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最近改革开放40周年作文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10:14:59 网站:公文素材库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纪念一年,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的旗帜,接下来给大家带来的是最近改革开放40周年作文范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第一篇

恢复高考重启个体“命运之门”,也为国家发展积蓄新能量

1977年,关闭十年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570多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涌进考场。正在地质队担任物探操作员的黄大年白天在外上班,晚上在昏昏油灯下刻苦攻读……最终,他叩开了大学的校门,人生的命运就此改变。

像黄大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据统计,1977年和1978年两届考生共有1160万人,通过1977年冬季和1978年春季的两次高考,全国共有27万考生迈入大学校门。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1977级山东考生刘相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那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场景,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夫妻携手同进一个考场,同挤“独木桥”。参加考试的人非常多,但最终过了成绩、政审、体检关进入校门的寥寥无几。

“如果没有高考,我现在不可能在大学里做学问。”在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的历史学者雷颐看来,中国人后来笃信“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印证着恢复高考后,知识被重新赋予了足够的尊严与价值。

事实上,恢复高考不仅是这些“追梦人”改变命运的里程碑,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转折点。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报告,截至2014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

“回想40多年前,我国还在强调‘两基攻坚’,即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那时,高等教育尚处在精英教育阶段。”聊起难忘历程,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很有感触。他说,而今,教育改革在人民群众期待中砥砺前进,在国家发展实践中积极求解,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不断向着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方向努力。高考制度将不仅为个人成长,更为国家发展进步积蓄更多能量。

考试内容和学生专业选择的变化,折射经济社会发展脚步

有人说,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的确如此!事实上,大幕拉开后的40多年来,高考考试内容和考生专业选择的变化,更印证着时代的进步,折射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脚步。

1978年夏天,已是大一新生的甘福保去高招办买了一份当年的高考试卷。从那以后,他上瘾一样每年都收藏一份。如今,他已经连续收藏了39份高考试卷。这位家住江西南昌蓼洲街社区的71岁老人,无疑成为高考风雨变迁40多年的见证者。

闲暇之际,甘福保喜欢研究这些试卷,喜欢琢磨每份试卷的时代印记。“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毁树容易种树难”“隐形的翅膀”“袁隆平的获奖感言”……他反复翻阅这些年的语文试卷——从恢复高考当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再到二十一世纪的十几年——随着时间推移,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作文题逐渐从宏大的政治命题,转向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当下、关注个体。

除此之外,考生专业选择的变化同样见证着改革不断前进的浪潮。

公开资料显示,在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的13个学科门类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经济学。然而,今天的人们可能很难想到,在恢复高考之初经济学并不受欢迎。

1978年参加高考的证监会前任主席肖钢曾透露,他高考志愿填报的是中文专业,录取未果后,自己被调整到金融专业。其实,当时他“搞不清什么叫金融”。北京大学法学院前任院长朱苏力曾在其博客中写道:“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大学文史哲院系的学生,总体而言都是当时最优秀的文科考生。”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推进带来的切切实实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学科逐渐站立时代潮头,成为炙手可热的专业。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看来,考生专业选择冷热的变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大学专业的冷与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因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人才需求的变化。”周孝正说,从经济发展规律看,这是一个积极信号。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高考仍肩负人才培养和选拔重任

恢复高考,夯实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教育基础。40多年来,以高考为入口的高等教育硕果累累,中国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公开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普通本科高校5年累计输送近2000万专业人才,为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职业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展各类培训达上亿人次。2016年,全国共有118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72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7.8%。

“表面上看,高考是一种应试考试,但能否选拔出合适的人进入大学深造,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指出,恢复高考后三年的考生中,有90多万人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他们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和社会发展支柱力量。

改革是当代中国的最强音。近几年,我国关于高考的改革措施密集出台,涉及高考的改革事项稳妥推进,这既反映了高考改革的国家意志,也反映了人民意愿。今天,975万考生将走进考场,接受人生大考。虽然一张张考卷早已不是决定个人前途命运的唯一凭证,更不是成长成才的唯一钥匙,但它依然寄托着莘莘学子不负青春的誓言,寄托着国家和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时间是最伟大的作者。

“从历史进程中,考试制度改革是时代的反映。甚至可以说,考运与国运紧紧相连,与社会进步紧紧相连。”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家干认为,我们进行的考试制度改革不仅是为了今天,更是为了明天,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已是“不惑”之年的高考制度将继续肩负选拔人才、服务国家的神圣使命,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戴家干说,他相信已经驶入改革快车道的中国高考,一定能够答好改革这一时代命题。

安徽省歙县中学家属院内,住着一户特殊的家庭:爷爷程松柏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批考上大学的“老三届”,父亲罗潇是高校扩招政策的受益者,孙子程子彦则要参加2018年高考。祖孙三代人,见证着中国高考的时代变迁。

1977年,中国百废待兴。恢复高考的消息从大城市传到安徽歙县小山村,一颗颗年轻的心躁动起来。早几天,30岁的程松柏就听说要恢复高考。在偏远山村小学当代课老师的他,做梦也没想到好事会轮到自己。

“12月10日就要考试,复习时间不到一个月。”惊喜之外,担忧又浮上心头。1967年,程松柏的高中时代被突如其来的文革阻断,很多课程还没学完就拿起锄头当起知青。10年过去,忘得差不多了。

“一定要抓住机会。”程松柏白天忙着给孩子们上课,晚上回到宿舍又燃起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补习功课。按当时的政策,要适当控制大龄高中毕业生的录取规模。全县100多名大龄考生,只分配到5个录取名额,其中文科4人、理科1人。通过一番努力,程松柏被安徽大学数学系录取,成为县里唯一的理科幸运儿。

1982年,程松柏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歙县总工会任职。一直心系教育事业的他,工作不到2年就主动申请调入歙县中学做教师,一干就是24年。

程松柏的第二个高考记忆,发生在2001年——小儿子罗潇赶上实行“3+X”高考模式第一年。当年,搭上高校扩招“顺风车”的罗潇,顺利考入安徽大学电子系。与他同期考入大学的全国有260多万考生。研究生毕业后,罗潇进入华为公司海外部,成为一名IT精英。

“大孙子这两天就要高考了,他的目标是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提起家里的小考生,程松柏笑得合不拢嘴。在他看来,2000年后出生的“千禧一代”赶上了好时代——一方面高考录取率已大幅度提高,再也不用经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窘境;另一方面高校学科门类更加齐全,有了更多选择余地。

回顾三代人的经历,程松柏颇为感慨。他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着这样一个把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运紧紧相连的考试制度。在他看来,祖孙三代人的高考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毫无疑问,高考见证着个人成长,也见证着时代的迭变,必然成为人们记忆中最难忘的那一抹。”程松柏说。

6月,酷暑初来,一场举国关注的考试迎来最“热”时节。

高考,一个让人肃然起敬又千回百转的词汇。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1977年8月,一场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果断拍板,决定就在当年而不是等到下一年再恢复高考。

忽如一夜春风来。当梦想照进现实,人们内心积聚太久的渴望得到释放,在迷茫和困顿中苦苦求索的数百万青年涌入考场。现在看来,恢复高考不单单让参加那场考试的570多万考生燃起信心与希望,更吹响了一个国家推崇知识、尊重人才的序曲。正如有人说,恢复高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拐点。

数据显示,40多年来,超过1.3亿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从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扩大高考招生人数,到2012年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宣告高校大规模扩招走到终点,再到国家挥动高考的“指挥棒”下大力气发展职业教育……高考不断呼应时代跳动的脉搏,在国家发展的需求中积极求解。从1983年面向农村和艰苦行业定向招生,到2012年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再到2015年为残疾人参加高考提供平等机会……高考回应着群众的期盼,不断朝着以人为本、更加公平的方向努力前行。

当年,恢复高考为千万青年插上放飞梦想的翅膀;今天,这个国家离她的梦想如此之近——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关口,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时代,人生处处是机遇,高考不再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唯一钥匙。但无论如何,高考依旧寄托着无数学子的青春热望,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变期许。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同样迎来新的改革。对此,人们寄予厚望,满怀期待……

“高考就像我生命中突然出现的一道光,追寻更多知识、更好的出路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本能。”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强,曾深有感触地对人说。1978年,他和很多人一样,怀着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参加了高考。

1977年,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立即恢复停止10年之久的高考。此举,让许多人重启“命运之门”,他们从农村、工厂、牧区走向考场,放下农具、模具,拿起了纸笔。10年的艰辛与自然灾害带来的悲怆,都化为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动力。时至今日,有很多人都难忘那样一段浸透着汗水的经历,甚至几十年后回首,仍能清楚记得当年的准考证、录取通知书。因为,它见证过一代人的青春时光,承载着万千家庭的期盼与梦想。

事实上,高考带给人们的价值思索远远不止一场教育考试这么简单。高考制度恢复的40多年,是知识点亮希望的40多年,也是我国人才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的40多年。从高考的维度出发,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依靠教育支撑发展的坚定信念,见证着一个又一个通过改革所奏响的时代音符。尤其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考制度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基础支撑。以至于有人评价说,高考制度的恢复开启了梦想的时代,照亮了中国的前程。

回首走过的历程,一代代青年靠着自己的努力,靠着勤奋的汗水,改变了人生的命运,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尊严,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逐步多元化,“一考定终身”的价值观念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越发淡化。对于很多人来说,“改变命运”也不再是高考的主基调。我们只有去全面认识高考40多年的探索历程和实践经验,才能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拓展新的视角,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

今天看来,恢复高考连同后来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中国社会迎来了知识大放光彩的时代。人们今天之所以难忘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因为它重新确立了“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重新浚通了人才流动的渠道。

人才是时代的翘楚,人才也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从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到党管人才的原则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重要性在国家战略层面日益凸显。当“中国号”巨轮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航程,人才对于党的事业,对于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2013年10月,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大势作出科学判断,鲜明指出了人才工作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联系。在知识推动生产、生产由创新驱动、创新靠人才支撑、人才凭实力选拔的时代背景下,全社会对知识、创造和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又是一年高考时。在“知识的春天”里,高考曾放飞亿万个青春梦想,也仍将继续承载起为国选人育人的神圣使命。今天,全国975万青年学子走进考场,共同迎接人生中的一次大考。梦想的旅程已经开始,请记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国家蒸蒸日上提供的更大舞台期待你的闪亮登场!

第二篇

【概念提及】 

2017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近40年,到明年我们要隆重地纪念一下,明年就是4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遇到过困难,我们遇到过挑战,但我们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 

2018年3月20日,李克强总理召开记者招待会时也说:中国40年来有目共睹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开放是密不可分的。开放推动了改革,促进了发展。可以说中国人民从开放当中得到了甜头。去年年初,习近平主席在 达沃斯经济论坛发表演讲时明确表示,中国将继续维护自由贸易,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如果说中国的开放有新变化的话,那就是门会越开越大,中国经济已经深度地融入了世界经济,关上门等于挡住了我们自己的路。 

【成绩取得】 

天道酬勤,日新月异。2017年,我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经济发展,民生事业大发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迈上80万亿元人民币的台阶,城乡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13.5亿人,又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40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新家,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数提前完成600万套目标任务。各项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水稻进行测产,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我们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举行沙场点兵,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有祖国做坚强后盾,香港保持了长期繁荣稳定,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我们还举行了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仪式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以铭记历史、祈愿和平。 

多边外交,互惠共赢促进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会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为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契机。 

当前,各方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既有期待、也有忧虑,期待中国表明立场和态度。天下一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也有话要说。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积极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信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承诺,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开辟人类更加繁荣、更加安宁的美好未来。 

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我们的民生工作还有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 

【历史回顾】 

①先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用改革开放的伟大宣示把中国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实践》无疑是思想解放的先声。如果说《实践》打破了理论的坚冰,那么《于无声处》就是田野的惊雷。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是一次伟大的转折,这是一次嘹亮的唤醒,古老的中国,推开了一扇眺望世界、变革求新的大门。 

1980年5月,署名潘晓的一封群众来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刊登在《中国青年》杂志,随即引发长达近一年的全国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 

1982年7月,第四军医大学员张华为救一位失足粪坑的69岁老农牺牲,同样引发全国性大讨论:大学生牺牲生命救一个老农值不值得? 

站在今天的坐标回看这两次大讨论,关于“人生之路窄与宽”、“值不值得”的争论,也许是荒诞的,但它映射着那个转型初期的语境。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考量,这恰是一种极大的社会进步! 

改革的一切都是为了生产力的解放,或者说是人的个性的最大解放。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正是从“真理标准”、“窄与宽”、“值不值得”、“姓社姓资”的疑问和争论中走向寻求变革、寻求个性解放、寻求创造的过程。………… 

②先试。1978年11月24日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褴褛、面呈菜色的农民,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面对一张契约,一个个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小岗村的农民走投无路,18条汉子签下“投名状”。这份后来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 

1980年9月30日。北京。靠近华侨大厦和中国美术馆附近的翠花胡同被挤得水泄不通。一家个人开办的名叫“悦宾饭馆”的饭店吸引了无数围观者,有抱着小孩儿来看热闹的,有排队争着尝鲜的;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一天下来,女老板刘桂仙数着面额不一的纸币、硬币:38元。这差不多是当时一个高级工人的月收入。之后,她这里“外宾”不断,美国合众国际社记者在一篇报道里称: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胡同里恢复元气……悦宾饭馆,如同早春的嫩芽,从坚硬的胡同里冒了出来,成为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 

1978年,松下电器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1979年,可口可乐重返中国;1979年,IBM在与中国中断联系近30年后,再次来到中国;1980年,丰田汽车公司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开始进入中国市场;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第一个门店……几年之后,这些试水中国开放政策的企业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 

发祥于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川等地的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翠花胡同的悦宾饭馆,两天半建起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蛇口工业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③先富。1979年夏,北京前门箭楼西侧,汗流浃背的外地游客端起粗瓷蓝边大碗,咕咚咕咚喝下散发着茉莉清香的茶水,那股透心的滋润不亚于今天的冰镇雪碧。这是一个茶摊,木板架起的几张条桌和板凳,一个炉灶,几把水壶,几大摞粗瓷大碗,一块手写的“青年茶社”牌子。这就是后来蜚声中外的两分钱一碗的前门大碗茶。“前门大碗茶”从一个地摊,发展到今天集演艺、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北京名片”老舍茶馆,其间折射出的恰是改革开放一路前行的轨迹。创业者尹盛喜已去世多年,他的女儿、老舍茶馆现任掌门人尹智君回忆起往事,历历在目:父亲尹盛喜当时是北京大栅栏街道办事处供销组组长,是个街道干部。1979年初,大批知青陆续返城,父亲接到任务——要解决20多名返城知青和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我觉得他也是被逼到一定程度了。他发现一到夏天,外地人来北京去天安门广场,会拿浇花的皮管子来解渴,如果在这儿卖特别便宜的茶水,那肯定会有市场,他就想能不能卖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带领知青创业。”尹盛喜贷款1000元,置办了炉灶、水壶、大碗、大缸、条桌和板凳,“青年茶社”开张第一天就赚了60多块钱,到年末,茶社净赚11万元。 

当大多数人还在计划经济的温室里观望时,最先从国有单位“下海”者确实有一番“弄潮儿”之雄风。“计划与市场”“姓‘社’还是姓‘资’”,这个羁绊中国改革的历史性难题,在1992年的春天给出了全新的答案。“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的重要谈话,在事关中国道路向何处去的又一重大历史关头,为全党指引了方向。随后,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修改或废止,大批体制内的人士和知识分子投身私营工商界,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冯仑下海了、潘石屹下海了……几年后他们成了叱咤业界的亿万富翁。据统计,仅1992年,告别体制内生活下海“淘金”者12万多人。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开。制定公司法、实行资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坚实基础。非公经济得到发展。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从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坚冰再次被打破!没有这样的破冰,也许就没有今天的马云、李彦宏、王健林……没有刘桂仙、尹盛喜们的先富,也许就没有今天狂扫国外市场的中国大妈……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富则兼济天下—— 

④先导。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作为正式代表出席论坛,来自全球的4000余名记者注册报道此次论坛。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访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将世界几乎四分之三的人口联系团结在了一起,开创了跨境交流、投资和企业合作的全新体系。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仰望世界。40年后的今天,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站上世界舞台的中央。40年来,中国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聚精会神谋发展,以增进民生福祉为使命,丰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让广大人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因为中国本身即拥有世界约五分之一的人口,所以中国国民富裕程度的显著提升便是人类社会均衡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成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中国40年的长期快速发展,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拉动了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并走向稳健增长,而且在关键时刻,以其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对于世界经济成功克服危机和挑战作出了极为显著和举世公认的贡献。 

40年改革开放,中国不仅以自身发展直接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胸怀天下、立己达人。在发展道路上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进程中,中国改变了自身,惠及了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⑤ 先进。作为农业大国,千百年来,治国理政者无不从三农入手谋划全局。2012年12月底,刚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踏雪来到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慰问农村困难群众这是他上任后第二次外出考察,第一次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由改革开放的前沿到国家级贫困县,总书记的视野既高远又朴实,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时刻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当成第一要务。由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役打响。仅仅五年时间。“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自豪地向世界宣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习近平同时强调。 

1981年,党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近40年来,这一表述基本没变。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全新的表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提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特点新内涵新变化,为新时代我们党制定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其先进性不言而喻。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初心不改,未来可期! 

【大事回眸】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新闻联播》开播,动画片《大闹天空》伦敦国际电影节获奖,喇叭裤、披肩发、迪斯科风靡全世界。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美建交,“是可忍,孰不可忍”,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 

1980年,第一批“八零后”诞生(美国称“Y时代”),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批准设立,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 

1981年,《读者》杂志创刊,原名《读者文摘》,创刊时只有48页,而且是双月刊,新闻纸黑白印刷,售价三角。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女排精神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象征。 

(1981至1986年,中国女子排球队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5次蝉联世界冠军) 

1982年,中国人口超过十亿,第一代中国球迷诞生,中国人第一次为国足冲击世界杯失利而伤心落泪。 

1983年,中国首辆桑塔纳轿车下线,那个时候流行的摩托车是“嘉陵”(嘉陵70摩托车=现在的宝马奔驰)CCTV播出了首届春节晚会,此后年年除夕给全国人民送上一顿年夜饭。 

1984年,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由许海峰突破,变形金刚第一代问世,燕舞广告(一曲歌来一片情)在央视一播就是4年,北京大学学生在国庆35周年庆典上发出“小平您好”的问候。 

1985年,射雕英雄传风靡大陆;“中国魔水”健力宝成为人民大会堂国宴饮料,可口可乐出现在中国大街小巷。 

1986年,86版《西游记》上映,美国《时代》周刊选邓小平作封面人物,墨西哥世界杯上迭戈马拉多纳“上帝之手”成永恒经典。 

1987年,大陆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业;《红楼梦》热播;中国人第一次接触互联网。 

1988年,《聪明的一休》内地上映;一部《红高粱》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红了张艺谋、巩俐、姜文,还有后来的莫言;《末代皇帝》一举夺得了9项奥斯卡大奖, 轰动了世界影坛。 

1989年,小虎队来了,直到今天仍无可替代;崔健仅一首《一无所有》就成为摇滚天王;柏林墙倒塌。 

1990年,熊猫盼盼北京亚运会,《渴望》热播,万人空巷,大哥大成为土豪的象征。 

1991年,小霸王学习机,其乐无穷的童年;苏联解体;《撒哈拉的故事》,逝去的三毛。 

1992年,大街小巷一遍遍放着郑智化的《水手》,邓小平南下巡察,五羊本田125成为梦想坐骑,随后风靡20年。 

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热播;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 

1994年,BP机出现在百姓腰间,红极一时;俄罗斯方块风靡全国,共和国动力心脏三峡工程正式开工,甲A开始职业化。 

1995年,windows 95开启了其辉煌时代,中国互联网起步;《阿甘正传》领跑奥斯卡,内地所有录像厅热播该片;邓丽君离世,年仅42岁。 

1996年,克隆羊“多利”面世,引发科学、伦理、宗教大讨论;搜狐等门户网站开始成立;《名侦探柯南》改编的动画作品,开始在日本读卖电视台播放,至今仍在连播中。 

1997年,香港回归,一代伟人小平辞世;长江三峡大坝围堰合拢;泰坦尼克号首映,痴迷了一群人。 

1998年,荆江大堤告急,抗洪救灾,众志成城;豪爵钻豹、海王星上市,那时候,豪爵还是一个小字辈;《甲方乙方》开启国人贺岁片时代。 

1999年,一款名叫OICQ小软件开始流行,当时谁都不会料到腾讯将成为一个商业帝国;澳门回归;美帝轰炸我南联盟大使馆;《还珠格格2》开始热播,成就湖南台其江湖大佬地位。 

2000年,全世界喜迎千禧年;网吧里枪声一片,CS火爆全国;摩托车迷普京成为俄罗斯元首,开启铁腕酷哥时代。 

2001年,9.11改变世界格局,那时候的很多人还存幸灾乐祸心态;《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串红,翠花,上酸菜成为流行语;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入世,我们赢了。 

2002年,日韩世界杯,中国队出线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NBA姚明首次代表火箭出战,两个月后,姚11誉满全球;南水北调开工。 

2003年,非典,太多的故事和回忆;杨利伟实现飞天梦; 

2004年,刘翔,12秒91 中国有我,亚洲有我,世界有我;上海F1赛道全面建成;印度洋大海啸,夺走20万人生命。 

2005年,超级女声火爆全国,湖南卫视创神话,李宇春登TIME亚洲版封面;第一次胡连会。 

2006年,郭德纲、罗永浩串红;黄健翔:“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萨达姆被绞刑,国产歼十战斗机首飞成功。 

2007年,第一代iphone在美国上市;安倍晋三宣布辞去日本首相一职,原来这孙子以前就不安分;“嫦娥一号”发射升空。 

2008年,北京奥运,大国崛起;汶川地震,多难兴邦;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中国房价飙升,我们以为是暂时的,却不知道,这才刚刚开始。 

2009年,迈克尔杰克逊去世,奥巴马登上世界舞台。 

2010年,非诚勿扰就这么火了;《时代周刊》年度人物给予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社交网络成为地球人的共同需求;电影《阿凡达》上映,狂扫全球票房,导演还是卡梅隆;上海世博会就像奥运会一样,全世界民众同庆。 

2011年,上帝想要一台苹果,所以带走了乔布斯;新浪微博捧红了无数人,也包括郭美美;中国的新一代隐形战斗机歼20试飞成功。 

2012年,我们没有迎来世界末日;中国好声音再现超女辉煌;伦敦奥运会,中国人已经把运动不再仅仅定义为为国争光了;辽宁舰正式入列海军。 

2013年,微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狂扫网络,神舟十号飞天,恒大夺冠。 

2014年,一觉醒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北京APEC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力量;阿里巴巴集团在纽约上市,创造了今年全球规模最大的IPO;李娜在世界网球史上留下了坚定的中国印记后正式退役。 

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中国杭州召开;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一句“洪荒之力”,洪荒少女傅园慧成功掀起了一股“洪荒风”;累成葛优躺,躺一躺更健康噢!;王健林说:人生要有目标,首先先赚它1个亿! 

2017年,赵雷参加湖南卫视音乐节目《歌手》并演唱《成都》,顿时火遍大江南北;国产航母下水;世界上第一台光量子计算机;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创纪录;当然还有一带一路,以及“十九大”的召开

第三篇

周四,首批“00后”考生将走进高考考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恢复高考,正是那个年代,影响最大的改革事件之一。翻开40余年的高考试卷,一道道考题,如实记录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点滴变化。高考前夕,多位曾参与高考命题、阅卷的专家、教师梳理考题,不禁感叹,“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

    从时代烙印到聚焦个人

    1977年冬天,恢复高考,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春天来临。全国近570万考生走进考场。

    恢复高考后的首次考试,时代烙印鲜明,除了《我在这战斗的一年》的作文题,“雷锋为人民服务的心最红”“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我要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等时代话语纷纷入题。

    1979年至1989年,中国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大量人才储备。当时,高考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试卷难度系数居高不下。以1981年为例,当年全国大学录取率仅为11%。此时,考题也开始“解放思想”,1983年,高考作文首次出现一幅漫画,题目为《找水》,画面中,一个人挖水,挖了几铲,见没水,就又换了个地方,其实,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挖到水。这一漫画,打破了作文题根据材料或命题写作的固有模式,同时,也敢于针砭时弊。

    此时的理科考题依旧比较常规,题干基本上是各种公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高考试题开始聚焦“个人”。1993年,高考科目设置为“3+2”,在全国各省推开,除语、数、外必考外,文科要考政治和历史,理科要考物理和化学。随着独生子女一代参加高考,“送考”渐成高考风景。

    1999年,高校扩招,录取率大幅蹿升,越来越多的人圆了大学梦。进入新世纪,高考取消了“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报名限制,高考向所有具备高中同等学力的人敞开大门。

    从全国统考到分省命题

    2002年,“3+X”的考试形式在本市当年春季高考中首次亮相,高考生不再考五科,而只考四科,除语、数、外三科外,文科考生考文科综合,理科考生考理科综合。这一次春季高考也是北京高考自主命题的开始,当年春季高考、夏季高考,语文、数学、英语由北京自主命题。2002年夏季高考语文作文题《规则》,成为本市夏季高考自主命制的首个作文题。

    从全国一张卷,到分省命题,也是为了高考的公平。一位曾参与高考命题的教师说,全国城乡发展水平不一样,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也不一样,比如考“雾霾防治”,考“民航调度”,可能大城市的考生会答,而山村的考生就从没听说过,显然,所有考生一张卷,并不公平。

    北京自主命题以来,“京味儿”渐浓,例如2004年高考语文将“北京方言”列进考题,2006年的作文题《北京的符号》更是将“京味儿”发挥到了极致。长期参与本市高考阅卷的教师曾在阅卷组内部刊物中,称赞200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于无意中透出一股‘精英气’”,2005年高考阅卷则被评价成“‘新青年’的姿态”。

    从押题到考查12年积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备考时,有经验的老师可以根据核心知识点和主干知识点,“押中”数学、物理等科目最后几道大题的考点。但现在的高考,“押题”越来越难,因为考点已经不仅仅是高中三年,而是要考查考生从小学到高三12年的知识积累。

    例如,2005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增加了科学类文章阅读,甚至选择了《什么是戏曲》这样的文艺学知识短文为测试文本,散文阅读测试中考查学生赏析的意味也有所增强。理科试题题干也不再是公式,而是加入了新闻情境,例如2007年物理试卷中有一道题是希望考生为北京奥运会场馆服务的环保汽车设计太阳能电池;2008年高考物理中,则出现嫦娥一号卫星,2012年数学试题中关注了生活垃圾分类等。

    2017年高考更进一步,数学科目中竟出现答案“不惟一”的试题。这是一道填空题,希望学生能通过反例证伪,给出答案。教育专家表示,设置答案不惟一的开放性试题,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

    依据今年的考试说明,高考将更加注重对学生积累的考查。依据考试说明,语文经典阅读考查篇目从6部增加至7部,新增《论语》。英语科目中增加弘扬中华文化的内容,学生要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生物科目聚焦考生生物学科素养的达成,尤其是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物理、化学学科等也体现了对实验、创新的考查。

    从“不闻窗外事”到“诗和远方”

    以往的高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能考出好成绩;如今的高考,只读课本不好使了,想要取得好成绩,就要兼顾“诗和远方”,既需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还需要常读报,看新闻,更要走进社会,多看看。

    例如,近年的高考题中,阅读量大增。考生每分钟的阅读量需要达到40个至60个字。去年的语文试卷中多文本阅读竟是一份2500字的材料。“即便是考场上,阅读材料也要让学生心有所动,在思悟后有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文化自觉的意识,毕竟,教育是面向学生的未来。”有教师点评。

    去年文综考试,如果不常去博物馆,可能答题就有些难度,例如考题中涉及故宫在环境保护和整治方面的措施、晚清谜语、中国画中“墨分五色”的妙用等内容;而不读报,则很难取得高分,去年文综、理综试卷中,涉及了北京修编总规、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共享单车、最新命名的化学元素、青蒿素等多个新闻热点。

第四篇

谁不夸俺个家乡好!我的家乡就在关中西部,佛教圣地扶风法门寺北部的周原大地上。这儿有一名不见经传的东韩村,就是生养过我的地方。远看村庄座北向南,头枕着巍然屹立的乔山,脚蹬着清澈长流的渭水,就像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女儿,沐浴着和煦的阳光,终生默然的守护着这块肥沃的土地。

春回大地,乡村如画。我是站在村口,远看着浩瀚的天空,淡蓝的白云随风飘浮,就像被雨水洗过一样,晶莹透亮,映照得山峦更加青翠。走近田野,麦苗就像披上绿色的彩衣,宁静舒展,绿波荡漾。再看果园里,苹果、梨、桃、杏等树一片姹紫嫣红,正和芬芳吐艳的油菜花交织辉映,招惹得蜂飞蝶舞,喜鹊登枝。在这块宁静的土地上,我不由得要深呼吸,便可闻到了花果草木中的清香和泥土气息。那沁人心鼻,洗尽了肺腑,就像神仙赐予了我一杯仙茶一样,让我在醉人的芳香中,走进了梦寐以求、带有神话般色彩的世外桃源中去。

乡情美,浓如酒。乡愁深,记忆真。说实话,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家乡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近几年来,我每次回到乡下,都要在田间地头,村庄庭院左右转看,怀旧思古,一次次的耳闻目睹后,诱发了我触景生情的诗意,不由得伴随着苦涩的记忆,让我联想起了村子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我是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人,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祸”与“人祸”。那年那月,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化的大集体化组织模式。就拿耕田种地来说,村口周边,一般都要给社员划分一定的“口粮田”或叫“自留地”,作为农户的“保命田”来维系口粮。这样一来图作务简便,二来便于管护,三来集体化大田人多便于干活。可那年头,事与愿违,这些田地有种无收。按农时季节,刚一种下,我的天哪!等不到麦子抽穗,玉米结棒,瓜苗拉蔓,就出现了“麻迷”婶有意放开她家饲养的鸡,吆喝着赶出院门;“不讲理”的金狗叔,就是不拴自家老母猪,大猪带小崽,一起跑出村庄;还有那怕死爱钱没磕睡的发财爷,饲养的几只奶山羊,自由放牧,这样以来,鸡呀猪呀羊呀都出来上阵觅食了。鸡一来一大群,你刨它抢,一时三刻就把田地糟蹋了个遍;剩下几个种子,好不容易长出了嫩苗苗,又美了脱缰的羊和跑出圈的猪,又是啃,又是獗,把田地几乎能翻个过,倒像美餐了一顿的“大锅饭”;加上走路人图方便,又踩踏了几条小路,田野里留下了深浅不一的脚印,虽然足下无情,但却伤痕累累。这些眼见的事情,若伤着农户自家利益,就会你寻他,我找你,互相埋怨,争论高低,在东拉西扯中不由得双方动起拳头,打架骂仗一天能发生好几起,这比村里唱大戏还热闹。

当时的生产队长经常叹息:清官难断家务事!若损害集体的利益,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心疼,那是官油壮捻子,让其折腾吧!反正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人们抱着这样的心态只有绝望谝说理,久而久之,这就成了无法收拾的“鸡狗田”,没有个好方子啊!……这些陈年旧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无不留下了贫穷、落后而又愚味的一页。

“既然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是的,我国广大农村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告别了昨天,我的家乡也更不例外。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村庄周围的“鸡狗田”,再也见不到猪鸡狗的踪影了。乡亲们对此地深翻打耱,楞边田梁打得端正,更不与地邻划犁沟,栽界石来分地畔。有的在地边栽了枣刺,设立了防护篱笆栏,村民自觉养成了吆鸡看猪管羊的好风气。值得可喜的是今天,乡亲们观念在变化,不时在大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时,积极引栽具有国际一流化的各种果树,建起了高档的精品果园,园子里还套种上豆类,蔬菜和花卉,由于所产的果蔬无污染,不施用农药,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守住家园也能富,出现了一亩田,上万元的经济收入。田地里三季有花,四季长青,绿汪汪,红艳艳,一年四季一个样,简直就象个迷人的“百花园!”吸引着城里头人不参观和旅游。

作为农家子弟的我,置身于乡土,心潮激荡。“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美翻了我的家乡,古老的周原大地上,同样也走过了40年的沧海桑田,为新时代增添了新景色,是多么和谐、兴旺、欢乐呵!展望未来,父老乡亲们正脚踏实地,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喜气洋洋的阔步前进!

第五篇

1966年,我在xx一中上高一。原本应当在1968年考大学,但“文革”开始了,1969年3月我来到xx生产建设兵团2师11团(射阳临海农场),开始了我的知青生涯。1978年,当我终于成为一名大学生时,我的大学梦已经整整做了十年。 直到现在我都记得,那是1977年10月20日晚上8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播出的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的新闻。这是“文革”后的首次招生,我真正高中课程只上了一年,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对我来说太仓促了,所以当年没有报考,准备第二年再考。我赶紧要家里给我寄来了十几本数理化旧书。 1978年的高校招生有一项特殊规定,即大龄青年,工龄到一定年限的可以带工资读书。我正好符合这项规定的条件,这年,我刚好30岁,已经结婚生子,很可能这是最后一次读书的机会,我下定决心要抓住。 当时我已经在临海农场电厂当运行值长,每周早、中、夜班得照上不误,下班后的会议活动也要参加,属于自己的时间少得可怜。那段时间,我抓紧一切时间复习功课,看啊,背啊,演算各种习题,常常忙到深更半夜。 为了复习,我常常几乎几天几夜不睡觉,不需头悬梁,也不用锥刺股,实在困得难受,用凉毛巾擦擦脸,就立刻精神起来了。即使在吃饭时我也书不离手。那时家中做饭都是烧柴灶,我与妻子分工合作,她负责洗菜、切菜、制作主食,我负责烧火。当时女儿才两岁,一会儿也离不开人,做饭时只好由我来照看她。我坐在灶台前一手抱着孩子,另一只手则一边烧火,还一边翻着书,一人同时做三件事。 我们的高考考场设在淮海农场中学,离我所在的临海农场有几十里路程。 为了不影响考试,临海农场组织我们考生在1978年的7月19日下午带好行李、蚊帐,提前一天到临海农场中学集中前往淮海农场中学。19日晚上,我们住进了学生宿舍,刚睡下不久,就发觉除了周围蚊子嗡嗡叫,身上还有虫子在爬。我爬起来一看,原来是臭虫——那个屋子已好多天没人住了,蚊子、臭虫已饿得发疯。我与臭虫大战一场,发现它们在墙上爬,就用手指去摁,白墙上立刻留下一个个暗红色的手印,折腾了好久,困得不行,心想第二天还要考试,咬死就咬死吧,总比困死强,就咬牙睡觉了。 高考时间定在1978年7月20日—22日,7月20日上午政治,下午物理;7月21日上午数学,下午化学;7月22日上午语文,下午英语。第一天考试就没考好,尤其是物理考试。往日背的公式、概念,变得模糊不清了,平时得心应手的笔杆,也不听使唤了,其中一道20分的大题,已经做对了,但是怀疑做得不对,又改错了。 考完政治、物理,我觉得这次考试肯定完了,大学梦全线破灭。但身处绝境的我心中忽然涌出一种绝地而后生的哀兵之气,后面几科,拼了!当三天的考试结束,我早已筋疲力尽。 一个月后,高考成绩公布了,xx上重点线340分,普通线300分。我的总成绩是348分。1978年高考,临海农场只有5个考生成绩在300分以上。 1978年底,我在焦急盼望中收到了高校录取通知,我被录取在扩大招生的南京师范学院xx分院xx大专班。当我用颤抖的双手打开通知书时,热泪夺眶而出。我这个大龄知青已结婚生子且拖家带口能被录取,算是幸运的了。给我们全家带来多么大的欢乐和幸福啊!“解放区的天”真是明朗的天! 恢复高考,恢复的是社会的公平、公正和正义,恢复的是理想、信念和希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最近改革开放40周年作文范文5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266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