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

时间:2019-05-26 21:25:28 网站:公文素材库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哲学前言

一、概念

1、人类的基本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二、原理

1、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源于具体科学而高于具体科学。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把世界观形成一套体系,用特殊的理论表现出来,就成了哲学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就有了方法论的意义。三、方法论

1、用什么样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世界观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概念1、物质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

2、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宗教含义

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4、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5、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6、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二、原理

1、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2、怎样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3、哪些因素制约着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同实际相一致的计划和方案;以主观想象做出的判断,脱离实际的决策,宗教中的鬼神观念。4、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几方面的表现?

感觉、思维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分歧是什么?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7、为什么想问题、办事情要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第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科学地制定和坚定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三、方法论

1、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使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自足点。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整体、全面地看待问题,是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3、坚持唯物主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反对的错误倾向是什么?

反对唯心主义,反对主观主义。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一、概念1、联系的含义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2、联系普遍性的表现

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3、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4、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5、因果联系的含义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6、整体和部分的含义

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7、系统与要素的含义8、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哲学上讲的静止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9、发展的含义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所谓旧事物,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11、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2、规律客观性的含义

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他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原理

1、为什么说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是什么?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必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并且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4、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6、为什么说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因为: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和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及必然联系。所以说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三、方法论

1、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2、把握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方法论意义。3、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4、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方法论要求。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一、概念

1、矛盾的含义: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3、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表现: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6、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二、原理

1、如何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2、矛盾普遍性原理是什么?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并且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三、方法论

1、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2、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地位。

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5、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6、学会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看问题。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一、概念

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2、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把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二、原理

1、内外因关系原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为什么说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发生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为什么说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根本分歧是什么?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三、方法论

1、坚持运用内外因相结合的关系认识事物。2、如何用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看待问题。

3、运用事物发展趋势的原理(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正确地认识问题。

扩展阅读: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1、文化对社会重要影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特点。

(2)文化能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先进文化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的、相互促进的。

(2)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3、4、5课)

1、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2)各民族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P32

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

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P32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4、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正确态度:(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的认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2)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3)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的加以改造和剔除。5、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6、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的源泉和动力、基础。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7、文化创新的作用?根本目的?检验的标准?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8、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有哪些途径?)P51--55(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文化创新既要对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又要体现时代精神。(3)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6、7课)1、汉字和史书典籍对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

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2)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3)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民办所仅有。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重要意义?(1)中国古代拥有辉煌的历史

(2)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是很有说服力的。

(3)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语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72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5、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P71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它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6、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P78(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7、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P81(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3)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的影响。(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8、9、10课)1、怎样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P89

(1)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必须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4)大办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2、在我国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是?P92最后一段

(1)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作用?P9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一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4、为什么发展先进文化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2)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立党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3)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

5、怎样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与时俱进的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

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P101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7、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是什么?P107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8、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110(1)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9、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13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点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48147.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