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初一历史课题研究

时间:2019-05-29 19:41:17 网站:公文素材库

初一历史课题研究

《历史单元整体教学方法研究》实施方案以“明代”为例

孝义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历史

一、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知识的整体性,导致学生形成的知识零散,不系统,课堂容量少,学生对历史学科投入时间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收不到较好的效果。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只需记住一些年代、人名、地名和事件,其实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知识而已,还需对历史因果的分析,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是当前的核心内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本课题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课堂教学中注意研究“学生要什么,有什么?我能给什么,怎么给?”的基本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拓展思维,内化学习情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维上,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辩证思维,驾驭知识技能。杜绝无效课,减少低效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性。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并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从而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环节一:自主学习

知识的呈现采取集中的办法。也就是将与某一朝代相关的政治领域、经济与社会领域、文化思想与科技领域的基本史实相对集中在一个模块里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某一朝代的历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比如将与明朝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基本史实相对集中在一个模块里学习。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如:明朝

1、建立的概况:时间人物都城后迁都2、北京的建筑结构故宫的布局结构3、政治: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经济:表现:手工业:商业:

结果:近代化因素萌发

5、文化:政策:、

成就(小说):罗贯中的《》、施耐庵的《》、吴承恩

的《》。

6、民族:为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扰,修筑长城7、对外关系: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

抗击外国侵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8、科技成就: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环节二:合作探究

1、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技术。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播放《中华历史五千年明朝盛衰》视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励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阅读、议论、模拟、竞赛、

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适当灵活运用,使学生投入其中,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如:阅读有关明朝的相关史料,让学生扮演戚继光、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切实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情景,从而加深学生对明朝历史史实的认知和学习热情。

3、注重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经常是围绕、伴随着对具体的历史问题的研讨。无论是教师的讲,还是学生的议,很多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重大的历史问题,以及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探讨为什么中国资本主义在明朝就萌芽了,却没有发展下去呢?

环节三:单元重难点突破

教学中必须把握主次、轻重、详略、缓急,而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正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简单概括了如下几种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的常用方法。

(1)历史假设法:

就历史科学本身来说,是不容许假设的,但从历史教学来说,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可以进行假设性的提问。如:重点:学生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教学中这样假设:假如你是明太祖或者是明成祖,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君权巩固统治呢?

(2)直观图示法:

此法适用于理论性较强和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如:重点:要求学生知道故宫和长城,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依次展现如下的一组内容:①故宫的布局结构②明长城。教师同时根据直观的画面进行讲解,在历史画面的不断再现中,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和较抽象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这种直观教学法也较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环节四:疯狂记忆

对照构建的知识体系疯狂记忆,快速准确,记忆重点内容。环节五:达标检测

完成本课相应的练习题,查漏补缺。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一)研究步骤:

经教研组讨论,确定课题研究的步骤为: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201*.5.)

调查教师初步运用单元整体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教研组为单位分析,研究解决策略,并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完善教学模式,确定教学思路。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201*.9)

教研组以“备课研究、课堂观察、议课交流、反思总结”为方式,组织实施,规范研究,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

1、201*.5.9201*.5.13

在教研组成员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确立《明帝国的繁盛》的教学设计,王小丽老师为主备人。

2、201*.5.14201*.5.27

王小丽试行《明帝国的繁盛》的课堂教学活动,弓彩玲和赵静进行课堂观察、评课,全组成员总结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反馈信息,教研组内讨论修订总结经验。

3、201*.5.28201*.6.3

在教研组成员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确立《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的教学设计,弓彩玲和赵静为主备人。

4、201*.6.4201*.6.17

弓彩玲和赵静试行《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课堂观察、评课,全组成员总结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反馈信息,修订总结经验。

5、201*.6.18201*.6.30

教研组内综合比较明清两代单元整体教学情况,分析成果与不足,进行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深化阶段(201*.9201*.11)

回顾总结上学年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实施成果,针对新的教学内容,修改完善教学模式,并运用到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中。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11201*.12)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收集、整理与课题成果有关的活动记录、教学反思、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推广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资料文献查阅、整理,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及经验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2、行动研究法:探索出七年级历史单元教学整体教学的操作措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邀请其他教师及专家听课指导,学生反馈,从而发现问题,并制定出科学地解决方案

3、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改进设计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

五、研究组成员总负责人:王小丽成员:弓彩玲、赵静六、预期研究的成果(一)预期研究成果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结构,形成一个知识网,从而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课堂45分钟出效率。减少低效课、无效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4、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辩证思维,驾驭知识技能。

(二)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教案设计、活动记录、教学反思2、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结题报告、小课题研究的总结性论文。

扩展阅读:小课题研究之——初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小课题研究之

初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海南华侨中学初三历史组王晓佼

我校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已有不少时间了。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教学的有效?这是所有一线教师们不断实践和反思的主题。下面,就本学期我任教初一年级历史课以及所观摩的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几点做法。

首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是否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10年了,曾被奉为教学准绳的“教学大纲”已经被“新课程标准”所取代,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早已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变成了教学“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就必须以实现教学“三维目标”而服务,即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达到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的目的,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应是协调统一的,也就是说一节有效的历史课必须是三个目标共同实现,而不是侧重于某一个维度。只有知识、能力而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不算“有效”的课,而只讲情感的渲染却没有必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支撑,也不算真正“有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钻研“课标”,力求“吃透”教材,备好课,设计好每一节课的“三维目标”,才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

其次,要用恰当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一节历史课都有其核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这往往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是我们长期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节所需要和使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任何方法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创设历史情景”就是一个有效的突破中难点知识的教学方法。创设历史情景可通过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音像视频以及实物材料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材料,其目的就是通过历史情景的再现拉近学生

与真实历史的距离,让他们在所创设的情景中体验、感悟、学习和收获。由于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是“重形象弱抽象”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尤其是针对初一学生,这种方法实用性更强。

例如《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是“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常规思路下,老师只需按照课本内容的编排顺序讲就行了,但在这一课的“导言”部分和最后有两则描述江南风貌的史料,一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汉代江南的描述:“江南地区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另一则是南朝《宋书》中描写江南的材料:“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为我们提供的这两段材料,从解析史料的角度,创设出两个时代江南地区的不同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让学生感受江南地区的发展变化,从而解决“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这一问题。这样,既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知识的作用,又培养了“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还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创设历史情景”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历史情景的创设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这一课时,为了尽快导入新课,让学生学习第一个重点知识“蔡伦改进造纸术”,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幅“抬竹简上朝”的图片并结合图片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西汉时,东方朔想给汉武帝提安邦定国的建议,于是他用竹简写成了奏章,一下子写了3000多块竹简。面对这3000多块竹简,东方朔很是发愁,因为他没有力气搬动这些东西。后来,他请来两个大力士,好不容易才把奏章抬进了宫里。而汉武帝又花了2个月的时间才看完那堆竹简上的内容。”当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听故事时,我抓住契机提出了问题:“同学们,通过这幅大力士“抬竹简上朝”的图片和故事,你知道东方朔用3000多块竹简才写出一个奏章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状况?”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回答:“当时没有纸。”于是,我又问:“那么造纸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由谁改进的呢?”由此简洁顺利地导入了新课,并直击这一课的核心内容“蔡伦改进造纸术”。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导入新课”既为教学过程中突破重难点作了良

好的铺垫,也使整堂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另外,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讲清楚必要的历史概念。

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对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感兴趣,而往往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理解不清,把握不准,而老师只教知识不讲概念的现象确实客观存在。不懂必要的历史概念就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也会妨碍他们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因此,讲清楚必要的历史概念也是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秦王扫六合》一课,教材中提到,为了巩固统治,“秦朝建立后,创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什么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名词对初中学生来讲较难记住,当然这一概念也就更难理解,而这种制度自秦朝创立以来至清朝,延续了201*多年,对中国的影响十分深远,若老师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清楚将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更多的麻烦。为此,我这样讲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可以分成“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部分来理解,“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与“民主”相对,主要体现在皇帝个人独裁专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与一身;“中央集权”则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也就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必须充分服从于中央。然后,一边讲解一边根据课本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图示:

再如《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教材中讲述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为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而这些改革措施又促进了民族融合。很明显,这一课是以“民族融合”为主线,

那么什么是“民族融合”呢?我曾问过个别学生,而他们认为“民族融合”就是一个民族被另一个民族“吃掉”了或者“同化”了。这就是对“民族融合”概念的误解,因此,我决定讲清楚这个概念,并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里的“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这里我强调了“相互影响”这一词语,并书写在副板书上,然后我让学生对比教材中《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和《穿汉族服装的北方少数民族贵族》两幅图片,让他们说明这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问题,他们很容易地回答出来:“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影响,民族融合趋势出现。”很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也为本课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并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历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打下了坚实基础,实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历史是一门教人明智的社会科学,实现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是每一位历史老师的责任和使命。本人以上观点和做法必有需要改进之处,但为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追求不变,努力不断。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初一历史课题研究》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初一历史课题研究: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初一历史课题研究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3416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