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有哪些心得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2018年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心得汇总四篇,有需要的小伙伴赶紧来参考一下吧。
篇一
网络教育,早已不是新鲜词汇。但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网络教育还是头一次。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提出,到搭上“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快车,再到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网络正在深刻介入教育教学,也在不断适应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更在为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推进教育公平,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课程
调试视频音频设备、准备课程要用的材料……周五一大早,四川美术学院的教师牟艾莉就在电脑前忙活起来。因为当天,她要给千里之外河北省安新县端村学校的学生们上一堂网络直播美术课。
作为腾讯日前启动的“艺术行动”项目参与者之一,牟艾莉今后每周都要通过互联网给端村的孩子们上课。而像她一样的“艺术行动”志愿者,大多来自中国顶级的艺术院校或艺术团体。“在过去,艺术可能是小部分人的享受,而现在,依靠着网络技术的力量,艺术也能飞进寻常百姓家。”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说:“互联网+艺术的线上线下互动教育方式,为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城乡均衡发展找到了一条便捷可实现的途径。”
要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网络教育可堪重任。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系列工程实施后,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截至目前,全国中小学中,89.8%的学校实现了网络接入,85.1%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
“然而,对于一些农村地区来说,虽然硬件由财政专项配置齐全了,但在软件维护、教师应用等配套投入上却严重不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认为,贫困地区群众的购买力不高,不大具备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因此,需要政府持续增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地区之间的对口支援,倡导企业和公众开展慈善帮扶,让贫困地区真正搭建起网络教育的平台。
硬件齐了、投入有了,如何将配备的网络设备用“活”?这也是问题的关键。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制约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课程“开不齐、开不好”,教师“进不来、留不住、教不好”。面对这些问题,华中师范大学王继新教授课题组探索出了基于“互联网+教学点”的“双轨数字学校”模式。据介绍,“双轨数字学校”是一个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和管理的教学网络共同体,以县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教学点为末梢,1个中心校带2至3个教学点,区域内的教师相互补充、课程同步共享。在这样的模式下,目前,咸安农村教学点课程开齐率达到了100%,质量达标率在98%以上,教学点的学生出现大幅回流现象。
改变教育模式,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优化了资源配置,也让教育的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浙江宁波,各中小学校应用的“教学助手”,免去了教师到处找教学资料的烦恼,平台上的分类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备课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实现课程的录播和推送;“智能阅卷”平台,不但能快速批改客观题,还可以智能批改部分主观题,帮助教师分析重点难点,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在上海,“易班”网络互动平台的发展引人关注,“青春瞩目十九大”等活动吸引了30余万学生参与,评论留言近7万条。在许多高校,思政课搬上了网络,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完成学习内容,还能在网络社区中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玉顺副教授自2011年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研究以来收集的全国性优质学科课例调查数据显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平均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分配为教师占43.16%、学生占56.84%,变“教”为“学”逐步实现。“互联网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在大力推行“智慧校园”的杭州胜利实验学校,校长张浩强说:“大数据帮助我们积累起对学生学习行为规律的认知,信息技术帮助我们跟踪监测教学全过程。如果能将移动终端覆盖教、学、评、测全过程,教育的关注点就更能集中到每一个孩子身上,集中到孩子成长过程当中。”
不过,以目前情况来看,全覆盖的网络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还偏少。对此,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认为,教育信息化应重点推进“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即实现从少数人应用到广大师生的普遍应用,从课外应用到课堂教学主战场的应用,从展示性应用到日常性教学的应用,从而逐步形成普惠效应。
构建学习型社会,让人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珠三角的纺织工人夏翠琼,最近一下班就会到厂区的学习中心,通过国家开放大学的网络课程,学习质量管理的相关内容。国家开放大学的这间“云教室”,将总部、分部、地方学院、学习中心联通起来,具有在线实时教学、课程实时录播、远程面试答辩等多种功能,让每个想学习的人都能有学习的机会。
在安徽合肥一家银行工作的宋阳,每天中午都会打开手机上的慕课平台,上一节自己感兴趣的通识文化课,前不久还拿到了文学欣赏与批评课程的结业证书。从2013年清华大学发起建立第一个中文慕课平台,到如今“爱课程网”中国大学慕课移动终端累计下载安装669万人次、平台在授课程2492门次,短短几年,慕课就火遍了全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要想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不可或缺。“网络教育既涵盖传统的函授教育,也包括如今的在线教育、移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等学习新形态,既协调了虚拟网络与实体平台的运作,又能建成校际联盟与资源共同体,因此必将成为新时代构建符合基本国情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张力说。
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有了网络教育并不等于有了智慧学习。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周跃良认为,学习归根到底还是心智模式的改变,技术可以加快变化的过程,但不能替代人来完成。因此,未来的网络教育更应聚焦怎样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满足个体发展的多样性。
在网络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在飞速前进,当人工智能、VR、AR相继出现,教育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正如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所言:“我们如何构建各种形态的学习型组织,使一代代青年一次次找到起跑线,如何让每个人都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共同构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可能是网络教育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篇二
据报道,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日前发布名为《数字时代的儿童》的2017年年度报告,其中提到互联网资源分布不均有可能削弱数字经济时代儿童的参与能力。这种现象在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的浪潮下似乎让国人难以想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中国网民以10至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网民的72.1%。实际上,现今的中国,孩子们拿着iPad和智能手机聊天、上网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家长们更担心的问题恐怕不是孩子们无法接触到互联网,而是如何防止孩子沉溺于网络和游戏。于是,“数字鸿沟”在中国的更多表现为“旱涝不均”,大部分孩子可能都是早早地触网,而少部分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则脱离于数字时代。
硬件条件障碍的消除并不意味着孩子们都能够有效、合理地利用互联网。众所周知,在互联网中,世界是平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被视为网络的终端,看上去都拥有同样的机会。数字时代的网络素养既是一种基本能力,一种未来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工具,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现在的未成年人从小就沉浸在网络生活中,掌握和使用互联网几乎成为他们与生俱来的能力,而能否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创新出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则会受到主流社会教育模式的影响。
当前的学校教育存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脱节的现象:在教育理念上推崇素质教育,倡导挖掘个性和潜能;在教育实践上,仍然围绕着考试升学来组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种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实践与网络时代数字海洋带来的信息爆炸难以兼容。当下,学校和家长对孩子上网还存有诸多疑虑,认为孩子在网络上能够学到的知识几乎和升学考试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指出,很多家长和教师对儿童花在网上的时间感到担忧。看来,中国家长的忧虑在国外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其背后的关键在于成长于“前数字时代”的成年人无法理解数字时代的孩子。这实际上已经成为阻碍数字时代青年人进取的代际鸿沟,这种代际鸿沟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网络素养的忽视,以及家长对子女各种网络行为的严控。
如果说互联网是跨越界别的数字桥梁,那么,孩子就是跨越未来的代际桥梁,成年人作为桥梁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不应墨守成规,而应该顺势而为,更加开放地为孩子们打造一片包容的数字海洋。
篇三
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成为热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已进入普及发展阶段。
一、硬件、设备、环境影响
在硬件环境构建时考虑不当,极易导致课堂上频发故障,影响教学的进度,几次三番的挫折经历会让教师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教学的畏难心理:对整合方面的研究采取敷衍或逃避的态度。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采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1.硬件教学环境的合理构建。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初始构建时,帮助实验学校细致周密的计划,设计易于师生操作,方便学生之间协作、学生和教师的信息交流和教师课堂的组织管理的信息化硬件环境,严把硬件设备质量关,消除学科教师对使用教学设备的后顾之忧。
2.对网络环境进行定期的检查维护。对学校网络硬件机器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对教学软件和环境及时更新升级,确保网络的安全畅通。使其时刻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多方面多形式提高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服务教学的积极性。
二、针对性资源匮乏,教师负担加重
有了合理的硬件环境构建,教师缺乏可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就需要额外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在资源收集整理和课件制作上,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和工作负担,教师长期处于疲惫状态,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力,不能够保证充沛的精力优化实施课堂教学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将资源输入数据库,在网络环境下共享,使用时,教师只要根据自己的设计需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选择和创新改造即可,能将自己的教学重点放在教学设计创新的教学模式探索上。
三、目前教育信息素养的缺欠
硬件设备再完善,资源再丰富,如果学科教师不会熟练操作各种教学硬件,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的修改,或者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不具备自主学习或是协作学习的技能,缺乏一定的信息素养,对信息素养水平估计不足,也是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应用教育技术,努力使教师能象使用传统的教学工具一样熟练的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设备。培养教师利用网络收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在课题初始阶段,组织信息技术能力的相关培训,包括如何制作幻灯片课件、网页课件的设计和开发等。
反复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验证,总结,完善,再上升到完整的理论。再运用于课堂教学,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完美整合。
篇四
近几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助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在实践中,也看到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可喜变化。
“宽带网络校校通”取得重大进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由2011年的不足25%上升到2017年的90%,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83%。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学校,已全部接入互联网并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
“优质资源班班通”取得显著成效。全国超过30%的学校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数量从2012年的60万个增长到2017年的4200万个,应用范围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推动了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教学管理更加开放透明,家校互动更加迅捷畅通。
信息化有力促进了教育精准扶贫。“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面推进,大大提高了教学点音乐、美术、英语等国家规定课程的开课率,初步解决了400多万偏远贫困地区学生因师资短缺而开课不足的问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教育信息化是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途径。2017年,全国各地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精准扶贫脱贫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积极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
针对中西部连片贫困地区仍存在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教师专业水平低等突出问题,我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湖北省咸安区、崇阳县、恩施、来凤县、吉林省长白朝鲜自治县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育精准扶贫,建设以县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村校为末梢的城乡一体化数字网校,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打造城乡教育命运共同体。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在线备课”“基于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解决乡村教师“派不出、留不住、教不好”的困境,整体提升农村教学点质量,补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
大力发展“互联网+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致力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对于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影响最直接、最快捷,是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方向和重要途径。目前全国很多地方正基于国家、省域扶贫、脱贫的平台数据与县、校学生学习表现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分流指导,引导部分初高中毕业生根据个人职业诉求、兴趣特点、现实状况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支持中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村贫困家庭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同时,一些地方借助信息化手段,发挥互联网“连接一切”的优势,搭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中高职在招生与就业、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实现无缝式对接,促进中高职学习资源共享。
努力实施“互联网+高校贫困学生”。一方面,一些高校通过高校学生数据库,精准掌握高校贫困学生生活情况、学业表现等,积极安排高校贫困生资助、公益岗位、学业帮扶等,解除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利用高校学生数据库,精准分析高校贫困毕业生的自身状况、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等,帮助他们精准就业。
教育一旦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更加公平、均衡地发展,从而有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年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心得汇总四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77320.html
- 上一篇:2018年春季除四害活动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