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201*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从201*年7月份开始我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的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给我的体会很深,我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这次培训活动,领导高度重视,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随着信息技术逐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以广泛应用,我越来越感到自己懂得太少,掌握的知识不足。在培训期间,我积极学习,认真聆听专家讲座,学习教学相关策略,用心去领悟教育理论观点,吸取精华能积极参加网络研讨活动,和各位学员相互交流,共同砌磋,真心探讨。这次培训使我在教学理论和教育观念上得到了大量的补充,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同时也解决了一些我以往教学中的困惑。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1、提高了教育信息技术的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第一天的远程教育培训就让我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要做的还远远不只这些,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问题,特别是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思维导图让教学过程更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2、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这次给我们培训的老师,他们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水平,敬业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经过他们耐心细致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学无止境,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等水平还有待于不断地提高。特别是两个多月的培训所学到的东西,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复习、巩固、运用。真正的把教学和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融会贯通。3、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通过这些天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我逐步更新了远程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更能如鱼得水、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方法,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到班级管理中。在培训期间,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们发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解决的根本的问题,发现了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4、坚定信念,追求理想教育信念,就象一盏明灯,指引着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方向。当今社会多元价值并存,容易让人迷茫,失去方向。“有理想,才会有行动”,追求自己的教育之梦,是每一位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也是中国教育的支撑点之一。我们应心存崇高的教育理想、纯净的思想境界和人文情怀,让我们的教育有灵魂,充满生命力。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远程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短暂的学习,培训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是得益最多的,他们使我对一些教育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明晰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更加明确对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虽然短暂的培训学习已将结束,但终身的学习还在继续”。我一定把这些感悟用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并不断的完善它。把教育技术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谁扼杀了哀愁迟子建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亢奋。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作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⑥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⑦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⑧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红尘?⑨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17.在第①段中,作者说“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作为现代人的作者是如何看待哀愁的?(4分)18.(1)作者在第⑤段中列举了飘入自己心灵的种种哀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3分)(2)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何反复强调“怎不叫人哀愁”?(2分)19.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这句话?(4分)20.文章的题目是“是谁扼杀了哀愁”,请你结合全文的内容说一说哀愁被扼杀的原因都有哪些?(6分)17.①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②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③没有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共4分,答出两点给4分。)18.(1)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2分)。(答比喻也可以。)(2)反复强调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一旦失去或遭到破坏,就会引发人的哀愁(2分)。19.现代生活已经控制了我们,我们陷入了精神的困境(1分),(本该丰富深厚的)精神,渐渐变得贫乏干枯;(本该敏锐善感的)心灵,渐渐变得麻木萎缩(“精神”“心灵”这个对象给1分,“麻木”“干枯”这种状态给1分)。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揭示了当今时代我们的心灵状态(1分)。20.(1)月新月异、变幻莫测的生活,使我们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导致我们缺少哀愁之感;(2)我们不断追求物质生活的梦想,用物质的满足来代替精神的满足,导致我们丧失了哀愁之感;(3)蒙难后的大自然使我们脱离了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心灵变得干枯,我们失去了哀愁的土壤;(4)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空洞乏味、粗鄙庸俗的作品麻木了我们的感受,污染了我们的心灵,也扼杀了我们的哀愁。(5)欲望和冷漠使我们的哀愁流落了。(共6分,答出三点即得6分)出自唐代诗人卢延让的《苦吟》《苦吟》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安:定。须:胡须。这两句大意是:吟诗时几经推敲,才选定一个合适的字眼,不知不觉间拈断了好些根胡须。这两句通过一个下意识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寻觅妙字佳句时的情态,与贾岛时“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且另具诙谐幽默的意味。可供引用表现诗人作家们创作构思时的艰苦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一.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自画像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什么样的“愁”离愁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着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我们来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出示幻灯片5:〈声声慢〉文字二.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1.生齐读2.师范读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出示幻灯片6:“愁”字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3.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出示幻灯片7:品读词人别样愁情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略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三.鉴赏〈声声慢〉1.提问一生: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出示幻灯片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出示幻灯片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分析起句出示幻灯片10:起句分析图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人的动作、神态环境的悲凉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可插入月考时“冷清”和“清冷”的区别。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举列:朱自清〈荷塘月色〉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略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最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让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同步出示幻灯片11:选取典型意象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出示幻灯片12:酒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到了汉末天下动乱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离愁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2“秋风”意象略讲出示幻灯片13:“秋风”意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3“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出示幻灯片14:“过雁”意象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4略析“黄花”意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7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四.较阅读〈醉〉〈声〉两种不同愁情五.小结出示幻灯片20:小结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扩展阅读: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201*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从201*年7月份开始我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的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给我的体会很深,我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这次培训活动,领导高度重视,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随着信息技术逐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以广泛应用,我越来越感到自己懂得太少,掌握的知识不足。在培训期间,我积极学习,认真聆听专家讲座,学习教学相关策略,用心去领悟教育理论观点,吸取精华;能积极参加网络研讨活动,和各位学员相互交流,共同砌磋,真心探讨。这次培训使我在教学理论和教育观念上得到了大量的补充,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同时也解决了一些我以往教学中的困惑。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1、提高了教育信息技术的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第一天的远程教育培训就让我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要做的还远远不只这些,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
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问题,特别是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思维导图让教学过程更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
2、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这次给我们培训的老师,他们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水平,敬业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经过他们耐心细致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学无止境,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等水平还有待于不断地提高。特别是两个多月的培训所学到的东西,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复习、巩固、运用。真正的把教学和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融会贯通。
3、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
通过这些天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我逐步更新了远程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更能如鱼得水、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方法,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到班级管理中。在培训期间,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们发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解决的根本的问题,发现了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
4、坚定信念,追求理想教育信念,就象一盏明灯,指引着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方向。当今社会多元价值并存,容易让人迷茫,失去方向。“有理想,才会有行动”,追求自己的教育之梦,是每一位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也是中国教育的支撑点之一。我们应心存崇高的教育理想、纯净的思想境界和人文情怀,让我们的教育有灵魂,充满生命力。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远程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短暂的学习,培训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是得益最多的,他们使我对一些教育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明晰;对开展教
研活动的方式更加明确;对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
“虽然短暂的培训学习已将结束,但终身的学习还在继续”。我一定把这些感悟用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并不断的完善它。把教育技术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是谁扼杀了哀愁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作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
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⑦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⑧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红尘?
⑨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17.在第①段中,作者说“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作为现代人的作者是如何看待哀愁的?(4分)
18.(1)作者在第⑤段中列举了飘入自己心灵的种种哀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3分)
(2)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何反复强调“怎不叫人哀愁”?(2分)
19.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这句话?(4分)
20.文章的题目是“是谁扼杀了哀愁”,请你结合全文的内容说一说哀愁被扼杀的原因都有哪些?(6分)
17.①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②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③没有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共4分,答出两点给4分。)
18.(1)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2分)。(答比喻也可以。)
(2)反复强调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一旦失去或遭到破坏,就会引发人的哀愁(2分)。
19.现代生活已经控制了我们,我们陷入了精神的困境(1分),(本该丰富深厚的)精神,渐渐变得贫乏干枯;(本该敏锐善感的)心灵,渐渐变得麻木萎缩
(“精神”“心灵”这个对象给1分,“麻木”“干枯”这种状态给1分)。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揭示了当今时代我们的心灵状态(1分)。
20.(1)月新月异、变幻莫测的生活,使我们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导致我们缺少哀愁之感;(2)我们不断追求物质生活的梦想,用物质的满足来代替精神的满足,导致我们丧失了哀愁之感;(3)蒙难后的大自然使我们脱离了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心灵变得干枯,我们失去了哀愁的土壤;(4)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空洞乏味、粗鄙庸俗的作品麻木了我们的感受,污染了我们的心灵,也扼杀了我们的哀愁。(5)欲望和冷漠使我们的哀愁流落了。(共6分,答出三点即得6分)
出自唐代诗人卢延让的《苦吟》
《苦吟》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安:定。须:胡须。这两句大意是:吟诗时几经推敲,才选定一个合适的字眼,不知不觉间拈断了好些根胡须。
这两句通过一个下意识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寻觅妙字佳句时的情态,与贾岛时“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且另具诙谐幽默的意味。可供引用表现诗人作家们创作构思时的艰苦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教学方式:对
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一.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自画像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
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着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我们来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出示幻灯片5:〈声声慢〉文字二.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1.生齐读2.师范读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出示幻灯片6:“愁”字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3.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出示幻灯片7:品读词人别样愁情(品读提示:)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略)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三.鉴赏〈声声慢〉
1.提问一生: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出示幻灯片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出示幻灯片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分析起句)
出示幻灯片10:起句分析图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人的动作、神态环境的悲凉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
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可插入月考时“冷清”和“清冷”的区别。
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举列:朱自清〈荷塘月色〉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略析“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最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让生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同步出示幻灯片11:选取典型意象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出示幻灯片12: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动乱,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离愁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2)“秋风”意象略讲
出示幻灯片13:“秋风”意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出示幻灯片14:“过雁”意象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4)略析“黄花”意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
(亡国之愁)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
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7)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四.较阅读〈醉〉、〈声〉两种不同愁情五.小结
出示幻灯片20: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 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 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 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48860.html
- 上一篇:乡镇干部培训工作总结
- 下一篇:网络远程培训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