了重点项目、亚运、电子显示屏、空置厂房等全区性专题数据和沙湾村情系统等镇村专题数据,初步建立起各部门的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利用数据中心功能促进流管、计生数据交换联动平台和计生、民政、卫生信息联动平台以及区出生缺陷干预信息项目等系统应用;“数字大城管”项目已进入全区全面推广阶段,积极探索发动群众报案的新途径,在数字城管平台上开发公众短信、彩信热线举报等多种公众举报功能,正积极筹建区级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预计年初可落成,投入使用。系统自从201*年6月22日运行以来,截止至12月底,共发现城市管理问题937多宗,立案830多宗,结案550多宗,按期处理率从系统使用之初的不到50%上升到目前的83%;继续深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卫生、水利、国土、民政、公安、市政等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

(九)以配合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推动区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维护及应用迈向新高度。

配合迎亚运工程、广州新客站建设和大学城智能化管理等区重点工程项目的开展,进一步深化区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维护和应用。截止至201*年12月底,区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共完成近29000个视频监控点的建设,实现了100%行政村、85%社区覆盖的目标;1至10月份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直接破获案件123宗、间接破获案件17宗,抓获犯罪嫌疑人275人,处理其它城市管理案件或事件974宗,为提升我区社会治安管理水平发挥了应有效能。

(十)以“三创”促“三新”,推动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建设。

201*年,我们积极配合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区服务委员会开展工作,大力支持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坚持“部省市校共建、产学研用结合”,通过有效整合资源,坚持走“集聚、集成、集群、集约”的发展路子,按大基地、大产业思路加快发展数字家庭产业,打造“构建自主知识产权新标准、培育互动高清信息文化新媒体、打造高端要素集聚新产业”的“三新”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目前国家基地已立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46项,发布16项;已集聚AVS、DRA、DRM、DiiVA等十大国家、国际标准。国家基地在***和云浮分别开展了“互动高清、安全播出”为特点的技术创新和机制融合试点工程。***区数字家庭应用示范试点工程规模已从万级试点向十万级的试点跨越。加强对数字家庭“研发园”、“商务园”,“制造园”三大园区的领导和管理力度,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和产业招商。数字家庭研发园启动区在一年多时间聚集了5大技术支持中心、26家研发中心,72家企业。数字家庭商务园(现代信息服务业总部基地)的启动园区(包括天安节能科技园部分和番山科技创业中心2号楼)已经成功建成,进驻了广东省RFID公共技术支持中心、深圳远望谷公司等现代信息服务业龙头机构和企业。已经制定数字家庭制造园2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初步方案,正在规划建设数字家庭制造园启动区。

(十一)狠抓基础工作,无线电管理综合改革创先河。

以“广州市基层无线电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区”为工作重点,积极推进无线电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镇(街)无线电属地管理体制,纳入行政绩效考核内容,制定基层工作指引,区、镇(街)二级无线电管理网络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开创省、市先河。圆满完成全区无线电台(站)核查工作,做到情况清、责任明,为加强我区无线电管理工作,提升无线电频谱资源、站址资源的科学管理能力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行政基础。清理违法使用对讲机专项行政执法活动成效显著,全区检查对讲机通信设备达12914台,占全国检查工作总量的11.05%,全区合法申请、使用对讲机的用户成倍增长,达到了清理前的11.5倍,无线电通信秩序与无线电通信安全形势明显好转。积极推进无线电频率资源和站址资源规划。颁布了《关于加强高地和高层建(构)筑物无线电(台)站设置管理的通告》,加强站址资源和高地、高层建(构)筑物无线电工程的管理,建立站址资源管理机制,减少大功率固定无线电台(站)潜在安全隐患。成功完成大学城违章建筑清拆、区中心医院整体搬迁、区十二届龙舟赛等大型行动、活动及国庆60周年、601专项行动、各类型考试考场的无线电通信与保障任务,充分发挥无线电管理保驾护航作用。强化无线电法制宣传教育,“寓无线电法制宣传教育于行政管理、行政执法、通信保障、管理体制改革之中”,有效地促进了全社会依法守法意识、防灾减灾意识的迅速提高。

201*年,我区科技和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上级的支持和全区科技和信息化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区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化发展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科技产业特色仍不够明显,有影响力、有亮点的科技企业和科技产品不多;二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区域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须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应用的空间仍有待拓宽;五是无线电管理行政资源不足。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加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某地区科技局最新工作总结

201*年,我局在贵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全市“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以及“振兴工业经济”的总体部署,以实施“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科技民生、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科技宣传”六大科技行动和开展“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年”活动为总抓手,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快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迅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着眼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现状调研和积极谋划我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确定技术攻关重点,实施一批重点科研项目;推动有条件的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一批科技服务平台,加大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实现全市工业发展提速、工业产值提升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申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获得成功。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于今年2月份启动了贵阳创新型试点城市申报工作。3月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行文向科技部推荐贵阳市申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随后,省科技厅副厅长陈训亲率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的有关同志赴北京汇报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4月6日,科技部正式函复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将贵阳市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目前,《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已编写完成并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评审,相关实施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二是白云区和清镇市被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白云区以“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白云”为主题,清镇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积极向国家科技部争取,于今年5月7日,白云区和清镇市正式被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同时培育的花溪区获批准为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三是已有三个基地“升级”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化基地。小河军民结合(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化基地、贵阳国家高新区新天园区电子元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化基地,白云动漫产业园获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三个国家级基地已于5月18日正式授牌。

二、实施科技创新行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是搞好科技计划项目的策划、筛选、评审和实施。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力推进各类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为工业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支撑。201*年组织申报国家、省级项目237项。其中,组织申报国家级项目55项,获支持52项;组织申报省级项目182项,获支持178项;获国家、省级创新基金项目数较201*年的49项增加了35%,获支持资金额度较上年度的2145万元增长了30%。201*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管理全面实现了网络信息化,全年共收到1000余个申报项目,获立项项目394项,安排资金10407万元。其中:科技支撑计划安排163项,支持资金2133.5万元;政策引导计划安排125项,支持资金1490.5万元;创新能力建设计划安排28项,支持资金863万元;重大专项计划安排20项,支持资金4095万元;中药现代化专项安排29项,支持资金580万元;科技“双20”工程安排29项,资金1245万元。此外,还安排了科技风险投资基金1500万元,高新区科技合作计划专项资金1500万元,科技计划管理费410万元。

二是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根据贵阳市重点产业创新计划,我局加强需求调研、系统谋划、顶层设计,凝练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实施了“贵阳市现代烟草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贵阳市大气环境质量预测模型建立及污染控制应用、三网(互联网、移动网、固话网)融合音视频增值服务平台开发及推广”等20个重大科技专项,并以项目为依托,打造了小河装备制造、锂离子电池等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小河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功升级为省级,正积极申报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三是加大对重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市科技局以抓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继续实施了科技“双20”工程,想方设法大力提升重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重点项目重点关注、重点跟踪,积极为高新技术产业突破关键技术和进行成果转化提供支持,如推进枫阳液压多路阀技术瓶颈的解决、推进贵铝华科高强度铝合金的转化应用等。

三、实施科技创业行动,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一是加大对中小型科技企业扶持力度。市科技局通过认真调研,把“强化科技支撑,服务中小企业”确立为今年“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年”活动的主题,开展了“贵阳市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年”活动,通过编印服务手册、金融支持、科技特派员、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等服务,加大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并建成贵阳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成果展示平台、贵阳市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以及贵阳市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制定出台了《贵阳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管理办法》,吸纳了全市范围内科研部门、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8家单位的526台大型仪器设备进入贵阳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网络,为贵阳市的78家企业与41家科研机构免费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访问量达3.7万人次。活动开展以来,已重点服务了企业100家。

二是强力推进中国西部(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建设。201*年以来,市科技局强力推进西部研发基地各项建设工作,项目建设单位也加快了工程进展,目前各项工作正深入有序推进。贵阳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建成后,孵化面积达16万平方米,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之一。

四、实施科技金融行动,努力构建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一是在起草《贵阳市科技金融工作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好利益机制,与重庆银行贵阳分行、上海浦发银行贵阳分行等几家股份制银行共同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贷款合作平台;二是以风险投资公司为载体,发起设立了贵州省首支创业投资基金,成功申请到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阶段参股300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10090万元;三是抢抓201*年国内创业板开通的机遇,筛选有上市潜力的企业进行培育,已先后为10余家企业提供了上市可行性分析,其中有8家企业已具备基本条件并有可能在近2年内上市。

五、实施科技民生行动,切实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一是“两湖一库”科技攻关工作扎实推进。按照“三创一办”和我局与市政府签订的201*年度“两湖一库”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结合现阶段“两湖一库”科技攻关工作的实际,今年计划继续安排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500万元,实际安排资金690万元,启动实施了《“两湖一库”湖滨水淹区生态修复工程配套技术与综合评价研究》、《两湖一库沉积物磷和重金属的释放机制与原位控制技术研究》、《贵阳市“两湖一库”典型地带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3个科技攻关专题研究示范项目;继续支持实施《贵阳市生态水网科技规划》和《“两湖一库”汇水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与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

二是“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重大科技专项全面启动。经过多次调研踏勘和反复论证,安排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500万元,集成贵州师范大学、中国环科院、贵州大学等省内外技术力量,组成联合攻关团队,全面启动《花溪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特征恢复与重建成套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专项,围绕“花溪城市湿地公园湿地生物多样性培育、生态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花溪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总体规划”、“环境质量评价与污染状况综合调查”、“花溪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普查及基础信息名录”、“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综合集成”五大子课题开展喀斯特高原地区湿地生态保护技术研究,建立湿地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开展应用示范,着力提升湿地建设科技水平,打造湿地生态科技示范“样板”。项目启动实施以来,来自北京、贵阳两地的博士、专家联合攻关团队,深入实地开展研究活动,各课题组研究工作全面展开,围绕湿地公园水环境质量、生物现状等各项基础调查和科学实验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六、实施科技人才行动,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一是开展了《贵阳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作为我市201*2020年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子课题,撰写了《贵阳市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供全市人才工作大会交流参考。二是积极做好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工作。积极协助市委组织部成功引进高潮博士到贵阳市创业,并列入国家“千人计划”,实现了我省该项工作零的突破。三是在生产和科研实践中锻炼人才。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和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创新团队。如以“两湖一库”科技攻关项目建设为平台,聚集、培育和建设了贵州师范大学、中科院地化所、贵州大学的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团队;依托贵州大学、三联乳业、好一多等产学研结合平台,为我市奶业发展聚集了骨干人才队伍。四是成功举办了12期“科技大讲堂”。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了“贵阳市科技创新管理高级研修班”,我市3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负责人参加了培训。按照上级有关安排,选派了5名相关人员赴日本执行JICA以水环境为主题的学习交流活动。

七、实施科技宣传行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一是认真筹办了201*年科技活动周活动。今年科技活动周主题是“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切实做好本届科技活动周的各项工作,通过精心组织,周密策划,成功举办了201*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送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产学研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论坛等一系列活动。科技活动周期间,市科技局在科技大厦建立了长期性科技成果展示大厅。展示大厅面积共800平方米,分为一个序厅及八个主题厅,包含有:六大产业振兴计划、现代药业、机械及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等。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展示内容,以技术为主、相关产品为辅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多媒体、体验环境、三维演示等多种方式来使展示内容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

二是两大论坛成为科技宣传的重要载体和渠道。7月31日,201*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专题举行了科学与技术论坛。论坛围绕“强化科技支撑,应对环境挑战”主题,多位专家发表了演讲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互动,形成了《201*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科学论坛成果》、《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技术论坛成果》,实现了“巩固成果、提升水平、增强实效”的预期目标。8月24日,“201*年国家高新区战略研讨会及国家高新区(贵阳)创新发展高层论坛”在贵阳举行,会议围绕“发展绿色经济,转变增长方式”主题,就如何通过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手段建设低碳型园区、生态型园区、创新型园区等进行了讨论。今年在我市举办的两大论坛,有效提升了科技成果宣传的水平和创新型城市的形象。

三是开展科普和科技知识宣传工作。邀请省科技厅厅长于杰为市、区两级干部讲解全省“十二五”科技规划,小河区在8月23日邀请于杰厅长作了“科学发展与科技管理工作”的专题讲座。市科技局还通过其他各种平台宣传和普及科技知识,树立科学观念,倡导科学方法,发挥科普工作的示范引导作用,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八、提高执行力,全面落实“三创一办”工作任务

一是“左右互动”建机制,加大“三创一办”工作的协调力度。根据创建目标要求和责任分解情况,积极与市知识产权局联合下发《关于在“4.26”、“5.18”活动期间开展激励发明创造活动的通知》,鼓励提交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对申请专利的企业或个人给予1200元补助;积极与市科协等部门对接,共同研究加强贵阳市街道、乡镇科普设施建设,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配合市发改委、市工信委等部门加大对全市重大节能减排项目和循环经济项目的申报和支持力度。

二是“科技驱动”强载体,找准“三创一办”工作的重要抓手。结合科技工作实际,加大对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密切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对科技项目申报、资金安排重点向涉及创建工作方面倾斜,比如奥体中心;结合“两湖一库”科技攻关工作,加大污染防治科技投入,一批实用新技术在“两湖一库”治理中得到初步应用;积极申报国家创新型城市并获成功,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上下联动”抓落实,营造“三创一办”工作的良好氛围。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创建方案和实施计划,抽调了2名同志到市“三创一办”有关机构专职从事相关工作;通过召开干部职工会、党组会、局办公会等形式,及时传达市委、市政府及“三创一办”指挥部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组织局系统志愿者开展春季保护森林植树造林活动,在机关提倡减少使用一次性饮水杯等行动;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利用周末双休日的时间,上街开展“绿丝带”志愿者交通协勤、纠正不文明行为活动,在贵阳药用植物园、修文县龙场镇放马坪村开展了“打造绿色家园,共建文明城市”为主题的植树造林活动。

九、强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更趋健全

为了适应科技工作新的发展形势,我局加大了政策法规工作的力度。起草了《贵阳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和《贵阳市科技奖励办法》两部规章,已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正式施行。贵阳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草案)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8月份由市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并于12月份提请市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审,两次审议均顺利通过,预计于明年上半年颁布实施。由我局牵头编制的市级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贵阳市“十二五”科学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区域创新体系等八个子规划及支撑研究已顺利完成,并面向全社会征集了“十二五”期间拟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目前,省内外专家及市政府相关部门意见已征求完毕,待进一步修改并报市政府批准后正式实施。

十、大力推进下属科研转制单位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201*年是我市国有科研机构转制过渡延长期的最后一年,为维护和谐稳定并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我局积极帮助下属转制单位理清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步伐。帮助宏图公司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软件测评等信息化服务方面培育市场生存和发展能力;帮助海科公司凝练和策划了“雪莲果深加工产品开发”、“灵芝系列产品”等一批科技项目,同时帮助海科公司将已有的化妆品项目升级换代,逐步走向规模化经营;组织有关专家帮助植物园制定《贵阳药用植物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方案》已报请政府决策,探索建立贵阳药用植物园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经营并举的发展模式。

某科技部主任的工作总结

科技工作要真正的实现惠民,回馈社会。

201*年,我作为市政协经济科技委主任,积极开拓创新,认真履行职责,带领全委同志,按照年初市政协主席会议通过的工作重点和具体计划,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科技兴市这一战略方针,积极组织开展我市经济和科技领域的视察和调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方位开展对引资企业的帮扶工作。不断加强学习,在实践中开展履行职能的创新。经过不懈努力,我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目标任务。一、开展的几项主要工作

1、围绕人民安居乐业,组织开展防震抗灾视察活动,受到各方重视。

近年来,我市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日渐强化,在购置房屋时对房屋抗震特点、已住房屋的抗震能力以及地震应急演练等方面,有强烈的知识需求和保障需求。为此,我和全委的同志一起,在政协分管主席的带领下,组织部分教育、科技、医疗、气象和建筑行业的政协委员,开展了防震减灾视察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市地震局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配合。委员们通过观摩模拟地震的演示、主管部门的工作汇报和专家的介绍现场咨询互动,对我市地质结构主要特点、预期地震的概率大小、地震监测与预报的基本现状、防震减灾主要措施、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等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我市地震业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作了共同的剖析,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强的意见和建议,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社会各界对政协委员关注防震减灾工作给予肯定。

2、围绕经济健康发展,深入组织开展创建“低碳**”调研活动,取得较好成效。

如何密切关注我国低碳经济政策动向,“闻风而动”、甚至“动在风前”,以在低碳经济为主流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占得先机,借助率先构建“低碳**”的优势,争取更多的国家和江苏省的政策、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以尽快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大突破。这是我市广大政协委员关注的问题。今年上半年,我和全委同志一起,及时组织开展“关于打造‘低碳**’”调研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经济社会部门和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等途径,了解决我市打造“低碳”城市的已经开展的各项工作,分析优势与劣势,汇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7项共20多条意见和建议。如:注重规划先行,在城镇规划中不断融入“低碳”理念;立足节能减排,构建**“低碳”企业的核心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低碳农村”的新形象;培育全民“低碳”价值观,建设**“低碳”文化;运用科技手段,创建“低碳**”的信息管理系等。这些建议等到了市政府主要领导作了重要指示,引起了各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另外,我还参与了由市政协统一组织的多次视察和调研活动。如:关于地税工作情况的视察、关于气象工作情况的视察、关于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视察等活动。我还结合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实际,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3、积极投身招商引资主战场,帮扶引资企业稳步发展。作为经科委主任,我积极带头并要求全委同志,将招商引资和企业帮扶工作牢牢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抓。重视对已经招驻**的企业的帮扶。经常走访进驻软件园的“**炫彩软件有限公司”,了解他们的经营状况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帮扶工作。在办公用房调整、与本市金融业协作、人员招聘等方面,给了企业大力帮助。目前运行状况良好,是目前开发区中具有较高软件开发水平的企业之一,技术研发力量雄厚,市场前景广阔。在市政协的统一部署下,一年来,我委的同志多次奔赴昆明、苏州、南京等地,动员一切力量,托亲找友拜访企业老板,收集和分析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宣传**投资环境,发扬“钉子”精神,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目前,有几位企业家即将来**考察。

4、围绕组织经济科技调研职能,创新我委的业务管理工作。

作为一名政协委办负责人,我一直注意改善部门领导和管理工作。一是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从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方面,围绕工作目标,带领全委人员,扎实开展工作。在履行职能的同时,我们注意总结组织视察调研工作的经验,找出差距和不足,解放思想,更新思想,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能。二是加强与外市政协经科委的工作交流,向兄弟市政协经科委学习取经,拓展视野,广开思路,取长补短。三是加强与市有关部门、各民主党派、委员小组、县区政协经科委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发挥与县区政协建立正常的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及时交流工作经验,拓宽参政议政渠道,进一步创新我委的各项工作。二、理论学习、品行修养、廉政建设

1、注重实效,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理论素养。牢固树立“学习立身”的理念,强化学习意识,始终把学习作为一种渴求、一种责任、一种任务。不仅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业务技能,还注重学习经济科技、法律法规以及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等。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三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充分认清**发展面临的机遇,认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从严要求,规范自身廉洁自律行为。作为长期在政协机关工作多年的一名正处级干部,注重自身廉洁奉公、克已自律的修养。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下属、家属、子女和身边人,从易发腐败和不正之风的部位、环节抓起,源头控制。防微杜渐,警钟长鸣,营造反腐倡廉氛围,强化廉政意识。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廉洁自律的意识,自觉接受倡廉教育,规范廉洁自律的行为,严格遵守工作和生活的行为规范。

3、不折不扣,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踊跃参加各项党风廉政建设活动,是提高廉政意识的重要途径。本人积极参全市和市政协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活动,严格落实机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各项要求,一年来,本人及分管处室同志没有任何违法违纪、违章违规行为。我的家人都在非经营性工作岗位上,没有违反规定和纪律。如:没有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及收受干股等行为,没有以其他交易形式非法收受请托人财物;没有利用职务便利相互请托,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在就业、投资入股、经商办企业或从事中介活动等方面提供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没有利用和操纵招商引资项目、资产重组项目,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等。

三、存在的不足和亟待提高方面一年来的工作尽管有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一些不足。最缺憾的地方是,经济科技委虽然完成了一个招商引考核项目,但在大项目的推进方面,成效还不满意。同时,面临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热潮,面对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新现象、新理论和新实践不断涌现,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我在知识接受、知识更新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方面,还亟待有进一步的提高。

201*年,我将更加注重理论学习和廉政修养,力争在招商引资方面、尤其在大项目引进方面,取得突破。同时,认真制订经济科技调研活动计划,更加深入研究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列出调研和视察主题,在加快经济转型、振兴新兴产业、城乡一体化、科技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加大调查研究力度,紧跟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实现更大突破贡献一份力量。

知识产权部门年度工作总结

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项目年”等重大工作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高科技成都建设为主线,启动三项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继续推进八项科技示范工程,启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争创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我市被省政府评为201*年201*年度科技进步先进市,高科技成都建设被评为“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重大事件之一。

201*年,新增实施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04项。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00亿元,同比增长25%;111月,全市专利申请量6171件,授权量2678件,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201*年,我市科技竞争力在50个城市中排名第9位。

(一)编制成都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和成都市知识产权事业“十一五”规划。

我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从201*年初启动,成立了以红林市长为组长的规划领导小组。市科技局牵头,成立了规划小组和专家组,先后组织国内100多名专家学者开展战略研究和21个专题研究;形成的《成都市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分析了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情况,阐明了我市科技发展现阶段特征,找出了目前我市科技发展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对我市未来科技发展提出了建议;目前,初步完成了《201*2020年成都市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201*201*年成都市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并分别向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市人大分管领导及部分人大代表,市政协分管领导及部分政协委员作了专题汇报,分别征求了市级有关部门及部分科技顾问、院士、专家和企业界人士意见,将于近期上报市委、市政府,预计年内完成编制工作。成都市知识产权事业“十一五”规划工作同步进行,年底全面完成。

(二)实施城乡协调发展科技专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设立城乡协调发展科技专项计划,制定《城乡协调发展科技专项计划实施意见》,经市委、市政府办公厅转发(成委办[201*]1号)实施。目前,已在金堂、彭州、新都、新津、蒲江和都江堰开展特色产业示范,并给予了600万元的资金支持。以实施《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科技示范工程》、《农产品深加工科技示范工程》和《“失业、失地”农民科技培训示范工程》为支撑,围绕特色产业、新技术新产品试验推广、星火科技培训、农村信息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科普等方面,开展城乡科技协调发展示范,今年我市有12个项目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通过示范提高科技对区(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三)实施新型工业化科技专项,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支撑。

设立新型工业化科技专项计划,制定《新型工业化科技专项计划实施意见》,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以《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示范工程》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示范工程》为抓手加以实施。在我市建立首批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首个国家火炬计划数字娱乐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并以基地公司为载体,搭建成都数字娱乐产业公共技术平台,获国家创新基金“创业项目服务机构”资质,取得项目立项授权,为我市2家企业争取到“创新项目服务机构”资质,并注册了申报项目企业132家,向科技部推荐项目88项,同时出台了《成都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稳步推进863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组建了数字媒体产业技术联盟和信息安全产业技术联盟。大力支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继续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计划”,开展了“初创型科技企业如何做大做强”等6期专题培训活动,参加人数超过800人次。在生物与医药科技领域,制定《成都市生物材料技术及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201*)》,经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实施;成立了成都中医药现代化协会,启动我市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工作,完成了《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支持四川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成都生物与医药产业孵化园,搭建了我市中药分离纯化及中药药物标准化研究公共平台。(四)实施社会事业科技专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围绕我市社会发展的重点和热点,以继续实施《公共安全科技示范工程》、《人居环境科技示范工程》和《文化旅游科技示范工程》为切入点,通过实施一系列社会事业科技发展项目,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综合集成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投入1000万元科技经费,推动国家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和食品安全技术的研发,促进医疗保健及生活安全水平的提高;加强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促进人居环境建设;加强重大历史文??掘与保护。目前,已完成《沙河上游小区域污水治理研究与示范》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青铜器研究与青铜器保护》项目。

(五)完善城市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增强科技创新与转化服务功能。

围绕以六大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加强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创新市、院(校)合作工作机制,推动在蓉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设立成都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服务机构,为成都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国家基金提供服务。加快孵化器建设,鼓励孵化器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目前,新入孵企业150家。成都联合产权交易所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20余家产权交易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了与地方和高校共建的技术转移中心之间远程项目登陆联网及项目免费挂牌,聚集会员49家,鉴证登记合同项目512项,挂牌项目3378项,实现交易额3.61亿元,预计新增投入1.95亿元、新增产值34.53亿元。科技风险投融资服务机构通过与各级投资机构建立工作联系机制,多渠道为科技企业开展投融资服务,为40余家企业推介重点项目140项,注册申报项目20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通过加强专利申报代理等中介服务工作和制定专利保护具体措施,为企业建立专利保护制度提供支持和服务。咨询评估服务机构在做好科技项目评估的同时,受委托对温江区花卉博览会后可持续发展、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出让及彭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事项开展了咨询研究。(六)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围绕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开展全市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发布《201*年度成都市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编发《知识产权在成都》画刊,开展“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暨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周”活动;修订《成都市专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加大专利资金资助力度,预计全年将资助专利项目1800项,金额250万元,同时,我市有14个项目获省专利实施专项补助资金项目资助;与知识产权相关部门互动,联合开展知识产权执法行动,特别加强了对会展知识产权的执法检查;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市级培训800人次。通过努力,我市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为首批3个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之一,目前,争创工作正有序推进。(七)落实“项目年”工作,重大科技活动成效显著。

一是成功举办首届“成都科技节”。由科学论坛、新技术新产品展示、科技游园、科技成就展、科技竞赛与交流和区(市)县活动6大板块构成的首届“成都科技节”,突出“市民的科技节日”主旨,在各级各部门的相互合作下获得圆满成功,6所高校、26所驻蓉科研院所、15个科普场馆(基地)、19个区(市)县及高新区组织了近100项大型活动和近1000项基层活动;15位院士、1000余名专家参加了各项活动,有300万人次的群众通过各项活动直接受益;各级新闻媒体进行了全方位报道,新闻达300余条。活动期间,科技魅力激动蓉城。二是成功举办201*中医药国际科技博览会。本届中医药博览会展出面积1.5万平方米,展出摊位600个,参加展览和交流的项目2100余项,参展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350余家,集中展示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成果,充分体现了体现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搭建了中医药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特色鲜明,亮点突出,成效显著。同时,201*成都企业信息化促进交流研讨会、生物医学材料发展动态和对策研讨及产业化论坛、“三下乡”、科普宣传月等科技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三是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做好201*年在我市举办的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前期筹备工作,市政府批准成立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向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联合会年会作了年度筹备工作情况汇报;组织我市36个项目参加第八届北京科博会、5家企业10个项目参加深圳高交会。

(八)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按照市规范化服务型建设领导小组部署,结合科技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201*年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建设实施意见》,对我局审批事项进行再次梳理,再造市政务服务中心科技局窗口服务流程,成都市专利资助资金审批事项由承诺件改为即办件,将以前需经过申请、三次审查、部门汇总、批准拨付等多项手续的工作流程,缩短成直接在市政府政务中心窗口完成审核并实施拨付。配合市信息办加强了窗口与机关业务处室协同平台建设,优化了办事程序,缩短了办事时限,提高了服务效率。创新科技计划管理,初步建立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计划体系。大力推进机关法制和制度建设,在强化法制学习的同时,制定了《调研工作制度》、《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外出登记暂行办法》,修订了《督查工作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使重大决策更加科学、日常工作更加规范、便民服务更加周到。

本文来源于

工作总结网(),如需原创稿件,请登陆工作总结网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科技局201*年度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科技局201*年度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科技局201*年度工作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2638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