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戚墅堰实验小学201*年生命教育周活动总结

时间:2019-05-26 21:43:34 网站:公文素材库

戚墅堰实验小学201*年生命教育周活动总结

戚墅堰实验小学201*年生命教育周活动总结

为贯彻落实《常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意见》精神,广泛深入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活动,根据常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201*年常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周活动的通知》要求,以及戚区教育文体局关于开展生命周活动的通知,我校整合本校的教育资源,开展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的生命教育周活动。

第一阶段:迎接春天的阳光

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各班的黑板报、宣传栏、校网等阵地进行宣传,营造学校生命教育的氛围。通过一段时间来的宣传,生命教育已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充分发挥国旗下讲话、晨会课的重要作用,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老教师多年教学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学生中开展“我的励志格言”评比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充满信心。

通过学雷锋日和三八妇女节开展节日教育活动。在学雷锋日,要求学生奉献爱心,给他人以关爱和帮助;在“三八”妇女节,要求每位学生完成爱心家庭作业:给妈妈做一张贺卡,送去节日的祝福,主动帮妈妈倒一杯茶,捶捶背,或做一次家务。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感恩他人,感恩父母的情感。第二阶段:沐浴春天的阳光具体活动阶段,我校开展了如下活动1、生命教育周活动启动仪式

阳光宣言。生命教育周活动在一首《让生命更精彩》的诗歌朗诵中拉开了序幕,孩子们如歌的朗诵,为孩子们阐释了生命的价值和高度。教导处韦艳青主任宣布健康心灵,和谐校园,幸福人生“生命教育周”活动启动。介绍了生命教育周中的活动及意义。接着,各年级的学生代表纷纷上台讲述了生命周里他们即将开展的缤纷活动:一年级将开展“好习惯伴我成长”系列活动;二年级将开展“”活动,四年级将开展“阳光体育促成长”活动;三年级的活动主题是“”;五、六年级以“呵护生命,绽放青春”为主题展开青春期健康教育。

2、一年级“好习惯伴我成长”系列活动。

一年级各班上了“安全回家我能行”的班队课。班主任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学生通过看直观课件,认识了简单的交通标志,而且学生们通过情境模拟,看录像,深深认识到了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一人上学、回家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珍爱生命。

3、五年级“课间游戏”活动。

暖风习习,阳光灿烂。在本次生命教育周活动中,五年级的学生齐聚操场,开展了“阳光体育共成长”活动,进行拔河比赛。

场面由低潮转向高潮,同学们的欢呼声,跺脚声融成一片。哨声一响,同学们便使出吃奶的劲,像一只只猛虎似的。这欢快的一幕在灿烂的阳光下,更显出勃勃生机。其实,在这一刻,比赛结果已不再重要,同学们在活动中所体会到的“合作的快乐、运动的愉悦”已成为他们生命中的又一次享受,生命成长的愉悦也正在体现于此。

4、四年级开展“面对困难”主题班队活动

各班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开展“面对困难”主题班队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只有坚持,才能胜利。通过主题班队活动,同学们了解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意义。要求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积极锻炼身体,注意安全,重视生命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勇于战胜挫折,学会坚强;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乐于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提升生命的价值;树立远大的志向,珍惜时间,自强不息,认真学习,提高生命质量,使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夺目。

5、五、六年级“走进花季”系列活动。

3月15日周一的现场心理健康讲座,五、六年级组结合“生命教育周”系列活动,联合常州市龙城网校、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特别邀请了市心理健康专家吴吉老师为我校六年级、五年级的女生举行了一场生动的青春期教育讲座。

吴老师首先给大家看了一段录像,让学生大概了解了青春期少女的生理上的特点,继而耐心地给同学们讲了青春期心理特点,并针对青春期特点预设了一些青少年可能遇到的烦恼:(一、父母对我管束太多,真受不了!二、我的心事向谁说?三、和异性同学交往,怎么就那样不自然!四、我的学习不理想,怎么办?五、我不喜欢学习,怎么办?六、我长得不好看)对于各种烦恼,吴老师还给大家支了招。“青春期的自护”也是青春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尤其是对于女孩了要懂得保护自己。吴老师循循善诱地讲座,使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经历了从刚开始的好奇、羞涩到后来的自然接受并认识到其重要性这么一个过程,应该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活动采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直观地接受了青春期的各方面知识。吴吉老师声情并茂,语言幽默的讲座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吴吉老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青春期遇到的一些问题,给学生新的启迪。

通过这一讲座学生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保健常识,了解了青春期产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变化,解决了青春期的困惑,为正确、平稳地渡过这个时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阶段:谱写生命的乐章活动总结阶段。

1、我校生命教育周系列活动在《戚区教育信息网》、《戚区龙城网校》及学校网等网站上进行了详细报道。

2、开展了“阳光体育,快乐成长”征文、摄影作品评比活动。组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在活动中有许多事情发生,有许多事令人难忘,要求同学们选择一件亲身经历的快乐的事写下来。要写出同学们获得快乐的原因,要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同学们用自己的眼光发现着身边的快乐,寻找着身边的快乐,记录着身边的快乐。这次共收到同学们的习作三百多篇,同学们在习作中记录了自己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后的快乐心情,这种快乐是无与伦比的。

3、“阳光家园”各中队召开“健康心灵体魄强健活泼开朗”主题班队。此次主题班会重在培育学生健康心灵,让每一个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与内涵,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珍爱,让自己的生命与自然、社会、他人建立美好、和谐的关系,从而达到学生健康心灵,师生愉快地学习和生活的目的。生命是美的,所以有歌声;生活是美的,因为这世间充满爱。在班会上,同学们用他们嘹亮的歌声,用他们诗意的朗诵,用他们欢快的舞蹈赞美了生命之美,他们用并不成熟的眼光关注生活,他们稚嫩的心灵学会了感恩,他们用质朴行动去关爱他人,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善待生命、健康成长,呵护心灵,珍爱生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五(4)班的主题班队活动《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争做四好少年》作为校级精品班队活动展示。

4、“阳光行动”各中队建立红领巾爱心站,帮助身边的学困生和家庭困难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活动能力。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引领学生走出心灵阴影。我校设立学生“阳光”信箱,深入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教育活动。在信件中,学生们写下了自己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家庭、心理等方面所碰到的烦恼的问题,写下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提出了他们的问题和烦恼。学生的每一封信都能让我们发现一些存在于学生身上但表面不易被觉察的问题,这就为我们更细致深入地开展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线索。面对每一封信我们都以至诚的态度,认真细致地阅读每一封信,分析其中的内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解答指导,或给出建议,或提出我们的观点。如遇到一些有共性的问题,就将其展开,在班级中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举行主题班会,使全体学生都能受到教育和启迪。“阳光信箱”,这种沟通渠道像一缕缕阳光,照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阳光和温暖。是心与心的坦诚交流,使许多迷茫的孩子找到了心灵的突破口,它是一把开启学生心扉的“金钥匙”。

5、评选“阳光少年”

为推进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塑造阳光心灵,所以在活动中评选了一批“阳光少年”。这些同学都热爱学习,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意志坚强,勇于拼搏,敢于和困难、挫折作斗争;心理健康,乐观开朗,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收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我们将继续关注生命教育这个永恒的话题,以生命教育为主线,抓好学校各项工作,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我校学生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释放他们的生命激情,让生命之花开得更灿烂、更亮丽!

扩展阅读:用生命表达教育201*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会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它将精神成长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了教育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多地提出和实施自我教育、潜在教育、人性化教育、成长教育、生命教育,使学生拥有自由的空气、民主的精神、平等的对话、心灵的撞击、成长的体验、探索的追求、丰富的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应当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在实处,真正树立终身教育观,为生命成长的需要服务,让教育真正成为唤醒心灵的音乐,让学生享受生命,享受人生,这决不是教育的偏离与叛逆。

这个命题的缘由:

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缤纷的世界尽管有很多的精彩,但是也有很多的无奈。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命愈发地彷徨,教育遭遇着迷失。教育与生命的隔离,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误区,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于是我们祈求回归。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人类的发明创造是空前的,不仅发明了卫星,征服了宇宙和太空,而且基因的重组,也在征服着人类自身、生命自身。科学技术差不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空调、汽车、冰箱、电视、网络等等,使我们的生活更舒适、更便捷。这也导致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迷信与崇拜。当人类为一项新

的发明而欢呼,为一项新的技术而雀跃的时候,忘却的是自己的生命的存在。想一想,20世纪战争频发,几乎每一次都有新技术用于战争(二战使用原子弹,海湾战争的飞毛腿,轰炸南斯拉夫的贫铀弹等等,这种技术不仅残害了人的自身,而且殃及人类生存的家园,物种的灭绝、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水资源的枯竭,土地的沙漠化等等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迷信与崇拜更导致了对精神世界的淡忘与忽视。所以我们看到,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我们的幸福指数下降了(201*年,《新世纪周刊》的调查显示,我国老百姓自我评定的幸福指数,平均不到65分。而每月4000~6000元收入的群体,反而没有两头的人幸福感强,倒U形,城里人没有农村人幸福感强。)。物质生活的富足掩饰不住精神生活的苍白,美酒佳肴抵不过粗茶淡饭。所以,我们看到人们匆忙的脚步,为利而来,为利而往,拼命的挣钱,拼命地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感官的刺激,活的空虚、活的无聊,忘记了自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生活是什么。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可能更多地从教育中发现问题。

教育应该源于对生命的爱与传承,源于对人自然天性的启发与唤醒。但由于对科学技术的过分追求,当下的教育表现出了极大的功利性和工具性。教育是为了什么?,我们不妨可以这样问: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如果您是一个官员,您可能回答:为了促进经济建与发展,因此,科教兴国、兴市、兴区成为流行语,而没有听说科教兴人。如果您是家长,问您为什么让孩子接受教

育?,您可能回答:找好工作,过舒适的生活。于是我们从孩子幼儿园时代,就逼着孩子读书,应试。作为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孩子们的时候,你可曾问过自己:教育,是为了什么?所以,人们重视教育,仅仅是看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也就是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忽视教育的自身价值在于人性的唤醒与提升,在于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所以有人说:教育是傍着大款提高了身价。目前的教育似乎更多的是关注了科技的发展而忽略了人的发展。教育应该具有两个功能,一是教人何以为生的手段,教人如何的谋生,二是引导人思考人生的意义,而当下的教育似乎忽视了引导人对为何而生(为什么活着)的思考,放弃了对人精神生命的关怀,教育不是教人成人而是教人成材教育,这是教育的异化。

由此,我们看到,当今的社会上和课堂上经常发生着一些本不该发生的事情,甚至是一些令人久久不能平静的寒心事。这一切都源于什么?是源于教育对生命的淡漠和对人性的淡忘。所以,我今天想用生活中关于生命的故事来表达对教育的理解。

先来厘清两个概念,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生命:单说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应该说是一个双重的存在,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双重存在。

自然生命:即是我们活生生的肉体生命的存在。我们呼吸就说明我们自然生命的存在。这是人一切生命活动的前提。同自然界的其他

生物一样,作为自然生命,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自然界之中。

我们的自然生命来源于哪?自然生命是一个被动的出生:人可能发现自己处在两端,一端是‘被生’,另一端是‘死亡’。我从虚无中来,又回到虚无中去。

海德格尔《人是谁》

释义:被生,海德哲学用语,亦被译为被抛入性,人是一个被动的出生,是被抛掷到世上来的。在《苏菲的世界》里,一个4岁的小姑娘被一个问题困扰着,这个问题也困扰着人类:我是谁?我从何处来,将何处去?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出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死去,你我都是被动的存在于世界之中的,你和我的存在都是偶然存在。

人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肉体生命的消失,就意味着自然生命的结束。人就是这样的两个端点:生与死构成了完整的人生。这样看,人的生命是被动的,偶然的存在,那么在生与死之间的人生路上,我们活着,我们的生命有意义吗?

我们说,人作为肉身存在的同时,又是一种有思想的存在。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给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宿命,纵使现代科学技术先进到能探索宇宙的奥秘,能克隆生命,能探测控制人的意识,也还是

无法克服生命本身的脆弱性,他注定要死亡。但是,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类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因此,一个人在宇宙中占有两个空间,一个是自然的我们,一个是思想的我们。这是人和自然界其他生命体的根本区别。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思想的存在。

精神生命:思想的存在就决定了人具有与其他生命不同的精神生命的存在。精神即是人的意识、人的思维活动的表现,它包括一个人所有思想、感情和行为。在荣格看来,一个人的精神便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人生命的指南。如果说,自然生命是一个人的外在生命的话,精神生命便是超越自然生命的内在生命,是自我生发一种生命。精神生命是一个人的主动出生。

我们决定不了我们的被生,我们决定不了我们的自然生命,我们无法主宰自己怎样来到人间,也无法主宰自己如何离开人世,但在生与死之间的人生路上,我们却可以主宰自己,我们主动出生的只有伴随我们成长的灵魂我们的精神生命。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主动出生的精神生命的存在。一个人没有精神生命的存在,就是行尸走肉。因此,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应该是着眼于生命意义的追求,人不仅仅是为了面包而活着,而是讲求活着的意义与价值。生命为何而存在?人为什么活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表现了人精神生命的独特价值。

人是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完美结合。人作为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双重存在,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无论是自然生命的发育完善,还是精神生命的成长成熟,都离不开教育。人类一代代繁衍,一代代传承,有荒蛮走向文明,靠的是什么?是教育。康德说:人(自然生命

之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成为人(精神生命之人)。教育是人生命的存在形式,生命永远伴随着教育。

什么是教育

对教育的阐释有很多,从古至今,从中国到西方。我个人赞同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生活的意义)肉(生活的技能)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用二元目的论看,教育具有两种功能,生活技能的传授和生命意义的启迪。这就是说,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以文化作为中介,通过教育从人生命的深处唤醒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认识自身存在的意义,使人的生命潜能、自由天性以及创造力得以焕发出来。人可以比喻为一座丰富的矿藏,里面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宝藏,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发现这些宝藏并将它们挖掘出来,使人获得裨益。所以,教育不是外在知识的死记硬背和简单的堆积,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人内在潜能的唤醒。

那么,教育如何唤醒潜能,启迪智慧,融入生命,最终提升生命的价值意义呢?我想应该首先源于对自然生命的敬畏,再者是对精神生命的提升。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

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会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一、对自然生命的敬畏1、关于敬畏(尊敬,敬重)当一切当下时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场特大的泥石流一夜间将小山村夷为平地。当救援人员赶到一座小木屋前时,人们看到了惊人一幕。

在堆满泥沙的小木屋里,一个全身赤裸的小女孩奇迹般地蜷缩在屋梁下。人们赶紧抱起小女孩,而小女孩却不肯离开,用手指着自己蜷缩的地方哭喊:妈妈人们顺着孩子的手势看去,在她身下的泥沙里,隐隐露出一双手。救援人员立即沿着那双手刨着泥沙。很快,一个女人雕塑般呈现在人们面前,全身僵硬,两腿站立,双臂高高举过头顶。这时,女孩还不肯离开,指着泥坑又呼喊:爸爸,救援人员于是继续往下刨,一个的男人又雕塑般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全身笔挺,双肩高高耸起。

原来,一家三口人就像叠罗汉一样,女人站在男人肩上,双手高举着孩子。这一幕让人无不动容。

《马太福音》中有慧语:当一切倒下时,唯有爱巍然屹立。唯有爱巍然屹立多年前,台湾高雄一位临产孕妇不幸遭遇火灾,被救出火场送往

医院时已经没有了心跳。当人们发现她时,她的身体呈曲弓状,双手护住肚皮,状似保护腹中胎儿。当医生扳开她焦黑的尸体后,赫然发现她的肚皮依然白皙。她被送往医院时离救出火场超过28分钟,奇迹的是胎儿还有心跳,医生很快为孕妇实施体外按摩,帮助胎儿的脐带血液流动,并立即实施了剖腹产,不到半小时,就把胎儿取出,竟是一个活泼健康的男孩。当医护人员从这名孕妇体内取出白胖的婴儿时均为之动容,深刻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母爱的伟大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名叫刘斌的医生讲述的十年前在医科大学当学生的情景。那是上活体解剖实验课。由刘斌主刀,两名同学做助手。刘斌自信地选了一只又大又肥的兔子,和助手们七手八脚地将它从笼子里拉出来,它拼命挣扎着,一双通红的眼睛里充满恐惧,好像还带着几分哀求。但学生们视而不见,麻利地把兔子固定好,刮毛备皮,注射麻药。但不知为什么,足量的麻药对兔子没起什么作用,先后注射了三次麻药,兔子还是精精神神的,眼睛瞪着人们。于是,又一管麻药下去,兔子终于支持不住了,在它半睡半醒之间,刘斌下了刀。然而,就在刘斌的手术刀刚从兔子的颈部纵剖到胸部的时候,兔子又开始较劲,它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红红的眼睛仿佛要瞪出眼眶。眼神里除了恐惧,还有仇恨,甚至绝望,它似乎已经明白了眼前的人们要将它带往地狱。它拼尽全力挣扎,全身抖动,虽然四肢被紧紧固定着,但它的头左右摇摆,仿佛要挣脱出来,并吱吱叫着。

静静的解剖室里只有兔子凄惨的叫声。让人触目惊心,毛骨悚然。

但实验在继续,兔子却越来越平静以致奄奄一息了。当刘斌的手术刀一层层将兔子的肚皮剖开的时候,人们惊呆了,刘斌的手在颤,心也在颤,兔子的肚子里整整有七只小兔。

在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刘斌不敢上解剖课,无法面对被固定在解剖台上的生命。兔妈妈所做的一切源于母爱,那是一种母亲的本性,这使它那么勇敢地、坚强地、不可思议的搏斗着、抗争着,这是对新生命的渴望使然。

对新生命的渴望汶川地震发生后还有一则动人的故事:5月13日下午,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数十救援人员在奋力挖掘,寻找存活的伤者。突然,一个令人震惊的场景出现在了志愿者眼前: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失去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房,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粘满灰尘的双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人们将女婴抱起,离开母亲的乳房时,她立刻哭闹起来。看到女婴的反应,在场者无不掩面。

当时参与抢救的有一个妇产科医生,一个叫龚晋的30多岁的小伙子,在妇产科见惯了初生的妈妈给孩子喂奶的场景,而此时此刻,这样一个幸福的场景却让他产生无法抑制的悲恸。

汶川地震发生后,有无数人凭着坚强的身体和坚韧的毅力在挑战着生命的极限。大家还记得,在地震发生七天半之后,人们在废墟中

发现了生存了179小时的一名叫马元江的男子,还顽强地活着。我们要感谢这些幸存者,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生命的韧性和生命的珍贵,萌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生命是多么的伟大,生命力是多么的旺盛,我们怎么能不对这样的生命怀有敬畏之心呢?

关于敬畏社会反思

校园安全,竟如此脆弱吗?如果学校能早点开门

如果我们有校园安全计划如果我们的安全教育能更到位

我们多么希望,能挽回这些孩子的生命;我们需要尽快,让这些如果成为现实。短短的55秒,13个孩子被捅,8人遇难。

事件发生在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杀人者曾是一名外科医生。

泪水在这起惨绝人寰的杀人血案面前,是那么的无力。我们能做什么,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祈福

201*年3月23日晚,许多南平当地市民自发在凶杀发生地实验小学门口送上鲜花、点燃祈福的蜡烛。一位陈小姐在祈福时不禁落着泪说衷心祝妈妈们坚强,挺过难关。

201*年3月23日,成为南平这个依山而建平静小城一个不平静的日子。

23日晚6时30分许,南平实验小学门口燃起了温暖的烛光,地上摆满了一束束鲜花,上百市民陆续自发前来事发地点祈福,虽然当晚天下起了雨,但是前往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手持菊花或是蜡烛、纸钱的人们便走上街头,大家没有忘记那些无辜身亡的孩子们。在实验小学校门旁,一处30米左右的铁栏上摆满了市民献上的黄菊花。地上一排排的烛火在微风中不停跳动,如同孩子们顽皮的心灵,又像是指向天堂的路灯。

亲爱的孩子,我们素未谋面,但我希望我的爱能传到天堂。你们会做天使,保佑爱你们的人,给他们勇气,让他们坚强。一位年轻的女孩拿着笔在贴纸上留言,字还没写完,泪已流下。

孩子你已离开了心爱的校园,但墙上你的面庞依然;走在天堂的路上可否艰难?那让我们的心把你的小手紧紧相牵,让你走的不再蹒跚。孩子不要再那路上频频回看,即使我们婆娑泪眼。天堂里应该有阳光和校园,相信不久你们的读书声会响彻在天边。孩子不要再有任何的挂念,铅笔和书包已经为你整齐摆完,还有你照片中笑脸的灿烂。

我们能做什么,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关于犀利哥的思考

最近网上关于犀利哥的照片以及视屏铺天盖地,很多人都把他当作是酒足饭饱后娱乐的话题。俊美的面庞、忧郁的眼神、冷酷的气质、潮人的装扮,不久前这位被网友们称为犀利哥的流浪汉偶然的一张街头照片在网络首度亮相就瞬间走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很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强大的网络效应让犀利哥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家人,回到了家。令人无法容忍的是,有人竟对脱去潮服后的犀利哥不再犀利感到了失望。过多的人所关注的并不是犀利哥现在的处境,而是犀利哥从哪里来的?他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他的发型,他的服饰,他的包。一些很无趣的东西。更有甚者,是把犀利哥当作一种时尚的风向标。把他当作是中国最帅的乞丐。不得不说,他引起别人关注是件好事。因为这或许,可以通过关注,得到别人的一些帮助。但是我发现我们大家所关注的重心,并不是怎么去帮助他。而是从怎么去娱乐他,怎么去从他身上挖掘一些可以爆笑的地方,以及可以调侃的方向。不得不说当今的人们,不知是否被亚健康困饶太久?还是被工作的压力打压的太喘?人们好象在物质生活慢慢的跟上与时俱进的时候,精神生活却又出现问题?他衣着褴褛,决不是为了审美,只是穿无可穿;他头发蓬乱,那不是特殊的发型设计,而是没条件梳洗;他眼神忧郁,是对未来生活觉得迷茫,绝非为了装酷。他不是什么时尚达人,而是一个没有生活来源,远离家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人。这

原本是一个悲惨的人生故事,却被以娱乐精神来消费了,甚至连那份同情心,也被抹上了浓重的娱乐色彩。

引用一段法律条文:《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

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啥叫侵犯公民肖像权?一是未经本人同意;二是以赢利为目的。网络论坛发帖人图个好玩当潮人,但网站容许乱发这种好玩的照片,图的却是利。再说,照片被媒体曝光,犀利哥是否同意?还有,他不同意的话,有能力制止否?这牵扯的是人权一种出自网民的、却被网站纵容的对弱势群体的歧视甚至把玩,现在就这么有意无意地和法律对垒着。

倘若文章没有报道,会有多少人去关注犀利哥?会有多少人给予他帮助?会有多少人去亲近他?我想答案应该,是你和我都可以想象的。

拍卖行抢注商标、拍商业广告。家人的商业计划。

教育,献给生命的礼物《读者》201*年第六期

201*年4月1日深夜,来自江苏北部沭阳县的4个失业青年潜入南京一栋别墅行窃,被发现后,他们持刀杀害了屋主德国人普方(时任中德合资扬州亚星奔驰公司外方副总经理)及其妻子、儿子和女儿。案发后,4名18岁21岁的凶手随即被捕,后被法院判处死刑。案发后,普方先生的母亲从德国赶到南京,在了解了案情之后,老人作出一个让中国人觉得很陌生的决定她写信给地方法院,表示不希望判4个年轻人死刑。德国没有死刑。我们会觉得,他们的死不能改变现实。

在当时中国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有德国记者转达了普方家属希望宽恕被告的愿望。外交部方面回应中国的司法机关是根据中国的有关法律来审理此案的。最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了4名被告的上诉,维持死刑的判决。

这起当时轰动全国的特大涉外灭门惨案很快结了案,但故事并没有结束。

就在那年11月,在南京居住的一些德国人及其他外国侨民设立了纪念普方一家的协会,自此致力于改变江苏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状况。协会用募集到的捐款为苏北贫困家庭的孩子支付学费,希望他们

能完成中国法律规定的9年制义务教育,为他们走上自主而充实的人生道路创造机会。因为庭审中的一个细节给他们触动很深:那4个来自苏北农村的年轻人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正式的工作。

如果你自己有个比较好的教育背景,就有了自己的未来和机会。他们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有机会的话,人就不会想去做坏事,他会做好事,这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好处。

当地的教育工作者听说有人愿意资助孩子上学都很高兴,表示一定要推选品学兼优的学生。然而这并不是普方协会设立助学金的初衷。他们只希望人人都能享受均等的受教育权利。这一举动默默延续了9年,虽然已有超过500名的中国贫困学生因此圆了求学梦,但它至今鲜为人知。

有很多中国人不能理解,人被杀了,还来做好事?其实,西方的宗教文化一直将追求和解与宽恕作为一个重要主题。这也是对生命的敬畏。他们说:教育,是献给生命的礼物。

2、关于自杀知道9月10日是什么日子吗?9月10日还是另一个节日世界预防自杀日。201*年9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确定的全球第一个预防自杀日。

有数据表明,自杀已成为我国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岁的

年轻人群的第一大死因。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统计,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而青少年人群和女性人群是自杀的主要群体。据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的一份资料显示,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更令专家震惊的是,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关于青少年自杀,网上的消息不断地刷新。

我们身边:塘沽一中高二三班刘静3月1日,李念晨3月29日,跳楼自杀。

可我从来不鄙视90后,反而认为新一代都是比老一代强的。可是十七八岁的孩子们,骨子里流着叛逆的血液,正处于叛逆心理严重的时期。做事情往往不计后果,所谓三思而后行,更是难以做到了。当你把脚踏空那一刹那,请想想你的爹妈,请想想以后的日子里,饭桌上没有你,他们年迈之后,谁来赡养他们。他们老了,谁来伺候他们?我们一中的学生难道是一个根本不懂得报答父母的人么?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很多,多的数不过来。《奋斗》大家伙都看过吧,有一集路亚讯在工地面前对陆涛说,你现在所觉得头疼不已不能逾越的坎坷,等过20年过个几十年,你回首,真的它不算什么,只不过是你漫长人生旅途中的一点小事。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生死,也不过是一种状态。死了,没有知觉,没有感触,不能和朋友在一起,不能再和家人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了。如果生命有种东西能

称为永远,那就是我们的长眠~~~因此,珍惜好我们短暂的一生吧!我们每个人活着,都要自我实现。十七八岁,正是花季雨季的你们,要顶天立地的用自己的心面对生活,感悟生活带给我们的东西。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

看破红尘,既然我们生活在世俗的世界和社会里,就不要自命清高,我们都不是槛外人。

红领巾死结拷问社会

201*年11月份青海省一名11岁小学生在家中用红领巾自杀。12月,一名11岁的湖南籍小学生用红领巾自缢身亡。同月,云南晋宁县一间寄宿制小学的12岁男孩,同样用红领巾在床沿铁架上结束了生命。他们有的是受到老师的批评受不了,有的是因为单亲或留守儿童。

致命的上课讲话

201*年1月21日清晨8:06,江苏省阜宁县明达中学的第一节

课刚进行到第26分钟。高三(7)班18岁的郭大龙走进了位于六楼的高一(2)班。正在听讲的学生们十分惊讶地看着这位古怪的男生,郭大龙漠然无视投向自己的数十目光。他一边走向窗口,一边轻轻地说:借你们的教室用一下。正在上课的数学老师只来得及问了两句:做什么?做什么?这个男生已经从窗口纵身跃下。没有人知道,他是以怎样的心情走向六楼的。从出教室到跳楼,仅仅只有三分钟,他就与同学亲人阴阳两隔。自杀的原因也很快被师生们口耳相传,导火线小得令人震惊,居然是上课讲话。

1月18日的一节语文课上,高三(7)班一位刘姓学生边和同学讲话,边伸手拍了一下坐在前面的郭大龙的肩膀,就在郭大龙回头的一刹那,被正在上课的刘雯雯老师揪个正着。三人随即被叫到教室后面罚站。郭大龙向刘雯雯坚持自己并没有讲话,所以不该罚站。接下来1月19、20日两天,刘雯雯和大龙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一件本来十分平常的上课讲话事件拖延了数天还未了结,应该是刘老师叫他写检查,在班级里读,还叫他带家长来。

1月21日,学生们到校刚准备上早读课,刘雯雯来了,她一坐下就把大龙叫上了讲台。紧接着的第一节课从7:40开始,正是刘雯雯教的语文课。课上到8:00左右,已经被罚站了近一小时的郭大龙突然出声。他说:耽误大家几分钟时间,就那天事情我作个检查。这时的大龙嘴唇瘪着,似乎在忍着哭,显然十分委屈。但刘雯雯老师并没有停止讲课,开始叫学生上讲台去做题目。根本就不给大龙做检查的机会。然后他就出去了,事情就发生了。数字统计:

201*年1月14日,广州市第25中学初一女生Amy从家中8楼纵身跳下;

201*年2月16日,广东东莞高级中学一名高一女生黄同学从教学楼6楼跳下;

201*年3月8日,江苏常州北郊中学高一学生刘小江在自己家里跳楼身亡;

201*年3月15日,湖南湘潭县某中学高三女生肖容从学生公寓6楼楼顶纵身跳下;

201*年3月17日,河南省南阳西峡一高17岁的高三女生小蓓从5层高的教学楼上翻身跃下;

201*年3月21日,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高一(23)班学生宋锬从自家三楼阳台上头朝下跳下;

201*年5月4日,巫山巫峡小学六年级2班的4位小学生集体服毒自杀;

201*年9月23日,黄石市阳新县16岁的少年小林(化名)在坠楼身亡;

孩子为什么会自杀

一位资深教师提出,首先要从成人身上找原因,而成人包括孩子的教师、家长。学习成绩的好坏几乎成了成年人评价孩子的惟一标准,过高的期望,成为无形的杀手。青春期的困惑,对社会、人生的迷惘。这里也折射出教育中对生命教育的缺失。由于过于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过于追求的对技术理性、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目的理性。我们的教育很少问及人为何而活?应该如何生活?又如何能活出应有的生命价值?对这些根本问题的回答,对这些问题的的追问与回应,有助于拯救技术时代、功利时代、物质主义时代人的心灵失衡,实现身心灵、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帮助人认识生命、进而肯定、爱惜并尊重生命,以虔诚自护之心与自然共处共荣,增进生活的智慧,自我超越,展现声明的意义与永恒的价值。

3、关于冷漠北川中学杀人案

201*年1月4日凌晨,北川中学的男生母志鹏起床小解后,拿着两把锋利修长的刀,走进了斜对门的302寝室,将熟睡中的学生李浩龙杀死。他不知道自己亲手杀害的这位同学是谁。在教室里,他拿出了一本笔记本,写道: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对不起这个同学,我又不认识人家,为什么把人家杀了呢?我很后悔!为何发生如此惨剧,杀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理由何在?据说是母志鹏同学是为了杀个人就可以不上学。地震后遗症。厌学。

马家爵杀人事件。这是马家爵。云南大学学生,来自贫寒家庭,肩负父母的期望。但201*年2月的一天,他将自己的4位同窗杀害在宿舍中。

马加爵第二:

郭力维与被害人赵研系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同宿舍同学。郭力维因赵研打呼噜影响其休息,曾将赵研晚上打呼噜的视频传到校内网上,引起赵研不满。二人不睦。被告人郭力维自称此后赵研多次借机辱骂我,遂产生杀死赵研的想法。201*年11月14日凌晨3时30分左右,郭力维趁同学熟睡之机,持事先准备好的尖刀扎被害人赵研胸部、背部数刀,致使赵研因左胸部刺创致心脏破裂造成失血性休克死亡。作案后,郭力维拨打"110"电话报警并在现场等候,公安人员到达后将被告人郭力维抓获。201*年3月25日判死缓。

201*年6月在中国矿业大学,有一名男生,因3位同宿舍同学平时不喜欢和他在一起玩,竟然心生歹念,在3位同学的饭里投毒,一种叫做铊的化学毒素。回溯到15年前清华大学女生朱令的悲剧。至今凶手不知何人。(照片)一个青春美丽、多才多艺的女孩,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直到今天,谁伤害了她,仍是一个谜。

4、追问语言是存在的家追问是思的虔诚

海德格尔

为什么自杀者如此选择?为什么杀人者如此冷漠?为什么现在有的孩子的心比铊还毒?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还有一件事值得我们思考:201*年,感动中国给了衡阳火灾的二十多位官兵,他们被命名为英雄群体。许多人被他们感动着。但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当所有的人都被救了出来,房屋只剩下一个岌岌可危的空壳的时候(据说此建筑还是一个豆腐渣工程),我们的官员还要士兵往上冲,最后房子倒塌了,二十几条鲜活的生命丧生火海,这合理吗?我们看到他们亲人悲伤的眼泪了吗?我们固然对英雄

由衷地敬佩,但我们不应该盛赞这种英雄的悲剧,而应该尽量减少英雄悲剧的发生。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意识到生命比财产更重要的话,这个时候,我们选择的应该是什么?是撤下来保全生命,还是接着往上冲?这是价值判断问题。而这种价值判断,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是很少被审问的。在我们的教育中,给孩子们这方面的提醒太少要知道,人的生命比一切都重要,在危难来临时,首先要保护的就是生命,因为生命是有限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生命只有单程路。

曾经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记述了美国某小学发生火灾,学生陆续从火海中逃离出来,但老师发现少了两名学生,于是让所有学生到火场外去寻找他们。但一位中国学生却认为,他们两个一定是在火场中没有逃出来,于是,在没有向老师报告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我们的小英雄不幸遇难,而他要救的那两个美国学生早就顺利逃生。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在我们看来的小英雄,美国学校竟没有表扬,反而校方因为没有教育好中国学生如何逃生而受到地方当局的处罚。美国人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以往的教育习惯于教人学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炸碉堡的英雄壮举,在孩子中学习王二小、学习赖宁。而这种教育所蕴含的价值是个人生命是无足轻重的,对于一个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儿童,我们的教育也是要求他为国家利益恪守职责。这种对生命若罔闻,甚至是践踏生命的教育更值得我们反思。

所以,《北京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已经将沿用了20多年的

遇到坏人坏事要主动报告,敢于斗争这条中的敢于斗争去掉了,校改成了机智斗争。同时,告诉孩子遇到火灾要及时拨打火警电话,遇到坏人要机智逃离,求救警察或报警等。这反映了我们已经开始理智地对待生命,保护生命。教育首先就是要珍惜生命。

所以,出于对生命的眷顾,我们已经将《王二小》这一课从教材中撤出,许多学校将赖宁的照片从走廊的墙上摘掉,这样做不是不宣传他们是英雄,这样的大义,但这危难不是那么小的、还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孩子的可以担当的。这也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

所以,面对生命,我们要想一想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教育的高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孩子敬畏他人生命和自己生命的意识,尊重和保护个体生命存在的权利。教育不是教人去死,而是教人去活,活得幸福,活得有尊严。对教育而言,应该把这种理念放在思考的第一位。

当我们追问年少的自杀者为何如此选择?杀人者如此冷漠的时候,从表层上看,原因很多,诸如学习压力过大,经不起生活挫折,对自然生命淡漠,但究其深层原因,是精神生命的缺失,是精神的浅显与偏执。精神生病,就可能导致自然生命的终结,精神于自然生命是何其的重要。面对刚刚萌生的精神生命,面对踏着铃声进课堂、回到家不声不响、网络上倾吐衷肠,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小学生看似标新立异的生活轨迹,却折射出他们孤独、冷漠的心理困惑的现实状态,教育该如何担当?

二、对精神生命的提升

1、关于尊重刘小枫的故事初到香港时,刘小枫住在一个曲径通幽的旧山村,村民爱养猫,满村是猫。一天他用余食喂猫,有两只小猫来吃。一只干瘦,长得不好看,一只长得圆润,特别好看。他便驱赶长得不好看的小猫,只想让长得好看的小猫吃,不料被一个15岁光景的小姑娘看到了,她趴在围墙上对刘小枫说:我刚学英文时,不懂Iwasborn是什么意思。中文的动词是主动态,我出生了,英文是被动态,直译成我被出生了。我觉得英文的意思对。我生命起点不在我自己手里,不是由我决定的。我不能决定我身体的美或丑、(我的性格)我心性的明朗或忧暗、我意志的坚韧与软弱,我自己的诞生完全是偶然的造化,不是我出生了我自己,而是我被出生了。丑小猫倒霉完全因为自己如此被出生了,它活该?谁会给丑小猫带来安慰?。小姑娘的话,让刘小枫羞愧羞愧万分。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想一想在我们的教育中是不是也存在因着我们自己的好恶而有意偏袒和歧视学生的行为?

一个优秀教师面对学生的上课提问,一看见你举手,我就烦。

正如美国人戈登〃德莱顿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的: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他就学会了羞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

尊严,是人生命的根本,是人深层的脸面,一个人可以忍受肉体的折磨和煎熬,但不可以忍受人格的侮辱和尊严的侵犯,教育要以人为本,首先就要从尊重开始。

关于尊重,我也想为大家介绍一位老师: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被顾明远先生誉为具有高雅、睿智、亲和、自信气质的魅力教师刘可钦。

刘可钦认为,人被接纳,才会有被理解的感动,人被理解,才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叫宽容。在宽容的氛围中,才会有包容和尊重。在这份尊重中蕴含了一份信任,这份信任又会带来自尊,而自尊又会产生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这正是教师期望的结果。

有了这样的教育态度,才有她这样处理问题的方法:她的班上有个男孩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由于先天原因,他的动作极不协调,走路歪歪扭扭、磕磕碰碰,行走困难。男孩妈妈不希望他参加集体活动,免得拉班级后腿。这让可钦老师心酸。她开始观察男孩的一举一动,课间活动,体育课上,集体活动时,他一个人呆坐教室,纹丝不动。但是,从男孩的眼睛里,可钦老师读到了一种渴望,他渴望和小伙伴

们在一起。一次,学校要组织广播操比赛,可钦老师决定让这个男孩参加。尽管男孩很认真地做每一个动作,但由于身体原因,他在队伍里很不和谐,跟不上节奏。只要这男孩出现在队伍里,其他同学就开始不满。于是,可钦老师让大家商量给他一个机会,一个适合的位。结果就有学生出主意,让他举队牌。结果比赛那天,这个男孩举着队牌笔直地站在队伍的最前列,举得那样用心,笑得那样开心。

我被刘可钦老师感动,感动于她珍视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生命。她让每一个孩子感觉到存在的重要,她让教育的视野中没有了盲区。

曾经有这样的感叹:当一位学生每天早晨睁开眼睛就会想到我有一位伟大的老师,我每天都能见到他,并且能从他那里汲取精神的源泉,获取生存的动力,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呀!我想,刘老师一定是这样的老师,让我们扪心自问:我是吗?

所以,陶行知先生说: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着汽车大王捐助一千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踟蹰;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子那么的悲哀;他没有打到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找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写的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人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想一想,我们的教育中,对孩子是否有这般的关爱与尊重。

2、关于自由自由是生命的本质。(人的主体性的要求,是生命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对于自由,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

作为法律名词:自由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如言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等。

从社会学说,自由是在不侵害别人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这种决定当然是有条件的,是受到自己本身的能力、掌握的信息、外界环境的制约等限制。

在中国古文里,自由就是由于自己,就是不由外加的自己作主。在古代思想里,自由就是自然,就是心灵的无拘无束。

在西方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意味着自主、自立和人格上的独立。

自由是人的天性,是人具有创造力、具有生命活力的本原。教育所倡导的自由,就是给学生自由自在的思维和灵动的心灵与空间,让他们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在自由中生成、发展自己。随着自己的天性而来而去。

一个关于自由的故事: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在美术课上画一幅画。他先画了一张大桌子,旁边摆了三把椅子,桌上有三副碗筷,还有几碟菜,上面还冒着热气。老师在行间巡视,每走过一次这个男孩身边,画面上就新添了一些东西:妈妈站在桌旁了,手里还捧着一大碗汤,再次过来,爸爸出现了,最后,男孩在饭桌上画了一盏很大的灯,周围还划出了许多表示发光的线条。老师不觉站住了,微笑着,心想:这孩子真是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那满满一屋的温馨都从这稚嫩的笔下自然流露出来。

但是这个时候,男孩摸出一根粗粗的黑蜡笔,从画的上方开始,一笔一笔地涂上了黑色,又用力又严密地将刚刚画出来的温馨画面完全盖住了。老师不禁一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孩子的心理有问题了?老师不禁大声问道:为什么?为什么要涂掉?

孩子抬起红红的小脸对老师一笑:停电了呀!

从孩子顽皮的笑容里可以看出他的自由与快乐。还有什么比这自由的表达更痛快的事情呢?在他小小的世界里,他做了自己的主宰,在他的世界里,他自由地说着自己的话,唱着自己的歌,创造者自己想要的生活。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世界的眼光,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这样说: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去代替他们的,那简直就是愚蠢的事情。因此教育必须遵循儿

童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想想看,在我们的教育中是不是存在着把我们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们的时候?

(死亡诗社)

因此,教育应把生命看做发展的主体,珍视一个人发自天性的自然的主动权,让每个人的心灵更为自由。多给孩子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使其有思维的自由、心灵的自由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识、目的、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在自我决定的创造中、走向生命的自由,这是我们交流的第三个话题:

3、关于潜能潜能是一个人的内在能量。

何谓儿童?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范梅南《童年的秘密》)

学生具有“未完成性”。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一个人自我实现唤醒潜能(奥修)

教育如何唤醒沉睡的潜能?关键是顺应天性关于帝王蛾的故事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种蛾子名叫帝王蛾。帝王蛾的幼虫时期是在一个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度过的。当他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这狭小通道对它来讲无疑成了鬼门关。它娇嫩的身躯必须拼尽全力才可以破茧而出。太多太多的幼虫在往外冲杀的时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飞翔这个词的悲壮祭品。于是有人怀了悲悯恻隐之心,企图把那幼虫的生命通道修得宽阔一些。他们拿来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这样一来,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从那个洞口里钻了出来。但是,所有因得到了救助而见到天日的蛾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它们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前行!原来,那鬼门关般的狭小茧洞正是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穿越的时刻,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惟有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飞翔。人为地将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机会,生出来的帝王蛾便永远与飞翔无缘。

是不是我们的家长也多是怀了爱怜之心的父母,总是怕孩子吃苦受累,于是把孩子的生命通道修得特别宽畅,让孩子"快乐"地成长;现在的老师也大有怀了恻隐之心,他们怕学生做不出"标准答案",怕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要求相差太远,居然把答案一字不差地读给学生!这样下去,将来的社会上,会有多少能够展翅飞翔的帝王蛾呢?

明朝人吕撰在《泾野子〃内篇》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人有5

子,但5子各有千秋:长子质朴,次子聪明,三子目盲,四子背驼,五子脚跛。按照常理看,这家人日子定会很难过。但此人不因自家五子三残而心常戚戚焉,而是根据五个儿子的自身特点,择其所长:老大质朴,让他务农;老二聪慧,让他经商;老三目盲,让他按摩;老四背驼,让他搓绳;老五足跛,让他纺线,每个人都很好地发挥自身潜能,过上了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

一则寓言故事

一天,一群动物聚集在一起开会,讨论学校的课程。兔子说赛跑重要,一定要列入课程;鸟儿说飞翔重要,一定要列入课程;老鼠说挖地洞重要,一定要列入课程。最后,他们把各种重要的技能都列入课程,强制他们的孩子去学习。结果,鸟儿的飞翔本领是该考第一的,但因为学习用翅膀挖洞而折断了羽毛;兔子为了学飞翔而从树上跌落骨折,不但飞没学成,连它擅长的跑步也出现了问题,教育的结果,没有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潜能发展成长,反而都因为受到创伤而垂头丧气。

想一想,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不是跟这则寓言有些相像呢?我们是不是把各种不同才能的孩子,放在同样的生产线上,而阻止了孩子潜能的发展呢?所以,关注孩子的差异,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依据每一个孩子的特性与特长实施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我们可能会压抑掉孩子们的才华和潜能,致使这样的孩子因了我们的教育而

成为生活的失败者。

4、追问这些词语是否在你教育生活中存在着?体罚疏远冷漠嘲讽偏袒歧视指责骚扰恐惧虐待辱骂罚抄训斥虚伪攻击敌意嫉妒怜悯注视改善成全尊严敏感打动温情歉意放弃同情生成克制保护灵性激励自由旅伴对话七种致命习惯”:

挑剔责备抱怨唠叨威胁惩罚贿赂。七种习惯来代替

关心倾听支持帮助鼓励信任友爱

在对如上问题进行了思考后,我们再回到什么是教育者一话题上来:

什么是教育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原初的含义是引出,把个体内在的天赋引发出来,把人的心灵、精神由低处引向高处,从黑暗、潮湿引向光明温暖。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将外在于人的、与人的心灵异质的指示框架灌输到心灵中去,从而重塑人的心魄,而是从调动人的灵魂入手,以知识的陶冶与智慧的激发来照料人的心魄(柏拉图语),使人的心智保持健康和良性运作的姿态,实现生命内在和谐和心灵的美善,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在此过程中实现人生的幸福追求。

这样的教育绝不等同于知识的灌输,虽然它也强调知识,但它用知识服务于人,而非把人变成知识的工具;这样的教育绝不等同于技能训练,虽然它也离不开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智慧,而不是把人当作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这样的教育是为了给心灵寻找安顿之所,意义之乡,而不是用各种知识技能粗糙的塞满人心。这样的教育绝不是用某种沉重的框架把人包裹起来,遮蔽人的视野,让人隅于围城之中,而是不断地敞亮、疏明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把人引向与世界的广泛、丰富、活泼的交流中去,引导个体去看世界、理解世界、欣赏世界,也理解自我人生,使人与世界合一。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

结论:教育即生命。只有回到生命,才可能理解作为生命表达的教育,回到生命,就意味着回到了教育的本源。其实这个生命中也有我们。如果我们懂得了这一切,现实中的教育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结束:一首诗送给大家:

海德格尔《林中路》中有这样的诗句:林乃树林的古名。林中有路。

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这些路叫作林中路。

每人各奔前程,但却在同一林中。

常常看来仿佛彼此相类,然而只是看来仿佛如此而已。林业工和护林员认识的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作在林中路上。

无论你是教师,你是家长,我们都是教育的林中人,林中多歧路,但我们一定要懂得如何走在林中路上,愿我们殊路同归。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戚墅堰实验小学201*年生命教育周活动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戚墅堰实验小学201*年生命教育周活动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戚墅堰实验小学201*年生命教育周活动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50370.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