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对于个人的价值观取向具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价值观,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一看中西方文化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影响!
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是否是个性的张扬,是现当代社会下个人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不同定义。在不同背景下,所形成的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判断标准,也是有所不同的。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价值取向就是价值观的倾向性,它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任何文化或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基础上的,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统治手段和不同的经济形势,都会导致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思想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一、产生的背景不同1.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背景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了,中国古代的人们开垦荒地,多数沿河流而居,方便他们农耕。小农经济的影响下,人们渴望的是风调雨顺的生活,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形成的是“天人合一”的主流思想。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日常生活中缺少物物交换的贸易经济,即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促进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依旧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最终形成的是,人们重实际求安稳的农业文化心态。农耕文明中,对于自然的依赖性,造就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形成了对于掌握自然规律的崇拜感。最终体现在宗法制度中,形成父系家长制。中国传统文化中,多信奉祖先,尊重长者,孝道文化,也因此而来。在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和“家天下”的思想统治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家国同构”、“君父一体”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构架的最大特点。国家政权以家族精神统治臣民。个人意志,个人追求和个人自由都是融入在家庭集体之中的,形成了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2.西方自由主义产生背景
与中国国土辽阔不同,西方国家大多数比邻大海,面积狭小,形成的主要是贸易经济。与农业经济具有的合作性不同,商品经济具有竞争性,追求创新和个性独立在贸易竞争中尤为重要,因此,在西方文化中创新性和独立性是其主要特色,也是其个性化发展的基础。由于自然条件的特点,西方国家的经济方式多是以海上贸易为主。海上贸易的风险性,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另一大特色即冒险精神,这也是后来西方人勇于探究大海,追求刺激的精神根源,冒险精神要求人们不安于现状,探索未知的领域。这是西方文化的求变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求稳主义最大的不同。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安稳的农业文化心态不同,西方文化中的创新性要求突破旧式思维,打破传统理念,主张追求个性。这种文化特点造成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想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是在特定的时期,随着不同的经济基础而改变。独立性与创新性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商品经济要发展,产品结构必然要多样化,对独立性和创新性的要求也就越高。过度追求独立与个性的经济要求,构成了西方文化中最大的特色,自由主义。特别是后来形成的个人主义。经济利益最大化,导致金钱的盲目崇拜,这也是后来个人主义的一大弊端。
二、追求利益的侧重点不同1.中国传统文化侧重集体利益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浓厚的集体主义特点,它所提倡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在集体主义的作用下,在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相冲突时,个人利益必然会为团体利益让步,以此得到利益最大化。在农耕文化的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基本上是相统一的,个人的收益与集体利益息息相关,只有维护了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能得以保障,进而逐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小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集体合作和团队意识。在科技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以一人之力想开发荒地,种植农作物,那是不可能的。必须要集体的合作才可以完成,互帮互助是集体主义的最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农耕文化中所产生的。只有重视集体利益,个人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意识,也是社会主义可以在中国建立,发展的必要的精神基础。在当代中国,集体主义更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前提下重视个人利益以及个人健康的个性发展。在当代中国,集体主义更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前提下重视个人利益以及个人健康的个性发展
2.西方文化侧重个人利益
商品经济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基础上,西方文化中出现金钱崇拜。与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不同,西方商品经济中的形成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模式。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商品经济的竞争性无处不在。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趋势下,西方文化中的合作性是短暂且是以利益为前提的,只有双方有共同的利益,才会有阶段性的合作。合作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谋取更大化的利益而产生的。而这种合作的最终目的依旧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合作双方之间的共同利益也是为个人利益最大化所服务的。西方文化追究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认为个人利益应是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强调个人的自由的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特别是政权对个人利益的压制。在政治制度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人们会寻求其他方式,将个人利益最大化。在政权统治妨碍到个人利益时,人们反对政权统治,维护个人利益,甚至会选择暴力推翻政权,使得个人利益得以保障。个人利益促使下形成个人主义,导致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在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国家中,金融寡头和政治垄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追求个人主义和金钱利益盲目崇拜的必然结果。
三、整体和个体认识不同1.中国传统文化以整体性为主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集体利益,主张集体主义,在此基础上,形成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整体上去把握问题的关键,主张“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思想。这来源于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后来演变成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必然追求。在追求集体主义利益的前提下,个人价值取向讲求“和”,追求圆满。“家和万事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美满的追求,这里的“家”既包括个人的家庭,也包括大的国家。而在追求这种“和”的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目标和要求。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即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以道义为先,传播的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这种背景下的文化传承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即使在发生矛盾冲突时,也会因为其追求和谐的本质和强大的包容性,从而寻求共同点,使问题得以解决。主张求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生活的必然选择,也是其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这种选择并非全然抹杀个性,而是求同存异,是在整体性的基础之上去彰显个性。在道义为先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义大于利。在道义与利益冲突时,个人价值实现最大化的选择是道义。即使损害或是完全失去个人利益,这种道义下的个人价值实现是高于个人利益实现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个人价值实现的必然选择。即使到了当今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和”的追求依然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目标,既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们根深蒂固的影响。
2.西方文化以个体性为主
商品经济中的竞争性,使得在其背景下所孕育出来的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冲突性。彰显个性,寻求创新,是追究经济利益的发展的一种基本手段。这种利益驱使下的个性化,使得西方文化中更注重个体的鲜明和独立性。容易忽视整体而突出把握局部,最终形成的是求异的思维模式。创新性和个性化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却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不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过分地追求个性化和标新立异,使得问题和矛盾得不到解决,甚至在一定范围内促使矛盾加剧。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伦理不同的是,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个人价值实现中,家庭伦理并不是其核心价值。西方文化注重的个人生活和个人发展,从而忽视家庭和个人的关系。这种个人价值的认知,在西方社会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西方文化主张的个性,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义凌驾于个人价值之上,个人价值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一种自我选择。没有道德伦理的约束,个人价值的选择和如何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完全是自我选择。而这种选择是在张扬个性,高度个人自主的基础之上,从而形成的西方文化中多元化的特点。西方文化的价值体系,主张一切价值均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个人本身就具有最高价值,或者说,个人价值本身就是个性的自我实现,个人是生活的最高目标。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合成,社会是达到个人的手段,一切个人在道义上都是平等的。在面对利益冲突时,这种过度的个体化,会忽视整体性,难以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导致矛盾更加突出。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开始逐步认识到,在个人主义的主流思想下,社会因为过度强调个体而忽略整体性的弊端。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西方文化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影响》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1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