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党课讲稿:科学发展观与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时间:2019-06-23 11:39:01 网站:公文素材库

[前 言] 当“增长即发展”的发展观被重新认识时,随着一个以“生态文明”命名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教育需思考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科学发展观立足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特殊历史背景,用以人为本,持续加快发展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等观点认识与解决发展问题。

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在思考如何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及坚持教育的协调发展基础上,对广大青少年和全体公民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即将起步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10年中,以可持续发展为最高价值取向,教育的功能被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在社会领域,面对可持续发展需要,必须着眼消除贫困、农村改革、环境保护、健康促进、两性平等、人权等问题并开展教育;在经济领域,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围绕消除贫困、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农村改革等问题进行教育;在文化领域,依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将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平等及其他相关主题列为教育内容。可以认为,在21世纪人类正在迈向生态文明的重要时刻,教育的历史使命被赋予鲜明的前瞻性与先导性特征。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生态文明时代新教育的代名词。

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思考,现代教育的历史使命究竟是什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究竟是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2、通过教学,把握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的指导意义及要求;

3、通过教学,理解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教学重点]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2、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教学对象] 党员教师、入党积极分子教师、青年骨干教师及全体教工团员。

[教学媒体] 电脑、投影仪。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间] 45分钟。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党的十六大,对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作出了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将进一步确保十六大提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这三大文明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同时,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育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富足,而且包括使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经历了26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10年来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洗礼,中国已经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生机勃勃、昂然向上的发展局面。与此同时,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结构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以往相对单一的社会结构正在向相对多元的社会结构演进。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或者说基本定型时期,思想观念的转型要适应社会经济的转型,但目前两者转型的步伐并不一致,思想观念的转型相对较慢,与新的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新理念没有完全确立,在这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精神“断乳”期,极易产生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以对物质利益的极度追求来弥补精神领域的缺乏。这就要求加快教育的发展,加快“文化小康”的建设。“文化小康”应包括以下特征: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全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以及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化直接关系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一个民族堂堂正正地生存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证。

适应新形势,建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已经成为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同时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二、一则报道的启示

美国《华尔街日报》201*年10月23日发表了记者戴维·韦塞尔发自上海的报道,标题是《中国对教育投入太少,可能忽视了人才培养》,其中的一些观点,讲得非常深刻。

报道指出:据联合国统计,中国对教育的投入低于其它发展中国家。1998年—1999年,中国对教育的投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2%,而对有形资产的投入大约是它的15倍。土尔其对教育的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印度为3.2%,菲律宾为4.2%,而美国是5%。报道认为这可能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尽管20世纪技术的发展令人赞叹不已,但美国繁荣的秘密在于教育。中国最近取得的经济成就令人瞩目。但只有把资源从公共工程和摩天大楼向学校转移,这种成功才能保持下去。投资教育也许不像盖办公楼那样见效明显迅速,但它的收益更加持久。教育可以帮助那些落后者及其子女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工资收入。

这篇报道,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第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不是自然就可以协调的,如果社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最终将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国家的持续繁荣有赖于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特别是贫穷人口的技术培训及其子女的教育;

第三,只有缩小孩子们受教育的差距,才能缩小孩子们今后收入上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就不仅仅是个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传授问题,也有今后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意义;

第四,要用国家的力量,以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建立一种长久的机制,把受教育的权利还给所有的孩子,让所有的孩子能够适应社会的竞争,都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和学习,而不是说得多、行动得少;

第五,我们教育工作者目前可以做的是: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不歧视学有困难的学生,同时,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深远意义,多给学生以良好的期待和鼓励,多给学生发展自我的机会,要让你的学生以坦诚、积极、开放、自信、乐观而又坚毅的人格,坦然地面向未来。

三、一项研究的启示

去年,江苏省教育科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所康对百名诺贝尔奖得主的教育背景进行了研究分析。魏所康对100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年龄、家庭出身、中小学学业成绩等多种因素与创新能力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一一分析下来发现,创新能力成长与家庭出身、经济条件、中小学学业成绩等因素都有关系,但都不是决定性的。60%的获奖者认为,决定性因素是“兴趣和好奇心”;20%的人认为,决定性因素是“问题意识”,主要指分析能力强、大胆怀疑现有结论是否正确、选择正确的课题或问题进行研究等;另有20%的人认为,毅力是决定因素。

既然创新精神是好奇心、问题意识和毅力交互作用的结果,那怎样把这一结果贯彻到对学生的培养中去呢?一句话,就是要处理好“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关系。我国人才培养一贯强调“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优,语数外理化五项全能。这样一来基础知识扎实了,但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成长。因此他建议: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学生弹性,有弹性才有自由;给学生选择,有选择才有特长;给学生兴趣,有兴趣才有创新。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成思考、探究的主人。

魏所康先生的研究结论与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观点相映成趣。吕型伟先生曾指出:在对我们的基础教育进行反思的同时,很多人提出应该向美国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是,当我们表示中国的教育要向美国学习时,美国教育部长很惊讶,他说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把公民的基础打好。“教育要真正发展,重点要放在充实教育的内涵和提高质量上。要突破传统和现代派的束缚,走出第三条道路:基础教育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让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让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以书为本的学历教育,要向以人为本的创新能力教育方向转变。只有加快这种转变,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要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这是当前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育的历史使命

最近,史根东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我们的教育需思考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一文中指出:当前,在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下,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研究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坚持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这是教育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素质教育,就要坚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实施优质教育。如果只对部分受教育者实施优质教育,而对其他受教育者实施非优质教育,就会在受教育者人群中造成失衡,教育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坚持素质教育,还要坚持提高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如果只着眼于培养受教育者某一方面素质,而忽视提高其多方面素质,就会在人的整体素质发展中造成失衡,并且影响其接受教育的质量。只有不断明确素质教育的方向,通过扎扎实实的素质教育实践,持续不断地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才能具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坚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这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应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加强高水平大学与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各项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成果。与此同时,要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等多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从经费投入、人事、学校管理等多方面进一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从全面普及与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方面全面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只有坚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才能不断为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教育的不断进步,保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坚持教育的协调发展。这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处理好教育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在这方面,要十分注意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率先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十分注意通过人才培养与提供智力服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分注意发挥高等院校在参与科技创新、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方面的主导与推动作用,十分注意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而优质的教育服务。其次,要努力促进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一是要正确处理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协调关系,促进教育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教育规模的扩大,能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并满足日益扩大的教育需求。教育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保持教育发展的适当规模,又能集约化地提高教育质量。二是要正确处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关系。当前要十分注意克服高校与普高扩招产生的部分地区普职比例失调的问题。职业教育的接受者多是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及其子女,办好职业教育实际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三是要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的协调关系。进一步树立教育公平观念,将促进城乡所有儿童都切实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教育条件与教育过程作为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四是要正确处理国民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协调关系。随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和社会的进步,在职人员完成继续教育的需求日趋迫切,为此,大力加快同正在完善中的国民教育体系相匹配的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这也是最终建成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重要任务。

五、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小康”不再只是“温饱”的代名词,而演变为一个内涵更加丰富的概念。发展不在只是物质、利润、gdp,而是人、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从以物质层面为主的小康,到提出把教育包括在内的、越来越具体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从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对社会发展、对人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教育,把教育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之中,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奋斗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努力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把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才优势。中国教育,正在肩负着新的使命走向明天。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家叶澜教授特别强调:对人的发展要形成这样三点基本认识:

(1)人的发展是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生成是个复杂的生命过程,生命的意义是你自己选择的,即便最拘束的人也有生成的选择的一面,被人牵着的人,永远是被动的人,是不会创造的人。

(2)人是在各种关系和活动中交互存在的,人的生命贯穿着一个个事例的过程。

(3)研究学生的发展,就是要研究学生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如何将叶澜先生的这个思想贯穿到教学与管理中。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这是一门重要的艺术。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进一步提高办学的整体水平。立足现实,就是要从现行的体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尊重学生和家长的自然想法,积极提高教育质量。比如,目前学生和家长普遍重视考试,学校也是按考试成绩录取学生,学生和家长看重分数,是很自然的想法。一方面,我们要用好考试这个指挥棒,积极引导学生学好学活,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好考好,用好的学习成绩激励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形成良好的进取氛围。许多困难学校和困难学生就是这样起步变强的。

面向未来,就是要对学生未来负责,学校和教师不能因为单纯追求考试成绩而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代价。在立足现实的时候,始终不能偏离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始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放到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恰当地把握好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关系,用合乎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来不断提高教学工作的效果。

今天,我们教师通过努力,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送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分数,更多的是送给学生自信和人的尊严,送给学生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就是我们教师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特殊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我们的事业是今天的事业,我们的事业更是明天的事业。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育要改革,要发展,必须将思想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跃迁到一个新平台。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为了祖国的今天和明天,作出自己的贡献。

[思考与讨论]

1、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什么?

2、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包含哪些基本内涵?

3、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党课讲稿:科学发展观与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7745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