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关于某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22 04:21:37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需要国家的支持和社户的帮助,大门从根本上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而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否真正带领群众,关键看广大农村党员在农村中是否有较高的威信。乡党委就如何提高农村党员在农村中的威信这一问题,对大山乡8个村党(总)支部进行了调查。

一、农村党员队伍出现威信危机及原因分析

大山乡共有农村党员311名,有职党员均具有一定的威信,但占农村党员大多数的无职党员,除个别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和个别致富能力强、处事公正的中青年党员具有一定威信外,绝大多数威信较低。他们和普通群众没有多少差别,甚至少部分农村党员的思想觉悟、品德素质不如普通群众。农村党员队伍出项危机,直接影响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山乡农村党员队伍出现威信危机的原因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的负面影响,较具有普遍性: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党员的信仰出现危机。

当前农村经济成分和经营模式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农村党员和农民有了较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致富的道路上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党员的信仰动摇、党性淡化。他们混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对党的远大理想产生怀疑,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种空想,歪曲理解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认为联产承包就是搞个人单干,容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发展资本主义,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失去热情。具体表现在他们不是带领群众致富,而是只顾自己致富,不故关心农村的公益事业,而是一心打自己的小算盘。个别农村党员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不按时交纳党费,甚至连农业税费也企图偷逃,尽管是极少数,但在群众中造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二)权利与义务的反差挫伤农村党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党员认为,过去入党光荣、实惠,当兵、招工、转干样样优先,而现在只有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才想到党员。如计划生育、抗风防灾等需要带头时才想到他们;群众集体上访需要劝阻时才想到他们。他们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反差很大,这弱化了他们入党的积极性和自豪感,致使他们不主动履行党员的义务,威信就会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党支部召开会议、组织党员开展义务劳动等一般情况下都发放误工费,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党支部召开党员会议,到会人数很难达到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可见把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作为一种有偿活动对待的农村党员不占少数。

(三)农村党员队伍日持家族化、宗族化,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纯洁和先进性。

一些农村党员大局意识淡化,结果利用自己的威信当了家族、宗族利益的代言人。如在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当中,他们不顾党的选人用人标准,只考虑自己或宗族、家族的利益,为了自己当选或选出自己的人,采取许愿、诽谤对手、替多人投票等非法手段进行拉票。如果选举结果不满意,则拉拢家族、宗族的党员群众和村“两委”作对,致使新班子难以开展工作。又如当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等大局利益损害到家族、宗族的利益时,一些党员抛开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不顾,和群众一起甚至组织群众阻挠开工、集体上访等。这部分农村党员失去了大部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四)农村党员队伍老化,日显“势单力薄”。

大山乡8个村党支部,311名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党员只有52名,35岁以上党员有259名,55岁以上的老党员有136名,老党员大多数不再从事生产劳动,要他们在市场经济中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是不现实的。

(五)党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弱化了部分农村党员的集体荣誉感。

全乡8个农村党支部基本上能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但多数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每年组织党员开展活动1-2次,但活动的内容一般是组织党员聚聚餐。由于党组织生活贫乏单调,农村党员管理涣散,客观上弱化了部分农村党员的集体荣誉感,他们的言行也逐渐以普通群众的标准来自我衡量和认可,甘做普通群众,甚至落后于普通群众。

二、提高农村党员在农村中的威信的若干思考

致使目前农村党员威信普遍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看,要提高农村党员的威信关键是提高他们的宗旨意识、服务本领和建立农村党员责权统一的激励机制,促使农村党员能较好地履行党员的义务。

(一)加强农村党员的党性教育。

这是提高农村党员的威信的基础。从调查的情况看,部分群众对农村党员是否有党性较为关注。部分群众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村党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作过高的要求不一定符合实际,但作为党员就得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比如牵头建设公益事业,带头履行计划生育政策,以身作则遵守村规民约,关心孤寡老人生活等。因此,基层党组织尤其是村党支部要注重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农村中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农村党员,使农村党员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强化农村党员的宗旨观念,打好农村党员提高威信的基础。

(二)尽快提高农村党员的致富能力。

这是提高农村党员威信的关键。在当前党的一切工作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前提下,中青年农村党员具有较强的致富能力是他们体现先进性的表现和前提条件。一方面只有致富能力的提高才能带领群众致富,才能平息群众“不会致富,别当党员干部”、“不带群众致富,别当党员干部”的呼声。另一方面提高农村党员的致富能力是减弱农村党员责权矛盾的有效途径。如果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致富了,对党的事业就会倾注更多的热情,履行党员义务的主动性就会增强。结合当前农村党员的状况,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以保证农村党员致富能力不断提高:一是经常性地开展农村党员致富能力提高的培训工作,以镇、村党校为阵地,组织农村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技术;二是建设一批党员实践锻炼基地,针对性地组织农村党员到基地参观学习、实践锻炼,提高农村党员致富的实战能力;三是坚持开展党内帮、扶、带活动,提高贫困农村党员的致富能力。

在提高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工作中,要注意克服“抓两头丢中间”的问题,以往我们提倡的工作方法是“抓两头,带中间”,结果是“两头”抓起来,而“中间”带不上去,致使占农村党员大多数的“中间”党员的致富能力平平,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因此要按照着眼于大多数的原则,“抓中间,促先进,带后进”,在培训、实践锻炼等安排上要充分考虑“中间”党员。

(三)输送“新鲜血液”,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活力。

农村党员队伍老化,整体活力不强,这是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威信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当前农村发展党员难这一情况,乡党委已经把发展农村党员工作列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村党支部要从本村实际出发制定和落实好发展党员的计划,明确责任。培养积极分子要采取有职农村党员负责制,要求每个有职党员每年培养1-2名积极分子。确定积极分子要推行“两票制”,坚持“党员认可,群众认可”。发展预备党员和转正实行“公示制”,要侧重培养回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入党。通过抓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威信。

(四)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

农村党员在农村中的威信很大程度上决取于村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选出威信高的村(居)班子,尤其要选出威信高的支部书记。就调查情况看,村班子成员的威信普遍较高,但离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村党支部要重视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在今后的换届选举工作中,要重点引导党员群众把那些愿意为群众服务、有领导能力、有致富本领、有更高威信的农村党员推选到班子当中来;二是根据农村党员分散、流动的特点,合理设置新的村级党组织。为了方便管理,在农村党员较多的村成立党总支部,有三名以上的自然村或村民小组设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在自然村和村民小组设立党支部,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得到加强,部分农村党员的威信也得到相应提高,这为农村老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了条件,值得我们借鉴;三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内生活。组织生活要不断完善,充实新内容,求实效。要经常性组织党员开展文体活动,召开党建座谈会,致富经验交流会等,增强农村党员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促进农村党员的团结,压下农村党员日趋家族、宗族化的势头,让农村党员时刻注意身份与普通群众不同,避免在市场经济中迷失方向变成落后群众的危险;四是要畅通党员“出口关”,利用民主评议农村党员、群众举报不合格党员等有效途径,对不合格的农村党员及时进行组织处理,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第二篇:关于*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如何提高农村党员在农村中的威信

——关于驿马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需要国家的支持和社户的帮助,大门从根本上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而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否真正带领群众,关键看广大农村党员在农村中是否有较高的威信。笔者带着如何

提高农村党员在农村中的威信这一问题,对北海市海城区驿马镇6个行政村(居)党支部进行了调查。农村党员队伍出现威信危机及原因分析

驿马镇共有农村党员289名,其中担任村(居)干部、村小组长农村党员54名。有职党员均具有一定的威信,但占农村党员大多数的无职党员,除个别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和个别致富能力强、处事公正的中青年党员具有一定威信外,绝大多数威信较低。他们和普通群众没有多少差别,甚至少部分农村党员的思想觉悟、品德素质不如普通群众。农村党员队伍出项危机,直接影响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从调查情况来看,驿马镇农村党员队伍出现威信危机的原因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的负面影响,较具有普遍性: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党员的信仰出现危机。

当前农村经济成分和经营模式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农村党员和农民有了较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致富的道路上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党员的信仰动摇、党性淡化。他们混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对党的远大理想产生怀疑,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种空想,歪曲理解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认为联产承包就是搞个人单干,容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发展资本主义,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失去热情。具体表现在他们不是带领群众致富,而是只顾自己致富,不故关心农村的公益事业,而是一心打自己的小算盘。个别农村党员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不按时交纳党费,甚至连农业税费也企图偷逃,尽管是极少数,但在群众中造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二)、权利与义务的反差挫伤农村党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党员认为,过去入党光荣、实惠,当兵、招工、转干样样优先,而现在只有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才想到党员。如计划生育、抗风防灾等需要带头时才想到他们;群众集体上访需要劝阻时才想到他们。他们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反差很大,这弱化了他们入党的积极性和自豪感,致使他们不主动履行党员的义务,威信就会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居)党支部召开会议、组织党员开展义务劳动等一般情况下都发放误工费,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党支部召开党员会议,到会人数很难达到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可见把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作为一种有偿活动对待的农村党员不占少数。

(三)、农村党员队伍日持家族化、宗族化,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纯洁和先进性。

一些农村党员大局意识淡化,结果利用自己的威信当了家族、宗族利益的代言人。如在村(居)“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当中,他们不顾党的选人用人标准,只考虑自己或宗族、家族的利益,为了自己当选或选出自己的人,采取许愿、诽谤对手、替多人投票等非法手段进行拉票。如果选举结果不满意,则拉拢家族、宗族的党员群众和村(居)“两委”作对,致使新班子难以开展工作。又如当市政建设、土地开发等大局利益损害到家族、宗族的利益时,一些党员抛开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不顾,和群众一起甚至组织群众阻挠开工、封堵厂门、集体上访等。这部分农村党员失去了大部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四)、农村党员队伍老化,日显“势单力薄”。

驿马镇6个村(居)党支部,从1998年至今近5年的时间发展农村党员31名,五年来自然死亡5名。全镇289名农村党员平均年龄43岁,55岁以上的党员79名。老党员大多数不再从事生产劳动,要他们在市场经济中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是不现实的。在部分群众的眼中,党组织生活是老人“没事偷着乐”。一个干部戏称某支部是“老人协会”,虽然言过其实,但是值得深思。

(五)、党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弱化了部分农村党员的集体荣誉感。

驿马镇6个村(居)党支部基本上能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但多数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每年组织党员开展活动1-2次,但活动的内容一般是组织党员聚聚餐。由于党组织生活贫乏单调,农村党员管理涣散,客观上弱化了部分农村党员的集体荣誉感,他们的言行也逐渐以普通群众的标准来自我衡量和认可,甘做普通群众,甚至落后于普通群众。

提高农村党员在农村中的威信的若干思考

致使目前农村党员威信普遍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

从根本上看,要提高农村党员的威信关键是提高他们的宗旨意识、服务本领和建立农村党员责权统一的激励机制,促使农村党员能较好地履行党员的义务。

(一)、加强农村党员的党性教育。

这是提高农村党员的威信的基础。从调查的情况看,部分群众对农村党员是否有党性较为关注。部分群众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村党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

康的能力作过高的要求不一定符合实际,但作为党员就得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比如牵头建设公益事业,带头履行计划生育政策,以身作则遵守村规民约,关心孤寡老人生活等。因此,基层党组织尤其是村(居)党支部要注重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农村中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农村党员,使农村党员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强化农村党员的宗旨观念,打好农村党员提高威信的基础。

(二)、尽快提高农村党员的致富能力。

这是提高农村党员威信的关键。在当前党的一切工作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前提下,中青年农村党员具有较强的致富能力是他们体现先进性的表现和前提条件。一方面只有致富能力的提高才能带领群众致富,才能平息群众“不会致富,别当党员干部”、“不带群众致富,别当党员干部”的呼声。另一方面提高农村党员的致富能力是减弱农村党员责权矛盾的有效途径。如果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致富了,对党的事业就会倾注更多的热情,履行党员义务的主动性就会增强。结合当前农村党员的状况,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以保证农村党员致富能力不断提高:(1)、经常性地开展农村党员致富能力提高的培训工作,以镇、村党校为阵地,组织农村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技术;(2)、建设一批党员实践锻炼基地,针对性地组织农村党员到基地参观学习、实践锻炼,提高农村党员致富的实战能力;(3)、从区、镇机关选派一批优秀党员驻村,在农村中培养自富、带富能手;(4)、坚持开展党内帮、扶、带活动,提高贫困农村党员的致富能力。

在提高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工作中,要注意克服“抓两头丢中间”的问题,以往我们提倡的工作方法是“抓两头,带中间”,结果是“两头”抓起来,而“中间”带不上去,致使占农村党员大多数的“中间”党员的致富能力平平,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因此要按照着眼于大多数的原则,“抓中间,促先进,带后进”,在培训、实践锻炼等安排上要充分考虑“中间”党员。

(三)、输送“新鲜血液”,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活力。

农村党员队伍老化,整体活力不强,这是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威信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当前农村发展党员难这一情况,乡镇党委要把发展农村党员工作列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村(居)党支部要从本村(居)实际出发制定和落实好发展党员的计划,明确责任。培养积极分子要采取有职农村党员负责制,要求每个有职党员每年培养1-2名积极分子。确定积极分子要推行“两票制”,坚持“党员认可,群众认可”。发展预备党员和转正实行“公示制”,要侧重培养回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入党。通过抓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威信。

(四)、加强村(居)级党组织建设。

农村党员在农村中的威信很大程度上决取于村(居)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ww.bsmz.net)应采取以下措施:(1)、要选出威信高的村(居)班子,尤其要选出威信高的支部书记。就调查情况看,村(居)班子成员的威信普遍较高,但离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村(居)党支部要重视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在今后的换届选举工作中,要重点引导党员群众把那些愿意为群众服务、有领导能力、有致富本领、有更高威信的农村党员推选到班子当中来;(2)、根据农村党员分散、流动的特点,合理设置新的村(居)级党组织。为了方便管理,在农村党员较多的行政村(居)可考虑分设支部,有三名以上的村办企业设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如驿马村1998年设立了党总支,分设东、西片支部,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得到加强,部分农村党员的威信也得到相应提高。有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把农村老党员单独编支部,老党员支部发挥作用的主要范围是“发扬传统、参政议政、监督”,这为农村老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了条件,值得我们借鉴;(3)、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内生活。组织生活要不断完善,充实新内容,求实效。要经常性组织党员开展文体活动,召开党建座谈会,致富经验交流会等,增强农村党员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促进农村党员的团结,压下农村党员日趋家族、宗族化的势头,让农村党员时刻注意身份与普通群众不同,避免在市场经济中迷失方向变成落后群众的危险;(4)、要畅通党员“出口关”,利用民主评议农村党员、群众举报不合格党员等有效途径,对不合格的农村党员及时进行组织处理,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第三篇: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需要国家的支持和社户的帮助,大门从根本上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而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否真正带领群众,关键看广大农村党员在农村中是否有较高的威信。笔者带着如何提高农村党员在农村中的威信这一问题,对北海市海城区驿马镇6个行政村(居)党支部进行了调查。

农村党员队伍出现威信危机及原因分析

驿马镇共有农村党员289名,其中担任村(居)干部、村小组长农村党员54名。有职党员均具有一定的威信,但占农村党员大多数的无职党员,除个别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和个别致富能力强、处事公正的中青年党员具有一定威信外,绝大多数威信较低。他们和普通群众没有多少差别,甚至少部分农村党员的思想觉悟、品德素质不如普通群众。农村党员队伍出项危机,直接影响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从调查情况来看,驿马镇农村党员队伍出现威信危机的原因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的负面影响,较具有普遍性: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党员的信仰出现危机。

当前农村经济成分和经营模式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农村党员和农民有了较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致富的道路上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党员的信仰动摇、党性淡化。他们混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对党的远大理想产生怀疑,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种空想,歪曲理解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认为联产承包就是搞个人单干,容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发展资本主义,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失去热情。具体表现在他们不是带领群众致富,而是只顾自己致富,不故关心农村的公益事业,而是一心打自己的小算盘。个别农村党员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不按时交纳党费,甚至连农业税费也企图偷逃,尽管是极少数,但在群众中造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二)、权利与义务的反差挫伤农村党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党员认为,过去入党光荣、实惠,当兵、招工、转干样样优先,而现在只有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才想到党员。如计划生育、抗风防灾等需要带头时才想到他们;群众集体上访需要劝阻时才想到他们。他们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反差很大,这弱化了他们入党的积极性和自豪感,致使他们不主动履行党员的义务,威信就会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居)党支部召开会议、组织党员开展义务劳动等一般情况下都发放误工费,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党支部召开党员会议,到会人数很难达到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可见把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作为一种有偿活动对待的农村党员不占少数。

(三)、农村党员队伍日持家族化、宗族化,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纯洁和先进性。

一些农村党员大局意识淡化,结果利用自己的威信当了家族、宗族利益的代言人。如在村(居)“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当中,他们不顾党的选人用人标准,只考虑自己或宗族、家族的利益,为了自己当选或选出自己的人,采取许愿、诽谤对手、替多人投票等非法手段进行拉票。如果选举结果不满意,则拉拢家族、宗族的党员群众和村(居)“两委”作对,致使新班子难以开展工作。又如当市政建设、土地开发等大局利益损害到家族、宗族的利益时,一些党员抛开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不顾,和群众一起甚至组织群众阻挠开工、封堵厂门、集体上访等。这部分农村党员失

第四篇: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

对本镇农民党员队伍结构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分析,总的看来,农民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结构不甚合理,“三偏”现象突出。

现有农民党员中严重存在着年龄偏老、文化偏低、数量偏少的“三偏”现象。据统计,全镇共有农民党员849人,其中50岁以

上的占49.5%,在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老弱病残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35岁以下仅占21.9%;平均年龄为44岁,个别村的农民党员平均年龄高达53岁,有的村党支部被群众称之为老龄委,支委班子被形容为“三个支委八颗牙”。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占84.74%。从数量上看,农民党员占全镇党员总数的82%,而占全镇农业总人口的比例就显低了,仅为7.7%。“三偏”问题的存在,使农民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二是政治素质不高,党性观念淡薄。

主要反映在:(1)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农民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动摇了,不管“主义”,只管利益;不相信唯物主义,而信奉宗教、迷信,甚至参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政治信仰荡然无存。(2)思想道德滑坡。个别农民党员在脑子里完全淡忘了党员意识,参与赌博、嫖娼,小偷小摸,损人利己,虐老欺小,邻里不和,甚至聚众闹事,纠纷械斗等,基本上成了“党员不像党员”,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3)责任感、使命感衰退。有的丧失了以强村富民为己任的责任感,有的彻底忘记了自己的入党宣言,只要组织照顾,不愿履行党员义务,行动上的先进性日益减退,甚至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起反作用,造成坏的影响。(4)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个别农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讲价钱,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三是缺乏致富本领,“双带”作用乏力。

不少农民党员与农村市场经济很不适应,想问题、做事情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满足于“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贫守穷;有的虽有致富的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有的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搞种养没技术,做生意怕蚀本,入股办企业怕砸锅,承包经营怕吃亏,真是市场广阔,茫然无措。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0%左右,相当一部分党员仍处于不前不后状态,甚至有的还属“扶贫”对象。如我镇覆罗山村,有413人,党员18名,平均年龄54岁,文化程度均是小学以下,大部分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然条件等的制约,经济生活普遍不如当地非党群众,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以致那里的群众说:“党员没本事,别想他帮富;要想家中富,自己闯新路。”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

四是要求入党者少,后备来源短缺。

从调查的情况看,不少农民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不高,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热情更为锐减,一些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情况更差。今年,我镇人口近1600人的8个山区村,仅有1个青年写入党申请书,近三年来,这8个村才吸收党员不到4个,在它们那里,党员的发展几乎成了无源之水。平区村情况稍好些,但也不是很理想,近两年每个村平均仅吸收党员0.5个。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客观环境的因素

一是历史原因所致。据统计,全镇农民党员中,“文革”前入党的有243名,占28.6%,而现在这批党员正趋于高龄化。解放后至“文革

”前这一时期,发展党员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文革”期间入党,则过分强调思想挂帅,政治领先,“知识越多越反动”,“越穷越革命”,致使这一时期入党的农民党员年龄老化和文化低化有着明显“先天不足”的历史痕迹。二是大量人才外流。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守业务农,致使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通过“二个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留下的多是妇孺老小,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发展党员后继乏人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民党员队伍结构的改善。三是集体经济薄弱。由于党组织缺乏经济实力,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致使不少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向往党组织的热情大为减退。四是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讲实惠,不讲政治,想赚钱,不想入党,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极心态,认为“入党吃亏”,“入党

无用”,“入党不自由”等。

(二)组织管理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偏差。一些基层党支部对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农村以农为主,只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均迎刃而解,从而重农轻党,对农民党员的工作很少过问,无暇顾及。二是教育和管理滞后。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党组

织无论是对农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还是对普通群众的教育引导,普遍存在层次不分、方式方法单调、内容缺乏针对性的状况。在教育对象的层次上,男女老少、亦工亦农亦商“一锅煮”。在方式方法上,习惯于“集中上大课,开大会听报告”,读读报纸,念念文件,或者套用听课——讨论——总结“老三步曲”。在内容上,大都是“统一食谱”,千篇一律,不因人、因时、因需施教,出现供求不对路,学用脱节。管理上对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研究制订新的、分层分类的管理措施十分欠缺,比如:对流动农民党员、老党员、中青年党员、贫困党员、无职党员、从事乡村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同类型的党员管理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使管理流于形式。三是个别人为设阻。一些村党组织负责人私心杂念重,嫉贤妒能,故意压制人才,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不愿发展年轻有为的农民入党,有意设置重重障碍,采取“拖、卡、压”等手段,将优秀青年农民拒之门外。这种人为设“卡”,堵塞了农民党员队伍的源头,制约了整个队伍的优化。

(三)党员自身的因素

一些农民党员放松或忽视理论知识和文化科技知识的学习。有的认为,农民天生就是种田打工,学习既学不来粮食,又学不来经济,更学不饱肚子,视学习无用。有的自知文化水平低,但又认为年龄大,“修成庙来和尚老了”。有的对学农科知识还有点兴趣,而对政治理论根本打不起精神,长期“失学”。据调查,相当部分农民党员“三个代表”是什么,分不清楚党员权利与义务的区别。由于不重视学习,致使农民党员队伍“低、老、少、缺”的状况日趋严重,即“觉悟低、观念老、知识少、技术缺”,面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步履维艰,甚至行为失范。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针对农民党员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改进队伍状况已刻不容缓。从当前的情况看,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第一,改善结构,建立健全严格的吐故纳新机制。严格党员进口关,拓宽视野和渠道,把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吸收到党内来,同时,对不合格的党员,及时作出严肃的处置,疏通出口将其淘汰出党,使农民党员队伍始终保持肌体健康。第二,提高素质,加强农民党员的学习教育。教育要突出重点,讲求方法,注重实效。教育内容上,着力解决好部分农民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薄、愚味落后、信奉封建迷信等问题;着力解决好一些农民党员政策法律水平低、应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功差、缺乏致富能力和本领问题。第三,激励与约束手段并举,塑造农民党员的新形象。在激励方面,努力提高农民党员的政治地位,积极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门路,给予老党员和贫困党员更多的帮助和关怀。约束方面,要建立以制度约束为基础、管理约束为重点、监督约束为保障的约束机制。第四,构筑党支部坚强的堡垒,增强优化农民党员队伍的原动力。一要建设一个好的支部班子,二要充分发挥农民党员的模范作用,三要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第五篇: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

对本镇农民党员队伍结构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分析,总的看来,农民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结构不甚合理,“三偏”现象突出。

现有农民党员中严重存在着年龄偏老、文化偏低、数量偏少的“三偏”现象。据统计,全镇共有农民党员849人,其中50岁以上的占49.5%,在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老弱病残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35岁以下仅占21.9%;平均年龄为44岁,个别村的农民党员平均年龄高达53岁,有的村党支部被群众称之为老龄委,支委班子被形容为“三个支委八颗牙”。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占84.74%。从数量上看,农民党员占全镇党员总数的82%,而占全镇农业总人口的比例就显低了,仅为7.7%。“三偏”问题的存在,使农民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二是政治素质不高,党性观念淡薄。

主要反映在:(1)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农民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动摇了,不管“主义”,只管利益;不相信唯物主义,而信奉宗教、迷信,甚至参与“flg”等邪教组织,政治信仰荡然无存。(2)思想道德滑坡。个别农民党员在脑子里完全淡忘了党员意识,参与赌博、嫖娼,小偷小摸,损人利己,虐老欺小,邻里不和,甚至聚众闹事,纠纷械斗等,基本上成了“党员不像党员”,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3)责任感、使命感衰退。有的丧失了以强村富民为己任的责任感,有的彻底忘记了自己的入党宣言,只要组织照顾,不愿履行党员义务,行动上的先进性日益减退,甚至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起反作用,造成坏的影响。(4)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个别农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讲价钱,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三是缺乏致富本领,“双带”作用乏力。

不少农民党员与农村市场经济很不适应,想问题、做事情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满足于“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贫守穷;有的虽有致富的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有的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搞种养没技术,做生意怕蚀本,入股办企业怕砸锅,承包经营怕吃亏,真是市场广阔,茫然无措。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0%左右,相当一部分党员仍处于不前不后状态,甚至有的还属“扶贫”对象。如我镇覆罗山村,有413人,党员18名,平均年龄54岁,文化程度均是小学以下,大部分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然条件等的制约,经济生活普遍不如当地非党群众,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以致那里的群众说:“党员没本事,别想他帮富;要想家中富,自己闯新路。”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

四是要求入党者少,后备来源短缺。

从调查的情况看,不少农民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不高,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热情更为锐减,一些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情况更差。今年,我镇人口近1600人的8个山区村,仅有1个青年写入党申请书,近三年来,这8个村才吸收党员不到4个,在它们那里,党员的发展几乎成了无源之水。平区村情况稍好些,但也不是很理想,近两年每个村平均仅吸收党员0.5个。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客观环境的因素

一是历史原因所致。据统计,全镇农民党员中,“文革”前入党的有243名,占28.6%,而现在这批党员正趋于高龄化。解放后至“文革

”前这一时期,发展党员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文革”期间入党,则过分强调思想挂帅,政治领先,“知识越多越反动”,“越穷越革命”,致使这一时期入党的农民党员年龄老化和文化低化有着明显“先天不足”的历史痕迹。二是大量人才外流。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守业务农,致使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通过“二个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留下的多是妇孺老小,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发展党员后继乏人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民党员队伍结构的改善。三是集体经济薄弱。由于党组织缺乏经济实力,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致使不少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向往党组织的热情大为减退。四是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讲实惠,不讲政治,想赚钱,不想入党,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极心态,认为“入党吃亏”,“入

党无用”,“入党不自由”等。

(二)组织管理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偏差。一些基层党支部对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农村以农为主,只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均迎刃而解,从而重农轻党,对农民党员的很少过问,无暇顾及。二是教育和管理滞后。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党组织无论是对农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还是对普通群众的教育引导,普遍存在层次不分、方式方法单调、内容缺乏针对性的状况。在教育对象的层次上,男女老少、亦工亦农亦商“一锅煮”。在方式方法上,习惯于“集中上大课,开大会听报告”,读读报纸,念念文件,或者套用听课——讨论——“老三步曲”。在内容上,大都是“统一食谱”,千篇一律,不因人、因时、因需施教,出现供求不对路,学用脱节。管理上对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研究制订新的、分层分类的管理措施十分欠缺,比如:对流动农民党员、老党员、中青年党员、贫困党员、无职党员、从事乡村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同类型的党员管理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使管理流于形式。三是个别人为设阻。一些村党组织负责人私心杂念重,嫉贤妒能,故意压制人才,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不愿发展年轻有为的农民入党,有意设置重重障碍,采取“拖、卡、压”等手段,将优秀青年农民拒之门外。这种人为设“卡”,堵塞了农民党员队伍的源头,制约了整个队伍的优化。

(三)党员自身的因素

一些农民党员放松或忽视理论知识和文化科技知识的学习。有的认为,农民天生就是种田打工,学习既学不来粮食,又学不来经济,更学不饱肚子,视学习无用。有的自知文化水平低,但又认为年龄大,“修成庙来和尚老了”。有的对学农科知识还有点兴趣,而对政治理论根本打不起精神,长期“失学”。据调查,相当部分农民党员“三个代表”是什么,分不清楚党员权利与义务的区别。由于不重视学习,致使农民党员队伍“低、老、少、缺”的状况日趋严重,即“觉悟低、观念老、知识少、技术缺”,面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步履维艰,甚至行为失范。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针对农民党员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改进队伍状况已刻不容缓。从当前的情况看,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第一,改善结构,建立健全严格的吐故纳新机制。严格党员进口关,拓宽视野和渠道,把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吸收到党内来,同时,对不合格的党员,及时作出严肃的处置,疏通出口将其淘汰出党,使农民党员队伍始终保持肌体健康。第二,提高素质,加强农民党员的学习教育。教育要突出重点,讲求方法,注重实效。教育内容上,着力解决好部分农民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薄、愚味落后、信奉封建迷信等问题;着力解决好一些农民党员政策法律水平低、应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功差、缺乏致富能力和本领问题。第三,激励与约束手段并举,塑造农民党员的新形象。在激励方面,努力提高农民党员的政治地位,积极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门路,给予老党员和贫困党员更多的帮助和关怀。约束方面,要建立以制度约束为基础、管理约束为重点、监督约束为保障的约束机制。第四,构筑党支部坚强的堡垒,增强优化农民党员队伍的原动力。一要建设一个好的支部班子,二要充分发挥农民党员的模范作用,三要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某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5401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