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怎么写?许多小伙伴是否在为这个问题而烦恼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带来了2018年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大全,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
篇一
内容摘要:当前家园合作是学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学前教育改革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园里把知道家庭教育,强化“家园合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增强家庭与幼儿园的联系,本文根据了家园合作的意义,家园合作的目的,家园合作的具体方式和家园合作的新思路进行张开论述。通过以上几种方式进行家园合作,能有效地密切家园之间的联系,增强家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保证幼教工作质量不断提高。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地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做到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意义 合作方式 新思路
家园合作是当今教育的趋势,倒退十年幼儿教育就是吃的饱穿得暖,家长们也不太重视孩子的,智力、体能、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造成很多孩子的天赋没有被开发,也让很多孩子失去了与自己的爱好相互交流的机会。而现在家长们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式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家长们不管孩子们是喜欢或不喜欢,只要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要会,这样攀比的心理让孩子的压力之大,那么怎么样帮助家长们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实行家园共育,老师要和家长共同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家长要帮助老师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老师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愉快的发展。
一、家园合作的意义
根据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就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
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在家园合作中,幼儿园应处于主导地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所说:“学校应当领导家庭。”这是因为幼儿园是专业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幼儿园理应比家庭更能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和目的性。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目的在于: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幼儿,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这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但以往由于我们认识上存在偏差,把“教育家长“作为家长工作的目的,常常出现教师教育家长、埋怨家长、指责家长的现象。随着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甚至超前于教师,家长已不再满足于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转,使家园配合出现裂痕,这种裂痕的出现迫使教师反思当前家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起了做家长工作的新观念,建立与家长的新型关系,变教育家长的单向活动为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商量教育幼儿方法的平等的双向活动,这种平等关系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发挥了家长的能动作用,主动与教师沟通、配合对幼儿实施教育。了解教育目标、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
通过实践,教师认识到要使家园配合一致,就必须使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目标,并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使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有效的促进幼儿发展。
二、家园合作几种常用方式
在长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家园合作我们应把握以下几点:(1)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一方面幼儿园视家长为促进其孩子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合作者,保证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认真考虑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发动家长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并对家长的教养方式和与幼儿园合作的方法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家长要向幼儿园提出自己对教育孩子的看法,对幼儿园为孩子提供的一切作反应。(2)家园合作要考虑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需求,但家园合作围绕的核心是儿童,他们是幼儿园和家庭服务的共同对象,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家园合作追求的最终目标。(3)家园合作需要合作双方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它包括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责任感、对幼儿园乃至整个教育的信任与支持,
为了更好的发挥家园合作的实效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方式:
1.设立“家长开放日”。我园根据幼儿园的工作进程或阶段性成果展示,不定期的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有:进入班级听课,检查幼儿饮食卫生情况,参加幼儿观看幼儿的文艺表演,参加幼儿家庭趣味运动会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了解幼儿受教育的情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如我园在幼儿素质教育实验中,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了配合我县素质教领导和教育工作者都来我园参观,我们借此向全园的幼儿家长开放。家长参观后很受鼓舞,育经验交流会的召开,我园举办了全县氛围内的“幼儿素质教育成果展示会”,各级配合幼儿园工作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又如不少家长总是担心自己的子女在幼儿园吃不饱、吃不好,影响生长发育。而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目睹了幼儿的伙食安排、幼儿的进餐情况及教师照顾幼儿进餐的程序后,将担心变成了放心。
2.设立“家长接待日”。我园每月设立一次“家长接待日”,家长接待日活动每月举行一次,时间定为25号。由园长和教师代表组成接待小组负责对家长的接待工作。接待组成员主要听取家长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反应,征求意见或建议,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以达到相互配合。改进工作的目的。
具体活动安排:晨间活动——各活动区开放,重点指导美工区,投放橡皮泥、泥工板,供小朋友们制作海底世界;投放裁好的蜡光纸供小朋友剪小鱼、螃蟹、章鱼等,培养孩子们想象和动手能力。早操活动——幼儿能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活动。户外活动——《喜洋洋战胜灰太狼》:练习跳过障碍物走、跑,提高动作的灵敏性;积极参与游戏活动,遵守游戏规则;培养勇敢精神和同伴间合作能力。——小朋友们在有限的时间和场所内自己活动,可以玩活动区里的自创玩具,也可以玩滑梯。盥洗加餐活动——小朋友能认真打肥皂洗手,愉快安静的吃水果。午餐——要求孩子能够安静有秩序的自选饭菜,不挑食,不剩饭,安静进餐,饭后自觉漱口擦嘴。整整一上午,小朋友和老师、爸爸妈妈在一起,惬意的享受着快乐无比的亲子时光,收获了一大筐的幸福和快乐!由园长和教师代表组成接待小组负责对家长的接待工作。接待组成员主要听取家长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反应,征求意见或建议,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以达到相互配合。改进工作的目的。
3.开展家长咨询活动。我园根据家长在教育幼儿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却不知如何解决这一情况,由园长保健医生、有经验的教师联合聘请来的幼儿教育专家组成解答小组。定期为家长解答教育幼儿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咨询活动使幼儿家长掌握了正确、科学的教育幼儿的方法,深受家长的欢迎。近日,崇福幼儿园小班组为协助家长教育好孩子,特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咨询日”活动,就家长在日常教育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了筹备这次活动,该组教师进行了精心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向家长宣传活动的目的,发放调查表征求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根据家长们在日常中碰到的难题,教师们为增加内功而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活动咨询日一早,小班组的教师们在操场上拉好横幅、摆好桌椅,等候着家长们来咨询。由于这样的活动是第一次,所以很多家长对于前来咨询还是不太好意思。7:45时,终于有一位爷爷就自己孙子的问题前来咨询了,他这一开头,后面的一大批家长就紧跟着过来了,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每位班主任都在认真地和家长探讨教育问题,很多家长也趁机和旁边的家长聊了起来,各自交流一下自己的育儿心得。此活动该组老师初步的设想是每月举行一次,活动第一次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对老师们鼓舞是非常大的。既然这样的活动深受家长的喜爱,而活动本身对家长的帮助也是真正体现了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更加坚定了大家将活动继续进行下去的决心。
4.开张面向全园家长的宣传教育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家长的教育质量,我园不定期地开展一些面向家长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家庭教育知识竞赛,或将家庭教育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编成小品,表演给家长看,然后让家长进行座谈讨论,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科学的育儿观。此外,我园还开展了经验交流、专项展览、家园联系等活动,为提高家教质量,促进家园配合起到了良好的作用。4月27日下午,大丰幼儿园组织召开了家长座谈会。会上,幼儿园将2012年教育部新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宣传重点。蒉园长介绍了《指南》实施的背景、目标和功能、内容和结构及《指南》实施的原则,并结合早上的亲子游戏和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等实例,分析了《指南》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提出的目标及教育建议,使家长了解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学习发展目标,建立合理期望,帮助家长理解孩子们如何在生活中,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针对当今幼儿教育“小学化”日趋严重的现象,将“小学化”可能产生的各种危害一一告知,引领家长走出学前教育的误区。通过本次宣传活动,帮助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加强了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实现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和谐发展。
5.活化多种联系方式。一是设立“家长信箱”,常年挂在幼儿园的门旁,家长可随时将意见、要求、建议等投入箱内。我园设专人负责按时开箱,并把家长提出的意见、要求或建议,在园委会和家长委员会上进行认真研究,并把研究的结果在家长会上反馈给家长,有效地调动了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积极性。二是各班设立“家园联系园地”和“家园联系本”。利用文字的形式将近期内幼儿在园或在家的表现记录下来,便于家园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有效的对幼儿进行教育。三是随时联系,各班都有专人负责与家长取得联系,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时机沟通情况:一般是早晨了解儿童在家的情况,傍晚向家长反映儿童在园的情况。这种联系虽然时间很短,但能起到及时沟通信息,达到协调教育的目的。
6.适时进行家访。家访主要是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进行。主要是探望生病的儿童或需要特别关爱、教育的儿童。佳妮小朋友近段时间经常和苏琦栋小朋友呆在一起,本来很乖的他变的得上课不专心听讲,午睡时两个人凑在一起讲悄悄话。考虑到她爸爸妈妈工作较忙,我们就电话联系了她的妈妈老师:朱佳妮的妈妈,你好!近段时间,你家朱佳妮小朋友经常同苏琦栋小朋友在一起玩,无论干什么,她们两人总喜欢粘在一起,现在,朱佳妮小朋友上课时比以前少认真了许多,总是乘我们老师不注意偷偷地同苏琦栋讲话,午睡时也是如此加。老师,你好!我们最近比较忙,感谢你们与我们及时沟通让我们了们与我们及时沟通让我们了解了他在学校的情况,我们会与他沟通了解情况,同时我们也会进行适当的教育。通过这次的电访及我们对佳妮小朋友的家访,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佳妮小朋友在上课时能认真听讲,午睡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善,现在朱佳妮小朋又成为了原来班上那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对其家庭情况、家庭环境进行了解,协助家长解决儿童保健或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家园合作的新思路探索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园合作的必要性,但教师和家长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家园合作,还存在很疑惑,现在就家园合作的新思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树立主体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家园合作的出发点是获得家长的配合,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实现双方共育,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在一切实践开展之前,双方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家长要摒弃“教育孩子仅是幼儿园的事”的观念,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应该经常补充育儿知识,经常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并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作为教师,也不应有主要依靠自己完成保教的任务,应该充分和家长合作,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孩子,使幼儿教育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
2.家长要督促幼儿巩固在幼儿园所学幼儿在幼儿园所受的教育,家长要注意帮助其巩固下来。一方面,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各种好的行为和习惯,家长要注意帮助其保持,在家里也要不断得到练习和巩固。如幼儿园要求孩子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要尊敬老师、团结小朋友、待人要有礼貌等,家长要注意配合、严格要求,只有这样,幼儿园教育才有成效,也有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另一方面,家长要经常与幼儿沟通交流,多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如问问孩子认识了哪些新朋友、教师今天讲了什么、玩了什么游戏、学了哪些新知识等,也培养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对于孩子的进步要及时予以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3.幼儿园多开展活动,家长积极参与。组织家长多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是家园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开展一些亲子活动、家长表扬栏、家长志愿者活动等。这样一来,家长可以更深入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可以学到很多科学的育儿知识,也可以了解幼儿园的发展规划、近期工作计划、教学目标等。同时,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建议,共同做好家园菜育。而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活动可以让他们不断反思自身不足,从面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家园合作是双向的,双方都要树立主体意识,经常沟通和交流,共同分享教育成果。通过家园共育,家长真切看到了自己的付出促进了幼儿素质的提高,参与热情必然增加,而且也学习了很多科学幼儿知识,有助于巩固幼儿在园所学。对于教师而言,正是有了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他们的工作才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和良好资源。双方要互相适应,只有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统一,才真正为幼儿创造了健康的成长环境。家园沟通、目标一致、协同对幼儿进行教育,营造了一个家园共同关心幼儿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正如有位家长所说:“一个孩子身后一定站着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和一个尽心尽力的好家长。”强家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保证幼教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逸慧,《家长学校――家园教育同步的桥梁》,《幼儿教育》,2012年7月第11版 。
2. 胡灵,《bbs与家园互动》,《幼儿教育》,2011年7月第2版。
3.邹艳娜,唐慧,梁淑贞,王慧,《关于“家园沟通”的调查与思考》,《学前教育研究》,2014年6月第2版。
4. 王娟,《家园合作新视角》,《幼儿教育》,2012年10月第8版。
5. 许舒敏,《换个角度看家园合作——浅谈家长的主动参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5版。
6. 周若冰,《家园合作共育新模式的探索》,《学前教育研究》,2012年9月第12期。
篇二
幼儿遵守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
内容摘要:幼儿期是儿童规则意识萌发和规则行为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本文根据家庭、学校教育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力求引导幼儿提升自己的规则意识,养成一定的规则行为,从而为他们真正从事自主活动提供保障。
关键词:规则意识的意义 现存问题 具体方法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中规则意识是日常生活有条不紊的重要保障。幼儿规则意识是幼儿社会认知发展中规则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幼儿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养成。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幼儿若缺乏一定的规则意识,就缺少了行为的导向性和规范性,将会严重干扰幼儿的活动与生活。因此,恰当地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自由活动,是促进幼儿良好社会行为习惯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自由与规则均是幼儿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对于刚刚萌生规则意识的幼儿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在他们身上经常出现思想与行为脱节的现象,教师和家长有必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幼儿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尤其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有了规则的约束和指导,每个幼儿都会生活在不超越底线的自由状态中,生活在和谐与秩序中。
一、规则意识是幼儿社会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保障
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也就是说,幼儿社会行为规则的形成,是学前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时期,是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规则意识形成的敏感期。在每个敏感期,幼儿都会迸发出一种潜能,在这种强烈的内在动力驱使下,幼儿能从周围环境轻而易举地获取知识。
抓住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敏感期,进行适当的引导,将有效地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反之,错过了幼儿敏感期,幼儿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即使投入更大的精力去更改,也难以达到其效果。幼儿的教育是心灵的教育,只有细心的去抓住幼儿发展中的关键期,才能取得较好的结果。日常生活中,常听到家
长抱怨,幼儿每次玩玩具后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给他们整理房间。然而代劳的工作做得越多,幼儿不会做的事情就会越多。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前期是幼儿社会自我中心化阶段,其主要表现为一种在行为或观念上的完全以个人为主而不考虑他人的倾向,如自私、任性、霸道、自满等。自我中心化是个体发展的必经阶段,幼儿期的这种特性影响幼儿自我社会化,若能较早地对幼儿进行去中心化引导,并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模仿对象,才能让幼儿意识到正确的行为方式,并控制自己的行为。简而言之,形成良好规则意识与社会行为习惯,是幼儿能够较好地适应学习与生活,有效地开展各种活动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的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标准的意识。规则意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分别为规则知识,愿望与习惯,以及内在需要。社会的有序发展是以各种规则存在为基础的,比如道德规则、社会习俗等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调节作用。然而,当前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家长示范意识不足。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值也随之增高。源于我们传统文化的教育观,抹杀了那份原本属于幼儿的自由,主要表现为幼儿家长重视智力的培养,而对幼儿人格的发展,尤其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关注甚微。然而,幼儿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家长在生活中的每个细小行为,都有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手段,家长给孩子树立的榜样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家长对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幼儿园中,教师习惯于等到幼儿全部都安静下来才开始活动,希望通过这种强化促使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同时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自觉安静地等待教师上课。在日常活动中,也经常听到教师带有不准、不能、不可以等命令性的言语引导这种行为,表面上看似引导了幼儿,实质上效果并不佳。这种常规教育过分强调整体的有序性规范性,而忽视了遵守外的个体差异性,同时更加剧了幼儿的反感与挫败感。
2、规则定位片面。日常生活中,个体服从集体,个人服从组织的观念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但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不看到别人有困难一定要给予帮助,提倡要与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等,都是强调个人给他人带来的便利,都是在说付出,而幼儿的认知思维等各方面还没有发展到相应的水平。这样教育幼儿只能让幼儿认为我要做个听话的宝宝,除了可以得到一点的表扬外,只是做了与自己无关的事而已,并没有起到促使幼儿规则建立的目的,于是幼儿最终学会的是用规则来要求别人,而遗失了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幼儿园的常规培养包含幼儿的坐立走跑跳,小便洗手,进餐,睡觉,游戏等方面。每个幼儿都要遵守规则,否则将受到惩罚,如不准玩淘气堡,不准区域活动等。尤其是当班级内幼儿较多,活动安排较丰富时,幼儿出现了违反规则的行为,教师往往会习惯性的出现以惩罚的方式告诫幼儿。这种意义上的规则是在强制性限制幼儿的行为,不仅对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毫无促进意义,反而会直接引发幼儿逆反心理,这是反复出现负强化的必然结果。
3、培养方式偏差。当前对规则意识的培养方式主要表现为:首先向幼儿介绍规则,接着是不断地提要求,在生活中不断地提醒督促,对违反常规的行为进行惩罚。对于幼儿来说,这种要求是外部的,是成人有意地强调出来的,是在说明规则是什么及怎么做的问题。这种规则教育与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学习规律相违背,只能引发这样的效果:规则同知识一样,只是需要幼儿接受,即能说出,而不是需要幼儿去理解它实现它,即能做到。这说明若我们的培养方式不改变,不让幼儿理解为什么要遵守规则,任何说教与强制都只能给幼儿社会行为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当前,无论是幼教理论工作者,还是一线教师,都非常强调自主的重要性,主张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然而,教育实践也表明,要想让幼儿真正展开自主活动,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则作为保障。遵守规则和自主活动是辨证统一的。如果过于强调让幼儿遵守规则,势必把幼儿管得太死,他们因此将失去自主发展的机会。反过来如果反复强调自主,没有任何规则的约束,教育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然而,提出规则的方式不同,其效果也存在差异。
为了能够印证这个道理,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教育实践。首先选取某幼儿园,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随机抽取了中班的三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开展了一堂调色科学课。
实验一:无规则的玩色活动。在活动中,准备了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的水粉颜料各一盘,水粉笔若干,记录纸六张。在幼儿认识了水粉颜料和水粉笔等操作材料后,便让幼儿自由尝试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
结果是,有的幼儿拿起笔蘸了其中一种颜料画了起来,不一会儿,又用同一支笔去蘸另一种颜料。有的幼儿不小心手上沾上了颜料,便随意抹在桌子上。有的幼儿脸上碰到了颜料,其他小朋友看到后便发出一阵大笑,还一边笑一边告诉其他小朋友,引起了全班的哄笑。有的将用完的笔随意放在桌子上,弄得到处都是颜料。还有的因为意见不一致而争吵起来。最后,这一节课在闹哄哄中结束。
实验二:规则指导下的自主玩色活动。同样是中班科学活动,颜色的变化,材料的准备也同前一个案例。教师在让幼儿认识操作材料布置活动任务后说,试验前大家要记住一个小小的要求,蘸过颜料的笔一定要放回装同一颜料的盘里,不能去蘸其他颜料,看谁每次都放得正确,下面请大家来试试,看看会怎么变。孩子们开始尝试,他们认真地做着实验,这个活动进行得还算顺利,幼儿之间也没有发生任何冲突和纠纷。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有不少幼儿仍然会把笔放错地方,调的色里仍有不少其他的颜色。
实验三:幼儿自定规则指导下的自主玩色活动。同样是中班科学活动,颜色的变化,材料的准备也同前一个案例。教师在让幼儿认识操作材料布置活动任务后说:“小朋友们,我们的笔蘸完红色的颜料后放在什么地方呢?”小朋友们在商量了一会后回答说:“放在红色颜料的盘子里。”接着老师又问:“那蘸完黄色的颜料后放在什么地方呢?”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放在黄色颜料的盘子里。”然后把每一种颜料的笔的放置位置都问了一遍。最后又和小朋们把每一种颜料的笔的放置位置重新确认了一遍,并且还提出鼓励。孩子们开始尝试,他们一边做实验一边欣喜地将结果讲述给教师听,整个活动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幼儿把笔放错地方。
在实验一中,为了幼儿的自主学习,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活动环境和氛围。但事实表明,在对幼儿没有提出任何规范性要求时,幼儿之间就可能产生相互干扰,他们的自主活动也就无法顺利展开。在实验二中,由于在操作前教师明确了操作规则,这样既能规范幼儿的操作行为,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发现又能避免幼儿之间的纠纷或冲突。但是无法保证每个幼儿都能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实验三中,不仅提出了活动的相应规则,而且是在幼儿参与的情况下提出的,这样便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执行,很好的规避了以上出现的问题。
由此可见,自主活动,尤其是在集体活动中的自主活动,往往需要一定的规则作为保障。成人不必担心规则会束缚幼儿的自主活动,重要的是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觉遵守。这样既能维护秩序,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放松地活动,使其真正得到自主发展。
三、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如在本该安静的氛围中大声讲话,争抢玩具,使用完图书或玩具不能放回原处等等。事实上,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较弱所致。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1、情境演示,用心解读规则。幼儿时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迅速发展的阶段,在情境中向幼儿展示游戏中的具体规则,不仅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更能促进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如用动画片或情景剧的形式呈现具有具体目标的游戏,在展示的过程中,运用易于幼儿接受的启发引导式提问,引导幼儿积极融入到情境中,大大优于只用语言来强行要求幼儿要怎样做,不要怎么做。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跟幼儿说反话,幼儿不善于听这样的语序,若需要幼儿特别注意的规则,可以借助情境向幼儿展示不遵守规则造成的后果。
2、尊重平等,共同制定规则。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每个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由于个体的差异对游戏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出现了有的幼儿能理解并能遵守,而有的幼儿则不能理解游戏的规则的现象。除此之外,有的幼儿虽具有规则意识,但其意识与行为存在较低的一致性。针对类似情况,应采取成人与幼儿共同制定规则的方式,将幼儿置于被尊重的地位上,为幼儿营造相互平等的交流平台,为幼儿创造思考游戏中应如何建立规则的条件,共同探索规则的合理性。有研究表明,幼儿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相互讨论协商制定他们所认同的规则,并在游戏中认真执行,即使同组的幼儿忘记了,其他的幼儿也会及时提醒。此外,在让幼儿进行协商制定规则前,教师应该首先让幼儿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游戏中的问题,避免在游戏中出现违规的行为,使幼儿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3、共制图示,营造良好的秩序空间。所谓共制图示,就是成人与幼儿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共同将抽象的单一的规则,转化为幼儿自己理解并创作出的图画。图示形成后,要与幼儿共同解析图示的含义。通过观察模仿的形式,刺激幼儿作出相应的反应,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对于那些自控能力差,常常出现行为偏差的幼儿来说,成人往往会采取批评教育的方式进行指导,但是,这种方式不利于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因而借助直观形象的自制图示来帮助幼儿认识理解规则,遵守规则,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在图示制作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协助者,主要体现在对幼儿疏忽之处,给予恰当的提醒。图示制作完成后,要不断更换,以此来增加幼儿对图示的关注。幼儿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方式,家长、教师应时刻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既不完全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探索一个新奇多样的世界,也不要过于干涉幼儿生活,而是要把握一个度,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让幼儿在一定范围内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自由地享受这个可探知的世界带给他们的那份美好与愉悦。家长、教师只是幼儿生活中的一个路标,成人是单一固定思维模式而幼儿是有灵性的,不断发展的,是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新世界的精灵。因此,尊重幼儿,为幼儿创造一个有秩序且充满生机的空间是全社会的责任。
4、让幼儿体验后果以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自然后果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的教育方法。它是指当幼儿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是去人为限制儿童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儿童的自由,从而使儿童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是用来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孩子内化规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案例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一天,大家正在玩沙池内认真地制作着各种蛋糕,并欣赏着自己的辉煌成果。突然磊磊制作的漂亮蛋糕被飞来的一脚踢得瞬间瓦解。在磊磊的哭泣声中,偷袭成功的楠楠迅速逃走。当楠楠再次来到孩子们中间时,磊磊大声说:“他没有遵守游戏规则,把别人的东西破坏了,不要你和我们一起游戏。”同伴们听了他的话,没有一个幼儿愿意与楠楠合作,对他都持排斥态度。没有朋友的孤独,让楠楠尝到了自己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再次游戏时,他学会了自我控制,不再破坏别人的游戏成果了。
总之,幼儿规则意识的提高,规则行为的形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让幼儿制定适合他们能力和兴趣特点的规则要求,就能使他们在掌握和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获得自主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从而达到个性自由与社会化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易晓明,《秩序感是儿童道德成长中的重要情感资源》,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2.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 陈央儿,《用隐性规则引导幼儿有序活动》,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4. 王庆文,《幼儿规则意识的引导策略》,《早期教育》,2003年第10期。
5. 龚燕,刘娟,《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篇三
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国际国内众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充分证明,学前教育对每一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在近几年不断推出相应的政策,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各地学前教育连续的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各省(区、市)政府纷纷将学前教育作为本地教育工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然而,中国的学前教育水平要整体提高,任务还很艰巨,还受到许多困难的制约。目前,我国学前三年的毛入园率还不高,教育资源投入不均衡,幼儿园教育教研以及管理水平较低,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家长教育观念需要培养。这些困难都给我们的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许多难题,迫使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如何给出体系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案来协调各种资源,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用单一政策、单一角色与简单资源可以解决的。
问题的产生总会伴随着机遇的出现,在未来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学前教育行业会出现多种力量、多种形式催动全行业进行快速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我们认为会有下面几大趋势。
政府将加大集团化办学的力度
连续两期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使幼儿园的学位数得到了增加,接下来政府将着力考虑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发展教育内涵的问题。而政府在提升办学质量的过程中,将会偏向以集团化的运作方式来操作。另外,根据目前“积极发展公办园,大力扶植民办园”的政策导向,政府将会因地制宜,在公办园较强的地区,考虑将民办幼儿园纳入集团共同发展。这里说到的集团可能是实际成立的独立法人单位,也可能是虚设的集团,通过一些统一的制度、政策的约束来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集团成立的好处与民办连锁幼儿园相同,会有统一的采购,统一的用人标准,实现集团内各个独立幼儿园教师之间的指导、培训与互助,可能会使幼儿园的运营质量得到保障,提升家长的满意度。
当然,集团的成立与高效的运营没有直接的联系,如何能够使集团发挥真正的功能还面临许多的挑战。比如,如何以及由谁来制定集团的运营管理标准?怎样协调统一目前众多独立幼儿园的管理层?如何制定奖惩标准?如何进行考核?如何使用公办园的教师力量来帮助民办园发展?如何保证教育集团的教育质量和内涵不断地提升?这些都是集团成立时需要考虑的众多问题中的一小部分。而寻求到良好的解决方案,才是集团化发展能够真正提升教育质量的保证。
“互联网+”将在撕扯中促进学前教育发展
我们身处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各个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许多机构研发了各种产品来实现对教育的支持与变革,比如幼儿园数字化管理平台,包括Pad和硬件盒子、电子化考勤管理系统等。这些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和产品解决了幼儿园的某些需求。资本市场尤其看好“互联网+教育”这个新型板块,使得更多的互联网人士与技术人才投入到学前教育行业中来。
他们的加入为学前这个行业注入了活力与创新思维,但他们的问题也很明显。大部分技术平台和产品的研发者并不是教育者,而是互联网及相应技术的从业人员。互联网的思维是用最便捷的方法来满足用户某一简单需求,并通过快速迭代更新产品。而教育的思维是引领家长及教师的教育理念,满足复杂的教育需求,需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来检验实际效果。这种天生思考方式的差异,使得以技术为主导的产品可能会犯两个错误。第一,由于技术人员并不了解教育工作者的实际需求,只单纯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导致产品很可能并不实用。比如,许多机构发现家长很需要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因此开发许多让教师拍照片传递给家长的互联网应用。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这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教师并不喜欢。第二,单纯满足用户的需求,产品“不懂”教育。“互联网+”的产品并不会从教育的本质思考教育,可能设计出的产品会很快过时。还以教师给孩子拍照发给家长的需求为例,真正以教育本质目的为思考原点的产品应该是由孩子来完成拍照的任务。在幼儿园班级的一个角落里,可以设置一个给家人的分享平台,孩子可以把自己拍的照片或声音发给家长。
“互联网+”和资本的组合,一定会创造出许多新颖的产品和商业模式进入学前行业,但哪一种产品或服务可以脱颖而出,还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互相竞争与撕扯,淘汰一大部分之后,才会让行业人士看清最后的胜利者。
中国将会诞生学前教育体系引领行业发展
我们看到了中国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也同时看到了在政府的主导下运用市场和科技的手段,调动政府自身部门及社会力量通过不同的模式帮助学前教育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这些模式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比如零散的培训解决不了教师长期发展的问题,没有从教育本质出发的科技产品更解决不了教育者的急切需求。那么,还有什么方法或模式可以更好地、系统地、全面地解决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呢?
如果调研一下其他国家的情况我们会发现,其实在国外有一批教育机构在做一件事情,我们将他们做的事情称为教育体系。比如:蒙台梭利协会运营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高宽教育基金会运营的高宽教育体系,国际文凭组织运营的早期项目(PYP),意大利瑞吉欧教育机构推广的瑞吉欧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最大的作用是可以通过其运营机构和众多学校合作,高效地传播优质教育,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教育体系是一个可以帮助中国学前教育系统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模式。首先,它定义了科学系统的教育标准;第二,它给出了具体实施好教育的方式方法;第三,它“接地气”,可以让教师实操落地;第四,基于教育体系的教师培训是连续的、系统的、长期的,教师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而不是通过某些技巧、课件或教案,简化操作、简化思维,因此教师是得到发展的;第五,随着合作者的增多,它可以在自己的框架下协调更多的资源加快自身的发展;第六,基于体系的科技产品是有教育内涵的,可以引领教育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用互联网思维满足用户的需求;第七,它的模式比较多样,可以与政府的公办园合作,也可以与社会力量的民办园合作。
教育体系的好处很多,然后中国目前缺少这样的教育体系。原因很简单,因为教育体系的创立比较复杂,需要一支复合型的团队,从理论专家、一线教师,到复合型的系统构架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以及长期不断地迭代更新。中国学前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研发能力不强,市场比较浮躁,因此只有很少的团队在做教育体系。
也许有人问,既然国外已经产生了这么多优秀的教育方案,我们是否还需要制作中国自己的教育体系?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任意一种教育体系的产生都与自己的国家、地缘、种族、时代、信仰、文化环境相关。它的目的都是为自己的国家和社会培养、储备人才。中国的教育体系应该是以中国人自己的教育哲学为基础,以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根据自己的国情,包括历史文化背景、教师与家长素质水平、教育条件等实际情况创建出来的,是不可被其他国家教育体系所取代的。目前,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的许多连锁幼儿园、教育机构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
尽管学前教育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质量提升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但是我们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在市场的助推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其他科技手段的支撑下,中国一定可以诞生真正了解教育本质的教育科技机构或集团,用自己的核心哲学及智慧,创建出可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产品,引领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未来之路。
篇四
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培养路径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幼师的预备人才,肩负着幼儿教育的重任,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会直接影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职业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教育普遍缺失。本文就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现状与问题提出加强学生师德培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院校 学前教育 师德教育
幼儿教是人们学校生活的第一位引导者,肩负著很大的责任。所以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就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够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对幼儿产生良好和深刻的印象。
一、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德教育的现状
1.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状
首先,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青少年,学生年龄较小,情绪化比较严重,思想也不够成熟,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不够到位。其次,由于职业院校的历史发展特点让这些学生对学校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理解不到位,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较为迷茫,职业定位比较模糊。甚至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就业而选择这个专业,这就导致他们很难形成对幼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最后,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学生普遍反感填鸭式的道德说教模式,学生们普遍对美术、手工和舞蹈等方面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理论性的课程比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感到很厌倦,这样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师德是十分不利的。
2.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德教育的现实问题
如今社会上经常发生由于教师缺乏职业道德而引发的不良社会事件,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不仅表现了当前幼儿教师的道德现状,也体现出学校对幼儿教师师德教育方面的严重缺失。就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来看,很多职业院校都十分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舞蹈、美术等技能性的学科教学,却不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且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时,都是照本宣科、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师德教育。
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教育是人们学校生涯的第一个关键时期,是幼儿道德品质和文明修养的奠基阶段。此期间幼儿年龄较小、认知水平较低、独立思维能力较差,行为也是处在模仿阶段。因此幼儿身边的成年人如家长和教师都会在行为举止、文明习惯和思想道德方面给幼儿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作为幼儿活动教育的第一执行人,幼儿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也关系着我们祖国的未来。并且幼儿教师除了在学习方面教育幼儿之外,在生活方面还要照顾幼儿,这是幼儿教师不同于其他教师的重要特点,因此幼儿教师在教育水平和文明修养上都必须具有全面的优良的素质,才能给幼儿做好良好的榜样作用,才能帮助幼儿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幼儿教师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其中职业道德素质就是所谓的师德,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首要标准。
三、职业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师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1.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远大理想
幼儿教师如果具有专业理想,就会对工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愿意献身幼儿教育事业,对幼儿的教育就会十分有利。因此一定程度上专业理想也是幼儿教师师德的体现。
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刚刚入学的时候,职业院校就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专业意识的培养,并且贯穿学生的整个校园生活,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要让学生明白作为教师应当让幼儿感到温暖和安全感,能够全方位地照顾和教育幼儿。同时教师还是家长的合作者,要积极引导幼儿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共同促进幼儿的教育和发展。
目前我国幼儿教师工作量大、担负的社会责任较大,薪资水平却不能让幼儿教师满意,因此有很多学生即使选择了这个专业,也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因此职业院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逐步确立职业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热爱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并且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专业思想观念,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学校也可以通过讲座、座谈等方式指导学生提高专业水平,促进学生对教师职业认同观念的形成。
2.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促使学生建立职业认同感
校园文化,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校园文化形态的总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途径。学校可以精心布置校园师德教育的环境,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报纸等各种形式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能歌善舞,有各种各样的才艺,学校可以多组织和开展舞蹈大赛、乐器演奏比赛、手工比赛等等,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一个展示的舞台,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校创建了一个优良的教风和学风环境,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师德意识。
3.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好幼儿,首先自身就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能够不断的反省自己,提高自己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找出自我发展的不足,并且能够积极的改进,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在校园生活以及工作时,即使无人监督也能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关注细节;也要求学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能够制定严格的标准和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把师德教育和教学相结合,甚至把师德纳入到学习考核当中。学校要配备优秀的教师团队,改变以往枯燥的道德宣讲模式,充分的利用影视资料和教学案例等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和道德理念,积极的引导学生深入教学基地进行教学实践,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提供支持。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寻找积极有效的方法,努力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良好师德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林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教育的四条路径[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3).
[2]刘君,孔令柱.师德教育视角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对策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1).
[3]李静,张芬,黄艳兰.在实训中培养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的策略探究[J].高教论坛,2016(11).
[4]郭楠.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篇五
幼儿学前教育的方法探讨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动,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不仅对于幼儿学习兴趣培养的要求日益提高,对于学前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模式也有了新的改动。像以往的传统式幼儿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性普遍不高,而本文主要就新课改背景下幼儿学前教育的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学前教育;幼儿自主;策略
一、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的思想与成人思想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事物的理解有着极大的不同。在幼儿时期,小孩子的思想都是非常活跃的,在进行幼儿教育时,幼儿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同时教师也不好掌握其良好的心理动态。基于此类因素,我认为作为幼儿教师而言,应当掌握幼儿与成人思想的差异性,通过一定的教育模式及方法,达到教育的预期目标。在这里幼儿的心理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处于对一切事物好奇阶段,喜欢问各种问题;
(2)幼儿的模仿能力处于积极状态;
(3)幼兒已可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有着自身的理解力;
(4)幼儿活泼好动,喜欢参与各种游戏;
(5)幼儿大部分的无意性比较大。
针对以上我们所分析的幼儿心理特征,相关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当避免长时间的活动教学,应当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穿插在幼儿课堂之中,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另外在说明较为抽象事物时,教师应尽量将其具体化,在讲述一定道理和行为规范时,可以利用一些动画和故事来进行情景讲解,从而更好的让幼儿理解。另外教师应当约束自身行为规范,在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各项综合素质,使处于模仿阶段的幼儿们能够拥有良好的榜样,以此更好地推动幼儿教学发展。
二、智力开发要科学进行
在进行幼儿智力开发时,应当不断的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及记忆力,对于其动作发展和语言性培养也要从多方位进行引导,在幼儿创造力出现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培养其良好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这里应当起到引导作用,不断地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的引导知识,例如在语言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幼儿的文明礼貌,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品质培养质量上升。另外应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幼儿们的兴趣爱好,引发其创造能力,利用多种多样的创新小课堂,使幼儿能够全方位的健康成长。
三、艺术启蒙要有新颖性
幼儿一般在学前教育阶段都是比较活泼好动的。喜欢提出问题,对各种事物都抱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时,不能一味的引导孩子读写训练,更多的是让孩子接受一些艺术教育。例如幼儿画画、幼儿舞蹈歌唱等等。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时,应以幼儿感官为基础去选择一些幼儿音乐欣赏课程,以此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比如教唱《狗狗减肥操》、《蚂蚁搬豆》、《世上只有妈妈好》、《爱我你就亲亲我》等等。另外园内应当准备充足的幼儿画册,并引导其进行临摹绘画,通过各种色彩填涂和想象让孩子们能够在绘画课程中培养出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最后,教师应根据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设置一定的舞蹈课程,教师在这里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舞蹈,锻炼孩子们的审美眼光及肢体表达能力,此类课程不仅能够锻炼体态美,增强幼儿身体素质,还能够从小培养幼儿的审美眼光,使幼儿变得更加聪明活泼、健康。
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一)家园结合
幼儿教育除了培养幼儿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德素养。而这些行为习惯培养光靠教师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的熏陶同样非常重要。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家长对于孩子的宠溺程度是非常高的。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处于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给予孩子最好的,帮助孩子做一切事物,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字。这样长久下去,幼儿反而容易骄纵自私,并有很强的依赖感。因此在实际生活习惯教学时,家长和教师都应当适当的锻炼幼儿的自理、自立能力,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使其能够在学前教育阶段,为良好的文明品质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二)榜样激励
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家长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
(三)科学引导
幼儿教育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例如,有一位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于爱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钱任孩子花,结果导致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坏习惯,对老人却不够孝敬。因此,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前幼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是孩子开始接受教育的开端,教师们应当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创新教学模式,使幼儿们能够更好更快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云娟.论幼儿学前教育有效策略研究与探讨[J].科技资讯,2014,12(11):185.
[2]刘薇.新时期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的新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2,2(4):46.
[3]陈丽湘.特色幼儿园创建的实践与探索--以福州市丞相坊幼儿园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5(12):45-47.
[4]于冬青.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分析及相关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 2005(11):27-29.
篇六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对应策略
儿童是否接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将对其今后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学前教育是他们进入学习阶段的重要过程,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具调查显示,接受到良好学前教育的儿童,在智力、体能、品行方面都优于欠缺学前教育的儿童,而纵观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农村学前教育明显落后于城镇,那么如何摆脱目前这种尴尬的局面呢?笔者将在下文对其成因及对应策略进行阐述,以期促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农村学前教育资金缺乏
教育資金充足与否,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因素,而现阶段的我国,虽然在大多数农村都开设了学前教育系统,但是与城市相比,还是略显不足,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则是资金的匮乏,由于乡镇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对不稳定,因此,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相形见拙,这严重影响了适龄儿童享受教育的权益,也使得这些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2.农村家庭缺失教育思想
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孩子的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其家庭也应给予孩子一定的支持,而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很多儿童的家长大多外出打工,而孩子都是交由年龄偏大的长辈照顾,而这些人对于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加之经济上比较拮据,因此,往往会忽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家长认知的缺乏,致使孩子在本应接受教育的年龄,只能玩乐。
3.幼师师资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农村地区,在地理上的缺陷、经济上的不足、生活上的不便,致使农村幼儿园建设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资金的缺乏,导致农村幼儿园的环境相对较差,而生活上也就略显不足,难以吸引专业的教师来此工作,而在现今的农村幼师队伍中,很多的教师都缺乏专业性知识,且幼教经验匮乏,对于一些简单的文化课程还可应付,但是一些专业性的,如美术、舞蹈、音乐等课程则无法胜任,长此以往,对于孩子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极为不利。
4.农村劣性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
目前我国很多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都是以民办为主,而民办幼儿园除了以教育孩子为目的,获取利益也是其重要目的之一,很多的幼儿园更是将敛财作为己任,从而忽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往往会开设一些不符合孩子年龄的教学课程,只是为了多获取一些经济利益,这对于教育孩子而言,只能是揠苗助长。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接受教育,可想而知,其教育意义的微不足道。
二、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策略
为加快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让孩子在适龄阶段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笔者将就文章上面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以促进我国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为祖国教育事业贡献一己之力。
1.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
首先,各级政府要充分的认识到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将学前教育放在教育事业改革的首要位置,首先,针对民办类幼儿园,政府应出面,予以一定的调整,在收费标准、课程安排、教学设施上给予参考性意见,其次,应在财政上给予帮助,让民办幼儿园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教学中去,最后,政府应做好学前教育重要性宣传工作,可以鼓励各地企业加入到孩子成长的教育事业中来,以此,补充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普及学前教育重要性,提升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孩子是否能收到良好的、充足的教育,与家长的教育认知深刻与否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提升家长教育觉悟方面,学校和政府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政府要经常性的展开学前教育重要性宣传工作,可通过电视、报纸等新媒体进行知识普及,而学校也应该出面,对一些家长进行针对性讲解,以此转变家长错误的学前教育理念,让孩子能够在适龄阶段接收到应有的教育,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3.更新教师队伍结构,重组教育资源
师资力量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加快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更新农村幼师师资队伍也是重中之重,首先,应该给予农村幼师充分的肯定,在待遇上做出调整,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其次,应对于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嘉奖,颁发证书等,从物质与精神双方面着手,让教师体会到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并让其了解自身的责任重大,以此,坚定农村学前教师将全部热情投入到农村学前教育事业中的决心。
4.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监管力度
对于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幼儿园,政府应出面彻查,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课程、收费标准、教学设施、教师专业水平等进行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拆除、整合、替代措施。另外对于幼儿园的周边环境也要进行规划,对于一切可能影响到孩子学习的不利环境进行整改,让孩子能在一个优雅、清净的学习环境中,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结束语
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阶段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笔者坚信,在国家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的方针之下,未来,我国的农村学前教育必将与城市学前教育水平不相伯仲,孩子也必将在优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代敏.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1):30
[2]吕东梅.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科教文汇,2017(5):133-134
篇七
心理学家都非常强调艺术对培养幼儿创新学习能力的价值,认为幼儿艺术活动是创新潜能的最佳载体,它为幼儿创新学习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美术活动对于幼儿来讲既是学习,也是一种思维创造的实践活动,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引发了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展现幼儿的内心世界,奏出创新的主旋律,可以练习幼儿的目力和手力,因此,利用美术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有效途径。
在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中,一位幼儿在画海,故意在上面涂黑了一块。这是一位很调皮的孩子。当时他的父母也在场,母亲立即批评了他:“好好的一幅画,干吗要弄得乱七八糟!”但笔者制止了家长的训斥,并和蔼的问孩子:“你是想画海水被污染的样子吗?”孩子摇摇头,父亲又忍不住道:“这想法倒是挺好的。”就示意孩子将黑色拉均匀,以达到“污染”的效果。这时笔者又一次制止了他,并鼓励孩子说出这样画的原因。孩子的眼睛霎时亮亮的:“刚才有一只乌贼放了一肚子黑水逃走了。”多好的想法!
现在的家长和教师都认识到培养幼儿创新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美术活动中一味的要求幼儿去“创新”,或是把幼儿引导向成人事先设定好的模式中,结果我们会发现幼儿在园和在家画出思维水平差异悬殊的画来,这种对幼儿创作的过多干预,过高的要求及对作品完美的愿望往往妨碍了幼儿去创新自己的图式,妨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创造是属于每一个幼儿,而不是少数幼儿的专利。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就是要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与众不同的天资,创造力不是极少数幼儿的特异天赋,而是许多人共同的能力。我们应该给你每个幼儿创新的机会,挖掘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新潜力,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用启发性和艺术化的语言,让幼儿充份发挥主体性去进行大胆的创作。
1 注重创新过程,淡化创新结果
幼儿创造的过程性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重在过程的价值,在过程中让幼儿充满兴趣,积极、主动发展,而不在于幼儿创造的结果;二是指幼儿创造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好的。我们应当抓住一切机会对幼儿进行创造精神的培养,而不能搞短期培训。“不论胜败论英雄”这种环境气氛对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是十分重要的。创新不像成人的创新那样强调一种社会的价值,它更多地关注过程,而要在创造过程中让幼儿充满兴趣、积极、主动发展,教师要善于不断提出疑问。当某幼儿经常选择绿色来画水草时,教师可以提问:“水草都是绿色的吗?”当幼儿选用褐色和蓝色画时,教师可以再提问:“其他颜色可不可以用来画水草呢?”当幼儿用彩色画水草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哪些颜色融合在一起,组合起来更像水草呢?”教师的提问可以帮助幼儿考虑改变贯有的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
2 培养创新精神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幼儿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首先,应提倡幼儿创新,使作品不同于以前的创作,不满足于自己掌握的方法;其次,要把创新具体化、明确化,如方变圆、对称变不对称、黄变红等。如有一天一个小朋友拿了一幅乱七八糟,搅在一起的线条让笔者看,说是“小鸟的家”,笔者实在看不出,便向他“请教”,他得意的说:“小鸟在壳里怎么也出不来,用炸弹一炸就这样了。”笔者当即表扬了他奇妙的构思,并鼓励他发明更好的方法,让小鸟能轻松、安全地出壳,不要让小鸟妈妈伤心。(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若没有胡思乱想,就没有创造性的成就出现。”)还有一次笔者用两个活动圈演示了用不同方位、组合表现鸡的不同形态,小朋友画出了各种姿态的小鸡,很有成就感。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幼儿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幼儿的创造相对自身的生活经验是前所未有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独特性。我们不应随便否定幼儿的创新表现,但也不能为培养幼儿“标新立异”的创造力走上另一个极端,片面追求求异思维,不能把求异思维上升为唯一的目的,要求幼儿什么都做到“和别人不一样”。有时幼儿为了与别人不一样,会脱离活动的内容、对象而随意回答。这就使创新偏离了原先的轨道,使幼儿为了表现自己的独特性而忽视了集体性。
幼儿的美术创造是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幼儿互相学习借鉴的成分。教师应及时介绍幼儿有创新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想象和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应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既乐于观赏那些技能高、创造性强的作品,也能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让幼儿既 [本文由wWw.119so.cn提供,敬业论文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欢迎光临119so.cn]能大胆表现自己,同时又懂得去尊重别人,懂得思考、倾听别人的观点。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创造教育、操作教育,尤其是以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每个儿童都有美术创作的潜能,在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在成人看来可笑又可爱的形象,这些都是儿童从自身经验出发,经过大胆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所以儿童美术活动关注的不是结果;它关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而不是对社会的价值。幼儿创新中的“新”是相对幼儿自身而言而不是相对社会而言。张扬创新的个别性、尊重创新的集体性。幼儿的创新虽不像成人的创新拥有多么大的社会价值,但它的存在对幼儿的成长贡献极大。在幼儿喜闻乐见的美术活动中唱好创新这一主旋律,将会充分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使他们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沈德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
[2]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八
游戏中学前教育重要性及应用策略
摘要:在学前教育中应用游戏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因此,学前教育中都积极使用到游戏,为了使学前教育能够更有效的使用到富有活力、能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游戏,本文重点分析了游戏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游戏;学前教育;重要性;应用策略
在学前教育中,只有教师尊重学生喜欢玩游戏的天性,让学生感受到快乐的同时,能够从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学前教育效果才更加有效,由此可见,合理在学前教育中使用游戏也具有较高的难度。
1游戏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1.1有助于了解学生游戏兴趣
在学前教育中使用游戏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游戏时,可以更有效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一方面了解学生兴趣有助于帮助学生引入更多其感兴趣的内容,促使学生在该方面得到更快速的成长。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兴趣能够选择更适合学生进行的游戏,促使学生可以在游戏中收获更多知识,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1]。
1.2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
虽然与单纯的讲授知识不同,游戏中所包含的知识有限,但是游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时,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游戏表面中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在深入游戏活动环节的过程中更有效的了解到游戏内部知识与表面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而促使学生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2]。基于对学生思维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思维是决定学生后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前教育中运用游戏更有助于学生快速发展,提高学前教育效果。
1.3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如果在教学中单纯为学生讲授知识,不仅会造成学生的反感,更会降低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较大的恐惧。然而,当在教学中引入适合的游戏时,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学习中所能够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参与集体活动的好处,因此,学生可以更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为当前学生的发展做好基础工作,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后期发展中具有更强的团队意识。由此可见,在学前教育阶段中引入游戏是十分有必要的。
2游戏在学前教育的应用策略
鉴于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策略,将游戏合理的融合到教学中,全面的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实现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下面针对于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2.1结合不同学生兴趣,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
要想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更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在引入游戏前就要详细分析学生的兴趣,通过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从主体上更直接的了解到学生兴趣。除此以外,学前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日常接触,更全面的了解到学生兴趣,并在结合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保证游戏开展的有效性。例如,当学前班级中既有对画画唱歌感兴趣的学生,又有对体育活动感兴趣的学生时,学前教育教师就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使兴趣相同的学生在一组,并为每一小组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提高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2.2合理设计游戏方案,有组织的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方案决定游戏最终的使用效果,基于此,笔者建议学前教育教师在引入游戏前除了需要全面了解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兴趣,还需要设计出更加合理的游戏方案。此外,教师在设计游戏开展方案时还需要考虑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可能突发的情况,并做好提前预防工作。除此以外,游戏设计方案中还需要详细包括到游戏开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师需要面面俱到考虑到在游戏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使游戏可以更有组织性的开展起来[3]。
2.3不断创新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学前教育中运用游戏时不仅需要使游戏起到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积极性的作用,同时还需要使游戏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4]。基于此,学前教育教师就需要结合学生兴趣不断创新游戏内容,使学生在参与游戏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游戏产生的变化,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创新的意义,有效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为学生引入老鹰抓小鸡活动时,教师可以积极创新该游戏内容,将老鹰与小鸡各分成一队,但是在分队过程中,教师需要保证老鹰人数小于小鸡人数,只有当老鹰抓住所有的小鸡时,该游戏才可以判定最终老鹰获胜,反之则为小鸡获胜。这样的游戏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同时也可以更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学前教育中合理使用游戏,有助于促使教师更全面了解到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发散自身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集体的积极性。基于此,笔者建议在日后开展学前教育时,学生教师首先需要详细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为其引入更适合的游戏,并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希望结合本文的分析,学前教育教师都可以使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科学的应用游戏开展教学工作,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赖昀,薛肖飞,杨如安.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教师资源配置问题与优化路径———基于陕西省X市农村学前教师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15,(03):103-111.
[2]张媛,蔡建东.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二十年———基于《学前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4,(01):3-10.
[3]郭文斌,周念丽,方俊明.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学前教育研究,2014,(01):11-18.
[4]洪秀敏,罗丽.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分析[J].教育学报,2012,(05):73-81.
篇九
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摘 要:<正>学前教育是盐城师范学院根据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于2000年开始设置并正式招生的本科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是我院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我院的办学空间和办学层次,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然而,由于我院办学长时期定位在中学教师这一层次上,对于如何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和管理缺乏必要的经验,为了提高办学质量,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合格成才,顺利就业,经过对省内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情况的调查分析,我们确立了做人教育、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并重,突出技能训练的办学思路,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始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较高层次的要求,是一种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方式。高校学前教育教育想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在踏入社会后能够取得成功,就需要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已势在必行,进而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对已存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要求
1.认清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的
教育存在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满足个体以及社会生活的人才,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以及个人素养都更为严格。学前教育专业的存在就是为幼儿园培养输送一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怎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正是学校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各高校必须要认清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的,结合教学要求、学生需求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等确定教学体系,为学生的成功转变提供更多助力。实践能力是检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否能够胜任社会职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学校应该就已存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上日程,为学生提供成长所需的环境,为其提供体验、实践、反省以及创造的机会。
2.教学目标中心下移
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上升,相应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受到的社会各层次的广泛关注。就现状来看,学校想要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要完成教学目标中心的下移,保证学生进入社会后不但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更能够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管理等方面工作。学前教育学生具备职业能力不但是专业学习的要求,同时也是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依据。实践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从事教育实践的智能和技能、形成职业认同等方面在教育环节中都存在不可替代的作用。
3.整体性系统性改革
传统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逐渐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例如实践教学重视程度偏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完善、目标不明确以及内容存在缺失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功能性的发挥。因此,在高校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时,必须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方式、时间等多项进行系统性规划,正确评价每一位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推动其发展,来保证其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必须要结合教学需求、学生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发展趋势来进行,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来执行,以求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目标性原则的确定,需要学校确定整体性教学目标,并综合环境、学生个体以及社会整体等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建立各阶段性目标,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所具有的功能性。
2.整合性原则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的一种教学方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培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时,必须要结合理论教学,两者相统一对教学理念、课程内容等进行改革,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在做中学,不断反思不断进步,进而可以有效提升其专业素养[1]。
3.系统性原则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要以教育内在规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及社会发展为依据,对教学体系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整理,明确不同环节不同内容所具有的联系,使每一个个体环节互相连接、互相配套,成为一个具有层次的整体系统。
三、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施措施分析
1.创建特色教学
高校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整合知识、能力以及素质全方面的关系,不断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实践型人才。第一,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学习掌握教学语言技能、教学提问技能、教学演示技能等,可以面对不同教学环境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第二,通过艺术类专业教学,使学生不但掌握普通话、计算机等普通教师职能,同时更要具备艺术职能,例如音乐、美术、舞蹈等。第三,通过基地实习,使学生培养对幼儿的喜爱情节,不断提升其职业忠诚度,培养学生耐心、细心、负责等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通过与学校、学生以及社会等综合方面的联系,创建完善特色教学体系,可以更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培养,不断提升其专业职能[2]。
2.完善幼儿园实习教学环节
幼儿园实习与见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升专业职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应该改变学期结束进行实习的错误观念,而将实习穿插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例如可以在学习一个单元后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幼儿园参与一天的活动,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体会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们的教育。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以及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程度的增多,可以安排专业学生去到幼儿园进行穿插实习或者是阶段性实习[3]。最后,根据每个学生所具有的特点,由学校安排顶岗实习单位,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足进行针对性培训,帮助其全面发展。另外,学生在进行各阶段实习和见习时,在完成后必须要上交实习、见习报告,由专业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将成绩列入学期总成绩中。
3.建立完善综合性评价体系
综合性评价也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内容,是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完善具有科学性、整体性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由系里制定规范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成立专门考核小组,不定时对实践教学现状进行检查,以确保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检查内容包括实习报告、教师实践教学记录等。另一方面,由全体教师参与制定对每科课程具有针对性的考核标准,例如加强学生实践教学中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根据实践教学课时数调整学生考核成绩比例,将实践成绩计入总成绩等。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体系对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幼教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高,相应的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实践能力是学前教育学生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标准,学校应该在整体出发,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为学生的成才提供更多助力。
【参考文献】
[1]唐林兰.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23-24.
[2]董维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多元拓展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3]欧阳洁,陈朝晖.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8):16-17.
篇十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从人才的培养、供给两方面入手实现“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以贵州省的七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基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
关键词:教育供给侧改革;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5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2016年两会以后,“教育供给侧改革”这一话题受到了不同层面、不同学者的持续关注和广泛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途径,更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但是就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而言,仍然还存在很多“供给侧”问题。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和保障我国各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最基本的人才来源。那么,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该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则成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全国人大代表何华曾认为:“教育其实就是人才的供给和教育资源的供给,但目前很多供给是“无效”的,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1]当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供给也如此,因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该专业学生也出现了供给“无效”的问题。
1贵州省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贵州省的7所招收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地方本科院校,即遵义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安顺学院、凯里学院、贵阳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铜仁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主要针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1.1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比较与分析
培养目标是指人的最终培养结果,培养规格是对培养人的衡量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明确规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成什么样的、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的人。《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StandardClassifi-cationofEducation,ISCED)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2]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保教机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从事保教、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1.2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分析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7所院校均可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课程结构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既有按照课程性质划分的,也有按课程类别划分的,还有融合二者进行划分的,总体比较混乱。具体如表3所示。在这些学校中,通识课程或公共基础课程的学分均占总学分的30%以上,专业课占总学分的30%—60%,其中,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较低,一味追求全面而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另外,7所院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区别。6所院校单独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20%—40%。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前三年基本上是接受理论与术科课程的学习,到了大四便是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满足多样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故易造成学生结构性失业。
1.3就业方向的比较与分析
7所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方向如表4所示。由表4我们可知,7所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幼儿园、早期教育机构、培训机构(7所院校均设);大中专职业学校、妇幼保健院(遵义师范学院设置);儿童服务机构(铜仁学院设置);儿童教育产业部门(六盘水师范学院设置)。由此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局限于幼儿园、早教机构、培训机构,就业面相对比较狭窄。
2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由
2.1应用型人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2014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6部委颁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由此,我们可看出,目前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是顺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地方高校的师范专业之一,其人才培养更不能脱离实际,而是应该瞄准贵州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细化、强化与学前教育机构的联系,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真正培养出“走得出去,立得了地”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
2.2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供给侧改革之逻辑
社会需求逻辑引导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方向。[4]因此,社会需求的逻辑是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的直接逻辑。在社会需求的话语体系里面,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校提供高品质的学前教育产品。而在目前的学前教育市场,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出现了严重的错位。当然,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供给侧改革,也不应该完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全被社会需求牵着鼻子走,而是应该在坚守本身学术属性的基础上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地方高校如果不能解决供给侧问题,不能提高供给质量,那么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将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基于这种逻辑,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供给侧改革是可行且必然的。
3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对策
3.1确立先进的培养理念
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以“教育供给侧改革”为契合点,确立先进的培养理念。所谓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者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5]作为贵州省的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树立先进的培养理念,即“突出发展的要求、突出需求的要求、突出特色的要求”,[6]以形成鲜明的培养特色,培养出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并适当超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首先,应该突出发展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与我国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相一致,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紧跟时代步伐,真正实现学前教育为生产力发展、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职能。其次,突出需求的要求。从社会意义上讲,教育的产出就是培养人;从经济意义上讲,就是生产劳动力。因此,无论是培养人还是生产劳动力,都应以“需求”为原则。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能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当然,还应考虑到学生的供给需求。最后,突出特色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要坚决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应在处理好保持行业特色与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
3.2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准确的目标定位是形成人才培养特色的前提,是任何一所高校在培育和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前必须明确的。[7]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体现区域性和行业性。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应该以培养区域和学前教育行业所需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为自身发展的目标定位和价值取向,无论是人才培养方向还是人才培养规格等因素,都应该能真正体现服务于地方、地方特色鲜明、服务角色清晰、地方产业发展导向明确等特点。
3.3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资源的供给
优化课程资源,关键是在“供给端”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符合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作为高校,在“供给端”的任务就是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以适应供给侧改革的需求。根据前面6所学校的课程结构设置,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可采用“平台+模块”的方式进行设置,并由通识平台课、专业平台课、特色平台课、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其中,通识平台课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平台课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特色平台课可以是依据地方的文化特色,结合教育实际所设置的特色课程;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而且,课程结构的构建一定要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4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人才的有效供给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以及幼教改革发展的趋势,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方向逐步扩大到托儿所、亲子园、妇幼保健院、中等职业学校、玩教具公司、学前教育商业培训及出版机构等。这些就业机构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当然也更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和应用性。因此,地方高校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学生的需求来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为社会输送大量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线教平.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供给侧改革[N].光明教育,2016-3-15.
[2]刘耕.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8-86.
[4]涂海宁.基于供给侧改革视野下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结构性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5).
[5]葛继平.转制高校办学理念的战略选择[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
[6]张有声.从供给侧改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6(1).
[7]林建.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怎么写?2018年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大全》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1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