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更多:《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1
这本书的封面是在黄昏的天空中,火红的晚霞下,一个小男孩拿着风筝在风中奔跑,层层斑斓彩云中有一片通透的蔚蓝天空,仿佛把人带到更深更广远的世界,一只拖着长长尾巴的风筝在余晖中翩翩起舞。翻开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开始走进那一片火红的晚霞,看昔日的繁华与安宁,今日的苦难与战乱。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说起这个国家,它并不是一个和平世界。我们总会把它与战争和死亡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想起的总会是那一张张狰狞的脸、惊恐的脸,没有轻松,更不会有笑容。阿米尔和哈桑,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主仆,或者说是最亲密的朋友。阿米尔会说的第一个词是爸爸,而哈桑会说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那将是他们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他们,一起嬉戏打闹,一起憧憬未来。那幢房子、那堵“病玉米之墙”、那株石榴树、那个地方的一切一切都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他们彼此互相靠近的心。时间一点点地过去,他们在一点点地长大,阿米尔发现了爸爸对自己的冷淡,而对哈桑却总是给予鼓励和赞赏,阿米尔为了得到爸爸全部的爱,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为了自己的主人,受尽耻辱,最终奉献出生命。
是阿米尔错了吗?他胆小、自私、懦弱,看到哈桑被人欺负,却佯装不知。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里是多么的复杂。但最终他决定“为了赢回爸爸,也许这是哈桑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亲弟弟。然而这个被爸爸埋藏一生的秘密揭开时,哈桑已死在塔利班的枪下。
是哈桑错了吗?当我读完这本小说时,我为他的不幸所悲伤,为他的忠诚、纯真、善良所感动。但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看到主人对他的态度,哈桑还会认为这一切值得吗?他为什么还要一次次的献身?难道他也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低贱的仆人吗?还是为了朋友阿米尔,他情愿付出一切……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是阿米尔还是哈桑,都没有错,他们原本都是纯真善良的孩子。因为种族,使他们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被逼向世界的两极。
合上书本,我依旧听到耳畔传来那句真挚的诺言:“为你,千千遍遍。”宛如一句天真的玩笑,却深深地烙在我们心中。是忠诚,是善良,更是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我们都是追着风筝的人。对阿米尔来说,那飘荡在空中的风筝意味着人性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那长长的风筝线的背后是一份对人生命运深深的信服与感激。而对于我们来说,无论那只风筝意味着什么,就让我们勇敢地去追吧。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2
人到中年,读小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了,尤其是中年女人。
我读书并不多,因为读的慢,所以择书慎重。一本好书,入心之时每逢读到有消化不了的情绪,还会停下来,给自己思考的时间。读小说品百味人生,看别人的故事,长自己的智慧,正所谓“戏里春秋戏外听,梦里南柯梦外睎”。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想读很久了,单看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就令人怦然心动,这样的忠诚不移、笃定坚贞,越来越珍贵了。
小说讲的主人公阿米尔和仆人阿桑从小一起长大,刚学说话时,阿桑第一句说的是“阿米尔”,阿米尔第一句说的是“爸爸”,这为故事写下了注脚,阿桑对阿米尔的情谊终生不移,阿米尔出生时妈妈就撒手人寰,缺爱的阿米尔为了博得爸爸的爱,扭曲了自己的人生观。阿米尔眼睁睁看着哈桑被强暴,却选择了默默躲开,这件事使他良心不安,始终折磨着他,他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悔恨,为了眼不见心不烦,他污蔑哈桑偷他的手表和钞票,逼走了哈桑和阿里。不久,俄国入侵,跟随父亲逃到了美国。在美国,父亲为了供他上学,当了加油站的经理,他们还一起在跳骚市场卖旧货。褪去了富家少爷的光环,他们父子关系似乎更加亲密了。
然而父亲患上了不治之症,临终前帮他提亲,虽然失去了父亲,但他娶了自己喜欢的妻子,当上了作家,出版了四本小说。本来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但阿米尔的内心深处,一直处于痛苦之中,对哈桑深深的负疚。父亲的朋友、阿米尔的启蒙老师----拉辛汗一个电话,让他回去,“那儿有可以重新做回好人的路”,阿米尔放下电话,决意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前去。当知道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阿米尔终于理解了父亲多年来对他的严苛甚至冷漠,当看到哈桑充满阳光、温情与忠诚、丝毫没有怨恨的信,当得知哈桑夫妇被无辜枪杀,阿米尔痛彻心扉。接下来,他选择勇敢面对,拯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也对自己进行心灵的救赎。为了救出索拉博,他不惜与曾经强暴哈桑的阿塞夫进行殊死搏斗,差点被打死。终于将索拉博带回美国抚养。回到美国,索拉博经历了被强暴、被欺骗,他感到“太累太累”,对生活赶到绝望,几度自杀,自我封闭,很像当年的阿米尔。这一次,阿米尔要为索拉博追回风筝,就像当年哈桑为阿米尔追那只蓝风筝一样,“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也说出了同样的誓言。
故事曲折离奇、残忍又美丽,作者笔下的阿富汗,在战乱前是充满田园的美与和谐,也让我们了解到塔利班给阿富汗带来的灾难,甚至比战争更可怕。笔触细腻,读来不忍搁案。
阿米尔为了博得父亲的关注、疼爱而一心想要自己的战利品——一个蓝风筝,对忠实的朋友哈桑被伤害不管不顾,甚至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用污蔑的手段逼走哈桑,多年来一直背着这良心的债,我看到了缺失父爱、母爱对一个孩子的伤害,也看到了背负罪恶感的人是怎样痛苦不堪,认为自己有污点,不值得选择更好的,不敢面对自己的过去,面对妻子坦言自己曾经与人私奔,他自问“我又能好到哪儿去呢?”;面对多年不孕问题,他认为是老天在惩罚他,罪有应得,在这样的罪责里生活,价值感永远难以真正建立,他怎么能过的好呢?
阿米尔的父亲因为与仆人的妻子生了孩子又不能相认,在痛苦中对两个孩子的态度截然不同,他选择了做善事来自我救赎,他亲自设计、自己出资建了恤孤院;他帮助过很多人,对朋友慷慨解囊;逃亡的路上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个弱女子不被俄国兵欺辱;他思想开明不固步自封。在救赎的路上,带着罪责去生活,因此事事都竭尽完美。
哈桑是一个忠诚、可靠的仆人,隐忍又坚强,乐观又豁达,“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他对朋友的承诺,而且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如果你真的要求我啃烂泥,我发誓我会的”,当阿米尔用石榴扔哈桑以激怒他还手,好惩罚自己释放自己的罪恶感,哈桑却始终不还手,并将石榴在自己额头上砸碎,问阿米尔“你满意了吗?”;即使明知道阿米尔见他受害而不顾,即使明明知道阿米尔陷害他偷窃,始终不揭露不责怪不怨恨,成年之后写给阿米尔的信中,充满阳光、温暖和想念,全然没有被伤害之后的计较与记恨。
拉辛汗作为阿米尔父亲的朋友,可以称得上是阿米尔的启蒙老师,鼓励阿米尔写作,鼓励阿米尔面对自己,找回自己。在小说中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是贯穿全书的一根线,就像是风筝的线,把阿米尔拉回到自己身边,他洞察一切,又谅解所有人,他忠诚做人,智慧做事,人生中若遇到这样的恩师,那就是生命里的一束光,能够带我们走向光明。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只想要挽回的风筝,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令人痛悔的往事,痛苦是因为善良,只有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当心灵烙上伤痕之后,自我救赎,才能真正找回自己,成为健全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3
时隔多年,再读《追风筝的人》还是能被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所感动。
私以为,这本书和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可以说是互相成就,也成全了世界人民对阿富汗的好奇心,让人们看到战火之下的阿富汗也有幸福、美好、智慧的一面,在那片充满死亡、暴力、血腥的土地上,“爱”依然无处不在,野蛮伸长。映射出人们心中的光。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人类普遍认为有罪便有救赎,救赎以后便会得到解脱这种观点。解脱是指解除烦恼,摆脱束缚,从而获得身心自由,而解脱之后是否可以得到幸福是并不一定的。《追风筝的人》这篇小说其实讲的就是主人公之间的背叛、救赎、解脱,然而,最终是否获得解脱,获得幸福,就要看主人公如何自我解救了。救赎之后纵然可以得到解脱,但是内心里真正的幸福是无法轻达到的。
所谓的“罪”,就是人生来本性中所带有的黑暗面,包括嫉妒、背叛、欺骗等。而阿米尔对于哈桑的背叛其实就是源于人性中的弱点,这也成了他此后人生中难以抹去的伤痛。即便如此,人性中善的一面又一直在抨击着阿米尔。自从自己目睹了小巷中的一切却袖手旁观后,阿米尔内心的煎熬才真正的开始,他将自己的恶行发泄在那个被自己背叛的人身上,他认为这样便可以忘掉哈桑的痛;忘掉那个被自己背叛的忠诚挚友;忘掉那个可耻的冬日,甚至是忘掉自己的罪恶。然而,一切又都不会是这样,阿米尔始终为着背负的谎言不安,他只是因为父亲没能给予自己全部的爱而生气,带着对父亲的爱与恨,也带着对哈桑的嫉妒,他才没能像哈桑无数次为他挺身而出那样为他、保护他。虽然他内心深处爱哈桑,却又因父亲的缘故,他始终拉起对哈桑的抵触门帘,从不让哈桑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拉辛汗曾说过一个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是不会痛苦的。阿米尔却被良心的谴责弄得几近崩溃,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有宽恕别人的权利,在他看来如今所有的不如意都是对自己当年背叛哈桑的惩罚。比如,妻子无法怀孕,父亲的离世,他深深的自责,以致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听到哈桑的名字他的胸口依旧疼痛。他从没想过原谅自己,也没想过哈桑会原谅自己。所以他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一个解救自己的机会。
阿米尔的救赎之路,便是找到哈桑的遗孤,带他回美国,替自己当年的好友,如今也是自己兄弟的哈桑履行身为人父的义务。小说中写到阿米尔因救索拉博而被当年的宿敌阿塞夫暴打时,整个故事情节虽然显得无关痛痒,却也能理解,也许此刻的他才真正的获得解脱,他的赎罪才真正的开始。当他历经千辛万苦把索拉博带回美国后,阿米尔始终为着重获索拉博的信任而努力着,他领养了索拉博,费尽心思让他开心,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索拉博关爱,他知道这些是他很多年前欠哈桑的,那个为他千千万万遍的人。故事的最后,他终于换来了索拉博一丝几乎看不见的微笑。说来也讽刺,同样是一场风筝比赛,主人公依旧是阿米尔,唯一不同的是,当年的那场风筝比赛,使哈桑脸上再也没了笑容,而如今的这场风筝比赛,却换来了索拉博的一丝笑容。这也许预示着如今的阿米尔用几十年的自责与痛苦重回了那个时刻,做了自己当年应该做的,他的赎罪也最终得到了宽恕。
索拉博露出的那一丝看不见的微笑,它只是一个微笑,它没有让所有的事情恢复正常,就像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中的飞起晃动一般。这说明,自我救赎后,迎接自己的不一定是什么幸福和美好的生活。这才是狠狠的真相。战争给索拉博带来的创伤就像一张揉皱的纸,即使用力去抚平,留下的还是深深浅浅的沟壑。早已麻木的知觉又怎会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没有人有权利要求赎罪后的伤口必须结疤痊愈。
在驶向彼岸的船头,我们望见阳光,终于用人性的光辉战胜了世俗的枷锁,获得了新生。人这一生难免会犯错,而后我们悔罪、赎罪,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幸福美满的结局,但我们却都无一例外的归宿于善良。真正的善良不是没有黑暗,而是在经历了黑暗后,依然可以选择追逐光明。因为我们心中有光。
每个人生命里都会有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愿我们最终都可以追回。
点击查看更多:《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809994.html
- 上一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篇
- 下一篇:《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