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关于确保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几点思考(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22 04:21:37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关于确保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几点思考

一、我国当前税收收入现状

(一)税收计划分配方式不合理。主要表现在:①是“以支定收”、“基数递增”的分配方法不合理。每年国家下达的收入计划任务都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需支出为基础,以上年实际完成数为基数,然后确定一定的增长比例,以此作为当年的税收计划任务分配数。②是层层分配下达的方式不合理。目前,税收计划一般层层分配下达至省辖市局、县局,直至基层分局。为了确保收入任务的完成,有的甚至落实到分局内的股室乃至个人。③是地方政府对税收任务层层加码的方式不合理。地府政府每年往往都要根据地方财政支出的需要,在税务系统内部下达的年度收入计划基础上,再追加一块任务指标。

(二)政府行政行为过重,税收执法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①地方政府对税收的干预。税务执法是依法治税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它代表国家行使权力、执行公务。但在一些地区,地方越权干预税收的情况严重妨碍了税收执法。特别是当税务机关清理欠税和查处偷漏税案件时,有些政府领导便会出面干预,甚至施加压力。②税务干部业务素质不高。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大量企业转为私人所有,偷税与反偷税,避税与反避税的斗争日益激烈,有些企业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做假帐,进行所谓的“合理避税”。而如今税收干部从总体上看,业务能力、法治意识仍达不到现代经济的要求,加上有些企业对税收检查工作不予配合,给税收执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③税收执法随意性大。有些干部对税收政策、税收规定重视不够,加之工作责任心不强,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性,有些税务干部甚至滥用职权,越权执法,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严重打击了纳税人的积极性,影响了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

(三)公民纳税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①各地税法宣传流于形式。目前的税法宣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仍停留于城市,停留在每年的税法宣传月,而且形式单一,内容单薄,很难与快速的经济发展相适应。②纳税人纳税行为不够积极。我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税收意识的发育先天不足。一些企业负责人(尤其是中小企业)文化层次较低,对国家税法理解不够,对纳税存在抵触情绪,个体工商户不向消费者开具发票偷逃税款现象仍比较普遍。③利用管理漏洞进行犯罪的行为仍不容忽视。税务机关税源监控手段不多,极大地束缚了税源管理的手脚。今年我省发现的一系列大要案,就是不法分子利用管理漏洞进行犯罪的表现。

二、 制约税收收入可持续发展的成因分析

(一)税收工作考核不合理,“依法治税”难以实现。税收计划源于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指令性和相对固定性特征。不可否认,它作为一种行政责任制的管理方式,在一定时期确实有效的调动了各级税务机关依法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的收入计划管理已明显与依法治税产生了矛盾。如今,很多情况下各级税务机关为了完成计划任务疲于应付,常常根据收入计划完成情况决定多征或少征,于是人为调节收入进度,以均衡入库的方式组织收入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但这种税收收入不能真实反映一定时期的经济提供的税收情况,只会导致税收征管秩序发生混乱,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害,而且从长远来看只能使税收任务计划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

(二)盲目引进投资,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今各地投资环境不一,为了招商引资各地政府可谓用尽了心思。但各地在引进投资项目的同时,却忽略了地区经济结构的协调性,从而造成地方经济受外来因素波动影响很大。今年上半年我国出现的投资过热现象,部分地区经济甚至已走入了经济发展“以量取胜”的误区,虽然国家进行了经济宏观调控,但局部范围内盲目投资的情况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经济的畸形发展。

(三)税源监控不力,不能体现“应收尽收”。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中税源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税源的流动性和可变性大大增强。而目前的税务登记、发票管理和税务稽查等措施,由于本身不够完善、严密,加上缺乏其他相关的配套设施,很难发挥其监控税源应有的效果,且有些地区过分强调税收稽查职能,忽视了管理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税源失控,极大地影响了税收收入的“应收尽收”。

三、确保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税收的可持续增长必须依靠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税务部门确保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依法治税,形成良好的税收征纳环境。①提高队伍素质,实行依法征税。培养税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深刻体会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性和不规范执法的危害性;同时针对目前税务干部业务水平总体不高的现状,强化业务培训,使广大税务干部在规范执法的基础上,增强执法的效率和质量。②加大税收宣传力度,促进纳税人诚信纳税。税收宣传是税收工作的民生基础,只有让纳税人了解了税收的重要性,才能从源头上保障税收的可持续发展。③加强部门合作,形成良好的协护税环境。建立与地方政府定期汇报的工作制度,取得地方党政的理解

第二篇:关于确保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几点思考

我国经济在经历了20年高速增长后,已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税收增长速度也呈逐年递减的态势。西方经济学历来认为,税收是有极限的。如今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可避免地制约着税收的过快增长。那么我国税收的极限在哪里,如何才能在当前的经济形态下确保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呢?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当前税收收入现状

(一)税收计划分配方式不合理。主要表现在:①是“以支定收”、“基数递增”的分配方法不合理。每年国家下达的收入计划任务都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需支出为基础,以上年实际完成数为基数,然后确定一定的增长比例,以此作为当年的税收计划任务分配数。②是层层分配下达的方式不合理。目前,税收计划一般层层分配下达至省辖市局、县局,直至基层分局。为了确保收入任务的完成,有的甚至落实到分局内的股室乃至个人。③是地方政府对税收任务层层加码的方式不合理。地府政府每年往往都要根据地方财政支出的需要,在税务系统内部下达的年度收入计划基础上,再追加一块任务指标。

(二)政府行政行为过重,税收执法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①地方政府对税收的干预。税务执法是依法治税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它代表国家行使权力、执行公务。但在一些地区,地方越权干预税收的情况严重妨碍了税收执法。特别是当税务机关清理欠税和查处偷漏税案件时,有些政府领导便会出面干预,甚至施加压力。②税务干部业务素质不高。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大量企业转为私人所有,偷税与反偷税,避税与反避税的斗争日益激烈,有些企业甚至不惜重金聘请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做假帐,进行所谓的“合理避税”。而如今税收干部从总体上看,业务能力、法治意识仍达不到现代经济的要求,加上有些企业对税收检查工作不予配合,给税收执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③税收执法随意性大。有些干部对税收政策、税收规定重视不够,加之工作责任心不强,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性,有些税务干部甚至滥用职权,越权执法,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严重打击了纳税人的积极性,影响了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

(三)公民纳税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①各地税法宣传流于形式。目前的税法宣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仍停留于城市,停留在每年的税法宣传月,而且形式单一,内容单薄,很难与快速的经济发展相适应。②纳税人纳税行为不够积极。我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税收意识的发育先天不足。一些企业负责人(尤其是中小企业)文化层次较低,对国家税法理解不够,对纳税存在抵触情绪,个体工商户不向消费者开具发票偷逃税款现象仍比较普遍。③利用管理漏洞进行犯罪的行为仍不容忽视。税务机关税源监控手段不多,极大地束缚了税源管理的手脚。今年我省发现的一系列大要案,就是不法分子利用管理漏洞进行犯罪的表现。

二、制约税收收入可持续发展的成因分析

(一)税收工作考核不合理,“依法治税”难以实现。税收计划源于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指令性和相对固定性特征。不可否认,它作为一种行政责任制的管理方式,在一定时期确实有效的调动了各级税务机关依法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的收入计划管理已明显与依法治税产生了矛盾。如今,很多情况下各级税务机关为了完成计划任务疲于应付,常常根据收入计划完成情况决定多征或少征,于是人为调节收入进度,以均衡入库的方式组织收入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但这种税收收入不能真实反映一定时期的经济提供的税收情况,只会导致税收征管秩序发生混乱,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害,而且从长远来看只能使税收任务计划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

(二)盲目引进投资,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今各地投资环境不一,为了招商引资各地政府可谓用尽了心思。但各地在引进投资项目的同时,却忽略了地区经济结构的协调性,从而造成地方经济受外来因素波动影响很大。今年上半年我国出现的投资过热现象,部分地区经济甚至已走入了经济发展“以量取胜”的误区,虽然国家进行了经济宏观调控,但局部范围内盲目投资的情况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经济的畸形发展。

(三)税源监控不力,不能体现“应收尽收”。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中税源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税源的流动性和可变性大大增强。而目前的税务登记、发票管理和税务稽查等措施,由于本身不够完善、严密,加上缺乏其他相关的配套设施,很难发挥其监控税源应有的效果,且有些地区过分强调税收稽查职能,忽视了管理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税源失控,极大地影响了税收收入的“应收尽收”。

三、确保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税收的可持续增长必须依靠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税务部门确保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依法治税,形成良好的税收征纳环境。①提高队伍素质,实行依法征税。培养税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深刻体会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性和不规范执法的危害性;同时针对目前税务干部业务水平总体不高的现状,强化业务培训,使广大税务干部在规范执法的基础上,增强执法的效率和质量。②加大税收宣传力度,促进纳税人诚信纳税。税收宣传是税收工作的民生基础,只有让纳税人了解了税收的重要性,才能从源头上保障税收的可持续发展。③加强部门合作,形成良好的协护税环境。建立与地方政府定期汇报的工作制度,取得地方党政的理解和支持,确保依法治税顺利实施。此外,加强与公、检、法、工商、银行等部门的联系,形成协调配合机制,实现税务机关专业管理与社会协税护~量的有机结合。

(二)坚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经济良性发展。①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税收政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收入增长将

逐步趋向依靠经济因素。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调节一直是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的,在利益的驱动下,经济往往会向极端发展,而破坏原有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必然会使经济受外来因素影响很大,从而导致经济的不协调发展。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较为突出,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经济过热,重复建厂、重复引进投资、设备和盲目扩大生产能力的情况,造成资源紧张、产品滞销,极大地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因此税收在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对经济宏观调控的杠杆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达到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能增收和培植后续税源的目的。②用好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路线只是经济发展初期的权宜之计,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低能源消耗的高新科技产业路线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我国的经验来看,企业所得税中对高新技术产业所得税实行减免的政策,造就了“中关村”等一批以科技创造财富的生力军,加速了我国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对增强政府产业导向决策的科学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而且从经济发展规律看,税务部门在国家出台政策的基础上,积极贯彻落实政策,按照产业发展方向进行鼓励引导,必将促进地方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实现潜在经济的增长,从而为税收开辟新的经济税源。③完善环境税收体系,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经济与环境是分不开的,发达国家发展的情况告诉我们,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取的,事实上没有良好的环境谈经济发展也是行不通的。发达国家很早就已经利用税收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对符合国家环境的保护项目工程采用低税率,例如有利于保护环境、减轻或消除污染的水土保持工程,高效低残留农药,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投资项目。我国从1982年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对工业企业超标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征收排污费,这些措施对于遏制环境污染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建立环境税收体系,通过税收的手段从源头堵塞污染,将从根本达到经济增长和环境优化双赢的效果。

(三)加强税收预测分析,提升税源监控水平。①建立税收能力估算体系,增强收入计划制定的科学性。上级局在强调增加税收收入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的承受能力。从宏观来说,收入计划只有与经济规模、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状况相适应,才能与依法征收取得的收入在数量、结构、方向上保持一致性。因此只有科学地分析经济与税收的内在关系,把税收计划与实际征管紧密结合起来,将组织收入工作建立在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之上,才能使收入计划与实际税源相适应,才能促使各级税务机关尤其是基层税务机关加强税源管理,最大限度地排除人为因素和异常变动因素对组织收入工作的影响,从而在源头上保证收入的真实性。②加强税收预测分析,为税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税收管理中,对客观经济税收的科学预测是税收工作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科学的税源预测体现了税收经济规律、税收管理状况和税收发展趋势,是实现税收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利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对税源分布及可能的税收成果进行预先推测,有利于确定正确的税收工作方针,及时安排措施,实现“应收尽收”。③建立社会化税收监控体系,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税源监控就其内涵而言其主要作用是防止并减少税款流失,就其外延而言是税收工作各个环节和岗位的有机结合。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抓好税源监控,就等于牢牢抓住了组织收入的主动权。从目前的情况看,税务机关应加强重点行业税源监控,同时在对企业的生产、流通以及广泛的经济领域进行监控的基础上,夯实好纳税评估、纳税企业信誉等级评定及欠税公告等税收征管模式的新因素,有效监控税收的全过程,实现税源监控工作从源头抓起,确保税收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第三篇: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李逸浩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求到2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年翻一番,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针对滨海县实际,我们提出力争201*年,确保201*年实现小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如期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关键是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这是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近年来,滨海县加快构建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框架,不断建立完善多元化的、稳固的农民收入结构,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都以近14%的速度递增,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方向:建设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滨海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村面貌。从整体上看,滨海农业经济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到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阶段;进入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阶段。在这一特殊的阶段,农民增收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突出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传统农业仍然占据了较高的比重,农业生产效益和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不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不快,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村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产销不能有效对接,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商品化率低,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从而造成了农民增收的途径不宽,增幅不稳定。因此,我们把拓展、调整、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作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关键,加快建立一个基础收入稳固,非农收入多元,能够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农民收入体系。农村经济系统的

结构体系决定农民收入体系,我们把建立统筹协调、相互促进的农村经济结构体系作为基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高效农业规模化,加快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大力推进乡镇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系统的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全民创业,推进劳动力“外转内输”,加快调整农民的就业结构;积极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领导体制一体化,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途径:采取综合措施,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从增加农民的基础性、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和移转性收入入手,形成多元化的收入结构,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一、打牢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的基础性、经营性收入。大力巩固传统农业。目前,传统农业仍然是我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我们注重发挥农业在农民增收中的基础性作用,每年都组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推进农村种养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保障粮棉油生产安全,并加大耕地保护的力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粮食连续多年保持增产,平均亩产收益近千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结合我县的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新概念农业。全县高效农业面积达46万亩,设施农业面积13万亩,省道327沿线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已初具规模,千亩生态休闲农业园正在加快建设,这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适应市场需求、资本增值能力强的新型农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据测算,设施农业亩平收益在4000元以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能力。目前,震洲粮油、金昉首乌等企业发挥了龙头作用,订单农业规模快速扩张,面积达到95万亩。新上了雨润食品、啤酒麦芽等12个投资超5000万元的产业化项目。组建了235个农民专业合

作社,有效增加了农民在流通环节的收益。

二、统筹协调,推进乡镇工业化与城镇化,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着力把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把农民向市民转变。加快民营创业园建设。积极为全民创业提供载体,201*年启动了乡镇民营创业园建设,重点发展劳动密集性企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就地就业,全县入园企业达到33个,投资额超5000万元项目达13个,可新增1.2万人就业。统筹推进乡镇集镇建设。民营创业园建设与集镇建设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把农村城镇化作为实现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性工程来抓,结合自身的资源、区位、劳动力等优势,确定城镇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按照“集聚、集约、集中”的要求,高标准编制镇村发展规划,着力打造精品街区,建设集镇市场。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农民进城工程,在土地、税费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农民进城务工、创业。近年来,我县的城市化率每年都以接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城乡就业一体化为基本要求,认真落实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就业援助等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职业介绍、指导、培训和就业“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劳务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劳动力“内转外输”,目前农民收入中劳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

三、规范推进土地流转,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产,如何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更多地保护农民利益,是我们工作中着力注意解决的问题。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依法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并允许农民以股份合作、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一次分配保基本收益。把土地股份合作作为基本形式,使农民变股民,经营权变股权,采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和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两种形式,采用固定回报、保底分配的方式,保证流转土地农民的基本收益。二次分配防市场风

险。主要采取二次分配保底分红的办法,降低股民的市场风险,并优选承包人。村集体组织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发挥中介桥梁和引导作用,将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对接包方的经营能力进行分析,公开竞标,签订规范的转包合同或协议。

四、认真落实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以农村中缺乏劳动能力,致富困难较大的群体为重点,着力把短板补齐。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区别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脱贫措施。大力实施增收项目、村企结对、牵手致富、整村推进等多种办法,通过能人大户、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把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农业设施栽培、规模养殖业、手工编织业作为脱贫的主导产业。201*年,全县组织实施脱贫产业项目160个,大幅带动3万贫困农户、8.4万人脱贫,脱贫率达41.2%。认真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将国家出台的农资综合补贴、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补贴,直接以“一卡通”的形式发放到农民手中,全年发放资金5000多万元。按照“三个倾斜”、“三个明显高于”和“五个统筹”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低保,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的五保户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并建立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建立困难学生升学救助制度;通过资金补助的方式改建农村草危房,提高农村住房条件,逐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贫有所济、住有所居,消除农民后顾之忧。通过解决困难群体的增收问题,来提高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作者系江苏省滨海县县长

来源: 三农在线-农民日报

第四篇:加大财源培植力度构筑兴文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的思考

加大财源培植力度构筑兴文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的思考

兴文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贾利华

财政收入是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物质基础。抓好财源建设,培植和壮大可持续增长财源,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是实现财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如何搞好财源建设,壮大财政实力,为兴文经济社会的发(本文来自公文素材库Wwww.bsmz.net)展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撑,必须把培育可持续增长财源纳入经济发展战略来考虑。

一、客观分析形势,增强培植财源的紧迫感

经济不发展,财源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把促进发展经济作为财源建设根本任务来抓。紧紧围绕项目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促进财源建设。通过抓财源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素质和效益。近年来,兴文财政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总体上来看,兴文县仍属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县,全县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安全压力大、发展不平衡。培植财源已成为兴文经济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去年我县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59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以及全市的排位情况来看,增长幅度很大、发展速度很快、发展势头强劲。201*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全市第1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居全市第2位,全县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民营经济增加值等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在全省59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中增速均在前20位。增速虽快,但发展质量不高,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一是经济总量小。201*年,我县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十区县排名第9位、第8位、第9位。二是产业层次低。全县工业企业多属于资源性企业,财政收入中资源性收入占57.72%。三是发展不平衡。县

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别还较大。四是财政自给率低,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201*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8098万元,而一般预算支出就达到61652万元,财政自给率仅为13.14%,远远低于全市30%的水平。而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比重过小,非税收入比重过大,201*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比重仅为61%,非税收入比重达39%,非税收入中一次性收入占很大部分。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科教立县”的发展战略,县内涌现了一批骨干企业,但受长期以来短缺经济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对资源依赖程度高。农业土特品种多而不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兴文县属于工业化的初始期,旅游产业的起步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期,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较单一,百业待兴,仍处于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发展阶段,资源利用率不高,缺乏财源支撑,发展后劲不足。

二、采取切实措施,加大财源培植力度

(一)壮大产业培财源。在工业上,依托煤、硫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抓好攀钢集团、钢城集团、地奥集团、湖北洋丰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在我县的投资开发和项目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电力公司、锦巍集团、五星集团、华福集团等一批本土企业,稳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逐步形成以煤、硫、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县域工业体系。在农业上,积极引导金色专用粮食和烤烟、绿色林业和蚕桑、白色生猪、黑色乌骨鸡等农业“四色产业”规模发展,做强做大;发展壮大珍稀食用菌、优质猕猴桃、优质辣椒、优质木薯、茵红李等特色产业,突显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在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上,逐步健全旅游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旅游兴县”战略,打造“四川省最佳旅游目的地”。

(二)扩大投资培财源。我县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201*年我县投资拉动对gdp的贡献率达74.9%,投资是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力量。扩大投资的重要途径就是抓项目,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有项目才会有投资,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促大发展。一是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适度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兴文县列入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和扩权强县试点县等一系列政策机遇,建立并不断优化与国家扶持政策相适应、与全县产业相对接、与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关联的项目库。二是要加大项目的向上争取力度。在争取的力度和成绩上和兄弟县市比、向先进地区学,尤其要吃透上情,了解上级的意图、把准政策的走向,相应开展争取工作,积极申报项目。三是要抓紧好项目的落实。全方位的把争取来的国家项目实施好,把招商引资引进来的项目服务好。按照实行重大项目县级领导牵头负责制的要求,严格落实“县级领导牵头抓、责任单位主动抓、业主单位具体抓、相关单位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大力促进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

(三)提升消费培财源。兴文提升消费的措施主要是力促旅游业和生产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我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兴文石海的品牌效应、僰苗风情的和珍贵的红色文化是我县发展旅游业独特的优势。应组织相关部门、聘请专业人才,组成专门的班子,下大气力,对现有资源进行全方位规划设计、包装整合,配套规划建设旅游要素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加大对外专题招商,让能够带来人气、带动物流、信息流、拉动诸多产业的旅游业成为我县新兴的、延绵不断的后续财源。二是以兴文打造连接川滇黔,沟通成都、**、贵阳、**的交通节点和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次中心为

契机,围绕成贵高速铁路兴文段“一站点三中心”建设的构想,建设以交通运输业、商贸流通业为重点的“服务型产业”快速发展。

三、充分发挥优势,构筑财源可持续增长机制

实现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既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客观反映和要求,更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需要。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可持续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用好政策优势。今年我县积极争取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待遇比照县、扩权强县试点县、革命老区县政策,必将得到省市的更多更实惠的政策倾斜,为我县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以上一系列政策机遇,必须靠我们不断努力去争取,去转化为项目、资金、人才支持。要立足从边远山区贫困县基础差这一县情实际,树立“吃饭靠自己,发展靠争取”的理念,千方百计抓争取,放下身段抓争取,闻风而动抓争取,真正用活、用够、用透各项来之不易的政策机遇,促进兴文的发展。

(二)挖掘资源优势。一是兴文矿产资源量大而质优,有14亿吨硫铁矿(占全省储量的七成)、11亿吨煤、48亿吨盐、100亿吨石灰石等28个矿种。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引进和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确保瑞兴水泥、攀钢矿业、地奥宏能、湖北洋丰、中鼎煤业等重点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加快推进煤制甲醇、煤矸石发电等重大项目评审立项工作。二是兴文旅游资源富集、独特,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兴文石海,省级风景名胜区僰王山、太安古石林、大坝鲵源风光,厚重浓郁的苗族风情和扑朔迷离的僰人遗踪,珍贵的红色文化。抓住兴文石海被列入四川新五大旅游区的契机,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共同发展”的原则,强化同周边地区旅游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兴文位于川、滇、黔结合部地带,具有承东起西、连接南北

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省内外旅游大市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走“招商兴旅”之路,实行大开放促大发展,加速旅游兴县建设步伐。

(三)创造集聚优势。一是抓住成贵铁路经过兴文并在我县设立站点的机遇,超前谋划,依附站点建设好游客集散中心、客运中心、休闲渡假中心,打造川滇黔贸易物流集散高地。二要充分发挥新组建的“太平工业园区管委会”的作用,整合资源和力量,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尽快形成煤、硫、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充分依托全县资源优势,加强银、政、企合作,不断完善集中区功能配套基础设施。突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积极引导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发展,走集群发展之路,努力把太平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为川滇黔结合部的西部重化工基地。

(四)营造环境优势。一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坚持内资、本地客商,外资、外商,一视同仁,着力激活民间资本,引导全民创业。二是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加强“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坚持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度,建好“两个中心”,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营造积极的金融环境。融资难已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企业难贷款、银行贷款难相互制约。一方面,企业和银行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信用,另一方面,要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作用。多途径充实融资担保基金,不断提高担保能力和规模,向符合县域经济的产业和企业提供担保,增强中小企业自我造血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还要不断探索资信评估,开辟民间融资新途径。四是营造规模有序的市场环境。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开放有序,平等竞争市场环境。全县上下形成共识,齐抓共管,持之以恒,从严整治经济发展环境,从严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的“三乱”行为,从严执行维护发展环境制度和纪律,切实为企业和民众创业提供优质服务。

第五篇: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几点思考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几点思考

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只有从实际出发查找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的安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下面我就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不对之处,敬请指正。

一、制约农民增收的几个因素

1、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在中央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支农力度,农村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事业方面的投入明显增加,但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进步等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投资增幅很小,推动生产发展的资本要素动力不足。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加快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回流,解决农业投资主体缺位,农民自身发展缺钱的问题,既是有效发挥政府主导新农村建设作用的关键,也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

2、农户生产经营粗放

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户种植结构单一,基本处于传统农业经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生 1

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极少数;二是生产手段落后,由于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原因,仍然是以人畜力为主,机械化水平不高;三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防治等技术;四是管理粗放,尤其是缺少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以及经济核算,在很多地方仍旧是“种地在人,收成在天”。

3、农民组织程度低

农户小规模分散生产,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近一两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快,目前已接近30个,会员总数约5000多人,带动农户10000多户。但普遍存在规模不大、管理制度不健全、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很有限。如何鼓励、引导和支持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既需要国家从法律上保障,更需要我们从政策上给予扶持,从制度上解决根本问题。

4、农民的隐性负担过重

据分析,农民的收入主要支付于农业生产资料、婚丧喜庆费用、医疗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居高不下,远远超过了“三减免、三补贴”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业生产费用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部分。民间婚丧喜庆费用增长,修祠堂盖宫庙,搞迷信活动等费用支出让农民日渐感到吃力。再次就是医疗费用的支出,虽然农村都实行的医保,但是农民一旦生大

病,大头的医疗费用还是要自己支付,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还使该家庭劳力缺乏,常常很快返贫。

5、农村生产要素大量外流

长期的二元结构,拉大了城乡差距,由于农业比较效益比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生产条件艰苦,同时,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基本生产要素仍然不断地流入城市,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跳出农门,离开农村,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趋势,农村“老人农业”问题突出,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这既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阳光培训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缩小城乡差距面临了很大的挑战。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当前国家经济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阶段,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固然是一条主要途径。但在新旧体制转轨之际,城市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促进农民增收很大程度必须在农业内部挖潜力、寻亮点,通过对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工作机制上指导和推进农民增收。

1、发挥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从一定意义上看,县域经济

就是特色经济,有特色才能造就优势,有优势才能拓展市场,有市场才能彰显效益。因此,调整农业结构也必须发挥特色优势。就我们柘荣而言,“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县情,山地资源丰富,生态得天独厚是优势,中药材和茶叶是支柱,食用菌、畜禽、淡水养殖、竹木、反季节蔬菜等是潜力,必须围绕这些特色优势进行深层次的农业结构调整。一是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坚决消除调整结构就是“多经少粮”的观念,扩大粮食复种指数,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稳定粮食生产,在做活粮食转化增值上做文章,着重培植粮食加工企业,伸长产业链条,促进种养业间、粮食加工与非农产业间的结构调整。二是加快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中药材和茶叶是柘荣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要推进中药材和茶业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进程,在重点发展中药材和茶叶生产的同时,加大发展油茶、竹木、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办好山上“绿色银行”。

2、转变观念,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县注重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培植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培植“公司+基地+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带头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全县被省级认定的龙头企业仅一家,被市级认定的龙头企业也只有区区的六家,产业化经营的起点不高,网络农户的能力有限,我们必须从更深层次上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一是推动农业产业基地上规模。坚持“依法、 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山场、水面产权制度改革,加

快经营权流转,形成规模化、集体化生产格局,推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使生产基地成为农业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二是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上等级。要进一步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举措,改善龙头企业的发展环境。要围绕主导产业、农业龙头,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使之成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系的桥梁。采取有效形式,吸引工商、民间等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领域,促进龙头企业壮大规模,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更多的农户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来并得到实惠。

3、多业并举,拓宽增收梁道。针对目前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状况,从“强二、活三”抓起,激发农村经济活力,靠多业并举增收。“强二”,即增强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势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内抓改制规范,抓科学管理,对外抓市场开拓,尽快把企业改制中的体制优势转换为效益优势。同时,要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调整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积极发展果蔬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私营企业,走一、二产业紧密衔接连带发展的路子。“活三”即搞活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重点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把农民的闲余时间转移到家庭工副业方面。通过推进两个转移,在农村培植出更多的农民老板和打工者,以此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4、加强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农技推广部门必须

跟踪提供技术指导,手把手地教农民干。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传媒手段,为农民解凝释惑,最快捷地推广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对农民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地抓好市场意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培养农民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农民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要把说理教育和典型引路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5、转变职能,改进和强化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有效指导。一是转变指导方式,尽可能地变传统的会议指导、文件指导、行政命令政策引导为示范引导、服务引导和市场分析预测引导,积极探索农民乐于接受、简捷实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指导方式。二是转变指导目标。在搞好对常规农业和传统农业指导的同时,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抓“关键的少数”,把工作指导重点集中转移到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具有支撑主导作用的工作上来,着重搞好高效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业科技普及、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好自已不会干和办不到的事情。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确保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几点思考(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354014.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