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总结
八年级生物学科总结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
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
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
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狠抓学风。学生比较重视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扩展阅读:生物学科知识总结
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生物学科知识点归纳
必修I分子与细胞
元素细胞膜基质化学成分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化合物细胞核细胞器细胞生物膜系统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工程减数分裂必修I生物内容构成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层次从生物圈到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
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组成和结构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系统的分工合作细胞器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核功能物质输入和输出能量供应和利用发展和变化增殖(含生长)、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第一章走近细胞一、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细胞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代表原核细胞较小(110um)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真核细胞较大(10--100um)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有各种细胞器真菌、植物、动物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植:根、茎、叶细胞组织分泌器官花、果、种子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动:心、肝、皮肤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病毒
系统(动)个体单细胞种群群落
泌尿、生殖多细胞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Ⅰ号生态系统生产者生物圈生物因素消费者Ⅱ号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现:罗伯特虎克、列文虎克○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在修正中前进: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1.18381839年细胞学说2.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3.1866年孟德尔遗传学
四、结论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90%)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微量:Fe、Mo、Zn、Cu、B、Mo等(铁锰硼锌钼铜)(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物质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无机物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核酸:携带遗传信息有机物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2-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一、蛋白质(占鲜重7-10%,干重50%)C、H、O、N,有的还有P、S,微量元素Fe、Zn、Cu、B、Mn、I元素组成等(铜、铁、锌、锰、碘{头})单体氨基酸(约20种,必需8种{婴幼儿加组氨酸},非必需12种)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化学结构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结构高级结构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结构特点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结构物质,催调免运}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2.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功能3.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4.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5.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备注1.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2.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N个;○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N-1个;计算○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N-M个;○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α-(N-M)×18;二、核酸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元素组成分类C、H、O、N、P等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核糖核酸(RNA单链)单体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磷酸成五碳糖分含氮碱基功能存在脱氧核糖H3PO4核糖A、G、C、TA、G、C、U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体和叶绿体中。甲基绿△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三、糖类和脂质元素类别存在生理功能主细胞质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核糖C5H10O5脱氧核糖C4H10O5主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六碳糖:葡萄糖单糖糖C、H、类OC6H12O6、果糖等二糖C12H22O11多糖麦芽糖、蔗糖乳糖淀粉、纤维素糖原(肝、肌)主细胞质植物动物植物动物脑、豆动物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细胞壁的组成成分),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动物的重要成分;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脂肪C、H、类脂/磷脂O脂有的胆固醇质还有固醇性激素N、P维生素D动、植物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四、鉴别实验试剂双缩脲浓硝酸脂肪还原糖淀粉苏丹Ⅲ苏丹Ⅳ斐林碘液成分A:0.1g/mLNaOHB:0.01g/mLCuSO4实验现象紫色黄色沉淀橘黄色红色常用材料大豆鸡蛋花生备注先A后B不加热先混合后加热蛋白质HNO30.1g/mLNaOH0.05g/mLCuSO4I2浅蓝色→棕色苹果、梨、→砖红色沉淀白萝卜蓝色马铃薯○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4-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五、无机物存在方式结合水4.5%自由水95%部分水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结合。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生理作用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水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Ca2+、Mg2+、Cl--、PO2+等六、小结化合有机组合分化化学元素化合物原生质细胞
○原生质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细胞质: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第三章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植物特有):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基质: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细胞细胞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
细胞器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细胞核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细胞器差速离心:美国克劳德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核糖体中心体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分布形态动植物椭球形、棒形、哑铃形植物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动植物大小囊泡、扁平囊动植物植物和某些原生动物泡状动植物椭球形粒状小体动物低等植物网状双层膜,有少量DNA结构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液泡膜、细胞液没有膜结构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嵴、基质扁平囊、基粒、基质、高尔基体酶小泡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色素细胞分泌物,形成细胞壁大、小两个亚基功能备注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提供合贮存物质,蛋白质合与有丝分成、运调节内环境成的场所裂有关输条件含有色素在核仁形成△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三、协调配合分泌蛋白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帕拉德有机物、O2叶绿体线粒体能量、CO2
基因调控初步合成加工修饰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氨基酸肽链一定空间结构○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四、细胞核=核膜(双层)+核仁+染色质+核液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DNA螺旋○+=核小体(串珠结构)染色质30nm纤维组蛋白非组蛋白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五、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结构和功能相统一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1.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6-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分工合作
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六、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第四章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结构:单位膜(三明治)→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特性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功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水分条件浓度现象原理结论动物植物外因内因外液>细胞质/液失水皱缩质壁分离外液<细胞质/液吸水膨胀甚至涨破质壁分离复原水分的渗透作用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造成收缩幅度不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2.无机盐等其他物质
①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②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
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
3.选择透过性膜
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二、流动镶嵌模型1.要点
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②蛋白质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③天然糖蛋白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2.与单位膜的异同相同点: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不同点:①流:蛋白质的分布有不均匀和不对称性;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②单: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三、跨膜运输的方式例子水、甘油、气体、乙醇、苯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进入红细胞的钾离子方式自由扩散浓度梯度顺载体×能量×作用协助扩散顺√×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的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要害的物质。主动运输逆√√○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四、小结组成决定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结构功能(物质交换)具有导致保证体现运动性流动性物质交换正常选择透过性□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H2O外界水-8-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H2OO2矿质元素[H]
光ATP原生质ADP+PI热能ATPADP+PICO2+H2OC3H6O3C2H5OH+CO2
一、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1.发现
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
酵母细胞中一样。
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⑥许多酶是蛋白质。
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2.定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注:
①来源: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
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
③化学本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3.特性
713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是一般无机催化集的1010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多样性。③需要合适的条件(温度和pH值)→温和性→易变性。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图例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在底物足够,其他因解素固定的条件下,酶析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1.在一定T内V随T的1.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升高而加快;近乎成正比;2.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2.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酶在某一T时活力最但不显著;大,称最适温度;3.当S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V3.当T升高到一定限度也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时,V反而随温度的升增加S,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高而降低。◎动物T:3540℃PH:6.58.0◎酶工程生产提取制成酶制剂应用治疗疾病;加工和生产一些产品;和分离纯化固定化酶化验诊断和水质检测;其他分支。二、细胞的能量“通货”ATP◎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它的水解与合成存在着能量的释放与贮存。1.结构简式AP~P~P腺苷普通化学键13.8KJ/mol高能磷酸键30.54KJ/mol磷酸基团
2.ATP与ADP的转化ATP呼吸作用动(线粒体)吸Pi合水态(细胞质基质)能成解吸收分泌(渗透能)
酶酶平(叶绿体)放肌肉收缩(机械能)
衡光合作用Pi能神经传导、生物电(电能)ADP(每个活细胞)合成代谢(化学能)体温(热能)萤火虫(光能)◎糖类主要能源物质热能散失
太阳光能脂肪主要储能物质氧化(直接能源)蛋白质能源物质之一分解化学能ATP
水解酶、放◎ATPADP+Pi+能量合成酶、吸3.能产生ATP: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能产生水: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10-bobtina.com
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能碱基互补配对: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呼吸是通过呼吸运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分为:概念过程反应式不同点相同点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无氧呼吸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①C6H12O6→2丙酮酸+[H]+2ATP①C6H12O6→2丙酮酸+[H]+2ATP②2丙酮酸+6H2O→6CO2+[H]+2ATP→2C3H6O3③[H]+6O2→12H2O+34ATP②2丙酮酸→2C2H5OH+2CO2C6H12O6→2C3H6O3+2ATPC6H12O6+6H2O+6O2→6CO2+12H2O+38ATP→2C2H5OH+2CO2+2ATP场所:①②线粒体基质③内膜条件:除①外,需分子氧、酶产物:CO2、H2O始终在细胞质基质不需分子氧、需酶酒精和CO2或乳酸能量:大量、合成38ATP(1161KJ)少量、合成2ATP(61.08KJ)联系: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阶段相同,以后阶段不同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意义: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比较反应场所反应条件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光、色素、酶呼吸作用所有生物(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酶(时刻进行)物质转变把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CH2O)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和H2O能量转变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释放有机物的能量,部分转移ATP实质联系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有机物、氧气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实质通过光反应把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通过暗反应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四、光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影响因素有:光、温度、CO2浓度、水分、矿质元素等。1.发现
内容时间过程结论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2.场普里斯特1771年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实验植物可以更新空气所萨克斯1864年叶片遮光实验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恩格尔曼1880年水绵光合作用实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释放出氧。双层鲁宾与卡门1939年同位素标记法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来自水膜叶绿体基质基粒多个类囊体(片层)堆叠而成胡萝卜素(橙黄色)1/3类胡萝卜素叶黄素(黄色)2/3吸蓝紫光色素(1/4)叶绿素A(蓝绿色)3/4叶绿素(3/4)叶绿素B(黄绿色)1/4吸红橙和蓝紫光3.过程条件时间场所光反应光、色素、酶短促内囊体的薄膜①水的光解过程暗反应CO2、[H]、ATP、酶较缓慢叶绿体的基质①CO2的固定CO2+C5→2C3②C3/CO2的还原2H2O→4[H]+O2②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实质总式物变能变◎同位素示踪
143
ADP+Pi+光能→ATP2C3+[H]→(CH2O)光能→化学能,释放O2同化CO2,形成(CH2O)CO2+H2O→(CH2O)+O2或CO2+12H2O→(CH2O)6+6O2+6H2O无机物CO2、H2O→有机物(CH2O)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C光反应2C3暗反应(14CH2O)
H2O固定[3H]还原(C3H2O)
△暗反应中碳同化的途径有C3途径、C4途径等。根据其最初光合产物的不同,把高等植植物两类。C4植物维管束3植物和4-12-物分为CCbobtina.com鞘细胞外面有“花环状”的叶肉细胞。H218O光18O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人为创设条件,看物质变化:
1.光照→[H]和ATP→暗反应→(CH2O)
↓↓↓↓切断→不能生成→不能进行→不能生成
2.CO2→C5→C3→(CH2O)
↓↓↓↓
切断→增多→减少→不能生成4.意义
(1)制造有机物,实现物质转变“绿色工厂”;
(2)调节大气中O2和CO2的含量“自动的空气净化剂”;(3)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巨大的能量转换器”;(4)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6.比较同化作用的类型
第六章细胞的生自养型光能自养不同点能量来源光能能用无机物制造有体外环境的物出的能量机物物质来源举例绿色植物光合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相同点化能质氧化时所放自养所摄取的有机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只能摄取现成的有机物人类、动物和营腐生、寄生的菌类都从外界摄取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变化,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贮存能量异养型物中储存的能量命历程癌变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一、细胞的增殖表面积/体积→物质运输效率体积增大→细胞生长细胞核/细胞质→控制与必需◎生长减数分裂数目增加→细胞分裂有丝分裂核延长缢裂为二,整个细胞缢裂成两个无丝分裂特点:分裂中无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子:蛙的红细胞1.细胞周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结束。可分为
分裂间期:DNA复制与蛋白质的合成。分G1、S、G2期。
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
前期:核膜核仁消失,纺锤丝出现形成纺锤体,出现染色体;
分裂期M中期: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中央赤道板;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两极;
末期:纺锤丝消失,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核仁出现。
2.区别
复制着丝点分裂△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DNA数:122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而在生染色体:112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染色单体:020的稳定性。
3.假设正常体细胞的核中DNA含量为2a,染色体数为2N,则
复制
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DNA含量2a→4a4a4a4a4a→2a染色体数2N2N2N4N4N→2N染色单体0→4N4N4N00
二、细胞的分化
1.分化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结构、形态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注:
①持久性: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都有,只是在胚胎发育时达到最大值;②相对稳定性: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③意义: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2.全能性←1958年美国斯图尔德
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如
植物:胡萝卜的组织培养快繁花卉与蔬菜;拯救物种;培育新作物;
动物:克隆羊多莉;干细胞替换病变部位,治疗某些癌症和遗传病带来希望。
一般而言,受精卵的全能性大于生殖细胞,生殖细胞的全能性大于体细胞,
植物细胞全能性大于动物细胞。
三、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生命历程:发生→分化→衰老→死亡
-14-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水分减少,体积变小,代谢减慢→皱纹
酶活性降低→白发
细胞衰老个体衰老色素积累→老年斑
(形态、结构、功能)呼吸减慢,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如尾的消失,手指的形成。VS(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坏死
四、细胞的癌变
物理:主指各种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致癌因子化学:如石棉、砷、亚硝胺、黄曲霉素等;病毒:如Rous肉瘤病毒等。
原癌、抑癌基因突变无限增殖;
正常细胞癌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增殖)表面发生变化,易分散和转移;
实验专题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隔水加热
◎可溶性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蓝色的斐林试剂(甲+乙液)砖红色沉淀①3min②吸水纸吸去染液2min◎脂肪+苏丹Ⅲ橘黄色
③50%酒精洗去浮色④吸去酒精,滴蒸馏水先A液:制造碱性环境;再B液◎蛋白质+双缩脲紫色二、植物细胞的吸、失水原理: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步骤:有一个紫色的中央液泡
制作洋葱外表皮临时装片观察正常细胞形态质壁紧贴在一起中央液泡逐渐缩小
换0.3g/L的蔗糖溶液观察质壁分离质、壁逐渐分离中央液泡逐渐扩大
换清水观察质壁分离复原质壁逐渐紧贴在一起
结论:①成熟的植物细胞能与外溶液发生渗透作用;
②当外界溶液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③当外界溶液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三、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①②T160℃23%可溶性淀粉2mL100℃3冰块pH蒸馏水1mol/L盐酸1mol/LNaOH2%淀粉酶溶液1mL5min1滴碘液变蓝不变蓝③④结果四、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1.过程步骤提取原理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试剂无水乙醇、丙酮备注5g绿叶+丙酮+二氧化硅+碳酸钙细线不触及层析液制备滤纸条画滤液细线(细、直)分离2.结果溶解度有异,且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颜色黄色层析液(石油醚、丙酮和苯)种类叶黄素含量溶解度扩散速度最高较高较低最低最快较快较慢最慢较少橙黄色胡萝卜素最少蓝绿色叶绿素a最多黄绿色叶绿素b较多3.注意事项①研磨不充分,色素未能充分提取出来;◎淡绿色②丙酮加入量太多,稀释了色素提取液;③未加入碳酸钙粉末,叶绿素分子已破坏。◎荧光现象:提取液在透射光下是翠绿色的,而在反射光下是棕红色。五、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步骤培养制作装片观察材料洋葱时间34天作用(取材:根尖23cm,10am14pm分裂最活跃)解离解离液(15%盐酸+95%酒精)35min溶解细胞间质,使细胞分离漂洗制片清水滴清水,碎根尖,压片约10min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使染色体着色染色0.01g/mL龙胆紫(醋酸洋红)35min使细胞分散开呈薄云雾状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转高倍镜寻找分裂期注意事项:
◎烂根:进行无氧呼吸而酒精中毒,以及微生物繁殖使水质污染导致。
-16-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内环境
(1)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①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②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2)组织液:细胞间隙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3)淋巴:淋巴液(分布于淋巴管中,里面有淋巴细胞)(4)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图:
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
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3、内环境和外环境(1)对于细胞来说①内环境:细胞外液
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
②外环境: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输卵管、子宫等(2)对于人体来说
①内环境:人体内部的环境②外环境:人们生活的外界环境二、人体内有关的液体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也叫人体的内环境。此外,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
(1)细胞内液:细胞内的液体,占体液的大部分。
(2)细胞外液:细胞外的液体,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也称内环境。
①血浆:血细胞生活的外界环境。主要包括90%的水分、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激素、抗体、维生素及代谢产物。
②组织液:组织间隙的液体,是人体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糖类、脂质、氨基酸及代谢产物。
③淋巴: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与组织液的成分相似。④脑脊液:无色透明,相当于淋巴,充满蛛网膜下隙,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及维持颅内压的作用。
2、外分泌液:主要指外分泌腺(如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泪腺、汗腺、皮脂腺等)分泌的,运输到体外和消化腔的液体。包括各种消化液、泪液、汗液等。
(1)消化液:由各种消化腺分泌,在消化腔中发挥作用,含有各种消化酶。(2)泪液:由泪腺分泌,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溶菌酶。
(3)汗液:由汗腺分泌,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尿素等各种代谢废物。
3、原尿:血浆通过肾小球时经滤过作用形成,与血浆成分相比主要是不含大分子蛋白质。4、尿液:原尿再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后形成,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及代谢废物,是人体的重要排泄物。尿液是一种排泄物,既不是体液,也不是外分泌液。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激素、维生素、抗体、各种细胞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四、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1)水在细胞内外的转移取决于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大小
(2)内钾外钠:决定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钾盐(因为钾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钠盐(因为钠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3)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外流→细胞皱缩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内流→细胞肿胀
2、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是7.35~7.45,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3、温度:37℃左右
五、内环境的功能: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8-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和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系统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调节)三、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神经调节2、美国生理学家“坎农”:神经体液调节
3、现代观点: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作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四、稳态调节原理1、渗透压调节
2、血浆pH稳态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发生变化。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原理: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H++HCO3-====H2CO3
H2CO3====H2O+CO2↑(从肺部排出)
例如: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OH-+H2CO3====HCO3-+H2O
例如: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3、体温恒定
人和高等动物具有一定的体温,且相对恒定是进行新陈代谢(生化反应)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
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
要条件。人体产热是能量代谢的结果,安静时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内脏(肝脏、肾等),运动时主要来自骨骼肌,可比安静时高出10余倍。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常打“寒战”,产热量明显增加。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这一条途径。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能够维持动态平衡,主要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4、水平衡、盐平衡、血糖平衡、体温平衡5、反馈调节: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是一个过程的结果返回影响过程的现象。
正反馈:正反馈是结果对过程产生促进作用,即反应的产物反过来促进反应的进行。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类似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浓度也升高的关系。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负反馈:负反馈是结果对过程起抑制作用,即反应的产物反过来抑制反应的进行。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类似于血糖浓度升高,胰高血糖素浓度反而降低的关系。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水平衡、盐平衡、血糖平衡、体温平衡等的调节就属于负反馈调节。
五、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稳态是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是指各种物质浓度、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这种恒定是在神经、体液、免疫等因素的调节下实现。稳态是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
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例如温度、pH等都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可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例如,当血液中钙、磷的含量降低时,会影响骨组织的钙化,这在成年人表现为骨软化病,在儿童则表现为骨质生长障碍、骨化不全的佝偻病。血钙过高会引起肌无力,血钙过低则会引起肌肉抽搐等疾病。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反射与反射弧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①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②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由具体刺激直接引起的反应。如膝跳反射
③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由各种信号刺激引起的反应。
3、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①组成: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反射过程一般是如下进行的: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神经中枢产生兴奋或抑制信号;又经一
-20-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如果神经中枢发生抑制,则神经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
②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③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
④应激性、反射、适应性和遗传性的区别
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
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由此可以说明,反射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
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生物体的有些适应特征(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是通过遗传传给子代的。并非生物体接受某种刺激后才能产生,这与应激性是不同的。
遗传性是指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也是生物体要求一定的生长、发育条件,并对生活条件做出一定反应的特性。因此,生物体表现出来的应激性、反射和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性决定的。
二、兴奋的传导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3)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
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生物电的传导)①静息电位: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使大量的钠离子留在膜外的组织液中,钾离于留在细胞膜内,由于钾离子透过细胞膜向外扩散比钠离子向内扩散更容易,因此,细胞膜外的阳离子比细胞膜内的阳离子多,造成离子外正内负。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此时,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叫做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②动作电位: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大量钠离子内流,使膜内外离子的分布迅速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发生了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波动叫做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在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中,钾离子和钠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协助扩散是在质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下进行的,钾离子和钠离子的跨膜运输的蛋白载体就是离子通道蛋白。另外,恢复为静息电位时,是主动运输方式泵出膜的。
要测量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电流表的两个电极就要分别接在神经纤维的外膜和内膜上,且电流(正电荷移动方向)必定是从外膜流向内膜。2、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
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
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2)过程
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
-22-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因此,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⑤类型
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等。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一氧化氮等。(4)信号变化
①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③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5)传递特征:
单向传导。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在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电信号。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
2、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包括: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3、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
(3)下丘脑在机体稳态调节中的主要作用: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高。
②分泌:分泌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等
③调节:水平衡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④传导: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4)脑干:呼吸中枢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控制躯体的运动
①倒置关系: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呈是倒置的;
②交叉控制:中央前回左边控制右侧躯体运动,中央前回右边控制左侧躯体运动;③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2、人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
①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
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
②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③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阅读文字④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书写文字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促胰液素1、发现历程
①沃泰默:胰液的分泌是神经反射
②贝利斯和斯他林:胰液的分泌是受某种化学物质促胰液素调节。(他们采纳了同事哈代(W.B.Hardy)的建议,创用了源于希腊文的一个字“激素”(hormone,“刺激”的意思)这个名称(1905)。促胰液素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这样,产生了“激素调节”这个新概念,以及通过血液循环传递激素的“内分泌”方式,从而建立了“内分泌学”这个新领域。)
③巴甫洛夫:胰液的分泌属于神经反射→促胰液素
2、促胰液素的化学本质:第一种被发现的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一种碱性多肽。由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11种不同氨基酸。
二、激素调节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对动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1、腺体: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构成,存在于器官内或独立存在的器官。(1)外分泌腺:又称“有管腺”,其分泌物通过腺导管输送到相应的组织或器官发挥其调节作用。如唾液腺、胃腺、肠腺、汗腺、皮脂腺、乳腺、泪腺、肝脏、胰腺等(胰腺分为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胰的大部分属于外分泌部,但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2)内分泌腺;又称“无管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细胞周围的血管和淋巴,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输送到各细胞、组织或器官中,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组织器官的活动。如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胸腺、胰岛等。2、动物激素的种类化学本质氨基酸衍生物肾上腺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多肽类放激素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催产素下丘脑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下丘脑肾上腺髓质激素名称甲状腺激素(含碘)产生部位甲状腺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心脏活动,使动脉收缩、血压升高。对物质代谢的作用在于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肾上腺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促进妊娠末期子宫收缩。-24-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放胸腺素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蛋白质类促肾上腺素催乳素胰岛素卵巢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肾上腺皮质分泌少雄性激素量,主要由睾丸分泌。肾上腺皮质分泌少雌性激素固醇类孕激素醛固酮(肾上腺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调节糖类、蛋白质、脂肪的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加强糖异生;使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减少,故可使血糖升高。量,主要由卵巢分泌。卵巢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和泌乳准备条件。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Na+)的重吸收和钾离子(K+)的分泌。(保钠排钾)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第二性征。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垂体胸腺促进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增强淋巴细胞的功能,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素促进乳腺的发育和泌乳。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三、激素调节的实例1、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来路和去路途径过程食物糖类消化吸收即“淀粉→麦芽糖→葡萄糖”;部位: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消化)、消化道(细胞外消化)。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脂肪、氨基酸等)转变成葡萄糖氧化分解去路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变成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作用血糖的主要、根本来源吸收方式:红细胞是协助扩散,其他组织细胞是主动运输主要调节形式,灵活调节重要调剂(糖异生过程)主要、最终利用形式重要调节,动态调节重要储存形式来路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
(2)血糖浓度
①正常值:80120mg/dL(0.81.2g/L)②低血糖:<60mg/dL③高血糖:>130mg/dL④尿糖:>160mg/dL(3)糖尿病
①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②诊断:持续高血糖且有糖尿
③防治:基因治疗、药物治疗、饮食习惯、加强锻炼④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是: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三多一少”现象)
尿糖是指尿液中含有葡萄糖,这是从成分上进行考虑的;糖尿是指具有糖尿病症状的人,这是从症状上进行考虑的。
(4)激素调节的相关激素
(5)血糖平衡中的激素调节(体液调节)
2、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26-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四、常见激素间的关系1、生理效应的相互关系:
①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如: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的作用。
②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之间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作用则表现出拮抗作用。
2、分泌调节的相互关系:
在血糖平衡调节中,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分析】这要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和调节来综合考虑。
①胰岛素的作用是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起降低血糖浓度的目的。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起升高血糖浓度的目的。二者互为拮抗。
②“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这是在血糖浓度本身就高的情况下(摄食后)发生的,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减少,导致肝糖原的分解减少,缓解降血糖的压力。这样,胰岛素分泌一方面直接降低血糖,一方面通过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间接降低血糖,双管齐下从而达到迅速降血糖的效果。
③“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这是在血糖浓度本身就低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升血糖,在于用血糖。而血糖的利用必须进入细胞内,血糖能否进入细胞内,就取决于胰岛素了。胰岛素之所以起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是因为其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中,进一步实现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或合成糖原或转变成脂肪、氨基酸等。因此,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势必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五、激素的作用
1、从整个机体来说,激素的作用可归纳为
①通过调节三大营养物质及水盐代谢的作用,维持代谢的平衡。
②促进形态发生和形成,确保机体器官与组织的正常发育、成熟及生长,并影响衰老。③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及植物性神经的活动,从而影响学习、记忆与行为。
④促进生殖器官与生殖细胞的发育、成熟,调节包括受精、受精卵的运行、着床、怀孕以及泌乳的生殖过程,使整个生殖环节的生理功能正常。
⑤在体内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使机体得以适应新的情况。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①激素作用的特异性:激素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处,与组织细胞广泛接触,但却是有选择性的
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
作用于某些细胞、腺体、器官,能被激素作用的器官、腺体、细胞分别称为靶器官、靶腺、靶细胞。
各种激素所作用的靶细胞的数量和广泛性有很大差异。大多数激素均有其固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例如,垂体的三种促激素都是蛋白质激素,可是其中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只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性腺激素只作用于性腺。另外,有的激素却能广泛的影响细胞代谢,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等。
②激素具有高效能的作用: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少,但却能显著加强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对机体的代谢、生长与生殖等重要生理过程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每周注射几毫克的生长激素就可使侏儒症患者生长速度显著增快,追上正常人。
③激素是生理调节物质:各种激素只是使靶器官的功能加强(刺激)或减弱(抑制)。体内的激素只是“唤起”靶器官存在的潜势,不能产生新的过程。
④激素在体内不断的发生代谢性失活:激素在体内不断的失活,并不断地被排出体外。失活的地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即当激素发生作用时,激素本身被失活,如促甲状腺激素在甲状腺内失活等;另一个是肝脏,肝脏内有许多酶,可使各种激素转化为活性很低,甚至没有活性的物质,最后随尿液排出,这是激素失活的重要地点。
3、激素作用的机理
①含氮类激素作用机理:含氮激素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其调节作用的。激素受体是细胞膜上的某种蛋白质结构成分。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高度的亲和力。激素作为第一信使与受体结合后,首先引起受体构型的变化,激活与受体相结合的效应器。一般认为受体和效应器都在细胞表面的质膜上。并通过第二信使(如环一磷酸腺苷cAMP)传递激素的信息而在细胞内激活一些酶类,从而促进中间代谢和膜的通透性或通过控制DNA转录、翻译而影响特异蛋白质的合成,最终表现出激素的特点生理反应。②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理:类固醇激素是一类分子较小、亲脂性的物质。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并与细胞质中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发生构象变化,形成一个有利于穿过核孔和与染色质具有高度亲和力的结构。进入细胞核后,复合物与染色质上的非组蛋白质相互作用而与DNA结合,启动DNA的转录、翻译进程,产生诱导蛋白,从而导致生理效应的发生。六、与激素有关的人体疾病病症呆小症甲亢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糖尿病病因幼体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成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幼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幼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成体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身体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精神亢奋、代谢旺盛、身体日渐消瘦身体矮小、智力正常、生殖器官发育正常身材异常高大身体指、趾等端部增大出现尿糖等症状地方性甲状腺肿因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大脖子病”)第3节免疫调节
一、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以外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灭作用。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是保卫人体的
-28-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第三道防线
而泪液、胃液、唾液属于第一道防线的分泌物,故也属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屏障,是指机体体表的皮肤和所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黏膜,是机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结构,微生物只有通过皮肤和黏膜才能侵入体内,因此皮肤和黏膜构成了动物体防御外部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线。正常健康的皮肤黏膜,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是不能通过的。皮肤和黏膜的机械阻挡和排除是主要作用,如呼吸道纤毛上皮的摆动,尿液、泪液、唾液的冲洗。
此外,皮下和黏膜下腺体的分泌液中含有多种抑菌和杀菌物质,如汗腺分泌的汗液中含有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泪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等,都具有抑制或杀灭局部病原菌的作用。再者,皮肤黏膜上存在着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拮抗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物质: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3、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总结名称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或记忆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功能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复合物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记忆细胞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抗体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三、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抗原进入机体后,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消化。
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
四、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刚开始与体液免疫的开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效应T细胞还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来加强免疫效应。
五、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作用对象作用方式没有进入细胞的抗原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②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细菌(产毒菌)在生长过程中由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化学成分是蛋白质)称为外毒素。而脱去毒性的具有免疫原性的外毒素被称为类毒素,类毒素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外毒素的抗毒素抗体。对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细胞内寄生物关系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胞内寄生菌、病毒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散播传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从靶细胞释放出来,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若细胞免疫不存在,体液免疫也将丧失。另外,对外来病原体进行免疫的时候并不是单一的起作用,而是两者结合起来起作用,只不过在起作用的时候分主次关系罢了。六、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引起疾病,如免疫功能过强时,会引起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过低时会引起免疫缺陷病。
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1)特点: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30-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②一般不会破坏正常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2)过程:过敏反应发生于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细胞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
(3)分布: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体液免疫中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在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4)预防: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是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5)过敏原
诱发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有几百种,它们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等方式使机体致敏。常见的过敏原有以下五大类:
①吸入式过敏原。如花粉、柳絮、粉尘、螨虫、动物皮屑、油烟、油漆、汽车尾气、煤气、香烟等。
②食入式过敏原。如牛奶、鸡蛋、鱼虾、牛羊肉、海鲜、动物脂肪、异体蛋白、酒精、毒品、抗菌素、消炎药、香油、香精、葱、姜、大蒜以及一些蔬菜、水果等。
③接触式过敏原。如冷空气、热空气、紫外线、辐射、化妆品、洗发水、洗洁精、染发剂、肥皂、化纤用品、塑料、金属饰品(手表、项链、戒指、耳环)、细菌、霉菌、病毒、寄生虫等。
④注射式过敏原。如青霉素、链霉素、异种血清等。
⑤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受微生物感染、电离辐射、烧伤等生物、理化因素影响而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以及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也可成为过敏原。
过敏原再次刺激机体时,分布着有抗体的细胞释放的物质除组织胺以外,还有:①激肽原酶,进一步缓激肽,作用于效应器官。②LTs(白三烯)。③PAF(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多种细胞因子。④PGD2(前列腺素D2)。
(6)为什么花粉会引起组织液的增多?
过敏反应时组织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而降低了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
病因:抗原的抗原决定簇与自身的组织和器官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导致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不仅向抗原进攻的同时,也向自身的组织、器官发起进攻.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溃疡性结肠炎等。
3、免疫缺陷病:机体免疫功能缺乏或不足所引起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具体有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等。
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HIV是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七、几组易混概念的辨析抗原抗体淋巴因子过敏原过敏反应中的抗体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概念是指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球蛋白(蛋白质)①由浆细胞产生,②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由免疫细胞(效应T细胞、巨噬细胞等)产生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诱发过敏也是由浆细胞反应的物质称产生的。为过敏原。(指能够使人发生过敏的抗原。)蛋白质化学本质①异物性,②大分子性,③特异性球蛋白(蛋白质),主要是IgE抗体的分布是在细胞表面,由于它和抗原结合会释放组织胺引起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特点淋巴因子的作用一般无特异性,即不是直接针对抗原的。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效应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能力的特性;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干扰素可以激活人体细胞内破坏病毒的基因,从而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繁殖,并且通过破坏含有病毒的细胞(靶细胞)来杀灭病毒。接触过敏原一定时间后,机体致敏。致敏期的时间可长可短,这段时间内没有临床症状,当再次接触过敏原后,方可发生过敏反应。使细胞释放组织胺、激肽、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从而引起过敏反应举例各种病菌、发生病变的自身细胞IgA、IgD、IgE、如白细胞介IgG、IgM素、干扰素、穿孔素等,花粉、煤气、牛奶、酒精、病菌、电离辐射等。区别抗原可以是过敏原,而过敏原(如青霉素、辐射等)不一定是抗原;抗原对所有人都是抗原,而过敏原则是对部分人起作用。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体液免疫中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在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32-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菌苗与疫苗
菌苗与疫苗都是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菌苗是用细菌菌体制造而成,分为死菌苗和活菌苗。死菌苗是细菌在适合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将其杀死处理制成(如:百日咳、霍乱菌苗等)。这类菌苗接种于人体后不再生长繁殖,注射一次对身体刺激时间短,免疫效果差,需多次注射才能使人体获得较高而持久的免疫力。活菌苗是选用“无毒”或毒力很低的细菌,经培养繁殖后制成(如:卡介苗等)。这类菌苗进入人体后,能继续生长繁殖,对身体刺激时间长。和死菌苗相比,活菌苗的优点是接种量少,接种次数少,免疫效果好、免疫持久性长;其缺点是有效期短,液体活菌苗需冷藏,运输保存不方便。
疫苗是用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或螺旋体等接种于动物、鸡胚或组织培养并处理后制成。有灭活疫苗(如:狂犬病、斑诊伤寒疫苗等);减毒活疫苗(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疫苗等)。活疫苗的优、缺点与活菌苗相同。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激素调节1、植物的向性运动
(1)概念: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2)外界刺激:光照、重力、温度、湿度、化学物质、各种射线等。(3)原因:与生长素的调节有关(4)类型
①向光性:茎的向光性、根的背光性②向地性:根的向地性③背地性:茎的背地性
④向水性:根对水的感受部位是根尖,有向水源生长的趋势,表现为向水性。
⑤向肥性:根的向肥性。当植物生长在一侧肥力充足,另一侧肥力不充足的条件下,肥力充足一侧的根生长的将明显发达,从而说明根的生长具有向肥性。
⑥向触性:植物器官在接触到固体而产生方向性的反应。这个方向性的反应是因生长改变所造成,例如豆科的卷须接触柱子后会产生缠绕反应。牵牛花花的茎和黄瓜卷须的前端接触到支架,就向接触的方向卷曲,边卷曲、边生长。
2、植物的感性运动
(1)概念: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作用机理较为复杂,但是发生感性运动的器官多半具有腹、背两面对称的结构。
(2)类型
感性运动一般分为感夜性、感震性和感触性等,但各自的作用机理却有所不同。
①感夜性:主要是由昼夜光暗变化引起的。蒲公英的花序、睡莲的花瓣、合欢的小叶等昼开夜合;而烟草、紫茉莉、月见草等植物的花则相反是夜开昼合。
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
②感温性: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如郁金香从冷处移到暖处3min~5min就可开放。③感震性:含羞草的感震运动是由于其复叶的叶柄基部叶褥细胞的膨压变化引起的。④感触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的实验:过程:早在1880年达尔文父子进行向光性实验时,首次发现植物幼苗尖
端的胚芽鞘在单方向的光照下向光弯曲生长,但如果把尖端切除或用黑罩遮住光线,即使单向照光,幼苗也不会向光弯曲。他们当时因此而推测:当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在顶端可能产生一种物质传递到下部,引起苗的向光性弯曲。
2、詹森的实验:过程:设置两个实验组:A组:将胚芽鞘顶端切掉,用单侧光照射,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B组:在胚芽鞘顶端插入琼脂片,用单侧光照射,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结果:A组直立生长,B组向光生长。实验结论: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不足之处:该实验不能排除使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由尖端产生,而不是由琼脂片产生。)
3、拜尔的实验:过程:拜尔在黑暗的条件下,将切下的燕麦胚芽鞘顶端移到切口的一侧,胚芽鞘会向另一侧弯曲生长。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的实验:过程:A把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B把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运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长。
5、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分离出该物质,化学名称吲哚乙酸,是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取名为生长素,它能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生长。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而不能倒过来运输。
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用。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
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
琼脂,学名琼胶,英文名agar,又名洋菜,冻粉。主要是由石花菜、江蓠菜、鸡毛菜等红藻用热水提取出来的一种海藻多糖。是人类最早开始使用的胶凝剂。其特点是具有凝固性、稳定性,能与一些物质形成络合物等物理化学性质,可用作增稠剂、凝固剂、悬浮剂、乳化剂、保鲜剂和稳定剂。
云母是含锂、钠、钾、镁、铝、锌、铁、钒等金属元素并具有层状结构的含水铝硅酸盐族矿物的总称。主要包括白云母、黑云母、金云母、锂云母等。
6、生长素的发现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①产生条件:单侧光②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③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④作用部位:尖端以下生长部位
-34-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⑤作用机理: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生长快(向光侧少→生长慢)→向光弯曲。
尖端是指顶端1mm范围内。它既是感受单侧光的部位,也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尖端以下数毫米是胚芽的生长部位,即向光弯曲部位。
三、植物激素1、生长素(IAA)
(1)化学成分:吲哚乙酸,分子式为C10H9O2N
(2)合成部位: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主要在叶原基、嫩叶和正在发育着的种子中产生。成熟的叶片和根尖也产生少量生长素。
植物体内的生长素是由色氨酸通过一系列中间产物而形成的。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吲哚乙醛。吲哚乙醛可以由色氨酸先氧化脱氨成为吲哚丙酮酸后脱羧而成,也可以由色氨酸先脱羧成为色胺后氧化脱氨而形成。然后吲哚乙醛再氧化成吲哚乙酸。另一条可能的合成途径是色氨酸通过吲哚乙腈转变为吲哚乙酸。
(3)运输
①横向运输:只有尖端才具有横向运输,从而导致生长素在尖端分布不均匀。而尖端以下部位不能横向运输。
②极性运输: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具有极性,即生长素只能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运输,这称为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其它植物激素则无此特点。③极性运输的原因:各细胞底部细胞膜上有携带生长素的载体蛋白,顶端细胞膜上没有这种蛋白质分子,生长素只能从细胞底部由载体蛋白带出再进入下面的细胞。故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从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上端(茎是由茎尖到基部,根也是由根尖到基部)。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
2、其他植物激素
(1)细胞分裂素:是一类具有腺嘌呤环结构的植物激素。①合成部位:存在于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主要是根尖。
②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植物组织培养中能影响植物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2)赤霉素:是一类属于双萜类化合物的植物激素。①合成部位:一般在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
②主要作用:通过叶片、嫩枝、花、种子或果实进入植物体内,传导到生长活跃部位发生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杆伸长和植株增高;能打破种子、块茎或鳞茎等器官的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3)脱落酸:是一种具有倍半萜结构的植物激素。
①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组织、成熟的果实、种子及茎等。②分布部位: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③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叶和果实衰老和脱落。(4)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①合成部位:广泛存在于植物体的多种组织中,特别是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多。②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
3、植物激素间的关系
①植物的一生,是受到多种激素相互作用来调控的。同时受遗传物质(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②植物组织培养时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含量变化引起的结果差异
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比例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以诱导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但两者的比例变化后,诱导的结果是不同的:当生长素含量高于细胞分裂素时,主要诱导植物组织脱分化和根原基的形成(即有利于根的发生);当细胞分裂素含量高于生长素时,则主要诱导植物组织再分化和芽原基的形成(即有利于芽的发生)。(参见选修3P43)
生长素的运输与茎的向光性
一、横向运输
1.作用机理
所谓横向运输就是指生长素由茎(光源)的一侧横向移动到另一侧(背光)的运输方式。由此造成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实际上应与电荷分布有关。我们知道,生长素即吲哚乙酸(IAA)是带弱酸性的,在细胞中常以阴离子(IAA)形式存在,而对植物来说,单方向的光照会引起器官尖端不同部位产生电势差,向光一侧带负电荷,背光一侧带正电荷。这样一来,生长素带弱酸性的阴离子则向带正电荷的背光一边移动,再向下运输,从而引起尖端下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纵向伸长(横向增粗)快,向光一侧分布少,细胞纵向伸长(横向增粗)慢,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那么植物在怎样的条件下会发生横向运输?
-36-bobtina.com
-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2.影响横向运输的因素
单侧光: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引起向光性与单侧光密切相关。为什么单侧光会引起横向运输?
主要是由于植物的受光不均匀。假如将照射植物的单侧光改成直射光使之受光均匀或不照光,则植物不出现向光性生长。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电荷分布均匀,此时生长素只进行极性运输,而不表现横向运输,说明单侧光是引起生长素横向运输的原因之一。
尖端:横向运输不可缺少的部位。
横向运输确实只发生在尖端部位,为什么其他部位不能发生?
这是因为横向运输要发生除单侧光和生长素外,还得看其是否有对光敏感的物质存在,即与能感受光刺激部位有关,因为无论哪种刺激,它们作用于细胞的首要条件是能够为细胞所识别和接受,茎的尖端存有对光敏感的物质,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若植物具有该部位,就能接受光的刺激(识别)从而引起电荷的分布不均匀,促进产生的生长素进行横向运输,若生长素位于琼脂上,琼脂块是无活性的,其上无对光敏感的物质分布。故对光不敏感,不能接受光刺激,也就无电荷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不出现横向运输,不表现向光性。同理,植物尖端以下也没有对光敏感的物质不能接受光刺激,也就无横向运输
阻隔物:假如作处理(云母片不透水)则不发生向光性,也就是说横向运输没有进行;且生长素不能发生绕道的横向运输,其尖端下部也不发生横向运输。其实横向运输还受重力的影响如根的向地性,茎的负地性生长。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
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造成尖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但为什么发生弯曲的部位却在尖端下呢?原来,光有横向运输还不足以引起茎的向光性,茎的向光性还与另一运输方式极性运输有关。
二、极性运输
我们知道,植物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往往是顶端分生组织,如茎尖、芽尖。但发生弯曲的部位却在尖端下一点,其它各处如何获得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获得。
1.作用机理
极性运输在促进植物的生长中极为重要,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后若没有极性运输,向光性是难以实现的。所谓极性运输是指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如:将植物幼苗切下倒置,生长素就会从位于下面幼苗的顶端向上运输。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一种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而携带生长素的载体蛋白位于细胞底部细胞膜上,顶部则没有,这就促使IAA分子(生长素分子)在薄壁组织中(或韧皮部中)顺序穿过一个个细胞向植株下部运行,不断从细胞底部由载体带出再进入下一个细胞;若倒过来则由于细胞顶端无IAA载体而运不出去,不能进行下一个细胞。如顶端优势就是一个很好的极性运输的例子。
2.极性运输实现了细胞的伸长
一个细胞通过极性运输获得生长素,则表现出伸长,这种伸长实质上在于生长素促进了细胞的纵向伸长(横向增粗)。而这又是通过改变细胞壁的可塑性来实现的。IAA进行运输时,IAA进入细胞就解离为负离子IAA并与质膜上的质子泵结合,引起H分泌到细胞壁上,使之环境酸化。造成对酸不稳定的键断裂,使细胞纤维素结构间交织点破裂,联系松弛,细胞可以延长。由于尖端
Bobtina.com-37-
-+生物知识点归纳
下细胞还未完全成熟,更易受酸性环境影响表现出伸长。故在此处若生长素不均匀,在适宜范围内,量多一方更易加快细胞壁酸化,使细胞伸长更快。然而极性运输虽然时时刻刻都在进行,但其本身只是造成生长素从上向下流动,而不会引起同一部位分布不均匀。
由上可知,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共同对向光性发挥作用,其中横向运输主要是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种不均匀引起的植物向光性又与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速度不一样分不开,导致生长不均匀而发生弯曲。其实茎向光性生长是一个复杂问题,并不是有横向运输就一定有向光性生长,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长抑制物的分布等,目前还在进一步探索,故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
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能自由交配、繁殖),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举例: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鲫鱼、一个蜂巢中的所有蜜蜂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是指单位空间(单位面积、体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2)特点:随种群的不同、环境的改变有差异。(3)调查方法:
①总数调查: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逐个计数。
②取样调查:调查分布范围较大的种群,一般总数调查较难,计数种群一部分,估算种群密度。
1.1样方法
(1)取样调查中的两个概念
①样方:样方也叫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叫做样方。
②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或叫做“简单随机取样”)。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否则,就难以避免调查人员想获得调查属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调查结果偏大。
③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2)常用取样①点状取样法
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如图41A,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
-38-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如图41B,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100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m的前1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3)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①探究原理:(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②制定计划:确定调查地点和范围→确定调查时间→讨论需要携带材料用具,列出清单→讨论小组成员分工。③实施计划准备→确定调查对象→确定样方的多少、大小和取样方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④注意事项
a.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地点的选择。调查地段的选择应当大小适中,面积过大费时费力,面积过小则失去调查意义,选取平坦、开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
b.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象可以是乔木、灌木和草本,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时,地段应该划得大一些;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地段应该划得小一些;调查灌木时,调查地段的大小则应该介于二者之间。如乔木的样方为100m2,灌木为16m2,草本为1m2。
c.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对植物种类的选择。调查乔木和双子叶草本植物比较容易,而调查一些丛生小灌木,丛生或蔓生的草本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一株还是多株,所以初学者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调查。
d.调查时间。取样调查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e.计数原则。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如图42。
注意: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⑤调查误差分析。对调查对象认识不准,统计偏差;样方的数目、大小不统一;调查地段种群分布
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
不均匀;计数时对各生长期的个体统计不全。⑥调查记录样表及计算公式(表41)样方种群密度(株/m2)X13X24X37X415X52X64X79X88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合计/样方数答案:6.5株/m2
1.2标志重捕法
(1)概念:在被调查动物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进行重捕,据重捕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3)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4)
注意事项:
①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的伤害。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5)计算公式2.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出生率:种群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死亡率:种群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2)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2)意义: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动,如城市人口的变化。4.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表4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3)意义:预测未来种群动态变化。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
-40-bobtina.com
图例年龄比例年幼个体大于年老个体数出生率与死亡率大小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化增大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年幼个体小于年老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5.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一雌一雄、一雄多雌、一雌多雄。(3)意义: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6.种群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②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
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
个体总数N再次捕获个体数n初次捕获标志数M重捕的标志个体数m⑤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⑥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⑦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7.种群的空间特征(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表43)项目类型特点原因模式图实例浮游植物、森林乔木、面粉中的黄粉虫等。均匀分布种群内的各个体的种群个体间的激分布是等距离的。烈竞争引起。种群内每个个体随机分布在任一空间的分布概率相等。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群个体间互不作用引起。森林中的无脊椎动物等。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传播种种群的个体集中在集群分布子以母株为扩散中特定的几个点上。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自然界中生物多为集群分布。(3)意义:了解空间分布格局对于选择种群密度的统计方法有重要意义。
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2、实例:(以细菌为例)提出问题模型假设建立模型修正检验研究方法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研究实例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在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环境中,细菌的种群增长不会受密度影响。Nn=2nN代表细菌数量,n表示第几代。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数学模型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种群中个体有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等变化,出生和迁入导致种群数量增加,死亡和迁出导致种群数量减小,因此种群数量有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变化过程。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所有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①种群特征的影响(同一种群内部影响):年龄组成是决定和预测种群将来发展趋势的最主要因素。种群的性别比例改变或性别比例失调,将导致生殖上的混乱,从而引起种群数量变化。如: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而改变性别比例,使出生率降低。②种间关系的影响:互利共生、竞争、捕食等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关系可使研究的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③无机环境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环境中的一些非生物因素,如水分、温度、食物等因素在特殊情况下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种群数量大于1/2K时,可猎取某野生生物资源。
三、比较“J”型曲线和“S”型曲线
-42-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项目“J”型曲线指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的数量往往会连续增长。它反映了种群增长的潜力。环境资源无限保持不变保持稳定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上升无K值“S”型曲线指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K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最大容纳量上下保持相对稳定。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1/2K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环境资源有限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上升,到一定密度再下降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含义前提条件λ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速率K值(环境容纳量)曲线①指数式增长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的数量往往会连续增长。以某种动物为例,假定种群的数量为N0,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该种群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那么: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二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t=N0λt据此方程绘出的曲线为“J”型。种群的指数式增长模式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资源、空间和食物不可能是无限的,即使在实验条件下也无法做到。
②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四、几组概念的辨析
1.λ:表示相邻两年(生物的两代)种群数量的倍数。在公式Nt=N0λt中,N0表示起始数量,λ表示相邻两年(生物的两代)种群数量的倍数,t表示年数或生物的繁殖代数。λ=N1/N0;增长率=(N1-N0)/N0×100%=(λ-1)×100%。
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
2.增长率: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单位数量)]。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
3.增长速率: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增长速率=(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不论是“J”型曲线还是“S”型曲线上的斜率总是变化着的。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且斜率最大时在“1/2K”。之后增长变慢,增长速率是逐渐减小。在“S”曲线到达K值时,增长速率就为0。
4.在“J”型增长曲线中,每年的增长率不变(如图A);由于“J”型增长曲线的斜率是在不断变化的,逐渐增大,直至无穷,所以其增长速率也就不断增大(如图B)。
5.在“S”型增长曲线中,每年的增长率由最初的最大值,在环境阻力(空间压力、食物不足等)的作用下,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其增长率不断下降至0,故在“K”时,其增长率为0(如图C);而增长速率会有先升后降的变化过程,呈现钟罩形变化曲线,即在“S”型曲线中,开始时斜率为0,斜率逐渐增大,增长速率也就越大,且斜率在1/2K时最大,即在“1/2K”时增长速率最大,过后,斜率下降,在K值时降至为0,故在“K”时,其增长速率为0(如图D)。
五、解读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容量(环境容纳量,K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即此时的增长率为0,有时会在最大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当种群数量增长到1/2K值时,曲线有一拐点P,在P点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可提供的资源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当大于1/2K值时,种群增长的速率将开
-44-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始下降。
因此,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当种群数量大于1/2K值时就可以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获得的量最大,当过渡猎取导致种群数量小于1/2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将会减慢,获得的资源量也将减少,而且会影响资源的再生。所以在猎取资源时应注意保证剩余量在1/2K值以上,这样才会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发展。
六、种群数量的波动与下降
1、波动的原因:气候因子、竞争、捕食、寄生、营养、疾病等。
2、周期性波动:原因较复杂,捕食和食物是影响因素之一。一般捕食种群数量达到高峰和低峰的时间总比资源种群(猎物者)晚,这种差异是由资源种群对捕食者影响的时滞效应所致。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生物群落
1、概念: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实例: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应该是多个种群)
3、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是群落的首要特征。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有差别,如热带雨林生物种类多,丰富度大;草原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小。
二、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1)概念不同: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而物种则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范围不同:一般来讲,种群是指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而物种是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和种群组成的。由于两者概念的角度不同,不能进行比较其范围的大小关系。种群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而群落是种间的研究范围,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3)判断标准不同:种群是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它通过个体间的自由交配而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物种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的物种间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凡属于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一般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物种的个体,一般不能交配,即使交配也往往不育。
注意:全世界的人群(不分肤色、国别、年龄、性别)是一个种群;全世界的水稻也是一个种群。一群牛、羊、马,就不是一个种群,而是多个种群。
判断某一地域中的生物是否是一个种群的关键是这些生物是否是同一种生物。
(4)种群强调同种生物个体集合而成,群落所强调的是某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群体(异种生物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因此不能说成某区域内的某些或几种生物的群体。种群与群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某区域中所有同种生物的集合是一个种群,而该区域中的所有生物的集合才是一个群落。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它强调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相互作用。
(5)种群能够组成群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它们必须适应于共同的非生物环境;②它们内部的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即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生物环境。也就是说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生物群落。
三、群落中的生物关系
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
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
(1)种内互助特点:群聚生活。如:昆虫、鸟、鱼和哺乳动物等。意义:有利于捕食、御敌、抵抗不良环境、繁衍后代等。
(2)种内斗争原因:争夺食物、空间、配偶等。意义:对失败者不利,但对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可以发生于同种动物或同种植物或同种其他生物之间。如鲈鱼食本物种幼鱼,蝌蚪排毒使幼小个体死亡。
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分开后双方或一方不能生存。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的现象。可以是动物捕食动物、动物捕食植物等,分开对被捕食者有利。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可发生于植物与植物之间或动物与动物之间等,分开后对双方都有利。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的现象(被寄生者叫宿主)。分开后,寄生者难以单独生存,而对宿主生存有利。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类型互利共生曲线图例箭头图例种间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等。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和猎物者种群的数量呈周期性的波动,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猎物者。C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结局有三,①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②A取代B;③二者在空间、食性、活动时间上产生生态位的分离。寄生种群A得利,宿主种群B有害,寄生物一般比宿主小,如蛔虫与人。捕食竞争寄生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
森林的地上成层结构一般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地衣层;草本群落地上部分一般分为上(高草层)、中(中草层)和下(矮草层)三层;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
-46-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夏天,一个层次性较好的湖泊自上而下可以分为表水层(水的循环性比较强)、斜温层(湖水温度变化比较大)、静水层(水的密度最大,水温大约4℃)和底泥层等四层(如下图所示)。表水层是浮游植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光合作用也主要在这里进行。动物、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群落的层次性越明显,分层越多,群落中的动物种类也越多。草原的层次比较少,动物的种类也比较少;森林的层次比较多,动物的种类也比较多。在水生群落中,生物的分布和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光、温度和含氧量的垂直分布所决定的。
2、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群落内水平的二维空间中生态因子常常不均匀,如林冠光照的不均匀性,造成下层植物不均匀,光照强处生长阳生植物,光照弱处生长阴生植物,几乎全部郁闭的树冠下,很少有草本植物。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概念:指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二、演替原因: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
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⑤人类的活动。三、演替类型:(群落的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1、初生演替(1)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
(2)过程:
①旱生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②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3)特点:演替缓慢。2、次生演替
(1)概念: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次生演替
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
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3)特点:演替快速。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四、群落演替的特征①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②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减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③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高,稳定性增强。④生活史: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短,生态位变窄。⑤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五、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1、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群落的形成总是从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开始的,这种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称为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二、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生态系统成分的区分依据:按它们的营养功能)
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①无机物质:CO2、O2、N2、NH3、H2O、NO3-等各种无机盐
-48-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囡波湾
②有机物质:糖类、蛋白质等
③其他:阳光、热能、压力、pH、土壤等
(2)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
①绿色植物
②蓝藻、光合细菌(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不产氧的特殊生理类群原核生物的总称,如红螺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紫色非硫细菌等)
③化能合成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等
(3)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从活体中获取营养的、营寄生生活的)
①大部分动物(但不是所有的动物)②非绿色植物(菟丝子等)、食虫植物猪笼草、茅膏菜、捕蝇草(食虫植物属于绿色植物,能通过叶绿素吸取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摄取来的二氧化碳、水等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起来,在生态上扮演生产者的角色。捕虫时则属于消费者。)
③某些微生物(根瘤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酿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虫草属真菌等)、寄生生物(蛔虫、线虫、猪肉绦虫、大肠杆菌等)、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噬菌体等)。
消费者的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着重要作用。
(4)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分解者不一定都属于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属于分解者)
①大部分微生物(圆褐固氮菌、反硝化细菌、乳酸菌等细菌,酵母菌、霉菌、蘑菇、木耳、灵芝等真菌、放线菌);
②一些动物(蚯蚓、蜣螂、白蚁、甲虫、皮蠹、粪金龟子等)。
(5)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属于自养生物,能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保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分解者的作用是把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保证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6)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关系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它们的关系如下图:
Bobtina.com生物知识点归纳
2、营养结构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表示:草→兔→狐(注意:①箭头方向,②第一环节一定是生产者)
(2)三种食物链①捕食链:(弱肉强食)小的被大的捕食,即生物之间因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其第一营养级(开端)一定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一定是植食性动物。例如:草→鼠→蛇→猫头鹰。高中生物通常意义上的食物链就是捕食链。
②寄生链:生物间因寄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例如:鸟类→跳蚤→细菌→噬菌体。
③腐生链:某些生物专以动植物遗体为食物而形成的食物链。例如:植物残枝败叶→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
(3)捕食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
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特别注意:
①食物链(捕食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
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是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开始的。
③在食物网中计算食物链的条数,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具有食物关系的最高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断开。
(4)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各个食物链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如图)
(5)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50-bobtina.com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生物学科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生物学科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生物学科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43014.html
- 上一篇:初二生物上学期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