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培育新型农民

时间:2019-05-29 13:11:06 网站:公文素材库

点击查看更多:发展现代农业 培育新型农民 构建和谐农村

培育新型农民

 

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党的十七大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某某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贴近农民、方便农民为原则,进一步引导农民学习知识、增长本领、提高素质、走向文明,使他们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

一、以培训为手段,培育技术型农民

建设新农村,致富农民是根本。针对全市农村部分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打工,收入都相对较低这一情况,某某市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富裕农民、发展农业的治本之举,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突出做到了“三抓”:一是抓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培训。一方面编印各类农业科普资料下发到乡镇村组,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市政府下发了《某某市“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实施意见》,并组建了由市农业局、科协等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50多人组成的现代农民教育宣讲团,下发了现代农民教育宣讲团教育菜单,同时成立了30多

1

 

人的科技下乡小分队,把一些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最大限度地为农民群众致富提供实用技术、技能服务。针对广大农民普遍关注的家禽、家畜的流行性疾病,市农业部门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动物防疫法》,同时,以会代训,对乡镇领导、村干部进行培训,指导农民,尤其是养殖大户做好基础性防疫工作。近年来,某某市每年开设技术讲座30场次,印发科普资料2.4万份,并在电视台开办了《农业科技之窗》栏目,现已播出节目近60期。二是抓职业培训。各乡镇充分利用乡镇党校、成人教育中心校、农民学校等阵地开办专业技术培训班。张桥镇建立了全市第一个“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培训基地”,以该基地为依托,加强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南沙镇利用江苏省科技示范基地、蔬菜大棚基地、养鹿基地进行技术培训。三是抓劳动力转移培训。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矛盾,某某市把强化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拓展劳务输出的重要环节,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确定了15所职技校作为培训基地,根据市场需求,设置50多个长线和短线专业,如机械、化工、医药、纺织服装等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劳务培训,提升农民就业或外出就业的“技术含量”。目前,“订单式”培训已成为某某市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每年培训劳动力都在六千人以上,使某某的“技术蓝领”成为长三角制造业发达地区的争相签约的“抢手货”。

二、以典型为示范,培育经营型农民

2

 

“会经营”是指新型农民必须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某某市充分发挥能人的示范教育作用、导向作用,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技术扶持,培植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帮助更多的农民长见识、添本领、忙致富、奔小康。分界镇七贤村优秀农民经纪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曾小明在自己勤劳致富的同时,无偿地将家禽种养殖技术、市场行情和信息需求传给乡邻,较好地带动了群众致富,全村涌现出50多个养鸡专业户。市农业部门及时总结推广曾小明的事迹和经验,并让市各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曾小明的影响和带动下,不少农户加入到种植大棚蔬菜的行列,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曾小明式”的种养大户。此外,该市还在“公司+农户”上做文章,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带动,发挥农村各类协会的纽带作用,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参与市场,学会经营,增加经营性收入。在农民致富教育的实践中,不少乡镇的农民自发成立了养兔、蚕桑、银杏、养羊等专业技术协会,市、乡两级政府支持和引导他们定期开展活动,让农民自己教育自己,不少群众主动接受专业技术协会的技术技能培训,相互间传授技术、交流信息,探讨市场行情,形成了协会加农户的帮带格局,成了推动农民致富的好形式。元竹镇蒋堡村养兔专业户蒋文清养兔致富后,义务传授养兔技术给周围群众,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全村一下子涌

3

 

现出100多户养兔专业户。在此基础上,该村成立了自己的养兔协会,进行养兔专业技术培训,使该村成为养兔专业村。

三、以活动为载体,培育文化型农民

针对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强的新形势,某某市通过创新文化活动载体,使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一是积极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近年来,市文化部门到基层图书馆业务辅导4000多人次,帮助基层整理图书资料60余万册次,扶持创建万册图书馆11个,送书下乡50000多册,市歌剧团下乡演出近700场,观众110万人次,市影剧公司送电影下乡400余场。“三下乡”活动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哺育了农村文明新风。二是不断完善乡村文化设施。不少乡镇建起了图书馆、文化活动室,还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群众在劳动之余可以到图书馆读书,在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开展文体活动,从而充实、丰富和活跃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某某市抓住“全国文化先进市”复查验收的契机,全市已有13个乡镇建成省级群众文化先进乡镇。三是努力激活农村文化活动主体。某某市曲霞镇文化站创新思路,引入市场机制,组建农村文化礼仪服务小分队,成立全市首家农村文化艺术培训基地,建立了某某市首家乡镇电子阅览室,全镇的文化产业和群众文化协调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新街镇组建文艺演出队,就社会主义荣辱观、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编演了快板、小品、说唱等十多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

4

 

目到各村演出。某某镇党委在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搞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不断向农村输送多才多艺的文艺人才,服务农村文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群众在参与中接受文化熏陶。

四、以精神为引领,培育道德型农民

某某市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广大农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厚德开泰、奋发图兴”的新时期某某精神,使农民思想品德得到修炼,文明素质得到提高。一是开展“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十星文明户”是农民自己教育自己的好载体、好形式,市委宣传部把这一活动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牢牢抓在手中,不断规范评选程序,强化动态管理,并且每年都赋予不同主题。通过评选,教育农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二是开展“四进农户”活动。各乡镇根据本镇实际,充分发挥宣讲团、志愿者服务团作用,积极开展文明、科技、文化、文娱进农户活动,狠刹封建迷信歪风,净化社会风气,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全面推进文明镇、文明村创建,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某某市在沿江“一区六镇”率先建设“文明高地”,把沿江地区建成全市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的先导区,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示范区,使其成为对外招商引资的载体,群众投资创业的载体,真正发挥对一方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同时,进一步打造黄桥的

5

 

创建品牌,扩大黄桥创建效应,提高黄桥知名度。针对农村存在的环境脏、乱、差等方面的问题,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了以“清洁河道、清洁村庄、清洁家园”为主要内容的“三清”活动,引导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逐步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营造文明整洁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弘扬农村文明新风”活动,旨在增强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营造农村文明新风尚,创造整洁优美的农民居住环境,树立社会主义农村新形象。通过文明创建活动,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危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

6

 

扩展阅读:培育新型农民

 

播散“阳光”“雨露”培养新型农民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近几年来,**通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切实加大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力度,培养造就了一批有技能、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本情况,主要作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1、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我县地处*东北部,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万亩,辖*个乡镇*个行政村,总人口8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万人,现有农村劳动力47万人,全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2万人(其中常年外出6.5万人);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按年龄结构分,18--35岁的约16.5万人,3645岁的约32.6万人;按性别结构分,男性约25万人,女性约22万人;按文化及技能结构分,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约22.2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约20.3万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约4.5万人,受过技能培训的5万多人,有职业技术等级证书的近1万人。全县农

村劳动力总体上呈数量大、青壮年多、文化程度及劳动技能低,培训转移潜力大的特点。

2、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全县农业生产约需劳动力28万人,有19万劳动力富余需转移就业。目前实际就业状况是,常年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15.8万人、从事二三产业的5万人,分别占全县劳动力的33.6%、10.6%,外出务工的22万人,占全县劳动力的46.8%,尚有近剩余劳动力4万余人滞留本地待业。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服务行业、建筑行业、车、钳、焊技工类和电子电器生产、纺织行业。农民务工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约58%以上。

3、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阳光工程”是201*年由农业部门开始组织实施的面向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项目,**从04年起承担培训任务的5个培训基地共开设电动缝纫、建筑工、计算机操作、电子装配工,模具工、钳工、等10个专业。截止目前,已培训示范性农民工27000人,转移安置25920人,转移就业占96%;“雨露计划”是201*年由扶贫部门开始组织实施的面向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培训项目,**承担培训任务的2个培训基地开设10余个专业,截止目前,已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1702人,转移安置1696人,转移就业率99.1%。

二、主要做法

近几年来,**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两大培训项目,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

绩,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优化资源建基地。建立高标准的培训基地是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关键。近几年来,**从贴近农村、方便农民出发,按照“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公开竞争、择优认定”的原则,优化整合培训资源,将全县办学单位进行登记、归类、比对、审查,重点在培训资质、师资、场地、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方面进行实地查看和认定,确定*职高、县*、*校、*技校、*学校和*等职业培训机构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其中*、*技校、*职校、劳动技校、*校被省阳光工程办公室认定为“阳光工程’五大培训基地;*技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校被确定为农村贫因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以上这些学校和培训机构都拥有一定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特别是近年来**民办培训机构发展较快,如*技术学校和*职业技学校就是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为一体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初具规模,教育教学资源日趋完善。

2、上下联动扩生源。一是政府引导扩生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由政府扶持开展的一项公益性培训,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县委、县政府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列入每年度的实事工程,切实做到了常抓不懈。在每年初的三级干部会及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级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劳动力积极参与转移培训。二是广泛宣传扩生源。重点针对每年初、高中毕业生新增劳动力201*0余人的现实,在每年的中、高考前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

标语、宣传车等形式,进村入校进行不间断、多角度、大范围的广泛宣传发动。做到“一校一块墙报,一路一幅标语”,鼓励吸纳初中、高中毕业生自觉参与转移培训。并依托劳动就业信息网,建立覆盖城镇、联接乡村和用工单位的就业信息平台,以较好的就业渠道来吸引生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参加培训。三是落实责任扩生源。县政府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纳入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签定了责任状,明确了各自责任,并将落实情况与乡镇和部门年终绩效考核挂钩,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3,围绕市场抓培训。近几年来,农业、扶贫等部门依托专业培训基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培训,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一是“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培训基地先与就业单位签订劳务输出协议,再针对就业单位提出的培训内容进行培训,确保学员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流得出。要求培训基地与发达地区大型企业签订长期用工协议,开展对口用工岗位培训,定期为企业定向输送劳务人员。二是“就地转移”培训模式。紧紧依托县内企业,将培训后不愿离乡的农民工,实行就地转移安置。这样既为当地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又为农民工实现了就地转移。三是“企业委托”培训模式。鼓励当地优势企业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对有培训转移意向的农民工,免费开办技术培训班。农民工经培训合格后,直接到企业就业,这种方式

一方面可以缓解生产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依靠社会力量筹集培训资金作了新的探索。

4、跟踪服务促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目的是转移就业,最终达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为了搞好转移就业工作,一是建立参训劳动力的档案管理制度。对参训学员的家庭基本情况、培训就业情况等资料进行建档立卡,跟踪管理。二是建立回访制度。由培训基地在安置地建立联系点,定期回访学员,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三是建立维权制度。由劳动、公安、工商、司法等部门组成工作组,常年为外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有效地保障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5、规范管理建机制。一是严格生源管理。按照“择贫而招,择贫而训’的原则,以省,市确定的贫困村为重点,对符合培训条件且有转移愿望的贫困劳动力,登记填写《劳动力转移培训申请登记表》,确保让真正需要得到资助的农民参训。二是制定助学标准.根据不同类型培训班和办班时间长短,按标准给予每位学员201*00元补助。三是规范台帐管理.对每个参训学员建立一套台帐,每个学员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等项内容都在台帐上反映出来,并录入计算机,实行网上动态管理。四是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培训基地针对农民工自身素质情况,制定科学、严密的教学计划和培训计划,严格考试、考核制度、学员取得了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后方可输出,如果学员在规定

时间内未达到规定的技能要求,免费继续参加培训,直到合格为止。五是落实验收制度。农业,扶贫、财政等部门不定期对各培训基地的收费情况、教学秩序、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等进行督促检查,核实培训和输出对象的真实情况,防止弄虚作假,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三、几点思考

虽然**以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培训项目、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没有建立起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管理、指导、服务于一体的专门组织协调机构,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培训项目资金分散在各部门,存在各培训各的、各自为政的情况,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难以做大做强。二是“大劳务”与“小培训’不相适应。全县有农村劳动力47万人,平均每年参加培训的农民仅占劳动力人数的0.02%,而且大多数是初级技术培训,就业面窄,真正通过培训能够学到一定技能,拿到相关等级证书并顺利就业的就更少。同时,**农村劳动力培训较多的停留在缝纫、维修等传统专业,对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电子技术、市场营销等新兴专业涉及较少,加之一些专业在设置上又具有盲目性,既不能针对农民实际,又不能体现地方特色,培训出的学员就业难度大,三是培训投入不足制约了培训质量。由于职业培训实习实训设备

投入大,成本费用较高。据调查,培训一个农民工,需要一个半月至三个月的时间,费用需要千元左右,而职业学校培训一名学生,需要两年或三年时间。花费上万元,这对**许多农民来说不是一笔小数字。由于投入的不足,多数培训机构基础条件较差,缺乏培训所需设施、设备,培训教师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锻炼,且**厂矿企业较少,设备先进的企业更是微乎其微,实习基地少,学员实习困难大,结果培养出的劳动力职业能力未能真正形成,就业竞争力弱。四是培训后转移就业的信息渠道不畅。全县劳动力市场不够健全,中介组织偏少,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跟踪管理工作都很薄弱,供需渠道不畅。五是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大规模、有组织地输出农村劳动力程度低,输出农民工跟踪服务差,农民工维权跟不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继续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两大培训项目,加大项目资源、教学资源整合力度,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尤其是贫困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力度,努力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1,加强组织领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宽、量大,行业和工种众多,仅仅依靠几个政府职能部门、培训机构及社会办学力量难以完成这项任务,必须纳入县乡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分工协作。一是成立专门组织。成立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进行总体规划,统一

管理和具体组织实施,协调建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和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转移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建立劳务基地,收集、发布劳务信息;督办落实扶持政策,统筹使用扶持资金;综合协调培训工作,负责培训机构的招标和认定,监督检查培训工作,评估验收培训效果,为培训机构的招生和就业等工作搞好服务.三是健全网络。建立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供求信息传递网络,推动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产业化,鼓励部门,单位和社会组建专业劳务输出机构和劳务开发公司,不断提高劳务培训、输出的组织化,信息化水平,保障农民工培训、转移的及时,有序和长期稳定。

2、多方组织投入。逐步探索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社会和农民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资体系,一是整合培训专项资金、积极采取资金“性质不变,渠道不乱,投向集中,专项使用,各记其功”的办法,将“阳光工程”补助资全,“雨露计划”培训资金统一纳入专户管理,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办公室统筹安排,专项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二是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各部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争取省、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投入和硬件投入,不断扩大资金规模,完善培训条件。三是加大企业培训投入力度。用工单位负有培训本单位农民工的责任。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积极督促用人单位培训经费落实

到位,并建立和完善贫困农民工优先培训制度。四是广筹社会资金。鼓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同时,金融部门应创新服务方式,设立小额救助贷款,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困难,资助其完成培训学习。

3、整合培训力量。一是加强培训机构建设。从目前情况来看,**培训机构不多,承载量不大,有必要整合现有培训资源,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扩大培训机构规模,提高档次。重点办好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改善办校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完善就业服务,逐步形成全县职业教育基地的龙头。进一步规范现有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鼓励社会办学,加强校际联合,实现教育培训机构资源的优势互补,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二是创新培训形式。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和用工市场情况确定培训形式。坚持初,中,高级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技术等级证书培训与学历培训相结合,职业技术培训与上岗后的再培训相结合,大力实行订单、定向、委托培训。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先签订就业订单,实行先培训后输出或根据劳务基地反馈的用工信息,及时调整专业,保证“专学专用”、“定向外输”;或学校受企业委托招生,企业付给学员生活补贴,考试考核合格后到企业就业。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加速培养、积极引进、聘请结合”的办法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努力解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协调,“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大力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训模式,

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实行手把手,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能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

4、加强就业服务。培训是手段,就业是目的。一是加快建立劳务基地。在发达地区设立劳务窗口,建立劳务基地,利用各种渠道广收用工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分类,然后统一发布。加快改进信息的宣传发布形式,积极推进信息发布的电子化和现代化,加强劳务输出网络建设。二是打造劳务品牌,建立劳务经纪人制度,大力培养劳务输出带头人,培育壮大现有的民办中介组织,努力建设吸引力强,经验成熟,具有地方劳务特色的劳务输出绿色通道;三是完善“出口”服务。参加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经考试考核合格后,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并落实相关职业技能鉴定费用减免政策,保证符合条件的农民能够持证就业,大力推行“订单培训”、“定向输出”模式,解决培训就业要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进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结合起来,让农民就近培训,就近就业,就近转移,实现“双赢”,甚至“多羸”。四是鼓励“回归”创业。加强对已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跟踪联系,对在外务工有成就、形成原始积累并有一定技能和管理素质的人才,广泛宣传**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其“反哺”家乡、“回归”创业,同等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待遇,带动家乡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就业机遇,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良性循环。

从目前看,我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发展仍处在艰难爬坡阶段,抓实农民培训步伐,培育创业型新农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钥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更是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培育新型农民这一项庞大的“民心”工程,既密切党群关系,塑造党和政府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的新形象,又使全县农民在富了脑袋的同时鼓了钱袋,最终实现强村富民的宏伟目标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培育新型农民》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培育新型农民: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点击查看更多:发展现代农业 培育新型农民 构建和谐农村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培育新型农民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0257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