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关于端午节文化范文:展望端午节的“文化传承”【精选2篇】

时间:2019-05-14 10:13:36 网站:公文素材库

六月来临,端午节就在眼前,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关于端午节文化范文:展望端午节的“文化传承”,有需要的小伙伴一起来参考一下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篇一

步入新时代,山青了,水秀了,党风政风清新了,就连节日也更加让人充满憧憬、充满希冀、充满幸福感了。粽香浓、雄黄烈;龙舟竞逐、吟诗折柳;插艾条、菖蒲辟邪,带铜钱、肚兜祈福……送走了党的十九大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和第一个五一节,端午节也正迈着新时代的喜步向我们走来,“端午节未到,上海粽子市场提前一个半月启动”、“端午出游高峰将至”的字眼已经映入我们的眼帘。

如果说今年清明节的标志是“清明”,五一节的标志是“奋进”,五四青年节的标志是“青春”,那么,端午节却是一种乡愁记忆,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珍宝。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涵却失落了。因此,千万不能用舌尖上的享受而稀释了文化的结晶,淡漠了端午节的文化传承。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几千年来,围绕端午节已经形成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陆游笔下的《乙卯重五诗》:“重午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把端午欢乐极尽铺排。唐代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达了作者端午时节对屈子的怀念之情,对昏君奸臣的憎恨鞭挞。毛泽东以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赞赏屈原文如匕首、以死醒世的献身精神,一部《离骚》终生喜读。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家国文化。遍寻中华史书典籍,字里行间凸显的尽是“家国”二字。屈原“行泽吟畔”、“上下求索”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匡扶天下济世情怀;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的忧国忧民;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决心……都需要我们借端午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做到与时俱进,赋予其现代价值,才能让端午节魅力无限、丰富多彩,让爱国主义精神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深深的烙印进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灵魂最深处,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代代流淌,绵延不止。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孝道文化。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就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说”多种说法。但很少有人知道,端午节还被称为孝亲节。端午尽孝的风俗虽然如今提得不多,但其实也还有所表现。比如,每逢端午节,街道社区都会给孤寡老人送粽子,送绿豆糕和鸭蛋,就体现出了现代人对传统美德的期盼和回归。“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弘扬孝道也变得日益迫切。青年人更要继承发扬孝道文化,感恩父母、孝敬长辈,不妨就从端午节做起,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用实际行动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以及《弟子规》、《二十四孝》等中华传统优秀孝道文化、故事、典籍传给小孩,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廉洁文化。扶正祛邪是端午节廉政文化的又一亮点。屈原是最早提出“勤政为民、清正廉洁”思想的爱国诗人。郭沫若考证,“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作品《卜居》和《招魂》:“宁廉洁正直以自清”、“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司马迁撰写《屈原列传》:“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见,屈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廉政倡导者。我们必须扶正祛邪,坚决刹住节日送礼不正之风,把日常监督与阶段检查相结合,用共产党员纯洁的党性之风吹走一切歪风邪气,让全国人民过一个欢乐祥和、风清气正的节日。要把屈原 “勤政为民”的廉政思想与悠久的端午节文化资源紧紧结合起来,颂“屈原名句”、讲“屈原故事”可以弘扬“推行美政、忧国爱民”的爱国精神;“修明法度、德政惠民”的民本思想;“修身励志、廉洁清明”的高洁品性;“刚正不阿、敢于斗争”的行为原则,充分展示屈原爱国、勤政、为民、廉洁的高尚情操,丰富端午节廉洁文化的核心内涵。

篇二

步入新时代,山青了,水秀了,党风政风清新了,就连节日也更加让人充满憧憬、充满希冀、充满幸福感了。粽香浓、雄黄烈;龙舟竞逐、吟诗折柳;插艾条、菖蒲辟邪,带铜钱、肚兜祈福……送走了党的十九大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和第一个五一节,端午节也正迈着新时代的喜步向我们走来,“端午节未到,上海粽子市场提前一个半月启动”“端午出游高峰将至”的字眼已经映入我们的眼帘。

如果说今年清明节的标志是“清明”,五一节的标志是“奋进”,五四青年节的标志是“青春”,那么,端午节就是一种乡愁记忆,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珍宝。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涵却失落了。因此,千万不能用舌尖上的享受而稀释了文化的结晶,淡漠了端午节的文化传承。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历史文化。“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几千年来,围绕端午节已经形成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陆游笔下的《乙卯重五诗》:“重午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把端午欢乐极尽铺排。唐代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达了作者端午时节对屈子的怀念之情,对昏君奸臣的憎恨鞭挞。毛泽东以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赞赏屈原文如匕首、以死醒世的献身精神,一部《离骚》终生喜读。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象征,更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精髓所在,了解固然重要,但拿出行动,来保护和传承,不要当有一天周围已经变成了文化的沙漠时候才来后悔,因为,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家国文化。遍寻中华史书典籍,字里行间凸显的尽是“家国”二字。屈原“行泽吟畔”“上下求索”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匡扶天下济世情怀;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的忧国忧民;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决心……都需要我们借端午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做到与时俱进,赋予其现代价值,才能让端午节魅力无限、丰富多彩,让爱国主义精神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深深的烙印进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灵魂最深处,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代代流淌,绵延不止。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孝道文化。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就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说”多种说法。但很少有人知道,端午节还被称为孝亲节。端午尽孝的风俗虽然如今提得不多,但其实也还有所表现。比如,每逢端午节,街道社区都会给孤寡老人送粽子,送绿豆糕和鸭蛋,就体现出了现代人对传统美德的期盼和回归。“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弘扬孝道也变得日益迫切。青年人更要继承发扬孝道文化,感恩父母、孝敬长辈,不妨就从端午节做起,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用实际行动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以及《弟子规》《二十四孝》等中华传统优秀孝道文化、故事、典籍传给小孩,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要传承好端午节的廉洁文化。扶正祛邪是端午节廉政文化的又一亮点。屈原是最早提出“勤政为民、清正廉洁”思想的爱国诗人。郭沫若考证,“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作品《卜居》和《招魂》:“宁廉洁正直以自清”“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司马迁撰写《屈原列传》:“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见,屈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廉政倡导者。我们必须扶正祛邪,坚决刹住节日送礼不正之风,把日常监督与阶段检查相结合,用共产党员纯洁的党性之风吹走一切歪风邪气,让全国人民过一个欢乐祥和、风清气正的节日。要把屈原 “勤政为民”的廉政思想与悠久的端午节文化资源紧紧结合起来,颂“屈原名句”、讲“屈原故事”可以弘扬“推行美政、忧国爱民”的爱国精神;“修明法度、德政惠民”的民本思想;“修身励志、廉洁清明”的高洁品性;“刚正不阿、敢于斗争”的行为原则,充分展示屈原爱国、勤政、为民、廉洁的高尚情操,丰富端午节廉洁文化的核心内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端午节文化范文:展望端午节的“文化传承”【精选2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250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