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令人鼓舞、感动与振奋。青年时期那段特别的岁月,使习近平的意志、品格、信念、情操、境界得到锤炼,最终成就了他的领袖风范、为民情怀、求实作风、稳健风格和非凡气魄。
承受 接受 享受
一个不满16岁的少年,父亲遭受迫害,母亲接受审查,兄弟姐妹被扣上“帽子”。这样的现实,他要承受;离开学校,到陕北黄土高原偏僻的农村开始了艰苦的生活,这样的选择,他要承受。
然而,面对艰难困苦,习近平不叹气,不消沉,坦然面对,接受人生的选择,开始了艰苦的历练。从挑水、砍柴、打坝、种地开始,他融入群众生活;从担任梁家河大队支书开始,他展露才华,为民办事,将个人价值融入改变贫困面貌的实践,并从为群众办实事中得到了精神的享受。
苦难能够升华人生。从承受到接受,再到享受,这个过程,孕育了习近平崇高的理想和坚毅刚强的品格。
跨度 维度 高度
从高干子弟到“黑帮子弟”,从首都北京到偏僻农村,从普通学生到下乡知青,这样的变化,既有地域的跨度,更是心理上的巨大落差。
习近平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下乡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知青之一。艰苦的锤炼,让他更冷静、更成熟、更优秀。习近平大学毕业后,拥有了稳定的工作,但他主动要求到基层,这种选择的背后,是胆识,是魄力,也是思想的维度。
从梁家河大队支书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不断扩大实践的范围,不断深化认识的层次,不断升华精神的高度,不断树牢理想信念,最终升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精彩的人生是有弹性的人生。跨度、维度、高度,丰富的阅历,开阔的视野,造就了习近平胸怀天下的格局。
近民 亲民 为民
知青生活,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入了解,更是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体察。七年时间里,习近平与当地群众并肩劳动,结成了深情厚谊。农民群众给城里来的知青应有的理解与支持,习近平和知青们对乡亲们给予最大的尊重与帮助。
在梁家河当支书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习近平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巧干,改变贫困面貌。习近平曾说,梁家河给我的一切,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这里培养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人民,就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展现出伟大志向,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人民的期盼,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
“平易近民,民必归之。”从近民到亲民到为民,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的情怀,从而更让我们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跟随核心。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从个人情怀到国家责任》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64278.html
- 上一篇:血站《巡视利剑》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