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2018年原创教学心得论文大全,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相信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下面大家参考!
篇一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意识。要真正实现“学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培育好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本文主要通过在小学科学实验中不同的教例,阐述了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为主体”的目标,并从“激发兴趣”、“主动学习、大胆探索”、“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三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就学科特点而言,小学的科学教学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倡导了几十年,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是由教师支配的,教师让学生听课、回答问题,让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讨论……等等条条框框都是教师预先定好、划好的,学生只能在框子里打转,任何人也不敢和不能跳出去,跳出去了也要赶紧拉回来,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活动的时间很少。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条目和知识灌输等教学目标上,忽视了学生能力、态度、兴趣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要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观念,主动变革长期来旧的教学模式。
下面以《磁铁》为例来分析3种不同的教例。
《磁铁》这一课的认知目标是:知道磁铁的4个性质。不同的教法都能不同程度地达到认知目标的要求,但对于能力素质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来说,不同教法达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
教例一: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磁铁的4个特性:磁铁能吸铁;磁铁的两极磁性最强;磁铁的同性极相斥,异性极相吸;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然后让学生熟记这4个特性。在这个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师根据教材把知识灌输给了学生。这种教法的特点是重结论、轻过程,只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
教例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模仿演示过程。学生在模仿操作之后得出结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观众”变成了“演员”,教师带着学生一起通过操作达到了认知目标。这种教法是学生跟着老师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了模仿能力和部分思维能力,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
教例三:教师对学生说:“这堂课我们来‘玩’磁铁,在‘玩’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发现磁铁的奥秘,看哪一位同学发现得最多”。然后分组实验,可以相互讨论。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会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里摸摸,那里碰碰,甚至可以拿着磁铁离座位去碰碰门、窗、黑板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小结: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让没有发现磁铁这种性质的学生模仿刚才同学的演示方法自己做一做。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索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本课的认知目标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只起了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以上三种不同的教例,是在不同的教育思想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教例一中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教例二中学生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扶”得太多,“放”得太少,课堂上虽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但重模仿轻创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教例三的优势在于重一个“导”字,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实践,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自然规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二、构建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因此,我国把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本人认为,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就应当从基础抓起,从小学教育抓起,要把课堂当作实现民族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场所,要重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如:我在教《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分别品尝生熟苹果的味道,让学生描述其中的滋味,这种让学生参与其中的办法,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了亲身体验,从而对这一堂课有了比较浓厚的兴趣,接下来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后来我让他们几个人为一小组让他们进行烘烤玉米粒的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会发现,勺中的玉米粒会慢慢胀大,变得圆溜溜,表面油亮,并透出阵阵香气,一两分钟后,玉米粒“噗”的一声变成了玉米花,这一变化过程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会感到惊讶,会感到兴奋,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仔细地观察食物,提高探究食物的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让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实践证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参与中培养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落脚点。
要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就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导”的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和发问,多一点引导、点拨和激励,彻底改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条做法。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个性的人,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创造性。在我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出色人才的可能。因此,我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课堂上的每一节课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
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发现快、有较多解决办法的同学,我就提出一些更深一点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动手能力较差,反应也较慢的同学,我则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点引导。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总之,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和配合。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时期的育人观,要更新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自行探索、求取新知的创新精神,为我国培育好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
篇二
音乐课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说,它有三个目的:一通过音乐教育,人人都能成为记忆力强、反应灵敏、想象力丰富、判断力迅速而准确,有一定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聪明人;二是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精神上能得到美的滋润,使身心感到特别轻松愉快;三是给予学生以一定的审美知识和审美观念,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一般的;同时给学生以基础的音乐知识,并能初步体会到一些音乐艺术美的奥秘。
音乐是门艺术,音乐课充满艺术性、愉快性,学生都爱上音乐课。但面对我国目前小学音乐教育的状况,如何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加强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大面积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是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现实课题。由于音乐教学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存在着不同的难点。因此,如何音乐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就成了当前音乐教学共同讨论的问题,我就自己教学中感受较深的几个侧面粗略谈一谈浅显的看法。
一、根据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编写一些“节奏歌谣”
学生们在学习音符时值时,往往容易遗忘,容易混淆。编写儿歌让他们念:二分音符 小猫叫 小猫 唱歌 喵
四分音符 小鸭叫 小鸭 唱歌 嘎 嘎
八分音符 小鸡叫 小鸡 唱歌 叽叽 叽叽
十六分音符 马儿跑 马儿 唱歌 哒哒哒哒 哒哒哒哒
这样既可激发兴趣,又可以活跃气氛,不难看出,从学生的拍节奏、模仿动物叫声的动作中,已经把所掌握的音符时值牢牢记住了,同时也增加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二、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
(1)请一个小朋友打击乐器,从教室走向教室外面,再回到教室,让教室里的同学听声音的变化。
(2)请同学们模仿火车渐渐开来和渐渐远去的声音,从中体会声音的变化。
(3)请一组同学先唱一句,其他同学一组一组的跟入,一组一组停唱,从中体会声音的变化。
可以想象,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对渐强渐弱的感受远比单一的说教效果好,并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三、运用形象比喻和有趣味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新知识
在教学中,把附点音符中的附点,比做某某音符带了个“小弟弟”,“小弟弟”乘车要买半票(当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买整票)。把顿号比喻成啄食的鸡嘴,应该唱得短而脆;把重音号比喻成箭头,时间唱足音饱满;把延长号比喻成眼睛上面眉毛,把连音号比喻成相同音上搭座桥。通过上述方法,既交待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又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教师要善于制作通俗、明了、规范的教具
1、用铅笔、小树枝等制作成各种尺寸长度的小棒,拼成各种不同节奏型或某一旋律所唱的节奏。
2、制作活动音符卡片,用它在黑板上作不同节奏型的组合。
五、唤起学生的情感表现
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歌》一课,则通过讲述革命先辈的动人事迹,启发学生对前辈的崇敬情感,然后引导他们回顾,想象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金牌时,站在领奖台上,望着五星红旗伴随着国歌庄严的旋律冉冉升起的场面,从而领会运动员那热泪盈眶的心情,激起学生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声中,唤起学生的情感表现,能更好地表达歌曲,唱好歌曲。
总之,要上好一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根据教材的重要难点抓住关键,着眼于突破难点,解决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音乐基础知识,培养感受音乐的能力,而且能激发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音乐素质。
篇三
“爱”是一种无形的永恒的动力,也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爱”,一旦离开了“爱”,就是违背了自然界的生存规律。尤其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担负着“铸造人类灵魂”的伟大重任,应该把学生自身的“爱”(即学习兴趣)与老师的“爱”(即关爱)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爱”转化成一种永恒的力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沐浴到“爱”的阳光,都能体会到老师“爱”的温暖,都能健健康康地生活,快快乐乐地成长。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爱”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享受为核心,以学习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创新的主要手段。“爱”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学生只有在感兴趣的情境中才能产生热情。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教学中时时处处释放“爱”的能量,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成长,这样学生才会用笔把自己翻腾的内心世界用语言表达出来。
一、把“爱”融入学生生活
多年来,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平时就是让学生背作文,使得学生作文出现了千人一面的现象。学生作文语言苍白,虚情假意,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做到问寒问暖,无微不至。设法为他们创造生活化的情境,学生作文就会出现真实的生活。最美的是真实,学生的生活空间中有许许多多的真、善、美,可他们往往不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会从生活中掘取材料,积累材料。所以就要求教师要随时随地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来充实他们的写作空间。校运动会、风筝比赛、简笔画大赛等有意义的活动,老师要把“爱”均洒给每一位同学,和他们亲密无间,打成一片,把你的身影融入同学们身影中,把你的欢声笑语融入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这样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学们拿起笔作文时,却出现了活动时兴致勃勃,写作时无话可说的状况。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用心观察或观察不系统,体验不到位。于是我想出了用现代化手段留住声像的办法。每次活动我都拿着照相机或从学校借了摄像机拍下活动中的环节和同学们的表现,利用照片排序、最精彩的画面、银屏追踪等方法让学生七嘴八舌地回顾活动,体验生活,多方面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反复观察中自由表达。老师并不时地加入催化剂,对表现好的、有进步的学生给予实时激励,逐步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动笔行文不再是沉重的负担和痛苦,而是一种自我宣泄的快乐和轻松。
二、把“爱”融入教学过程
如果说作文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是为学生提供了索材的积累,那么创设故事化的情境,让学生遨游在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中,让学生大胆想象,愉悦写作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怎样虚实结合,学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写作材料。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让学生符合生活实际写接龙作文,让学生在平凡中挖掘,在想象中创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可以自己贴在班刊中的故事栏里。那一篇篇习作就是一集一集的系列短剧,有的引你深思,有的让你捧腹大笑,有的耐人寻味……这样,学生的创作热情高了,他们心里也渐渐地萌发了创新的意识。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都留有空白,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在这时候,教师应及时抓住此类文章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训练,为学生提供创新动机。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安排写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心里就会不断地产生创新动机,学生定会一课一得,而得得相连,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引导学生读中学写,以读促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既能使学生有话可写,激发写作兴趣,又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开拓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还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作文的信心。
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少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班队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在乐中、在充满浓厚情趣的活动中,增强生活阅历、丰富知识和习作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也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自由空间,让学生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尽情的倾吐自己的心声,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等,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三、把“爱 ”融入学生的成功
“爱生如子”说来容易,做成难,真正做到了,你就会把学生的缺点也看成了优点,你就会把整个心思都花在他们身上,怕他们饿着、累着、捧在手里怕飞了,衔在嘴里怕化了,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他们的每一个发光点,你都会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一丢丢进步,你都会给他们频频微笑或啧啧称赞。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劳动,如果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褒奖,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机制。学生的写作一旦被认可,就会对练笔产生兴趣,而且希望自己的写作更多地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因此,教师应该把奖励当做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作文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实践证明,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不能一蹴而就,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善于满足学生的成功的欲望,使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旺盛的写作兴趣。
篇四
一说起作文,令老师头疼,令学生不安,真有点“赶鸭子上架”的味道。特别是在我们农村学校,学生就是“井底之蛙”,活动圈子狭小,孤陋寡闻。老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学生习作水平始终难以提高。作文教学这条路该如何走,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值得思考,值得探索。
一、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成功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摇篮。”由此可见,兴趣就是催化剂,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无形的动力,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生具有喜新好奇的心理特征,把写作训练富于饶有兴趣的活动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获取写作材料,抒发真情实感。同时在写作实践中体验到作文的乐趣,而改变害怕作文的心理。为此,我常常利用自习课和习作课时间有意思地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习作情境。事实证明,创设情境,即兴作文,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玩起来高高兴兴,写起来如开闸放水,欲罢不能。
2、引导学生观察,诱发写作兴趣
观察是获取丰富的材料,沟通生活与习作的渠道。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就越充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解决这种无米下锅的难题,就必须引导他们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诱发写作兴趣的闪光点。
3、注重口语交际,提升写作兴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经常与别人交流,而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口语。那么,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就直接关系到交流的效果。因此,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校最多的空余时间就是课间,教师必须充分抓住这些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课间交流,要求学生对每一个话题的表达都尽量做到说流利、有条理、说准确。注意选择恰当的对话方式,形成良好的训练氛围和说话习惯,进行对话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对话中不断地纠正错误,提高说话质量。
总之,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培养的。有的学生原来对作文不感兴趣,由于教师善诱善导,在作文训练中有所得,尝到了甜头,便逐渐喜欢,兴味盎然。
二、开放作文教学,实现由生活向作文的转化
作文是生活的反应,但不是生活的照搬。生活与作文还有一个提炼、加工与语言文字表达的再创造过程,要实现其间的转化,优化作文教学,就必须开放作文教学,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环节。
1、课前开放
教师可提前一到二周向学生公布作文的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或定向观察,如要写一个人时,可让学生事先选定目标作深入细致的观察或访问。或做后再写,如一件手工制作和日常家务劳动等,可让学生先去做一做,去真实地感受和体验。查资料,收集信息。如写科技小论文,学生可事先去收集有关资料,然后对信息加工处理,作出取舍,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样为既定的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待学生作文时,学生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理可论。
2、课中开放
课堂作文教学要不拘形式,从作文的内容到文章的体裁及语言表达的形式,教师不宜作过度过严的要求。教师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找准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设计一定的情境,精心设计出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的方式方法。除了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外,还可以让学生编童话故事、续写寓言、科幻作文及实用性作文等。应让学生说写结合,如听后说写,看后说写,读后说写,让作文课成为手、口、眼、耳并用,协调运用的语言交流实践的平台。
3、课后开放
学生完成作文后,不再仅仅有教师批改,而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此外,要鼓励、指导学生将对生活的感悟写成文章向校刊、班刊及各级报刊、杂志投稿。
三、把写作训练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儿童的认识过程是由易到难,写作教学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把习作训练化整为零,循序渐进就可以把作文简单化。习作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段到篇的顺序来进行。比如写一个人,我首先让学生说说这个人的外貌特征,写的时候要求必须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来写,不可面面俱到,让别人听了以后知道写的是谁,并让同学相互评改,再全班交流,练习。最后再想一想,这个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印象是什么?哪些事情印象深刻?学习文中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采用先说后写,再相互交流练习,最后把前后说写的内容合在一起,让学生想一想,应添加一句什么话过渡。这样分层练习中文,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使学生思维活跃、写作情趣高,写起来十分愉快,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
四、读写互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写作技巧
读写互动,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一句句优美的描写,一种种描述的方法,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他们用孩子的眼光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好,用心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体会它们的不同,再用作者的方法加上丰富的想象,把文章写得生动流畅。
随着读写互动的开展,学生由刚开始的写一句话,过渡到写几句话,有的能写几段话,语句变得生动自然。孩子们特有的天性,使他们的文章充满想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小作者笔下不经意间频频而出,使文章生动感人,充满童真童趣。
读写互动攻克了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关口,使他们获得了成就感,对写作充满自信。
五、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大胆创新,把文章写生动
平时学生写文章时,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新颖的开头,有别致的结尾,有标新立异的主题,有鲜活的布局谋篇,写出有自己特色的文章。
作文中少了联想,就像人没有了骨架。指导学生把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和感受写下来,特别重要。这样就能增加文章的功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在作文教学道路上,一定会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光明大道。
篇五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作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判断之一。它不仅利于构建师生的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叩出学生的写作兴趣。十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我曾受益于一点点小小的积累。
一、 化“徒而无功”的疲于精改为“多就少改”的巧妙评语
初中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前几年,我一直遵循“精批细改”,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修改失去了应有的认识和兴趣,也很难从老师的评语中得到评估的启示。学生常处勉为其难的写作状态。近几年来,我摸索过不少批阅作文的方式,有师生对照批阅法:学生先批阅,老师后批阅,让学生明白老师批阅和同学批阅的角度差异与鉴赏距离。后来发现,这样批改太花学生的时间,只能偶尔尝试。也有学生相互批阅法,目的是让学生多吸取、找差距。负担不重,有新鲜感。但这样批阅的毛病是不能改掉习作中的缺陷和谬误。还有面批抽样批阅有机结合,让学生能从标题,立意,结构,过度,标点,语言等多方面多方位审视对照自己的习作找亮点和不足。这样的批阅方式对略批和不批的学生情况了解不深入,使部分学生产生失落感。导致写作兴趣低落。后来,我采取“多就少改”的巧妙评语,尽量摒弃“高雅”的改笔来取代学生本真的语言,不去拔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注意把评分评语和修改分开。往往评分评语的机智激励达到了学生自觉修改习作的目的。我力求让每个学生能从我的评语中得到启示和鼓舞。如:我让学生用象征手法写《人生如茶》的散文,一学生把学习的清苦比作了茶,尽管语言运用单薄,过度牵强,但我单凭联想合理这一点给了他85分,并仅给一句旁批:“学习清苦才是真啊,联想真妙。”没想到他从此以渴盼评语的到来渴盼写作。后来,他的多篇习作被选登在冷市文学刊物上。
接近中考的日子,学生练笔多,尽管是扫描式的批阅,我也必须从每篇习作中找出亮点,提取恰当的评语以之激励。记得一学生写《一次难忘的掌声》时是这样结的尾:“那次战战兢兢的演讲不堪回首,可是,台下的阵阵掌声时常飞进我的耳朵。”除了这个漂亮的结尾以外,再找不到这篇文章的亮点。于是,我只给了一个尾批:“这个结尾成了你文章里闪亮的眼睛,要是给这双眼睛配上恰当的眉毛和鼻子你的文字就可以飞起来了。”这个学生看了评语后的得意样子至此浮现在我眼前。事后顿悟:与其循规蹈矩的毫无创意的精批作文,不如化难为易的“多就少改”的点睛批阅。
二、化“改文评文”为“改文评人”
作文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不仅反映其写作水平,也展现其内心界。
以前,我把批改作文重点放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没想只顾学生的作文,忽略了作文的学生。结果学生的偏激思想、消极情绪溢于文字。初三有个写作上等的女生,写《我与妈妈的约会》时,有句这样的话:“不管你做了谁的妈妈,我今生与你不续母女情缘。下辈子再见吧。”在条理清晰、词顺意达的字里行间笼罩着一层抑郁、憎恨之情。虽是单亲家庭的阴影,老师仍然责无旁贷。我在这篇作文后面留下了尾批:“妈妈可能更换,母亲不可替代,儿女只怀养育之恩,不记培育之过。因为你是妈妈的生命延续,如此娇嫩的生命应该清新灿烂,就像你眉宇间的那抹灵气。”这位女生竟用纸条回谢了我的评语。她释怀的情愫至今絮绕在我的心胸。从此,无论是学生的上等之作,还是下乘之品,我都不忘“改文评人”。暑假期间,一个最厌恶写作的初三毕业生在我的QQ里留言:“李老师,我是让您头痛的学生,我的作文不是抄袭就是三言两语应付您,可您总是有评语给我,我不得不为您的评语而写作。中考作文,我写了近800字呢。语文得了92 分。”毕业前夕,有不少初三毕业生要我留言,我都接受了。我把弟子们当作我讲台生涯的百科全书,我在每一本扉页上留下了不曾重复的评语。 作文教学,或许重在“抒写”,抒写的灵感来自用心的探访,轻轻地叩问。我没有底气十足的教学经验现于笔端,仅有一支勤于拙动的笔在学生难于表达的心门上不时的叩响。
篇六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语文的启蒙时期,在这个时期,怎样让孩子学好语文,我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也积累了点滴不很成熟的经验。下面结合我近年来从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经验谈谈我的体会。
一、培养兴趣,让孩子喜欢上语文。
1.引导孩子,有效参与课堂学习,教师要精心创设课堂情境,把孩子的注意力融入到有趣的情境当中,让孩子们享受着课堂的乐趣,如:我在上识字课《月月花》时,就从野外采集各种各样的鲜花,并让他们试着叫出这些鲜花的字,让他们闻闻花香,孩子们热情高涨,整节课沉沉浸在热烈的求知中。
2.课堂上采用符合儿童心里的语言,让孩子主动学习。我在课堂上一般采用生动、有趣、富有鼓动性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这不仅活跃了课堂,融洽了师生关系,还促进了孩子积极主动学习,如,在教“美”字时,我对孩子们说“王家的大小姐,头上扎着两朵花,美不美呀”?孩子们都笑着回答:“美”!这样,孩子们在笑声中记住了这字。
二、巧抓细节,培养习惯。
课堂上除了运用各种方法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孩子们轻松地学到知识外。还应该注意教学上的每个细节。
1.要鼓励孩子把话说完整。低年级的孩子没有规范的语言意识,这就需要老师来引导。如:让孩子们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很多孩子们站起来说,三段、五段。显然不完整,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要细心的引导,告诉孩子们把话说完整,如:“这篇课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
2.要培养孩子们听的习惯。老师们都知道我们的孩子听的习惯很差。低年级在回答问题或拓展说话时,往往激情很高可是又说不出什么名堂来,表述不清。这个时候,首先老师一定要耐心的听他把话说完。也要教育孩子们,耐心倾听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每个孩子发言有了观众的聆听,说的孩子才更有信心。
3.正确的读书方法。为了帮孩子们逐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我教给孩子们两种读书的方法,对于刚接触的课文,我们可以用手指着读,等课文熟悉了,就可以把书拿起来,一目一行的朗读。我想只有我们低年级的老师从一开始就注重这些细节的培养,才能为中高年级老师的教学减轻负担,更能为孩子们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柔中带刚,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后进生”是让每个老师头疼的,据我分析,一、二年级所谓的差生,多半是行为习惯差、或者父母不重视、或者是溺爱过度。学习中无精打采、拖拖拉拉。本来接受能力不差,经不起拖,一拖就拖到倒数位置去了。作为老师不应该放弃,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表现,采取相应的转化策略。我采用了:
1.单独谈话,讲道理,加油,鼓励。
2.课堂上随时跟踪,鼓励。
3.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作业拖拉嘛?好!上课写不完,喊到办公室辅导写,
再写不完,行!找时间再补,上课专找他们回答问题,回答错的给予批评教育,回答对的给予鼓励,表扬。几个回合下来,他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也很少拖拉作业了,上课也认真多了。
总之,转化后进生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达目的不放手,让孩子们感受你的坚持。
四、注重课后,认真批阅作业。
课堂很重要,我认为课后的作业批阅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
我在阅卷时,基本上让每个孩子把答错的题更正正确为止,有的甚至要更正四、五次才能更正好。我总是静下心来给他们讲解。每当我批改试卷时,我总是用心在做,进步的同学我及时在试卷上写着表扬、你进步了、你真棒、继续加油等等鼓励的话语。做得好的题或小作文,我都在试卷的题次上画个小五角星。到讲解试卷时让他们读读自己的小作文,一次又一次当着大家的面表扬他们。虽然这是老师的一个小动作,可是给予孩子们的却是无限的帮助和鼓励,使孩子们不知不觉的进步了很多。
“教无定法,只要得法,就能把孩子教好”
,每个老师都有好的教法,我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去琢磨和改进。我也会不断地从别人身上吸取经验,让我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出色。
篇七
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快乐自由的,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中也应该是自由,快乐的。尤其是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更加不能够强行将文字知识灌输给学生,所以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法,以实现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打造高效的课堂就一直成为了我所追求的目标。
一、对文本进行有效的取舍,突破阅读教学的重难点。
我一直从事的小学阶段的高年级教学,刚开始教学的时候,对着教案就开始了我的教学设计,然后在课堂中就将知识点一个不漏的灌输给学生。一堂课下来,几乎就忙着提问,学生找答案,老师不断的讲解分析,学生不断的抄写做笔记。累了四十分钟,还完不成教学目标,并且学生在课堂上那呆滞的眼神让人感觉我就在唱着独角戏,一个不漏的知识点分析了又分析,考试的时候却还是填不准标准答案,这是怎么回事啊?突然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发现学生的作文重复罗嗦,并且详略处理不得当,我细细一想,这不就是我的上课风格吗?课堂面面俱到,啰嗦到了极致,一堂课下来,每个知识点都是重点。光顾分析,却没有了赏析,光顾着走流程的朗读,却忘记了细细品读。
找到了灵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设计,简化我的教学设计,简化不是简单,简化是让我的教学设计更加清晰,明了。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取舍。至于那些繁文枝叶,该剪掉的一并剪掉。令我记忆犹新的一堂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我曾经连续教过两届六年级,所以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很明显让我感觉到深入研究教材,对文本进行有效的取舍是有多么的重要,第一次的教学,体验小女孩的“可怜”,我满堂灌,从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开始分析,从小女孩穿着双大鞋子到鞋子被小男孩捡跑了,从她“冷”分析到她的“饿”,总而言之,分析了一堂课只为了“可怜”两个字。可是我却从孩子们的眼神中看不到可怜,没有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去品读,怎么会流露出那种可怜的神情了。可是当我再有机会接触到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我深入的分析教材,读懂教材,对我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同样是体会“可怜”,我只抓住了小女孩的“冷”字去体会,包含了身体冷与心理的寒冷。至于其他的能够体现小女孩可怜的内容我毫不留情的舍掉了,紧紧围绕这个重点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文本,从赏析中去体会情感,从朗读中去渲染情感,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的自然。这效果远比满堂灌要充满艺术感些,学生也学的更为轻松扎实些。
所以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取舍,并不是将某些重要的知识点不要,而是条条大道通罗马,能够简单化的知识,为什么要复杂化了,曾经一位老师和我说过一句令我印象颇为深刻的话,复杂的知识要简单化,简单的知识更要简单化,过度的分析就是一种复杂,为什么不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品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啊。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技巧,升华教学的艺术性。
在阅读教学中,关于问题的设计也要充满艺术性,我前面提到了复杂的东西要简单化,同样的,抽象的东西也要形象化。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太过官方化的提问那是枯燥无味的。记得小时候学习古诗宋词,最头疼的是每次都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每次的理解,我们都不符合老师的要求,老师都会一字不漏的将意思告诉我们,然后我们誊抄一遍。我相信现在孩子们肯定也不喜欢解释古诗词的意思。所以当我换一种方式提问,告诉他们:“如诗如画”这个词语。一首诗就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现在诗有了,由你们用上最优美,最生动的句子来描绘这幅动人的画面,这下,学生没那么反感了,学生愿意绞尽脑汁思考了,愿意绘声绘色的表达了,无形之中就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并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口语交际能力。
同时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主要内容的概括是少不了的,“主要内容”是多么枯燥无味的提问方式,若是换作讲故事学生会更感兴趣,我有几次的教学将这个环节用别的形式代替了,让学生阅读完文本,直接问他们,你读懂了什么?刚开始学生还一头雾水,但是经过我简单的一点拨,学生众说纷纭,就连班上的好几个潜能生都能够说个只言片语,在学生的各抒已见中,我相信掌握的不仅仅是主要内容了。
三、加强文本与写作的有效整合,提高写作能力与文学素养。
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会读书的能力,能读好书,体会好情感这是教学的核心所在,但是若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就真正的找到了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如果能够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那是再好不过了,不过,官方的总结本课的写作手法,那也纯粹是走过场,灌输知识点,如果能够在赏析句子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感觉,那是最好的。在上《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篇课文的时候,有一个知识点,我问学生,你为什么能够从插图中一眼认出凤辣子了?学生倒是能够给我从书本中找答案。他们说,因为她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我就顺势引导,告诉他们:因为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特点来描绘她的形象,紧接着我描绘了班上的一个人物形象,让他们猜猜看是谁,我的描绘没有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学生的猜测五花八门。我就挑战他们,你们有这个本事让我一猜就中吗?学生热情高涨,很快就开始自发讨论。没过多久,班上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出来了,逗得学生们哈哈大笑。我相信,下次描绘人物的形象,他们不会通篇一律的圆圆的脸蛋,弯弯的眉了。
四、归还学生学习自主权,激励自主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模式,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能够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坚决不能替代,不能过度的依赖老师,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也是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的会更牢固,并且通过自己的劳动得来的成果往往也是最珍贵的,在教学中,一些生字词、词语的解释以及简单的概括小标题,我都已经不代劳了,由学生自己通过预习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讨论解决,最后我想要的结果就是组内人人都弄懂了,总之,我反复告诉我的学生。很多知识点我不会讲解,我只检测,所以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查阅资料,与小组合作一起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从不喜欢过于严肃的课堂,很多时候为了弄懂一个知识点,我会停下来等我的学生自己去查找答案,尤其是利用好字典,现在学生们翻阅字典的速度比我还要快。
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最后在阅读教学中营造好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更乐于投入到课堂中来,记得刚开始接手的班级,学生似乎都是畏畏缩缩,胆怯的很,不敢举手,怕回答不正确,怕不是老师心目中理想的答案。此时的我觉得有一种营销模式在课堂中还是很实用的,就是洗脑模式,我每时每刻都给我的学生洗脑,我告诉他们,只要你上课愿意开口说话,就没有说错的,只有说的不是那么准确的。而一旦学生真的说错了,我也不会露出失望的表情,我会尽量抓住他回答中的闪光点予以肯定,再叫接下来的同学补充或者是更正。
班上一直都有小组合作,桌子也是四人围着坐的,也许在别人看来这是一种形式,但是不能够否认群体学习的效应,并且我喜欢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讲桌已不再是我高高在上权威的象征,我发现当我走到他们中间与他们一起探讨的时候,这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会让课堂产生更多思维碰撞的火花。
也许在探讨阅读教学中,我还只是初步的体验与领悟,虽然只是一小点尝试,但是已经让我明白了一堂好课必须是干净的,简单的,纯洁的。课堂气氛必须是融洽的,和谐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充满艺术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将同我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一同成长。
篇八
五年级英语进入了语篇的学习,从最近学习的几个单元来看,文章多为有清晰步骤的说明文,这对于我们学校的孩子是个难题,对于我来说也是个挑战。
这节课是Let’s making a kite.的第二课时,上一节课我和孩子们已经一起学习了做风筝要用材料的单词,通过课前5分钟的复习情况反馈来看,虽然隔了好几天没有学习英语,有相当大部分的同学还是掌握了单词的认读。接下来便是通过聊天的方式按步骤来讲解How to make a kite?(怎么样做一个风筝?),这会涉及到动词和短语的学习,而这篇文章中有一个单词glue比较特殊,上节课我们一起学完了它的意思是“胶水”,但是本节课又要讲到它还可以作为动词表示“粘合”的意思,小学阶段不怎么讲英语语法,但我也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初步感知英语中的名词和动词,并能理解有时候一个单词既可以是动词又可以是名词,可怎么解释呢?
看着用红色粉笔板书的材料类单词,我突然想到也许我可以用另外颜色的单词来表示动词,于是我一边和同学们聊天说做风筝的步骤,一边看似不经意地用蓝色粉笔在对应材料单词前面板书动词,单个讲解单词时配上肢体动作,让学生明白这个单词表示的是一个对应的动作。说到用胶水粘合纸张到竹子上时,我用蓝色粉笔在已经出现在黑板上的单词glue上重描一遍,马上便有学生明白这个单词还可以表示动作,于是我顺势解释英语中会有很多这样的单词,既可以是一个东西,又可以表示一个跟这个东西相关的动作。稍作解释之后,我便继续下面的程序,对于小学来说,词性并不适合深讲,但又不得不提及,而通过本节课我发现可以借用直观教具——彩色粉笔来帮忙,若我坚持这样的习惯,每一个单元学习新词时,红色粉笔写名词,蓝色粉笔写动词,有两种性质的单词红蓝粉笔各描一遍,应该可以在无形中为孩子们构建一个不同词性的单词库。既没有枯燥无味的语法讲解,无形中又为孩子们形成一定的语感打下基础。
这节课孩子们懂得了glue的双重词性,而我明白了教学只要善于思考,任何东西都可以为教学服务!
篇九
《给教师的100 条建议》中有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美的教育,也就很难自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应该怎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对阅读感兴趣,从而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呢?我在我们班级图书角的建设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进行: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方法:如“早读制度”“图书交换制度方法”“一帮一制度方法”等。这样就能有序、有效的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当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并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在学习上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有些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养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记得刚接手我现在任教的这个班时,就经常要求他们看完书,做一些摘抄,笔记,记录优美的语句。这就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提高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小学生除了学好教材以外,再阅读一些其他书籍,既可以丰富词语,又可以广泛的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读写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那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将一些浅显易懂的课文当作故事课来上。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
其次,组织读书活动,检查阅读效果。组织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有利于促进课外阅读深入持久地开展。如: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看谁读的书多;举行故事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巩固加深对课外读物的理解;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谈体会,谈收获,相互启发;还可以举行诗歌朗诵会等活动。
通过这些检查读书效果。检查后,认真总结,表扬认真阅读的学生,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苏赫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学校的图书室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中变成每一个学生的挚友吧!”
如何加大对学生在阅读方面兴趣的激发,以及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坚持的过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教师在这条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希望能越走越好!
篇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一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就会锲而不舍地主动去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呢?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这种关系应用于课堂,但建立在平时。师生情感的融洽,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只有在爱的氛围中,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和学生交朋友、与学生打成一片,如果学生喜欢你这个数学老师,往往就会爱上你的数学课,即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即使遇到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调皮等现象,或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教师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要善待学生,耐心教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建立起来的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关系就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多学会赞赏学生
对于一个成长的学生来说,失败固然是成功之母,可失败多了,就成了成功的“后母”,所以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这束阳光足可以使孩子获得在探索旅途中继续前行的力量!在数学课堂上,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赏的话语,就足以让孩子充满激情,充满探索的勇气。
我班的唐xx同学,初入我班时数学成绩每次都是十几分,超过30分的次数几乎没有,每天下午布置的数学作业也都完不成。可在一次偶然的让学生交流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时,他和其他同学说的一样,思路也很正确。于是在课下又提出了一个不同的问题询问他,解题思路不仅清晰又表达特别清楚,让我特别激动。拍拍他的肩膀说:“太棒了,孩子!在别人看来最难的问题解决,你竟然毫不费力就说出了解决的办法,并且表达得如此的清晰!真了不起!”就是这么平常甚至俗气但却充满真诚的话语,没想到竟然拯救了一个已经被父母放弃希望的孩子!从此以后,总能看到他认真倾听,努力思考的样子,和他高高举起的小手!从十几分到成绩考到50分以上,再到考试及格,各方面能力日趋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浓厚了!诸如此类事例,不胜枚举!从牙牙学语的幼儿到走过数载寒冬的成人,渴望成功渴望赞赏,是人的正常心理!也正是这份渴望,使赞赏成了燃烧孩子潜力的催化剂,更毋庸置疑地激起了孩子浓厚的兴趣!
三、多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子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以培养孩子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为筹码,遵循孩子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以一颗诚挚的心去面对学生,用赞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多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相信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随着我们的努力日增月加。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年原创教学心得论文大全》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79467.html
- 上一篇:2018社区劳动节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