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中学语文研修总结

时间:2019-05-26 20:49:58 网站:公文素材库

中学语文研修总结

中学语文研修总结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其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满堂提问,学生要么不想答要么无话可答,甚至不予理睬、顾自遐想,教师只能自问自答。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能充分地唤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手段。因此,教师怎样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把握教材的焦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点子上。处理好在应用提问法时应注意的原则和策略,那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提问”这一课堂教学中古老而常青的方法,在语文素质教育中更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在提问应注意的以下几种情况:(一)原则问题

课堂提问的设计产生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其次还应遵循几个原则。1、概括性原则。提问是引语,不是讲授主体。因此语言不能繁琐冗长,要精练,概括,尽快进入新课轨道,是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画蛇添足。时间掌握上要恰如其分。

2、趣味性原则。提问要灵活多样,巧妙新奇,语言简洁精练,生动形象。要引起学生注意,就必须设计得巧妙有趣,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同时,要注意经常交换提问形式,不能堂堂一个样。

3、启发性原则。提问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针对性”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围绕重点,难点来设计;“启发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思索;“可接受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切勿高不可攀或不言自明。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知识,能力基础以及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等来设计。

4,思想性原则。语文教学教书与育人紧密相关,为此,提问还应注意思想性,避免低级趣味。再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不能为设计而设计。

(二)环节性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提问环节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精心设计与巧妙运用提问,必须与课堂教学整体和谐,不能为了强调提问环节而忽略课堂教学整体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精心联系教学实际来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为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服务。

(三)时机性问题

课堂提问要突出对学生思维敏锐性的培养,我们的课堂经常会出现:对不感兴趣的话题要么讲话,要么睡觉,要么呆头呆脑反应缓慢。这种学习状态反映出上课内容是枯燥乏味还是讲得过于平淡或是其他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调整方法及策略,否则这堂课就以失败告终。

提问法应用的教学策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提问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方法。

由于课堂教学结构上有一定的编排,需要提问来串联相关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此外,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师生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下,合谐的教学气氛中进行的。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课堂提问。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并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深入和发展。在上课的起始阶段,提问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同时引发进一步探索的动机。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但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

良好的教学提问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以下介绍几种提问方法。

(一)“跟随式”提问法

每篇课文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可将其比喻为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课文分析是主杆,作者介绍,社会背景,题解等是枝叶,每每学一篇新课文,先将“枝叶”理顺然后再解决“主杆”问题。可在作者介绍中让学生跟随着边问边答。这种“跟随式”提问,一方面学生无任何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活跃了堂上学习气氛,对教学活动的知识和内容上的衔接有促进作用。

譬如在讲解《泌园春长沙》这首词,介绍作者毛译东时。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学生:(许多同学一起):“1949年10月1日。”教师:“你知道是谁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胜利。”学生:“毛泽东”(有的答毛主席)

教师:“你们有谁知道:毛泽东除了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之外,还是什么家吗?”

学生:(调皮的回答):“老人家”;有的说“不知道”教师:“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转入作者介绍)”(二)设疑提问法

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强烈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时,其思维品质才算真正达到较高程度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好问,多问,善问,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例如:在文言文学习中有一篇《劝学》课文。这是一篇议论文,它的中心论点是:学习是不应该停止的。而原文句子是“学不可以已”。这跟翻译出来的句子相差太远了,学生怎样来理解呢?运用设疑让学生猜字:

教师:“哪位同学知道”已“是什么意思?”

学生:“(大胆一点的说)表示过去,结束了的意思。”教师:“按你这么说,你怎么理解争论不已这个已呢?”学生:哦,原来是停止的意思啊。

教师:“对,这个已就是停止的意思,结合整句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应该停止”

(三)“开启式”问法

心智的开启,能使学生浮想联翩,思维畅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喜欢注意新奇事物的特点,以新鲜奇特的事例或趣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对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和激起饱满的学习热情有良好的效果。提问要慢慢诱导,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索;提问要从整体出发,系统设计;提问要探明学生的疑点难点,问到关键处;提问贵在启发。

(四)“设悬念”问法

悬念是一种关系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的心理活动。实践证明,设悬念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它可以造成教学的最佳心理状态,不仅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体会作者的巧妙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浅显中见深刻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而不是消极接受的读书习惯。

如在讲授《项链》一文时,将故事梗概绘声绘色地介绍一翻,当讲到女主人公和丈夫用了整整十年才还清买项链的债务,这之后的某个星期天,她到“极乐公园”散步,结果会发生什么事呢?

学生:(七嘴八舌)“拾到一笔钱财”,“找回那挂项链”,“在公园安息了”教师:“她遇到了老同学佛来思节夫人。”学生:“那又怎么样?”

教师:“得知自己和丈夫辛辛苦苦放弃了一切生活乐趣挣扎了十年才还清三万六千法郎的债务,竟然只是为了一串价值五百多法朗的假项链,她为了自己的虚荣,自己的醉心奢华付出了多么昂贵的代价!”

让人窒息的结尾使学生体会到深刻的讽刺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五)设计情境提问法

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思维的矛盾运动是参与学习的真正内动力。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它产生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在学生学习新的课文时,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设置一些问题的悬念。这些问题能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学习。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恰当地运用提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有针对性地,交叉使用或者综合使用好各类提问方式,就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使“提问”这一课堂教学中古老而常青的方法,在语文素质教育中更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总之,要想自然,合理地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离不开教学提问。从教师设计的问题能看出这节课的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看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看出教师的教学理念。而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教师研究课堂提问大有文章可做,关键是要多留心,勤思考,一定就会成功的。

扩展阅读:中学语文研修总结之提问的应用

中学语文研修总结之提问的应用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语文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满堂提问,学生要么不想答要么无话可答,甚至不予理睬、顾自遐想,教师只能自问自答。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能充分地唤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手段。因此,教师怎样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把握教材的焦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点子上。处理好在应用提问法时应注意的原则和策略,那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提问”这一课堂教学中古老而常青的方法,在语文素质教育中更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法,有了以下看法:

首先,课堂提问的设计产生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其次还应遵循几个原则:1、概括性原则。提问是引语,不是讲授主体。因此语言不能繁琐冗长,要精练,概括,尽快进入新课轨道,是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画蛇添足。时间掌握上要恰如其分。

2、趣味性原则。提问要灵活多样,巧妙新奇,语言简洁精练,生动形象。要引起学生注意,就必须设计得巧妙有趣,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同时,要注意经常交换提问形式,不能堂堂一个样。

3、启发性原则。提问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针对性”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围绕重点,难点来设计;“启发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思索;“可接受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切勿高不可攀或不言自明。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知识,能力基础以及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等来设计。

4,思想性原则。语文教学教书与育人紧密相关,为此,提问还应注意思想性,避免低级趣味。再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不能为设计而设计。其次,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提问环节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精心设计与巧妙运用提问,必须与课堂教学整体和谐,不能为了强调提问环节而忽略课堂教学整体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精心联系教学实际来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为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服务。

再次,提问应把握时机。课堂提问要突出对学生思维敏锐性的培养,我们的课堂经常会出现:对不感兴趣的话题要么讲话,要么睡觉,要么呆头呆脑反应缓慢。这种学习状态反映出上课内容是枯燥乏味还是讲得过于平淡或是其他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调整方法及策略,否则这堂课就以失败告终。

良好的教学提问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提问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跟随式”提问法

每篇课文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可将其比喻为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课文分析是主杆,作者介绍,社会背景,题解等是枝叶,每学一篇新课文,先将“枝叶”理顺然后再解决“主杆”问题。可在作者介绍中让学生跟随着边问边答。这种“跟随式”提问,一方面学生无任何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活跃了堂上学习气氛,对教学活动的知识和内容上的衔接有促进作用。

如在讲解《泌园春长沙》这首词,介绍作者毛译东时。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学生:(许多同学一起):“1949年10月1日。”教师:“你知道是谁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胜利。”学生:“毛泽东”(有的答毛主席)

教师:“你们有谁知道:毛泽东除了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之外,还是什么家吗?”

学生:(调皮的回答):“老人家”;有的说“不知道”教师:“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转入作者介绍)”(二)设疑提问法

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强烈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时,其思维品质才算真正达到较高程度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好问,多问,善问,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例如:在文言文学习中有一篇《劝学》课文。这是一篇议论文,它的中心论点是:学习是不应该停止的。而原文句子是“学不可以已”。这跟翻译出来的句子相差太远了,学生怎样来理解呢?运用设疑让学生猜字:

教师:“哪位同学知道”已“是什么意思?”

学生:“(大胆一点的说)表示过去,结束了的意思。”教师:“按你这么说,你怎么理解争论不已这个已呢?”学生:哦,原来是停止的意思啊。

教师:“对,这个已就是停止的意思,结合整句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应该停止”

(三)“开启式”问法

心智的开启,能使学生浮想联翩,思维畅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喜欢注意新奇事物的特点,以新鲜奇特的事例或趣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种方法对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和激起饱满的学习热情有良好的效果。提问要慢慢诱导,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索;提问要从整体出发,系统设计;提问要探明学生的疑点难点,问到关键处;提问贵在启发。

(四)“设悬念”问法

悬念是一种关系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的心理活动。实践证明,设悬念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它可以造成教学的最佳心理状态,不仅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体会作者的巧妙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浅显中见深刻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而不是消极接受的读书习惯。

如在讲授《项链》一文时,将故事梗概绘声绘色地介绍一翻,当讲到女主人公和丈夫用了整整十年才还清买项链的债务,这之后的某个星期天,她到“极乐公园”散步,结果会发生什么事呢?

学生:(七嘴八舌)“拾到一笔钱财”,“找回那挂项链”,“在公园安息了”

教师:“她遇到了老同学佛来思节夫人。”学生:“那又怎么样?”

教师:“得知自己和丈夫辛辛苦苦放弃了一切生活乐趣挣扎了十年才还清三万六千法郎的债务,竟然只是为了一串价值五百多法朗的假项链,她为了自己的虚荣,自己的醉心奢华付出了多么昂贵的代价!”

让人窒息的结尾使学生体会到深刻的讽刺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五)设计情境提问法

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思维的矛盾运动是参与学习的真正内动力。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它产生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在学生学习新的课文时,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设置一些问题的悬念。这些问题能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学习。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恰当地运用提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有针对性地,交叉使用或者综合使用好各类提问方式,就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使“提问”这一课堂教学中古老而常青的方法,在语文素质教育中更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其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教师研究课堂提问大有文章可做,关键是要多留心,勤思考,一定就会成功的。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中学语文研修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中学语文研修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学语文研修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4381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