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征文有哪些呢?大家是否因为不知道怎么写而烦恼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2018年原创家风征文范文大全,有需要的小伙伴赶紧来看一下吧。
[篇一]
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华夏民族代代相传、繁衍不息的宝贵家风。我所讲述的家风故事就源于这简单的一日三餐——把碗底的饭菜吃光,这并不丢人,而是你珍惜生活的一种态度。
“把自己碗底的饭吃完。”我不会忘记父亲在餐桌上的谆谆教诲。秉承父训,这个习惯影响了我的人生。父亲是一名普通的筑路工人,常常忙得住在工地上,他的形象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是模糊的。母亲经常会给我讲起父亲的家庭,那是一个大家庭,奶奶生育了11个孩子,这样一个农民家庭经济负担很重,吃饭成了他们最难的事情。父亲的大哥和二哥为了不让一家人被饿死,经常外出讨饭,一个窝窝头、几根菜叶、一捧黄面,都能让他们乐开花。母亲说父亲家里穷,但穷得有志气,父亲稍大点便下地开始干农活了。不难想象这样一幅画面——父亲幼小的肩膀拉着架子车,脖子挣得发青,脸憋得通红,拼命地走在泥泞的路上……母亲说,父亲经常会去帮助邻里乡亲拉麦穗,以报答他们施舍的粮食。我能想象那时的父亲是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中长大,也正因为这种艰苦的生长环境,让他觉得最弥足珍贵的东西就是粮食。
父亲最讨厌浪费粮食的人,在他看来,把自己碗里的饭吃完是对别人辛勤劳动的一种尊重。父亲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喜欢和父亲一起吃饭,他会在饭桌上给我讲很多关于节约粮食的故事,一本正经,非常严肃。有时候我会忍俊不禁,他也就望着我笑,这种饭桌上的温馨亲情,是无以言表的幸福。
粒米虽小君莫扔,勤俭节约留美名。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习惯在外聚餐,舌尖上的浪费便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据统计,每年我国浪费约13亿吨的食物,而这些食物足够养活36亿人口。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你的行为来源于家风的熏陶,一个家庭的行为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素质。“光盘行动”促成习惯养成,现在我已为人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始终坚持这份信仰,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少吃零食、不挑食、不浪费、不剩饭,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篇二]
今年春节,我们兄弟姐妹在市区一家酒店吃团圆饭,大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并不由得谈论起了一家人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
我的爷爷在解放前外出谋生,之后杳无音信,奶奶含辛茹苦把我父亲弟兄3人和姑姑拉扯长大。姑姑出嫁后,父亲兄弟3个也先后成家,但一直没有分过家。整个大家庭共同生活、劳作,和睦相处了一辈子。如今,全家已经有十几口人。
小时候,我常常依偎在奶奶身旁,不肯离开。虽然奶奶脾气不好,但对我们总是面带笑容、慈祥有加,常常从柜子里给我们取好吃的。
我二伯父腿有残疾,终身未娶,家里只有我母亲和大伯母妯娌俩,两人融洽相处一辈子,从没红过脸、吵过嘴。大伯母晚年时摔了一跤,行动不便,我母亲就将做好的饭菜端到她床前,还时常扶她上厕所,两人犹如亲生姐妹。我母亲一辈子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曾被评选为三门峡市五好家庭代表。邻里四舍有啥事情,她都会主动去帮忙。家里有了好吃的,或是我们从外边带回来好吃的,她都会给邻居送上一些……
大伯父一直体弱多病,二伯父腿有残疾,家里体力活全靠我父亲一人。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大家同舟共济渡难关,父亲弟兄3人相依相靠、不离不弃,一直到老。我父亲为人处世正直,性格刚正不阿,遇到不平之事常常抱打不平,积极帮助弱者。他担任生产队队长多年,时时处处为集体操心,曾因带头苦干而跌碎右膝盖骨,到西安动了手术,直到去世时腿内金属固钉也未取出。
我们弟兄4人年龄尚小时,几个姐姐就充当了家庭的壮劳力,她们干农活、割麦、收玉米、挑粪、拉架子车都是一把好手,和男劳力一样挣满分。每年在别人家还欠生产队工分时,我们家还能分到红利呢!
我的父母和伯父在世时,常常教导我们兄弟姐妹要做正直善良的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的家庭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还住进了城里,日子越过越好,我们都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由于受家风熏陶,我们个个吃苦耐劳,从不惹是生非。现在我们兄弟姐妹虽然各自生活,但遇到亲戚朋友和村里乡亲家中有什么红白事情,都会呼亲唤友,主动回去帮忙。姐妹兄弟家有什么事情,也会共同商量,相互照应。
家庭是一个国家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如果家家户户都能和睦相处、相敬相爱,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加美好,国家就会更加强大。
[篇三]
我父亲叫王留军,1970年4月出生于渑池县一个普通农家。6岁那年,奶奶病逝。他忍着悲痛,一边上学,一边到田间地头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与爷爷一起分担家庭的重担。13岁那年,爷爷再也无力供父亲上学,从此他辍学在家。
1991年,父亲开始在自家院里经营“养殖业”——喂猪,除去开销,勉强能够维持生计。2001年,父亲利用10年养猪所得买了一辆小汽车,在渑池县城跑出租,一干又是10年。2010年,在朋友的帮助下,父亲在渑池县城新市场买了一套二手房。不久,我也开了一家连锁皮具店,家里生活逐渐好转起来。
我们一家人有了安身之地,手头也宽裕了不少。回想起自己苦难的童年,父亲的思绪飘得很远:他想起了自己幼年丧母,他想让天下的孩子都有完整的爱;他想起了我爷爷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行义举,积善成德”。
从此,关爱儿童,尊敬老人,资助贫困家庭等成了父亲挂在心上的头等大事。他一直教导我们要积德行善,关爱帮助别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和两个弟弟越来越懂事。
2013年春天,父母带着我和两个弟弟来到渑池县果园乡一个孤儿院。我们给这里的孩子们带了书籍、衣服、夏凉被及各种食品。看到孩子们兴奋的笑脸,我第一次感受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喜悦。回到家后,我们决定隔一个月去一次孤儿院,要把这种关爱持续下去。当年春节,孤儿院的孩子提出想要一块电子表,爸爸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献出一份爱心,温暖世间真情。从此,在传递爱心的道路上,我们一家人再也没有停步。渑池县坡头乡泰山学校、段村乡中关学校,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2015年11月,父亲担任市“爱心之家”义马分会会长。两年多来,我们一家人始终践行“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口号,全家总动员,齐心做公益,关爱弱势群体,帮助困难群众,一次次翻山越岭深入义马、渑池的偏远乡村,到敬老院、孤儿院、困难家庭开展爱心活动,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关爱,受到各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两年来,父亲带领我们先后组织参加各类爱心活动50余次,给400余名孤寡老人送去关爱,帮助孤残人员120余人,到80余户特困家庭送温暖,到10多所学校给千余名学生送去过冬棉衣。
2004年12月20日,市“爱心之家”志愿者协会授予我“文明标兵”称号,授予我弟弟王鑫“爱心小天使”称号。2015年10月19日,市“爱心之家”志愿者协会再次授予王鑫“爱心小天使”称号。2015年12月30日,市“爱心之家”志愿者协会授予父亲“优秀志愿者”称号。2016年3月,义马市妇联授予我“巾帼建功、最美女性”称号。2016年5月30日,义马市妇联授予我们全家“最美家庭”称号。
今后,我们全家人还将在公益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将爱心事业进行到底,同时也希望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我们的队伍,让世界充满爱。
[篇四]
一个家庭良好的行为标准就是家训,一个家庭独有的风尚就是家风,良好的家风能够体现家庭成员的家教和素养。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生活中,父母总是以身作则,引导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我努力学习,帮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直面挑战,克服困难,使我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在生我养育我的这块土地上,父辈经历过太多的艰苦日子,但他们从来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往日的磨难当作一种财富,他们将积极面对生活、勤俭节约、讲诚信、孝敬尊长的家风传承给我们这一代。
父母总说积极的生活态度很重要。日常生活中,他们从不在晚辈面前讲家庭生计的困难。记忆中父母讲给我们的都是明天会更好,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你们遇上了好时代,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管上什么学校家里都会全力支持。
父母的勤俭节约,直到现在我们仍记忆犹新。他们的衣服、鞋子都是一穿再穿,实在破旧得无法再穿才买新的,吃饭时也总是把好吃的菜让给孩子们,而我们也是传承了这种家风,在生活中从不浪费奢侈。
“诚信是做人之根本,立业之基”这句话是父亲的口头禅。父母经常教导我们做人做事要诚实,讲诚信,知错就改。父母的教诲,让我们知道了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富裕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百善孝为先。只有对父母、长辈孝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让自己的路走得更远。父母是这样教育我们的,我们也是这样做的。
许多年来,这些优良家风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也同样传承给了我们的下一代。无论子女们学业有成走得多远,或者事业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功,大家都忘不了长辈的谆谆教导。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生活环境和各方面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但这些优良的家风永远不会被遗忘,它将激励我们积极向上,遇到困难从不气馁,努力开创美好的明天。
[篇五]
我们家的家风要从爷爷说起。
记忆中的爷爷体魄强健,行如风,坐如钟,常穿一件白布衫、黑裤子,因为干活卖力出汗多,肩上总搭一条白毛巾。
小时候,跟爷爷到地里干活,爷爷锄地我拔草。有时草没拔净,爷爷就蹲下身子,边做示范边说:“干活要细心,草拔干净了,麦苗才能茁壮成长,才会有好收成,才能吃上白馍。若是草拔不净,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看似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也就是说,凡事只有脚踏实地去做,希望才不会落空。爷爷一生节俭,吃饭时地上掉个馍花都会捡起来吹干净吃了。有一次,我的饭没吃完,趁着爷爷不注意想悄悄倒掉,谁知却让爷爷碰个正着,我耳边立刻传来呵斥声:“吃不完放着我吃呀,谁让你倒掉?我看你饿哩轻!”说着,爷爷把碗从我手里夺过去,将剩饭吃得干干净净。我怯怯地站着不敢吭声,爷爷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啊,每一粒粮食都是用汗水换来的,可不能轻易浪费,常言道,‘勤俭永不穷,坐吃山也空’啊!”从此,爷爷的教诲深深印在我的脑海,无论顺境逆境都不曾忘记。
记得有一年正月初一的早上,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我高兴地吃完饺子后到村子里玩,忽然听见西院有哭声,我和其他小孩好奇地跑去看,原来是邻居家已经断炊,一家三口无助地一起痛哭。正在这时,爷爷送来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和馒头,邻居感动得直向爷爷作揖。爷爷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家有难帮一把就过去了,不必那么客气。”当时物质匮乏,能吃上白馍和饺子是很奢侈的事;在别人断炊的情况下,能把自家的口粮拿出来接济他人,更是难能可贵。爷爷的善举和爱心令人感动万分,他的美德传遍十里八乡,同时也在我幼小的心灵播下爱的种子。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爷爷的孝道。爷爷远房婶婶的儿子在外地上班没法照顾老人,爷爷就承担起照顾她的义务。他的婶婶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每天坐在床上把床单撕得一条一条的,也不知饥饱,爷爷就一勺一勺慢慢喂她吃饭,天气好的时候还把她抱到院里晒太阳……有时候,爷爷去地里干活回来,看到老人拉在裤子上,就赶紧热点水给她擦洗干净,再换上舒适的衣服。儿时的我看到这一幕,心想爷爷咋不嫌脏呢,咋那么有耐心呀,同时又暗暗佩服爷爷毫无怨言地长期伺候一个老人。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但5年时间,爷爷始终如一悉心照料着老人,让我从小懂得了孝顺是做儿女应尽的义务。 受爷爷耳濡目染,婚后,我和婆婆相处得亲如母女。婆婆在农村生活习惯了,把她接来城里住不惯,停几天就要回老家,可回到老家又常常想念儿子,我便和丈夫尽量在工作之余多回去看看她。每次回家,我都给婆婆准备许多好吃的、好用的和新衣服,婆婆说:“娘不求吃多好穿多好,只要你们多回来看看我就行了。”我和丈夫拉着她的手说:“妈妈放心,您是我们最牵挂的人,忘了什么都不会忘记妈妈的……”
好的家风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对晚辈的成长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儿子回家手里拿着一个大苹果,我询问原因,儿子说:“刚才乘车遇到一个老伯带一编织袋苹果,没零钱买票,司机非要让他下车,我看不过去,就替老伯买了一张票。他为了感谢我,非要塞给我一个大苹果。”我和丈夫听到这儿,都欣慰地笑了。
如今,虽然爷爷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良好家风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而且会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篇六]
一个家庭良好的行为标准就是家训,一个家庭独有的风尚就是家风,良好的家风能够体现家庭成员的家教和素养。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生活中,父母总是以身作则,引导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我努力学习,帮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直面挑战,克服困难,使我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在生我养育我的这块土地上,父辈经历过太多的艰苦日子,但他们从来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往日的磨难当作一种财富,他们将积极面对生活、勤俭节约、讲诚信、孝敬尊长的家风传承给我们这一代。
父母总说积极的生活态度很重要。日常生活中,他们从不在晚辈面前讲家庭生计的困难。记忆中父母讲给我们的都是明天会更好,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你们遇上了好时代,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管上什么学校家里都会全力支持。
父母的勤俭节约,直到现在我们仍记忆犹新。他们的衣服、鞋子都是一穿再穿,实在破旧得无法再穿才买新的,吃饭时也总是把好吃的菜让给孩子们,而我们也是传承了这种家风,在生活中从不浪费奢侈。
“诚信是做人之根本,立业之基”这句话是父亲的口头禅。父母经常教导我们做人做事要诚实,讲诚信,知错就改。父母的教诲,让我们知道了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富裕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百善孝为先。只有对父母、长辈孝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让自己的路走得更远。父母是这样教育我们的,我们也是这样做的。
许多年来,这些优良家风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也同样传承给了我们的下一代。无论子女们学业有成走得多远,或者事业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功,大家都忘不了长辈的谆谆教导。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生活环境和各方面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但这些优良的家风永远不会被遗忘,它将激励我们积极向上,遇到困难从不气馁,努力开创美好的明天。
[篇七]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家里有两宝——爷爷今年90岁,奶奶今年88岁,他们携手走过七十载,养大两儿两女,一路风风雨雨到现在,终于过上了好日子,用爷爷奶奶的话说是“赶上了好时候”!
还记得小时候,奶奶在老院里择菜洗菜、烧火做饭,爷爷在院门口的小菜地里锄地浇水、割韭菜摘豆角。到了饭点儿,奶奶总是说:“去,喊你爷爷回来吃饭。”等我和爷爷捧着满手的菜回到家,可口的饭菜已经端上了桌,或是放着鸡蛋芝麻盐的手擀面,或是稀稀的回锅面,或是熬得香香的小米汤……吃完饭,我会帮奶奶去刷碗,奶奶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日子就这样,平静而温暖地过着。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奶奶开始渐渐消瘦,大多数时间总是躺在床上。年前,奶奶生病了,每天都要按时吃药。现在每次吃完饭,爷爷总是会回房端来一茶缸温水并拿来一堆小药片,放在奶奶手里,看奶奶吃下去才放心。
奶奶腿脚不是太灵便,走路要拄一根拐杖。爷爷瘦瘦的,走路很快,如一阵风。以前他们一起上街总是爷爷在前面走,奶奶拄着拐杖在后面跟着。现在,一起走在街上,爷爷总是拉着奶奶的手,慢慢地一起走。老夫老妻手拉手慢慢走,那画面美极啦!
平日里,隔段时间,伯父、姑姑们就会到爷爷奶奶那里看看。父亲总说:“隔些时不回去看看你爷爷奶奶,总觉得少了点啥。”冬天的时候天冷,爷爷奶奶不怎么出门。春天来了,总能看到父母和姑姑们开着车,带爷爷奶奶去附近山上或是乡村踏青赏花。爷爷奶奶看到地里的各种野菜,喜欢得不得了,非要亲自去挖一些不可。回到家,奶奶就开始择野菜,一择就是一大晌,然后再做荠荠菜饺子、小蒜酱、蒸(炒)白蒿等,整个春天,家里总少不了这些野味。大姑总是开玩笑说:“陪着两位‘90后’出去玩儿玩儿,他们真会玩。”上个月,爷爷配了一部智能手机,玩起来一点不含糊,微信,视频,看新闻,听歌听戏,出去玩总是拍些照片发回来。而且爷爷还会给奶奶念报纸,每天念一些手机上的新闻,真是新时代的时髦老先生。
每每看到他们出去游玩发回来的照片,看到爷爷奶奶那花白的头发,看到他们那嘴角扬起的微笑,我心里总是感到深深的温暖,正如人们所说“最好的爱是陪伴”。
我们小一辈在耳濡目染中渐渐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孝、什么是家。不管工作再忙、事情再多,隔段时间,兄弟姊妹们总是要到爷爷奶奶那里去,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听听他们唠叨,和他们讲讲有趣的事,给他们带上些新鲜的小零食。爷爷奶奶是我们一大家的顶梁柱,精神财富,将我们全家凝聚在一起,有他们的地方就是我们温暖的家。
[篇八]
小时候经常听母亲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贫穷的樵夫,手里的钱只够买一个烧饼,是买给儿子还是年过八旬的老母亲?纠结后他下定了决心,孩子吃好东西的日子很多,而老母亲今天吃了,明天就不一定能吃上了。卖烧饼的听到樵夫的选择后,很受震撼,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买给妻儿吃,从没听说买给老母亲的。最后,卖烧饼的不但坚持不收他的钱,还多送了樵夫好几个烧饼。
我的母亲有一句口头禅:“老人吃你一口,囤里长一斗。”意为善待、赡养老人可以旺家。外婆一共生养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母亲从不因自己是出嫁的女儿,就把赡养老人的责任推给舅舅们。用母亲的话说,谁有能力就多尽孝,赡养老人的事情不能分那么清。90多岁高龄的外婆去世前,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她咽气的最后一刻,母亲就睡在外婆的脚头。
母亲的一言一行在我幼小的心中播下了孝老爱亲的种子,她的身体力行成为我一生的榜样。
2000年春节,父亲因脑梗塞中风。随着病情的加重,父亲彻底丧失了自理能力,10余年的卧床生活摧毁了他的健康,不但肢体活动严重障碍,思想意识也不是很清晰。我在家时,总会抽时间帮助父亲离开床铺,在靠椅上坐一会儿,活泛活泛肢体筋骨,预防褥疮。可有一次,我忘了拴靠椅的绑带,刚转身走进厨房,父亲就独自站起身,直接摔倒在地,造成手臂断裂性骨折。父亲的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医院只能采取保守治疗法,在断臂处用上夹板。我每天查看父亲的伤口状况,精神高度紧张,唯恐会出现医生所说的骨头坏死的后果。夹板捆绑得紧了,父亲手臂又红又肿,每天喷药水仍不见消肿;夹板捆绑得松了,父亲又会趁我不注意把夹板抽出,扔得远远的。看着地上乱七八糟的夹板,我几近崩溃多次想爆发,但再看看满脸茫然的父亲,我只能咽下不快,向医生朋友学习绑夹板技术,一次次给父亲捆扎夹板。
后来,父亲小便彻底成了问题,只能通过造瘘手术解决,如此一来我又增加了每日必修的护理内容:用生理盐水冲洗导尿管,用碘酒清洗护理造瘘伤口,每月找医生更换导尿管……即便如此,父亲的衣服被褥常常被弄脏,需要晾晒清洗……
20多年来,我在职场上打拼,赢得了许多荣誉,然而,第一次手捧奖杯站在台上,却不是因为职场上的努力付出和成绩,而是因为十余年对父亲的悉心护理。2014年,我被评为灵宝市首届十佳“最美灵宝人——敬老孝亲模范”,2015年被评为“三门峡市审计系统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2016年被授予三门峡市审计系统“最美审计人——审计孝子”称号。
[篇九]
家庭是社会的根基,也是塑造人的重要环境。当我反复阅读《西寨村吉家家史》,发现老祖宗虽然没有留下金银财宝,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家风,那就是勤劳、节俭与吃苦。
据家史记载,1862年,高祖父从甘肃省逃荒到时属陕州的灵宝县西寨村落脚,在村里独姓独户、无依无靠。他特别能吃苦,靠给村里人扛长工成了家。由于高祖父为人厚道、乐于助人,村里10余家的儿子都认他做义父。随着经济状况好转,他用积蓄买了几亩地,有了院落1座、窑洞4孔、房屋6间、土地70多亩,并给4个子女分别成了家。谁知好景不长,高祖父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都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一夕之间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欠下了赌债。
高祖父的二儿子就是我的曾祖父,为了还债,扛长工打短工,用积蓄的一些钱买了一头小毛驴贩运粮食和盐巴,当时叫作盘山。他把盐巴从灵宝运送到卢氏官道口,换成粮食再运回灵宝卖掉,每次往返140余里,大部分是山路。为了多赚些钱,除驴子驮外,曾祖父自己还要负重40多斤,三天一次,每次能赚50斤玉米。经过8年的苦干,家业重新走上了振兴之路。
曾祖父是村子里最勤快的人,无论春夏秋冬,他坚持五更天起床,拿着篮子和铁锹在大路上拾牛粪、割蒿草,制作农家肥上到地里,土地肥沃了,庄稼收成自然就好了。每到收麦季节,一袋袋麦子摆在打麦场上,总能赢得全村人的啧啧称赞。
曾祖父以节俭出名。除了种地,他还学着做生意,那时候叫作“当牲口经济”,就是在牲口交易市场做中介服务。他每天早上从家走时,就吃一碗酸滚水泡馍,步行到集市。他随身背着一个小布兜子,里面装着饼和大葱,饿了就吃点,从不舍得在集市上花钱吃饭。
20世纪初,由于天灾人祸,曾祖父失去了三个儿子,家里只留下了两个年轻的儿媳和三个幼小的孙子。他的二儿子即我的祖父,1938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同村人叫祖父逃回家时,祖父不肯,誓要打跑日本鬼子,最终英勇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女人的操守和言行,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整个家庭的风气。曾祖母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妇女,织纺做饭样样精巧,勤俭持家被邻里称道。祖母和妯娌年轻守寡,凡是男人能干的活她们也干,割麦子、碾场、掠场、赶牲口、送粪、拔棉柴、喂牲口……农闲时割蒿压粪、拾柴锄地样样不落,晚上还在油灯下做针线活儿,从未叫过苦与累。我们这一辈,三个堂姐的衣服都是老大穿完老二穿,二姐上班骑的自行车还是利用暑假在砖瓦厂背砖攒钱买的呢。
良好家风代代传,勤奋、节俭与吃苦,就是我家一代代人身体力行、用血汗和泪水铸就的不朽丰碑。
[篇十]
有时候,真的不想长大,不仅因为越长大越孤单,更因为不想在至亲的人身上看到岁月无情的痕迹。然而,伴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逐渐长大,亲人们却开始变老。
父母辛苦了一辈子,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最基本的。人人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孝顺不仅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在行动上。逢年过节,不管再忙再累,我都要带着孩子陪伴在父母身边,给他们买点好吃好喝的,老人嘴上说不要乱花钱,可心里早已乐开了花。
都说儿媳与公婆关系不好相处,我跟公婆却从没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有一次爱人的三哥去看望老人,看到公公的头发有点长就说:“爹,我来给你理发吧!”老人当即就拒绝了:“不用了,我等书芳回来给我理发,她手艺好。”三哥知道我工作忙,便劝说道:“谁剪都一样,下次再让她剪行不?”可老人就是坚持不让他动手。由于工作繁忙,不能天天侍奉公婆,我就利用周末为老人精心烹制他们喜爱的饭菜,饭后还陪他们打扑克、去公园散步。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赢得了公婆的心。婆婆经常拉着我的手深情地说:“有你这样的好儿媳,是我们家的福气呀!”
人老了就希望孩子们多些陪伴,我利用节假日回灵宝老家为年迈体弱的父母洗头、洗脚、洗衣服,给母亲洗澡,每年带他们到医院做全身检查。从父母那爬满皱纹却笑靥如花的脸上,我看到了他们的知足,同时也感受到孝老爱亲的快乐与幸福。就像陈红那首歌唱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爱人工作比较忙,为了最大限度支持他,我义无反顾挑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从原来什么也不会做,到现在洗衣做饭、收拾家务,擀面条、包饺子、蒸馒头样样拿手,照顾老人、孩子,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作为母亲,我深知知识和做人的重要,即使再忙再累,也不放松对儿子的教育,时常教育儿子学习要踏实、生活要简朴、对人要和善、对长辈要尊敬、做人要诚实。儿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充满了孝心、爱心、上进心,在家里是一个孝顺听话懂事的孩子,在学校是一名有礼貌、讲文明、有素质、求上进的好学生。
也许我们从没细数过,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倾注了多少爱。世间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之心去感激,用实际行动去回报。不要再等有时间了,不要让太多本该去做的事在岁月中蹉跎而去,孝老爱亲,从此刻做起,感恩父母,回报父母,不仅在物质方面,更多的是给予他们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年原创家风征文范文大全》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77444.html
- 下一篇:我的环保节日演讲稿范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