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情
2.探寻诗歌意象,品味意境
3.自主探究研讨,欣赏“三美”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三美:音乐美、图画美、建筑美。
教学方法:反复朗读法,品味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由学生回忆过去知道的有关送别的诗句导入。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三、朗读指导
1、注意朗读的节奏要正确,不能把完整的句子读破了。
2、注意每一句诗的重音要突出。
3、音量适中,音调舒缓得当。
4、投入感情。
学生自读,正音。
播放录音,体会意境美,
对朗读节奏的划分指导。
四、整体思路
1、品一品,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品读,体会诗人情感。(幻灯片出示图片)
参考句式:我喜欢图,诗中这样写道,从中我读出了作者的情感。
教师小结三美,让学生领悟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一)音乐美。
(二)绘画美
(三)建筑美。
2、赏析完后总结本首送别诗和其它送别诗的不同地方。
3、归纳总结本诗。
第二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 学习重点:
1,
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体会诗歌三美
三、 学习难点:
,1,诗歌意象的把握及传达的情感
,2,体会诗人在康桥物我两忘的情怀
四、 主要教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五、 学法指导:
六、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提问导入,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着墨较多
的感情,大家回忆一下,写离别的古诗词都有哪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高适《别董大》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独立那么多古人离别的诗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再别康桥》
(二) 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
和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 “康桥”即现在的 “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胡适先生曾经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 初读感知: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明白了题目中的“再”
是诗人故地重游, “康桥”是诗人充满美好回忆的地方,通过一个“别”字看出这是一首离别诗。那么请同学们带着你们曾经体会的离别之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完用一个词来概括你读出的本诗表达的离别的情感。(怀念、感伤、惆怅等)好了,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大致可以概括出诗人表达的是一种对康桥的眷恋及离别的感伤之情。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具体是怎样表达一种别情。
(四) 理解分析诗歌情感:
1, 中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度,从古至今的文人通常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情感,而诗歌又通常是借用意象来传达感情,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都写了哪些意象,你从哪些意象看出诗人心目中和眼前的康桥是如此美好值得眷恋的?
(1) 第二诗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
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用暗喻把柳树比
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
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
美丽美好,也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而新郎对新
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注意这里的意象
用的“柳”“夕阳中的新娘”
(2) 第三诗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水草对于
自然界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康桥的如此美景下,
诗人却甘心做一条卑微的水草,康河的流水、水
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
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
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
河中的一条水草。
(3) 第四五诗节,诗人在映着彩虹的潭水里漫溯,在
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沉浸在康桥的美景里,身
体和灵魂都已经与康桥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
的境界
2, 诗人为什么对“康桥”如此眷念?
从表面来看,康桥傍晚景色的美吸引着诗人,但这仅是表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首先康桥是诗人人生的转折点。(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其次诗人在康桥有着非常美好的情感回忆。正是在
康桥,诗人遇到了心仪一生并苦苦追求却无法终成眷属的美丽的林徽因。
3,你从诗歌哪些地方能含蓄地看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1) 第二诗节,将河畔的金柳比喻成美好的新娘,对于女
性来说,一生中最美的时刻就是披上婚纱的时候,而
对于男性来说,他严重最美丽的女人就是为他披上婚
纱的女人,但是诗人眼中如此美好的新娘却化为波光
里的艳影,无法触及,只能在我的心头荡漾,这样一
种感伤之情便油然而生
(2) 第四诗节,那榆荫下的潭水,如天上虹一般美丽,但
是,却揉碎在浮躁间,变得像梦一般虚无飘渺,更加
难以把握,并且一碰就碎了,暗示美好的东西终不可
获取,尤其“揉碎”一词,简直就是诗人内心隐隐作
痛的表征,而“沉淀”一词也表明一切美好但终成过
去的遗憾。这里诗人的感伤之情进一步升华。
(3) 第六诗节,诗人在康桥的美景下达到物我两忘的境
界,难以抑制心中的情感想要放歌,但是却不能放歌,他不忍心自己的别离打破康桥的宁静,只能将内心的
情感压抑,充满的无奈和感伤。此时诗人的感伤之情
已经达到了高潮,同时也在这里将高涨的感伤之情往
回收。
总结:诗人通过非常美好但又显得破碎游离的意象,表达了
内心对过往无比美好的人与景的眷念和因为物是人非、人生不够顺意而产生的感伤与惆怅。
,4,诗人为什么对离别康桥如此充满感伤?
从表面看,诗人离别有着美好记忆的地方,感伤是必然的。但从深层的原因来看:一方面,诗人从康桥归国后,曾怀揣许多青年人的梦想投身新文化事业,但当时国力维艰,社会动荡,诗人的理想最终破灭。另一方面,诗人情感生活并不理想,1927年诗人去英国剑桥之前,和陆小曼关系不好,而故地重游,睹物思人,想起自己苦恋一生的林徽因,却物是人非。人是情感的动物,总会觉得没有得到的东西会是最美的。因此无比感伤。
(五) 领略诗歌三美
建筑美:每节四行,结构整齐,1、3行稍短,2、4行稍长,首尾整齐而略有变化,词语重叠复沓。
绘画美:意象色彩丰富,构图和谐(都是选取的比较柔美而有动感的事物),排行有讲究。
音乐美:严格的二四句押韵,诗句节奏也非常符合音律,同时诗句平仄协和,读起来朗朗上口。
(六)结课:试与徐志摩的另外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
八、 课后反思
第三篇:再别康桥教案2诗两首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
1.把握两首诗的节奏、旋律。
2.了解新诗中 “新月派”诗歌创作“三美”主张的特点。
3.了解两位诗人、主要作品及创作风格。
4.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并运用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5.学习《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
6.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设问、启发、品读、讨论、感悟相结合
【教学重点】
1.《再别康桥》中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
2.《雨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感
第一段(课前)
【识字积累】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 xìng)榆阴( yú)沉淀(diàn)长篙( gāo)....
漫溯(sù)浮藻(zǎo)斑斓( lán)笙萧( shēng)....
【把握节奏】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④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了解作者】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联句练习】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
【整体把握】(先听录音再自读,要求“准确” “流畅” “有情感)
1.这首诗让人觉得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与同桌交流看谁发现的多(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鼓励)
2.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或形式美和内容上的人情美(表达了对母校依依不舍的赤子情怀)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的这种感情怎样体现?(温故知新,运用上次课对意象的理解解决问题)
惜别之情关注题目,“再别”是题眼;关键词语(直抒胸臆和描述性语言),开头结尾两节 “走了”“作别”“不带走”等词语;抓住意象即借助特定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油油的清荇、榆阴下的潭水等,诗人通过描绘康桥河畔清新明丽的画面,表达了对康桥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第二段(课中)
【课前思考】
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
要求:读2、3、4、5、6段,探究意象,品味语言(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赏析意象】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如名句集锦),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形象《再别康桥》的二到六节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色,都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你最喜欢的意象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a.“师生互动分析“河畔的金柳”意象
思考:“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些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将“金柳”比喻“夕阳中的新娘”独具匠心,把无生命的景语变成了有生命的活物,既写出了柳枝的婷婷袅袅、妩媚多姿,又浸透着诗人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对康桥极度依恋。
1)读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你的脑海中浮现怎样的画面?请说出来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被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在空中轻轻摇摆,婀娜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妩媚可爱。
2)诗人把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用哪些形容词来形容下?
3)诗人恰恰把金柳说成是“夕阳中的新娘”,说明什么啊?
说明了在诗人眼里今晚的柳比以往更迷人、更婀娜
4)诗人为何觉得今晚的柳最美呢?
——有句话叫“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还有句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今天诗人要与康桥作别,所以他对康桥的喜爱与依恋之情在现在是最强烈的,所以在平常人眼中不起眼的柳树才变的分外妖娆和迷人
5)在诗人要离开康桥的时候,为什么避开了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选了河畔那本不起眼的柳树呢?(诗人为何对这柳情有独钟呢?)
因为“柳”音同“留”,所以古人常用柳来表达一种离情别绪,所以柳也便成了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所以说,诗人之所以在离别康桥时选择柳这一形象入诗,也是是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
6) “艳影”能换成“倒影“吗?
——不能。“艳影”是鲜明美丽的形影,它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描绘,“倒影”只是客观的描述;“艳影”既形象地描写了金色夕阳下柳树投在水中的倒影之艳丽,且与上句“新娘“呼应,同时更流露出诗人对金柳乃至整个母校的热爱,它融入了诗人深深地情意。
b.个性阅读:你还喜欢哪个意象?谈谈你的理解
“云彩”:云彩本身就是飘忽、轻灵的,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使别离之情不是很沉重
“青荇”:“招摇”写了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的状态,写出了水草的可爱、动态之美,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一条水草,“甘心”写出了他对康桥的永久、热烈的爱恋“油油”:(请你继续关注公文素材库Wwww.bsmz.net)感到生命的旺盛青荇、柔波,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更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眷恋;
“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彩虹般的梦的联想这“揉碎在浮藻间”的彩虹,就是沉淀在诗人心灵深处的梦,这梦像彩虹一样美,但是却揉碎了,有很凄楚“沉淀”即这是过去的,而且积淀在心灵的最深处的东西,是长期以来隐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愿望和理想暗示着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依恋之情
星辉、水波与星光辉映,色彩斑斓,表现了诗人的快乐心情;
夏虫的“沉默”,渲染了一种静寂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特点: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都是自然景物,给人清新之感,而诗人要表达的是怀念惜别之情,诗中的这些意象却有一种纯净的美感,能让读者也不知不觉地从离愁别绪的伤感中超脱出来,而去全身心地感受诗中优美的意境 。
【品味节奏】
诗歌的首尾两小节语意很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但是同中有异,这样处理有怎样表达作用?
首尾连接都表达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同中有异。第一节,紧扣住一个“再别”,首节以“轻轻的”三字重复三次,显示出只身来到和“作别”时的怅惘、徘徊、犹疑、留恋的复杂情;第七节在结构上与第一节呼应,收束全诗,虽节奏相同,但是诗句的融入了更多的不得不离开的哀愁首节的两个“轻轻“改成了”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末节表达的感情更进一层
首节以“作别”概括全诗的内容,而两个叠音词的运用,既定下抒情的基调,又因音节轻盈优美,形成
轻盈跳跃的节奏,衬托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末节的“悄悄“与前文的“轻轻”照应,而表意略有不同“轻轻”强调动作的轻盈,“悄悄”既写出了离去时的一丝孤寂,同时也写出了不愿惊动母校的赤子情怀,让人惆怅不已
首尾两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在客观上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诗人心中的康桥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的情绪萦绕不散,使得诗人的情感形成一个统一的圆环
归纳:语言品味要从词语、修辞手法着手词语品味,要始终关注具体的语言环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还要做到整体把握与细节分析相结合
【拓展提升】
1.探讨:关于诗人在《再别康桥》中情感的高潮有人认为第5节是,有人认为是第6 节,你的看法呢?(温馨提示:思考第5、6两节中诗人时而“放歌”,时而“沉默”,各是因为什么?)
第五节的理由:诗人对母校的爱恋之情的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告别康桥了,想撑着一支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到了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的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腰“在星辉斑斓了放歌”诗人快乐到了极点
第六节的理由:诗人的惜别之情到了高潮诗人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中,一个“但”字把诗人也把读者从梦境中回忆中拉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放歌”是不可能的了,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本节别情缕缕,离绪重重,诗人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高潮
2.《再别康桥》一诗在形式上如何体现“新月派”的“三美”主张?
“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具有“三美”的主张:“绘画美”指的是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的是句式
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每节偶句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上由两个或三个
音步构成,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 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画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第三段(课后)
【大胆质疑】如“是天上虹”后面没有标点符号,为什么?
【迁移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温馨提示:阅读课外诗歌,不要着慌,要反复诵读,认真体会,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感情,领略诗歌的意境]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
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做雪花?
表现了诗人之爱如雪花一般纯净和晶莹,如雪花一般飞旋、欢快、喜气洋洋
(2)怎样理解诗中反复出现的“飞飏,飞飏,飞飏”?
雪花“飞飏,飞飏,飞飏”是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为我们织出一幅诗人深邃的灵魂图画。
(3)“她”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该如何理解?
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会放弃
2.《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
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优美的意境(不少于50字) 小河 柳树 夕阳 青草 歌儿
第四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新诗的相关知识;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体味意境;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徐志摩在诗歌中的独特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包括我在内,在不长的人生中都经历过离别,感受过离别之情。我们离别了小学生活,离别了初中母校。离别之时,你经历了怎样的情感体验?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今天我们一起到剑桥大学去游历一番,感受诗人徐志摩的在告别母校康桥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板书:再别康桥徐志摩)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及新月诗派的有关知识;
2.通过听读及朗读,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明确诗中出现的意象有哪些。
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学生朗读
让学生县齐读一遍诗歌。读完之后明确较难字音,如:荇、漫溯、笙箫等。
四、解读题目
同学们请看题目,“别”说明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离别诗)那么离别的对象是什么?(康桥)这个“再”字又说明了什么?(“再”是又一次的意思,就是说诗人并不是初到康桥),那么我们接着来了解一下诗人与康桥的渊源。
五、听诗朗诵
播放配乐诗朗诵,请同学们体会诗人在诗中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充满着一种离情别绪。
(那么是人为何会对康桥有这么深的感情?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呢?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六、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请同学们结合《全程设计》第八页关于徐志摩爱情美梦幻灭的讲述,给同学们2-3分钟的时间,了解一下徐志摩这个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出生在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胡,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考入北大。同年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1918赴美留学,1920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爱上林徽音。1922年与元配夫人离异,同年回国历任北大,清华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成立新月社,他是主要成员,1924年泰戈尔访华,他任翻译后随其周游欧洲,1926年与陆小曼结婚,但他的微薄收入难以满足陆小曼的需求,他奔波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1931,11,19飞机失事,死于泰山脚下,诗人的感情生活是波澜的,但诗人的心却是火热的。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这里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遗憾的是,他并没有事先联系好,她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等他。诗人睹物思人,愁肠百转,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七、新诗概述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在学习《雨巷》是我们已经学过了有关新诗的一些知识,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就是一首典型的新诗。所谓新诗,就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徐志摩所在的“新月诗派”作为新诗发展阶段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派别,成立于1928年,主要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胡适、梁实秋等,主张创作“客观抒情诗”,即大量使用意象,将主体感情客观物象化,再用想象装成朦胧的美,达到抒情的目的。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闻一多,提出了“三美”主张,提倡诗歌要讲究: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下面我们再来齐读一下这首诗。
八、学生齐读
再次齐读这首诗,回想学习《雨巷》是学到的有关意象的知识,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寻找一下这首诗中有哪些意象?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柔波、水草、星辉等意象)
九、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关于这首诗的基础知识,下节课中我们将重点从诗歌意象和诗歌形式两个角度分析这首诗,请同学们在课下做好预习工作,思考:本诗中的意象有何作用?这首诗的形式有什么特点?
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从离别对象角度分析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的《赠汪伦》: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 西天的云彩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七、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关于这首诗的基础知识,下节课中我们将重点从诗歌意象和诗歌形式两个角度
分析这首诗,请同学们在课下做好预习工作,思考:本诗中有哪些意象?这首诗的形式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个预习的任务给大家,你们准备的怎么样呢?
二、从诗歌意象角度分析
提问:
1.提问: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解决。)
明确: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具体分析意象
(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轻轻”,有什么作用?
明确:三个“轻轻”,使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愿惊动他深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它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的与康桥做依依惜别,这里,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2)将第一小节的 “西天的云彩”换成“东方的朝阳”如何?
明确:不好。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渲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准确。
(3)请一位女同学为大家朗诵一下第2-5小节。其他同学思考: (给出幻灯片中的问题,学生组织讨论)
a.第二小节中将“金柳”比喻为“新娘”说明了什么?结合以前学过的诗作中出现的“柳”,说说“金柳”这一意象的应用有什么作用?
明确: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康桥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将“金柳”比喻为“新娘”,说明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
可见,“柳”为意象,文化意味深厚。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b.第三小节中,“青荇”在“招摇”,是什么修辞手法?“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说明了什么?
明确:拟人手法,说明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说明诗人对康桥的喜爱进一步加深后,不想离开的留恋之情。
c.第四小节,清泉-彩虹-梦,诗人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节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诗人的感情进一步深化了,因为在康桥,不仅有如画的景色,更重要的是这里有诗人的“梦”,
有诗人美好的回忆。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诗人自己梦想的破灭。
d.第五小节中的“梦” 与第四小节中的“梦”有什么关系?指的是什么?
明确:第五小节中,诗人有感于彩虹寻梦,于是在这一小节中回忆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沉醉于过去的美好回忆中。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有理想的充实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4)齐读第六小节,体会诗人的感情在这一小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在这一小节中,诗人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中拉回到现实,别情缕缕,离绪重重,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放歌。诗情在这一小节达到了高潮,但是这一高潮却是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的。只有这样,才更加真实的表达了诗人的离情别绪。
(5)默读第七小节,思考:诗人面对回归现实的伤感,是怎么做的?是继续沉湎于伤感,还是勇敢地面对?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最后一节中有两个“悄悄”,与第一小节中的“轻轻”呼应,说明诗人对康桥景色的珍惜,“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的洒脱与飘逸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眼前。
三、从诗歌形式角度分析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体现徐志摩的“三美”主义: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 “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 ” 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 ?? 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招手 ”“ 荡漾 ”“ 招摇 ”“ 揉碎 ”“ 漫溯 ”“ 挥一挥 ”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有学生组织小组讨论解决:本文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
2.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 “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 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第五篇:《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极平常、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别绪。
(2)了解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3)体会诗首尾照应的写法,领悟诗的音乐之美。
(4)分析体会诗的色彩之美,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色彩的丰富和颜色搭配的巧妙。
2.过程与方法
(1)《再别康桥》这首诗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写成的,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要在了解诗人的特殊经历的基础上进行。要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力争做到当课背诵下来
(3)徐志摩是一位很有特点的诗人,他的诗歌意境优美、语言华丽,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在现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可以收集徐志摩的其他诗作,体会其诗作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首诗的节奏你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学子寻梦的足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难点:了解诗歌高超的艺术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 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写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后收入《猛虎集》。“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 一生的诗文中,而《在别康桥》是其中地有名的一首。
徐志摩 (198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的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3年参与发起。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京,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主要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翡冷翠的一夜》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楣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 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名篇。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诗歌思路
诗的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第二节至第六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照应。
三、学习诗歌
1.朗读第一节诗,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离愁的?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2.朗读第2--4节,分析两个比喻句的精彩之处。
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像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人,温润可人、艳丽娇媚的新娘;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梦游一般,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巧妙构思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尽显诗人对康河的依依不舍之情。
3.朗读5、6两节,诗人怎样将诗推向高潮?
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下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的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诗人苦心寻得的毕竟只是梦境,而现实之中,诗人面对却是离别,那虚无缥缈的喜悦和“彩虹似的梦”终究难以掩饰诗人心中似淡实浓的离愁。因此诗人选择的是沉默,此时的沉默无言,不知要胜过多少情语!
4.最后一节是如何照应首节的 ?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照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离愁别绪。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描述。
四、朗读课文,体会诗的意境
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对诗的意境地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在诗中诗人将自己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思想中间。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在诗人眼里,那柳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谓融情入景。把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戏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吗?几声浸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音乐美:如整首诗行长短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而诗的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加了诗的音乐性。
六、小结
本诗表达了一种极平常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表现了极高的艺术美和意境美。
默认推荐访问其他精彩文章: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再别康桥教案》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76167.html
- 上一篇:初中历史教案
- 下一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