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更多: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篇1
学生时代对陶行知知之甚少,在步入师范学校校园时,看到一栋教学楼的墙体上赫然镶嵌着醒目的校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另一栋教学楼上印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时只觉得这两句话挺深奥的,至于是谁提出的,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一概不知。后来,随着教育理论学习的增多,对陶行知的认知慢慢丰富了,不过也仅限于皮毛之功。再后来我毕业了,做了一名乡村教师,因为工作的需要,接触陶行知作品的机会也多了,加上工作经验的丰富,我对陶行知的许多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就感受最深的方面谈几点收获:
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师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名言,就是说学问高才能为人师,身子正才能为人范。他的这句话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高尚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是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的行为,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以德树人,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我在教学中也有深刻的体会。我们常说: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学生的行为就是我们教师行为的一面镜子,时刻约束着我们,提醒着我们,让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教育的典范。
二、教育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求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又一教育名言,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寻求人生的真谛,做一个有道德的“真人”。相信大家都读过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的小故事——《四块糖果》。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陶行知用自己独特朴实的教育方法感动并教育着每一位孩子。他找一个犯错学生个别谈话,不仅没批评而且四次表扬,学生很惭愧,主动承认并改正错误,从而达到了教育目的。这种唤醒道德的本领确实可赞、可赏,值得我好好学习。
三、教学过程中要发挥生活教育的重要作用。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令我感到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生活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大课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把眼光放长远,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生活,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我上学时的校训;是陶行知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也是当初学校对我们每一位学子的殷切期盼。当我再次咀嚼这句至理名言时,我又有了工作的新动力,我将带着母校的期盼和对陶行知先生的崇敬之情,继续前行。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篇2
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今天我读完《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受益匪浅。
陶行知是 20 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 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 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 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 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 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 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陶行知的这种教学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指出了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老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 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实际上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了教学的活 动,强调了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手续程序在过程中学习,学生自然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成功中掌握 学习的方法,最终掌握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伴随着学生学习的 价值观。
再想想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教师把“解决方法如何 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这正是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指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 的主体位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篇3
在美国跟着杜威学习多年,回国后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将毕生精力致力于祖国教育事业的陶行知先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爱满天下”。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着爱的教育,让我既敬佩,又汗颜。先生有一句名言:“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话正是他为人类、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我感到非常震撼,非常感动!我震撼于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感动于他的大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本书中所谈到的许多现象和问题都值得我去思考,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一面镜子,可以此来对照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言行。
作为我国有时代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两次更名,他原名陶文俊。青年时期因崇拜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改名“陶知行”; 后来,他越研究越觉得这种见解不对,他认为王阳明先生虽倡导知行合一,但是不知不觉中仍摆脱不了传统知识论的影响。古今中外所发现第一流的真知灼见,无一不是从做中得来。于是之后,他公开声明,改名为陶行知。他曾解释说,改名字是力求名副其实。我的理论就是行、知、行。行是知之始,知又可以反过来引导行。为了在名字中反映这一思想,陶行知还创造了一个字, 这个字既像“行知”,又像“知行”,代表“行知行”的意思。
他还写了一首短诗《三代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作为后人,我们学过毛泽东的《实践论》,对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都有所了解。陶行知先生在30年代初已经探索达到这样的高度,他不只是这样说了,而且坚定不移地这样做了。他大力推进 “教学做合一”的新教育,就是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而我们,理解这一点,也正是理解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键。
关于行与知的关系,我们的习近平主席在多次讲话中也谈到过,知和行必须相互促进,知识一定要落于行动之上。以行求知,以知促行。面向实际,深入实践,脚踏实地的去探寻教育真谛。
《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里得来的,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陶行知先生谈到,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全被挥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我们说“行是知之始”,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而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 。
我觉得我们今后在学习中,可以进行内化和反思,并逐步的真正去“行”。付之于行动,改变于课堂。
比如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的过程中,倡导“真阅读,真写作,真情感”,让生活化教学,服务于语文教学本真。在陪伴孩子们读书的日子里,适时渗透“真写作”。用真实的语言记录真实的生活,描述真实的感悟,对孩子们进行有心无痕的引领,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做来源于生活的真教育。“我踏实的读书,我实在的写作,我用我的所得,表达心底最真实的情感,回馈于我身边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之后,才能获取真知;而知之后,方会成。成,生活德育;成,教育真谛;成,家家之美。
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让我震撼,他的博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更让我感动。
“爱满天下”是陶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在陶先生心中,教育、学生永远是第一位。陶先生还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我耳目一新,也让我非常感动!作为一个教育者,如果我们都能像陶先生那样把学生当做“爱人”,尊重、包容、关心、爱护,又何尝办不好学校,教不好学生呢?“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光明大道的真实写照。他坚守教育岗位,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既然选择了教书育人这条路,就要像陶先生那样坚定自己的信心和信念,经得起一切诱惑,一辈子坚守教育岗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认真履行我们的职责,贡献我们毕生的精力。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先生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十七小这个大家庭中,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以广博的爱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灵塑造人。让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坚定自己心中“以爱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写最为壮丽的诗篇,奏响一曲激昂的人生凯歌!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每一本好书都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读完,但是读书的这些日子让我在羞愤中热血沸腾,在怀疑自我时又坚定信念,未来的每一步都不及当下的这一步,不敢期许日日鲜花相随,但愿天天有好书相伴。《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如获至宝,细细品读,精心思考,便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从今以后我要在陶先生言论、思想的滋润下不断提升自己、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做教育的有心人。
点击查看更多: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809993.html
- 上一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 下一篇:《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