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13篇

时间:2019-05-14 09:47:01 网站:公文素材库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怎么写呢?今天小编给带啊大家带来了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13篇,有需要的小伙伴赶紧来参考一下吧,相信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篇一)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如何优化阅读评价

书籍承载的是世界文明和与之相应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让学生浸染书香,更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共识,新课标也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明确的要求。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既可以获得各种知识,还能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怎样指导低年级学生有效课外阅读,我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林语堂先生在谈读书时曾说,“一个人读书必然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这里的“自然”应该就是喜爱读书的习惯。因此,我们老师从孩子入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培养孩子读课外书的习惯。而习惯的培养,要从阅读学生喜爱的童书的习惯开始。

1、     选择合适的书籍。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的、有选择的获取大量的信息的学习活动,在未经指引的情况下,很多更入学的孩子只喜爱诸如《奥特曼》、《喜羊羊和灰太狼》等卡通图书。他们看书都是有什么看什么,很少有目的选择书目,因此不能盲目让他们读书。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书,极其重要。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应以拼音读物为主。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内容健康,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类型多样的读物,包括古诗、儿歌、童话、历史故事、科普知识都要涉及。

初入学的孩子,可以让他们阅读一些图文并茂的绘本,通过教师和家长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借助图猜一猜等方式读懂内容;学完拼音后,开始让学生借助拼音逐步阅读浅显的注音读物;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可以引进经典的童话,寓言故事等童书。

2、     培养听读习惯。早期阅读中,儿童听读及其伴随的思维、智利的发展,对阅读过程中形音译的结合,儿童的语言意识培养以及由口头词汇的过渡,从听,到读,到写的自然过程是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奥秘所在。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应从最基本的听、读童书开始。

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对低年级学生要求不能过高,可以定位在学生接触汉语拼音,文图结合,了解故事情节,读后把故事讲给别人听,侧重与口语交际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听入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选择他们喜欢阅读的童书用故事的形式或利用媒体一边让学生看插图一边听老师讲故事;也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交流保持学生对书本的浓厚兴趣。

二.创新多种阅读形式

课外阅读是自由的阅读,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但茫茫书海,学生怎么读才最有效?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探索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才能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1.    故事激趣。 老是在讲故事时选自股市的高潮或其他适当的时候突然停止,让学生想像故事的发展,或再讲较长的故事时到精彩处忽然停下来,让学生自己课后去阅读,过几天再继续讲述后又读故事的孩子续讲,如经典绘本《逃家小兔》的阅读指导就可以采用让学生一边读图一边读文字一边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讲到小兔子准备逃走会新奇此时可安排让学生猜一猜的环节,在讲到小白兔一次又一次的变化时又可以让学生猜猜妈妈变成什么,在读到中间没有穿插的一页页没有彩图的文字时 还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后背后又隐藏了什么文字,学生在一次次兴趣盎然的猜想中读懂了图画、学习了语言、学会了表达

2.    读唱结合 低年级的孩子善与形象思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阅读环境中注情景,充分发挥畅游的作用把故事、儿歌、民谚警句、绕口令、歌曲、情景对话等引进课堂,利用声音、脸部表情或肢体语言来帮助阅,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形式中学会阅读,喜欢阅读不断提高朗读能力

3.    好书推荐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外读物的特点用合适的方法向学生推荐,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情节生动又有趣的作品,可以选择最精彩的部分经给同学听。语言优美时,适合积累的文章,可以范读或片段朗读。对于一些知识类的书籍或文章,则可以通过作品中学生感兴趣却不太了解的知识介绍,产生向读书的迫切心情一位老师再推荐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是,选择书中最精华的部分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本运用卖关子策略,不断设置悬念,一个悬念被聪敏孩子解除后,自然引向另一个悬念,环环相扣。孩子们的胃口掉的足足的,兴趣激发的浓浓的,大有一睹为快之势头,这样做,充分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愿望。

4.    读书汇报 教师天要结合学生的阅读有计划的展开丰富多彩的读书回报交流会,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如利用课前五分钟交流课外阅读的好词好句;举行“班级赛诗会”“美文大家读”集体朗诵比赛 从课外阅读的诗歌、文章中选择一篇,进行朗读比赛;举行“我喜爱的故事”讲故事比赛,评比故事大王活动;开展“比比读书量,好书天天伴我读”的竞赛活动等等。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

三、优化阅读评价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但是由于其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坚持做一件事情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通过优化阅读评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不求多,量力而行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读书的快慢不等。因此我鼓励学生多读,但是也要量力而行。鼓励学生利用零碎时间读书,只要坚持读,我就予以肯定和表扬。

2、不求深,理解即可

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我就推荐学生读适合的书籍,并让学生简单理解,在读书交流会上大胆介绍自己读的书,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3、你真棒,适时运用

实践证明,对于低年级学生,赏识教育的作用更加明显。看到学生读书,我会说:“你真棒”;学生摘抄的读书笔记,我批注:“你真棒”;学生交流读书感受,我送上“你真棒”。有的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作文中用上课外读书所得,我就会竖起大拇指大加赞扬。

4、勤评价,多元评价

课外阅读,老师要做到勤指导,勤督促,勤评价,还要鼓励学生多元评价,师生评价,多元评价,这些都促进了学生有效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的延伸,他能扩大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多动脑,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指导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从而使其在阅读中快乐的成长。

(篇二)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阅读是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课标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培养自身的独立的阅读能力,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注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但是,面对深具理性精神与人文品质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语文教师,往往越俎代庖,以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以技巧性的反复操练求取认知规律代替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剥夺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权利。长期以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是一目十行的浏览,半饥半饱的浅尝,甚或成为教化和应试的工具。

为此,在小课题的研究上,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研究》这个课题,一方面想了解和借鉴各位专家和同行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另一方面,我想在阅读教学方面进行一些尝试,希望能有一些启发和收获。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在不断的思考、总结、修正中,我认为要将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要处理好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让学生的每一次阅读都能目标明确,高效完成。

阅读教学讲究的是“用教材教”,而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存在与每一个单元中,存在于每一册课本中。因此,每一篇课文的阅读都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把每一篇课文与单元其他课文联系起来进行一定程度的类文阅读,往往相得益彰,事半功倍。为此,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之初,我都会引导学生关注单元提示与导读,先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其中涉及文章内容,语文知识,情感态度等方面。这样,在进行课时目标的设定时,就有章可循,并且,各篇课文的阅读能相互联系,学生学习起来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单元提示语是:“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以此为纲,学生和我一起确定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2、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3、树立环保意识。单元目标又为课时阅读目标的确定提供了依据。比如,我们将第一篇课文《敬畏自然》的阅读目标确定为:1.反复阅读,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感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2.了解议论性散文的特点。3.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转化到实际行动当中。这样,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至于太过涣散。另外,有了第一篇文章的引领,其余四篇文章的阅读就容易多了。

二、            认真研究学情,以学定教。

就我目前所教学的班级现状来看,亟待解决的不是老师怎么教的问题,而是程度不一、良莠不齐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怎么学的问题。从学情出发,以学定教,让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因此,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否则,就容易产生教师自认为教了不少,学生却没有多少收获的结果。

小课题研究一年以来,我在这个方面也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哪一节课上的轻松愉快,哪一节课上的沉闷艰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储备与学习期望,教师的掌握程度不够。如果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你所确定的阅读目标,你所预设的阅读问题,就会背离学生的实际,又怎么能做到因材施教呢?

我所带的七年级四班,大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语文功底薄,加之从小学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的语文学习还不太适应。针对他们这种情况,在阅读方法的采用上,主要以朗读,诵读为主,让学生的嘴巴忙碌起来,不要让他们的思维有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机会。必要时,文言文的学习还采用教师领读和学生领读的方式,均收到了不错的阅读效果。相对而言,八年级一班的情况就稍好一些。默读,浏览,精读,品读可以多项选择。但是,重点就放在阅读问题的设定上。

总之 ,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真正的学习需要,才知道确定怎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明确教学得失,让阅读教学发挥实际作用。

三、            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教学参考书,使课本与资料互为补充,让阅读效应最大化。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而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育,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方面,要深刻认识母语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增强资源意识,让所有适用的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而另一方面,要清醒的认识到,教科书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应以教科书为主,用好教科书。但是,如果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教科书,这样的语文教学单薄、狭窄、封闭,容易脱离学生实际和沸腾的生活。而过多地引进其他课程资源,少用甚至不用教科书,活是活了,但教学轻飘飘,语文训练难以落实,各项要求难以达到。

正确的做法是,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适当拓宽教学途径与形式,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学好教科书、实现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得更多一点、更活一点、更好一点。也就是说,课前课后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适当的参考教学资料,要让学生能动的利用资源,作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的有效手段,坚决不做搬运工,变成抄写资料的工具。

四、            自主学习与老师指导相辅相成。

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首先应体现在自主阅读、潜心读书上。教师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认真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尽自己之所能,尽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课文读懂。其次,应组织学生进行有准备的交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写法的特点。在这方面,导学稿就发挥了其很大的作用。例如:七年级下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结合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 2、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              

哪几节文字写三味书屋?衔接两部分的段落是第几节?在全文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3、概括百草园、三味书屋这两部分分别写了那些事件?

百草园:                                                              

三味书屋:                                                          

 这样,学生既能充分的展开自主阅读,也有目标引领,不至于进行漫无目的的阅读。并且,这样的自主学习对课堂学习也有很大的促进。当然,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不是对立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甚至讲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中的语言品析:“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这道题就需要教师结合文章内容作简明的背景介绍,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遇到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还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就应点拨,犹如画龙点睛,或使学生提升境界,或使学生茅塞顿开。遇到学生归纳、概括不全面、不清晰的地方,教师就应用条分缕析的、准确的语言帮助归纳与概括(如,文章主旨、学法、写法)。当经过启发、引导,学生还理解不准、不深甚至理解错误时,教师就应进行精当的讲解。自主学习与讲解学习,没有孰优孰劣,教学中要针对学情,合理运用。

五、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把握全篇

首先,阅读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往的阅读教学,重内容的分析(搞得不好是对文章的肢解),轻对文章精髓的把握,诸如,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有层次地读整篇课文,由读得不大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通顺,读得不大有语气到读出语气,读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此同时,要从有初步的感受到有较深刻的感受,到抓住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的精妙,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其次,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第一个整体是指通过自读自悟,获得初步感受,并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的、形式的、写法的)。这一步很重要,是精读的准备,也是个性化阅读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抓住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联系文章在内容上的、语言上的、写法上的重点或难点,进入对部分的阅读。这种解读力求是联系全文的、兼顾内容与形式的(不仅要学生知道写了什么,而且知道是怎么写的;不仅知道哪些地方写得好,而且知道好在哪里)。最后,回到整体,要能把握文章主旨,受到情感熏陶,内化文章语言,习得文章写法,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背诵,传达对文章内容、情感、语言、写法的理解和把握。

六、勤朗读,多诵读,牢牢把握 “读”的环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欣赏美,学习语言,吸收写法。文章作品丰富的意蕴,存在于字里行间,隐藏在文字背后,存在于空白处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之中。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应首先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而应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读”这一环节。不论何种文体,课堂上要每篇必读,可以吟诵、默读、朗读,在读中思考理解,并学会圈点批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情味,要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课文中,随着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复活”,必然会触动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握全文内容,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但实际情况是,在不少阅读教学中,教师忽略“读”这一环节,热衷于引导学生以获取答案和结论为满足。在让学生草率读过课文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表现了什么思想,给了我们什么教育。或者机械地挑出文章中的一些词句,要求分析“为什么”。这种用所谓“启发”直接代替学生理解的做法,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浮光掠影,囫囵吞枣。这样做的结果,即使再美的文章也会被教得索然无味。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进行小课题研究之后,我在读的环节上狠下功夫。“精讲多读”是我一年以来坚持不懈的教学原则。许多词句优美的文章,课堂上都给学生充足的朗诵时间。或集体读,或小组读,或男女比赛读,或个人示范赏读。例如,朱自清的《春》,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学完之后能当堂背诵下来,我想,这是阅读教学最大的收获之一吧!

七、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

先说阅读方法。

精读、略读、浏览是三种主要的阅读方法,也是三种阅读技能,它们的目的、功能有所不同。三种方法、技能都重要,都要重视,都应很好地训练。精读,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要对文章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比较全面的把握,在其中习得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此种方法课内使用较多。略读,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浏览,指大略地看。除了平时消遣性阅读,浏览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精读,各个年级都是重点,除了读懂文章,还要积累学法、写法,并注重阅读方法向略读、浏览的迁移。浏览,重点在要教会学生有目的地、带着任务进行浏览,要逐渐提高浏览的速度,学会一目十行地读,要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以训练精读为主,训练略读、浏览为辅;要有意识地通过整合资源、扩大阅读量,把精读、略读、浏览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而在课外阅读中,略读、浏览就派上了用场。

再说阅读习惯。

宋代朱熹云:“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良好阅读习惯养成,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因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采用最佳的阅读方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创造性,以达到新课标的阅读教学要求。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课内,我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学生朗读、背诵。课后,我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有益读物,定期上阅读课,要求学生做阅读摘抄笔记,还定期进行检查和评比。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阅读时,不仅略读浏览,还把有价值的资料摘抄整理下来,这样的阅读,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词汇,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上的实践与摸索,使我上课轻松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语言表达顺畅了。阅读教学使学生接受了人格上的熏陶,同时还培养了各种阅读技能,如学会辨析各种文体;查工具书查资料;圈点勾通、批注文章;做读书笔记、摘录卡片;分析归纳总结;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等。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用教。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运用以上技能,面对人类文化瑰宝,就不会无所适从,他们将在海阔天空中任意驰骋,实现他们的理想。

(篇三)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阅读教学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我创设了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品读重点等)自主阅读课文,并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同时,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地读一读。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自主的读书中探究学习,从而发现问题,独立求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多引导,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1.1略读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1.2精读法。

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1.3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1.4摘抄评价法。

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还可以在报刊杂志上,将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1.5写读书笔记。

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多做一些服务性工作,努力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2多服务,为学生创设更优的阅读条件

2.1学校办好图书室。

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有了图书室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2.2班级办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3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3多鼓励,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要义。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小学生也是如此。要多鼓励小学生阅读,及时肯定小学生在阅读中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总而言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要持之以恒地阅读,坚持不懈地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四)

对比催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对比相同类别的文章,领悟内容关键

(1)发掘主题相近的文章进行对比。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文章《老师,您好》和五年级上册的文章《师恩难忘》,他们都被设置在教材的前部分,而且都蕴涵了对教师们付出的辛勤劳动的崇敬之情。当我在进行文章《师恩难忘》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这首诗《老师,您好》,领会对老师教书育人的尊敬和喜爱,同时也为文章《师恩难忘》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2)对比结构、内容相近的文章。比如课文《金蝉脱壳》和《变色龙》都是在讲述一种动物,在写作手法上有相似点。我在讲解课文《金蝉脱壳》时,联想到以前学习的课文《变色龙》,将金蝉脱下壳子和变色龙变色之后的变化进行对比,而后做出了几点提示:第一点是从写作顺序上进行对比,金蝉脱下壳子的形态变化为:翅膀增大、身色加深、斑痕显现、光晕出现。而变色龙变色的先后阶段为:叶子色、土黄色、泥灰色。这两个动物发生变化的过程都有着内在的阶段,变色龙是在不一样的环境下出现的色彩变化;然而金蝉的变化是根据不同阶段的真实情况描写的,因此写外形要抓住特点。第二点是作者描写两种动物的侧重点都不同,因为动物身上的突出点不同;所有动物身上都有突出的特点,我们需要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它们。经过对比,同学们就能对下面即将介绍的课文内容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对比相近人物,抓住人物的特点

(1)对课文中人物相近的故事进行对比。例如课文《诺贝尔》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的主人公都有着极其艰辛的经历,但是最后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讲解这两个文章的时候,我对学生们点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分别说出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同学们的分组讨论,指同学们懂得:为了梦想的追求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才使得他们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从而深化了对整个文章的认识,同时也鼓励学生们积极投身到科学的学习和探索中。

(2)对主人公的话语进行对比。课本中一些文章通常是在主人公的话语上表现出他们的心理世界,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老师需要适当的提点,这样可以深化这些内容在学生们心中的印象。比如我在讲解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时候主人公因拾取石头和贝壳被父母教训,我非常强调这里的语言,一边加深学生们的理解,内容如下:

教师:法布尔甜蜜蜜地返回家中,父母亲对法布尔的态度是如何?

学生甲:父亲表现出带有怒气地责骂。

学生乙:母亲是更为严厉地责骂。

教师:对于他的行为,父母亲非常生气,那父母亲的话语也会让同学们气氛么?

学生甲:父亲责备他“让人讨厌的呆子!”“快丢掉!”

学生乙:母亲责骂他说“弄破裤兜!”和“手肯定会中毒的!”

教师:哪两位学生愿意分别扮演父母的角色来表达出这种责备?要强调训斥的语气。

甲乙学生阅读得很生动,惹得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笑声不断。

三、对主人公的话语进行比较,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

对于课文中的人物,我们若可以对主人公语言的前后变化加以掌握和分析,则能让学生们更为容易的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比如在文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我们可以对比彭德怀杀死黑色骡子之前和之后在神情和言语上的变化,来理解他喜欢黑色骡子但更喜欢战友们的复杂心理。彭德怀杀死黑色骡子之前的话语是:“现在,都聚集起来,杀之后吃肉!”彭德怀变得没有耐心了,说道:“把我的命令传下去,命令副官杀掉骡子!”“副官们,迅速开枪!若你们不打死他们,我就打死你们!”彭德怀将手放在腰际大吼道。

彭德怀在杀死黑色骡子后的神态是:他对着被杀掉的黑色骡子摘下帽子;当警卫拿来一碗汤的时候,他发火说道:“我无法吃下,拿走!”

四、对正面和反面的人物进行比较,掌握他们的类型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若文章中有一对正反两方面的人物,我会适当地指导同学们对人物的言语和行动进行分析和比较,更深入地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例如文章《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武功超强和谦逊的林冲与傲气自大的洪教主是值得比较的一对。在文章的第三段中,描写了洪教头出现的情形,我们能够将林冲和他进行比较:林冲亲自施礼,并起身让座;洪教头却完全不搭理,上去坐下。在比武环节,可强调洪教头开始的神气和后面被打的恼怒状态。引导同学们将洪教头比武前后的语句和动作进行比较,从而来解析他的心理变化,进而将洪教头的傲慢自大和自私贪财的特点展露无遗。

(篇五)

思维导图,开启阅读教学的另一扇窗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绘图时机与绘图策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主动的建构者和探索者。本文在介绍思维导图涵义与绘制方法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应用

珍妮特·沃斯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到:“我们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要重要得多。全世界在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

因此,学习怎样学习以及学习怎样思考,让学习更为高效,更赋创新力是如今学校、教师、学生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那语文教学应该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奠定怎样的基础呢?那就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号称“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的方法,它为人类提供了有效思维的图形工具,能够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那么能否使思维导图成为学习语文的策略呢?一年来,本人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谈谈本人的一点认识与做法。

一、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 Map)又称作脑图、心智图,是享有“世界大脑先生”美誉的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专家东尼·博赞(Tony  Busan)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所创,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

思维导图最初只是作为一种记笔记的方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东尼·博赞给思维导图下的定义:“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

通俗地说,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

思维导图是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能钥匙。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它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

东尼·博赞在《思维导图》一书中概括思维导图有4个基本特征:

1)主要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像上。

2)主题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像向四周放射。

3)分支有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印在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

4)各分支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节点结构。

二、思维导图的绘制

思维导图可以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使得人们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用上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但思维导图对学生而言是新的学习策略,学生对于绘制思维导图没有任何基础可言,因而在研究初期,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思维导图。

东尼·博赞归纳出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步骤与要点:

1.    将中心主题置于中央位置,整个思维导图将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展开。

2.    大脑不要受任何约束,围绕中心主题进行思考,画出各个分支,及时记录下瞬间闪现的灵感。

3.    在每一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单个词汇使思维导图更具有力量与灵活性。

4.    在绘制过程中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他形象表达内容。留有适当的空间,以便随时增加内容。

5.    整理各个分支内容,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箭头、颜色等把相关的分支连起来。

6.    尽量发挥视觉上的想象力,利用自己的创意来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

为便于学生理解,尽快学会画思维导图,本人围绕“快乐”进行一次头脑风暴练习。一开始,学生准备几张A4的白纸和多种颜色的彩笔(不少于5种)。先让学生在纸的中央写上主题词“快乐”(画上能代表快乐的图像),然后快速地在这个词的四周写上前10个联想到的关键词(即“次主题”),不管这些词是多么荒唐都可以。

图1“快乐”练习

接着让孩子们从10个词汇中任选一个词汇作为次主题,按照同样的方式放射它的联想,罗列更为细节的要点。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由词汇构成的思维导图联想“树”。(如图)

图2“快乐”扩展练习

在画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强迫自己用一定的顺序或结构来罗列要点。任何一个要点出现的时候,尽可以自然地将它用“关键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并把它和最相关的“次主题”连接起来。如果希望把这些要求用一定顺序表现出来的话,可以在完成思维导图后,再用阿拉伯数字把它们标记出来。任何一个“次主题”都要用一种颜色来表示。而且,如果可能的话,要尽可能用图像来表达一个关键字,这可以大大加深我们大脑的记忆。这是小型的思维导图训练,也是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基础。在这样练习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这些概念与绘图步骤后,就可以开始构思、绘制思维导图了。

三、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中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在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分析,能使困难、复杂的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凸显出来,因而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内容,更容易地组织和记住所读材料。阅读教学中,将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转换成系列图式的形式,使概念之间形成体系和层次,并能方便交互。这样,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整个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进行高效阅读,有效利用时间。

在教学中我一般鼓励学生先自己主动绘制思维导图,然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绘图时机,有时可以安排在课前预习绘制,有时可在课中针对重点、难点绘制,有时让学生在课后绘图巩固理解所学内容。

(一)课前绘制,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如何提升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的,在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学会单篇课文的整体把握,更应从主题单元出发,提高学生整体把握的层次,把概括与辨识等能力激发出来,为今后对于整本书、一类书,甚至是几类书的整体把握奠定基础。思维导图能有助于这种目标的达成。

1.绘制主题单元思维导图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中高段语文教材都是以专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和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在系统论、学生主体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以单元为单位实施“单元整组教学”成为当前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把握整组课文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整组课文。图3是我班一学生在预习六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时绘制的思维导图:

图3 “珍爱地球”单元思维导图

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组课文的主题、训练要点及课文的安排与主要内容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学生的预习能力也在这样的绘图活动中得到了培养。在绘制主题单元思维导图时,我们通常这样操作:

1)浏览整组

在详细阅读每一篇课文前,首先要大致浏览一下整组课文,把握住对整组课文的“感觉”。然后取一张大纸画一个中央图,把单元主题写上去,也可以根据主题画上想匹配的彩色图像。接着,画上中央图像发散出去的主干,它们通常是本组单元的课文题目。

2)感知课文

在前面浏览的基础上,再来读一读教材安排的课文,以最快的速度画一幅速射思维导图,画下你对每篇课文的已有理解及初步了解的信息。这样,可以让自己明白哪些方面是接下来的学习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3)确定目标

在这阶段,学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在刚刚完成的单元思维导图上增加一些内容,或者重新拿一张纸再做一次快速思维导图速射,标明自己在学习本组课文时的目标。这样,在后续的学习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了。

2.绘制单篇课文的思维导图

阅读教学首先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前预习时,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理清课文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操作与整组单元思维导图的绘制相似,只是关注的对象是单篇的课文。图4是我班的余晨薇同学在预习《唯一的听众》是绘制的思维导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她正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线索及所要表达的主题。

图4  余晨薇关于《唯一的听众》的思维导图

图5是陈啸谷同学在预习《唯一的听众》时绘制的思维导图,从图可以看出,在预习时他所关注的是本组单元的训练要点:“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手法。”他抓住文中“我”的行动和心理两方面的变化,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学习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图5  陈啸谷关于《唯一的听众》的思维导图

(二)课中绘制,突破难点

课中绘图也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进行,优点是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即兴发挥大有好处,不足之处是课中绘图时间短,速度要求快,构图不易完整也不够美观。当然,课中的绘图应该为突出课文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服务。

1.给课文分段

传统的给课文分段,总结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虽然也是一种有用的方法,但它是直线性的,不符合思维方式的特点,在多年的运用中表现出很大的局限,尤其是面对散文时。例如我们在学习了季羡林的《怀念母亲》后,让学生欣赏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一文,这是一篇散文,具备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传统的方法很容易把学生绕进去,观其一点而不及其余,耗费很长的时间却不知所云。对本文的学习如果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学生能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有很好的把握。本文的中心是“雨”,作者从三个方面来写雨,首先是联想雨,接着是听雨,最后写公寓时代,听不到雨遗憾,每一方面又分几个小点来写,为了便于表达,用图6来说明,从图上,我们便可以很好的掌握这篇文章的写作脉络和情感走向。

图6 关于《听听那冷雨》的思维导图

2.突破难点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篇幅较长,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要体会文章的中心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边画图边学习,有了图的直观再现,孩子们对于课文重难点的把握也就容易多了。在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我们这样进行尝试:

一、绘制思维导图“穷”

1.浏览全文,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穷人的穷,用思维导图画出。

2.出示学生的一幅思维导图(图7),让学生介绍自己为什么这样画,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吗?

图7  关于《穷人》“穷”的思维导图

3.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教学,随时修改学生预先画的图。

①他们住的、吃的,哪些字眼让我们感受到穷人的“穷”?(记录关键词)

②他们劳动的条件又是怎样的?

4.看成图复述课文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穷”,看到他们这样的生活,你想说点什么吗?

二、绘制思维导图“人”

1.    文中写了哪几位“穷人”?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人?(画出分支记录关键词)

2.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用思维导图画出来。

3.    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教学,随时修改学生预先画的图。

重点抓住桑娜的心理活动及桑娜和渔夫的对话描写进行阅读并绘图。

三、整理分支内容,绘制“写法”图

1.    作者对桑娜和渔夫两个人物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的?

2.    穷人的“穷”与“人”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文章赞颂穷人的富于同情、乐于助人,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穷人的“穷”?(穷更衬托出心灵的美好)

图8是我班的赖安琪同学在这节课中绘制的思维导图:

图8  赖安琪关于《穷人》的思维导图

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记录阅读所得,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品读绘图,读中悟情,理解教材内涵之美,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心灵的美好,而图又将桑娜和渔夫的言行、心理活动可视化,这样一来,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形象跃然眼前。同时,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也在图中得以表现。这样,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大大缩短了阅读途径,提高了阅读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三)课后绘制,巩固理解

思维导图除了辅助学生课堂学习外,还可以是学生复习巩固的方法。当学习完某一单元或某一专题后,应该把相关知识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框架,有系统的知识构架将有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点系统地储存于未来快速的复习。思维导图就是构建知识框架的很好的工具。思维导图能够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联系起来,把知识点连成知识块,把知识块连成知识网,避免知识在头脑中毫无头绪、杂乱无章地堆放。

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知识的主要内容框架,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对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通过整理和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对关键词和核心内容的查找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地加以深化。图9是我班祝曦晨同学在学习了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后绘制的单元思维导图:

图8祝曦晨关于“心灵之歌”主题单元的思维导图

本图简介概括地反映了本组课文中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训练要点,文中人物的联系等知识点。若课后利用此思维导图进行复习,能加强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在复习时,如果回忆原来的思维导图,把尚记得的内容再次快速地做一次速射思维导图,再回过头来对照原图检查,调整不符合的地方,并强化任何回忆不恰当或回忆模糊的地方,能使复习更短时高效。

   总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占绝对优势,因为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必须先通读课文,绘制的过程中又要通过读来把握要点,理清脉络,从而抓住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绘图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过程,是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像一棵放射性的“知识树”,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序列性,有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让我们合理利用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开启阅读教学的另一扇窗户,使孩子们养成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理的习惯,建立各自的知识体系,真正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东尼·巴赞.思维导图【M】.山东:中信出版杜,2009.

[3]东尼·巴赞.启动大脑【M】.山东:中信出版杜,2009.

[4]戈登·德莱顿,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199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0

[6]高丽,孟素红.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6)

[7]陈建霞. 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篇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实行开放型教学,通过改革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思维的因素,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语文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一、加强词句练习是培养学生阅读的首要条件。

只有理解了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表达出真情实感就应该学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是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加强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相结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其实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换种说法,也是加强词语训练的一种方法。

二、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其阅读能力。

1、着重预习,教阅读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在教学重指导学生掌握方法,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章可循,为更好的读书打好基础。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善于启发学生质疑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必要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改正这种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现象,使学生总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

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把不认识的字,读不懂得词通过各种渠道解决掉,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如果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篇七)

《如何激发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摘要:阅读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陶冶一个人的情操;阅读可以拓宽知识,增长见识,活跃思维,培养创新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本文将从建立和谐的阅读氛围、广泛开展阅读活动、立足教材文本进行课堂提问、培养科学的阅读方法几方面来进行探究。

关键词:语文阅读     激发     兴趣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知识是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人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源泉,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和最重要的内容,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提高高中生

语文阅读的兴趣呢?

一、建立和谐的阅读氛围,广泛开展阅读活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做为语文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结合课标,教材的内容我为我为学生推荐了相关阅读书籍,开展了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收集大家的读书感悟,评选出了阅读之星,教室的一角---小书屋摆放了切合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有益的名著。课间、活动课时间教室里充满了读书的身影,大家学习生活之余多了读书的话题。

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没有机会向其他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在向他人的讲述中老师同学的鼓励赞扬会极大地激发他阅读的兴趣,成为他学习的动力。我们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读书展示活动,读书笔记展示活动,读书竞赛活动,写作活动等,并予以评比。学生们热情似火,积极性很高。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丰富了大家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激发了大家读书的兴趣。

二、巧妙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导入新课是阅读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一节课效率的高低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大小应该是紧密相连的,学生是否感兴趣又和教师的新课导入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让学生在上课开始的短短几分钟内便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需巧妙导入。巧妙导入对于新课的学习至关重要,导入设计得好,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还能起到情感铺垫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李商隐的《马嵬》时我先以简短的视频“马嵬兵变”的这一小节导入诗歌的情境之中,学生很快就被禁止那的情节,杨玉环的悲剧所吸引,进而我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读后我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马嵬兵变,杨贵妃被赐死是谁之过?她的悲剧能否避免呢?唐朝衰败是谁过?历来很多文人都认为杨玉环是红颜祸水,你认为呢?很快学生们带着急切的心情翻开课本,带着好奇心去认真朗品读诗歌。

  三、巧妙设计,提升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特点巧妙设置教学环节,品读,悟读,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名篇的典型人物形象,或者经典故事情节,让学生对书中的人物形象、事件产生浓厚的兴趣,迫切想知道故事结局和人物命运,让学生求书若渴从而提升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在教《红楼梦》这篇课文时,我就引导学生说出你书中感兴趣的人物,及感兴趣的原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说了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及原因。紧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林黛玉进贾府的原因,如果不进贾府会不会避免悲剧命运,找到幸福呢?进贾府后又是怎样的行为举止?贾府的主要人物是怎样的?在这样的她能幸福吗?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很快对文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很快进入文本阅读中。

又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刺秦这一场景时,我用视频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为什么失败了?如果你是荆轲能否刺秦成功呢?荆轲刺秦能否改变燕国危亡的局面?如果刺秦不能成功为何还要刺秦?你如何看待荆轲的刺秦这一行为?在对文本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动作细节的分析中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荆轲的义和勇,并在历史的角度客观评价了荆轲其人。

四、培养科学的阅读方法,读写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自主地进行阅读,从而能够丰富语文材料,扩大知识面。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理解,从被动记忆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体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精读泛读相结合,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指导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每篇文章结束时我会引导学生尝试一个小练笔,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在学习了《荷塘月色》后我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景物描写手法,选择一处或一季风景写一篇景物描写。在写作中大家感悟到朱自清语言的功底,语言的高妙,自己语言的贫乏。

总之,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的促动下、在阅读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让他们通过阅读受到激情的感染、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篇八)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道航标。它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体验着语言文化带来的无限快乐。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不仅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拓展他们的知识,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而阅读民间传统文化资源针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更是天时地利,如鱼得水,手到擒来的事。我们应该根据农村实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当下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让阅读资源来源于农村运用于农村。

【关键词】组织开发    合理利用

【正文】从事农村语文教学工作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经历了一批又一批学子的成长,而从中看到了农村阅读教学在一步步地走向完善。二十年前,由于社会经济差,农村孩子大多家庭贫困,他们的知识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来获取,没有什么课外阅读,孩子们的知识面狭隘,导致写作时捉襟见肘。随着社会经济条件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条件也上了一个台阶,社会各界对农村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并特别注重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每个学校设立了图书馆,每位家长都能为了孩子买各种书籍。孩子的知识丰富了,视野也开阔了。到了五、六年级时,孩子们可以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们说话出口成章,写作一挥而就。不可否认,这是教育事业的一大进步,值得骄傲。然而,当孩子们在博览群书,胸怀天下,高谈阔论古今中外文化时,若有人问起家乡一些传统文化,大多数孩子是一问三不知。而这不是偶尔的,不是个别的,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能不让人觉得是一种遗憾,一种悲哀吗?民间的传统文化,也是人类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文化遗留的瑰宝。如果这些传统文化就这样遗失,那是民族文化的一大损失,是我们教育事业的一大遗憾。可要传承这些民间传统文化精髓,要从何着手呢?没有一定的系统学习,如何能让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应该对农村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然后再加以利用,这不但可以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知识面,还能让民间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了,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那要如何开发、如何利用这一资源宝库呢?

一、先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发资源

农村阅读资源的开发,顾名思义就是资源来源于民间,如何从民间获得资源呢?组织人手收集是工作的第一步,而收集工作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而这一大艰巨的任务,在学区教研员带领组织下,进行了专项的课题研究。课题在各级领导的关注与支持下,已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课题研究过程中,组织教师们走访民间,拜访民间知识渊博的能人异士,或一些年纪大的长辈,从中了解到一些有关当地的民风民俗。并由教师组织学生收集 ,让学生分工进行,比如一部分学生收集民谣,谜语,一部分学生收集戏剧、民间故事,一部分收集风景名胜 、当地名人名言等等,从中获取民间资源。再者借助互联网平台,网络收集有关资源,并创建了新浪博客,把收集到的资料分类保存在博客里。课题经过三个阶段的研究,资源开发取得一定的成绩。已经收集到了几十篇有关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适合学生阅读,是农村孩子阅读资源的一大瑰宝。资源的收集工作还在进行中,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会有满满的收获,借以让民间的传统财富得以传承,而不至于流失。

二、合理利用农村阅读资源

阅读资源开发完之后,就是步入资源的合理利用阶段。而如何才能做到合理利用,而不会让辛苦而来的劳动成果白白浪费呢?

(一)当万事俱备时,就得借助东风。而这东风,就是借助教育各部门的具体实施,让每个学校开设第二课堂。把收集到的阅读资源汇编成书籍,让它成为地方课程的教材。借助这股东风促进阅读资源的合理利用,让民间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而不至于流失。这无疑是一个无上的功德。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潜移默化。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让学生阅读适合年龄的阅读资源。低年级语文教学时,当遇到教学一些儿歌、谜语的课程时,可以穿插教学当地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谜语等适合低年级儿童特点的资源。而中年级语文教学时,可以穿插一些风俗、具有地方特色的童年趣事、风景名胜等资源。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槐乡的孩子》时,讲到孩子是如何采摘槐米的事情时,让孩子阅读收集到的资源《70后的我们》,讲述上一代小时候为了帮父母放牛、割草、斛水、捉鱼的情景,并特意介绍了镰刀与斛桶的样子,具体介绍了怎样割草,怎样斛水,并讲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田间劳作的快乐。也让孩子们了解以前农村生产工具,增加了孩子的知识面。当今社会,不管是农村的孩子还是城市的孩子,都与大自然的接触越发减少。孩子们沉迷于网络世界,失去了与大自然亲自的乐趣。所以这样的穿插教学,不仅丰富了孩子的阅读资源,开阔了孩子的视野,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也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田间劳作的乐趣,从而走进自然,亲自自然。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名人典故、戏剧、名胜古迹等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文化。如教学《藏戏》一文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收集的资源《莆仙戏》,让孩子对比下藏戏与莆仙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了解地方戏剧的特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可以从服饰、脸谱等方面加以对比了解,激发学生对莆仙戏的爱好,从而继承了戏剧这一传统文化。这样根据不同年级,把相应的传统文化贯穿与语文教学课堂,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到我们身边的文化,从而激发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孩子乐于学习,善于探索传统文化,让孩子在阅读中走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也让孩子体验着传统文化带来的无限乐趣,让孩子们不仅能精通古今中外文化知识,还能精通身边的传统文化知识。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条件、环境或许不如城市小学方便完善,但如果我们能善于开发,懂得从农村中,从民间中收集资源,并懂得加以合理利用。那么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将会是孩子们阅读材料的源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将会在孩子们的文化世界里添上精彩的一笔。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行动起来,努力开发农村阅读资源,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们用汗水和智慧凝聚而成的,我们岂能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流失呢?

(篇九)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 

创新意识,导致传统的阅读写作教学弊端重重,效率低,问题多。要转变这种情况,必须要更新观念,开拓思维,提升课堂效率,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阅读兴趣 写作教学

一、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先从阅读抓起

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大家在除了学习外,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材料,促进我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而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可见,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需要先从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抓起。因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试想,没有语言材料的输入,哪里有思想的输出呢?要想提高整体语文水平,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课堂上教师单一讲解阅读材料,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传统课堂上,语文老师总是照本宣科,按照教科书上的答案和详解来念给学生,“满堂灌”或者把成堆的语言材料一股脑的抛给学生,不加以启发引导,不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能按照老师的讲解去理解文章,完全失去了主观能动性,最终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挥空间,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2.阅读训练方法落后,影响了整体的阅读效果。传统的阅读方法中,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而且受应试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讲解文章思路时,往往按照考试题型和要求来分析材料,选择模拟题,甚至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得学生不愿阅读,不想训练,费时多而收效微,从而降低了阅读效率。

针对以上两点,要改善阅读教学效果,首先要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学。在阅读训练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对阅读材料的讲解,不能替代学生的个人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创作背景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论知识和逻辑分析,去解构文章的主旨内涵。教师对文章的解读剖析,只是起个引导的作用,真正的主旨把握,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和思考去发掘,而只有这样得到的阅读收获,才是会令学生终生受益和难忘的。

其次,要采用恰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朗读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式。所以,课堂上可以综合采用朗读、默读、复述和背诵以及默写等多种手段,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想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改变教法和落后的教学手段,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多鼓励,赏识教育,通过启发诱导激励学生去阅读而不是通过批评刺激讽刺挖苦而导致学生兴趣度下降。只有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下,学生才能专注于阅读的内容,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发散思维,提高文章立意

在大量阅读训练和语言材料输入的前提下,要想把文章写好,就要提高文章的立意。什么是立意呢?立意指的是文章的主题,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文章内容的精髓所在;提高文章立意就是要主题新颖、鲜明、动人。所以要想文章立意新颖,那么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性思维,比如逆向思维,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树立新形象,创立新观点,出奇制胜。什么叫逆向思维呢?指的是一种有悖于常理的思维方式,即把思维逆向发散,向着原材料和思路的对立方向开拓,逆向发挥,得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结论,从而收到一种新奇的效果,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有这么个历史故事:有两位妇女为了同一个婴儿争吵起来,她俩都坚持说自己是婴儿的妈妈,最后被士兵带到所罗门王跟前,让他裁决,主持公道。很多人都等着观看所罗门的判决结果。令大家出乎意料的是,所罗门做了一个惊人的裁决,就是当场下令将该婴儿拦腰斩断,截成两半,两个妇女一人一半。这个命令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结果呢,其中一个母亲立刻提出反对,宣布自己放弃争夺权,让另一个妇女把婴儿抱走也不要让孩子死去。显然,我们立刻就可以判断出提出反对的这位妇女就是婴儿的亲妈妈,因为只有亲生妈妈才会那么心疼自己的骨肉。显然,在这个故事中,所罗门用的就是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发现了真正的母亲。可见,关键时刻采用逆向思维,可使枯木逢春,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奇效果。

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使文章立意出奇、出新,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比如,我们都知道这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马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讲的是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伯乐的赏识,慧眼识才,即使你再有才,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空有一身抱负,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不注重人才、埋没人才的现实情况,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落寞心情。在当时是抨击社会现实,起到了针砭时弊的作用。然而世易时移,时代改变了,我们今天再拿到这篇文章,读到这句话,是否可以采取反向思维呢?今天我们的社会现实是人才至上,企业重视人才,强调高素质人才,可是实际问题呢?反而不是缺少伯乐了,而是人才的稀缺。也就是说现如今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啦!因此,社会的主旋律和基调应该是:“首先要做马,其次要做一匹千里马”。换句话说,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只要你是真正的人才,即使遇不到伯乐,你也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撑起自己的一片蓝天!这就是采用了逆向思维,所以文章有了活力,读起来让人感觉焕然一新。再如,我们都知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出自宋朝,周敦颐《爱莲说》)。此语一出,莲花就成了君子的象征和代名词。然而,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试想,假若没有来自于莲花根下淤泥的滋养,哪来亭亭玉立的莲花枝干,碧绿清脆的莲花叶子和娇艳可爱的片片花朵?而当莲花吸收完淤泥中的营养,冒出水面,虽是娇艳可爱,可是却毫不念及淤泥的恩情,反而嫌恶淤泥的污浊,这难道不是忘恩负义、知恩不报、自私自利的表现吗?从这个角度讲,莲非君子,实为小人。这就是逆向思维,即发散性思维。在掌握事物规律的基础上,恰当运用发散思维会起到出其不意的写作效果。

(篇十)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 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 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放飞蜻蜓》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 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 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 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 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 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 解。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篇十一)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研究之我见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活动。阅读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十分广泛。它可以增长见识,积累知识;它可以提高表达和鉴赏能力;它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开启心智……所有这些的实现,都离不开阅读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应遵循的原理以及应注意的事项,同仁的文章中已讲的很多了。这里我结合语文教学三维目标,谈谈自己对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解。

  一、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应先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由浅入深、逐步推进。

时下,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碰到阅读题绕道走,或者胡乱应付,试卷上阅读的分值自然少得可怜。试卷中阅读题的难度不会降低,而阅读能力的提升又非一朝一夕,这让语文教师十分头疼。我想,设计阅读教学目标,首先要照顾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做事的成功的前提。我们不妨先找些有趣的,简短的,浅显的文章满足学生的爱好,设计些容易的目标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再利用其争强好胜的性格逐步加深目标要求,最终让其能游刃有余的进行阅读。在这过程中切忌强行命令,也一定要稳住进度,把握好速度,因为欲速则不达。只有学生有阅读兴趣,才会有深入研讨的欲望,我们的教学目标设计才能产生效用。

二、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应以阅读方法技巧为前提。

教学中时常碰到这样现象,学生读文章有兴趣,可读完后一问三不知。原因在于阅读方法技巧没有掌握。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讲的就是掌握规律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把文章分类,然后告知学生各类常考题型以及阅读技巧,答题步骤。在此前提下,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使学生把方法技巧熟知于心。有步骤的,成功的,全面的,深刻的对文章进行解读,我们的阅读教学目标设计才是有效的。

三、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应注重引导学生陶冶情操。

一千个读者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性化解读已成为一种风尚,文坛许多辩论亦能说明,所谓见仁见智。于是,有人把浅薄的认识当成深刻;有人把偏颇的理解当成普遍;有人把偶然突发当成必然、、、、、、也难怪学生会对某些参考答案不解。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少,认识上不深刻全面,他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难免偏颇、激进、局限。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引导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找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这样才能深入理解作者情感,才能理解抒情的深意。设身处境,换位思考可以让人接受并认可不同思想,所谓的求同存异吧。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通过对比几种不同的价值体现,学生就容易接受并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也更容易树立远大的目标,高尚的追求。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应该注意知识的迁移性。

教是为了不教,学以拿来致用。阅读教学目标所学知识不应该只是拿来应付考试,更应该设计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当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能以敏锐的目光发现问题,能以理智的态度解决问题,能以宽容心里原谅别人,能高瞻远瞩引导潮流,能冷静深入分析时局、、、、、、当我们的学生用自己当年所学圆满解决问题后,又毫不犹豫的把这些知识传承下去时,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成功领域又扩大了无限。

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不过强调了些文体知识,考察了些做题技巧,体验了些不同情感等具体的知识。如果我们能合理有效的运用以上注意事项,我们的收获远不止这些。我们的小语文也就变成了大语文。如能变成现实,这将是我们语文人最大的幸福,最大的自豪。

(篇十二)

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

溢河小学 杨艳坤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体验,要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动情。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内涵,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入、不断地超越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准确而灵慧地与文本对话,才能有品位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因此我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呢?通过本学期不断学习、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潜心钻研教材,解读文本。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一语道尽了庐山面目的神秘多姿,看似朴素的诗句却蕴藏了极其深刻的辩证主义哲理,这一哲理同样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庐山神秘多姿,从每个角度与侧面看都不一样,对一篇文本来说,也是“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文本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静下心来研读文本、体验文本、感悟文本、解读文本。纠正以前的浅尝辄止,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逐步提升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的能力。其次,加深对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和对字、词、句的理解,思考酝酿字、词、句和每段蕴含的深意,教学设计体现作者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良苦用心。由于在教学设计时对文本解读深思熟虑,在课堂上就显得游刃有余,顺利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个更加自由、广袤的空间,所有美好的愿望逐步实现。体现了教学的深度、厚度和广度。当学生在阅读中“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提高课堂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白鹅》和《猫》这两篇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想象白鹅和猫的叫声、动作,一边读课文,一边表演。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这时,我趁热打铁说愿意把这段背下来吗?孩子们手舞足蹈,背得开心极了。当你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玩得开心极了,你会幸福无比,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达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境界。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小学生除了学好教材以外,再阅读一些其他书籍,既可以丰富词语,又可以广泛的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读写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我组织了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有利于促进课外阅读深入持久地开展。如: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看谁读的书多;举行故事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巩固加深对课外读物的理解;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谈体会,谈收获,相互启发;还举行了《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主题班队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检查读书效果。认真总结,鼓励表扬认真阅读的学生,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方法。如“早读制度”、“图书交换制度方法” “一帮一制度方法”等。这样就能有序、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当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并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在学习上也就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定位。

新课标中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创新为主线”的精神核心决定了教师由原来的一重身份变成了多重身份的“共同体”,由原来的课堂主宰,变为课堂教学中的引领者、示范者、组织者、监督者。所以广大教师正在努力地摆正主导与主体的位置,正确地处理好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那种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空间逐渐增多,参与的热情日渐增高,教学效率也日益提高。

总之,在忙碌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反复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在教学中和孩子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师》

(篇十三)

关于阅读教学

1、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2、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3、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4、注重诵读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5、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内容提要: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其对策有:(1)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2)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3)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如某位语文老师在教完《木兰诗》一课时,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古代女子都是缠足的,三寸金莲,走路都很困难。木兰怎么还能够参军打仗?”老师闻说便敷衍了事地说:“噢,那可是书上写的,可能是木兰没有缠足吧。”但这位男生却追根问底:“木兰可是个很听话,很孝顺的孩子啊!怎么会不听父母的话,而不缠足呢?”老师这时可不耐烦了,说:“我们只要学懂这篇课文,至于木兰有没有缠足我们就不必去讨论了。”这位男生说:“可是,老师,这样不就违背事实,不真实了吗?……”这位老师听了,沉不住气了,他以训斥的口吻对学生说:“学习这篇课文,你只要理解木兰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别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写的。你用不着去多想。坐下!”就这样,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学生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由此看来,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也可以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学《变色龙》一课,刚讨论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学生A举手发言:“我觉得警官奥楚蔑洛夫并没有断错案,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老师在对学生A的提问作了肯定和鼓励后问:“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A说:“开始时,小狗一副的可怜相;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了害的感觉。我认为他想嫁祸小狗以获得一笔赔偿费。”这个发言轰动了教室,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探索的好奇心。教师因势发问:“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大家有什么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学生们纷纷搜寻文中相关内容,不久便有多名学生举手。

学生B:“我同意同学A的看法。就如警官奥楚蔑洛夫说的,狗那么小,够不着赫留金。”

学生C:“我也同意。当有人说出是赫留金用烟卷戳狗时,赫留金很凶,还用自己兄弟当宪兵吓唬人。可见他做贼心虚。”

学生D:“我认为,虽然事情的真相是赫留金不对,但奥楚蔑洛夫根本不曾以真相为依据来断案。所以,谈不上有没有断错案。”……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断案的依据始终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实,足见其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变支配者为引路人,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放下身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平等互助的气氛中与学生研究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的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多元解读才得以真正开展。

二、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可在处理教材上见功夫。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文本多元解读可从以下“五点”进行切入:

1、抓住文本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又如教学《我的第一本书》,在学生自读文本尽情触摸文本后,教师问:你了解到哪些内容?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社会黑暗;有的说:我了解到了友情的珍贵;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父爱;有的说:我知道了父亲心灵手巧,等等。

2、抓住文本语言。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 如一个算命先生给某局长算命,他说:“你的这个位子会坐牢。”这句话,就具有多义性:一理解为你这个位子会坐得很牢固;另一理解为你在这个位子上会进牢监的。所以,在对有些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语言进行品味揣磨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我的第一本书》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教育,父亲的希望,友情的重要,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还有《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也是多样的: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们都是美丽的、品质高尚的孩子等等。

3、抓住文本主旨。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又如《白兔和月亮》寓意可多达五六种:(1)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2)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强求;(3)拥有财富,不能产生患得患失之感;(4)做任何事要量力而行。

4、抓住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性的思考争鸣。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难道不可能出于难言的隐衷?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又如鲁迅散文《风筝》,文中的鲁迅是个爱护弟弟的严兄,又是一个严于自省的、做事一丝不苟、知错必改的人,同时小时候在管教弟弟时行为又是十分粗暴的人。

5、补充文本“空白”。“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也变得空灵和鲜活。

一、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任何事情,物极必反。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也不是绝对地学生化,更不是普遍化、随意化。无论怎么“多元”总有一个界限。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总还是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彼此在某些细节上难免会有些差别,而在基本性格上还是那个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堂吉诃德。正如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指出的,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因此,“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首先,多元解读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钱梦龙老师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如某位教师教鲁迅《社戏》时,要求学生品读“归航偷豆”情节部分,有个学生说:“‘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得很形象,它把小伙伴们的野性和饥饿感写出来了。”这位教师听了,并没有人云亦云,盲目表扬肯定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品味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真正内涵。教师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从‘任凭’‘围’‘撮’等词可看出。”教师问:“‘撮’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看文下注解,齐答:“撮,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教师追问:“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用手指捏取东西的?在饥饿的情况下会这样吗?”学生恍然大悟:“哦,一定是豆太烫手了。”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领略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准确美。

其次,多元解读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某位教师上寓言《白兔和月亮》,在探讨寓意时,有位学生认为白兔得月后,有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是因为它独自拥有了月亮,因此,我们有什么东西也不能独自专有,应与朋友共享,还举了例子,如金钱、爱情等。引起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该教师马上因势利导,他说:“世上有很多东西可以与他人共享的,如友情、欢乐、书籍、自己劳动成果等等,但也有个例是不能与他人分享的,特别是爱情等,爱情不同于友情,它是自私的,等同学们长大后便会体验到的。”教师廖廖数语,让学生懂得了爱情与友情的不同,避免了学生陷入误区。

“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我们应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我们期待着,在学生阅读的枝头上缀满富有个性的花朵,鲜艳夺目。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13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7974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