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年度数学课题阶段性总结
201*年度数学课题阶段性工作总结
我校数学组研究课题于201*年8月至201*年1月为课题正式实施阶段。一年来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本阶段的任务。
(1)实施前审定课题,教研组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数学课程标准,经过学习研究、展开讨论,结合课题组实验教师的理论层次、综合素质等情况确定“数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指导策略与方法研究”为课题组研究实验的课题,并将该课题分成了三个子课题:A、数学课例教学中的有效互动研究;B、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途径的研究;C、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策略的研究。每个年级组分别研究一个子课题:子课题A研究教师:苏庆玉(组长)、李磊、韩祥安;子课题B研究:曹括(组长)、韩永刚、孙洪生;子课题C研究教师:刘瑞荣(组长)、刘月花。
(2)本课题阶段性实施后,课题组组织全体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建南初中数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使教师认识到进行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课题研究的信念;同时,明确实验研究的思路和前期实验研究的方向,师师互动、交流合作;制定自己可操作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计划。
(3)组织教师理论学习,提高课题实验研究的能力;主动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等;积极参与数学教研的培训;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反思;各小组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交流;课题组每学期举行集中培训、交流、总结、评价等研讨会,并请教研室的专家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4)教研组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数学课程标准,经过学习研究、展开讨论,结合课题组实验教师的理论层次、综合素质等情况确定“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从三方面研究: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研究,学生数学探究方法研究,中考数学探究试题研究。每个年级组分别研究一个内容,七年级重要针对学生的探究方法,八年级研究课堂模式,九年级研究中考试题。(5)组织教师理论学习,提高课题实验研究的能力;主动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等;积极参与数学教研的培训;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反思;各小组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学习,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交流。(6)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课题研究重点在课堂教学上,实验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作为实验研究的起点,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对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富有个性地学习。
课题研究公开课采用“定课、备课、说课、上课、评课、交流、反思、评价”模式展开,以实验研究课为载体,精心组织,凝聚全组之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看、听、说、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扩展阅读:数学课题阶段性总结
2.研究内容
(1)学生审题不清的原因调查。
(2)探索出适合各年级段学生有效审题的策略。(3)学生有效审题习惯养成的行动研究。3.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在国内对小学生的审题能力的教学研究有很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探索。但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呈现方式、单一的题型和习题的设计进行研究的。得到的也都只是一些比较零散的为数不多的经验,缺乏较为理想的操作方法和系统的理论层面的提升,且教学实践中未能得到广泛的运用。为此,我们的课题创新点将在审题这方面做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本课题的拓展之处在于要探究出系统性的适合不同学段学生不同教学内容的审题策略。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1.研究思路
(1)组织本课题成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审题能力。(2)在低段和中高段分别设立实验班,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建立一套“计算、概念、解决问题、操作”四类课堂中培养审题能力的策略。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
五常市十一、五课题
数学课题阶段性总结
安家中学王金梅201*年5月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
一、选择目标系统这一课题的意义
随着新课标实验在全国各省市、各年级逐步展开,教育改革深入课程领域,标志素质教育进入良性可操作阶段。课程改革促进教法学法变革,而学法教法的变革也必然涉及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改革。
评价改革是一系统工程,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改革理念没有被深刻领会之前,施行某些具体做法可能会出现表面化和潮流化的现象。作为数学学科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解决评价问题就不能落到实处。而目标系统的建立不能一蹴而就,迫切需要对评价的理念、方法和体制等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并不断完善。
我们感到目标系统的建立是难度很大的、但又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尽管我们水平和能力有限,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做些探索与实践。二、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不断学习和搜集国内外有关创新教育和学生评价的研究材料。如美国梅里尔.哈明编著的《创新教育课程设计》、江苏教育学院肖柏荣《对实施数学创新教育的认识与思考》以及《数学新课程标准》、《天津市中小学中学数学学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试行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科院王文忠的《学生的目标系统》等。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的评价标准。要求教师在深刻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课程标准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这样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设定评价目标,选择相关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任务。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学生的各种信息,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客观、真实、全面、正确的评价,否则就会削弱评价信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1、本课题采取“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宏观”的多次反复螺旋式逐步充实、提高,最终形成目标系统的框架。整体框架(理论支撑)
3教学实践理论升华添砖加瓦(实践证实)高楼大厦再度修正目标系统2、运用多方位立体评价方法
学生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含确立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设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并收集数据和资料,达成和呈现评价结果、评价的反馈等。运用过程性、多方位、立体的评价方法。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改变将一张试卷作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手段,还可以通过访谈评价、问卷评价、应用调查表进行观察、小论文、成长记录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
例如,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能够很好地突出评价的过程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它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能够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同样,表现性评价创设了真实的情境,通过学生活动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但能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还能够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还可以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评价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情况。
3、保证评价资料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学生评价的资料,包含学生的作业、创新方面的小测验、问卷调查表、小论文、计划书、实验报告、活动过程记录等表明学生学习状况的原始资料,以及对上述内容的评价,如分数、等级、评语及改进意见。
评价任务必须与评价目标高度一致,学生通过评价任务展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且要对评价过程进行高质量的管理,才能保证所获得的评价资料的有效性。如果没有对学生在完成表现性任务过程中的合作能力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而是将学生的汇报或调查表的内容作为评价资料,就有可能出现不准确的问题。同时学生评价资料还表明了学生在某一方面发展变化的轨迹,对于教学和学习改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相比较而言,带有评语的原始资料比系统的分数或等级更重要。
三、本课题的实验过程
首先在学习创新理论和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评价的框架,然后进行教学实践。
1、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大胆实践了“实验发现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在体验数学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崔向阳老师主讲初中几何第七章《 7.5圆周角》,其中圆周角定理的引出及证明是本节的难点。教师采用“讨论法”进行如下处理:通过学生动手画圆周角和圆心的位置得到三种情况,即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
教师设计了讨论题:⑴[问题1]在第一个图中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之间由什么关系?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待全班同学讨论完毕后,每组请一名代表发言说出结论和理由,即使说错了或表达不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给予肯
OBODAAAOCBCD准,教师都对定和赞扬。再
BC由本组其他组员或另外几组同学加以补充、更正、得出正确结论。⑵[问题2]对于第二个图形是否也能得出此结论?教师观察学生讨论情况,进而启发:“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怎样将两图联系起来?”一语惊醒梦中人,有的学生茅塞顿开,纷纷议论起来,气氛异常热烈,终于找到解题途径:作直径,将第二个图形转化为第一个图形,运用求和得以证明结论。⑶依次类推,由师生共同探讨第三个图形,运用求差的方法得出结论,从而得出圆周角定理,完成分类证明。
讨论法不仅突破圆周角证明的难度,也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很高,思维也会非常活跃,学生就有了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2、引导学生尝试“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北师大曹才翰教授指出:“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的确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但总觉得没有给学生自由宽广的空间供学生发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方向转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
学习方式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是“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主动、探究、合作”既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又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从中扮演了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双闸中学赵树珍老师主讲的《探究性活动:a=bc的数量关系》。教科书增加探究性活动,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节区研究课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试验、归纳、讨论等活动提出问题、发现规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密切合作、充分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探索能力。
初三年级进入总复习时,崔向阳老师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开展了一节研究课《成比例线段问题的研究》。课前:学生自愿结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共同研究确立了本组的研究目标。然后分头搜集材料,汇总到一起,开始处理信息,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商量了一个合作的方式。有同学写胶片,有同学制作复合片,有同学训练语言准备上台交流。课上开始展示各组的研究成果。组长将本组分工合作情况做介绍,对每位同学的研究进行了评价。由另一名组员开始展示:“大家好!我组今天带给大家的是如何通过添加平行线来解决成比例线段问题,请大家一同看投影片。”屏幕上出现了一道例题
已知:△ABC中,D是BC的中点,E是AC延长线上一点,
连结ED并延长交AB于F,AAFAE求证:FBFCEBD她开始分析:“此题只有一个条件,要证的比例式CE共线,AF、BF共线,而且CE是AF、BF、AE的第四
CE中线段AE、比例项。这种
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考虑过某点添加平行线,构造基本图形,通过过度比完成证明”。她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了“添加平行线”几个字,随后邀请同组其他同学分别讲述了不同的辅助线的作法及相应的证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发挥了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完成了同一任务,形成荣辱与共的意识。
对于探究性学习而言,如果说新授课还有教材可循,那么复习课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难度远远大于新授课。我们不得不对这些学生另眼相看,为他们自豪!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展示他们的风采。
以上课例,教师在课上或课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进行了生生、师生评价,并将学生搜集的信息进行审阅,真实的反映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对课堂教学中所反映的目标评价框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再修订,并继续进行教学实践。从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角度再次进行大胆尝试,先后有李玉强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崔洪哲的《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都取得较大的成功,推进了本课题的研究。
四、还需解决的问题
1、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反映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对考试涉及内容仍做为评价重点,占比重较大,而对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如学生的情感态度)仍难成为主流。这一现象与社会、家长或上级部门的压力有密切关系,但作为教师,首先要追求教育的理想,坚持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我们应坚信:全面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符合学生长远利益。随着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全面评价学生”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被事实和社会所认同。
2、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考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程序、手段和操作极尽完美的程度,自然得到社会的承认。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仍处于探索阶段,操作起来的复杂程度要远远大于试卷考试。这就需要既有理论上的完备,又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仅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评价系统的完备程度标志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状态。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也说过:“数学数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
教学。”数学能力的强弱与阅读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也正是在充分认识、理解新课程实质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调查在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广泛听取了科任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下,决定从研究有效数学阅读能力的训练入手,遵从新课程理念,着手研究、试验在课堂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教学方法,特此向总课题组提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着手进行细致的工作。我们的课题研究计划分为三个阶段:起始准备阶段,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开展广泛的调查,写出调查报告;课题实施阶段,拟定研究方案,进行课题探索研究,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进行阶段性总结,适当调控。下面把我们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做一简单汇报:
1、以理论学习为抓手,奠定此课题研究的基石。
我们认真组织课题组研究成员学习《新课程标准》、《中小学数学研究》等关于阅读指导的内容,请语文教师谈语文阅读,重点放在哪里,分析数学阅读的特点,如何指导阅读等。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征订的教学参考资料,并做好学习笔记。构建新型课题教学模式,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以前对课题的研究比较落后,研究的风气不浓。因此我们加强学习,转变教师的思想,转变教师的旧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促使本项研究能够顺利实施
教师要从授课者转变为阅读的领导者和指导者。我们利用集体教研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的教学思想,并进行理论学习交流,鼓励教师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一个好看书的老师一定能带出一班好看书的学生。着重让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评价观。在具体的教学中,课堂上学生能独立自学的老师坚决不讲;对一个具体题目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课外有意识增加读内容,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写数学日记;推荐数学读物,举行读书沙龙;开展评比活动,激励学生广泛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学生的数学习得水平明显提高。自从开展数学有效阅读的研究以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提高了,阅读能力、接受信息能力、分析思维能力也随之提高了。此项研究很有必要。”加入这项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形为都有明显的改变,较好的促进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中无论是年青教师还是中年教师,都有一定程度的进步和提高。但仍有部分教师顾虑教学成绩,顾虑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在研究的道路上步伐还有些迟缓,还应该鼓励他们要面对新形势、新教育、新理念,尽量向年轻教师跟进。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极探索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途径。
(1)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要加强师生双方感情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的阅
读,敢于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要放下架子,融自己于学生当中;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需要准确无误,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感悟数字语言。教师的阅读要认真,语言表达要准确;对学生评价要善意的提出见意,给学生创设上进的、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氛围,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形式多样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微网络教室等,要求教师经常光顾,带动学生自觉阅读。青年教师经常利用互联网同学生进行交流,和学生共同探讨数学问题;向学生推荐优秀教师网页;寻找可读性较强的资源,教学效果也很明显。
(3)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龙头,示范优秀的教学方法,自从实施课题研究一来共推出观摩研讨课10节,学生学习劲头高涨,教学效果明显,极具推广价值。我们也要求广大教师紧紧抓住这样的学习机会,去观摩、去学习、借鉴适合本学科的教学经验,活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
3、以校本教研为先导,提升教师研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大,“教师即研究者”也已经成为时代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我校有“市教研基地校”的美称,我们抓住这个有力的地域优势,积极扩大与兄弟学校的交流,组织尽可能多的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去,取长补短,在教研中提升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探究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方法。
4、反思展望。
课题研究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在取得了一些喜人进步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反思着:课题研究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体现在行动上,需要每一位教师参与,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需要有高水平的专业人士指导。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实践是核心,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关键。
对课题研究的展望:作为一所城区学校,我们的研究成果应该有着一定的辐射性,我们将对今后的教学改革研究更加规范化、合理化,更加充分地调动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积极性,
课题研究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年度数学课题阶段性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年度数学课题阶段性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年度数学课题阶段性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51344.html
- 下一篇:年度数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