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学(上)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26 20:25:00 网站:公文素材库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学(上)教学工作总结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学(上)教学工作总结

原州区中河中学杨军

按照学校工作安排,这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三个班级的生物教学工作。回顾这一学期,为了使各班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将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深刻的总结,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首先,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1、课前要充分备课

通过我自己备课后,与其他老师交流学习中,我发现,一堂课好坏关键在备课,之前自己备课存在很多不足,抓不住较好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备课方面我认为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尽量做到:

(1)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其中教学板书也要精心设计,设计出脉络清晰的板书,让学生对知识体系一目了然。

2、提高课堂要效率

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学生课堂的吸收消化是至关重要的。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特别是对于七

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很重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有效讨论、高效阅读与思考是我今后教学重点探讨和学习的方向。在本学期教学中,这一块我尚有不足,课堂存在少数学生听课效率偏低,注意力不集中,我个人对学生关注度不够全面,讲课方式不够细腻。所以今后我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自己,尽量做到先学后教,少讲精讲,让每个学生亲历学习,探究以及与人合作的过程。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3、教后要及时反思

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课后反思是不可缺少的。我每天上完课后要及时总结一下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这一块我将继续保持下去。及时反思才能发现问题所在,特别像我教3个班,每上一个班思路都在慢慢完善,其中的收获是不菲的。

其次,在提高自身生物素养、教师素养方面。我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听课与评课一学期下来,我共听了15节课,5节同科老师的课,10节不同课老师的课。我认为听课评课对于一位老师来说是非常必须的。从他人的课堂可以汲取不少你身上没有的亮点。正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会坚持听同科教师与不

同科教师的课,虚心学习更多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同时请其他教师听自己的课,多发现自己的不足。

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生物组教研活动,博采众长,多参加集体学习,多学习其他学校的一些优秀教学思路和经验。

一学期,总结教学工作中的优点与不足为:

1、优点。二十一世纪,生物科学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生物学知识正在成为普通公民应当具备的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日常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渗透一些前沿知识,着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在教学时运用实物对照、调查、实验等方法,借助实物、挂图、模型等教具。我充分利用了我校的生物,让学生走出课室,调查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让他们认真地观察自己身处的环境

2、不足。(1)学生方面:由于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有些学生对学习不够重视,上课懈怠,不集中精力学习,要坚持对他们进行终生学习的教育。课堂有些学生表现不积极,或者不敢发言,应该多找他们谈心,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由于学生自身的惰性,不少学生惯于听教师讲解,懒于思考,这也使得课堂的效率多少会有所影响。(2)教师方面:教学环节衔接不够自然,检查监督力度较小,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观察得不够细,对个别有潜力的学生没有做好引导。另外,新教材文字少,要讲的内容不多,到底要讲多深多透,对教师来说要把握好尺度。

最后,为了改进这些现象,我归纳为以下几点方案:

1、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主动提高自身的生物素养和教师素养,做好备课工作,提高课堂教师的指导能力。在作业批改上,尽量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3、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今后我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2)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首先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学生,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

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教学工作,永无止境,常做常新,在新的学期,我将更好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以期有更好的教学成绩。

201*年1月7日

扩展阅读:七年级生物上册全教案__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致同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生物学,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生物学发展前景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图文分析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平时通过杂志、电视等途径所了解的知识,分析总结生命科学及其在人类生活、生产、医学、军事等领域的应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逐步养成关注生产、生活、社会中生命科学的良好习惯和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关注生产、生活、社会各领域中的生命科学教学难点: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应用课时:一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欢迎你跨进生物学知识的宝库。对于生物,大家并不陌生。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看见过一些花草树木,鱼虫鸟畜,这些都是生物;另外,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还有一些肉眼看不见的细小的生物,比如细菌、病毒等,它们也是生物。师:下面我们看课本致同学走进生命科学这一页的内容,然后回答什么是生物。生:看书,思考,回答。

师:板书课题“走进生命科学”。

师:学生回答后,板书“什么是生物:生物是有生命的东西”。师:(提问)一只小狗是生物,但是在它死了以后,它还是生物吗?生:讨论交流。

师:请学生回答,并总结。它仍然是生物。师:(提问)我们学习的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呢?看书后回答。生:看书,讨论,回答。师:(板书)什么是生物学: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师: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本上提供了8幅图片,我们能否把他们联系起来,看看哪两个是有关系的?

生:学生认真看书后,讨论交流,然后回答。

师:蝉的保护色与迷彩服都是为了保护自己;车站与信天翁的外形相似;直升机的原理与蜻蜓是一样的;潜水艇的外壳的材料是和海豚的皮肤类似,对水的阻力都很小。

师:这些在生活中我们都能看到,大家知道这是生物学中的什么知识吗?生:讨论。

师:这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仿生学(板书),仿生学是模仿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原理,制作全新的或改善已有的机械、仪器、建筑、工艺等方面的科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学。我们还知道什么也是利用仿生学的知识制造的吗?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

师:我们下面再介绍一些比较高水平,高科技的例子。看课本致同学的第5页,上面介绍了好多,现代生物技术。(逐个讲解,举例)

师:细胞核移植技术,也称克隆动物技术,是指将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或成体动物的细胞核,经显微手术和细胞融合方法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重组的细胞形成胚胎并使之发育成熟的过程。该技术设想最早于1938年由汉斯

施佩曼提出。1952年,科学家们先后克隆了蝌蚪和成体蛙,1963年我国科学家童第周克隆金鱼成功,1997年英国克隆出“多利”羊。

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高端生物技术,将需要的基因转移大批目标生物中去,从而培育出来的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转基因生物120种左右,最主要的是玉米、棉花、大豆和加拿大油菜籽。

试管婴儿,其实是体外受精技术的俗称。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在英国出生,是女性,现在已结婚;1988年3月10日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郑萌珠诞生,她的缔造者是张丽珠教授。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袁隆平是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杰出的育种专家,也是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做继四大发明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生态农业(果园养鸡),高科技农业园。师:虽然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揭开了一个个生命之谜,但人类对生命的奥秘还“知之甚少”,还面临着许多难题。例如:地球之外存在生命吗?人的青春可以永驻吗?什么时候能够战胜爱滋病,攻克癌症?人类社会还面临着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疾病危害以及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命科学。

师:同学们,生命科学关系着你、我、他,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着我们的未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命科学的殿堂,了解更多的生物知识。板书设计:

走进生命科学

1、什么是生物4、高端生物技术2、什么是生物学5、我们面临的问题3、仿生学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教学反思:这一节是全册教材的绪论课,分别讲述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两部分内容,使学生对生物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生物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科学,也是初一学生进入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门实验科学。这一节课也是整个中学阶段学习生物知识的绪论课,将直接影响学生在今后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尝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归类。2、能力目标:学会观察,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关爱生物,从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做起。

教学重点: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归类。

教学难点:对学生观察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的培养。课时:本节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自然界中生活着成千上万形形色色的生物,它们分布在广泛的自然环境中,以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生活着,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有水域、陆地,有炎热的地方,有寒冷的地方,几乎到处都有生物的存在。

每一种生物都必须从生活的环境中获取所需的食物、水和其他物质,以满足维持生存、生长和繁殖后代的需要。

下面我们通过对课本上第3页和第四页的6幅图片进行分析,了解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

企鹅:群居在地球上最寒冷的冰冻极地;

鼠妇:石快下、腐烂的木料,潮湿的草丛中和室内的阴湿处;雪莲:又叫雪莲花,雪荷花。生活在高寒山区;珊瑚虫:热带海洋的浅海区;

骆驼:干旱的沙漠,有“沙漠之舟”之称;亚洲象:亚热带地区。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的环境的。在我们的校园中你可以看到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以及各种花草;在阴暗的角落里还可以找到更小的植物。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乔木:主干明显而直立的木本植物。植株高大,形成树冠。

灌木:无明显主干的木本植物。植株一般比较矮小,近地面处常常枝干丛生,均为多年生植物。

我们可以利用课间后课后的时间到校园里走一下,了解一下,有那些生物。观察校园植物的环境

针对学生刚从小学到初中,而且是第一次组织调查活动,所以老师应该在组织好调查活动上下一些功夫,为今后的调查打下基础。①建立调查小组(3-5人比较适宜),做到分工明确,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相互合作等。

②明确调查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充分讨论,确定调查的步骤、方式、线路等。③引导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表。并尝试把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归类。④对于调查过程中不认识的植物,要提示学生正确的采集的方法,以便带回来向老师请教或通过其他方式查询结果,在调查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不能随意破坏树木和花草。

⑤对学生的评价除了知识方面,还应该包括学生合作的态度,查寻资料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爱护校园内植物的情感等。

⑥组织部分学生利用其他一些途径,如网络、报刊杂志等进行调查。也可利用社区资源,观察所在社区(村庄)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联系生活实际,扩大调查范围。

不管是海洋还是沙漠、辽阔的天空,还是冰冻的极地、烈日炎炎的赤道,甚至在土壤中,都存在千姿百态的生物。

在美国内华达洲有一个含盐量极高的欧文斯湖,湖水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9倍!在这个湖里生活着一种粉红色的,以盐为食物的微生物叫嗜盐杆菌,由于它的存在,使得湖水呈现红色,用湖水制成的盐也呈粉红色。巩固与反馈:能力测试P14、8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生存的环境

1.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2.观察校园植物的生存环境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教学反思:在各种形式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爱护一草一木的环保意识。

第二节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举例说明生物之间有制约和联系。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实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生物的生存依赖着环境,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能举例说出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教学难点:实验探究中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课时:本节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学们认同这一观点吗?请举例说明。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生:同学1: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同学2: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同学3: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

师:很好,那同学们能分析出你们举的例子是受环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响吗?生:水、温度和光

师:不错,同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但注意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开写,这样便于学生在后面归纳。(多数班级的学生举的都是非生物因素的例子,教师也可参与举生物因素的例子)例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举例分析。

生:同学1:它们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也就是捕食关系。同学2:农田里的小麦都在争夺阳光和地下水,是竞争关系。同学3:蜜蜂采蜜,是合作关系。师:教师利用板书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二、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观察P7图片资料,指导学生分析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图1、秋天,树木的叶片变黄并脱落图2、初冬,大雁往南方迁徙图3、大雨后,蚯蚓爬到地面上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图4、高原草甸没有参天大树

总结:

光没有阳光,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光不仅影响植物的生活,还影响植物的分布。在陆生植物中,有些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松、杉、柳、槐、玉米等;有些只有在密林下层的弱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药用植物人参、三七等。

阳光对动物的影响也很明显。阳光能够影响动物的体色。例如,大多数鱼身体背面的颜色较深,腹面浅淡,这就与阳光的照射有关系。光照还能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把蚜虫培养在连续无光照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个体大多没有翅;把蚜虫培养在光暗交替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个体大多有翅。

温度地球上温度变化的幅度极大,但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却很窄。过热或过冷,都会使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无法正常进行,甚至使生物死亡。以动物为例,大多数动物生活在-2~50℃的温度范围内,如果环境温度超过了这个范围,很多动物就难以生存了。温度还与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关系,对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影响。

水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在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大部分是水。植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的高达90%以上。动物体的含水量也大致相似,例如,鱼的含水量为70%,人体的含水量,初生婴儿为72%,成人为65%。

讨论1:图1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图2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温度),图3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图4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光、温度等。

讨论2:自然界的生物主要受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会,以它为食物来源的动物和人类就会无法生存。如果没有空气,植物、动物与人类就不能呼吸。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如果缺少水分,植物、动物和我们人类都会死亡。每一种生物都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生活,超过这个温度范围都不能生存。

DIY-1:菊花是短日照植物,日光照时间短于一定时间才有利于开花,每天12小时以上的黑暗与10℃的夜温适于花芽发育。我们只需在培育过程中适当缩短日光照时间,如进行遮光处理,就能促进菊花提早开花。

DIY-2: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耳朵小,有利于防止热量过分散失。生活在非洲沙漠的大耳狐耳朵大,有利于及时散失体内的热量。这主要受到温度的影响。三、分析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P8资料,观察图片,讨论一种生物和另一种生物的关系

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生物的影响,在这些生物中,既有同种的,也有不同种的。因此,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生物在种内关系上,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种内互助的现象是常见的。例如,许多蚂蚁一起向一个大型的昆虫进攻,并把它搬运到巢穴中。同种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场所或其他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例如,有些动物的雄性个体,在繁殖时期,往往为了争夺雌性个体而与同种的雄性个体进行斗争。

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寄生、竞争、捕食,等等。

生物界中寄生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人体和其他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人体和其他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等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等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竞争。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例如,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分开培养,它们都能正常生长,可是把两者放在一起培养的时候,经过16d,其中的一种生长正常,另一种却全部死亡。捕食关系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例如,杜鹃捕食昆虫,狼捕食野兔,等等。

第二课时

《探究光照和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探究实验: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存的影响设疑:我们上节课提到的这些非生物因素都是凭生活经验推测的,这些条件是不是植物生存必需的呢?如果缺少某种条件,植物还能健壮生长吗?

让我们选取其中的两个因素光照和水分,来验证一下:探究实验:光照和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

选择实验:(以下3组实验,请各组任选一组实验进行设计)1、探究光照对植物生存的影响2、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

3、探究光照和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教师指导、巡视

各小组按要求讨论并尝试制定实验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明确探究实验目的和要求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水平,将实验设计的难度分成两个层次,使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实验设计成果展示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注意强调:

1、选取的几株植物长势要大致相同;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2、实验注意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3、对照组:其中有一盆植物要满足所需条件用来做对照;4、实验组:每盆植物人为改变的因素只能选一个(单一变量);

5、多组重复。推选代表上讲台展示、交流、答辩学生设计成果展示各组通过全班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同时修正实验计划,使计划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

延伸假如我们还要探究第三个因素对幼苗生长的影响,你怎样设计实验?课后思考加入第三个因素进一步拓宽学生思路巩固与反馈:能力测试P11、3、5板书设计:

第二节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一、非生物因素二、生物因素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教学反思:

“做中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安排了观察的活动,使学生了解生物的生存环境。

为了保证第一次实验探究活动的成功,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指导。可提供一些植物的种植资料。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组织单一因素、多组重复探究为宜。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干湿计,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对环境具有不同的影响,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探究方法。课时:本节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案例分析

分析“屎壳郎出国”,回答课本P11的讨论题。

讨论1:大量的牛粪污染了澳大利亚的草原,破坏了植被,还导致苍蝇等害虫的滋生,容易传播疾病,该地区生态失去了平衡。中国屎壳郎一以牛粪为食,清除了牛粪,还草原以生机,也切断了苍蝇等害虫滋生的场所,使环境边得清新优美。讨论2:由于澳大利亚本地的屎壳郎不以牛粪为食,若用人工的方法处理大量的牛粪必将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用杀虫剂杀蝇又会带来杀虫剂的环境污染问题。从我国引进屎壳郎去处理牛粪,这是一种生物防治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污染。

讨论3:生物对环境有影响。如,蚯蚓能松土,增加土壤肥力;植物能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秃鹫是自然界的清洁工等等。二、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在进行探究之前,必须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

①空气湿度是怎么表示的?如何用干湿计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如何精确地读出有关的数据?

②应该选择怎样的时间、地点进行测量?

如:为什么要选择三个不同的地点(灌木丛、草坪、裸地)?湿度会不同吗?具体放置在哪个高度?是否要一样的高度?为什么要选择三个不同的时间(早、中、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晚)?湿度也会不同吗?如果一天中只测一段时间,行吗?为什么每次测试的时候要测量多个数据(如3个数据)并取平均值?为什么在测试过程中不能有干扰因素,如人工浇水,测试地附近也不能有水田、水池、池塘、河流和湖泊等?如果有了的话,可能会使测得的数据偏大还是偏小?

③如何统计数据?如何根据数据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是否存在影响?在整个测试中,哪组数据是对照组?④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另外选择三个地点进行测量?必须注意的是,裸地作为对照组,必须进行测量。

说明1:如果本校实验室配备的干湿计较少或没有,可用2支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代替,1支作为干球温度计,测干球温度,另一支用湿纱布包住下端球体部分,以代替湿球温度计,测湿球温度。须注意的是:在测量过程中要使纱布始终保持湿润(如图)。再到待测地点按要求进行测量,分别记录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再参照干湿计上的方式或对照表查出相对湿度即可。(参见教学资源《干、湿球温度与相对湿度对照表》)

说明2:为了组织好测量活动,同样要分好小组,落实责任,做到分工合作。实验后回答P13的讨论。

讨论1:同一时段(如早晨)不同植被湿度不同,裸地最小,灌木丛最大。从整天看,仍然是裸地湿度最小,灌木丛湿度最大。可见,植物越多,空气湿度越大。说明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

讨论2:选择不同的植被(植物种类与数量不同),才能正确地找出植物与湿度的关系。如果旁边有水源,就会增加空气中水分的来源,干扰对植物与空气湿度的关系的测定。

讨论3:整个测试过程中,裸地作为对照(无植物)。

讨论4:植物对环境影响很多。如制造氧气、固定二氧化碳、吸收毒物、杀灭病菌、减弱噪音、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加速降尘,调节气候、增加降水,监测环境,美化环境。巩固与反馈:能力测试P17、P212板书设计: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一、案例分析二、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资料链接:

[蜣螂(DungBeetle)]世界上有2万多种蜣螂,分布在南极洲以外的任何一块大陆。最著名的蜣螂生活在埃及,有1-2.5厘米长。世界上最大的蜣螂是10厘米长的巨蜣螂。大多数蜣螂营粪食性,以动物粪便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称号。它常将粪便制成球状,滚动到可靠的地方藏起来,然后再慢慢吃掉。一只蜣螂可以滚动一个比它身体大得多的粪球。处于繁殖期的雌蜣螂则会将粪球做成梨状,并在其中产卵。孵出的幼虫以现成的粪球为食,直到发育为成年蜣螂才破土而出。植食性蜣螂以甘甜的树汁为食,雌雄交配后,雌蜣螂把卵产在腐叶土里,约10天后,幼虫便破卵而出,以腐叶土或动物粪便为食,幼虫不断成长,第二年七月化为蛹,约20天后变为成虫。

蜣螂属昆虫纲、鞘翅目,体黑色或黑褐色,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复眼发达,咀嚼式口器,触角鳃叶状,有3对足,足适于开掘,有2对翅,前翅角质化,发育方式为完全变态。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现象进行定位,以帮助取食。有一定的趋光性。右图示:臭蜣螂

在古埃及人看来,蜣螂是一种神圣的动物。他们相信在空中有一个巨大的蜣螂,名叫克罗斯特,是它用后腿推动着地球转动的。在埃及到处可见它的图腾商品、形象、文字,在那里,它不仅是避邪的护身吉祥之物,也是象征生命不朽及正义之物。另外还有如《鹰和蜣螂》这样的寓言故事,也告诉我们,弱者可以向强者挑战,只要不屈不挠,坚持战斗,最终定会取得胜利。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教学反思:

通过案例分析与实验探究,除了要让学生能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之外,还要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在生物的生存环境中,一种生物不仅可以成为其它生物的环境,而且可以影响到非生物因素所组成的环境,而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因此要让学生理解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教学难点

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设计思想

1、主动探索、建构概念2、合作交流、提高素养教学准备

1、教师:展示自然环境的背景图片,课桌的调整、教室的布置、课件等

2、学生:每人准备一只纸蝴蝶,搜索有关生物对环境适应的资料。分组,确定小组长,发言人。明确扮演小鸟的两位同学。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自动播放风景图片)师:同学们,“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日有缘相约在这里,共同闯荡“生物世界”。

相信我们一定会学得非常快乐。

我们知道,云南是个好地方,“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云南也是个资源丰富的地方,“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因而,云南也便成了“动物的乐园,植物的王国”。

早就听说云南有个“蝴蝶泉”,可惜我们现在无法观赏到“蝴蝶盛会”了。哎,你们看,这儿不是有一群蝴蝶正在快乐地飞舞吗?(示图)哎呀,如果小鸟们飞到这里来,蝴蝶会遭遇怎样的危险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好吗?(示图:探究活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动:小鸟捕捉蝴蝶)师(边说边走向后方):

1、请转身看后面的墙壁,那里有一组风景图片,五彩的鲜花、苍翠的树林、清澈的河水怡人的风景让我们再次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

2、再看一下自己的桌子,每人都有一只纸蝴蝶。3、我们先分工一下。

(1)这组是小鸟之家,请推荐2位同学,待会儿去捕捉蝴蝶。(2)其他小组都是蝴蝶之家。4、活动规则是这样的:

(1)首先小鸟之家全体同学必须遮住自己的眼睛。

(2)然后,蝴蝶之家的同学们在1分钟内将自己的纸蝴蝶粘贴在后面的这组墙壁上。(根据情况,分2-3批)

注意:①高度不超过图片的上侧边沿。以下范围均可。②粘贴的纸蝴蝶不能相互覆盖,也不能藏到图片后面。③记住自己粘贴的蝴蝶的位置

师:想一想,我该把蝴蝶粘贴在哪里才不容易被小鸟发现?(3)在同学们粘贴好纸蝴蝶后,两只小鸟去捕捉蝴蝶。注意:①只可用眼睛观察来发现蝴蝶。

②捕捉蝴蝶时,只能用手捕捉,而且一次只能捕捉一只,放到指定地点。然后再返回捕捉。不可一次捕捉多只。

③捕捉的时间是1分钟。

师:想一想:鸟类该怎样才能快速地发现和捕捉到蝴蝶?师:明白了吗?

学生活动(小鸟遮眼→粘贴蝴蝶→小鸟捕捉蝴蝶)。

师:时间到。请两只小鸟数一数捕捉到的蝴蝶数。并回到原座位。师:“小鸟捕捉蝴蝶”的活动结束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幸存的蝴蝶在哪里?这

是哪些同学粘贴的?上来指给大家看一看。(课后给这些同学发奖。)师:好!现在老师要调查一下,请问,在粘贴蝴蝶的时候你是怎样考虑的?()

你觉得怎样的蝴蝶容易生存下来?()你呢?()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蝴蝶具有与环境相似的体色,也就是说如果蝴蝶与环境相适应,就容易生存下来。

师:我再来问一下不幸葬身鸟腹的蝴蝶们。请问,在粘贴蝴蝶的时候你是怎样考虑

的?()为什么你粘贴的蝴蝶一下子就被小鸟发现了?()你觉得怎样的蝴蝶容易被小鸟捕捉到而走向死亡?()

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蝴蝶的体色与环境差异较大,也就是说,如果蝴蝶与环境不相适应,那就容易被小鸟吃掉。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请“幸存的蝴蝶”回到座位)

师:我还要问问扮演小鸟的同学,谁捕捉到的多一些?()你觉得怎样的小鸟

才善于捕捉蝴蝶?()

请问同学们,如果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怎样的小鸟容易生存下来?()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小鸟善于捕捉蝴蝶,也就是说如果小鸟与环境相适应,就容易生存下来

师(边说边回到前方):同学们,刚才,我们用纸蝴蝶模拟真实的蝴蝶,图片上的

风景模拟真实的自然环境,由同学扮演小鸟,模拟了自然界小鸟捕捉蝴蝶的过程。

我们发现:蝴蝶如果有了与环境相似的体色(或形态),就不易被小鸟发现,有利自己的生存;而小鸟有了发达的视觉,就能捕捉到更多的蝴蝶,同样有利于小鸟的生存。(删去,语言要简练)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生物对环境适应。师:(板书课题)第4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在刚才的模拟探究活动中,我们初步体会到:蝴蝶和小鸟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对环境的适应。那么,是不是只对蝴蝶和小鸟而言呢?下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P13-14),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分析课本上的5幅图片。第1小组选第一幅。请结合我现在发下来的信息资料,思考:这些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主要是从哪方面来适应环境的?你还能举出哪些相似的例子吗?这样的适应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呢?讨论1分钟后,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生:各小组讨论约1分钟时间()代表上台交流()

师:好,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研究结果。

(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引导学生从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方面的适应上来理解。并板书(1)形态(2)结构(3)生理(4)行为等)师: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

遍存在还是个别现象。

(板书)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师:请大胆地推测,假如鸟儿没有翅膀,鱼儿没有鳃,假如后果是什么?()(板书)2、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被淘汰。

师:通过活动与讨论,我们已经发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生

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各显神通”“各有奇招”。但是,总体而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还是存在着共同的特点,它们主要是从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来适应环境的。(示小结)

师:现在要考考大家。请观看一段《猎豹捕猎角马》的录像。思考:猎豹的哪些特

点有利于捕食?角马的哪些特点有利于抗敌而生存?()

师:注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综合性的。即使是同一个生物个体,也能在形态、

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来适应环境。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师: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有些生物还形成了特殊的适应能力。这为我们提

供了很多启示。人们利用某些生物对环境的特殊适应能力发明创造了许多先进的设备。请将下列军事装备和与之相关的生物联系起来。①海豚的皮肤A军人的迷彩服②蝉的保护色B直升飞机③蜻蜓的翅C潜水艇(复习第一课的内容)

师:云南是蝴蝶王国,除了体色以外,蝴蝶还有哪些方法来适应环境?请利用课余

时间作一次调查。

师:同学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为此,我们人类在寻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能随心所欲,任意破坏环境。我们要努力挖掘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殊能力的资源,开发高科技环保产品,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巩固与反馈:能力测试P12、10板书设计: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表现为:

(1)形态(2)结构(3)生理

(4)行为等方面

2、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被淘汰。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教学反思:不论是游戏活动还是资料分析,我们必须让学生深刻理解各种生物都遵循着“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规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却又是相对的。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很可能破坏环境,从而引起生物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剧烈改变的环境而走向灭绝,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建立“合理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观点。

第四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别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说出其用途

2、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3、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显微镜等器具探索生命。

教学重点:识别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尝试使用显微镜。教学难点:1、规范使用显微镜;

2、安全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

实验器材:显微镜,常用工具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探究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科学探究是人类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揭题),在我们周围的生物中有许多是肉眼无法看到的,那么如何探索它们呢?这就要借助一些器具。二、新授:

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生物实验室

(一)学习使用实验常用的器材1、引导生阅读教材,观察图1-7。

2、师演示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如下图)3、师提示:安全事项。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如下图)

1、师简介显微镜后,引导生对照教材图1-8(或者挂图),观察显微镜的结构和各个部件的名称。

2、观察活动:认识显微镜。分别介绍以下各个部件的作用

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镜筒、转换器、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反光镜目镜和物镜、遮光器、3、师指示显微镜,让生回答其结构及作用。4、讨论:显微镜常用于观察什么?

5、总结:观察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或者生物体中的微细结构常用显微镜。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2.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教学难点

防止玻片内出现气泡。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

预习本实验内容。2.教师准备

准备好制临时玻片标本所用器材,如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干净纱布、叶片、自来水等。教学过程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回顾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完成以下操作:(1)指出目镜,物镜,反光镜,粗、细准焦螺旋。(2)对光。

(3)观察印有“6”字的薄纸片。2.检查预习情况:

(1)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并对各步进行归纳。

①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净。②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自来水滴。③用镊子夹取叶的下表皮取。

④把材料浸入玻片中央的水滴中浸。⑤展平材料展。⑥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盖在生物材料上盖。

⑦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全部染。

(2)学生按照实验步骤练习,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对不规范操作及时纠正,并解决学生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取材厚而不透明,光线无法透过,视野里看到的物像漆黑,无法看清,因此取材要薄而透明。

②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要求学生严格按正确操作方法盖盖玻片,帮助学生区分气泡和细胞。

③视野中出现污点,帮助学生判断污点的位置。(3)实验完毕,整理实验台。二、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实验的主要内容。

第三课时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2、尝试自己进行探究活动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难点:自己进行探究活动教学过程:

一、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的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研究生命科学常用的方法。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过程如下: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实施实验

二、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1、提出问题

水温发生变化,金鱼呼吸的次数是否会受到影响?2、作出假设

金鱼生活在水中,他们呼吸的次数可能会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3、制定计划

全班同学分成810个实验小组,每组45人,推选一个组长。制定实验方案。

(1)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观察金鱼在常温下的呼吸,记下金鱼鳃盖每分钟开闭的次数。

(2)改变水温,一半学生降低10度,一半同学升高10度,待金鱼安静后再记录鳃盖每分钟开闭的次数。4、实施计划

根据上述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重复几次。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里。

水温次数5、得出结论看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是否一致。6、讨论交流

和全班同学交流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结果。巩固与反馈:能力测试P16、P217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一、走进我们的生物实验室二、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教学反思:

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要学会使用显微镜等器具探索生命。

本实验课井然有序,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所提高。提醒学生实验中要细心,要尽量不惊扰金鱼,实验结束要把金鱼饲养起来。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第二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第1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

2能力目标:开展调查,培养收集与分析资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和各生态系统之间密切相连的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的观念。

(2)建立保护生态系统的观念

本节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和特点本节难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和特点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挂图

学生:翻阅图书资料,上网查询有关生态系统的资料以备在课堂上交流;同时还要准备一些动手制作的材料和工具,比如胶水,剪贴画,剪刀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在黑板上挂出几幅关于大象,珊瑚虫,企鹅等动物的挂图,请同学们观看并思考这几种生物分别生活在哪些地方?生:热带地区,海里,冰冷的地带

师:也就是说它们都生活在自己特定的环境当中对不对啊?生:对(齐声回答)

师:当你漫步在校园里的时候,你会看见树木花草和草丛中的小动物。其实啊这些生物和它生存的环境一起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上有着无数的生态系统,那么这些生态系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地球上又有那些生态系统呢?(提问法)通过和大家一起学完本小节就将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池塘大家熟悉吗?生:熟悉

师:池塘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多媒体课件显示一幅池塘的结构模式图)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每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并由其中的一个同学做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好相关记录。

(1)池塘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2)这些成分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生:观察并认真思考讨论

(用幻灯打出一份显示生态系统成分的表格提示学生思考。)5分钟后

师:好,现在我们请每个小组的一名代表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学生边交流,老师利用课件边填写表格)

根据池塘生态系统的图学生还是能比较好的填出表格来,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那么这些成分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呢?

(1)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呢?(2)池塘中动物与植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3)池塘中的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都到哪里去了?这个过程与哪些生物有关呢?生:交头接耳激烈的讨论5分钟请同学代表进行交流。在谈到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时,学生一定是查看了书本资料之后能够回答出它是“生产者”。但是对它为什么是生产者却不是搞得很清楚。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我重新将光合作用的两个动画播放了一下。(1)两个同时放着一株植物和小鼠的钟罩,放在阳光下的那个小鼠生活的很好,而放在黑暗中的小鼠不久就死亡了。

(2)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一天天长大的过程

说明了绿色植物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生存和生活的资源。所以绿色植物就充当了“生产者”的角色。师:(小结)学习了这么多大家有没有对生态系统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呢?生:有

师:生物生存在一定的环境当中,并且与环境一起形成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共同维持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第二课时

师:大家上节课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特点,好,这节课大家拿出准备的材料和用具每四个人为一组,回想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生态系统模式图,每个人都要积极动脑筋要想想每种成分的作用。好大家开始吧。15分钟每个小组都拿出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师:前面大家都只是模拟了池塘生态系统来做模式图,但是大家认为是不是自然界就只存在这一种生态系统呢?生:不是的

师:那还有哪些呢?生:(举出很多了)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师:同学们懂得的很多,说明同学们课前准备的都很认真,那我们就来了解了解各式各样的生态系统吧。

用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如: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等。并且对每个生态系统它们各自的特征做简要的介绍,但是因为现在生态系统也遭到的破坏为了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它的危害性在讲到淡水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时候又展示了两种对比的景象。一幅是碧波荡漾,鱼虾四处可见;一幅是黑水滚滚,毫无生气。一幅是郁郁葱葱的茂密森林;一幅是光秃秃没有树木的森林。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情况的发生?生:(思考并积极发言)水被化工厂污染了;森林被人为砍伐了等等。

师:对,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人为的原因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那么这些生态系统破坏了对我们人类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对我们一点影响也没有啊?生:不是的。

师:那有什么影响呢?

师:我们不能喝到干净的水了;没有新鲜的鱼食用了;没有木材了等等。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既然大家也知道它们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生:保护它们,不能破坏它们。

师:当我们看到它们被破坏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生:制止。

师:对,我们要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我们要和其他生态系统和谐发展,这样大家才会生活的更好对不对啊?生:(齐声回答)对。

巩固与反馈:能力测试P92、3、4板书设计:第一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者(producer)

生物部分动物消费者(consumer)

微生物分解者(decomposer)

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学得轻松,看得过瘾,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活跃。反思这节课,有以下收益: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来说,尤其是初一的孩子,成功的感觉除了来自自己的感觉还有很大部分取决与教师的评价。教学中,教师的表扬,哪怕是不真实的表扬,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鼓励。再整个教学活动中,我说得最多的是“你们说的很对”“你们做得非常好”积极肯定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因为赞赏而把学习活动当作愉快的享受。

第2节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的原因.

(3)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4)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多方面事例阐明: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惟一家园.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报纸等资源,收集,分析和处理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模拟实验,合作交流与表达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生物圈是生物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2)关注我国生态现状,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通过分析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资料模拟实验,感受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惟一家园,增强保护生物圈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生物圈及其惟一性.

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演示法,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月球,地球的环境资料,生物圈Ⅱ号的实验资料,各种反映生物圈被破坏的图文资料,我国及世界组织保护生物圈的图文资料.(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

教师:演示"神六",太空看月球,地球图片.可上九天揽月,到太空旅游,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如今,中华民族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飞天"的梦想.到月球去之前,应该先了解月球上的环境是否适合人居住演示图表.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解决.

教师:到太空去,在月球上人类能够安居乐业吗学生:地球是目前生物生存的惟一家园.2.探究新知

教师:导入并板书课题:第2节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一、生物圈

教师:演示地球上生物生存的范围,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描述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及其能够生存环境的总称.

教师:演示图片,提出问题: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基本运用.教师:演示生态瓶,导入,板书:二、生物圈Ⅱ号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5页"生物圈Ⅱ号"资料,观察课件中的图片,文字资料.出示问题:

(1)为什么把这个实验基地命名为生物圈Ⅱ号(2)科学家为什么要提前撤出"生物圈Ⅱ号"(3)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阅读分析,思考,讨论,交流,问题解决.师生互动:归纳总结.三、生物圈现状

教师:创设情景播放视听材料:生物圈被破坏的现状.

提出问题: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这么重要的条件,人类的哪些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破坏作用如果被破坏了后果如何.学生:观看,思考,表达.

教师:创设情景演示图片资料:大气污染,垃圾污染,沙尘暴,黑臭的河水,对"SARS"的恐怖,禽流感等图片,了解更多生物圈被破坏的知识.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联系本地的环境状况,收集全国,世界上的环境污染资料,说一说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破坏学生:交流与表达.

师生互动:角色扮演"生物圈的呐喊".

教师:演示生态瓶,启发学生认识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四、保护生物圈

教师:你知道我国与世界组织采取了哪些保护生物圈的措施吗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你想为保护家乡做点什么.学生:观察,思考,表达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3.拓展延伸

教师:指导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读报等,了解更多保护生物圈知识.学生:观察,识记.5.综合运用与评价教师:演示课件.学生:练习.4.小结归纳

破坏环境,最终要受到惩罚,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让我们自觉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起共同努力,把自己的家乡,国家和地球村建设得更加美好!巩固与反馈:能力测试P91、9板书设计:

第2节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

一、生物圈二、生物圈Ⅱ号三、生物圈现状四、保护生物圈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教学反思:

1.一节比较传统的课堂教学,如何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相结合需要进一步探讨.生态瓶的放置场所,影响生态瓶中生物生存的因素,生物圈Ⅱ号失败的原因应进一步加强分析.特别是对生物圈Ⅱ号失败的原因分析不够到位.

2.教师朗诵生物圈的呐喊时,不应背对学生,应面向学生,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生物圈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的内容,在教案中设计较好,在实际教学中体现不足.

3.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应进一步增强,如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从社会中不同人员,如政府官员,农民,工厂厂长,环保工作者等的角度,思考与探讨怎样谋求与生物圈的和谐共处等.

第2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第3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

第1节饮食与营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资料分析、交流表达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人类生活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的其他生物。教学重点

了解人体需要的重要营养物质。教学难点

对“鉴定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馒头,载玻片,碘酒,蛋清,开水,烧杯,花生,白纸学生准备:食品包装袋教学过程引入:(多媒体展示一幅美食图片)在这张图片中展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一些

食物,你知道这些食物是由什么东西做成的吗?学生:教师:我们每天到了一定的时间就要吃饭,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可是你想过没有,

人为什么要吃饭呢?挑食的习惯好不好?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学生:

教师:很多同学每天都是吃家长准备好的饭,假如今天由你当家,你会选择哪些食

物,安排好全家的三餐饮食?你可以从下面的图中选择需要的食物,将它们拉到圆环中。

(课件中展示Flash动画,请一些同学选择自己需要的食物拉到圆环中,其他同学

每人发一张白纸,把选择的食物写在纸上)

教师:请你向全班同学介绍你选择的三餐食物,以及选择搭配的理由。学生:

教师:我们每天吃饭并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在吃东西的

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考虑“我可以从食物中获得什么?”,人的生长和生活离不开食物,我们一日三餐就是为了从食物中获得营养物质和能量。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阅读课本45页提示的内容)

实验: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仔细的观察实验的过程。请你说出实验的现象。

实验材料及过程见课本44页。实验一:鉴定馒头的主要成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老师多媒体展示问题:实验的现象是什么?这说明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实验现象:滴加碘酒后,馒头屑变成蓝色。教师: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结论: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实验二:鉴定蛋清的主要成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老师多媒体展示问题:实验的现象是什么?这说明蛋清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实验现象:加热水后蛋清凝固成白色的固体。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蛋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实验三:鉴定花生的主要成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老师多媒体展示问题:实验的现象是什么?这说明花生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实验现象:花生挤压以后在纸上留下透明的“油斑”。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花生的主要成分是脂肪。

教师:除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以外,我们从食物中还能得到什么呢?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食品包装袋,请一些同学说一下在你的包装袋的成分表中都有什么?

学生:

教师:综合上面的知识:我们从食物中除了获得糖类(淀粉)、蛋白质、脂肪三种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物质以外,还可以获得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它们都是人体所必需的。我们把食物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称做营养物质。每一种食物中都有多种营养物质,但是每种营养物质的含量也是不同的,在食品包装袋的成分表中也反映出了这一点。(多媒体课件展示表格)

这个表格中列出了常见食物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和能量。比较每种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

(学生分析比较)学生:

教师:根据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的多少,我们把食物进行分类,食物可以分为:主

食、蔬菜、水果、蛋豆鱼肉、奶五类。教师:在平时的饮食中我们要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这样才能保证全面的

营养,我们才会健康。

知道了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量的不同,现在请你把前面选择的三餐食谱修订的更

合理。修改后的食谱写也在白纸上。

教师:在学习完营养物质以后,你有没有想过人类的食物是从哪来的呢?学生:来自于动、植物。

教师:对了。我们的食物来自动、植物,更确切的说是来自于生物圈中的生物,蔬

菜水果等来自于植物,肉类及其制品来自于动物。由此可见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物圈,生物圈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所以我们应该保护生物圈,这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巩固与反馈:能力测试P226、13板书设计:

第1节饮食与营养

1、选购三餐食物

2、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教学反思:

动手操作体验让学生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活动中,我没有用讲的方法去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去做,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自我体验,寻找发现问题,通过交流、体验,找到缺陷再达到完善,这样比教师讲更有效。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是成功的关键。

第2节营养物质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体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利用

2、能力目标: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营养物质的利用教学难点:营养物质的利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三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注意我们前一章学过的循环系统,包括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

这些营养成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细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先看书,在来讨论归纳。第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第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第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思考:营养物质是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呢?为什么有些人过分肥胖?有些人过分瘦小?怎样衡量自己的营养是不是合理呢?巩固与反馈:能力测试P222、4板书设计:

第2节营养物质的利用

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3、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教学反思:

过多地重视了传授知识,最大的问题是对教材的处理值得商榷,受老教材、老教法的影响较重,没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教师还应加强学习,促进自己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课堂的引入联系了实际,但教师没有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探究人体是如何从外界环境中获取食物,从食物中获得物质。

第3节合理的膳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说出合理膳食的意义;

②关注并学会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

③学习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体验调查研究的过程;④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2、能力目标:

①初步训练学生尝试并参与调查研究的整个过程;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③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学会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教学重点:

①合理膳食的意义;

②评价自身营养状况的方法;

③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体验调查研究的过程;④尝试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教学难点:

①设计调查问卷;②设计合理的食谱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交流总结法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上课前先请同学们看一些图片。你们喜不喜欢美食?都喜欢吃些什么美食?食物种类丰富,因为我们的选择不同,所以我们所得到的营养也各不相同,那么你想知道当今青少年的营养状况如何吗?怎样才能使自己吃得更好,身体更棒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

展示活动一:我来评:营养状况我来评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师: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回去计算并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们的统计结果?(请学生绘制扇形统计图或矩形统计图统计全班营养状况。)由此图请同学们谈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展示:活动二:我以为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营养状况呢?

大家都利用课余时间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调查,下面就请一些小组上台展示一下调查问卷,并说说你们小组调查问卷的得意之处在哪里?为什么?

根据调查,当前同学们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你组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是什么?

展示活动三:我推荐:设计食谱、爱心拼盘大放送师:我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的确存在问题,那么什么才是合理的膳食方式呢?我们先来看一下科学家们给我们的建议。

请你们以小组的名义给你任何一个朋友或家人设计一份食谱,并给这份食谱设计一段精彩的广告词,向大家推销你的食谱,然后选择其中一餐拼成一份爱心拼盘,把你做的拼盘送给这位朋友。归纳总结:请学生谈收获

师:看来大家收获还真不少。希望同学们能把我们今天所学运用到生活实际,以科学的知识引导我们健康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吃得更好,身体更棒!巩固与反馈:能力测试P2316板书设计:

第3节合理的膳食

1.反思你的一日食谱2.设计食谱3.合理的膳食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教学反思:

课堂的引入联系了实际,但教师没有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探究人体是如何从外界环境中获取食物,从食物中获得物质和能量的。

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的观察、操作能力。

2.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关爱牙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会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

CAI:有关食物的录像片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吃?食物进入人体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导入新课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一、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小故事]:姗姗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种子咽下去了。这粒种子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他先遇到了像轧钢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被压得粉身碎骨;然后咯噔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又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走出迷宫又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又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在姗姗上厕所时离开了姗姗。

[出示]:消化系统模式图,请同学们描述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讲述]:刚才同学们按照食物的经过路线描述的消化系统的组成,我们把食物经过的通道称之为消化道。但大分子的营养物质要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简单的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而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消化腺。[提问]:你知道消化道周围有哪些消化腺吗?它们分泌什么消化液?你能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它们的部位吗?[小结]: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唾液腺分泌唾液肝脏分泌胆汁

消化腺胰腺分泌胰液

胃腺分泌胃液肠腺分泌肠液

教师活动

[讲述]: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口腔中有哪些器官呢?它们对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

[出示]:牙齿的模型。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牙齿。[自学]:书9-7图,了解牙齿的基本结构。

[讲述]:构成牙齿的基本物质是牙本质,牙冠的牙本质外有牙釉质,白色,是最坚硬的部分,因此牙齿是最坚硬的器官。牙齿的中央有牙髓腔,内充满着牙髓,并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我们常感到牙疼等是触及了牙神经。

[讲述]:如果我们不注意口腔卫生,就可能患龋齿。[调查]:请同学们汇报在课前调查的同组同学中患龋齿的人数,我们一起来计算全班同学的龋齿发生率。患龋齿的人数调查人数龋齿发生率[讨论]:龋齿发生的可能原因。

[提问]:你能说说龋齿形成的过程吗?[播放FLASH]:龋齿的形成。[小结]:口腔内的细菌能够将糖类变成酸液,酸液会慢慢腐蚀牙齿表层的牙釉质。牙釉质受到腐蚀会逐渐变软、变色,当腐蚀到牙釉质发展到牙本质时,会逐渐教师活动

形成龋洞,最后龋洞深入到牙髓腔,引起牙痛。

[讨论]:防止龋齿进一步恶化的方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介绍]:胃的相关知识。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可以暂贮存食物,对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胃壁有四层结构,从外向内依次是:浆膜(结缔组织膜)、肌肉层、粘膜和粘膜下层。

[提问]: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有哪些?

[讲述]:这些营养物质中,有些分子小,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直接被吸收,如水、无机盐、维生素,但蛋白质、淀粉、脂肪等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由大分子物质变成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吸收。

[提问]:食物在消化道中被消化,必需要什么物质参与?

[讲述]:更确切的说,食物的消化与消化液中的酶有重要关系。[出示]:消化酶的作用示图。

[讲解]: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也称为生物催化剂。它必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适宜的酸碱度、温度)工作。二、消化道各器官的功能

[提问]:什么叫消化?[讲述]:消化包括两种形式,刚才我们提到的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参与的消化过程,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为小分子物质是一种化学性消化。另一种则是物理性消化,如口腔内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的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等。

[提问]:你能说出化学性消化与物理性消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吗?[小结]:消化的概念及形式。

[品尝]:请一位同学品尝馒头,并说出自己的感觉。[想一想]:

1.细细咀嚼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味觉是否发生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吗?

2.是什么原因使淀粉变成了有甜味的糖?A.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B.唾液的作用。

[提问]: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在消化道内是如何消化道的呢?[播放FLASH]: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思考题]:

1.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可以进行消化作用?

2.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初步消化的部位分别是什么?3.口腔、胃、小肠内分别有哪些消化液?4.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场所是哪里?

[阅读]:书P30的相关内容及图9-10,复述三大类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教师活动

[小结]:

蛋白质→氨基酸淀粉→葡萄糖

脂肪→脂肪酸、甘油

[补充讲解]:在所有的消化液中,只有胆汁是不具有消化作用的,因为不含消化酶,其作用是使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加脂肪和脂肪的接触面积,有助于脂肪的消化。

[讲述]:食物被消化后的营养成分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这个过程就叫吸收。

三、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出示]:消化道各器官及吸收的主要物质图示。[提问]:从图示中你能总结出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具有吸收功能吗?它们分别吸收什么物质?吸收的最主要器官是什么?

[提出问题]:小肠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器官,这与小肠的结构是否有关?[观察]:鸡小肠的结构。将剪开的鸡小肠,用水洗净,把小肠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内表面向上。

[出示]:小肠结构示意图。

[自学]:书P31第一段,观察图9-11,说出小肠的结构。

[出示]:小肠皱壁、小肠绒毛、小肠绒毛细胞示微绒毛的图片,请学生填图。教师活动

[讨论]:小肠的皱襞、

绒毛等结构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的关系。

[小结]:小肠全长5-7米,小肠的皱襞、小肠绒毛和每个小肠绒细胞游离面上的1000-3000根微绒毛,使小肠的总吸收面积可达200m2。小肠的巨大吸收面积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

[小制作]:采用简易的材料,设计并制作小肠的结构模型,充分说明小肠的结构特点是和功能相统一的。

建议:制作模型时,采用纸、泡沫塑料、布等常见材料。巩固与反馈:能力测试P221、3板书设计:

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一、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二、消化道各器官的功能

三、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教学反思:

1.过多地重视了传授知识,最大的问题是对教材的处理值得商榷,受老教材、老教法的影响较重,没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教师还应加强学习,促进自己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2.观察活动没有深入下去,对观察小肠的活动缺少必要的指导,没有突出观察活动的必要性与实效性。

3.安排的游戏过于简单,请学生猜的关于一个汉堡包的所谓“谜语”,并不能称为“谜语”,教学安排与语言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4.课堂的引入联系了实际,但教师没有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探究人体是如何从外界环境中获取食物,从食物中获得物质和能量的。

第4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第1节食物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2)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2)培养学生探究食物链的兴趣,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认识食物链,构建食物链的概念。(2)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设计生物防治方案。

(2)通过对食物链,特别是与人有关的食物链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建立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教学准备

1、学生游戏道具:印有狮子、鹿、青草、昆虫、蜘蛛、鸡、猫头鹰、青蛙、蛇、鹰的彩色图片,制作十四顶配有以上图片的小帽子。

2、学生活动卡片:准备印有各式菜肴的彩色小图片若干张。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的生存与周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动物、植物的生存除了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这些非生物因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素以外,还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吗?观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图片

提问:1、这张图描述了怎样一个谚语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说出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吃与被吃关系)(二)学习新课1、食物链

[学生游戏活动]:“我”被吃掉啦!

请学生上台戴上印有不同生物图片的小帽子,来扮演各种生物,并在“人群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克星,有红色大箭头指向对方。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学生完成每组活动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相应的食物链)第一组:狮子、青菜、鹿(青菜→鹿→狮子)第二组:青菜、食虫鸡、蜘蛛、猫头鹰、食草昆虫(青菜→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鸡→猫头鹰)

提问:1)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连在一起,像什么?(食物链)2)在食物链中,连接各种生物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箭头表示生物之间的被吃关系)

第三组活动:青草、蛇、蚱蜢、鹰、青蛙(青草→蚱蜢→青蛙→蛇→鹰)

如果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又增添了一种生物公鸡,那食物链会不会有什么变化?会有怎样的变化?

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公鸡,并寻找“自己”所在的食物链。(青草→蚱蜢→鸡→蛇→鹰;青草→鸡→蛇→鹰)

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以,存在的食物链也会有很多条,并且相互交错在一起。

[总结]:通过几轮游戏,相信同学们对食物链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结合屏幕上显示的这几条食物链,总结一下食物链的一些规律:1)食物链一般由哪几类生物构成?(绿色植物和动物)

2)它们分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生产者、消费者)

为什么?(生产者:可以利用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消费者:不能自已制造有机物,要从外界获取)

3)从屏幕上的这三条食物链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起始端均为植物,第2、第3及以后的环节均为动物)4)第2、第3环节的动物有何不同?

(第2环节的动物为植食性动物,第3环节的动物为肉食性动物)5)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鸡既可以位于第2环节,又可以位于第3环节,说明什么?(说明鸡既可以吃植物,又可以吃动物,是杂食性动物。)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2、人与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提问:那人类参不参与这种食物链关系呢?民以食为天,人的食物从哪里来呢?课件展示:丰富多彩的食品品种(图片)人参与食物链的过程(动画)[学生探究]:请你“吃”大餐?

(1)三位同学一组,从三个小盒子内分别抽取一张食物图片,贴在白纸上,并连出一条与之有关的食物链。

(2)各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自己的食物链。

讨论:从食物链角度考虑,人会受到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吗?[总结]:(课件展示生态农业图)

人与动植物之间有着复杂的食物联系。人的食物种类很多,因此与人有关系的食物链,实际上要比我们画的复杂得多。通过大家所画的食物链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一环扣一环,相互依赖生存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生物受到影响,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我们人类自己。因此我们应该要对它们加以保护,其实也是为了我们人类自身更好的生存。(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三)小结:动脑筋思考:

(1)什么叫食物链?

(食物链是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2)书写食物链时应注意些什么?(起始端为绿色植物,这是判断一条食物链是否完整的关键;第2环节的生物通常为植食性动物(也可能是杂食性动物);第3环节的生物通常为肉食性动物(也可能是杂食性动物);箭头表示被吃关系。)

(3)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描述的食物链完整吗?怎样使其完整?(植物→蝉→螳螂→黄雀)

(4)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生物相互依赖生存,应对其加以保护。)巩固与反馈:

1、草原上,猎豹捕食鹿群中的弱者,被食后的鹿又被鬣狗啃食。请写出其中涉及的食物链。

2、思考: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动物死光了,会带来什么结果?板书设计:第1节食物链一、谁吃谁

二、天敌与农林害虫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大的学习热情及兴趣,积极投入活动中,大部分同学的资料准备得相当细致,课前预习很充分。由此可见,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空间及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教学时,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较灵活、较深刻的理解本节知识点,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表达,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能力,学会发现,学会总结,使学生的个性及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第二节食物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2)知道什么是食物网。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资料,进行语言表达。(2)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2)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资料,讨论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数量变化,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理解第67页示意图,弄清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事物网流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师:中国有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黄雀是否仅以螳螂为食?螳螂是否也仅以蝉为食?

生:它们并不是只吃一种生物,一种动物可以吃多种生物。师: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并不仅仅是形成一条条简单的食物链。一种动物可以吃多种生物,例如,鸟可以吃稻子,也可以吃昆虫;一种生物也可以被多种动物所吃,例如,鸟可以被鹰吃,也可以被蛇吃。因此,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食物关系。

师: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将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构建食物网。生:分组活动,比一比哪组同学画的食物网完整。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像这样各条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的网状结构叫什么?

师:建立食物网的概念。

指导学生看书上66页的图,做书上的讨论题师: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不仅反应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联系,同时还反应了物质和能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情况。

师:讲述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规律: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

生:举例分析食物链中能量的流动情况。

生:阅读“野味”和“打狼”两则资料,完成后面的讨论题。

师:小结在生态系统中,处在每一个环节上的生物都很重要,并且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一种生物消失,就会使整个食物链中断,从而影响整个食物链和食物网,甚至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如果人类活动过多地干预某一部分,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衡,导致人类自食其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组织学生讨论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

生:讨论科技人员将饲养的虎、狼等放回森林,这么做,对森林中的食物网和森林生态系统有影响吗?

师:将饲养的虎、狼等放回森林,对森林中的食物网和生态系统有影响。

师:在农业生产中,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将食物链的知识运用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还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来控制和消灭有害生物。生:阅读信息库的有关内容

巩固与反馈:能力测试P298、10板书设计:

第二节食物网

1.食物网

2.人类活动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影响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教学反思:过多地重视了传授知识,最大的问题是对教材的处理值得商榷,受老教材、老教法的影响较重,没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教师还应加强学习,促进自己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第五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

第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2)知道光合作用离不开光。

(3)说出光合作用的“加工厂”是叶绿体。(4)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

2.能力目标(1)学会有关光合作用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2)通过探究实验,分析、推导、归纳出光合作用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了解科技对人类的贡献。教学重点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理解探究实验设计。教学难点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盆栽银边天竺葵、小青菜或萝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怎样理解“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看书,思考:柳树重量增加的有机物从哪儿来?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系?

2、指导学生分组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老师应提醒学生必须注意的事项。(1)分组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对植物进行暗处理。(2)分组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将实验现象填写在表中。(3)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分别是光、淀粉。

3、指导学生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家里种植的花草如长时间放在黑暗中会死去;水稻、小麦等在灌浆时遇上阴雨天会减产;合理密植、间种、套种;韭菜变韭黄等。讨论、思考、回答。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二课时

有机物的加工厂在回顾探究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发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还需要什么条件。通过观察实验桌上的银边天竺葵、小青菜,以及一些同学课前的预习等,学生主要提出以下问题: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光合作用位于根茎叶的哪一器官?植物的绿色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叶片为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

组织分组讨论交流方案,提供材料,并适当指导。选择探究问题,分组讨论并交流方案。

问题光合作用位于根茎叶的哪一个器官?植物的绿色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叶片为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假设(略)

探究方法材料盆栽小青菜或萝卜银边天竺葵显微镜、叶片切片有关叶片中色素的种类、作用的资料预测实验结果(略)

巡视指导。实验、分析资料。

组织交流、讨论。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得出结论: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它含有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绿色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讨论:光合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小结与拓展组织阅读、讨论。阅读资料: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促进高产合理密植巩固练习。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光合作用的条件有哪些?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会写光合作用的化学式

点拨运用:如何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鼓励学生继续探究。课外探究: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巩固与反馈:能力测试P331、3板书设计:

第一节植物的光合作用

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3.绿色植物是生物圈的生产者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教学反思:“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初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尚未形成,只有激活他们的兴趣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本课之初,我首先就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再进一步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的兴趣,有效的把学生兴趣引入到教师设置的活动中。

第二节绿色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2)了解植物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和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参与实验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操作,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教学难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

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惟有蛰龙知。

---苏轼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植物的根为什么要深深地扎入土壤之中?

植物究竟想从土壤中获得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第一课时

来自土壤中的养料

1、植物没有土壤可以生长吗?观察书上的图片后回答。2、教师出示无土栽培的演示实验,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请学生仔细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找出三种培养液与植物生长情况的关系。3、请同学们检验一下土壤中有没有无机盐。探究活动

4、你认为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分析原因,回答问题。5、教师提供给学生四盆植物,分别

培养在完全培养液、缺氮培养液、缺磷培养液、缺钾培养液中,了解无机盐对植物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生长的重要性。请学生仔细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找出四种培养液与植物生长情况的关系。

问题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呢?讨论后回答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各起哪些作用怎样把家里的花卉培养得更好?第二课时

植物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1、移植作物时为什么要带一个土坨?观察书本上的图后回答。

2、实验:萝卜条放在不同的浓度的液体中,观察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细胞吸水的影响。学生分组实验。

回答书上84页的讨论题。

3、植物的根吸收水分的部位在哪里呢?教师指导分析根尖的结构的图文资料,了解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明确水分是根毛细胞吸收进来的。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根毛,根尖的模型,了解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明确水分和无机盐是根毛细胞吸收进来的。

4、根毛细胞为什么能吸水?。学生看书后讨论分析细胞吸水的原理和过程,并回答。

5、盐碱地为什么不宜种庄稼?肥施多了为什么会烧苗?叶面可以施肥吗?怎样运用无土栽培来美化家庭环境?学生讨论后回答。巩固与反馈:能力测试P332、5板书设计:

第二节绿色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1.来自土壤中的养料

2.植物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教学反思:在学生带着兴趣去自己动手活动,就能在活动中不断体验动手带来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电脑课件中自然,美丽的图画,拓展了学生思维,让他们了解自然之美,美就在身边。

第6章能量与呼吸第1节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从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这个角度了解能量的释放与呼吸的关系(2)描述什么叫呼吸作用。和呼吸有什么区别。2、能力目标:

(1)学会测定呼吸频率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将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尝试得出能量释放与呼吸有关的结论。

(2)初步学会验证植物呼吸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运用一个悲伤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导学生应当伸出援助之手,关心、关爱他人。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生理现象和生活实际入手,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逐渐深入地发现能量的释放与呼吸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体验分析实验,揭示能量的释放需要氧。教学难点:呼吸作用和呼吸的不同,以及呼吸作用的实质。

课前准备:布置小组提前做好二个实验的准备工作及实验步骤讲解。教学过程

导入(1)播放音乐《火柴天堂》,展示图片,提问“你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吗?”

(2)想一想:为什么小女孩最后会饿死在街头?(3)如果你在她的身边会怎样做?

过渡,引入新课主题:我们可以通过补充食物(有机物)的方式来补充能量。其实能量是由食物中的哪个成份提供的?在黑板上贴上纸片:有机物→能量

而食物中的能量是不能直接被人利用的。质疑:你知道能量是如何释放的吗?与哪个活动有关?

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

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剧烈运动时的感觉,也许会得到启发。出示小资料:呼吸频率发动学生分组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轮流测男生和女生在安静、迅速起蹲1分钟、休息2分钟后三种状态下的呼吸频率。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思考:

(1)三种状态下呼吸频率有什么不同?

(2)哪种状态消耗的能量最多(感觉最累)?

(3)消耗能量的多少与呼吸频率是什么关系(正比或反比)?(4)能量的释放与呼吸关系密切吗?转换主题:设疑:什么是呼吸?人的呼吸是怎么一回事呢?设疑:吸进()放出()

1生命垂危的人医生往往要提供氧气瓶。(图片)

2实验:请一位同学向澄清石灰水里吹气,观察石灰水变化。总结:呼吸指的是人或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过渡:植物能进行呼吸作用吗?(事先安排查找资料)出示资料:植物所有的部位都能进行呼吸植物的呼吸气体变化和人一样吗?(猜想)

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组织学生展示实验:探究植物呼吸一、植物呼吸消耗氧气。

现象:有新鲜菠菜的广口瓶中的蜡烛火焰较小。问:比较两样实验材料说明植物呼吸有什么要求?二、植物呼吸放出二氧化碳

现象:装有植物的袋子放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问:

1、哪一个是对照实验?

2、为什么要把袋子放在黑暗处?

3、除了将袋子放在黑暗处,还有什么方法呢?出示表格:植物与人的呼吸气体变化比较吸进呼出植物氧气二氧化碳人氧气二氧化碳引导得出正确结论:

植物的呼吸只有活细胞才进行,也是吸进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与人一样,进一步深入呼吸设疑;为什么植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是氧气,放出的却是二氧化碳?

出示投影:这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关。

设疑:呼吸作用与我们通常说的呼吸是一回事吗?呼吸作用的实质

设疑:呼吸作用的实质是什么呢?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植物的呼吸作用过程播放FLASH组织学生讨论巩固与反馈:

1、呼吸作用的时间()2、呼吸作用是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变成()和(),并释放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的过程。3、呼吸作用在()内进行。总结:

呼吸作用公式

_____+有机物________+水+_____总结:能量的释放来自于呼吸作用。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第1节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1.能量的释放2.能量的利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苏科版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了解重点和难点的有关内容难度比较大。本人经过反复思考,主要采用学生全体体验和分组实验介绍的方式,让学生投入到探究中,主动了解能量的释放与呼吸有关,而呼吸就是吸进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经实践,本课的第一环节:能量的释放需要氧较好的突破了。不足之处,在难点上总结的不够流畅,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较小。改进:在呼吸作用的总结上适当的提示学生,让学生根据动画,根据文字归纳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公式。

第2节人体的呼吸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作用的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感知、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提高科学素养,在学习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作用的原理。教学难点:人体呼吸作用的原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肺的模型、呼吸运动模型等。教学过程引入

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体内的有机物获得能量,从而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可见呼吸作用的重要性,从而引入新课。新授(一)、提出问题1、情景体验:

计算:学生自测1min内的呼吸次数,计算每天气体进出身体的次数。2、提出问题:

氧气是如何到达人体内部的?在身体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二)、解决问题

1、人体的呼吸系统

(1)观察:人体呼吸系统模式图、肺的模型、人体胸腔示意图。(2)阅读信息库中关于呼吸道的文字。(3)讨论交流:

①人体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说明理由。②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由哪些器官组成?你认为进入肺内的气体变得清洁、温暖、湿润的原因是什么?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苏科版七年级生物学(上)教学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苏科版七年级生物学(上)教学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学(上)教学工作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4070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