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2018年最新学习十九大心得体会原创13篇

时间:2019-05-14 09:49:58 网站:公文素材库

我们在十九大学习中有哪些心得体会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2018年最新学习十九大心得体会原创13篇,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

篇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传播感染力创造着殊途同归的文化体系,体育文化目前已经成为国际最通行的文化符号之一,在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的征途上,需要进一步弘扬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传播。

一是要进一步强调引领作用,推动融合发展。要进一步强化体育文化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进“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没有体育文化的体育事业是不能长久发展的。要充分认识体育文化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动体育文化与经济、健康、旅游、科技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要进一步强调挖掘内涵,凝聚体育精神。要进一步落实体育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通知》,重点对各运动项目文化内涵、历史文化、项目礼仪、项目荣耀等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树立运动项目和运动队积极正面的社会形象;要充分把握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尊重体育文化发展规律,从可视化、载体化、故事化、数字化、产业化、生活化六方面着力创新和建设体育文化;积极开展体育志愿者服务,积极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大力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整理研究、推广传承和创新工作,全力推动体育文化发展。

三是要进一步强调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要主动开展针对青少年的运动项目文化教育和推广工作,扩大运动项目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要以青少年运动为主体,建立健全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力支持体育文化发展;要完善体育培训和理论创新,让各个项目各个领域都有一批体育人才,最终在全社会形成完备的体系,形成稳定的文化传承。

四是要进一步强调讲好故事,加强对外交流。体育文化是体育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在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必须赋予体育文化新的意义和地位,不断拓宽公共服务文化领域,讲好中国体育故事,积极推动中国体育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体育声音。通过举办比赛和交流活动,加强体育文化交流,发挥体育在超越时空、跨越国别增进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理解、深化友谊方面的独特作用。

篇二

中国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努力奋斗,目前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前所未有得到提升,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正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也是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贡献中国智慧的时代。进入新时代这是我们党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出新的重大政治判断,这一判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根本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要矛盾是时代变革的基本动力和显著标识,也是时代划分的根本尺度。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求”与“供给”侧两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需求”侧来看,到2020年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不仅更加广泛,而且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质的要求。人民的需求不仅要吃饱穿暖,更要吃好穿好行好住好,而且还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从“供给”侧的社会生产这一方面来看,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很多方面都进入了世界前列,科技实力、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目前社会生产的主要问题已不是落后的问题,更加突出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极不平凡的五年,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上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我国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国际国内这些复杂的环境变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加大改革力度和强度,进行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五年来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方位、开创性的伟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新时代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新时代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标志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时代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具有重大标志性意义: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实践和时代特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断发展和崛起,从解决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再到不久将来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如今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的局面,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在世界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逐步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日益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进步,拓展了从落后发展到实现现代化的新途径,吸引着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多的选择项,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问题的解决作出了更大贡献。

篇三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务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认识和确定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点,有助于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把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的局面。

在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都是不断变化的。如,鸦片战争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殖民主义是压在我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所以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中华民族几乎到了亡国灭族的紧要关头,全国各族团结一心,国共两党一致对外抗日,所以,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演化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华民族反侵略之前的矛盾。新中国成立后,面临一穷二白的局面,积极休养生息,加强战后恢复,1958年,党的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应该说,当时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实施五年计划,使我国国力得到较大提升,使老百姓的生活有一定的起色。只是,不久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便转向了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社会主要矛盾定性为人民内部的矛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1978年,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领导人,对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重新将我国工作带入正轨。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重要政治论断,“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所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式基于这一科学判断,将全国各族人民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综合国力和老百姓生活等各方面均有了长足的进步。之后历届党代会对主要矛盾的表述都沿用了这个提法。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指向,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的要求。这个矛盾的论述,我认为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相对于物资文化需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更加丰富,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关怀。我国当前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不少大城市人均GDP也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应该说随着改革开发的红利释放,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变化下,人民的需求发生变化也就很容易理解了。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面,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我国人民经济富起来的目标已经达到,那么现在老百姓的追求就更加多元化了,上升到更高层次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文化生活方面,更包括了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社会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十九大报告第一部分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仍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应该说,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质所决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侧重于量的发展,我们之前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是高质量增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大家共同富裕,侧重于质的发展。解决好这一矛盾,就需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推动结构转型,从不均衡到均衡,从不协调到协调,从不充分到比较全面。从而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篇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养老事业指明了方向。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

当前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社会养老负担沉重、机构养老床位少、养老服务体系资金投入不足等存在问题,加上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老年人多层次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既影响了老年人对于机构养老方式的选择,也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在欠发达地区推行居家养老是当前养老背景下较好的路径选择。建议:

一是建章立制抓落实。建议出台地区特色的居家养老工作相关制度,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规范化、机制化,给基层一线工作者提供政策指导,不至于无章可循;狠抓落实。制订工作目标,细化目标责任,逐级压实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多方解决资金来源。一方面,政府应增加养老事业财政投入,把居家养老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合理分配养老资金,给予居家养老更多的倾斜。另一方面,开拓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居家养老服务产业。政府在其中要发挥主导地位与作用,通过招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有能力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事业。

三、提升服务专业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议。一方面聘请有资质的专业社工,采取岗位社工与项目社工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开展专业培训提升专业服务技能,从政府层面定期对一线养老服务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此外,搭建平台,凝聚合力,通过组建社会工作联合会,优化资源,为居家养老专业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四、加强动态老龄化统计研究。加强老年人统计调查工作,将老年人口情况统计纳入常规年度性统计,定期掌握老年人口变动情况;强化老年人课题研究,分析老龄化动态变化趋势,撰写统计调查分析文章,为政府进行养老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篇五

回望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以切切实实的各方面的发展成效,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数据,老百姓亲身感受到的获得感,我们这一辈人亲眼见证并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国家强盛,是十分难得的“福分”。我们有幸生活于斯,也被赋予新时代幸福的见证者、守望者和实践者的角色。面对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完成好角色定位,担当起历史责任,成为我们当下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做新时代幸福光荣的见证者

我们这一辈人的成长全程经历了党的领导下,“富起来”的三十年,近几年工作中,又亲身感受到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的卓著成效,把干部作风进行了彻底的整治梳理,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现又有幸参与了“强起来”新时代的建设,即将参与见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十九大报告为思想行动纲要,“强起来”的每一步实现过程。

在学习中,我深深感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伟大,莫过于为人民谋幸福;一个历史、一个时代的伟大,莫过于为民族谋复兴;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一定能实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更要以奋斗见证时代的伟大。

二、做新时代幸福坚定的守望者

2017年10月18日,这是一个必将载入史册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浑厚有力,人民在倾听,中国在倾听,世界在倾听:

——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由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由此,“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现代化建设目标有了更好的对接,一幅“美丽中国”的图景借助十九大的东风正在冉冉升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国人所期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还要有“美实力”。

这一刻,我们在倾听梦想花开的声音,在守望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前景!

三、做新时代幸福合格的实践者

新时代已经有了精准的经纬度,新时代的阜沙也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躬行见证了阜沙城乡发展的巨大进步,当地群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越来越强。下个五年阜沙一定会更好,我们信心十足。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理应带头当好这个时代的建设者,立足岗位为新的伟大时代添砖加瓦。身为镇党委书记,更应带领全镇上下以加油干的状态、务实干的姿态,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种好人民满意幸福树。

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这个宏伟目标破浪而行,难免会遇上艰难险阻。正如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当前,我镇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受“三规合一”等政策调控影响,建设用地受限,多个项目无法落地;政策性支出增多,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基础设施配套还需完善,精细化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仍待优化,等等。对此,只有凝聚全镇之力,才能挥桨而前,顺利驶向理想的彼岸。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地区的繁荣,亟需那些能将热情与才华转化为工作成绩的真正实干者。

具体到我们作为实践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好我们手头的每一份工作:

(一)践行新发展理念,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十九大报告已绘制出“美丽中国”的“路线图”,阜沙作为“美丽中国”的一分子,我们必须以优质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绿色生态为重要内涵,以动力模式的转换,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努力把阜沙建设成为现代化宜居精品城镇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美丽后花园。

1.严格落实环保整治。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咬定整治目标,加强宣传引导,强化要素倒逼,严格督查指导,推动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对不守规矩的企业要坚决整治、停顿,确保如期完成整治任务,保护蓝天碧水,建设生态绿城。

2.自觉维护青山绿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农业主动招商上新的突破。大力推进造林绿化、水环境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生态工程,激发自身环境治理能力,建设“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3.提升城乡规划水平。补齐乡镇低下的基础设施短板,建设高水平的乡镇主干道。进一步提高建设品味,围绕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等建设,重点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建设现代化宜居精品城镇。

4.聚焦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充分用好华南家电转型升级示范园用地规模,加快园区实质性建设和项目落地投产。继续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企业股改上市,引导星棚企业改造提升。

5.以供给侧改革指引招商。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坚持质量第一,而非数量第一;坚持效益优先,而非规模优先。引进附加值高、有发展空间的优质企业。

(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人民谋幸福

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要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让百姓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对未来信心百倍。

1.不断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推进上南工业区保障性住房、公办中小学楼舍建设等民生工程,建好阜沙医院中医馆和具有中医药服务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使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在普惠均衡基础上提高民生保障质量。补短板、强弱项,完善镇、村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推进文明镇街、文化强镇创建等工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城镇管理的高水平、常态化、精细化。

3.大力唱响“文明和谐阜沙”的主旋律。坚定文化自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沙田水乡文化特色城镇建设的内涵,继续办好“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善治水平。

(三)践行全面从严治党,让严于律己成为行动自觉,让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能否实现“美丽中国”的图景,首先考验各级党员干部个人的担当,更考验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水平。我们要严格对照十九大对党员干部要求,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好党建,强化与基层群众的沟通联系,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水平。

1.加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继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精心组织全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落实高质量发展党员工作,继续强化人才工作,抓好党建“四化”任务分解落实,强化新一届村级班子建设,夯实基层党建基础。

2.落实选人用人要求。规范干部监督管理,继续推行好绩效考核到个人的经验做法。强化提醒、函询、诫勉和问责处理,严肃处理不作为不担当现象,力促干部作风和行政效能不断提升。

3.巩固“两新”党建工作优势。持续推进两新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坚持党建带群团建设,积极探索非公党建工作创新和升级,谋划建设上南工业园党群活动中心,延伸党建工作链条。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面对新的历史追问,我们唯有以高度的自觉,做一名光荣的见证者、坚定的守望者、合格的实践者来回答。前进路上,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昂扬向上,一步接着一步走,一年接着一年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阜沙力量,为美丽中国谱写阜沙篇章!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更加新的优秀的答卷,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多更好、更实更强!

篇六

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再度成为社会热词。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统计人尤其需要弘扬“工匠精神”,秉持“匠心”,争做“匠人”。

一、做精做细,爱岗敬业

工匠们对精品有着执拗的追求,对专业不断地探索,专注,敬业是工匠们必须具备的品质。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执事敬”,是指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临事要专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统计调查日复一日的跟数据打交道,虽很乏味,但“门道”很深。要做精做细统计,必须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要像钉钉一样,深入认识统计内在规律,打造优质的统计产品和统计服务。统计产品、统计分析等需要专业统计知识、理论知识、语言功底,这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去学习,专业来源于学习,也来源于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统计工作要顺应社会发展新形势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统计部门不仅要提供合格的统计产品,而且要提供优质的统计产品,以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改革创新,勇于突破

“工匠精神”强调执着、专注,体现了对产品的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但绝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匠气”,它包含了追求突破,追求改革的创新内蕴。当前统计系统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统计调查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牢牢把握前所未有的机遇,用工匠们敢于探索、敢于突破的精神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难题,以创新的精神把深化统计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在工作中,要打破常规和主观偏见约束,敢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一方面注重工作方法、工作理念以及工作手段的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新成果,推进统计发展和改革创新,刻苦钻研和掌握新技术,提升专业能力,优化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

三、严谨负责,夯实基础

工匠们作风严谨,追求完美,他们关注细节,为提高产品质量,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以求。数据质量是统计调查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关系到决策的准确性和政府的公信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调查数据若差之毫厘,统计结果将谬以千里。抓牢数据质量这条生命线,必须像工匠打磨工艺品一样,对每个环节严格把控,严谨负责,以点带面的做好工作。一是关注细节,夯实基础。在调查时,不能闭门造车,要杜绝“拿来主义”和“经验主义”,每一项数据的取得都要依靠实践,从群众中得来,再服务于群众。只有以工匠的态度对待每次调查,让每一个数据都有据可查,有源可追,接受审核时才会有“底气”。二是严谨负责,做好审核。对待数据审核过程中的遇到的疑问,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找准数据发生差异的原因,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信。要做到思维缜密,不投机取巧,抓细,抓实统计调查的每一个环节,严把数据质量关,将数据的差错降低再降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数出我手有依据、文过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提高统计数据的含金量。

四、深耕细作,脚踏实地

工匠用心做一件事情,这种行为来自内心的热爱,源于灵魂的本真,不图名不为利,只是单纯的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统计工作是平淡的,没有名和利的角逐,属于清水衙门,工作机械、单调、枯燥。但正是在这种平淡与枯燥的工作环境中,无数的统计人坚守在自己平淡而不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心地去走访调研、采集数据、收集报表。当一串串数据、一份份报表做出来的时候,虽然没有物质利益可言,但那就是一种成就感、一种收获的喜悦,劳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快乐。心态决定成败,精神指引方向,要学会从单调枯燥的环境中去发现统计之美,统计中蕴含的社会百态,耐心、专注才能使我们静心,静心才能使我们专注于统计工作,专注于每一个数字的采集,专注于每一张报表的逻辑关系、数据结构的审核,在统计的土地上深耕细作,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统计系统内的新人,我们身边围绕着许多系统内的“老工匠”,我们耳濡目染,受益颇多。但更应看到,“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传承。“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统计人,我们身负着责任和担当,只有存“匠心”,以工匠的求精、严谨、耐心、专注等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并内化为个人的内在素质,才能将工作做出境界,做成精品。我们为之奋斗的统计事业,有“匠人”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孜孜追求,必然能薪火相传,谱写新篇。

篇七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此次大会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作为一名有着19年党龄的党员,再次研读报告,我深受鼓舞,信心倍增,血液里沸腾着自豪感、幸福感、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指出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就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职责,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我不禁为我党所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和勇于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担当精神感到自豪!总书记铿锵有力地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的确,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同时在强军兴军、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新成果。这些成就、这些变化、这些坚定的话语,让我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而感到无比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讲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这段话为国人未来生活描绘了可期许的美好蓝图,字里行间透出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和对老百姓暖暖的贴心承诺。报告中说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炒的定位”,更是让我印象深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时时刻刻关注百姓疾苦,并正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短板,这种接地气的话语无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幸福、暖心。报告中还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庄严承诺将对我国亿万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直接利好,让每一个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的中国人都感到幸福感满满,以上种种,让我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而感到幸福温暖。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委政府联系广大作家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作家的“作家之家”,作家协会在推动文学和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进程中责无旁贷,重任在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党员、作家协会这个专业性机构的工作人员,身上所肩负的沉甸甸的担子和责任。作为基层党员,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报告精神,就要结合工作实际落到实处,以坚强的党性推动业务能力的提升。组织联络部作为为会员作家服务和联系全省团体会员的窗口部门,各项服务工作繁杂琐碎,作为支部的组织委员和部门副主任,我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锤炼党性,增强本领,积极配合支部书记和部门主任,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推进,紧紧围绕“抓党建、促业务”的工作思路,坚持打基础,抓重点、求突破,为服务广大会员作家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作风纪律保障。其二,总书记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让我对如何发挥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普通文学工作者在满足人民群众对包括优秀文学作品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作用,感到压力大、责任大,还需要作更大的努力。下一步,我将结合本职工作,认真研究如何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为会员提供更贴心优质的服务,促进会员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学作品。为推动我省文学繁荣兴盛,改变我省文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贡献自己的一分力。

正如总书记所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余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和孜孜以求,中华民族才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正是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筚路蓝缕,才铸就了每个中国人赖以依靠的共和国强大威严的国力。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火热实践中放飞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篇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月8日以来连续三天听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教学模块四位教授的讲座以及参加羊城创意产业园现场教学,让我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易经·贲卦》中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个人从光着身子来到这个世界到懂得穿衣服,懂得装饰自己,懂得待人礼物和礼义廉耻就是“以文化之”的作用。“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像水和空气一样滋润着每一个人,影响着每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

正是因为有了文化,人才能区别于一般的动物,让人真正成其为人;也正是因为不同的文化才孕育了不同民族的性格。如果不同的种族如果从小都在一种文化背景下成长,受一种文化氛围的熏陶,那么他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法等等就可能完全相同,欧教授在讲座中给我们播放的那个生长在北京的外国小女孩一直强调自己是中国人的视频可以让我们看出文化的强大力量。

正是因为文化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它能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改变一个人的三观,所以美国和西方的一些国家才总是念念不忘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的侵蚀,甚至猖狂地喊出了“欲要灭其种,先灭其文化”的狂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们目前还是存在很多文化不自信的现象。比如说妄自菲薄,总感觉中国的文化不行。上世纪80年代台湾作家柏杨就写出了《丑陋的中国人》,认为中华文化是“酱缸文化”,中国人是酱缸里的“蛆虫”。虽然柏杨先生是抱着“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但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文化真的有如此不堪吗?如果真有如此不堪,那我们的中华文明为什么能不间断地延续至今呢?还有近些年来非常流行的“中国式过马路”等等“中国式”说法也无不透露出我们的妄自菲薄。

还有就是崇洋媚外。在一些国人的心目中,总觉得外国的东西一定是好的,西方的月亮都会比中国的亮。所以一些人热衷于给楼盘、建筑取洋名、给城市取洋绰号。比如有人把杭州称为“东方日内瓦”、“东方苏黎世”,把“冰城”哈尔滨称作“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许多楼盘和建筑取名为“加州水岸”、“曼哈顿广场”等等。电影《阿凡达》热播后,张家界曾经荒唐地想将著名景点“南天一柱”

改名为“哈利路亚山”,后来被网友纷纷指责数典忘祖、崇洋媚外才作罢。从这些生活中存在的诸多表现和现象可以看出,我们不少国人对我们自己文化的自信还是有一些欠缺的。

为什么我们很多国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文化有那么多的不自信呢?我想,这一是跟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综合国力还不够完全强大有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自信也是跟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息息相关的,随着我们国家的日益强盛,相信文化自信的理念一定会越来越深入人心。二是跟我们一段时期不够十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革命文化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氛围营造有关。改革开放之初,虽然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片面追求GDP,一定程度放松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三是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有意无意对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侵蚀有关。打开纱窗的同时蚊子苍蝇也进来了,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侵蚀更是无处不在,如果不认真重视,积极防范,将对我们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心造成严重的打击。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必须要繁荣兴盛,我们13亿中国人民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那么如何提升文化自信呢?我觉得应该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以学促知。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如果我们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对我们的文化不了解、不熟悉、不掌握,又怎么能够谈得上自信呢?因此,我们要从娃娃抓起,让国人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好好学习,真正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他们能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来路,了解我们民族的辉煌和苦难,从而在他们的心中从小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我们现在很欣喜地看到新编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了很大份量的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一项项传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举措和纷纷出台,这些能让青少年们从小受到中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延续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增强他们对五千多年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自信。

二是要以辨促明。真理越辨越明。作为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对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文化进行辨析,进行反思批判。我们要善于从时间的维度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进行辨析,也要敢于从横向的维度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我们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通过辨析、比较,让我们的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真正明白中华文化的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品性,真正了解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多年的缘由,真正领略中华文明的伟大魅力,从而从心底油然而生出对我们中国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是要外化于行。文化自信不但需要我们将中国优秀文化内化于心,更需要外化于行。习近平总书记讲,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近些年来特别是党十八大以后,国家在不忘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文化软实力建设越来越重视,采取了很多措施助力文化自信落地。比如说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规定为法定假日,设立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等等无不彰显出国家的作为。那么我们个人呢?也同样需要将文化自信落实到我们的具体行动中,落实到我们的言行举止中。从而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带动、影响我们的身边人乃至一代一代的人更好地坚定对我们中国优秀文化的自信。

我想,只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牢牢记住并践行“文化自信、你我有责;共同努力、复兴中华。”这句话,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一定能繁荣兴盛,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早日实现!

篇九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党对国有文化企业的领导,关键要抓好领导班子,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企业领导人才。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各种文化组织机构中,由于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等现象的大量存在,致使不少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在自身价值的取向上存在重大偏差:一是行政官员与职业人才相混淆。一方面,按行政级别来选配文化企业领导人,当上了领导人就相当于当上了一定行政级别的官;另一方面,长期片面强调纯业务标准,忽略综合素质的全面衡量,或以是否懂具体业务、专业技术为标准来选拔企业领导干部。二是评价标准与市场绩效相分离。官本位意识在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者中仍然影响颇深。在任期内,业绩均由上级评议,在追求个人业绩的动力驱动下,一些管理者往往比较关注文化的宣传业务,忽视经营业务;过于看重各类评奖评优的得失,以作品是否得奖作为终极目标,以宣传业务是否被评为先进作为最高追求。因此,健全企业领导人员培育机制,创新文化企业职业经理人选拔机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现代文化企业家队伍,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文化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迫切需要。

首先,健全企业领导人员培育机制,要着力提高领导人员的政治素质。一是要把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二是要建立健全企业领导班子学习制度,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最新知识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三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增进领导班子团结。

其次,健全企业领导人员培育机制,要着力提升领导人员的治企能力。能力素质是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体系中的核心素质,因为能力最直接地影响和决定着企业管理人员及其企业的成败。

企业管理人员要具备六种基本能力:一是决策能力。决策能力主要指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目标、方向、计划、规划及措施的选择和决定。尽管决策有轻重缓急之分,但决策的正确与否,不仅决定一项投资、一笔买卖的盈亏,重要的决策还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二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在环境变化万千的市场中可以跳出以往的成功和思考模式,与时俱进。要不断突破自己,并建立一个不断创新的平台,保持与时代以及行业发展同步或走在行业发展的前面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冒险意识,勇于开拓、善于开拓。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管理人员才可以使企业永续经营。三是指挥能力。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能是指挥,指挥能力体现了企业家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指挥得力,调度有方,就要建立一套分工合理、协调配套和精干高效的运转体系,实行有效的人力分配、资源调配、生产组织和商品促销,以期达到最佳的投入产出比例。四是协调能力。协调能力,一定意义上也指企业管理人员的公共关系形象和能力,是处理与沟通顾客关系、股东关系、员工关系和社区关系的能力,包括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关系。五是公关能力。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自己独特的沟通能力和公关意识,利用科学的公关手段提升企业形象,塑造企业的无形资产,得到目标受众愿景的支持并同他们建立密切关系。六是用人能力。企业管理人员的用人能力表现在其是否知人善任,人尽其能,人尽其才;是否有容纳新手和复合型优秀人才的雅量。企业家要善于发掘人才,合理使用人才;要宽以待人、诚以待人;要健全激励和处罚机制,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并以制度管理人、约束人。

第三,健全企业领导人员培育机制,要着力加强领导人员的道德修养。企业家是公众人物,社会关注多、议论多,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很高。企业领导人员要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和职业操守,树立正确的业绩观,求真务实,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克服短期行为,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要平等对待、真诚关心职工群众,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

第四,创新企业领导人员选拔机制,要着力推进经理层职业化建设。经营层是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高素质的企业家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一是我国国有文化企业的经营班子(总经理班子)要逐步由职业经理人组成。经理层人员的选择任用,一方面要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大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聘任的比例。二是要促使文化企业的经理层尽快实现由专业人员管理向职业经理人管理的转变,实现文化产业管理水平与国际惯例相衔接。三是要建立一系列对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如激励机制包括业绩奖励、期权、年薪制度等。

篇十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建国后召开的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明确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由于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紧密相联,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必须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来确定。正如邓小平所言:“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当时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工业化,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但是,由于后来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左”的错误,仍然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结果导致我国中心任务移位,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指导思想的转变,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需求”与“供给”侧的变化。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求”与“供给”侧两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需求”侧来看,人民的温饱问题和总体小康已经实现,到2020年全面小康也将建成。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出现量与质的变化,物质文化需求不仅更加广泛,而且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的需求不仅要吃饱穿暖,更要吃好穿好行好住好,而且还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

从“供给”侧的社会生产这一方面来看,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生产能力很多方面都进入了世界前列,科技实力、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大国和第二大知识产出大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三;科技进步贡献率56.2%。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目前社会生产已不是落后的问题,更加突出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部分中低端产品过剩和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并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比较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等。例如,我国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0%;另一方面,高端行业消费领域供给侧又严重不足,比如集成电路产业大量进口。在消费领域,大量消费者选择出境购物或海淘。世界旅游组织称,2016年中国游客境外旅游消费达到2610亿美元,同比增长12%,成为世界上境外旅游消费最多的游客。国内旅游产品存在单一化,质量欠佳、缺少品牌、创新力不足等问题。

正因为此,党的十九大在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建设仍然是中心任务,但需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在我国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我国的国情没有改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发生变化。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正因为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篇十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要举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再提到了新的高度。**省委第十二届二次全会专门对区域协调发展做出来新的指示,要求要深入研究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由此,河源结合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战略,市委七届三次和四次全会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的城市定位,并提出了实现率先振兴,都市经济是主体,要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形成都市经济引领新态势,要立足长远谋划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产业形态、城市功能,大力吸引农村人口、外地人口等人力资源到中心城区安居择业,不断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力争未来30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面积达350平方公里、人口达300万,成为引领全市发展的“龙头”。

笔者认为,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需要继续通过三大抓手(交通网络建设,产业园区共建、城市扩容提质)来推动城市发展。

抓手一:交通网络建设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的关心支持下,我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特别是随着高铁、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航空和水运的谋划,河源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明显,将成为珠三角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目前我市区域交通规划建设可以总结为“8681”,完全搭建起来后,从交通的区位来讲,和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的城市就融为了一体。加快打通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港口航运为主的外联 " 动脉血管 ",拓展以中心城区与各县城间快速通道、中心城区各功能板块间连接通道为主的内联 " 静脉血管 ",疏通以农村公路为主的循环 " 毛细血管 ",建设通达珠三角、连通周边、覆盖全市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8”即铁路建设项目。河源市目前已建成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两条铁路,正在全力推进8条轨道交通的建设,分别是:赣深客专(预计2020年建成通车)、龙梅龙高铁和龙汕铁路(已纳入国家新修编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广河客专、广赣客专、龙韶铁路、揭梧铁路、惠河城轨。

“6”即机场建设项目。我市是全省为数不多的无机场地级市,近年来,我市抢抓国家和省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目前正在谋划六个机场,分别是中心城区的河源支线机场,以及五个县各规划一个通用机场。

“8”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河源市目前已通车的高速公路有4条,分别是粤赣高速、汕湛高速、河梅高速、大广高速,总里程383公里。正在全力推进8条高速公路建设,分别是:在建的汕昆高速、武深高速、河惠莞高速、东环高速等4条高速公路,总里程373公里;规划的河惠汕高速(含河紫高速)、河惠深高速、梅河韶高速、河源至增城高速等5条高速公路,总里程219公里。全部建成后,河源市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975公里。

“1”即一条东江黄金航道。计划将位于古竹镇的原古竹港打造成为1000吨级的内河港口,推动东江航道按照三级航道通航,大力推进我市水运交通建设。

抓手二:产业园区共建

目标上,以产业园区共建和产业梯度转移作为主攻方向,深圳新一轮对口帮扶河源,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充分发挥大湾区发展战略要地和产业转移承载地作用,加快构建与珠三角城市群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格局,致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高端产业延伸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都市农业发展核心区和休闲旅游业重要承载区,努力把河源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

架构上,聚焦“一区一城六园”建设  做大做强园区产业,所谓“一区一城六园”,“一区”即河源高新区,“一城”即“深圳城”,“六园”即深圳6个帮扶区(新区)对口帮扶河源五县一区的6个产业共建园。将河源高新区作为产业共建、高新技术产业承接的主阵地、主战场,按照市委“高新”引领的要求,积极打造高新区升级版,通过协同6个县区的产业园,抢抓发展机遇,采取“1+N”方式推进园区合作共建工作,通过“一园六区”资源共享、同步建设,构建“深圳总部+河源基地”、“深圳研发+河源孵化”、“深圳创新+河源产业化”等产业合作新模式,每个县区要建设一个大项目,每个园区努力引入一个大项目或培育一个主导产业,各个园区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路,实行错位发展、匹配发展,从而带动河源相关县区加快振兴发展步伐。

机制上,建立深河指挥部、深河公司、河源高新区、河源市有关部门(经信局、商务局)组成的“四位一体”招商机制,多次赴深圳、广州、香港等地参加招商推介会,同时对园区现有产业进行“整理、优化、升级”,确立园区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经济,推进重大龙头项目落地。

规划上,坚持“产城人融合”的理念,系统策划、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合理开发、有序安排产业园区(产业新城)建设工作,并且在打造一流硬环境的同时,重视园区文化氛围、创新机制、公共服务等软环境建设,加强园区与城区在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省、市产业共建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政策,提升服务,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搭建金融支持平台,打造升级版的共建园,有效地提升园区竞争力,助推产业做大做强。

抓手三:城市扩容提质

规划理念上,河源将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空间载体、市场资源等各个领域,实现功能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提升自身在大湾区的战略功能,努力把河源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围绕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实现“一盘棋”推进。

第一、对城市六大片区进行差异化定位,形成“1+6”的都市经济发展战略。“1”就是要以“三江六岸”为抓手,重点打造“三江六岸”生态景观城市功能廊道,构建“三大功能圈、六大主题段”的高端绿色产业集聚带,统筹中心城区六大片区的发展,形成城市建设的魂。“6”是指中心城区的六大片区,将按照“优化老城区、强化新市区、借助东源县城、利用江东新区、挖掘西部资源、提升高新区”的思路,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强化城市功能,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优化老城区,就是要抽疏强根,通过城市更新逐步将老城市居住功能外延,疏解老城区人口密度,强化文化功能,将老城区的文化、历史根基凸显出来;强化新市区,就是要优化完善,通过调整提升城市规划,强化已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要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市政设施和服务配套,健全城市功能布局;借助东源县城,就是将东源县城纳入中心城区统一规划,借助东源县城的用地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增大城市体量、拉大城市框架,通过市县一体化发展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利用江东新区,就是要推进江东新区加速崛起,快速推进起步区建设,同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城,形成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将高铁新城打造为未来河源的门户、窗口;挖掘西部,就是要充分挖掘城市西部优秀的生态旅游资源,打造西部万绿生态旅游产业园区;提升高新区,就是要利用好国家级高新区和我省对口帮扶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产为主、产城融合的示范。

第二、高标准规划建设高铁新城。河源高铁新城规划面积约2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约2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为18万人,城市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枢纽节点、河源市中央商务区、行政服务中心”,将围绕CBD+TOD的规划思路及新加坡邻里中心的建设理念,高标准、高水平谋划高铁新城的规划建设,将其打造为展示现代河源发展的窗口。

第三,实施“百街千巷”综合整治提质工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精神,快速改善和提升城区人居环境,加快补上城市建设民生短板,结合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创建国家文明城市,河源决定从2018-2020年用3年时间因地制宜对中心城区百街千巷实施综合整治工程,以源城区为实施主体,相关单位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坚持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养,着力打造人民满意的示范工程。

主要打造提升的有“示范街巷综合整治”和“普通街巷综合整治”。示范街巷以街巷空间为基础,以社区为核心,在惠民生、补短板、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建筑修缮,功能置换,产业注入,全方位对社区进行综合整治,改造成宜居宜业的和谐社区。实施目标为“打造15分钟生活圈,社区综合治理示范区、文化街巷活化示范区”,原则为“五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活化)。普通街巷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实施“两整(整管线、整标识)、三改(改管网、改排污、改道路)、五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活化)”以实施“百街千巷”工程为主抓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把河源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

篇十二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方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保护的重要论述、中央关于河湖保护的部署要求,**省加快推进河湖生态保护工作。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实际需要,更是治水兴水管水面临的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与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环境空间有限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如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等新时期的治水方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河长制、湖长制的各项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抓,实现河湖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推动全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要坚持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原则。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生态与发展、流域与区域、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全面推进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刚性约束,实施差别化环境政策,发挥环境保护的引领和倒逼作用,大力推动绿色发展。

二要坚持流域统筹、精准治水原则。突出“岭南水乡”特色,统筹山林水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围绕环境质量目标,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以水系和水网为纽带,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将治污、治水、景观和历史人文等相结合,多措并举提高治理实效。

三要坚持河长主导、部门协调原则。依托河长制、湖长制组织体系,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密切配合、协调联动、联防联控,共同推进河湖管理保护。

四要坚持改革创新、智慧管理原则。采取“河长制+”模式,统筹乡村振兴、生态建设、脱贫攻坚等工作,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治水管水能力,以“互联网+河长制”为重要抓手,实现河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创新流域综合管理、河湖自然资源资产权属管理体制,实现河湖精准管护。

五要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原则。依托河长制、湖长制,构建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河湖管理体系,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制度,狠抓责任落实,强化激励问责。以突出水问题为重点,依法公开相关信息,接受公众和社会监督,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治水,引导公众自觉参与治水行动。

篇十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党全面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将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进程发挥重大而深远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如何认识并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即既要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问题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统筹兼顾地解决好对问题解决起影响和制约作用的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这给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确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政策和办法,促进社会矛盾解决,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方法。

一、正确把握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党的十九大新修正的《党章》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原本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再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因素的结合上进行综合思考,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解决方略的精准概括。

正确理解和处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需要正确把握历史阶段没有变与同一历史阶段中不同过程、不同时期变化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只是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矛盾运动的内涵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不足以说明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应该认识到,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从九个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之日,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之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而包括不同过程、不同时期。不同过程、不同时期又具有不同的矛盾特殊性,主要矛盾的主次方面会发生相应转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变化和其中不同过程、不同时期的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如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的话,那么,“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符合上半场的实际,重点解决的是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问题;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的表述符合下半场的实际,重点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的变化,而不是超越这个历史阶段的变化。因此,解决转化后的社会主要矛盾的立脚点,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必须继续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动摇;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任务,仍然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继续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这一时期,阶级斗争作为次要矛盾的从属地位没有变,虽然仍然长期存在并有激化的可能,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它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程度,但更主要的还是要解决凝神聚力谋发展的问题,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正确把握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矛盾主要方面的关系,坚持以新的理念指导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主要矛盾做出的新论断,体现了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的统一,既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根本任务仍然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运动的不同过程,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在发展的目的和内涵方面,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替代原来提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仅包括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而且包括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新要求;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替代原来提的“落后的社会生产”,使发展的重点由物质生产拓展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矛盾双方各自特殊性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从而实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与时俱进和重大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开创性和指导意义。

正确把握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需要找准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这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正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水平的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这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带来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问题,是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的主要根源。发展是动态过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远存在的,但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我们就必须下功夫去解决它。

正确把握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也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思考来谋划。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都是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出的。把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出发点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反应了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

正确把握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更需要更新发展理念。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任务虽然仍是发展,但发展的内涵和重点、理念和方式、环境和条件、水平和要求都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必须更好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实际中,必须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要切实打好扶贫攻坚战,使所有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生活得到改善;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显著改变几亿农民生产生活面貌;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使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富裕起来;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使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洁净水和优美生态环境的渴望逐步得到满足;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显著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生活品质;要较快发展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公平、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需求;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要大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社会公平正义的需求。

三、正确把握和处理社会次要矛盾及其矛盾主要方面的关系,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阶级斗争”的实质是政权斗争。在当前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的情况下,虽然阶级斗争不太可能再像以往那样表现为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血与火的激烈战争对抗,但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却并未远离,它正在以其它形式无时无刻不再威胁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安全。如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大搞和平演变和各种颠覆渗透破坏活动;“xx”势力、极端民族势力、“民运”势力居心叵测,妄图分裂国家、分裂民族,推翻党的领导;党内腐败现象屡禁不绝,严重侵蚀党的肌体,威胁党执政的“合法性”;各类黑恶势力、暴恐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和违法犯罪行为高发频发,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正常秩序,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唯经济论,而忽视政治上阶级斗争的存在。

“阶级斗争”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与阴谋颠覆、破坏政权的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之间的斗争。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解决当前的阶级斗争问题,除了敢于亮剑、针锋相对的斗争外,最关键还是要打铁还需自身硬。因为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内因起决定作用,只要我们党自身能稳如磐石,就自然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因此,笔者认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才是决定阶级斗争最终走向和结果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

一是要坚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切实强化“四个意识”培养,使全党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坚持党章意识教育和培养,用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约束全党、用党章规范全体党员的一言一行,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坚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使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要要强化全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要坚持加强党性修养,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

二是要坚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要加强主题教育和宣传培训活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学、系统学、深入学,切实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要加大理论研究工作力度,充分运用各种各种主流理论平台,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力度,不断推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帮助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更好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是要坚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要坚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把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的政治定位,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要坚持和规范“三会一课”制度,不断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的创新,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和边缘化的问题;要探索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在党内参与事务、监督干部、反映意见的渠道;要坚持党员标准,注重从产业新兴群体和新型组织中发展党员,扩大党的覆盖面;要增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

四是要坚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标准选好干部,增强干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注重发现储备和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统筹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建立千山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把更多人才凝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

五是要坚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以上率下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彻底清除党内存在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持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健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要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和问责,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自觉保持好痛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六是要坚持加强反腐败斗争。党反腐败的决心和成效,事关党能否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要继续强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败机制建设,巩固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要着力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健全完善巡察制度,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力度;要坚决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健全打击缉拿机制,采取扎实有力的措施,净化党的机体。

七是要坚持加强监督体系建设。要坚持整合党内监督、国家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手段,增强监督合力;要坚持综合发挥组织监督、民主监督、统计监督机制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要坚持要坚持深化政治巡视体制、监察体制、审计体制、统计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监督网络,强化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八是要坚持增强执政本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全体党员要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需要,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行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自觉克服本领恐慌、本领不足的危机,切实担负起党交给的历史重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年最新学习十九大心得体会原创13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0037.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