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秋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电海中学201*-201*秋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黄焕光
光阴似箭,忙碌而充实的高三教学已经结束,回顾这一年的教学将有利于我的专业发展,因为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
这一年是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最辛苦也是压力最大的一年,这种压力来自社会,学校和我自身,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所有的地理统考中,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地理成绩都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在高考中的地理平均成绩超过了市区平均成绩.所任教的两个地理班的本科达线率都大大超过了预定目标.反思这一年来的教学,觉得有如下收获.一,认清形势,把握动态,优化复习教学.
面对高考模式变化,复习时间减少以及我校地理学科学生整体基础较差等实际情况,切实了解学情,把握高考动态,研究《地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高考试题评价报告》以及近三年来全国,江苏,广东,上海高考试题(包括春季高考题),明确地理学科复习目标,方向,重难点和方法,精心安排复习计划,优化复习教学,切实提高复习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来说,首先是要把《考试说明》中知识点,能力点与教材结合起来,将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结合起来,确定每一单元复习的主要内容和所需时间.其次,弄清楚各知识点的考试要求,准确把握识记,了解,理解,应用,综合的界限,对高考中降低要求的,新教材删除的,非主干知识,坚决不拔高,对重点内容,要保证时间重点投入,进行必要的拓宽深化,联系实际,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第三是坚持"扎扎实实夯实基础,循序渐进抓能力,提优补差促中间,全面提高推进率"的复习教学思想,做到起点低,要求严,方法活,训练实,能力强.。二,夯实"三基",查漏补缺,优化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复习课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查漏补缺,夯实"三基",是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书本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②通过全面,系统复习,进行查漏补缺,综合应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掌握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思想和方法.③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总结方法,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课时精讲精练,所选题目必须有基础性,启发性,代表性,综合性,做到"少,精,活,度",一般以中档题为主,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每做一题都使学生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新的提高.
三,传授方法,指点迷津,提高复习效率.
指导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复习方法,既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复习时可用以下一些方法:借助地图记忆,通过理解记忆,通过比较进行记忆,通过列表进行记忆,通过缩略进行记忆,通过编织知识框架结构网进行记忆,通过图像进行记忆,通过对某些地理内容赋予特殊的意义进行记忆,通过编歌诀进行记忆,抓住特征进行记忆.四,分类化归,突出重点,上好试卷讲评课.
(1)贵在方法,重在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试卷的讲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强化.
(2)分类化归,集中讲评.讲评试卷,采取分类化归,集中讲评的方法.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目,集中讲评,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分归意识,使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印象更强烈.形异质同的题目,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形同质异的题目,要引导学生比较异同,防止思维定势产生的迁移.
(3)照顾一般,突出重点.讲评试卷对有些试题只需"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解剖".对那些涉及重难点及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试卷讲评前,
对每道题进行细致地统计分析,对错误原因进行准确地分析,对每道题的讲评思路精心地设计.(4)评后反思,适度拓宽.每次考试后,及时要求学生整理"错题集",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反思和探索.
扩展阅读:高三教学总结
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努力让学生爱上历史课关心每一个学生,要以真诚、民主的态度对待他们有绝对的工作原则
二、精讲精练,注重落实,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精讲:
备课中,帮助学生把课本“读薄”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精练:精选练习,精心辅导
一摸底考试分析
学生对历史学科心里重视程度较高,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仍有一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
一、存在的问题:
1、不落实:具体的知识落实远远不够;
2、不得法:知道去背、去念书了,但在具体史料的分析方法、具体的解题方法上还不得要领;
3、不摸门:对于某个知识点该掌握到什么程
度,会从哪个角度去考等等方面,还不能迅速领悟教师的讲解,不能很快的融会贯通。
二、目前解决问题的办法:
1、抓落实:具体办法就是盯作业、盯具体的人,多作检测、多面批、多答疑;
2、针对问题2、3,我的办法就是在课堂上多注意方法的介绍,结合具体题目,帮助分析,总结方法,多做训练。同时在学生改错环节上,不求获取一个正确的答案,要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方法;
3、在授课的逻辑性上下功夫,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
4、多帮助学生做一些总结、概括的东西,方便他们记忆、理解。三、将来提高的难题:
1、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有了更深的理解,才会得法、得要领;
2、在考试中如何使自己掌握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应用,是师生面对的共同问题;3、文科综合以后带来的问题。
目前感觉困难很大,相信办法也会有,努力吧。二摸后
1、加大对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能力的训练;2、加强对学生审题、作答能力的训练;3、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使用学科语言;4、综合运用历史资料能力的训练。
以上的这些措施,通过指导学生能够比较快提高的是审题能力,史实掌握只要学生认真看书,用心去记忆、理解,就能提高。最困难的是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举措之一:结合新课程和新课标,重组知识结构。
以必修三大模块(政治文明历程、经济成长历程、文化发展历程)和选修1、2、4(重大改革、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历史人物)三大模块的主干知识为主线,
将现行教材知识体系进行重组,以新的视角和新的理念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举措之二:关注社会热点,
整合历史知识。
从经济危机、国家安全、中外交往、国际合作等社会热点出发,搜集典型例题,设置问题情境,整合历史知识。采用分层教学,不断缩小成绩差距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日期:201*-09-22]
来源:作者:
[字体:大中小]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芦台二中:韩振伟
从201*年天津地区实施新课改至今已经快三年了,作为一线教师,我积极地投入到这场新课程改革之中.回首三年来的对新课程学习、探索和实践,我对历史新课程改革从茫然不知所措到实践中努力感受迎接新课程再到今天初步领悟发展新课程,真像是经历课“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三重境界。以下是我三年来对历史新课程的感受体验和实践,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为了使老师们尽快熟悉新课程,教育部和天津市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了新课程的培训,我有幸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的历时8天的国家级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又参加了天津市组织的全员培训。通过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它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历史课程体系,编排体例上从
通史教材变成专题史教材,它改变了长期使用的通史体例,将所要求的必修课程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分成三个部分、25个学习专题;选修课则设计了6门选修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做起、怎样去做,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储备已无法满足新课程下教学的需要,虽然进行过新课程培训,但新课程理念并未形成,虽然初步学习了历史课程标准,但由于“以本为本”老的思维定势难以一时改变,带着老经验,凭着对新课程的朦胧感觉“盲人摸象”地走进新课程的课堂,与此同时,一系列的困惑也接踵而来。
困惑一:新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因而课时显得紧张。
在教改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课时不足,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一周应为2个课时,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新教材内容多、难度大、涉及面广,新教材中一个课时包含的知识点是过去旧教材需要3~5个课时才能完成的内容。比如必修一的第14课《新民主主义的崛起》,老教材用了六节来讲述,而新教材则浓缩成了一课,虽然后来加到三个课时,即使这样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再加上期末统考压力,还必须要留出23周的复习时间以巩固所学知识,这样,能在课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提供给学生活动空间的老师更是几乎没有,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无法开展或者流于形式,草草收场。
困惑二:教师历史课程意识淡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的影响下,历史教师的课程意识相当薄弱,教学理念陈旧。在新课程理念下,仍用老方法讲课,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面面俱到,甚至还大量的为学生补充知识点。“满堂灌”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这些都说明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的不够深、不够透。
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史学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但是目前教师面临知识老化、知识面太窄,学科渗透能力不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又明显滞后,这种局面不改变,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困惑三: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薄弱,部分学生跟不上新课程,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从小学到初中,学校、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在学生眼里,历史课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学生的知识漏洞严重,本来也尝试过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每堂课都挖空心思,精心设计了一些探究的问题,以便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三个成群,两个一伙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然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共同学习时无法解决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因为对话涉及的历史知识点,学生几乎都不知道而无法正常对话;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驴头不对马嘴,最后又免不了走上教师一言堂的老路。
困惑四:新课程实施后,课程资源(图书资料、设备、网络资源)显得非常贫乏。
多年来,老师们在教学中养成了依赖“教辅”的习惯。从教材分析到练习题,教学辅助材料应有尽有,教师基本上不用自己动手,使用起来很方便。但新课程难度大,知识新,老师们感到平时教学任务重,备课时间紧,因此就更加依赖“教辅”资料,但由于新教材版本多,内容变化大,“教辅”资料少的可怜,真正水平高的资料更是凤毛麟角。网络资源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但由于受条件限制,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这样,使老师们备课显得效率低、难度大。
困惑五:学校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新教改的教学管理针对性不够,教师、学生很难“动”起来。
陈旧的上课模式应该被否定,但新的符合课改精神的理想上课模式是什么样的却很困惑。许多专家的理念和书本上的理论或自己的设想都很美,但具体到课堂教学的落实还是另一回事。目前,学校推行的是“年级组”管理,在这种模式下,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常规管理上,往往忽略了对教学的管理。学科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跨年级之间缺乏交流。年级对教师教学行为缺乏管理,教师普遍采取题海战术。学生宝贵的课余时间基本上用于解题,基本的课前预习都无法完成,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无从体现。
面对高中课程改革有烦恼、有艰辛,但课程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多需要的是积极务实实施新课程,三年来我为实践新课程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1、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需注意教师教学地位的变化,从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改变为以学生学为主,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如在学习必修1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四目“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时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大革命失败了,你如果是中共党员你会怎样做?学生们提出①给我一把枪,我把蒋介石毙了!②敌强我弱,我先把自己隐藏起来,等待时机③举行武装起义,拿起武器和国民党抗争。课堂上学生们自动分成了几组争论起来,教师在一边“煽风点火”鼓动学生参与争论发表观点,并不失时机地展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反围剿”“长征”的视频资料。新课程下的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看懂的教师就不要讲,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就不要点明。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够突出重点难点,更加便于学生掌握。
2、突出学生主体和学生学习过程。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的培养,更应当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培养。我们的作法是课前、课中、课后采取学生乐于参与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历史必修2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3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一节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全球化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安排了一次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到商场、家庭、商业街等地展开调查活动。如何调查以及调查什么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开展的,事后从生活中的全球化(衣、食、行、戴、妆、器)、我们的想法等几个方面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边展示边解说,精彩的解说赢得了学
生的阵阵掌声,使学生们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感悟了教学内容,展示了风采获得了自信。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也得到了体现。
二、注重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究
新教材内容多,容量大,学术性强,概念不易讲清,课时紧张等一系列问题,在短时间内一时也无法解决。靠老经验、上一课备一课的“单兵作战”的备课模式绝对无法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我在亲历高一、高二备课的体验后,让我再次感受到备好课对于新课程的实施意味着什么。解决的关键仍在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而提高课堂效益的最优策略还是备好课,尤其要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在这里不想赘述,学校一直以来对集体备课都非常重视,历史组也不例外,历史学科备课组共有五个人,又同在一个办公室,便于集体备课,备课组中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些,但容易被传统的框框束缚,且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的使用方面明显不如青年教师;其他四位青年教师教师都刚毕业不久,教龄最长的也不超过5年,她们基本素质好,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事物,这种搭配结构为我们集体备课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整体把握:一般在专题开始实施的前12周,如能提前则更好。由备课组各成员在初步熟悉专题内容的基础上,由我提出教材整体处理意见,供备课组成员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哪些内容需要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进行重组、整合;课后检测重点把握那些内容;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
2、资源收集:备课组成员开始就自己的分工的内容收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指定专人负责,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及时收录各种课程资源,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并着手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
{"Error":{"code":"8","Message":"badrequest","LogId":"2663965404"}}
教师课前督促学生落实学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课上进行针对性讲解。
2、教师示案导学,学生依案自学
教师分发学案,指导学生明确自学的知识目标,并且针对学案批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换句话说就是在整理学生知识网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难点,以使讲解更有针对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3、师生互研、合作探究
(1)史料补充,论丛史出提高
历史的最大特点是“过去性”,要使学生真切地感知历史,体会历史,史料呈现是最佳手段。教师在呈现史料的基础上进行煽风点火的教学,独具匠心的质疑和知识的点拨,使教和学都处于“情”与“境”有机的融合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以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激疑,学生质疑深化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案的合作探究。一般可在教师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充分利用图、表及其他声像多媒体进行诱导、点拨、归纳,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学生树立人文精神。
总之,预习时利用“学案”,明确目标;课堂上利用“学案”,质疑解疑;讲解中利用“学案”,构建知识结构;复习时利用“学案”,矫正深化。“学案导学”的模式还处在探索中,在编写学案时还存在很多的困惑,但己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利用“学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克服了学习盲目性,形成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课堂结构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时空,从而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教学与教学改革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历史知识点,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感,启迪学生思维,创设历史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讲必修1第二
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第2节抗日战争一节时,“日本的滔天罪行”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我就给学生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片(为配合课改,学校买了大量历史资料光盘),学生看得极为认真,有的学生甚至留下了眼泪,相信他们永远也忘不了当年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场面!这,就是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在历史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使知识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手段,更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所以不管什么课,只要教学媒体运用恰当,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就是一堂好课。
五、不断提高教师修养和知识储备。
首先要夯实专业功底。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根据新课程需要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也要有一定了解。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在这方面我认为自己做的还是不错的。为了提高自己的历史专业知识水平,我购买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如费正清《剑桥中国史》,史学大师黄仁宇、南怀瑾、钱穆、吕思勉、陈寅恪等人的著作;为了备好课,我专门购买了一套岳麓版教材,以便互相比较、取长补短;在讲到必修3的《思想文化历程》时,因感到思想部分难度大,又没有更好的解析材料,我又购买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等著作;为讲好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我又专门购买了自己所不熟悉的历史人物传记,如甘地、凯末尔、克伦威尔等人的传记;为了吸收最新的史学成果,更新自己的历史知识,确立新的史学观和社会观,我订阅了《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研究〉〉等史学界的顶尖期刊;为使自己紧跟时代脉搏,密切关注世界形势的发展,我订阅了《参考消息》、《环球时报》、借阅〈〈南方周报〉〉并上网了解重大事件动态;观看电视新闻节目,如中央4套的中国新闻、东方时空、今日关注,中央10套的百家讲坛等,针对文科班学生思维活跃,但因时间紧张,相
对闭塞的问题,我设立了“每日要闻”栏木,讲解报道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脉搏,如:北京奥运圣火传递、藏独、人民币升值等,把握时代脉搏,每节历史课都有鲜活的内容带给学生;平时看到好的教辅资料,不管多贵,也从不吝啬,这样可以使自己才百家之长,提高备课效率;另外,光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为了扩大自己知识面,我还订阅了大量的杂志,如〈〈读书〉〉〈〈特别关注〉〉、〈〈读者〉〉、借阅〈〈书屋〉〉、〈〈文史知识〉〉等。有时候也感到自己读书、买书到了痴迷甚至成癖的程度,但读书拓展了知识面,开拓了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水平,从中收益匪浅。
多年来,我的经验是:要想成为一名不被时代抛弃的合格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一定要多读书。
六、借他山之石来推进课改工作
作为历史教师要珍惜教研的机会,有机会一定要走出去,上次到山东宾洲去学访,听了一节课,与那的老师进行了座谈,我提了一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教材内容多,知识点多,应怎样去把握,我得到的启示是:依据课程标准进行讲解,按照课标准的要求去做。以前一直探讨这个问题,在这里迎刃而解决了。以前我在这方面的观念比较淡薄,教了多年的历史,认为自己的课也算说得过去了,别人的课有什么好听的,不也就那样吗,后来因为使徒帮带的关系,多听了几位年轻教师的课,每次自己都感到有很大收获。怀着一颗学习的心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自己才会有提高。此后,我积极参加市区的新课改研讨活动,不放过任何一次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回来后要求老师们写心得体会并且定期的交流与研讨,通过系列教研活动,我从中学到了高中课改很多经验和做法,并对高中课改实验工作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和更感性的体会,为推进和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找到了较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解决办法。
经过三年的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辛苦的探索终于有了可喜的回报,我惊喜地发现课堂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知识面拓展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开始学会搜集和利用资源,参加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也增加了,还有不少富有创意的设计,令我非常欣喜。
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在摸索中前进,困难肯定少不了,还会走一些弯路,这是正常的。在接受国家
级新课程培训中,人教社历史室主任陈其教授的话对我有很大的启示:他说:对于新课改,我们应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理性的接受,积极的实践。其实,我也觉得:新课程的改革方向是没有错的,关键还在于怎样实施,尤其是我们一线的教师怎样去对待。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份艰辛一份喜悦,三年来我们对新课程从茫然不知从何做起、到实践中努力感受实施新课程再到今天初步领悟发展创新新课程,我们知道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转变观念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和探索,我们将加倍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201*秋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201*秋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201*秋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31067.html
- 上一篇: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 下一篇:地理教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