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2018年家风征文范文(12篇)

时间:2019-05-14 10:11:08 网站:公文素材库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2018年家风征文范文(12篇),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下面大家参考!

【篇一】

我们的家风就是“跟在后面关灯”,儿子回答我。不管是办公室还是自家居室;不管是白炽灯还是节能灯,只要不是必需,人离灯灭,早

先省油如今节电,这大概是我家风之一。 人生总是烙有时代的印痕。我父母同岁,都出生于一九三七年。他们历经的家事国事不可谓不多,无时不在影响着他们对外界的认知程 度,但在家风问题上,总有一些沉淀下来的东西,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姊妹,且历久弥新。

记得小时候,学校搞勤工俭学,要求我们复收①多少斤地瓜。我们“聪明”的孩子总会很快就去庄稼地里“超额完成”任务,得到学校的

大力表彰。可好景不长,捣鬼有术却无效——被我那气喘吁吁的老爹神奇地识破,不仅被告知学校取消表彰,而且还结结实实地挣了顿饱揍。

爹也真是,自己身子弱,还不兴咱去“强”。你看看他去放羊,哪只羊不听训导抢吃了人家地瓜秧苗庄稼苗什么的,那家伙就等着挨揍吧,有

时候都被打得头冒鲜血,直至“招角儿、灰蹄儿……”的呼其明姓,召之即来才肯罢休。然后是向主家赔不是,甚至逼着我从水缸里舀些水带

上苗儿给人家补上。我就不信了,那么多放羊户呢,一棵半棵的苗子还找咱头上了?爹脸憋得通红,边喘边骂:人在做,天在看。咱们看山人 家,你知道大旱天栽活它费多少事?祸害一棵苗,那地儿得闲半年啊!——下次学校收购石子、槐树叶、麦粒子、棉花朵,笨鸟先飞实实在在 地早下手吧。小伙伴们邀我偷玉米棒子换青苹果吃,再馋我也不敢啦。后来我在学堂里听先生解析“慎独”,总会想到身子弱弱的就知道敬天 奉地的老爹。诚实、认真、谨慎,这家风,深着呢。

那几年,地里的活计很逼人的。特别是大集体的生产队里,一家男劳力要是不顶,少挣工分不说,往往还要挨欺,也许同工却不会同酬。 每每此时,娘就会叨叨,欺负人没有好下场,不信你就走着看。后来包产到户,冰雹来袭,抢麦子;大雨倾盆,垛麦子;太阳暴晒,打麦子;

寒流霜降,刨地瓜……物资匮乏,更不要说机械化;孩子们尚小,人手不够——样样都考验着打小就得了气管炎的爹。但他住草屋,睡土炕;

出苦力,啃馍馍,愣是拉扯我们姊妹四个成家立业,想想那得多大的勇气啊。假如他有半点懈怠与畏难,怎么挺过来哦?为了一家人,坚持、 坚忍、坚韧,这才是最需我努力践行的不歇气的精气神啊。

还有吃水问题。除了雨水充沛的夏季,我们都得去前沟或后崖的山泉挑水吃。坡陡路长,来回近二里路(后来我给山后的哥哥下雪天送吃 水,滑到沟底差点摔死)。闲暇时节好说,山里人不疼力气,水缸总是满满的。来到大旱和农忙季节,有时候水缸干得快冒烟了。娘疼我累,

只让我负责守在泉边,一瓢一瓢地下神似地取那点儿“空山水”。等我长足了力气都上班了,娘估计我好回家了,还是蹒跚着那双老寒腿,把

吃水缸和喂羊的大盆小罐挑得满满的,我再怎么抗议都无效。东院的独身的大伯、三伯趁着爹躺在炕上喘,就常常过来舀水做饭。娘去南井崖 锄玉米,回来掀开锅吃饭:准备好俩人的饭叫爹自己吃了?娘只好扛起锄头再去上坡。和爹一天生日的六叔自己在木头山理整果园,转悠回来

就喊:“四嫂,多添瓢水,我在家吃。”娘就打趣,他喝水就喝饱了?老老少少,一大家子,能关照就关照呗。贫穷年月,吃是大事啊。勤

劳、善良、关爱,对己对人都要如此。 娘累死累活的和男劳力们一起出工,回家后照常照顾家人再侍候牲畜,常常连个囫囵觉儿都不得睡。当然她也免不了对我絮絮叨叨。什 么“不好好念书对不起天神地鬼”,什么“勤打扫天井懒赶集”啊,什么“从小不补到大一丈五”啊。听上去完全没有“黎明即起,洒扫庭 除”的底蕴。我犯错误爹揍我的时候,娘就在一旁念“一丈五”的紧箍咒。勤快还好,不赶集就没法学会经商。爹娘大字不识一箩筐,我要是

压在课本底下看小人书,或者偷奸磨滑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还真是对不起来此一遭。大约是初中二年级放麦假的时候,我白天去地里捆麦 子,晚上在冒着黑烟的煤油灯下写作业,同时还有一项公益事项:将语文教参后面的习题答案,用钢针垫着钢板一笔一划刻在版纸上,以便老

师一页一页地人工油印,下发给全班同学矫正复习。农忙假期一周左右的时间,密密麻麻一丝不苟整整刻了54张8开的蜡纸啊——我的硬笔大约 就是那时打的底子。您看看现在有的孩子,教材全解,金榜学案;衣食无忧,零花不断,整日价逮着个手机魂不守舍地挂在网上……专心、恒 心与静心,这也应该算作我的家风之列。 我说媳妇的时候,恰巧单位发了一幅蚊帐,没有粉红的。娘说白色好啊,白头偕老,百年好合,好好听媳妇的。娘二十岁就嫁给爹,他们

自己刚刚分家过日子,分了两间草屋,叮叮当当缺衣少食的,堂屋木门都被摘走抵债了,姐姐独自在家吓得哇哇大哭。爹不丑但是疾病缠身 啊,娘虽然也抱怨,但总是热汤热水地侍候着,他们就这样一辈子磕磕绊绊吵吵嚷嚷,不管贫穷或富有,一生相守,不离不弃。不像有些小年

轻,过分自我,过不上块儿就分开。还谈什么家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焦家没有什么著名的家书,也没有诸葛《诫子书》般博大精深的家训。在创修族谱时,曾编了世排用字:永建安自广,淑世继宗祥,传忠

得庆兆,衍正宝维良。五修族谱时议定:仁道泽裕深,义惠乐长春,礼和聚修第,智信廉堂君。细细品读每一个字,无不寄寓着族人深深的期 望,体现着焦氏族人淳朴的家风。 呵呵,我们的家风,“跟在后面关灯”?据说,丹麦一家酒店踏健身车②每产出10瓦时电量,便可得一免费午餐券,且多劳多得。酒店的 舞池安装了一种压电型效应地板,能将跳跃的压力转化成电力,舞厅供电节余还可并入酒店电网。期望不久的将来,焦氏族人能够给大家,特

别是都市的居民们也将其推而广之。朴素、低碳、环保,寻回那方湛蓝的天,不仅仅是焦氏家风喽。

【篇二】

《颜氏家训》中说:“笃学修行,不坠门风。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时常唤起我们对一个家庭精神传统的思考、对一个国家价值追求的审视。

家风是什么?词典释义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精神血脉,也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那么领导干部的家风是什么?是“官本位”的封建意识,“封妻荫子”的特权思想,还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人情规则?显然都不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家风好则作风好,作风好则党风好、政风好。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体现在党内,就形成什么样的党风。党风不正,一个重要的根源就是家风不好。因此,良好的家风对于领导干部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是领导干部一生的必修课,更是领导干部心中永远的明灯,指引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建设良好家风,点亮心中永远的明灯,需要传承美德、弘扬家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的美德,更是被后世用来学习、传承。孔融让梨、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历史故事至今仍在流传。优秀的传统文化永不过时,始终是人们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准则。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建设良好家风,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在家庭中,要像孔融一样,注重亲情,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在生活上,要向王安石学习,虽贵为宰相,但仍艰苦朴素、为官清廉、不铺张浪费;在学习上,要学习曾国藩的读书精神,通过“吾日三省吾身”来不断修正、提高自己,做读书明理之君子;在待人接物方面,要向阮籍学习,虽才情傲世,但绝口不提他人是非,待人接物无相害之心。作为领导干部,要真正领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念、规范,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带头传承中华美德,弘扬好的家风文化。

建设良好家风,点亮心中永远的明灯,需要关心家庭、注重家教。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是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文明的家庭、良好的家风、优秀的儿女,一定是严格的家庭教育长期熏陶的结果。那么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呢?老一辈革命家早就用实际行动给我们作出了表率。毛泽东同志在家风上坚持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同志曾给亲友定下“十条家规”,将摈弃特权思想、严守规矩贯穿生活的点滴之中;习仲勋同志更是教育子女“夹着尾巴做人”,家风之严甚至“不近人情”。这些看似严苛的行为,却诠释着“严管就是厚爱”的真谛。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查办令计划、苏荣等人腐败案件来看,出现了“父子兵”、“夫妻档”、“全家腐”等现象,这些腐败的原因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令人警醒。为此,领导干部要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带头维护家风清正,管好家属子女,绝不“护犊子”,牢固守好家庭“廉洁门”。

建设良好家风,点亮心中永远的明灯,需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领导干部作为执政的“脊梁”和社会的“主心骨”,要时刻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在管好自己“小家”的同时,更要管好单位、社会这个“大家”,引导这个“大家”的家风向上、向善。一是要注重党风廉政建设。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把家风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和机关文化建设中,将树立良好家风文化作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强化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二是要抓好家风文化宣传。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上,设立 “两学一做”话家风等专题专栏,广泛宣传家风文化;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把好家风、好家庭、好故事编成戏曲小品,讲过百姓听,演给百姓看,把好家风传播到千家万户。三是要立足实际创新载体。把家风文化与厚德响水建设相结合,广泛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活动,引导市民树立良好家风;以精准扶贫为契机,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活动,让好家风根植家庭、走出家门,把“一方贫困、八方帮扶”的道德精神转化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伟大实践,为“建设新响水,发展上台阶,实现北抬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三】

那不起眼的小草,任人漠视毫无怨言,他依然挺立默默为人们奉献着;那河边的柳树,静默在河堤两岸护堤防水,依然静默着。那街边的环卫工人们早出晚归,一次次扫,为人们的生活环境默默奉献,毫无怨言。从他们身上,我不禁想起我的家训家风;低调做事;踏实做人。

听爸爸说这是太爷爷因为一件事而立。爸爸说:以前家里挺富裕的。太爷爷在地方上算得上是一个小地主吧,但太爷不像其它地主一样,欺负百姓,过分的使唤百姓当牛当马,更没有“高利贷”这个说法,在别人眼里看来,太爷根本不像是一个地主,他穿着非常的朴素。平时,几口人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与劳动人民打成了一片。村子里还有一个地主,他和太爷爷的做法截然不同,他盖着三层楼的小别墅,一家人穿着十分的华丽,带着珠光宝玉,到处去欺负百姓。有一次,土匪进了村,土匪向太爷爷家走来,太爷心想:这一全完了,什么东西都得糟蹋了。没有想到。那几个土匪竟然经过太爷爷家,向隔壁的地主家走去,听只见物品的破碎声,没过多久,只见那些土匪们背着大小麻袋从他家走了出来。他坐在地面哭喊着:“全完了,什么东西都没有了。”经过了这件事之后,太爷爷就立了这个家规:低调做事,踏实做人。

我们没有让太爷爷失望。就拿我爸爸来说吧。有一次,爸爸去上班的路上捡到了一个黑色的男士背包,里面有银行卡、身份证还有几万块钱的现金,他没有占为己有之心,他二话不说就交给了派出所,警察要求等记一下,他只是腼腆的笑笑,转头就走。他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和我。我和妈妈笑他胆子小,不敢面对警察,其实我和妈妈知道,他只是想低调做事。那失主想感谢,也找不着人呀!

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自然也受他们的影响。每次,我从街边走过,发现路边有垃圾,我都会将它们拾进垃圾桶。看见有老人过马路,我也会主动去帮助他们。在公交车上看见有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我也会主动让座。

这些都是小事,但我相信,我处在这样良好家风的的家庭里,一定会受到熏陶。从小事做起,继承弘扬家风,为和谐的社会风气添一块砖,盖一片瓦。

【篇四】

我的家风如一杯酒,清香甘冽;家风如一壶茶,醇厚芬芳;家风如一幅画,连城之壁。我们家有三风:善良之风、孝顺之风、勤俭之风。

我家的善良之风。妈妈常说:善良是心灵的灯盏,能引导迷路的孩子前行。记得有一次,妈妈和我准备上街去玩,突然外面来了一个讨饭的。我看他穿的破破烂烂的,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感,觉得恶心。这时候,他向我们生出了手,颤巍巍的说:“大姐,行行好,给我点吧。”我打算把他赶走,不想搭理他,可妈妈却给了他5元钱。我大吃一惊,生气地对妈妈说:“妈妈,你干嘛给他钱,这些钱可以给我买好几颗糖了。”妈妈却和蔼的对我说:“他是真的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就是献出自己的爱心啊!孩子,记住啊,一定要有爱心和帮助他人的心,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东西,就是那颗金子般的心。”这翻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告诉我一定要有爱心,有一颗帮助他人的心。

我家的孝顺之风。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顺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必备的传统美德,在家里,我孝顺我的爸爸妈妈,每天,我会在课余时间帮他们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晚上给他们捶背,倒点热水泡泡脚。我孝敬我的爸爸妈妈是因为他们言传身教。爷爷去世的较早,剩下奶奶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多少年来,爸爸妈妈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奶奶。记得奶奶去年茶季生病住院时,爸爸妈妈放下每天上百元的收入,每天都会轮流去医院照顾奶奶,也没有告诉姑姑等人。我有些不解,妈妈认真的对我说:“姑姑也忙,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自己做吧。挣钱就是为了用在该花费的地方。把奶奶的病养好了,可以在家照看家里,我出去做事就不要锁门了。所以,现在去医院照顾奶奶也是挣钱。”我听了妈妈的话,心里好感动,才明白我为什么一直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家庭之中。

我家的勤俭之风。我们家的勤俭的宗旨是: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少花,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多花。我要买学习用具或者课外书籍时,妈妈总是给我充足的钱,让我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在我看见同学新买的玩具流露出羡慕的眼神时,妈妈教育我:“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些钱可以给你买几箱书了,别和同学比吃穿玩的,要比比学习。”难怪乎,我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集中精力学习,因为有一个善于开导我的妈妈。

我骄傲,我生活在这样的家风里。如春雨,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我的心灵。

我自豪,我生活在这样的家风里。如花香,悄然静绽放,伴情沁入我的心脾。

【篇五】

在外飘来飘去飘了多年,一日终于定居下来。乡下的母亲来电话说,多少年没能到我的小家住过一宿,如今定在了省城,离老家不过五百来里,秋天季节好,母亲准备来住些时日。做儿子的当然高兴。

出发的前夜,母亲夜里一点多钟就起了床,杀了两只老母鸡,褪光了毛,洗得干干净净。母亲说城里住高楼,杀鸡不方便,鸡毛杂碎别糟蹋了邻里。母亲边唠叨着边从黑色网兜里往外拿东西:一瓶她自己做的辣椒酱,还为孙女劈了一堆菱角米。

我嗔怪母亲:你也真是,城里人就不吃鸡?现在买鸡都现买现杀,拿回来就下锅,买来就是没有毛的鸡!您看,又是辣椒酱又是菱角米,都是烦人的营生,您倒是有这个细致!母亲被儿子这一说,倒不吱了声,可面上有明显不悦之色。

妻子用脚踢我。我说:“妈,是儿子心疼您老人家,六十多了,夜里一点起床,五点坐车,看看,都快中午一点了。坐了六七个小时的车,您能吃得消吗!”母亲嗫嚅道:反正腰疼,也是睡不着的……

说着坐下来吃饭。为迎接母亲,我们特意做了几道菜:炸猪排、小青豆烧小鸡、香菇炒菜心、豆腐拌蕨菜和排骨青菜汤。饭桌上,孩子兴奋,一会问奶奶家里的宝宝(一只狗)好吗?一会问八哥会说话吗?我们这个孩子,就是人来疯,劝了半天叫快吃饭,可就是一口饭吃半年的主!我不由得生气,说:“快吃,我揍你!”孩子有了奶奶,仗势似的:“你干吗骂人,不是好爸爸!”

我一气,上去一筷头子打在孩子脑门上,孩子“哇——”一声大哭起来。奶奶心疼了:没有你们这样打孩子的,真是!

“你这个不知好歹的东西!我们过去不得吃,你们现在不肯吃!奶奶在这儿,我们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不允许上桌的,即使上桌,如果筷子伸到待客的菜里,你奶奶就是一筷头子……”我话还没说完,母亲将筷子一丢,不吃了。说着说着眼泪就在眼眶打转转。

我这下慌了,才觉自己说漏了嘴。赶紧给老娘赔罪:“妈,说着玩的,您老别当真,好,不说了不说了。”母亲这才破涕为笑。母亲说:“那时穷,你爸一月才挣几十块钱,家里场面大,不是你妈不让你们吃,而是……你现在成人了,给你妈算老账了,真是儿子有用了……”

哭笑之间,我们上班时间已到。母亲一人收拾了碗筷。

晚饭无事。饭后睡觉,因我们家只有两张在一个房间的床,于是母亲妻子女儿睡大床,我一人睡小床。早早躺下,无甚睡意。孩子闹着奶奶讲故事。奶奶随口诌诌:你爸爸小时候啊,像个饿死鬼投胎,整天喊肚子饿。那时我们家住在农村,你爷爷在县里工作,你爸爸整天坐在墙头上晃荡着两条腿,伸着脖子望你爷爷回来,爷爷回家就有好吃的啦……

说着说着,孩子睡着了。我倒是一点儿睡意也没有,母亲更是睡不着,于是我们母子俩就聊天。我说,妈,你锁着的小柜子经常被我偷偷打开,偷了桂圆上学路上吃。妈妈说,儿子,你有一回不知在哪摸了许多小毛蟹,你吃呀吃呀,夜里闹着肚子疼,可把我和你爸吓死嘞……

【篇六】

那年冬天,娘带着妹妹去青海探望父亲,家里只剩下两口人,姥姥和我。土坯屋里,豆大的油灯下,姥姥让我给父亲和母亲写信报平安。每次,都是她口授,我执笔。

对于信的开头和结尾,姥姥非常重视,要求我必须称呼“父亲母亲大人”,落款要写上“长女”二字。她并不识字,我究竟怎么写,她也不知道,但她老是看着我的眼睛,反复问,是这么写的吗?我尚年幼,不明白“父亲母亲大人”与我平日里喊的“爸爸”和“娘”在字义上有何不同,但我不敢欺瞒姥姥的眼睛。除了信纸上的“父亲母亲大人”,姥姥还要求我,见了邻居、亲戚,必须打招呼,打招呼的第一句话,要按辈分称呼。我家在村子里辈分低,同班同学中有的要喊姨,有的要喊舅,有的甚至要喊姥爷、姑姥姥,这让我心里头着实不自在。不自在归不自在,姥姥到底以她的执拗,培养了我见人按辈分打招呼的习惯。而今回了老家,自然而然照着姥姥立下的规矩来。

姥姥没讲过“长幼有序”的大道理,她也不知道《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但她教给的“父亲母亲大人”这六个字的称呼,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它是我所受到的关于人序伦常最朴素的启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穷得叮当响。麦收之后,村里人家还是会依老例儿结结实实吃两顿纯白面的捞面。我见人家端着大海碗站在胡同口,满筷子挑着光溜筋道的白面条,满心眼里竟没有丁点羡慕,而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因为我家不吃白面捞面。平日里,我家吃的跟别人家一样,是红薯面捞面或者红薯面饸饹,新麦分到家,也不过吃几回白面包着红薯面擀成的两色面。两色面,红白相间,配着北瓜片和葱花浇头、蒜醋汁,偶尔还有一点儿黄瓜丝当菜码,又好看,又好吃。殊不知,姥姥就是以这种用红薯面和白玉米面来掺兑的办法,节省下了少得可怜的白面。这样,家里谁身体不舒服,或者来了贵客,就能吃到软嫩的白面鸡蛋咸食、白面葱花千层饼了。

姥姥说,居家过日子“宁省囤尖,不省囤底”。我们家在最穷困的时候没断过烟火,没穿过破角烂边的衣服,秘密就在这条语录。玉米面皮,有时是谷子面(不去皮,谷糠也磨进面里)皮,萝卜干白菜干萝卜缨做馅的饽饽,姥姥给它起名“黄金团子”;北瓜切块,老白菜帮子切段儿,清水煮之,水滚开后拌杂面疙瘩,末了撒点儿芫荽末,就是我们家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穷归穷,还有比我们更穷的亲戚。比如,我姥姥的小弟弟我舅姥爷。舅姥爷娶妻晚,舅姥姥娶进门还是个“老慢支”,患老慢支的舅姥姥有着极强的生育能力,挨肩膀头生下两儿三女,他们家的大闺女我大表姨比我还小5天。隔个十天半月,舅姥爷就会来我家一趟,有时候是差他的孩子来。他们来我家,一是帮着做点力气活儿,二是“告穷儿”,不是没粮了就是断盐了,要不就是没钱给我舅姥姥买药了。无论是谁来,临走,姥姥总不叫空着手,不是给舀些面就是给舀些盐,有时正好赶上姥姥的烈属抚恤金下来,就匀出一半叫带走。娘半开玩笑地说姥姥,是她的娘家人硬生生把我家的日子刮擦穷了。姥姥总是认真地教训娘:“雪中送炭人情长,雪上加霜枉做人。”

不独对亲戚好,村里的智障人、外来要饭的,也是姥姥怜惜的对象。智障人没爹没娘没媳妇,一个人住着老辈人留下的空房子,空房子没窗没门,只有四处进风的窗框和门框。他爱在饭点儿串门。一到我家,姥姥不管是刚吃饭还是吃了一半,马上就撂下碗筷。把自己的一份,给他吃。到冬天,家里常来要饭的,也是赶饭点儿。要饭的一来,姥姥的干粮就匀出一半,我们喝粥也不许回碗了。匀出一碗热粥半个玉米饼子,就是要饭人一顿好饭。姥姥饿着自己,却高兴。她说:“三个人三个半饱,比看着一个人干饿着好。”

姥姥二十岁嫁到我们老郭家,八十岁寿终正寝。姥爷参加八路军早早牺牲了,家里人丁不盛。小脚女人顶家过日子,我们家没有成套的家训、家规。从姥姥到我的小外甥、小侄女,一家四代人,八十多年历史,就靠着无数条“姥姥语录”的传承,治家、育人。

姥姥晚年患上白内障和青光眼,几近失明。我从省城回去看她,她对我说起自己的病,有一句话,让我一辈子忘不掉。姥姥说:“眼瞎了不要紧,心不瞎,照样活得敞亮。”这,是姥姥留给我们的最后的“语录”。

【篇七】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成员在和这个世界进行沟通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一种共同特征。只要有家庭这个形式存在,家风就存在。

建立家风,以何为本?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这里的“善”,指的是不受到外界各种情绪和物质干扰的、纯真的天性,认为只有保持天性,人的智慧才会发挥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家风建立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不能压抑人的天性。举例来说,也就是不要强制一个活泼的孩子去变得木讷。这种事情,就好比通过洗脑,让一只兔子承认自己是一只狗熊,不仅愚蠢,而且可悲。如果不压抑人的天性,所谓的“青春期”之类的问题,又怎么会出现?允许松树长成松树样,牡丹长成牡丹样,小草长成小草样,万类霜天竞自由,才有勃勃生机。如果因为觉得松树伟岸,就一定要让小草长成松树样,他自己长不成,家长就动手一刀刀去雕刻,当一棵雕琢成松树样的小草在风中摇摆时,这是何其残忍的景象。孩子手上划破一个小口,家长都会心疼,如果有人说,“你的孩子,是个灵魂残缺的人”,不知道家长情何以堪。

既然有了基础,那么一个好的家风,还有什么别的共性?

首先要“诚”。离开了“诚”字,就不能专心去对待事物,不能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确切掌握事物的微妙规律。学习的时候走思,吃饭的时候看手机打游戏,睡觉之前喝浓茶,所谓的心不在焉,食不知味,睡不安寝,指的就是做事没有“诚”心的状态。有句话说发现生活之美,讲的也就是用“诚”字去对待生活,对待一切。当然建立家风的时候,也不能离开这个“诚”字,这是准确发现家庭各个成员的独特个性,从而选择合适家风的必由之路。

其次要“静”。诸葛亮说,“非宁静无以致远”。可我们知道,世界是不停变动的,遵循“静”字建立家风,是要当块沉到水底的石头吗?当然不是这种极端的静了。如果说“诚”字是为了能够发现规律,这个“静”字,就是对待规律的态度。安静地遵道而行,是一种坚韧,一种淡然,也是一种喜悦。往大里说是自然之道,往细微的事情上来说,吃饭不说话等等,这些都是规律。

再次要“俭”。人人都知道“俭”是个好习惯,却很少有人做到,究其原因,只是因为穷啊。心智穷,所以多思多想,难以抉择。嘴穷,所以看到喜欢的东西舍不得吃。繁花似锦,转眼即逝;宾客满堂,难掩内心空虚。穷,是因为偏离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想治好这个穷字,就得靠“俭”字,把各种妄心剥离开。“诚”来发现规律,“静”来实行规律,“俭”就是为了执鞭律己,砥砺前行。

最后是“客”。我们所拥有的,都是暂时属于我们所有,不要妄图无限制地去攫取,要顺应事物的规律。当一个人产生出“这些都是我的”的时候,也就很危险了,不管是在对待名利、地位,还是仅仅面对一桌子菜。当然了,吃撑了不知道停的人少,面对得到知道停的人却难得,这里面差的就是一个“客”心。没有“客”心,就会丧失心智的清明和戒慎,就不知道畏惧。《周易·乾卦》九三爻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三之道,就是要有“客”心,时时反省、约束自己,才会尽可能不违反规律,不出问题。践行“客”字,就是形成一种由内而外、自发的约束。

【篇八】

大约从两岁起,每次带儿子出去,遇到乞讨者,我和妻子都要给儿子几元钱,让他送过去,并且嘱咐他要注意方式,包括表情和递给时的动作。

这不能表明我们一家人生活多好。鼓励儿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我年少时候,在农村,家里穷,苦是必然的,除了父母和几位近亲,没得到过其他人的施舍。即使成年以后,也有一段时间极端穷困,甚至可以用水深火热、暗无天日来形容。那时候,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

这世界真是仁慈,也真的没有绝人之心。几年后,我们的经济条件好转,我和妻子开始教儿子做一些助人的善事,并且一直坚持。在儿子成长的这些年,尽管科技发达了,各方面都极为便利,但也有一些美好的东西湮灭了,甚至被置换;可世上真正好的东西,比如人性之善美和真诚,总是会存在的。而为他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更是一种美好修为。无论社会怎么变化,人性美和善的一面,都还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出发点。

我常想,对于儿子,不管他将来如何,成为怎样一个人,他都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即独立生存。一个男人,一旦置身于缺乏亲情维系与情感依赖的环境当中,又不得不面对波诡云谲的时代和残酷的生存竞争,无论任何时候,具备一种宽容、悲悯、同情之心,真诚与人相处,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个人品质,这应当是比取得任何成就还要重要的事情。

搬家到成都后,周一到周五,我大部分时间和儿子待在一起。他下午放学回来,我就带他出去吃饭,散步。一父一子,手拉手,肩并肩,在人头攒动的城市,实在是一道令人心暖而又不起眼的风景。

有一次,我带儿子一起到洛阳路一家餐馆吃牛肉面。那家面馆是来自甘肃的一家人开的,面做得还算地道。我要了一碗揪叶子,儿子要了一碗红烧牛肉面。我又给他加了一小碟牛肉。父子二人吃完,又到家乐福买文具。走到青龙巷,忽然听到一阵悠扬,但却有点悲凉的二胡声。随即看到两个男人,其中一个壮实高大,另一个腰身佝偻,几近伏地。身材壮实者眼盲,拉二胡,腰身佝偻者一只手拉着壮实者污脏发黑的后衣角,头和脸几乎弯曲到了壮实者的膝盖,一只手端着一个铝盆子。

我和儿子站住。儿子仰头看了看我,我也看了看他。我掏出五块钱,递给儿子,儿子走过去,放在那铝盆子里。

回来路上,父子俩聊天。儿子说他看过我写的几本书。我笑笑。儿子可能觉得我有点不相信,一边走一边说,他觉得我写的那些文章都是真实的,比如说我写农村老家那些总是相互伤害、窝里斗的人,他们其实也很可怜。他觉得我文章中写到的那些老家人都没有思想,有思想的话,就不会那么做。他还说,这都怪农村的教育不好,其实这也正是为什么那里的人们至今都不能摆脱贫穷的根源所在。

我忽然觉得他说得很有些道理,一时间感动莫名,一手提着东西,一手把儿子揽在怀里,使劲亲了一下他的额头。鼻子一酸,眼泪就出来了。过了马路,儿子又对我说,现在这个社会,再不能讲那些神神鬼鬼的事情了,要相信科学,因为只有科学,才能证实那些谜团。神鬼之说,那都是用来骗人的。我点点头,摸了一下他的脑袋。我承认,我写过那样的文章。

儿子又说:老爸,其实当作家不好,因为作家就只能告诉别人已经发生了的事,不能把未来的事情说清楚。我笑了一下,问他未来有哪些事情发生。儿子神情严肃地看着我说,在未来,人可能就不像人了。你看科技发展多快,以后的人,借助科技多了,就成了科技人。还有,人以后可能会变得更孤独。

我惊诧,儿子才十一岁,怎么会想到这些问题呢?而且说得比我还深刻。我再次抱住儿子,想对他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怎么说。我知道我不能否认儿子刚才说的话,他说的那些,很多已经得到验证。到家里,洗漱的时候,儿子又说:老爸,要像现在这么发展,要不了几百年,地球可能就会承受不了的。然后像水泡那样,没准一下子就飘没了。我说,这可能是吧,但那也没办法。儿子忽然严肃地说:老爸你别怕,我正在想办法。肯定能解决的,这一点,你和妈妈就放心吧!

【篇九】

小时候刚会拿笔握管,练了没几年,父亲便在过年时让我给左邻右舍写春联。他要求高,说写门对子不光是写字,还得会出对联,不能只抄现成的,所以常常帮邻居写完了,到了最后写自家门对子的时候早已腹中告罄,毫无灵感。

每到这时,父亲反而很宽容:“想不出来就还写那一副吧。”他说的那一副就是“越国家声远,颍川世泽长”。据说这是汪家传下来的门对子,往门上一贴,南来北往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汪家门第,招牌相似。那时候也不知道这对子的含义,越国在哪里?颍川又在何方?也记不清父亲是不是向我们细说过家族迁徙的历史,但父亲一再强调“家声”这两个字,说家声就是一个家庭的荣誉和声望,不管家族如何迁徙延续,每一个子孙都要对得起列祖列宗,为家族的荣耀增光添彩。

他拍拍我们的脑袋,“汪家未来的家声就指望你们了。”

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如果不是今年到梅州,我真的快忘了这个古老的词汇。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客家,客家,这两个南辕北辙的字组合在一起真让我有一种苍凉而又悲情的感觉:客于他乡不可为家,但偏偏客家人就是这样一幅家族流徙的人生图景。

若到梅州客家文化博物馆,迎面看到的是一堵百家姓墙,中间一个大大的“亻厓 ”字,这是客家人的自称,相当于“我”。作为会意字,它形象地表明了客家人从中原来到南方倚山而居的生存状况。但我宁愿将这个字理解为人在悬崖,这才是客家人在逃亡避难迁徙时的心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动物般警醒,须臾不可大意。一个辗转千里万里的族群,一个在陌生环境寻找栖身之所的民系,一个不断需要重建家园、救亡图存的群体,他们各自的家族大概都十分看重成员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品格吧?都十分在意自己家族的荣光,在意开拓、进取、永续生存的能力吧?总之,他们十分看重自己的“家声”。

所以,走过梅州那些客家围屋和连排新居,总会看到或新或旧的对联,“振家声”“美家声”“远家声”“召家声”“扬家声”“播家声”……目不暇接,这些对联不仅自豪地彰显了各自家族辉煌的历史,更在昭示后人光前裕后薪火传承。特别是那些围屋,一走进去,几乎处处有楹联,间间有匾额,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客家人大概早就知道环境育人的道理吧。这些楹联和匾额汇聚了万千家族对自己历史的回望和思考,对家族价值观的申述和张扬,于耳提面命中充满了殷殷嘱托。

由于家族发祥地不一,迁徙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一,家族成员生存技能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客家不同家族中会看到对家训家规不同的表达,对家声不同的期望。但是,又由于环境相同,经历相近,客家人又会在长期的生存中形成大致相同的民系价值认同,那就是“耕读传家”,这是客家人共同的家声。“东种西成,经营田亩须勤体;升丰履泰,出入朝端必读书。”“创业难,守成难,涉世尤难,且从难中立志节;耕田乐,读书乐,为善最乐,须向乐里作精神。”“继先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维读维耕。”

我在客家文化博物馆看到梅州黄氏族谱《江夏渊源》,其中记载的家训是这样十五条:“戒轻谱,畏法律,戒异端,戒犯上,戒非为,戒争讼,戒犯违,修坟基,隆师道,端士品,务本业,明礼让,和乡里,睦宗族,敦孝悌。”如此的具体,如此的周详!客家人之所以能有今天,之所以英才辈出,民系遍布海内外,正是因为秉承了这样的传统,弘扬了这样的家声吧?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也是一个社会道德风尚最基本的载体和践行单元,由家庭而家族,而乡里,而地方,而整个社会,公序良俗正是这样形成,核心价值也是这样凝聚的。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家庭在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家声。

我的故乡叫汪陈庄,顾名思义,这个村子的大姓就这两家,但在我的记忆中,好像都是姓汪的。那是一个庞大的熟人社会,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相当的压力和责任感。我们从小就被告知,不能有少许的行为不端,否则影响的是整个家庭乃至家族的声誉,惕惕于心的是“不能让人家背后说我们姓汪的不是”。现在,这样的熟人社会不多了,家庭群居不再,单个的家庭散落在陌生的地方,他们还有家声的意识吗?在一个家族社会评价稀薄的时代,家声又如何体现呢?想起去年央视记者的随机采访,问到家风、家教、家训,懵懂无知、言不及义者多矣,遑论家声。

让我们回到家庭,回归家声。

【篇十】

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无论你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只要一想到家,就会想到温馨、温暖、牵挂和归属感。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启蒙老师。家就像一块土地,孩子则是幼苗,通过家人的辛勤耕耘、汗水浇灌就会茁壮长成参天大树;反之则长出荒草,歪了秧苗。通过对家的经营和教育熏陶就会逐渐形成家规、家教、家风。

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启蒙老师。叶圣陶说:“身教最为重,行知不可分。”有道是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待人接物、言行举止、语言习惯等,无不时刻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在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孩子的意志品质、行为习惯、语言风格等无不打上父母的烙印。

记忆中,家里生活一直很拮据。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在家做缝纫,爷爷、奶奶无工作,哥哥下放在农村,姐姐由于耳聋没有上学,年幼的弟弟虽然比较调皮,但全家人都比较喜欢,一家8口人全靠父亲每月3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活,日子虽然清苦,但气氛是温馨、快乐的。父亲经常对我们说:“人穷志不穷,要好好学习,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父母为人忠厚、也很善良。尤其是父亲,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大好人”,他不仅在外待人接物很热情,他在家里也从未对我们这些儿女发过“火”,但我们兄弟四人总是“怕”他,他每次回家都要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这在当时不学习的年代,无疑是给我们一种精神压力,但我们还是比较听话,在帮助家里做完家务事的同时,按照父亲的要求,每天看看书、练练字或写一些心得体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我下放农村期间,父亲担心我学“坏”,每周要我交两篇心得体会,这对我后来成长有了很大的帮助。

父亲是做了多年商店会计,但从未“占”过公家便宜,家境虽然没有什么改善,但父亲做事严谨、公正、无私的声评一直很高!无论是他的领导,还是他的同事,都很相信他。他从未因账目问题而出现差错,涉及到钱和物的事,他总是对我们说:“公私要分明,不能有丝毫的‘贪’心,这样你生活就会踏实”。

生活中,父母对爷爷奶奶很孝顺。家中没有因为婆媳关系、母子关系吵架,总是有商有量、和和美美的。父亲常说:“百善孝为先”、“家以和为贵”。这无疑为我们兄弟以后幸福的婚姻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父母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是父母的影子。我们最初的为人处世的准则、道德观念都是从家庭中得到的。父母身上的勤劳朴实、乐观、善良、无私、孝顺等好的品质,成为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在我们兄弟身上传承与延续,形成家规、家教、家风。“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家风浸润着每一个家人。家风正,为人就正,这家人就会学好,做好。但无论何种家风,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良的传统贤文化,体会到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正能量。

家国天下,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社会的整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我们把无数风正的家连接起来,就能编制出一个国家的风正和谐画卷。正如歌中唱道:“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十一】

我小时候常常喜欢跟在阿爹的身边,给阿爹点火抽烟,向阿爹问这问那。阿爹很喜爱我,常常摸摸我的头,给我讲古讲今,也常常对我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养你长大了,要像你祖样。”阿爹的话一停,我就接着问:“阿爹,我祖是怎样的一个人?”阿爹告诉我:“你祖一生爱读书,院试八次连考二十四年,是清末副贡。”阿爹的话我记住了,暗下决心,勤奋学习。

我读小学时,学业成绩屡列前茅。考初中时,有个叔父叫我到他身边,对我说:“你今年考不上中学,叔父买把三斤重的锄给你”。阿爹接过话茬:“他考不上初中,我买群羊给他养”。“我不养羊,我要学阿祖读书”。

初中放榜,我以高分成绩录取在昌感县琼西中学(注:今东方市琼西中学),第一个学期放假回家,放下背包就急忙地抱着阿爹问:“阿爹,我像不像阿祖的样。”阿爹说:“还没有像,仅有个影子。”我不甘心,一定要学出阿祖的样来。

高中阶段,我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全班前列。有一个假期,我又追问阿爹:“阿爹,现在我可像阿祖的样了吧?”阿爹连连抽几口烟筒,目光满是期待:“有个小样,还差很远。”阿爹的话,我没有争辩,继续默默努力。

多年过后,我当上了教师。我本着当好教师为人民的责任,用心教书育人,处处给学生和子女做表率。光阴易逝,岂容我待。有一天全家人一起聊家常,谈祖国大好形势,我有意无意问垂暮之年的阿爹:“我当了几十年教师,桃李芬芳,我算是已经像阿祖的样了?”。阿爹略有迟疑:“现在可算有个样子,但差距还有,你祖连考二十四年,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我没有失望,把阿爹的话铭记在心。

退休后,我坚持读书,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诗词曾入选《中国老年诗词艺术》、《全国诗人》等数种书刊。2006年我参加新农村建设征文比赛,被《农民日报》大地文化艺术评为“农民日报首届中华楷模”,几年来,获得《共和国名人》、《世界名人》等荣誉证书。83岁的阿爹病危时,我把获得的荣誉证书一一翻给他看,阿爹对我点头微笑,声音极度微弱:“儿啊,你是好样的,可像你祖样了”。话毕,阿爹合上了眼,我泪流满面……

现在,我的子孙都读大学了,他们像我当年,一直用阿祖读书的故事鞭策自己,可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啊。

【十二】

黄流镇黄东村相传着一个动人的孝媳故事:陈氏三媳妇王莉,三年如一日,照料卧床不起的婆婆,事事恭亲、体贴入微,使断腿瘫痪的婆婆度过了人生最后三年的时光,感悟了人间还有儿女、媳妇的真情和博爱。王莉伺候婆婆的美德,成为坊间传说的佳话。

2013年春节刚过,83岁的陈氏二婆不慎摔断大腿,送进黄流医院,医生建议:老人高龄,动手术后骨头再生的希望不大。患处处理周全后,王莉和兄嫂接婆婆回家疗养。王莉四处寻访民间草药名医,又奔走在定安、海口,买回舒筋活络生肌的中草药,为婆婆敷治,疗理。

婆婆不能站立行走,只能躺床,吃、喝、拉、撒靠人护理。平时穿衣、吃饭、洗澡,王莉亲力亲为。久躺的病人肠胃功能不好,有时拉稀,有时便秘,都得让王莉忙上半天。拉稀时,洗身子,洗床被,换衣服;便秘时,用手从婆婆的肛门里把干硬的大便一块一块抠出来。老人的尿屎恶臭难闻,王莉有时呕吐不止,甚至黄水也吐出来,但是面对婆婆痛苦的呻吟,王莉心里更不安,心想“古人黄香善枕温衾伺候慈亲,孟宗哭竹生笋作羹奉母”,古人能做到,今人何不如呢?自己是人家的媳妇,必须承担赡养婆婆的责任。为此,王莉无论面对多脏、多苦、多难的活,无怨无悔恭身其行。

冬去春来,日月循往。白天,王莉除了照料婆婆吃喝拉撒,还要定时捣草药、按摩、梳头、洗身;夜间,则陪着婆婆聊天,回寻沧桑的岁月,追寻乡间远去的乡愁、乡音,开解婆婆悲观的情绪。

自古以来,婆媳斗嘴、相恶,清官都难断。但是,王莉改变人们对婆媳关系的看法。瘫卧在床的婆婆有时发火、吵闹,把王莉当出气筒。碰到心情烦躁时,王莉端来的药汤、热饭,也给掀翻散落一地。而平时孝慈亲、睦乡邻的王莉理解婆婆的情绪,只好忍声吞气,甘受辱骂,小心安慰,耐心开导,抚顺婆婆的心,让她平静、舒适地养伤。

王莉,年纪40开外,中等身材,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深藏着慈爱的目光,瓜子脸庞上过早爬上几缕沧桑的皱纹呈现其聪颖贤淑,勤劳善良的天性。由于出生大家庭,家庭教育良好,家风家训严明,和睦亲邻,孝敬父母。王莉家并不宽裕,婆早寡居,家无积蓄,没有稳定收入,平时靠打杂工收入维持家庭开支,又供孩子上学,但从不缺婆婆的吃穿用度,无论多么艰难,也从不在婆婆面前叹息。

夏天,天气炎热,婆婆久瘫在床,血脉不通,容易生热疮,王莉买来凉竹席,降解婆婆身体燥热,减少了生热疮的痛苦;冬天来临,又添被褥,垫床被,保证婆婆温暖过冬。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去秋来,循环往返,从未间断。只要婆婆安心,王莉就感到满足。探望陈二婆的乡里乡亲看到王莉对待婆婆这般孝顺,体贴入微,乡里乡亲感动不已,个个都说陈二婆有福气,娶到了一个撑家风、助家门的贤媳妇。

2015年12月,86岁的婆婆辞世,化仙鹤上瑶池。王莉痛哭不止,前来吊祭的乡亲闻其悲苦哭声,禁不住泪流涟涟。王莉三年如一日伺候婆婆,温情、周到,不怨不悔,乡亲们都说王莉这个媳妇,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8年家风征文范文(12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224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