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研论文范文,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下面大家参考!
农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研论文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凝练与升华,是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内核。农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发挥农村党员在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调研组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深入的实践调研,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把握住了农村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从“理论与现实脱节”、“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效果”、“党员领导干部的失职塞责严重削弱了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效果”、“少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阻碍核心价值观建设进程”、“价值观认同冲突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传播途径单一”等方面深入剖析农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提出了推动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举措,即建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拓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积极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进而为农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清晰的思路、途径、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
关键词:农村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宣传、规范
1前言
1.1选题背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韩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一回事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长期以来,共产党员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一直是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可以看作是共产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践行以国家、社会、个人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而我国是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的国情没有变,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并且农村党员所占比重大,在基层党组织中农村党员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因此认识和了解农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及其规律,有利于发现农村党员在具体生活价值观念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与指导农村党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好的发挥其在基层群众中先锋模范的作用。尤其在目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各种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价值进行冲击,如利己主义、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严重影响着人民的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也影响着的农村党员。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敢于、善于向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亮剑”,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共产党员理应成为思想斗争的先锋者。因此研究农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综述
回顾现有的同类研究发现,在研究主题上,研究者较多关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少涉及。在研究对象上,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共产党员这个整体,而较少对其特殊群里——农村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进行研究, 若进行分类研究,也主要涉及高校大学生党员,极少涉及农村党员
在调查地点和调查样本的构成上,现有研究普遍存在着强理论、弱实践,存在着地区性、个体性的特征,大部分研究都只是依赖于对单一的、特定的城市或区域特别是对城镇化影响较大的城镇的调查结果,所有这些都使得研究结论在概括性与推广性上受到一定的局限。
在研究方式上,现有的研究则常常分别对共产党员与群众的思想观念进行单独的研究,对共产党员与群众进行单独考察和进行分析的,很少有将共产党员与群众的调查结果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虽然有的调查样本中包含了共产党员与群众,但研究者在分析时却未能对两者进行分开统计与比较,而是混合在一起作简单的统计,因而抹去了共产党员与群众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差异。其次,现有的研究注重于党员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较少涉及基层党员特别是农村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分析,因此难以回答党员干部与农村党员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异同 。
最后,现有的研究注重于单一的研究方式,如单一的运用问卷调查,这很难反映除问卷之外的问题,被调查者的心声没有得到更好的反映。
总之,从现有的研究尚未看见使用同一个样本的资料来对农村党员、群众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进行探讨的研究结果。在现有的研究中,存在着单一的调查对象或调查样本来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显然有着先天的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应得到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与积极践行。对单一调查对象的研究,难以将调查结论进行推广,缺乏普遍性。虽然有些研究涉及到对当以区域进行调查,但依然难以普及到其他区域,如少数民族集中区域、经济落后区域等。正是由于这种探讨方式本身的缺陷,导致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存在一定的误差。
1.3 研究创新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突破以往研究所存在的上述局限,弥补现有研究在这方面的不足。本调查通过对中部、西部两个区域的500名农村党员进行调查,探讨农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农村党员与基层群众的践行情况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发现农村党员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特点与规律。以及考虑农村党员的具体文化构成、年龄结构和家庭状况、职业构成分析他们所作出的社会行为。做到真正回到实际生活中,反映农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表现的种种合理性。
1.4 维度介绍
在划分农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维度的过程中,我们将农村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态度以及行为作为一级维度;在一级维度下的二级维度中,我们将认知维度又划分了六个维度,分别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释(农村党员如何理解核心价值观。)、举例(我们给出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让农村党员选出符合概念的事例。)、分类(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层面进行归类)、总结(通过事例,让农村党员选出核心价值观内容。)、推断(能够对生活中哪些是核心价值观、哪些不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进行判断。)以及比较(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具体层面进行内在比较,以及对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潮(例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进行外在比较。);对态度维度的分析中,我们又划分了五个二级维度,分别是态度的方向(即农民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强度(即影响农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度的原因,也就是对农村党员的重要性、个人相关性、知识性。)、深度(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村党员的影响程度。)、向中度(某种态度在其整个态度价值体系中的核心程度。)、外显度(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在其行为方式和行为方向上的外露程度。);最后就是在行为维度我们划分了六个二级维度,分别是谋略(也就是农村党员的怎么实现模范带头作用。)、教育(农村党员参与有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生活会等)、习俗道德和宗教(也就是风俗习惯对农民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政权、法律和纪律(政权即是国家管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也就是说,国家对于此的管理强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法律即是法律发挥的效用在对人们行为束缚的同时还存在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促进作用;纪律即是党内纪律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积极和消极,主要看纪律的落实程度))。
1.5 研究方法
先对中国农村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我们结合城乡、中西部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研。主要是重庆市同乐乡、东阳街道以及江西省茶园乡和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东风队主要通过采用深度访谈并辅以问卷法和观察法以及文献调查法收集资料。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收回并且有效问卷472份,有效回收率为94.4%。资料收集采取集中填写,当场完成,当场检查,当场回收的方式进行。
2 农村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非常不容乐观
2.1当前农村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概况
认知与践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基础与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标准与目的。农村党员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导。而一个人的思想认知的形成,往往与接触的当地的历史文化、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等具体因素息息相关。
在对于农村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调查中,数据显示我们调查的老年人口占有23.9%,中位数在51岁,平均年龄是52.39岁,这表明农村党员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调查数据反映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村党员占有85.8%,并主要是改革开放前的老党员,相对而言是当时本村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群;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水平要求不断提高,部分老龄党员思想上固守传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而严重影响了老龄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而影响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在调研中,农村党员所说的“了解”只是“仅仅听说过”,而其并非来源于当地政府的宣传中,仅仅是在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听过”,从中,我们可知政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一定的宣传,在调查过程中能够发现关于“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农村宣传力度很大,但是宣传效果不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多数青年农村党员出外务工,导致农村党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其宣传效果。
受访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情况受其文化程度的影响,而sig=0.051,也说明二者存在相关性。二者关系具体表现为一种正相关,即文化程度越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越深。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注重对低文化水平人群的普及
从调查数据中反映,虽然很多农村党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一种似懂非懂,但其价值性得到大多数农村党员的认同。在访谈中农村党员说道“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是什么,但是这是国家宣传的内容我们拥护”。通过深入访谈发现,农村党员认为国家宣传的政策就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农村党员同政府的良性互动,是践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基础,在调查中,0.8%的农村党员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其原因在于他们在生活中曾遇到过政府或公信部门不公正待遇,而14.9%的农村党员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有意义的,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自身生活的提升,如可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等。
文化程度与此题的sig为0.051,高于0.05,说明文化程度同本题存在相关性且是一种正相关,总体反映为文化程度越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更加认同。从个案来看,其中初中学历的受访者中,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升生活水平无直接影响的占1.4%,远远低于高中或高专、大专或本科以上的受访者,其中可发现,高中文化水平的受访者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思想觉悟,但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有利于提升生活水平的调查中,初中文化水平的受访者仅占14.1%,远远低于高中9.8%、大专或本科以上21.6%,从中可体现出,初中文化水平的受访者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但认识强度低于高中与大专等以上文化水平高的受访者。究其原因,初中文化水平的受访者相比于高中文化及其以上的受访者,受各种思潮影响较小,对共产党执政思想总体上比较认同,而高中文化及其以上受访者由于外出较多,受各种外部思想影响较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调查数据中,68.9%的农村党员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或者村委的宣传与教育也有一定的效果,有61.8%的农村党员认为是通过各种宣传活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42.9%的农村党员认为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对于政府和村委我们要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内容不仅要紧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紧贴群众生活。
调查数据显示,各个地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78.2%的农村党员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意义的,但是各地区间还是具有特殊性,调研数据反映茶园乡有21.8%的农村党员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全没有,或者是不利于、不确定的意义,其比例高于调研开展的其他地区。访谈中发现很多农村党员表示,如果通过自身努力的劳动都没有办法解决生活问题,又怎么能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理论来解决问题。
2.2农村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程度普遍高于农村普通群众
同在一个社会活动区域内,接受相同的价值观念教育,农村党员与群众二者之间是否有差别呢?
表1反映,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农村党员整体上比农民群众的了解程度更高。在思想上农村党员确实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来对待政府宣传的思想以及政策,这也就是社会学中的标签效应。而农民群众认为宣传与教育是党员和政府官员的责任。这种标签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在宣传与教育时需要把握尺度,既要让农村党员感觉到自身优越性,又要让农民感觉到自己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同样的,表2反映农村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程度比农民群众高出许多。通过表1和表2的结合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与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是密切相关的,其相关性是0.343。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影响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构成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的基础。
获取信息的渠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至关重要。表3的调研数据显示,农村党员和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体一致。大都集中在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和各类宣传教育活动。然而农村党员可以通过政府宣传渠道获得相对较多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获得信息,而群众对政府宣传渠道并不熟悉。
2.3 影响农村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因素
影响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是对生活在农村的农村党员来说,经济发展水平是作为影响思想的最基本的因素,而乡约习俗作为潜在的因素一直影响着农村党员的思维方式。这些因素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而且规范他们的行为。
2.3.1 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影响
在江西省茶园乡与重庆市同乐乡、东阳街道作为对比的样本中,通过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对比,深入探究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影响。江西省茶园乡属于国家级贫困乡,同时也属于红色将军乡;而重庆市涪陵区同乐乡是直辖市下面的一个普通农村;重庆市北碚区东阳街道属于城郊农村,受城市化水平影响较大。
调查数据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有一定影响。茶园乡对于其他两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低下,生活水平低的农村党员由于忙于生计很少参加组织生活会,其中茶园乡召开组织生活会的频率是一年一次,而重庆市东阳街道召开频率是一个月至少一次。另外,在党支部的建设中我们可以发现茶园乡党支部建设是很不完善,这不利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也不利于形成合力带动村庄的整体发展。
2.3.2 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对农村党员价值观念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的转换导致各种结构矛盾涌现,职工下岗分流、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不到位等客观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农村党员价值观念的混乱,人们的信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精神生活也出来了“软骨病”等现状,这种现状对农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重大的影响。
调研数据显示,46.3%的农民认为工作对正确思想影响程度最大,占总因子的27.0%。其次41.6%的农民认为生活水平对正确思想影响较大,占总因子的24.2%。所以工作以及生活水平对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最大。而农村党员在生活水平和工作上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39.2%、49.6%。在调研过程中农村党员认为自身家庭生活质量字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改革开放前,农村的各家庭所从事的生活生产相对于来说是比较单一的,所以思想所受的影响也是比较少;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农村中也越来越多新兴职业出现,由于发展的需要有些农民转行到个体工商户等行业。新的职业要求以新的思维方式来适应和发展。其次,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吸引力增大,农民外出务工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民接触到更多的思想观念,对其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农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2.3.3 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村党员日常行为的影响
农村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果实。独具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薪火相传的根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乡土文化里的规定体系虽无法律之威严,但因约定俗成,有着被人们遵守和敬畏而产生的旺盛生命力,成为维系传统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乡土文化还包含一定的现代文明的基因,引导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必然为现代社会制度和规则提供支撑。在当前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村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调查数据显示,乡约习俗占总因子的34.5%,选择这一因素的党员占19.5%。因此,相约习俗也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发现,许多共产党员大都通过乡约习俗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在具体的区域调研中,在经济较为落后的江西省茶园乡,党员受风俗习惯的影响很大,占44.4%,而在重庆市郊区的农村东阳街道有29.4%的党员认为风俗习惯对他们正确思想影响较大。这里有明显的差异性,乡约习俗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比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影响更大。这些乡约习俗大部分是积极的因素,有利于农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而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共产党员认为自身工作对于自己的正确思想影响较大,因为在这里大部分农村党员其工作身份并不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而是被市场化的农民。他们虽然也会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相比较来说他们的思维更多的是跟随者市场的思维而转动的。思想的开放性便提供选择的多元化,既是一种灵动性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3农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层面所表现出来的认同差异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以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为内容的国家层面,以自由、平等、法治和公正为内容的社会层面;以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为内容的个人层面。农村党员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层面上表现出不同的认同差异性,但总体上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构建大体认同。
3.1 农村党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上认同参差不
在这表格中反映出,在国家层面农村党员认同度高。农村党员在对富强面和民主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但是在文明和和谐方面反映的态度则相对较为温和。这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富强民主、生态和谐已成为共同价值诉求,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诉求强度不一。
在富强方面,显著性来看农村党员的选择,二者在假设方差相等的情况下,sig值为0.478。表明社会大众对实现富强的积极态度,也使得这一部分受访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的理解上比其他人更加深刻,呈一种强相关。究其原因“富强”这一观念对于他们来说更为敏感和深刻,想要摆脱较落后现状的意愿也更为强烈,因此他们对于“富强”的认识和践行更认真也更深刻。另一方面同乐乡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与东阳街道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在同乐乡中共党员更加倾向于坚定的帮助邻里以实现共同富裕,但东阳街道并不是如此。因为 “熟人社会”增添的熟人感情同城市中“陌生人社会”的不同,在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如何妥善解决“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富强教育,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民主方面,从标准差来考虑,农村党员在民主问题的选择数值为0.646,群众为0.744,而显著性sig值在这一问题上则为0.056。绝大多数的人有强烈表达自己意见或建议的意愿,社会大众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在最终得分和民众在这一问题选择呈强相关也证明这一点,而且与群众相对比,标准差方面农村党员的标准差是小于群众的,说明农村党员在民主问题上的离散程度是小于群众的,这也表明,农村党员的民主意识是较高的,而且也是相对集中的。
在文明方面,农村党员所具有农民的特性是很明显的,将眼光放在自身的小农意识。农村党员的文明主要体现在日常行为,解决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事情时所采取的行为。农村党员还是运用直接有效方式解决权益的争端,而并不是考虑解决问题时更加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但是文明这也与各地的文化密切相关的。就另一个样本地区的江西兴国县来说,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与重庆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同时当地为客家人聚居地,当地传统的风俗以及宗族观念,使当地民众在面对侵权问题的时候更倾向于忍气吐声,避免损害宗族关系。数据表明江西地区受访者面对此类情况选择“忍气吞声”的比例为12.8%,高于调研开展的另一地地区重庆6个百分点。
在和谐方面,调研范围是农村,农村相较于城市,在生态和谐这方面本就好很多,所以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村党员不关心自然环境污染问题。
在表格中可以发现平等、自由、法治、公正已成为共同观念,但传统观念对农村党员依然有较大影响。
在平等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其支持最低,仅为61.4%,对男女平等的测试,农村党员中认为农村确实还存在传统的性别歧视。但农民党员的对男女平等的认同态度相对于基层群众较高。在标准差方面,共产党员对于平等问题的标准差为1.008,群众为1.073,而显著性sig=0.125,显然农民党员的标准差小于群众的,表面农民党员在平等问题上的离散程度是小于群众的,即共产党员的男女平等意识较高。在江西省兴国县调研活动,因其传统的宗族观念和男女观念的浓厚,使当地的受访者在这道题上选择“赞成”和“很赞成”的比例要高于其他两个地区,男女平等观念比起其他两个地区更为薄弱。
在自由方面,共产党员和群众的选择其sig=0.133高于0.05,说明在这一问题上受访者选择的差距是不显著的。表明社会大众对目前社会的自由情况持积极态度,也使得这一部分受访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大概念的理解上比其他人更加深刻,呈现一种强相关。
在法治方面,农村党员与群众认同法治社会,当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是,民众将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农村与城市化影响较大的郊区而言,农民党员只是对法治认同度很高,而事实上解决矛盾的方式还是传统的手段,所以传统观念的要求与现实新思想的行动产生了极大矛盾。
在社会公正方面,当个体在社会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出现了现实中的忍气吞声的与情感上的“坚决制止”之间矛盾。所以在访谈过程中,部分被调查这认为视情况而定现实社会中的行为措施,即农民党员在遇到社会不公正现象时通过认真比对利弊采取行动
首先最明显的是文化水较为低下的农民党员,主要是指文化水平在小学以及小学以下的农民党员。他们在整个调研中的数据分化是比较大的。首先观察“会”制止的是占有70.6%,这一比例是比其他更高文化水平的农民党员都高。就是因为这部分农民党员文化水平较低,所以在农村中的家庭生活水平也相对较低,所从事的劳动也是较为普通的农业劳动。所以在农民社会群体中也是属于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社会群体中,与外界交往较少。所以所遇到的不不公正现象大都发生在较为封闭的群体中,而进行解决的成本较低,或者还能获得在本社会群体中声誉地位。而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党员态度的极差比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党员更大。
从调研数据中反映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法治已成为价值共识,但存在职业不自信的现状
在爱国方面,结合数据和实际访谈,农村党员在“爱国”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上,相对于农村的普通群众,不仅更为爱国,而且觉悟更高,会将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相结合,只有国家利益得到保障个人利益才能得以保障。
在敬业方面,当前中国“三农问题”依旧比较严重,具体体现在农业产业化低、农民素质不高以及农村建设落后。虽然“三农问题”已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但农业现代化仍然是任重而道远。长此以往,农民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难免产生怀疑。在调研中了解到农村党员以及群众对于农民这一职业的态度大都是“辛苦”、“收入少”、“得不到国家的重视”以及“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等负面的态度,更有一些农民直言不讳“还不如外出务工”。
在诚信方面,农村党员在“诚信”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的践行上,相较于群众践行得更好。但是态度坚决的占有34.1%,在“诚信”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上,农村党员的践行情况比普通群众并没有明显的差别。 农村党员同志都知道诚信是可取的,失信是不可取的这一社会普遍准则,但是当社会潜规则发挥的效用远远大于诚信这种社会显规则所发挥的效用时,更多的人便会抛弃这种原则,只为了潜规则所带来的利益。在调研中的表现便是如此
在友善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改变着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腾尼斯(Tonnies·F)为代表的早期欧洲社会学家和以沃斯(Wirth·L)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在都市社区里,由于人口的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以及对正式组织的依赖,使得在农村社区普遍存在的首属关系削弱了;这是作为对城市化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但是也很多不同于这种的观点也出现,在路易斯(Lewis·.O)通过对墨西哥城移民的研究发现,这些人在城市中的家庭关系与在农村时并没有太大差别,亲密度依然很高。并不是如我们所知的城乡差别,而若是以社会网络中考虑其中的关系,发现确实有很高的亲密度。调研中发现无论是中共党员还是群众在邻居遇到困难时还是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忙”、“或者是全力以赴的帮忙”;若是考察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东阳街道(如表),我们也能够发现这种亲密性依然存在。虽然如此,这些中共党员反映的态度也是属于首属关系,并不是一种充斥在各个不存在着社会互动的个体中的亲密性。
也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农民党员这个群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是以初级社会关系为基础的,并没有形成完善次级社会关系。在社会“友善”方面,农民党员更多还是处于首属关系,这将有利于让这个群体的感情需求得到满足,有利于农民党员的安定。因为在现代社会提供人们成就的需要的同时,还必须考虑人们的情感交流;互助关系的牢固,这将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4 农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限制性因素
虽然总体上农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但是仍存在某些限制性因素限制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理论与现实脱节;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较单一;领导干部的失职塞责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效果;价值观认同冲突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理论与现实脱节
在重庆市同乐乡调研的中,受访者对“您的合法权益收到侵害时,主要通过何种途径解决?”一名受访者谈到“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忍气吞声了啊”,当调研员询问他为什么在现实中会选择忍气吞声,而在问卷中选择通过司法机关和政府解决,他回答道:“道理上和做法上是有区别的,道理上应该通过司法机关和政府来解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能忍气吞声的就忍气吞声了,去告的话多麻烦。”理论与现实的反差,是影响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大因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现实脱节的一大原因在于:农村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理解不深刻,问卷对“您会尽量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以减少白色污染?进行调研。调查表明,10.9%农村党员选择“不会”和“肯定不会”的比例高于一般群众。在之后的访谈中,调研员针对这部分农村党员进行了相关提问。这一部分农村党员多为六十岁左右,比例为党员总人口的8.6%,他们在理解“一次性塑料制品”上存在偏差,需要调研员对其进行解释。同时他们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危害也不很清楚。在问及这一题同“和谐”有何联系时,部分农村党员表示不知道,在询问他们原因时他们普遍表示对“和谐”的含义认识模糊。
调研反映出部分农村党员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是不如群众的,部分农村老党员对于党新的理论、路线、政策的认识滞后。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的建设理论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际脱节。
4.2 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老龄化,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效果
在调研开展的多个农村地区,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多,常年生产生活在农村的少,使得村中人口多由中老年及其儿童构成。当地农村党员年龄60岁以上的人口占党员总人口的比例高达34.0%,而当地40岁以下的青壮年党员仅占党员总人口23.2%,党员队伍老龄化现象十分突出。加之我国农村发展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青年、知识分子和致富能手不愿留守农村务农守业,在数据中具体呈现为学历在初中、小学及小学学历的农村党员占党员总人口的41.2%,农村党员文化上以低学历为主。这些严峻形势,导致农村党员队伍难以突破党员老龄化、低学历和素质偏低的状况,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风发挥不明显的不良趋势,导致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这进一步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建设出现党组织无人可用的尴尬情况。
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较单一
调查表明农村党员大多采用广播电视、宣传活动与党内教育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采用手机等新兴方式学习的比例仅为18.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能简单地依靠政府权威、行政手段或道德说教,也不能一味采用强制手段进行思想的教育和灌输,这样会加深群众的逆反情绪,脱离群众,也背离社会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思路,不但起不到积极效果,反而会引发社会的抵触心理。例如一些媒体和个人为追求炒作与恶搞,在各种渠道中利用低俗观念来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4.4 党员领导干部的失职塞责严重削弱了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效果
农村党政干部在问卷中对部分问题的理解程度是是弱于农村的普通党员的,结合现实情况反映为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过程中遇到困境。纵观社会历史,任何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首先要有执政阶层人士的身体力行与知行合一,将自己的人格魅力转化为效仿的对象,才能形成长远且积极的影响。而当今社会生活中,部分党员干部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及权利与义务失衡,出现“三多三少局面”,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损害了人民群众对党组织的信心,给国家、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面临困境。
4.5 价值观认同冲突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卷所涉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中,农村党员对社会层面的认同程度普遍高于对个人和国家层面的认识,其中对国家层面的认同程度最低。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的认同也成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农村党员对“和谐”“公正”等认同度较高,而对“民主”“敬业”等认同度较高。这体现出部分农村党员价值认同存在缺失与冲突,这既是传统价值观同现代价值观发生冲突的表现,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市场化与城市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农村党员自身价值观起作用的表现。这导致农村党员的价值观认同发生冲突,最终的结果是农村党员过分看重自身利益而忽视集体和国家利益,使得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动摇,不利于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建设与践行
5 推动农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举措
5.1 建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
5.1.1 建立政策法规和制度,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离不开制度保障,只有在国家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的激励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措施和途径得到国家的允许,各项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从而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政策调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有力措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中,国家政策的调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国家的政策调控与价值观的导向一致时,就会为价值观的践行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引导广大人民主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付诸于实践之中;反之,若国家政策的调控与价值观导向不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很难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也难以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之中,因此,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得到广大基层群众的接受与认可,国家制定的政策必然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以先富带后富的利益分配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引导群众在生活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法制建设为重要内容的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要保障。政策对人的约束是“软性”的,没有强制性,更多的要求人们自律自求,而法治则是硬性要求,通过制定法律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社会主义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捍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协调人们认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便于操作的方式。
5.1.2 健全考核机制,科学评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成效
科学严密、规范有序的考核方式是提高考核评价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健全考核机制,科学评估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具体方法上,应坚持做到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对能量化的考核指标全部细化为数值形态,对不能量化的指标先进行定性评价,再通过一定方式转化为量化分数;具体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不仅看领导班子集体工作业绩,也要看班子成员个人所发挥的作用;不仅看当前工作,也要看为可持续发展打基础的情况;不仅看工作基础、外部因素,也要看干部的主观努力,保证考核评价的科学全面;集中考核与经常考核相结合,采取定期抽查、专项调查、督导调研等形式,加强对各地各部门履职过程的考核监督,及时掌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日常情况和工作绩效,使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其次,在组织实施上,应规范考核工作流程。考核主要分为采集、汇总有关统计指标和实地考核两个方面。实地考核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一般应包括以下程序和步骤:一是发布考核预告,公布考核的时间、内容、方式等,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参与考核;二是组织民主评议,听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组织本单位本部门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参与,进行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三是进行实地考察,到考核的地方和部门,实地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四是组织个别谈话,相关知情人进一步座谈了解情况。通过严格考核程序,保证考核工作的扎实、规范、有序地进行。
第三,在工作运行上,应完善配套推进机制。探索建立实绩联审制度,采取联席会议的办法,召集纪检监察、组织、发展改革、审计、统计、政法、人口计生等相关部门人员,就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进行联合审核。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提供虚假证明、制造虚假政绩、掩盖事实真相、造成考核评价失真失实的,应严肃追究相关单位、部门和主要责任人、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5.1.3 协调各种利益,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现实基础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由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所构成的利益共同体。在阶级社会,这种利益共同体因不同利益主体间的阶级立场的根本差异,不可避免地陷入无休止的矛盾和冲突之中,并最终宣告解体。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人民当家作主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消灭了阶级对抗的现实基础,从根本上确保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协调共进和相得益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这种利益共同体的集中反映,构成了个人、集体、国家和谐共处、协同发展的精神纽带。准确把握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互动关系,不断增进个人、群体与国家的利益认同,是人们接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基础。为此,就要着力调节共同利益、公共利益与基本利益的相互关系,使共同利益寻求和公共利益培育及时转化为基本利益的增进,成为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坚实保障,从而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个体条件。
5.1.4 健全社会赏罚,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弃恶扬善的氛围
社会赏罚是促进个人品德形成的强大动力,在个人品德生成过程中起外在压力与吸引力的重大作用,社会赏罚也是社会价值导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社会组织根据其价值标准,以物化、量化的形式对其成员履行社会义务的行为及其后果所实施的报偿,“包括对行为优秀者给予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对行为不良者给以进行相应的以物质的或精神的制裁” 实施公正的社会赏罚,对人们行为进行相应的利益给予或剥夺,有助于形成弃恶扬善的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社会的奖罚制度仍不健全,还存在赏罚不明、赏罚不公、赏罚不力等问题,呈现 “老实人吃亏”等社会现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着力消除社会不公等现象,切实建立健全社会奖罚制度,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保证。当个体处于不良行为可以逃避监督和处罚的情况下,都不排除违背社会所提倡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行事的可能性,因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而自然性是人存在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来源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决定人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而社会赏罚通过社会性的干预可以引导人们选择社会群体所提倡的和允许的行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借助于社会奖罚机制,通过对正面的“赏”,可以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广大社会成员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使其愿意遵循、效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的行为取向;为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威性,我们应对社会违规行为进行负面的“罚”,使人们在社会规则面前不能随心所欲。
5.2 拓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
5.2.1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知
农村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离不开教育培训,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村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认知的必要手段。首先,教育培训方式要多样化,可以采取集中教育、脱产培训、集体学习、网络培训、自主选学、个人自学等方式,运用专题辅导、报告会、案例分析、现场观摩、现身说法、交流研讨、结对帮学等方法开展教育培训。其次,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选择与当地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村民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例如,在江西茶园乡,由于当地村民宗族观念较重,族群长辈威望较高,便可以积极发挥族内长辈的作用,对农村党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最后,定期召开的党员会议是党员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和重要途径,然而,调研中发现,农村党员召开党员会议,宣传和教育方式单一,大都只是领导人发言,农村党员听,只是为了开会而开会,并没有落到实处。所以,定期的党员会议需要变革宣传和教育的方式,放弃老套的强行灌输的方式,引入多媒体播放、领导人演讲、党员互动等因素。
5.2.2 创新载体手段,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过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载体手段是电视和报刊,如今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要求载体手段的革新,除开较为传统的电视和报刊,更应充分利用手机、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积极推动在党报、党刊、电台等媒体开设党员教育培训专栏,实现全媒体覆盖。具体来说,要加快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优化升级,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运用好远程教育这一平台来让农村党员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也要办好用活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电视栏目,共产党员手机报等平台,探索出农村党员喜闻乐见、简便实用的载体手段,使其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更具吸引力。最后,要加强对载体宣传形式和内容的监督,形式与内容的完美配合更有利于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形式上要简便实用,接受度要高;内容上坚决抵制色情、暴力、凶杀的片面宣传,杜绝一些过于庸俗的内容,积极弘扬主流媒体对包括正义、平等、博爱等传统优秀文化的报道,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2.3 开展典型教育,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模范立典型
从微观来看,各个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情况存在差异性,对于践行较好的同志不仅要给予奖励,而且要充分发挥其英雄模范作用,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对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教育。农村党组织可以采用巡回报告、在线互动、观看电视片等方式,组织党员学习重大先进典型和身边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身边模范的作用尤其重要,不仅要让群众对英雄事迹感动,更要让群众去学习这种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发挥英雄模范作用的同时,要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有伤亡的英雄模范进行优待和抚恤,并且加强其舆论宣传力度,赢得人心,鼓励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要开展系列创评活动,评选出农民身边做得好的模范,例如:五好文明家庭、靠得住的村干部、办事做信得过的村民代表等等,树立先进模范分子,既可以激发群众向他们看齐的意愿,并且能够促进先进分子带动群众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3 积极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5.3.1 整顿农村党组织,实现党组织结构年轻化
在农村基层党员组织建设是关系到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的社会和谐。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联系群众的战斗堡垒,不仅自身执行上级的方针和政策的而且还把这一方针路线宣传到群众中。并且这种宣传不是简单地宣传而是结合农村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的。农村党员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具体联系到农民,了解到农民的需要,把上级宣传的政策、方针与农民的需要有效的相结合,让农民能够感受到政策、方针的优越性。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宣传,要发挥的是农村党员的作用。而这就需要农村的具体建设基层党组织。
目前我国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变得很零散,很多支部并不能完整、有效运行,这就削弱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而且有些党员在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冲击下,理论水平下降,党员干部能力不强等问题,所以这就需要针对这些问题不断改进党在基层的建设。不断的提高党员的自身素质,融入新兴年轻有活力的党员,改进党员的工作方式,把农民党员组织建设工作抓紧抓实。
5.3.2 加强农村党员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双重教育管理
做好农村流动党员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工作。由于流动性强,工作不稳定等原因外出务工的农村党员特别是农民工党员一直是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盲点存在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好的实际问题。当前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针对新的形式,对农村流动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显得尤为关键,为解决流动党员教育培训的现实问题,有必要推行党员双重管理,实行流入地和流出地双重管理机制,结合“属地为主、原籍为辅,密切配合、共同负责”原则。流动党员流入的所在企业单位要组织这部分党员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培训,根据流入党员数量并结合其原籍建立流动党组织,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加强对流入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同时流出地要做好对流出党员思想、就业和生活等情况的信息跟踪工作,了解流出党员外出时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把握程度,并在流出党员放回原籍后根据其掌握程度做好影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训工作。
5.3.3 发挥新“乡绅力量”作用
发挥“乡绅力量”对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推进作用,这里的“乡绅”主要由无职党员、县乡两级退休和退居二线的一些回村居住的老干部等“五老”群体构成,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一种特殊的力量群体,他们同古代的乡绅共同点都在于有拥有良好知书达理的行为举动。以江西农村为例,由于当地传统文化的盛行,绝大多数农村都有一些老的家族祠堂,在家族活动时,农民很愿意出来为集体服务,同时越是年老的人在一家族甚至一村中越是有话语权。当前随着年轻人的外出打工,村级后备力量断层,有知识的人员匮乏,因此可以充分开发退休人员和闲置人员的丰富资源。利用他们较为广泛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相关的宣传。
对于村中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方案在实行前,村委可将方案交由“五老”审议,在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后对方案进行修缮再在具体工作中实施。依托这股力量来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具体困难,维护社会秩序,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功效,这也为实现他们为家乡人做些事、造福乡里的愿望创造条件。
5.3.4 丰富与创新村社活动内容
村社活动一直是作为凝聚一个村精神的重要活动,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原来那种以祭祀为代表的村社活动逐渐没落,在原有的活动被破坏而新的活动未建立其他的情况下,以麻将、扑克等娱乐消遣形式的活动,甚至一些赌博活动开始兴起,所以开展多种丰富多样的活动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既可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可以抵御不良之风。列宁早就告诫我们:“少来一些政治上的喧嚷,少发表一些为没有经验和不了解自己任务的共产党员所喜爱的一般的议论和抽象的口号,多做一些生产宣传,尤其是对实际经验多做一些实事求是的、巧妙的、适合群众水平的估计。”例如许多地方已经开展的村庄内、村庄间运动会或者读书会等活动,这些活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以重庆市跳石镇为例,当地开展唱红歌的活动,吸引村民主动参与。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在主动参与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如果地方财政允许,还可以对活动参与人员进行相关的奖励,鼓励农村党员参加。而且开展类似活动可以提高政府的亲民度,从而真正提高政府的威信。这样一来在相关的活动中就可以取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同时也为政府联系群众打下基础。
6 总结
调研开展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背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农民党员为主线,以农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为视角,通过对重庆、新疆、江西三地不同层次、具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调查,对“农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这一课题进行全方位、多层面、整体性研究,科学分析农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并着力设计与研制农民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实现路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蔡勇美.郭文雄合著:《城市社会学》(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84年版.178页
[2] 何肇发.主编:《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268页
[3] 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8页
[4] 商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调查研究》云南财经大学,2013
[5] 张远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07,10.25
[6] 粟迎春:《新疆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与建议》新疆社科论坛,2013.2.20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研论文范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2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