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关于家风的原创征文精选12篇

时间:2019-05-14 09:38:28 网站:公文素材库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家风的原创征文精选12篇,有需要的小伙伴赶快来参考一下吧。

篇一

太阳是幸福的,因为它光芒四射;海也是幸福的,因为它反射着太阳欢乐的光芒。——高尔基

尘世间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对幸福的感悟。一个人的幸福感,不是来自丰衣足食,而是来自内心的丰盈,来自安暖的心境,幸福如饮水,冷暖自知。我们总喜欢在别人的幸福中仰望,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在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其实幸福无处不在,一缕晨风,一米阳光,一抹微笑,都是幸福的源泉,真情的动容,一直流淌在心底,在某个薄凉的时刻,瞬间溢出,那些镌刻在生命平仄韵律中的温暖与感动,便是生活留给我们的幸福痕迹

幸福是抽象的,我们看不到也无法触摸;幸福是公平的,与金钱不成正比,与地位毫无关系,更不受种族、地域和性别的限制。其实,幸福很简单,它是相对于苦累工作之后,母亲的一桌热菜;是辛勤耕耘后,领导的一句肯定;是生活不顺心时,朋友的一句问候一个拥抱。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幸福的追求也不尽相同。

幸福——依托责任而存在。

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褪去一身学生的稚气,幸福的含义也不再是傲人的成绩单和收到中意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多了责任,对工作负责,对家庭负责,对自己负责。平凡的周末,买好新鲜的蔬菜,照着网上找来的千人点赞的菜谱,以风卷厨房之势,手忙脚乱的做好三菜一汤,看着老爸老妈吃着自己的手艺,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幸福;其实幸福很简单,它可以是一杯热水,一句出门前的提醒,也可以是生日当天出其不意的一束鲜花。在家庭的定义中,幸福就是在家人需要你的时候,及时的站起来为他们遮风挡雨。

作为职场新人,一切都要重头学起。做好经手的项目,尽快掌握工作流程,这都是我们的责任。当顺利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小小的成就感让我们觉得幸福。

一个人不单单属于自己的家庭、工作,更是一个社会人,要对自己生存的社会有所担当。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对这个社会最大的贡献,再创造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有社会责任感,大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幸福——因感恩而真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天我都要无数次的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人劳动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像我们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做出同样的贡献。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今日所得到的一切,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谢单位给了我们一席之地,可以让我们在社会立足;感谢身边给予我们职场新人帮助的同事和朋友;更感谢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可以有时间和精力去体味自身的快乐与悲伤。人的心就这么大,当你装下知足的时候,就盛不下欲望和怨恨。

我们就在得与施之间感受着幸福的含义。

做一个温暖的人,做一个简单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洒脱的人,做一个微笑常挂嘴边的人,做一个把快乐放在心上的人。所不能左右天气,我们可以改变心情;若不能改变容貌,我们可以展现微笑;若不够聪明,我们可以学会努力。在寒冷中学会找寻阳光的温暖;在雨天学会为自己撑伞;在繁华处学会找寻阴凉;在喧嚣中学会独守清欢。我们需要脚踏实地的享受平凡的生活,不奢望,不过分期待,尽力就好。不要走得太快,偶尔停下来看看沿途的风景,学着生活,而非活着。

燃一盏心灯,照亮生活每一个黑暗的角落,借时光的手,暖一树花开,即便会衰落,我们也曾灿烂过,即便会失去,我们也曾拥有过,即便会凋零,我们也曾盛放过。善良着,柔和着,便温暖着;经历着,感念着,便幸福着。心若年轻,岁月则不老,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守住心中的那一集春暖花开。

这,就是我们的小幸福,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和激情洋溢,它们就存在于简单,平凡的生活之中。

篇二

兄弟姐妹原本是天上飘下来的雪花,谁也不认识谁,但落到地上以后,就化成水,结成冰,谁也离不开谁了。”梁咏琪的电影《我的兄弟姐妹》里有这样一段旁白,只记得那时镜头里漫天飞雪,这句话深深印在我的心里,因为这个故事总能温暖到我。当时只觉得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将他们兄弟几个紧紧连在一起,当时只觉得那是血缘吧……后来我才明白那将我和家人联系的一起的不仅仅是亲情。都说小孩子是三岁以后才有的记忆,小时候那么多人抱过我,如果他们没有在我三岁以后的人生中出场,那我可能不会记得。然而三岁以后的事,我们又何尝会全部记得,但有那么几件小事,我却不曾忘记过。

记得小时候,只要我跟哥哥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我肯定会哇哇大哭,只要妈妈听见我哭了,一过来肯定先是揍哥哥,“你比妹妹大,不知道让着妹妹吗?妹妹还这么小,你还要跟她计较吗,说,该不该打!”每次妈妈一走,姐姐就开始凶我:“你看你,因为你,你哥哥挨了多少打,以后不许你随便哭啦,听见没”。现在我依稀记得那时,每次哥哥有了新鲜的玩意,比如可以画出兔子和熊猫的大尺子,凡是我见着了,肯定要借来玩的,不给就哭,然而给了我又多数要被我搞丢,到还的时候找不回来我自然又是哭,所以就发生了以上这一幕,想来哥哥也是因为我凭白挨了好多打,现在想来不免内疚……

奶奶想来应该是个重男轻女的人吧,因为每次吃饭他都只给哥哥一个人煮一颗鸡蛋,我跟姐姐只能干巴巴地看着,至少在我读幼儿园的期间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我读一年级的时候,因为贫血在学校差点晕倒,奶奶竟然开始每天给我煮一颗鸡蛋,姐姐和哥哥都不能吃,这让我很是感动了一阵子。

姥姥跟奶奶是完全不同的,他对每一个小孩都一样。姥姥家每次买了好吃的或者做了比较新奇的吃食总会提着小菜篓为我和姐姐带上一碗,每每快到饭点的时候,我们家大木门吱扭一声响,我们仨就知道是外婆来啦,鸟雀一般地簇拥到门口。从我们家到姥姥家有一条超近的小道,只要翻过一道缓缓的山崖,我们也常常走这条小道去给姥姥姥爷送吃的,这道山崖对我们而言总是飘荡着饭香和欢乐,充盈着长辈满满的疼爱。姥姥的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妈妈也保持着给长辈们送吃食的习惯。那时的姥姥家,我们是用味蕾记住的。

到了我上小学的年纪,在学校里偶然听起老师们聊起一件关于妈妈的事情。姐姐读一年级的时候,弄丢了自己的语文课本,当时镇上根本买不到教材,妈妈就熬了四个晚上,白天干活,晚上抄书,给姐姐抄了一本语文课本。当姐姐把书带到学校,老师觉得字迹清秀有工整,就好奇问书是谁抄的,后来得知是妈妈抄写的,老师也忍不住赞叹一番。每年六月农忙的时候家里都会雇几位外地的农民来帮忙,每年算工钱的时候后妈妈都是定在中等偏上的价位,每次给帮工们买菜做饭妈妈都是挑新鲜的蔬菜,每顿必有肉,每天的菜钱又是一大笔开销。去集市上买水果,妈妈总是挑几个好的就不挑了,那时物资紧缺,妈妈总说要留几个好的给别人,不能自己全挑完。妈妈就是这样,她总说,与人交往,吃亏是福。

外公书生气比较浓,闲时喜欢练练书法,看看杂志、古籍。我们喜欢缠着他给我们讲故事。一次讲到“九牛二虎之力”,外公学者我们惯常的做法在胸前比了一个好大的圆,形容力气有这么大这么大。有讲到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沉香使出九牛二虎之力,用大斧劈将华山劈成了两半,救出了自己的妈妈,听得我们一群小孩一阵唏嘘。等我们读到了中学,就开始从老爷的书柜里翻书看了,姥爷订阅了《读者》杂志,也保存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红楼梦》等一些典籍。那些年的暑假,有多少的小雨淅沥的夜晚,清风徐来的午后,我都是和姐姐捧着《读者》度过的。

从我们离家读书的时候起,我会在每个生日接到姐姐的电话和爸爸妈妈的电话,后来等我读了大学,每次一到姐姐的生日,爸爸就会提前提醒我给姐姐电话,我才意识到原来姐姐的习惯是爸爸培养起来的,即使最亲的人之间,生活也需要些仪式感,这是我从爸爸那里学到的。

在我考研究生的那年,姐姐已经工作两年,当时因为学校多住了1个月,就从姐姐那里拿了500元钱当生活费。后来爸爸知道后大发雷霆,当着我的面把500元钱还给姐姐,厉声对我说道:“抚养你是我和你妈的义务,不是你姐姐的义务,你任何时候都不能跟你姐姐要钱。这个世界上只有你爸妈对你有义务,这义务在你毕业后也就结束了,等你工作了你就独立了,就再也不能从家里拿钱了,记住没?”那是我才清楚的意识到,姐姐的不是我的,我们终究是要各自长大,各自独立。

现在我已经工作,父母也已经年迈,但是从自己的身上清晰地看到了一种传承。妈妈指引着我们以大让小,以大护小,哥哥从小就是我的保护伞;爸爸善意地提醒我们亲情也需要经营,感情会在互相关怀中成长;同时他们又向我们传达唯有勤劳能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引领我们走出依赖,走向独立。在姥姥身上我发现了付出与分享的快乐,唯有毫不计较的付出与分享才让感情更加充盈。姥爷的书柜使我们浸润于书香的世界,我们在书中知大千世界,解心中困惑,徜徉其中,识人生百味,练就身上独有的知性与豁达。

我想说,我家没有《家风》,可是也有家风,有这些润人于无声,诲人于细微的点滴,正是这些,让我们这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经历风雨,仍不觉人生艰难。

日子是平淡的,人是平凡的,但就是有些东西会在平凡的事和人在经过的时间的积淀后慢慢生长,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我们的血液里得到传承。父辈的智慧是对子女一生的馈赠,我们就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长成了父辈的样子。家是我们的港湾,是我们的土壤,赐予我们向上生长的力量。

篇三

一提起“家”,我们的脑海中会涌现出“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有一老如获至宝”这样的形容词汇。家是《静夜思》中那举头望去的一轮明月,是《枫桥夜泊》时的夜半钟声,是《凉州词》里期盼的春风。家是那几间寒舍、是那一缕炊烟。都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

一、优良的家风家训,古今相传。

古语有云“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古往今来因家风清廉质朴、善良守信、进取有为而赢得赞誉的人物不胜枚举。北宋包拯严厉要求其后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南宋名将岳飞的母亲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又严格教育参战的儿子,一心报国。清代名臣林则徐留给后辈的家训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可见良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行、成人成才,更让后人铭刻在心、代代受益。

二、“廉洁齐家”首次被列入党内规章。

2015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党内纪律规矩的方式,首次将廉洁齐家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将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习总书记讲,“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

毛泽东主席在家风上坚持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他要求家属子女与老百姓一样,不允许搞特殊化,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女呢?”建国初,毛岸英被安排到政务院工作,毛主席对此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毛岸英不够资格进政务院工作,而应当到农村、工厂、部队去锻炼。周恩来总理曾专门召开家庭会议,并定下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的“十条家规”: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买饭菜,有工作的自费,没有工作的总理代付伙食费;看电影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准用招待券;不准请客送礼;不准动用公家的车子;个人生活凡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办,生活要艰苦朴素;任何场合都不要讲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陈云同志为家人定下“三不准”:一是不准家人搭乘他的车;二是不准家人接触他看的文件;三是不准家人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

三、率先垂范,好干部当有好家风。

对于党的领导干部而言,家风亦是党风、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12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谈到:“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各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带头抓好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

焦裕禄有“带头艰苦,不搞特殊”、“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的家训。多年以后,焦裕禄留下来的家训早已成为儿女们诚心秉持的人生信条,还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谷文昌的儿子谷豫东回忆父亲在东山工作时谈到,那时家里甚至没有饭桌,吃饭就在县政府大院宿舍露天的石桌上,遇到下雨,家里人只能端着碗在屋檐下吃饭。时至今日,谷文昌“清白持家、简朴本分、为民奉献”的家风仍在当地干部群众中传颂。杨善洲任县委书记时并没有利用职权给家人“农转非”,也没有为儿女端上“铁饭碗”,女儿结婚时杨善洲要求从简办事,不让请客、不让收礼。杨善洲的女儿杨惠兰在追忆父亲时谈到,“我的家庭不是名门书香世家,我家的家风家训也没有铭刻成书,但是爸爸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给我们留下了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这些优秀的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家庭格言、家训等形式,教育子女走正道、讲规矩、勤俭节约、孝敬老人,为子女们作出好的榜样。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爷爷和父亲,他们都是共产党员,都曾经工作和生活在石油战线上。我的爷爷当年参加过大庆油田、华北油田建设大会战,小时候有一次我翻看爷爷的荣誉簿,上面挂满了各种劳动奖章,“突击能手”、“铁人”、“标兵”等等,平时它们被装在一个木匣子里压在大衣柜的最底下,爷爷很少拿出来。我曾问爷爷为什么不把这些荣誉奖章挂出来,爷爷说道:“这些奖章记载着过去,没什么好显摆的,有这些奖章我这么干,没有这些奖章我也一样这么干。人得往前看、往前走,不能总守着功劳簿过一辈子”。爷爷朴实简单的话语不仅体现在他如何看待荣誉和地位上,更体现在他无私奉公,不为亲属谋私利的做人原则上。我的父亲曾跟我讲:“我17岁就离开家到南方湖北的一个机械厂去当学徒工,一去就是六年,你的爷爷当时在油建公司已经是副经理了,他跟我讲:子女工作的事是私事,安排啥工作就干啥工作,不能给组织上添麻烦。等我调回油建公司的时候,本想着组织上能安排到前线干个采油、钻井之类的工作,或者是机修工作也行,结果是安排我当卡车司机,我就是这样开了三十多年的车。”后来我大学毕业以后,父亲又跟我说:“孩子,你工作的事我帮不了你,不过我相信你有能力会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如果你想回到油建公司,那你只能从一名工人开始干起。”我的家庭中,父辈们没有什么显赫的家训家规,有的只是党员传统和家庭规矩,这些让我耳濡目染,让我记忆深刻,如今我也是一名父亲了,我知道孩子是家庭的继承人,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尊重长辈、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坚强乐观的家庭美德是下一代成长成才的基础,我想我会把父辈们的教诲好好的传递下去。

四、“正家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

正人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亲。一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品行端正,言有信,行必果,必然家风正、行为端,走上工作岗位也往往会尽职尽责。家风不正,难出好苗。反观那些腐败分子,举家贪污受贿者有之,皆因“家风败坏”成为阶下囚。

2015年10月17日,中央纪委在对河北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周本顺被“双开”的通报中,首次使用了“家风败坏”这个词语。通报指出,周本顺为其子经营活动谋取利益,家风败坏、对配偶子女放任纵容。中央纪委在对苏荣严重违纪违法的通报中,指出其“自身严重腐败,并支持、纵容亲属利用其特殊身份擅权干政,谋取巨额非法利益,严重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活,损害了当地政治生态,性质极其严重,影响十分恶劣”。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在儿子刘德成小时候便告诉他,“做人要学会走捷径,要做人上人”。其子“从小就觉得钱是万能的,有了钱就有了一切”。

由此可见,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和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家庭其他成员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风家教。没有好的家风家教,既难以清白做人,也无法专心做事。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防火墙”。

五、从一封“祝寿信”,看“习氏家风”的传承

2001年10月15日,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繁忙,无法出席习家为父亲习仲勋举办的88岁寿宴,于是他抱愧给父亲写了一封祝寿信。信中写道:他“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学父亲做人、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我是农民的儿子”,这是习仲勋在家里常说的一句话。习仲勋经常教育孩子要“勤俭持家、清白做人”,靠自己的本事吃饭,鼓励子女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习仲勋经常引用孔夫子的话,包括著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强烈影响了习近平。重视家庭、强调家风,深刻地烙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在习近平走上领导岗位后,母亲齐心专门开家庭会,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他工作的领域从事经商活动。习近平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由此可见家风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更要从“习氏家风”中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抓好自身修行,管好家人,培育和建设良好家风。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良好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每个家庭成员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领导干部更是要把家风建设作为必修课,持之以恒抓下去,只有守住和呵护好我们温暖的家庭,才能有人生的成功。

篇四

但凡说起家的味道,一千个人便会有千般滋味,然而归根结底离不开父慈母爱、幸福温馨。即便偶有训斥,随着心智的逐渐成熟,也都终将化为爱的源泉,这大抵便是良好家风所起到的精神支撑吧!我家并非名门望族、书香门第,没有成文并历经数代传承的家训,但家风是有的,父母在生活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给我留下了至深的影响,让我受益一生。无奈胸有千言却拙于笔端,仅能以几例示之。

快乐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快乐的、幸福的,这要感恩于父母给了我一个宽松温馨的家庭环境。随着年龄越大,对童年的回忆便愈加真切,常常在一个个安静的午后,独坐一隅任由思绪飘到我那快乐的童年时代。

我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对儿时的记忆大约只到五六岁的年纪,即便如此,也仅寥寥数件而已,再之前的已经悉数忘掉了。记忆犹新的是与幼儿园同学所做的类似于摔跤的游戏,用尽力气将对方压倒在地上,泥巴挂满了衣服,尘土沾满了脸颊,这在城市孩子眼中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而那时的我们对脏是没有概念的,有的只是抛却所有仅剩内心深处发出的爽朗笑声,现在回味总还是闭眼、轻笑、摇头,倍感甜蜜。

很快到了上小学的年纪,父母给我的环境依然是宽松的。不似现在父母爱子心切,教育从娃娃抓起,除了过早的学习拼音汉字,还有各种技艺的培训,以超前的起跑线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更甚者把儿女成人之路都已铺好,让孩子背负压力而失去了应有的童真。我的小学时光是无忧无虑的,虽然天资愚钝成绩不佳,但无论分数高低排名前后,父母都未曾责备,偶尔善意的奚落几句外,便尽是安慰、鼓励的话,从没让我感觉到压力。当然,爱子之心亦切,但无关乎成绩,而是嘘寒问暖只盼望着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快乐的日子虽未曾耀眼于名列前茅的优越感,也不曾成为老师心中的佼佼者,但仅就来回穿梭于家与学校之间的五年时光,至今让我难忘。记得那条乡间小路多杂草,经过春夏洗礼尤显茁壮,每每到了深秋季节,早晨便会挂满露珠,晶莹剔透的更是看不出一丝枯萎之意。每天与小伙伴们追逐在这条早读的小路上,时常会被露珠弄湿了裤脚和鞋子,那时我们穿的还都是妈妈纳的千层底……

五年的快乐时光便是在这样的追逐嬉闹中渡过的,现在回想起来,这也许是我成绩虽差却从未厌倦学校生活的根本原因所在。尽管我在课堂上并不知老师所云,但每天总还是乐此不彼地到学校里去,以致后来能够在学习中自发奋进、顺利大学毕业也应都是得益于此吧。时过境迁,那条小路现今已被石子柏油所覆盖,但追逐却从未停歇。相信我的小伙伴们大概都和我一样,已踏上了那一块块浮土去追逐属于自已的人生,并深深的扎根了吧,我坚信浮土也是能够生根的。

浮土也能生根

浮土也能生根是有道理的,是父亲教会我的道理。这都缘自我家院子里的那棵石榴树。文革期间受家庭成份的影响,奶奶和爷爷离婚后便带着父亲回娘家去住了,直到我出生及至两岁的时候,父亲才历尽艰辛,给村里重新要了一块低洼的宅基地,用一车车浮土垫起了院子,用一块块砖瓦盖起了新房,便有了我们的家。在我的记忆中,我家这个用浮土垫起的院子里总是光秃秃的,无论种什么都不能成活,直到有了那棵石榴树。

依稀记得是在我十三岁那年,经过同学同意从他家的自留地里挖来的,种下的时候父亲还责备我乱要了别人的东西,但那个年代我对石榴这种稀有水果的向往,是万万不会同意还回去的,父亲无奈也便应允了。起初只有指头般粗细的枝干,甚至都经不起微风的摇曳,而我却梦想着有一天能吃到香甜的石榴了。好景不长,不几日石榴树的叶子便一片片的往下落,我开始变的担心起来。然而祸不单行,一场风雨又把仅剩的几片树叶尽数扫落了,我也就彻底的失望了。父亲看出我的沮丧,告诉我:落叶不见得就会死掉,你看它的枝干并没有干瘪,而是水份充实。落叶只是为了减小阻力,抵挡风雨;为了躲避阳光,保存水份,以便适应了土壤后更好的生长。果然不多久便长出了新叶,于是我的石榴梦又再次萌生并更加渴望了。现在回想起来,父亲教会我的不就是在逆境中忍耐生存的道理吗!

如今已历经近二十个春秋,那棵石榴树已深深的扎根在了那片浮土越发变的枝繁叶茂了,每年都能结出累累硕果。也许正是坚信着浮土也能生根的意念,大学毕业在家乡短暂工作后,我便执意要离开那片熟悉却又陌生的土地,踏上了西安这块心中属于自己的浮土。

做个像海一样的人

离开家的时候,母亲眼里含着泪花帮我收拾行李,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这样那样的道理,大意是:“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心胸宽广,做个像海一样的人”。年轻气盛的我想着就要怀揣梦想去闯一闯,那股兴奋早已掩实了耳朵,什么都没有听进去。现在才知道,这是足够我受用一生的做人哲理。

当我踏上西去的列车,梦想就变的愈加饱满。火车追着夜色跑,梦想也便在幻想中肆意的畅游,睡梦中我那稚嫩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一夜的颠簸,终于把我卸在了黎明前的月台上。火车继续向西,而我的梦想却被现实击的粉碎。直到面对偌大的、陌生的城市,吃饭、住宿都曾以为不是问题的问题接踵而至,让我难以招架的时候,我才记起母亲告诉我:做个像海一样的人。以致在后来的工作生活中每当被人戏谑而吃亏上当,每当遇到困难而束手无策,每当心中愤怒而一触即发时,我总能记起母亲的教诲。是的,做个像海一样心胸宽广的人,因为海不会像山,我朝着群山大声喊,山会把一样的哀怨一样的忧愁加倍地还给我。而海,无论是什么样的哀怨,什么样的忧愁,都会化作细细的浪花或雪白的泡沫,涌上来再退的无影无踪;海也不会像天,我愤怒地向天空扔一块石头,天空又会把石头扔回来,砸疼我的头。而海,总会露出一个笑靥,把坚硬的愤怒沉在心底,再也不会浮起来。海总是在那里静静地聆听,默默地承受,无论是星月夜,还是艳阳天!

时光匆匆,已至而立。西安生活历经十载,父母教诲始终深记心中。离家越久,家的味道便越发浓烈,品味中细悟,应该就是感恩吧。感恩父母以海一样的胸怀包容我、养育我,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感恩西安这块浮土收留了我这个西漂的游子,让我驻足停留;感恩陕航这片沃土滋养我成长历练,让我深深扎根于此。我将用我的一生来回报你们。

篇五

在邯郸县、永年、肥乡三县交界有一个村庄——邯郸县姚寨乡牛堡村。牛堡村东北一处宽阔的院落,曾经青砖灰瓦的老屋难抵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早已坍塌,新盖的三间红砖瓦房,静静地注视着院前果树的花开花落。

谁能想到,这个普通的院落曾是邯郸抗日根据地一个地下交通枢纽和革命堡垒户。在这里,县委会议经常秘密召开;在这里,曾经安排县抗日大队干部和战士的食宿;在这里,负伤的干部和战士在主人的精心呵护下养伤;在这里,宋任穷、高厚良、杨易辰、甘思和、焦善民、刘志坚等八路军首长辗转留宿……

2015年7月,这间院落被邯郸县委党史研究室确定为“中共邯郸县委、邯郸县抗日民主政府革命堡垒户和联络站旧址”。

而这间院落的主人**便是我的太爷爷,诗书传家远,忠厚继世长。时至今日,我的爷爷及父亲仍以家风兴则政风兴,政风兴才能国家强的思想,教育我和兄弟姐妹们,叮嘱我们在工作岗位上要一心奉公,廉洁淳朴,而这一切的思想根基还要从我太爷爷说起……

我的太爷爷**生于清光绪21年(1890年),是家中唯一的男丁,上有七个姐姐,祖上留下360多亩土地,在当地也算较为富裕的家庭。当时太爷爷从一个普通乡绅走上抗日革命道路并不是先知先觉,而是在他外甥——邯郸县第一任抗日县委书记李著前的动员和教育下,接受了抗日革命道理,逐步走上了抗日道路。

“七七事变”那年冬天,日寇侵占邯郸,危亡时刻,太爷爷慷慨解囊,拿出了埋在自家院中陶罐里的100块大洋,交给了抗日县政府。从此,太爷爷带领全家成为了邯郸县党组织抗日力量,协助开展敌后抗日。1938年秋,邯郸县抗日县政府和县大队的大慈村驻地被日寇偷袭破坏后,四处游击,处境十分困难,决定向敌占区统治比较薄弱的邯郸县南部地带转移。县委书记李著前来到了牛堡村,动员太爷爷,此后,这里也就成了他们开展抗日斗争的一个坚强堡垒和强大后盾。

太爷爷在了解情况后,要求全家像对待自己的亲戚一样,为县大队战士烧水做饭,提供食宿,传递情报和照顾掩护,全家人都成为了隐秘的抗日战士。在此期间,太爷爷为巩固抗日后方力量昼夜奔波,全力支持配合抗日县政府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在这个只有四五百人口的小村里,共揪出枪毙了7名土匪、汉奸和敌探,稳固了永南抗日根据地,太爷爷**成为永南区最可靠的堡垒户之一。不久,邯郸抗日县政府顺利地打开了抗日局面,发展了以牛堡、韩寨、十里店三个村为中心的拥有70多个村庄、近10万人口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为大后方抗日贡献了巨大力量。

在抗日战争困难时期,特别是1942年的灾荒之年,蝗虫遍地,庄稼几乎绝收,哀鸿遍野,抗日工作一度处于低潮。在抗日战士忍饥挨饿、断粮断炊的困难时刻,太爷爷把预备度荒的数千斤玉米、小米贡献给了县委县政府,使战士们度过灾荒全心抗日。他还将家里的300斤蓖麻油捐给山东的八路军作为擦枪油,拿出数百斤棉花给战士们做衣服,太爷爷与战士们一起缩衣减食,同甘共苦。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七个年头,日军已是强弩之末。7月1日,邯郸抗日县委扩大会议在太爷爷家中秘密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县委书记李著前、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游兴武等各区负责人。上午10点多,太爷爷照例到村边自家地里边干活边瞭望,突然他看到黑压压的人马冒了出来,便立刻意识到是日伪军来了。太爷爷扔下工具,赶忙向正在家中开会的李著前等人报信,同时,日伪军杀气腾腾的追击过来,慌乱之中,李著前等人拔枪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拼杀,不幸的是,在寡不敌众的情形下,李著前壮烈牺牲,年仅24岁。李著前牺牲后,太爷爷化悲痛为力量,先后将大儿子和小儿子分别送往火线担架队和县大队担任通讯员,继续奋战在抗日后方,而大儿子在永年南城抬伤员时,小拇指被流弹打断半截。他对此没有任何怨言,从不后悔在抗日中所做的一切。

抗日战争胜利后,太爷爷作为抗日革命堡垒户并没有居功向组织提出过任何待遇和要求,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他继续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力量。1976年,太爷爷病逝,享年86岁。

现如今,已经参加工作的我,是七院的一名纪检监察人员,从小到大,家中都秉承太爷爷留下的传统,一心跟党走,清白做事,干净做人。参加工作以来,爷爷和父亲总是叮嘱我,要严格要求自己,对得起自己党员的身份,尤其在纪检监察岗位上更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父亲常向我讲起太爷爷当年要求家人立誓做到不怕苦、不怕伤、不怕死的情景,叮嘱我要将革命气节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延续下去,坚定不渝跟党走。

谆谆教诲我会铭记于心,将廉洁家风传承下去,做一个合格的纪检监察人员,为航天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篇六

红色的《致歉信》和爱心巧克力,放在我的面前,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在旅途的飞行客还是第一次。

一次平常的旅行,变得有点不平常。才六个月的孩子,第一次出远门,10多个小时飞行,即使在旅途中哭闹,也是正常的事。这是一封不该致歉的致歉信。

我回头向那位带着年轻孩子的中国妈妈招了招手,像头等舱里所有收到信和巧克力的旅客一样,给了她注目礼,包括许多外国客人。

人在旅途,就是一个浓缩的人生。这位年轻的中国妈妈,能带上孩子登上头等舱的国际航班,一定是经济上的成功家庭,这并不希罕,如今,太多中国土豪家庭对此习以为常。但面前这封预先准备好的中英文《致歉信》,不仅让人敬畏了文明的高度,更感动于如此多远行准备中,对陌生同机旅客的礼貌、关爱和友谊。

我看到一位外国乘客与我一样,把这封《致歉信》放进了公文包,我相信,他一定也是在珍藏这次旅途特别的记忆,以及一位中国母亲对孩子的态度。

用伟大来形容她,有点夸张。但我在祝福那位才六个月的婴儿,拥有这样的母亲,应该是他人生最大的幸运。

有其母必有其子。 这一代中国人,以财富的积累,引起世界的关注;下一代中国人,应该用文明去征服世界。那个仍怀抱在母亲怀里的婴儿,应该是未来中国文明进程中的一分子,那封由他母亲代写的致歉信,既是他人生第一次远行世界的记录,也是他走向世界第一次‘胎教’。

中国梦,不是一句习惯的口号,会说不会做。在这封象是平常的致歉信中,我看到了某种希望……”

读过许先生这篇文章,我被《致歉信》简短的内容所打动,母亲代写的致歉信不但是“文明”、“修养”、“教育”、“互爱”的真实体现,更是一个成功家庭具备的家风,良好的家风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自此之后,每次乘机出差我都会不由自主的在走过头等舱时多看上几眼,仿佛期待着母亲怀抱婴儿的温馨画面再现。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母亲倡导的家风将会影响孩子一生。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长永远是孩子的老师,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提到家风,大家总会认为这是书香门第、名门望族处世思想之精髓,生活态度之总结,育儿教子之良方,如《颜氏家训》、《曾国潘家书》等。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书香门第、名门望族只占少数,而大多数是普通百姓的家教文化,才让华夏文明得以代代相传,繁衍不息。小时候我记得家人经常教育我们,和为贵、孝为先、守规矩、知感恩。后来,随着我们逐年长大,在老辈的言传身教下,一点点悟出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和为贵 孝为先

对于“和为贵、孝为先”的理解,还得从我的姥姥和妈妈说起。我的童年是在姥姥家长大,姥姥告诉我,爸妈结婚时爸爸在当兵,爷爷去世早,家里有个多病的奶奶,两个伯伯家里孩子也多,妈妈过门后就负责陪伴和照顾奶奶,空闲时妈妈就用陪嫁的缝纫机为街坊四邻做衣裳补贴家用,逢年过节还为侄子、侄女做件新衣,那时的农村家境普遍不富裕,一大家人和平相处生活,艰苦的日子慢慢的也熬了过来。长大后我回老家上高中,这段往事,伯父、伯母总给我提起,大伯说:“你妈那时候可以回家陪你姥姥,可她没那样做,最艰苦的时候你姥姥还常常在经济上接济我们,你妈妈用行动做到了尊老爱幼,赢得全家老少的尊敬”。姥姥虽识字不多,但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她常叮嘱我们:“做人要做老实、诚实、善良的人,做事要多做好事,最终会有善报”。后来我问妈妈你那时照顾奶奶不觉得苦吗?妈妈说我把她当亲娘,替你爸爸尽孝,有什么苦。如今,家中的写字台上还摆放着奶奶的照片,那是爸爸当兵时和老人在北京的合影。据说,奶奶是老家村里同辈当中第一个坐过火车和到北京的唯一一人。每当我看到端坐的奶奶和戎装站立的父亲的照片,我就对“和为贵、孝为先”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在姥姥有生之年,父母多次接她来北京居住的心愿。

现在,父亲亲自把“和为贵、孝为先”书写下来挂在家里,我们明白老人家的心思,他是希望我们晚辈能牢记传承。如今,我们兄弟三人均已成家立业,每当周末和节假日兄弟三家风雨无阻的回家同伴父母,大人做饭聊天,小孩嬉闹玩耍,一家其乐融融。早些年妈妈的遗憾是没有生养个女儿,可她却把三个儿媳妇当闺女,在家中总护着媳妇,说罗着我们儿子的不是。这些年婆媳之间从来没有出现过矛盾,妯娌之间也相处的好似姐妹;每年父母生日、家有重大喜庆,我们都会照一张全家福。每次看全家福,我总有诸多感慨。照片上的人数不断增加,孩子一天天长高,老人一天天变老,不变的是那张张全家福上的笑脸,定格的是那温馨的画面。

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和谐,并非只关系到个体,还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如果作为社会细胞的每一个家庭都能做到和睦团结,就是为社会和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春节时节我们兄弟还会陪老人与亲家之间进行串门聚餐等等。难怪有人会说: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生命交界处的链接,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常言到: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家和万事兴。

守规矩  知感恩

可能是父亲当过兵的原因,在我印象中,他要求我们最多的是守规矩。我们兄弟从小,比如,吃饭要先洗手,分工搬凳子、拿碗筷,来了客人,大人不准,我们就不能上桌吃饭。吃饭时不能挑肥捡瘦、不能大声说笑、更不能浪费粮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时间观念;睡觉要早睡早起,自己铺床叠被;跟大人走亲访友、串门,人家无论给什么东西,父母不准许,只定不能要;别人的物品,公家的东西不能动等等。生活小事,为人处事都要求我们守规矩。记得小的时候,弟弟被人欺负,我替他“报仇”,不幸的是俩人回家都被父亲好好“修理”了一顿。此事,让我们明白不告家长和老师私自处理的后果。后来,我们慢慢长大,懂得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的道理。

如今,身为儿子、丈夫、父亲、企业员工等多重角色的我,在朴实家风的熏陶下,一如既往用自己的言行处事践行家风,脚踏实地做人做事,不断学习和传承着这些老规矩。当前,中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就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牢记党规党纪,牢记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崇高道德追求,养成纪律自觉,守住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党员领导干部遵守国规,传承家规,就是要带头遵守规矩、维护规矩,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小时后,父母常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记别人给与我们的帮助,给我们讲“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喝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故事,让我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心存美好,保持谦卑,心中充满爱意,懂得处处帮助别人。

小学一年级时,我就随父母到河南五七干校,那时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家人就教育我们首先要懂礼貌,学会与人为善,团结友邻,时刻不忘帮助他人。那时家中经济稍好些,每逢春节爸妈总会给老家亲戚邮寄钱、粮票、布票等物品。如果看到周围老百姓家中困难的也时常会接济。偶尔老家来人带点土特产,爸妈就会让我分别送给帮助我们的邻居品尝。过去父母常常教育我们说,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标示一个人起码的品德,不懂感恩就会成为自私自利的人,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千万不要和不孝敬、不尊重父母的人打交道,事实证明一个对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他更不会真诚的对待朋友。

随着这些年工作调整,我事业上也取得一点进步,每当此时,父亲就会不断提示我不要忘记曾经帮助支持过的同事、领导和朋友。希望在我在拥有权力时,能够多为群众服务。叮嘱我不求谋大官,只求谋实事,一生光明磊落。其实,我明白老父亲心意,他是怕我不懂感恩,缺少规矩,不能廉洁自律。我通过中央通报的反面典型案例学习,可以看出不懂感恩,人会变得狂妄自大,一味索取私欲膨胀,时间长久人生价值观就会出现偏差,理想信念就会动摇,身心健康将会受到极大影响。久而会无视组织纪律和不守规矩,更谈不上廉洁自律,最终会丧失道德底线,走向犯罪深渊。其中,中纪委查处的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郭伯雄、苏荣等案例,值得领导干部对照借鉴、举一反三、吸取教训。所以说感恩是一种处事态度,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规矩就是一种约束,一种准则,就是一种标准,一种尺度,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历史中,和为贵、孝为先、守规矩、知感恩,只是,中华民族良好家风浩瀚大海的一滴,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我们特色不同的家风,淳朴的家风直接影响着一代一代人的成长,良好的家风有利我们于自身发展,反之,则会阻碍我们进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代表一个国家的风气,良好的家风必将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良性运行,推动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向前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长期以来七院党委高度重视职工思想道德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后获得首都、全国精神文明单位,推选出热爱航天,无私奉献,勤俭节约,关爱青年的“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林家丰同志为榜样,努力培养和发展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风气。此次,七院纪委以家风为题,积极开展党员干部廉洁家风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如果说家是预防和抵制腐败的重要阵地,那么廉政家风教育就是这道防线建设的基石,就是一道照亮家庭幸福的廉洁之光。

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培育和传承良好家风,积极营造清正廉洁的家庭环境,筑起一道反腐的家庭防线,让家庭成为温馨和睦的港湾,成为远离腐败的净土,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身力量。

篇七

我的家庭是一个大家庭,祖上既没有显赫家世,也不是知识分子家庭,更没有成文的家训、家规,之所以说是大家庭,是因为我家兄弟姐妹6人,各自成家后,我们家三代同堂聚齐时是20口人,从人数上讲是一个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如果让我聊聊我们家的家风,我想先来谈谈我的老父亲。

老父亲今年七十七岁了,是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现耳已不聪、眼已不明、背已不直,但仍精神矍铄、头脑清醒,可追忆陈年往事,亦可畅谈当今大事。

老父亲出生在东北辽宁的一个小村庄,在家行二,因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生活困难,为照顾其他兄弟姐妹,故只读了三年小学便做起了专职放牛娃。18岁时候,父亲便外出谋生,睡过火车站、大马路,20岁时父亲来到了边疆城市的一个煤矿,安顿下来,成家立业。从采煤工做起到井下电钳工,在井下一干就是17年,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和生活。父亲仅凭着三年的小学文化自学了有关电学和电器设备的知识,成了一名电器设备管理员最后到设备科科长,可谓不屈服于命运,努力奋斗型的。在井下工作期间,父亲出了工伤,他失去了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但父亲没有因此怨天尤人,而是乐观对待,笑对生活,虽然缺少三个手指,但是不影响工作,不影响生活。父亲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从没因私事而耽误过工作。我还记得我工作前夕,父亲对我说:“凡事以工作为重,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同事处好关系。”我谨遵父亲教诲,踏实努力工作。

父亲有记日记的习惯,长大后我从他的日记中了解到了我们兄弟姐妹出生时候的日期、时辰和当时人情往来;我从他的日记中看到了60年代的工作和生活的情况,这其中就有包括每个月的花销。长大后发现父亲是一个外表粗犷内心细腻的人。

小时候总觉得老父亲太抠门了,只要能够用的,能够在修理后继续使用的东西,老爸绝不换新的,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六人,加上姥姥,我们家一共是九口人,父母二人挣工资养活一家九口人,为此父亲练就了一双巧手,眼镜框断了父亲动手给焊一下接着用,父亲自己会做铁匠活,家里的水桶、洗衣盆、水舀子都是父亲亲手制作,修鞋、修自行车,父亲更是不在话下。当时觉得父亲真抠门,为啥不换新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仅靠父母二人的工资养活这么一大家子人实属不易。但是,我们上学的学费,我们要买的学习资料,父母从未犹豫过,父亲甚至是主动给我们定了《作文通讯》、《数学报》等有关学习的报刊。在兼顾自己小家的生活时候,父亲还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奶奶定期邮回去生活费,并且资助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读完书成家立业,因此父亲在老家还是很有威望的。老父亲常说:“我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你们可要好好读书。”在父母的鼓励下,我们兄弟姐妹都顺利完成学业。

父亲有一个小菜园,工作闲暇之余种点菜,解决一家人夏天的吃菜和冬天的冬储菜问题,父亲每天把菜园的收获记录下来,每天多少斤黄瓜、多少斤豆角,一直到菜园罢园了,父亲统计出这一夏天的收入,我们常常嘲笑父亲,干嘛这么斤斤计较,父亲说我想想看看这夏天的收获,明年夏天是否要有调整。

我大学毕业那年,父亲拿出一沓收据,对我说:“这是你四年大学,我给你邮的生活费和从家带走的生活费,四年大学一共用了这么多钱。”父亲有零有整的统计费用,我当时很生气,这是父母要让我偿还吗?我当时说:“我工作了,我加倍还给您。”为此,我好几天不理父亲。后来母亲说,父亲把我们姐妹几个上大学的时候的费用都统计出来了,从大姐80年上学起,到98年我大学毕业止,父亲是想看看80年代和90年代大学生活的变化,从而能看出家庭教育的投入的变化。父母从未想过让儿女回报,他们节俭了一辈子,最终剩下的全部是给儿女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供几个大学生,那是需要精打细算。

从我记事起,我记得每次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父母总是说先给姥姥拿去,以至于哥哥姐姐们工作后也都是想着给姥姥给父母买点东西。姥姥从父母结婚那天起就是我们家庭一员,我们兄妹六人就是被姥姥一手带大的,所以父亲感激姥姥,好吃的、好喝的都让我们先孝敬姥姥。父母对待老人的态度,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间,我现在是这样教育女儿,女儿也学会了好吃的先给长辈,也会在奶奶外出时搀扶奶奶上台阶走冰面路。

记忆中的父亲永远那么热爱生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父亲自己学了厨师的手艺,尽管在学习过程中被油烫伤,他还是坚持学下来了。过年时候父亲让我们每个人说一道自己想吃的菜,他会列成节日菜谱,满足我们每个人的心意。他会给我做拔丝丸子、红烧肉、糖醋鱼,这些在饭店才能吃到大餐,我们在家也能吃到。父亲还带领我们编春联,开家庭小春晚,我们每个人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表演,在父亲那里我们学会了唱红歌,学会了背《为人民服务》。到现在,我们长大成人聚会时,我们家也是歌声不断,时而大家齐唱东方红,时而个人献唱拿手歌曲,老父亲更是保留曲目《东北二人转》。

在我记忆中父亲没有穿过什么好衣服,很多衣服穿了好多年,缝缝补补,或者捡哥哥的衣服。我们都工作后,会经常给父亲买衣服,或者父亲回老家时候,堂弟、堂妹也会给父亲买衣服和鞋子。父亲总是说:“不要再给我买衣服了,我的衣服太多,我有衬衫20件,裤子18条……”,父亲对自己的衣服如数家珍般清楚,他经常自己整理衣柜,分门别类,母亲去世18年来,尽管他一人生活,他也把自己的生活料理的井井有条。我们常说,别太抠门了,把旧的衣服扔掉或者送到农村老家去给老家叔叔穿。父亲总是把自己新的衣服送给老家的叔叔,自己还是穿旧的,他说旧衣服穿着舒服。

父亲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必须看新闻联播,并且还喜欢记录国家大事,比如他会把各省省长和省委书记记录上,他会关心APEC峰会有哪些成果,关心一带一路来了哪些国家,因为我在京工作的原因,他总是会打电话和我探讨这些问题,有时候问的我哑口无言,他总说:“你们年轻人,尤其是党员应该关心国家大事。”还记得08年“5.12”地震时候,恰逢当天爱人在成都出差,我心里很是惦记,老父亲13号一大清早打来电话询问情况,他说他看了一晚上电视直播,大清早起来去党员之家捐款去了,他想表达一个老党员的心意。每次在大灾大难面前,父亲总是很主动地表达自己的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心意,虽然钱不多,但是真是从心底表达了心意。

晚年的父亲,对自己的吝啬丝毫没减,但是当孙子孙女来探望时候,他会把所有好吃的拿出来招待;有时候老友来家拜访,他会拿出珍藏的好酒、美食招待,要是老友评价某样东西好吃,他会在老友离别时候给其带上一份拿回家。

父亲常常和我们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啊,我特别感谢共产党,我退休了,在家里风吹不到雨淋不到,每个月还能拿到退休金,还能免费体检,我真的挺满足。没有共产党,我一个放牛娃,不可能有今天。”我相信这是一个老党员发自肺腑之言。

文化不高的父母,从未给我们制订过家规,也没正式提过要传承何种家风,但是我们从父母的言行中理解了我家的家风:敬老爱幼、勤俭持家、乐观向上、认真工作、热爱生活、感恩图报!这就是我从父母身上看到的家风,也是我需要传承的家风,亦是鞭策我进步的动力。最好的家风不是形成文字进行约定,而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慢慢浸润,慢慢传播。

篇八

“兄弟姐妹原本是天上飘下来的雪花,谁也不认识谁,但落到地上以后,就化成水,结成冰,谁也离不开谁了。”梁咏琪的电影《我的兄弟姐妹》里有这样一段旁白,只记得那时镜头里漫天飞雪,这句话深深印在我的心里,因为这个故事总能温暖到我。当时只觉得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将他们兄弟几个紧紧连在一起,当时只觉得那是血缘吧……后来我才明白那将我和家人联系的一起的不仅仅是亲情。都说小孩子是三岁以后才有的记忆,小时候那么多人抱过我,然而如果他们没有在我三岁以后的人生中出场,那就抱歉了,我不会记得你了。其实三岁以后的事,我们又何尝会全部记得,但有那么几件小事,我却不曾忘记过。

记得小时候,只要我跟哥哥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我肯定会哇哇大哭,只要妈妈听见我哭了,一过来肯定先是揍哥哥,“你比妹妹大,不知道让着妹妹吗?妹妹还这么小,你还要跟她计较吗,说,该不该打!”每次妈妈一走,姐姐就开始凶我:“你看你,因为你,你哥哥挨了多少打,以后不许你随便哭啦,听见没”。现在我依稀记得那时,每次哥哥有了新鲜的玩意,比如可以画出兔子和熊猫的大尺子,凡是我见着了,肯定要借来玩的,不给就哭,然而给了我又多数要被我搞丢,到还的时候找不回来我自然又是哭,所以就发生了以上这一幕,想来哥哥也是因为我凭白挨了好多打,现在想来不免内疚……

奶奶想来应该是个重男轻女的人吧,因为每次吃饭他都只给哥哥一个人煮一颗鸡蛋,我跟姐姐只能干巴巴地看着,至少在我读幼儿园的期间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我读一年级的时候,因为贫血在学校差点晕倒,奶奶竟然开始每天给我煮一颗鸡蛋,姐姐和哥哥都不能吃,这让我很是感动了一阵子。

姥姥跟奶奶是完全不同的,他对每一个小孩都一样。姥姥家每次买了好吃的或者做了比较新奇的吃食总会提着小菜篓为我和姐姐带上一碗,每每快到饭点的时候,我们家大木门吱扭一声响,我们仨就知道是外婆来啦,鸟雀一般地簇拥到门口。从我们家到姥姥家有一条超近的小道,只要翻过一道缓缓的山崖,我们也常常走这条小道去给姥姥姥爷送吃的,这道山崖对我们而言总是飘荡着饭香和欢乐,充盈着长辈满满的疼爱。姥姥的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妈妈也保持着给长辈们送吃食的习惯。那时的姥姥家,我们是用味蕾记住的。

到了我上小学的年纪,在学校里偶然听起老师们聊起一件关于妈妈的事情。姐姐读一年级的时候,弄丢了自己的语文课本,当时镇上根本买不到教材,妈妈就熬了四个晚上,白天干活,晚上抄书,给姐姐抄了一本语文课本。当姐姐把书带到学校,老师觉得字迹清秀有工整,就好奇问书是谁抄的,后来得知是妈妈抄写的,老师也忍不住赞叹一番。每年六月农忙的时候家里都会雇几位外地的农民来帮忙,每年算工钱的时候后妈妈都是定在中等偏上的价位,每次给帮工们买菜做饭妈妈都是挑新鲜的蔬菜,每顿必有肉,每天的菜钱又是一大笔开销。去集市上买水果,妈妈总是挑几个好的就不挑了,那时物资紧缺,妈妈总说要留几个好的给别人,不能自己全挑完。妈妈就是这样,她总说,与人交往,吃亏是福。

外公书生气比较浓,闲时喜欢练练书法,看看杂志、古籍。我们喜欢缠着他给我们讲故事。一次讲到“九牛二虎之力”,外公学者我们惯常的做法在胸前比了一个好大的圆,形容力气有这么大这么大。有讲到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沉香使出九牛二虎之力,用大斧劈将九华山被劈成了两半,救出了自己的妈妈,听得我们一群小孩一阵唏嘘。等我们读到了中学,就开始从老爷的书柜里翻书看了,姥爷订阅了《读者》杂志,也保存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红楼梦》等一些典籍。那些年的暑假,有多少的小雨淅沥的夜晚,清风徐来的午后,我都是和姐姐捧着《读者》度过的。

从我们离家读书的时候起,我会在每个生日接到姐姐的电话和爸爸妈妈的电话,后来等我读了大学,每次一到姐姐的生日,爸爸就会提前提醒我给姐姐电话,我才意识到原来姐姐的习惯是爸爸培养起来的,即使最亲的人之间,生活也需要些仪式感,这是我从爸爸那里学到的。

在我考研究生的那年,姐姐已经工作两年,当时因为学校多住了1个月,就从姐姐那里拿了500元钱当生活费。后来爸爸知道后大发雷霆,当着我的面把500元钱还给姐姐,厉声对我说道:“抚养你是我和你妈的义务,不是你姐姐的义务,你任何时候都不能跟你姐姐要钱。这个世界上只有你爸妈对你有义务,这义务在你毕业后也就结束了,等你工作了你就独立了,就再也不能从家里拿钱了,记住没?”那是我才清楚的意识到,姐姐的不是我的,我们终究是要各自长大,各自独立。

现在我已经工作,父母也已经年迈,但是从自己的身上清晰地看到了一种传承。妈妈指引着我们以大让小,以大护小,哥哥从小就是我的保护伞;爸爸善意地提醒我们亲情也需要经营,感情会在互相关怀中成长;同时他们又向我们传达唯有勤劳能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引领我们走出依赖,走向独立。在姥姥身上我发现了付出与分享的快乐,唯有毫不计较的付出与分享才让感情更加充盈。姥爷的书柜使我们浸润于书香的世界,我们在书中知大千世界,解心中困惑,徜徉其中,识人生百味,练就身上独有的知性与豁达。

我想说,正是这些,让我们这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经历风雨,仍不觉人生艰难。

日子是平淡的日子,人是平凡的人,但就是有些东西会在平凡的事和人在经过的时间的积淀后慢慢生长,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我们的血液里得到传承。父辈的智慧是对子女一生的馈赠,我们就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长成了父辈的样子。家是我们的港湾,是我们的土壤,赐予我们向上生长的力量。

篇九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悠久而璀璨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与我们的优良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我们的家教与家风就是其优良传统中不可磨灭的枝杆。

在儿童启蒙读物里,《弟子规》和《三字经》是最为经典也是最受欢迎的读本。它们之所以流传至今甚至成为儿童的必背读物,是因为它们都渗透了关于家风家教的教育内容。它们教导我们要:入则孝,出则悌,要守孝悌,次见闻。孩童时期是我们养成良好品格、品性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为深刻和深远的。良好的品格和品性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良师益友,是它让我们明是非、辨真假,是它鞭策我们正直、勇敢,是它教会我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古至今流传着无数关于家风家教的故事。像梁启超先生对于九个子女的家庭教育。他的九个子女个个出类拔萃,而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如果说梁思成是一个特例,那么九个孩子中都能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这跟他们有着相同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我的母亲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典型的没读过书,为了家庭和孩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家庭妇女。母亲虽然不会说出一些惊世骇俗的大道理,却总是用自己的行动,用最淳朴的语言教育我们家里的规矩和做人的道理:吃饭时,要长辈们先动筷子我们才能吃;吃饭时不准打闹,不能翻菜;给长辈东西时必须双手递上……她说这些不仅是家里的规矩也是懂礼貌的表现,因为谁也不会喜欢一个不懂规矩不讲礼貌的孩子。这些话像极了倪萍老师的《姥姥语录》里的话。书里记载了很多影响了倪萍老师一生的话,其中有很多是家庭生活里关于家教家风的话。

母亲对于爷爷奶奶也是照顾有加,她像个女儿似的照顾着两位老人,至今我都觉得爷爷奶奶的晚年是幸福的,而这其中母亲功不可没。母亲总说:是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孩子们长大,当他们老了,是该我们反哺的时候了。人们都说父母的言行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他们是孩子初见世界的眼睛,他们是怎样的,孩子们的世界就是怎样的。而母亲正是用行动践行着她曾说过的话,也影响着我对于世界的认知。

工作里,母亲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好好工作,跟同事们好好相处,吃亏是福……”老掉牙的道理却总在我消沉时给我力量。是她让我知道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岗位,她教会我:对于工作要有责任,更要有担当,一个集体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体现在内部的一个个团队上,一个团队对公司的的贡献则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情感上。

母亲的教导让我才懂得爱岗敬业这个词其实更是一种情怀!身为一名航天人,我们肩负着航天强国的使命,而这种使命更是一种无比强烈的爱国情怀。爱国是我们每一个公民最普通也最宝贵的情怀,它体现在我们对于工作的无限热忱和兢兢业业。就像前一段时间朋友圈里流行的那副“你们萨德尽管修……”的图片,无不体现了我们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无比热爱和高度自信。这份站在世界角度的热爱和自信正是源于我们每一颗螺丝钉坚决捍卫好自己在飞船导弹里的光荣使命——我们虽小却不能少!这份使命是对工作的责任感更是对中国航天事业的那份溶于血液里的情怀和热爱!这份情怀更让我们拥有无限的热忱投入到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无限光荣的事业中去。

一直很感谢从小母亲对我的影响。是她让我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让我热爱生活、热爱工作;是她教会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终身;是她让我有血有肉有情感;是她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一个词叫做情怀。这种情怀让我有了使命感,带着对航天事业无比热爱的情怀积极地投入到航天强国的事业当中去,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篇十

 家风是什么?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是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所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一种风尚和作风,是一个家庭所有成员共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也是这个家庭成员思想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和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综合古今多种社会因素,结合很多先贤家风家训和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实际,根据自己常年思考和不断的学习领会,我觉得良好的家风大体可分如下四个方面。

一、勤俭朴素,既养廉又养德。

祖母说:“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眼是懒蛋子,手是好汉子。”慈母说:“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吃饭穿衣量家底,一家老小心不慌。算计着用吃穿不穷,花销无度海干山空。”他们一生虽然默默无闻,但在平凡朴素中却彰显精明,具体表现在其治家有道,健身有方,理财有招和过日子心中有谱。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我祖母因营养不足,患严重的水肿病,有一天她拉着我的手说:“孙儿啊,婆婆爷爷以前在成都开缝衣店的时候,经常把鸡蛋面和好吃的东西喂狗喂猫,浪费不少,现在我们少吃饿饭,是遭到的‘报应’啊”。我当时虽然年龄小,不太懂“报应”的事,但我几十年来始终未忘记祖母告诫的话,并时刻铭记。在吃穿用方面要“有时想到无时,不可奢侈浪费”,与老伴一起合理安排家中的各种用度,量入为出,不大手大脚,不攀比,不超前消费。多年来,我们夫妻逛商场购物,一件衣服、一双鞋或其它物品,价格在300元或500元以内的还能动心选购,如果单件物品在500元以上的,一般就是开开眼界,见识见识就作罢了。在吃饭方面,无论是少年上学还是军旅生涯,无论是企业工作,还是退休闲居,从来不浪费饭菜,真正把食物当成“宝中宝”,不做浪费的“罪人”,更不愿遭到浪费的“报应”。生活上不放纵奢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达人先自达,以身作则,严于律已,从艰苦朴素开始,责无旁贷的传承勤以养廉,俭以养德的良好家风和中华美德。

二、持之以恒读书学习,不断增长智慧才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学习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基础,也是提升层次水平的有效手段。

我5岁多父亲患疑难重病,医治无效去世,家庭生活艰难困苦,遇不少挫折。但我都能严格约束自已,珍惜大好时光,持之以恒地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有一定建树,并成为有点出息有较好修养的人。小时候祖母常对我说:要好好读书,学文化,学知识。

我小学三年级在村上读了一学期,由于是民办小学,五十多个与我年龄差不多的人被迫放弃学业参加干农活。我与其他几人多次跑到公社小学要求继续读书,最终我又有了上学的机会。读初中时,我利用业余时间经常到学校图书室借书看书,参军入伍后,我利用大好时光阅读各类书籍,让我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习惯。后来工作岗位多次变动,但坚持读书学习的习惯没有变,尤其是学习新知识的劲头一直没有减。1984年,我参加陕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两年有四门功课考试合格。1987年我报名考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党政干部专业被录取,三年的半脱产学习,我放弃了业余时间的各种娱乐活动,看电视只看新闻联播节目,挤出时间学习党校规定的全部课程,各科成绩优良,取得毕业征书。1992年,我参加中央党校领导干部涵授班学习,两年后完成学业,取得本科学历证书。50多年来,我把点滴时间利用好,一直坚持学习,积少成多,有所收获,不断提高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2002年晋升为高级政工师。现在虽已退休,我每年仍自费订多种报刊阅读学习,并把修身养性、保健益寿等方面的好文章剪辑复印张贴宣传栏,给大家提供精神食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我就注重购买、征订思想修养、党政理论、文史哲学等方面的书籍报刊,现有此类书刊一万余册。前几年我学会用电脑,经常写一些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使我的退休生活快乐而充实。

学习家风也熏陶我的晚辈,两个儿子虽然没直接考取大学本科专业,但他们都在完成大专学业后,继续报读大学本科,圆满完成本科学业,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在工作上都有所建树,孙子孙女的学习成绩也都很好。

三、以典型为榜样,自觉践行清廉奉献美德。

雷锋和焦裕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他们乐于助人、甘于奉献、表里如一,已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他们的精神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把雷锋和焦裕禄作为立身立行立言立德的标杆和榜样,并让清廉永远成为一种美德,让奉献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低制歪风邪气。任何时候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心存敬畏,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脚踏实地,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实绩,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胸怀坦白,公道正派,不断学习和弘扬雷锋焦裕禄精神。

1987年,我在工程处担任党支部书记,承建的有色金属西北一级站西安房地产大厦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节省了部分钢材。有的同志私下里直言不讳的给我提出想变卖钢材,将资金用于改善个人家庭经济的拮据。我断然拒绝,坚决反对,明确表态,不能私下变卖中饱私囊,避免了侵吞公共财产、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也可以说是挽救了某些人的政治生命。虽然家庭生活略显清贫,但所办之事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无愧于党组织,无愧于领导和同志的信任、信赖。自己在敬畏“原则”上用真心,在坚持“原则”上较真劲,在遵守“原则”上动真格,坚决抵制不讲原则的人和事,维护好原则刚性,在我的两个儿子中也产生了积极的效应,感到很欣慰。2002年,大儿子在公司属下的一个工程处担任质量检查员,经常与各工种的劳务人员打交道。一天,有一个劳务队的队长找到他,神秘兮兮的塞给他一个信封,虽然他一再推辞不接收,但这个队长却执意要他拿着,他只好违心暂时存放衣服口袋。待他验收完分部分项的工程质量,打开信封一看内装500元现金。毅然将500元钱送交工程处领导。虽然他当时工资收入并不高,但坦然面对金钱的诱惑,经得起钱权的考验。他回到家给我和他母亲说起这事,我们连说:“做得好,做得对,人就是不能贫心,贫小利是要吃大亏的”。后来,他弟兄二人相继申请加入了党组织,所担任的工作责任更大一些,权力更宽一些,但他们牢记“勤养廉洁俭养德”的家训,都能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坚守了好的家风。

四、和睦为贵,忍让为高,共同构筑和谐氛围

小时候,母亲经常对我说:被人家打了,睡得着;打了人家,就睡不着的。想想倒有一定道理,被人家打了,人家不受伤,就不会来找你报复算帐,如果你打了人家占了便宜,人家会千方百计来寻仇报复,你就会提心吊胆,怎么睡得安稳呢?所以,我在孩童有时和小伙伴有推拉争吵,母亲会不露声色地说一句“小鸡啄小鸡,伤不了大体”就算了事。久而久之,我懂得了和为贵的道理,养成了克制忍让的习惯,使家庭、邻里和同事之间一直和睦团结,友好相处。

一次,我的大儿子在自家门口走廊上看书,邻居家的小男孩经过时,把他的书故意撞落地上。大儿子大发脾气,立刻拉住他不放,要他把书捡起来。我见了,对大儿子说:“这一点小事也值得发火?自己捡起来不就行了?”大儿子虽然捡起了书,但嘴里却嘀咕着不痛快。我于是对大儿子说:“他是你的同学、玩伴,一时顽皮,做这样那样的玩笑动作在所难免,忍住一下,自己把书捡起来,事情不就解决了。如果为了这点小事,大家大闹起来,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值得么?凡事不可斤斤计较,以牙还牙。我们要懂得‘吃亏是福’的简单道理。”

耳濡目染,加上亲身体验,后来孩子们也明白了以和为贵的哲理。遇事能克制忍让,与人相处,友好和睦,这也成了我们的家风,中国古代有句名言叫“小不忍,则乱大谋。”当今社会上,常常看到有些人为了一句半句话,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因为大伙都不肯忍让,得理不饶人,或胡搅蛮缠,导致矛盾激化,甚至大动干戈,闹出人命,结果“乱了大谋”。所以,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还是要像书法大家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一点为好,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不是“屈服”,也不是“妥协”,而是避免矛盾加深所采取的一种有效处理方式,这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多年来,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当遇到不可避免的矛盾时,在确保人格尊严不受到侵害的前提下,我“能忍则忍,能让则让”,从不与人纠缠不休,而纠纷纠葛也总会妥善地化解解决。我想,如果仅仅为了“一句话,一杯酒”或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事”,互不相让,最终造成伤害,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当然,在实际生活和社交往来中,好的家风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富有特色的家风在传承。如果每个家庭都具有最基本的良好家风,那么社会的风气就会好起来,我们距离实现“中国梦”这一目标就不会太远了。

篇十一

家风是一个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拱心石,家风兴则政风兴,政风兴才能国家强。现实告诉我们,家风的优劣已经影响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区域,直接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与否,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树立什么样的家风,与财富无关,与地位无关,但与个人的素养、品质和梦想有关。

诗书传家远,忠厚继世长。家风乃一切文明所共同珍视、追求的最重要的社会价值目标之一,伟人从来家风好。林则徐曾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在他的严格教育下,长子曾纪泽成为我国著名外交家,收回割让给俄国的半数以上的国土,取得了晚清外交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外交胜利。次子曾纪鸿成长为著名的数学家。曾国藩的后代不乏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学者,人才辈出,没有一个不成材的,整个家族成为一个可观的文化现象。然而,与他同朝做官的亲弟弟曾国荃却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由于贪财好货,家风不廉,曾国荃虽然迅速积累起百万家产,但他的后代却贪腐挥霍很快败落,为后人所不齿,最后落得个贪官的骂名;周总理没有子女,但是他对直系亲属的要求非常严格,制订了十条家规。据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回忆,周总理对亲人的爱,尤其表现在严格要求上。新中国成立后,他动员侄子报名参军,对侄女报考师范专业非常支持,因为这些都是国家建设急需的。

在许多反腐案例中,被查处的贪官背后多数都活跃着贪内助的身影。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陷入老子办事,儿子收钱的贪腐泥沼;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本人忏悔,家就是权钱交易所,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全家老小参与腐败;山东省供销社原主任矫智仁受审时,更是说得透彻:冰冷的手铐有我的一半,也有我妻子的一半,权力的后院也应是防腐拒变的前沿和火线。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党员干部而言,家风正,则作风淳,就能为廉洁奉公提供精神支撑;相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家属亲属相互感染,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因此,践行与落实家风价值观,等于是给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加装了安全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中,家风是拱心石。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主席曾讲话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有好家风,才可以闯天下。有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文化家族,自然就会有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这个民族就具备了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坚实根基;有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有高尚品德的家族,自然就逐渐形成了我们民族的基础风格,因而就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家风作为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之一,应注重理论上的构建和宣传,也应在现实中创造条件、切实保障其落到实处。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家庭环境,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整个家庭、家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筑起一道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让家庭成为远离腐败的洁净港湾。

篇十二

我家兄妹三人,每周都会回家看望父母。妹妹去得最多,今天给父亲送一盆花,明天给鱼缸换几条鱼,都是父亲喜欢的事情。父亲退休以后就与花鸟虫鱼相伴,怡然自乐,不闹情绪,不给我们做子女的半点麻烦。

如今父亲精力不如前,不能遛鸟了,就在家侍弄点鱼和花。那年,给鸟儿放生,是我开车陪他去的。一路上,不尽的叮嘱,仿佛送自己的孩子远行。把鸟儿送到林子里,看到鸟儿在林子里快乐的飞旋,才依依不舍的回来。父亲养花,每一盆都侍弄得精精神神,花盆干干净净。高几上的那盆兰花,便是父亲的心头之好,清澈的水中,兰花根茎分明,一尘不染的叶面,向上直立挺拔,父亲轻试叶片,自语道:物乃清丽高洁,人自风清气正,物这种盎然的姿态,人自该有一番周正端庄。

那鱼儿,就更有趣了,父亲一走近,它们就摇摇晃晃的亲昵挤过来,漂亮的大眼睛齐齐盯着父亲,争宠一般,有的还跃几跃,鱼缸里水波荡漾,小天地里颇有一番热闹。鱼儿的世界里或许也有江湖?为早吃一口,或是多吃一口?这时,父亲总是耐心安抚:不着急,不着急,都有得吃,管够。老人喜欢和花儿、鱼儿说话,也喜欢和人聊起他的这些宝贝,他深知一切生命都有情,所以真心善待;他常说物与人一样都重情,要懂得感恩,和平年代的生活来之不易,艰苦朴素的作风要代代传承。

我们一般礼拜一中午回去,既看望老人,又能蹭饭吃。这样的时候,父亲母亲总是趴在窗口守望,俩脑袋齐刷刷朝我们可能来的方向张望。这场景,媳妇说像极了工艺品里那对戴着老花镜的爱心瓷娃娃,既温暖,又可爱。那份“与子偕老”的温暖绵长,无疑是对我们最好的教诲。这种守望从无例外,感觉我们回去总是他们热切期盼的事情。

看到我们来了,母亲赶紧去厨房炒菜。母亲总是大火现炒最新鲜的菜给我们吃。接着,父亲也离开窗口,慢慢踱到门边,当我们走到门口,那门就像得到感应,“吱”一声,就开了,门后是父亲笑眯眯的脸。仿佛一个爱捉迷藏的孩子,好容易捉到了躲藏的玩伴,满脸的喜悦。那笑脸后面,是一桌子的家常菜,满屋子菜香萦绕,没有山珍海味,没有华丽摆盘,朴实的白瓷碟,纯粹的青菜香,真的好温暖。

望着父亲的笑脸,媳妇会热乎乎的大声报告:“爸,我们回来啦!”――“欢迎!”老头扬起右手,仪式一般,回应从不会省略,而且同样的热烈。门口有母亲早已放置好的拖鞋,鞋口一定顺着你进门的方向,整齐划一;母亲给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四季的拖鞋,连五、六岁的小外孙女也一样,而且每个人的拖鞋型号、花色都是不同的,绝不交错重叠,严谨度不亚于当年对待工作的态度,细节周全,却又温暖而不矫情,给媳妇们的感觉尤其舒服。渐渐悟得,父母这个年纪,儿女的平安归来,无疑是他们今天最大的事业。是啊,人世间还有什么比儿女承欢更温暖的天伦之乐呢?

席间轻松愉快,从不絮叨。酒足饭饱,我们撤退,下午还要上班。临走母亲总要给我们捎点东西,总说:饭菜,还是家里的好,吃的心里踏实。母亲熟知我们每个孩子的胃口,总是连晚饭又给带回家了。我们满载温暖,没有酒桌后的负累,愉快道别,彼此期待下周再见。

这时,母亲忙着收拾餐桌,父亲又静静回到窗前,久久凝望。挥过手,不忍回头,这个时候,我常常默然不语,双眼濡湿,心中涌起无限思绪……,懂得珍惜的年纪,还能享受父母如此溺爱,无疑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我了解不少家庭的聚会,或欢欢喜喜而来,落个不欢而散,或场面热闹,其实暗流涌动,或未进家门心已怯……团聚成为一场无奈的梦魇。其实,至亲、至密的人之间,最需要高尚的人格相待,以心换心的真诚交往,简朴自律的家风传承。否则,几十年柴米油盐盆盆钵钵碰撞的日子如何消磨。

我们家族里,每个人都是以礼相待。即使席间碰了一个盘子或掉了一根筷子,都是抢着承担责任。日常生活中,家人之间互相致谢、致歉是常态,温暖和谐。

每次聚餐,买单总是争先恐后,母亲最积极,生怕抢不赢年轻人,有时还没开吃,母亲借口洗手,悄悄把单买了。无论出钱出力,父母从不以老自居;准时参加家庭活动,从不迟到落后;生日、结婚纪念日等意义非常的聚餐,从不铺张浪费。父母真是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表率。

在家庭教育上,虽不高兴儿子训孙子,父亲也只是不紧不慢的说:“哎呀,不要在吃饭的时候说孩子。让孩子饭都吃不好。”谁都看得出来,手心手背都是肉,他自己也不忍心训自己的儿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隔代之间虽有不同态度,但却能以爱的形式调和。局部问题,相关人员个别讨论,他人不干预。家里大小事情,父母都秉着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所以家族里,婆媳之间,翁婿之间,妯娌之间,姑嫂之间,都没有留下一点点矛盾的阴影。

我们三兄妹连同父母四个家庭,彼此之间既开放又独立,关系亲密而轻松。我的父母在窗口守望他们的儿孙,这种守望无疑是他们的幸福。我们从窗口感受父母的殷殷期盼,享受窗后团聚的温暖,这是我们的幸福。

那窗前的守望,慈祥,平静,像一幅画,已经深深铭刻在我们的心中。又像一道充满爱的训示牌,提醒着做人做事的尺度和底线,总是浮现在我们眼前。父母的期盼是子女的平安幸福,踏踏实实的生活,清清白白的为人。他们守望的无疑是我们轻松愉快的笑脸,纯粹清澈的内心。这盈盈守望的眼神带给我们的幸福感,远是金钱和权力无法相比拟的,它带来的是内心的宁静安逸与神清气爽,是金钱与全力的铜臭味永远触及不到的精神高度。

我相信风清气正的家庭风气是一种文明,是一种文化,是可以世代传承的瑰宝。父母将高洁、正气以爱的形式在岁月里渐渐默化,把良好的家风传导到了我们每个孩子的心中,这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浸润。

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生于斯世,何其幸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家风的原创征文精选12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7887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