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关于社会学视角下的内蒙古人口迁移问题论文

时间:2019-05-14 09:53:59 网站:公文素材库

关于社会学视角下的内蒙古人口迁移问题论文应该怎么写?你是不是在为这个问题而烦恼?不要急,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范文模板,有需要的小伙伴千万不要错过,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走西口”运动,加强了内蒙古西部人口的积聚效应,带动了当地商业和农垦业的发展,加快了边地的开发和边疆重镇的崛起,而且改变了内蒙古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历史上,山西民众的每次迁徙都把三晋文化带到迁入地,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大大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传播与民族的融合,促使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发生演变,促进了语言戏剧的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从而有力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人口迁移 走西口 对迁入地带来的影响 

一、晋西北的自然社会环境与晋西北走西口移民运动 

(一)晋西北的自然社会环境 

晋西北主要是指山西西北边陲,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又在黄河入晋的交汇处,西北隔黄河分别与陕西府谷县、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相邻。晋西北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区,地势起伏不平,沟壑纵横,地貌以梁峁为主,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严重虽然处在黄河入晋的交汇处,但由于地势落差太大,技术落后,历来对黄河水的利用极其有限。从所处的气候来看,晋西北处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区,温差大,降水量少,无霜期短,根据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对天气状况的统计,这里平均年降水量425毫米,而且常伴有自然灾害的出现,其中以旱灾最为严重,有十年九旱的说法。晋西北的粮食主要以抗旱耐寒的糜子、莜麦、大豆为主。 

(二)内蒙古自治区南部的地理生态环境 

内蒙古南部土默特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的过渡带,地势平坦,水草丰美,亦农亦牧,历史上是多民族活动的地方。土默特地区地形北高南低,北面是大青山山地,南面是土默特平原。四季分明,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达869.7亿立方米。 

土默川原名丰州滩,明阿勒坦汗俺达率领土默特部驻牧后才变更的。从俺达于明朝嘉靖八年前后在丰州突起,到土默特部于明朝崇祯五年臣服于满清,这一百年里先是双方交战,后是互相戎备,再到互市,蒙汉交流虽时松时紧,但交流总趋势没有改变。尤其是俺达接收顺义王的封号,也极大的促进了蒙汉的融合。 

(三)清代以来晋西北的走西口移民运动 

“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山西旧谣有:“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二、晋西北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一)走西口初期艰难的历史 

晋西北地区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在清朝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灾害达二百多起,其中最长的一次旱灾长达十年,一方水土不足以养活一方人,所以贫穷的晋北人开始走西口淘金。河曲境内丁姓的村庄有十二个,分别是麻地沟、火山、石偏梁、小五村等,总计720户,3000多口人。河曲12村丁氏在内蒙各地居住形成的自然村有丁家营、丁家窑、丁家河头等,约有3000余户,超过万口人。根据丁氏族谱记载,丁氏原居住在山西太原府茹越村,乾隆四年,丁氏出现家无隔夜粮的赤贫状况,始迁祖丁聚会、丁万元、丁开启祖孙三代为了温饱、扶老携幼、背井离乡走西口,一路乞讨要饭走西口,来到托克托,刚来为蒙人打长工、放羊。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老祖宗学会了挖井取水,各种瓜菜一应俱全,县城街上的瓜菜担子,十有八九是丁姓的。 

河曲丁氏家族的走西口移民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山西人走西口,首先遇到的是土匪,土匪半路要抢劫他们,从所以好多人葬身在沙漠里面沙蒿里头,被抢被劫;还有就是被冻死、饿死的,因为北方草地气候寒冷,它不像中原地带,不像山西口里那样暖和,遇到暴风雪,道路不通,在沙漠里迷失了方向。他们走西口就是搭着命在走西口。 

第二“走西口”虽仅三个字,却活化为一个文化符号,衍生出一段传奇,缔造出一部名闻天下的移民史。“走西口”的这个过程,的确称得上是一部大传奇,虽然其中不乏血泪和辛酸,但总有一种精神不会磨灭,是传奇中一个个勇往直前的灵魂散发着永恒的光彩。 

第三丁氏家族只是走西口大军中的一员,丁氏家族的艰苦奋斗、坚忍不拔也是早期走西口移民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自然资源分配的影响 

内蒙古的半农半牧地区,移民与本地人关系实际上是与族群关系、农牧关系彼此重合。原有居民与当地的土地资源状况、传统经济活动、文化宗教传统等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而山西大量移民的迁入会发生资源分配等方面的竞争,形成“本地人―移民”这样一组矛盾;但内蒙古地区的本地居民基本上是蒙古族,而移民多为汉族,他们之间存在着族群文化方面的差异,这样就出现了“蒙古族―汉族”这样第二组矛盾;本地蒙古族传统的经济活动是畜牧业,而移民多为农民,由于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同,也会出现一定的矛盾,即第三组“牧民―农民”矛盾。 

通过对赤峰同学的访谈也充分说明了这种情况,大量移民的 ,导致土地、草场、水源等占有量的下降;本地为蒙古族传统居住区,蒙古族的语言、宗教以及一整套的生活习俗与汉族很不一样,文化隔阂与宗教认同感的不同很容易造成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距离甚至冲突;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族群,它的传统经济活动是畜牧业,而汉族的传统经济活动是集约型农业,农民为了发展农业,需要开垦草地来增加耕地,,移民的开垦导致草原面积越来越小,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甚至威胁了畜牧业的生存和发展,牧民要发展畜牧业就必须发展畜牧业保护牧场,这就导致了牧业与农业的冲突,形成牧民与农民在资源利用和竞争方面的冲突。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社会学视角下的内蒙古人口迁移问题论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042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