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家风家教家规征文11篇

时间:2019-05-14 10:19:16 网站:公文素材库

家风家教家规征文应该怎么写?你是不是在为这个问题而烦恼?不要急,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范文模板,有需要的小伙伴千万不要错过,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

家,是温暖的港湾,当我们开心时,可与家人畅怀庆祝,当我们失落惆怅时,家成为我们的避风港,给我们以心灵上的憩息。可无规矩不成方圆,感性的认识亦不能缺乏理性的认知,这便是家风的由来。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与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就是道德的力量。道德是立家之本,是一个家庭成立的根基,也是家庭成员能更好成长的精神氛围,从古代的《颜氏家训》,到现今的《傅雷家书》,从“孟母三迁”到各家家风独具特色。良好的家风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加强教育,反复练习,使之成为成员们都自觉遵守的道德标准。

良好的家风需要正确的认识。乐于助人为善,勤俭持家为善,努力坚强为善;好逸恶劳为恶,助纣为虐为恶,遇事高高挂起为恶……这些认识都有赖于个人价值观的评判标准。

良好的家风需要严格规范自己。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行为与思想,都是建立在父母的基础上,只有为人父母者严于律己,树立一个良好的模范标准,才能对孩子产生有利的影响。

良好的家风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倡多读书,多看报,展开以知识为主题的家庭辩论会,积极以家庭的形式参加社区活动,多与人交流,使人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倘若一个家庭缺乏家风,只有溺爱和纵容,就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无论外表多宏伟壮观,可事实上树的根早已老化腐烂,都不用狂风骤雨,大点的风一吹就倒了。

每次提起家风家训,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我的母亲不高,身材胖胖的,笑起来甜甜的,像冬日里的暖阳。闲暇时她总爱提起年幼时候的事,家里兄弟姐妹多,九岁才开始上学,虽然很努力吧,但总容易碰钉子,成绩也没有大的起色,以至于高三之后,高考不佳,也就没有进入大学。可母亲似乎一直对学习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节,毕业后就一直在书店任职。每次说起这些,母亲挂着笑容的脸上总带着一丝无奈,可能是为自己努力却得不到应有成绩的失落,也可能因为没有经历过大学生活的遗憾。

即便母亲学历不高,但我的价值观与道德观都源于母亲的教育。我小的时候不爱学习,一味贪玩,每次和小伙伴玩起来就容易忘乎所已,什么事都尽抛在脑后。大概是六岁左右的时候,那时候已经临近期末考试,试卷一张接一张积压起来,我的心思也不在这,总想找隔壁家的小姐姐玩,心生一计,对母亲谎称作业已经做完了并且今天是小姐姐的生日,我想陪她过生日。母亲虽不大情愿可好歹也放行了,疯玩后却因为隔天母亲与小姐姐的妈妈买菜聊天时穿帮了,母亲非常生气,狠狠地揍训了我一顿,那时候小,对母亲的行为心存怨念,感觉无非就是说了一个无伤大雅的小谎,至于那么生气动怒吗?可后来看到母亲教训完我后的失落以及那失望的眼神,我便知道自己是真的错了,主动认错并向母亲保证以后绝不再犯,这才让母亲真正地缓过来。后来回头想想,如果母亲没有知道真相,或者知道真相后刻意隐瞒而非骂我戳穿我,长此以往,我只会成为人人所唾弃的撒谎精,失去信任,没有朋友。

另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母亲有一颗坚韧的心。那时候外婆病重,一直留在医院观察,其实母亲大可以像其他人一样,请看护守着就好,自己也轻松,可母亲并不愿意,她说那是她的母亲,照顾外婆本来就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便事事亲力亲为,而家中也有幼儿需照顾,忙得跟陀螺一般不停地转,最终外婆也因病太重而去世,而母亲,也尽力了。母亲对老者都出奇地怀有敬意,无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说起来我小时候做的恶劣事还真的不少。那时跟母亲出门采购,沿路都有乞丐在讨食,在我的认知中感觉他们就是脏兮兮的坏人,就口出恶言说他们真难看,母亲生气了,她说无论身份如何,比你年长的便是你的长者,你身为幼者就该尊重。说罢,母亲依次给了他们钱,还到饭店里给他们带了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便是从母亲身上学到的。

除此,母亲乐观助人的品质也是让我十分感慨的。曾经父亲生意失败,欠债较多,整个家庭都处于潦倒困顿之中,就连父亲都丧失了意志一般,终日与烟相伴,垂头丧气。可母亲不同,她跟往常一样,准时上下班,料理家务,整理琐事。我疑惑了,问母亲为何都那么糟糕了还能平静做事,母亲只说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问题总有解决的一天,可能正是母亲乐观的心态,渐渐地父亲的心态也好起来了,努力工作,最终也走出了困境。母亲每个周末都会去附近的养老院参加活动,陪老人说说话解解闷,也会到福利院去跟小孩子玩游戏,她说,人的一生很短也很长,能尽绵薄之力收获一份大开心,是自己赚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母亲的教导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无形之中督促着我要成为一个更优秀,更能对社会产生正面影响的人;而好家风则是一所好学校,其教育方式就渗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触里,谆谆诱导,亲切教诲,严格要求,只有我们每个人认真遵守好自己的家风和家训,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稳定、和谐、繁荣、强大。

篇二

中华民族自古都重视家庭教育,每个家庭对家庭成员在道德、文化、能力方面的修养都寄予极高的期望。随着历史的沉淀,各个家族的教育理念逐渐形成了家庭成员世代遵循的行为规范——家风。

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遗产之一,每一个家族的家风,都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的智慧结晶,都寄托着祖先对后人最诚挚的期待与祝福。他们希望后人恪守“孝道”和“善良”,明白为人处世之道,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让高尚的道德温暖世人;他们希望后人恪守“勤奋”和“严谨”,明白读书治学之道,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让智慧的光芒照耀历史;他们希望后人恪守“清廉”和“正直”,明白齐家治国之道,让有限的生命无限宽广。尽管各个家族的家风在表述上不尽相同,但是其核心要义都是导人向善、教人积德,都离不开忠、孝、仁、义等传统美德,与我们当下弘扬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南粤大地自古人才辈出,仕宦如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个家族,都不约而同地将清廉作为家风建设的重要篇章。如连平颜氏家训中的“公生明,廉生威”,四会张氏家训中的“清政廉洁,不图恩偿”,五华曾氏家训中的“明义利、慎官守”,河源邹氏家训中的“智安身,廉立命”等等。这些清廉的训诫,让一代又一代后辈沐浴在道德的春风里,时至今日都值得我们借鉴传承。

培育清廉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把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作为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培育清廉家风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毛泽东曾立下“亲情规矩”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他身边的警卫员们都知道,毛泽东不允许亲戚甚至身边的工作人员享受任何特殊待遇,如果工作人员“走后门”,肯定要挨批评、写检讨;周恩来定下“十条家规”,严禁家人请客送礼、谋私利,1976年1月8日周恩来病逝,邓颖超专门给外地的亲属发去电报:“听消息后不到京,坚守各自的工作岗位,化悲痛为力量”;刘少奇告诫子女要“公私分明”,女儿刘爱琴的房子被水淹,希望父亲能够替自己打一个招呼,解决住房问题,却被刘少奇断然拒绝。

斯人已逝,清风犹存!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故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他们艰苦朴素、为民奉献的优良传统和清廉家风,是全体共产党员共同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永不褪色的“传家宝”。

家风正则世风清,家风堕则世风浊,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直接联系着党风、国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好的家风是抵御腐败的一道重要防线,只有不断从优秀传统家风中汲取清廉正能量,把“清白”装进心间,才能有效抵御道德雾霾,才能有效化解贪婪、势利、奢侈、腐败等不良习气的污染,以优良家风推进党风政风民风的持续好转。

篇三

商贾之家的家风是“诚信经营”,军人之家的家风是“报效祖国”,书香之家的家风是“认真读书”,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每个幸福的家庭里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那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其实,“孝、俭、勤”三个字虽然简单普通,但是让我受益匪浅。

孝,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我夫妻两人都深感“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道理。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对老人家都很孝顺。也许我们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举动,都在影响着儿子,在我的眼里,12岁的儿子虽小但很孝顺。每天,儿子都要给爷爷奶奶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在做什么,身体怎么样,叮嘱他们要注意锻炼身体。周末有空,他会主动提出回乡下看看爷爷奶奶,陪老人聊天、散步、购物。他十分关心爷爷奶奶,说要做他们的开心果。

节俭,指生活俭省,有节制。这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途径。小时候,家里老人就常讲:“节俭兴家,浪费可耻。”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影响着我的言行:读小学时我的铅笔总要用到抓不住为止;书包也是从一年级一直用到六年级;至于穿的衣服大多是哥哥姐姐穿过的;过年的压岁钱我从不乱花。我养成了不攀比,不浪费的好习惯,这得益于我严格的家教。现在,我的儿子也传承了我家里节俭的好习惯。

“勤”就是勤奋。世界上最宝贵的除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还有一个东西就是勤奋。最宝贵的勤奋不光是身体上的勤奋,还有精神上的勤奋,勤奋靠的是毅力,是永恒。“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勤奋的重要性不难理解,在我家勤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生活中。我们夫妻俩工作很努力,很少看电视,忙完家务,大多时候我们总是看些有关教育类的书籍,要与时俱进,不断给自己充电。勤奋才能让人上进,在我的影响下,儿子也爱读书,勤思考,学习成绩不断进步中,勤奋一直给我家带来好运。

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教育的方式其实就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里,无不影响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并且影响到邻里和社会。我们的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幸福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认真遵守好自己的家风和家训,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稳定、和谐、繁荣、强大。

篇四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度,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经典著作,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还流传下来许多与家教相关的历史故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

那么如何将家教传统与新时期的生活相结合?如何在当下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央视四套播出的《文明之旅》访谈专题节目中,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与大家探讨了“家教的学问”。

1.教孩子厚道做人是最基本的家风

现在经常有排行榜,在讨论家庭要有多少资产才能传承下去。其实在中国人的传统概念里,最大的家庭资产就是家教和门风。

中国是一个家邦社会,过去中国的风俗里就有它的伦理规矩,过去说张家村、李家店、赵家祠堂等,一个村的人都是同姓,他们的孩子做错了事,去跪祖宗祠堂,觉得没有脸面见祖先。很多祠堂里是有家训的,即使是寒门,也说自己是有门风的。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从小生活特别贫寒,他妈妈靠给别人扎鞋底等粗活供他念书,陶侃一步步往上走,他后来就做了鱼梁小吏,有一点小权力,他把那些腌制好的罚没的鱼给妈妈送去。

他妈妈给他写了一封信:“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大意就是,你是一个小吏,你把官家的东西给我送来了,你不能给我任何增益,反而给我增添了烦忧。这样的妈妈真是深明大义,正是有了这样的妈妈,陶侃后来才能官至大司马。

什么是真正的家教门风?首要的就是要明辨是非,要知好歹。现在有许多孩子不知好歹,甚至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在那个贫瘠的时代,农民守着古训的时候,孩子敢不知好歹?敢伤天害理?那是要跪在祖宗牌位前挨板子的。

于丹痛心地说,过去孩子要是伤害一个小动物,家长会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伤天害理,但现在,一群大学生虐待一只小猫,看着老猫急得哀号,这样的事已经屡见不鲜。

过去的人大都不能识文断字,但是却通情达理,大多数人的家教和门风都教孩子厚道做人,勤俭持家,守着农民的本分,不能辱没祖先,这是基本的家风,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首先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说成大白话就是人得知道好歹。

2. 母亲在家庭教育里扮演重要角色

在中国古代传统家庭中,女性虽然大都不识字,经济不独立,甚至连个独立的身份都没有,但却扮演了很重要的地位。

女性的重要性看一个字就知道了—“安”,家中有女才是安。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个女人上不闹婆媳矛盾,中夫妻不打架,下与孩子没有代沟,这样一个家就和顺了。

女人是管整个家的和睦和文明传承的,中国人的观念中,建功立业有两个“ting”,男人建功立业在朝廷,女人建功立业在家庭。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的地位一点不弱于朝廷,因为能不能把孩子教好主要就在于母亲。

《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和“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孟母自己不见得认多少字,她给孩子讲道理,就是看到孩子回来,问功课时看到孩子漫不经心,就把织到一半的布一刀割断了,告诉他不成材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朴素的女人用手里的活儿来讲道理。

她自己没读多少书,但是一看街坊吹鼓手,成天吹吹打打的,觉得孩子学这个不行,搬了;再一看,这家是屠夫,成天杀猪宰羊的,也不行,搬了;什么时候到旁边有户读书的人家了,觉得孩子能跟着他学念书,才留下。这是朴素的母亲,但这也是了不起的母亲。

过去中国古代母亲的故事特别多。如“岳母刺字”,岳家军从岳飞到岳云,子子孙孙送上国家的沙场,这是通情达理的妈。而《国语》记载了鲁国大夫公父文伯的故事。退朝后公父文伯看到母亲在家织布,他说,“我都上朝官至大夫了,母亲还在家织布,传出去会让人笑话的。”

公父文伯的母亲对儿子说了一段话,就是著名的《论劳逸》:“你知道古代的圣贤怎么治理人民?就是把百姓带到特别贫瘠的土地上让他们安居,因为只有开垦贫瘠土地的人才特别勤劳,才能发现自己的能力,他获得的东西才会特别珍惜;而沃土不养能干的人,沃土养懒汉,因为他靠天吃饭。生于沃土本来应该是件幸运的事,但有多少人生于沃土本身有出息?”

公父文伯的母亲说,从古至今女人都要干家务,国君的妻子要亲手给丈夫织帽子上的缨子,官宦的妻子要给丈夫做祭祀的祭服,普通老百姓就要给丈夫缝衣裳。她说我现在是个寡妇,我不管儿子做多大的官,男耕女织,我做的是我的本分。

过去的女人眼中,一个家门的门风是她们一辈子的信念,相夫教子、传承子孙、当好人,这就是妈的责任。家中有女才是安。母亲的肩膀,先担得起家风,传承得了这个家庭里的正直和善良,这才是天职。

3. 教孩子从小学会独立承担责任

当今的家庭中,不仅仅父母在家庭当中承担教育的角色,由于很多家庭都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生活,所以隔辈教育现在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探讨话题。

这是当下社会特别现实的一个问题,六个大人供着一个孩子,那这个孩子就是宝塔尖上的孩子,所以这种孩子现在叫“六一儿童”。我老开玩笑说中国人现在好多词都变了,过去养孩子吧,叫拉扯孩子,就是拉一个扯一个,后头还跑着俩。现在你敢拉谁扯谁啊,都是供奉的。

都说隔辈亲,你去看周围的老人,不管说她身上疼啦,不舒服啦,看到孙子的时候,立马精神百倍,这叫“孙子疗法”。你再看带孙子的老人,不管这个爷爷曾经是个多么严厉的将军,这个奶奶曾是一个多么有规矩的大学教授,一带孩子,规矩全没了,这就要说到在家庭教养中,祖父祖母要给孩子什么。

为什么现在有好多年轻人说,这现实世界太残酷了,这跟年轻人进入社会的态度有关,你以什么态度进入现实,如果老是像对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样,凡事过于依赖,推卸责任,那进入社会,还有人能让你这么埋怨吗?

一个人能不能够融合社会,要看在家里老人是怎么对他的,其实,老人往往因为自己的溺爱,反而让孩子长成一个不自立的人。

无论是否隔辈教育,家庭教育都一定要让孩子从小能独立承担,家教里首要的是明辨是非。第二点,一定要让孩子从小能独立承担责任。

老人教孩子有一种现象。即孩子做错事老人会出来和稀泥,且多以“孩子还小呢,他不懂事”为借口帮孩子推卸责任。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孩子小时候是最懂事的时候,因为小孩正是学规矩的时候。

一个四岁的小男孩,不管他在家打碎了一个水晶花瓶,还是踢碎了邻居家的窗户,只要他能出来说对不起我错了,没有大人会出来跟小孩子计较,都会挑着大拇指说小孩会道歉,真棒,但是如果说他太小了,算了。那么等到这人40岁,还是会一直推卸责任,不是怨天就是尤人,其他人会怎么对他?

四十岁的人要是这样,大家就会嗤之以鼻,所以说一个人有没有承担能力,是从他四岁时候决定的。

西方人教孩子从小独立,但东方人都觉得要呵护,这是为什么?在这其实也跟农耕文明有关。

中国是家邦的社会,而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是城邦的社会,很多城邦的社会很早进入了工业文明,孩子在这个社会里,要一个一个割离出去谋生,而中国呢?

我们是家族都维系在土地上,过去中国家大业大,往往是一辈子大家都住在一起,但是今天的中国不一样了,中国今天在走城镇一体化的道路,这个一体化的进程非常快,看看现在的单元楼,还能够是像过去那样大家都聚在一起吗?

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都已经变得个体、越来越独立的情况下,只有教会孩子独立,那么孩子才能走得出去。

今天中国的变化在世界上来看都是变得最快的国家之一。我们的育儿理念,一方面要有传统的教养,另一方面也得有国际的概念。教一个小孩子独立承担,这既是中国的古训,也是国际的要求。

你让他有了这个概念的话,他以后就会觉得世界不给我什么那是本分,世界给我什么是情分,不给我我自己可以创造,给我我就感恩,咱们别把孩子教得世界不给我啥都是亏欠,只剩下抱怨了,那不就没有感恩了吗?

篇五

我的父亲是一位农民,读书不多,只读过三个月“夜学”,断断续续的。

他所有的学问,几乎都集中在锄头、扁担、犁耙方面。但他的这点学问却最朴实、最实用,他用他的这点学问,再加上他的勤劳,不仅养育了我们兄妹六人,也教育了我们兄妹六人。

他的老师没有教过《增广贤文》,但他用小楷抄写过《增广贤文》,这就是他的另一部分学问。这部分学问是他安身立命和教育我们的理论基础,我们弟兄所拥有的和睦友善、敬老爱幼、乐于助人、仁爱信义、温良恭俭、文明礼让、勤勉好学等优秀品质以及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统的启蒙,都起源于父亲的《增广贤文》。

繁星点点的夏夜,父亲坐在老屋门前的椿树下,光着瘦弱的背膀,一手拿着青色毛巾不断地擦拭满头满脸的汗污,一手握着大蒲扇拍打着不知趣地叮咬在父亲身上的蚊虫,运用他所能理解的《增广贤文》对我们开讲……

在父亲的世界里,《增广贤文》里面包罗了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传统美德。

他要求我们要好读书,努力学习文化课知识,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有学问的人,就说:“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他还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以解释,你们看,我因为没有文化,只能死耕田,白天火辣辣的太阳晒,晒得黑不溜秋的,晚上蚊子吸你的血,赶都赶不走,山里有毒蛇,水里有蚂蝗。我不能读书,是因为你们爷爷奶奶送不起书。你们呀,只要能读书,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送你们的书。

隆冬腊月,昏黄的煤油灯下,微弱的木碳或煤碳火炉前,父亲身着满是补丁的且单薄的棉衣,捧着一杯白开水,继续为我们讲解他在夏夜里讲过了的《增广贤文》……

说到子女要听父母的话,父母要经常教育子女,严格要求子女,引导子女走正途、求上进时,他会说:“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说到人要讲义,人要有远见,人要有打算,人要爱自己的家乡,就会说:“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他的引用,尽管与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时有出入,大都是完整的,因为他每次开讲前,总是会打开那个小册子先读读;他的解说,有时让我们一时难以接受,弄不明白所以然。但现在,我是明白了。他那时只是一个读过三个月书的人呀。而我呢,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是多少个三个月啊。我的父亲却能把一部这样的小手抄册,背下来,而且做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最精华的字眼简简单单地说了出来,且让我们受益了。

现在想来,多不简单!他在我心目中,已然是一位没有立书的大教育家了。要知道就父亲的这点学问,居然教育和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且现已都是是党员,两个高中生,两个初中生。这在我们村里传为佳话,且让我们邻村的人都很是羡慕啊。

为了传承父亲的教育思想,我不仅执著地在教育一线工作了25年,也把那部在小学时仿抄父亲的《增广贤文》珍藏在书架上,更珍藏在心里。今天,永别十年的父亲,如果泉下有知,是否欣慰了呢?

篇六

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树立良好的家教、培育良好的家风。朱德在继承优良传统家教家训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育良好的家风,为党员干部在家庭建设方面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传承优良传统家训,树立家人价值观

在中国的传统中,家庭往往传承着祖辈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立业的教诲。这些祖训,往往体现了一个家族的核心价值观。朱德得到了祖训的教育和引导,又根据时代需求,对这些祖训进行了传承、创新和发展。

朱家祖先都是憨厚、勤劳、朴实的农民,朱德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把十几口人的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日子虽然贫寒,但全家和和顺顺,尊老爱幼,深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尊敬。朱德的父母都是“赋性和厚,为人忠耿,侍亲孝,持家勤”的一代人,他们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干活。佃农家庭的生活是艰苦的,由于地主的残酷剥削,尽管一家人辛勤劳作,但仍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朱子家训》的引导,深深地影响着朱德,使他养成了勤俭廉洁的好习惯,一生都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

树立严格家教,规范家人行为

“国”与“家”紧密相连,“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先治家。朱德在遵循和传承祖辈家训的同时,还以无产阶级优秀分子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子孙们,树立了严格的家教,用以规范家人的行为。

朱德对子女后辈的培养非常重视。他特别强调,要把子女后辈培养成革命事业的合格接班人,而不是要接“官”、接“权”。他对后辈说:“要尽到我们的责任,把你们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1937年9月,朱德在给四川亲属的信中写道:“那些希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他还说:“我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这是战争年代朱德对亲人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他也一刻没有放宽做人做事的标准,而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和家人。

朱德的儿子朱琦去世后,有关部门把朱德的三孙子从海军青岛基地某部调到北京,以便照顾。朱德知道后,极不高兴地说:“我要的是革命接班人,不要孝子贤孙!哪里来的,还应该回哪里去!”当朱德得知他的二外孙分配到工厂工作的消息后说:“当工人好啊,就是要当工人农民。不要想当‘官’,要当个好工人。”

朱德从不居功自傲,他严格教育后辈要做平凡的普通群众,绝不允许自己子女后辈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声望享受特权。在领导干部子女用车问题上,朱德从不破格,真正做到公私分明。朱德对家里的所有人都严格要求,一律不准乘坐公家的汽车上学。就连他的夫人康克清都是乘公共汽车去上班。

朱德告诫子孙们,躺在老一辈的功劳簿上,就会变成资产阶级的少爷,要求他们不要贪图享乐,要靠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

培育良好家风,塑造家人思想品德

家风,是家庭的传统、规范及习俗,是上辈人对下辈人的言传身教。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人的心灵,塑造人的人格和思想品德。朱德对家人立下的规矩,不仅要求子孙们做到,自己也身体力行。

朱德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始终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倡导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他说:“我们要怎样才能把我们的家业创立起来呢?要靠勤劳,还要靠节俭。勤俭是我国劳动人民固有的美德。‘克勤克俭,成家立业’的格言,现在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和经济工作人员必须时刻牢记和贯彻执行的原则。”

闲暇时,朱德往往会带领孩子们挖土种菜,让他们养成自食其力、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朱德也从不允许孩子们乱花钱,他们上小学时添置必要的衣服用具,都要征得朱德的同意,并一一记账。朱德还经常检查这些开支。孩子们参加工作后,朱德也不轻易给他们买什么东西。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朱德认为,共产党员和其他人一样,都应遵循养亲教子的古训,在政治上严格要求的同时,在生活中应给予家庭成员无微不至的关爱。

朱德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大家庭里,受长辈的影响形成了尊老爱幼和亲情孝道的良好家风。在驻防泸州时,他把父母接去一同生活,以尽自己的一份孝心。抗日战争爆发后,身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竟然身无分文,连救济困窘中的母亲、寄钱尽孝的能力都没有,他只能悄悄地写信向在四川泸州的好友戴与龄求助。

此后,当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时,朱德万分悲痛:“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他把对生身母亲的爱,升华成对祖国母亲的爱,这就是对家国的孝。

篇七

2017年的最后一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如往年一样发表了新年贺词。与习近平一同出镜的还有书架上错落有致的十余张精美的照片,定格了一幕幕温暖瞬间。其中有四张分别是习近平同母亲、夫人、女儿及全家的合影。这四张照片,是习近平家庭的缩影,也表明了家庭在他心中沉甸甸的分量。在习近平看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应该重视家庭建设。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崇勤俭、尚廉洁,这些观念都需要通过家庭建设去引领和传承。”

家风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而后“治国”,齐家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注重家风是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孔融让梨”,无一不展现着良好的家风的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等等,在今天仍有教益。

家风是一项无言的教育,是一剂无方的良药,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这个词离我们很近,有可能是饭桌上父亲不经意的一句话,是远行前母亲的叮咛和奶奶的嘱托,也可能是为疲惫的家人端上的一杯热水,是给受挫的孩子一句温柔的鼓励;也可能是给负重前行的邻居搭一把手,是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指一下路……

点点滴滴的小事,都是社会民风的一个缩影。

重提家风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是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毛泽东有两个女儿,一个叫李纳、一个叫李敏,“敏、讷”这两个字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的意思是,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毛主席希望两个孩子可以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这两个名字寄托了主席对女儿的殷殷期望,也体现了毛主席的家庭教育观。宋朝史学家司马光为树立节俭的家风,特意给儿子司马康撰写了《训俭示康》一文,大力推崇、倡导节俭家风,批判奢靡家风。在批评寇准家风奢靡时指出:“近世寇莱公豪奢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司马光最后指出:“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这是告诫儿子司马康说,你不但自己要俭朴,还要教导你的子孙后代,使他们也知道、并坚守我们家先辈建立的俭朴家风。宋朝政治家包拯更是视家风为家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他的家训只有三十七个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是说,子孙后代为官者,有贪赃枉法的,不许进入家门;死后不得葬入祖坟之中。如有不服从我的训诫的,我不承认是我的子孙。家风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后代,接受过什么样的家风熏陶,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品行。比如一些家庭不讲究长幼尊卑,培养出来的后代恐怕难以孝敬父母,一些家庭溺爱子女,培养出来的后代恐怕会骄奢淫逸、飞扬跋扈……而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连着民风,民风连着国风。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党风政风才会清,党风政风清才会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家风与政治文化休戚相关。如果每个现代家庭,都有涵养优良的家风,必然能形成一种优良的民风、国风。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民风自会清澈,国风自会清新。

“居家”正,“居官”才能正。党员干部的作风与其家风相辅相成,好作风带出好家风,好家风又促成好作风。从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情况看,一些党员干部的落马与其家庭有很大关系。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食三餐。只有好的作风才是党员干部的立世之本。

家风是寄托传统、盛放亲情的陈年家私,也是文化源流的朴实沉淀、社会价值的坚定担当,只有高高举起“家文化”这把精神火炬,才能在新时代伟大斗争新征程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篇八

我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一直生长生活在海岛。当时我们屯是村子里的一个小自然屯,一共不到20户人家。我年幼时,父亲在县农渔业机械厂上班,母亲在家照顾几个子女和年迈的奶奶。父亲读过几年私塾,就算高小吧。小时候,父亲教导我们几个姐弟要诚实、正直,不沾染恶习。我母亲没有文化,但是对我教育感受最深的是:过日子要勤俭,要尽己力助人为乐。几十年过去了,父亲常说“家和万事兴呀”。

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如今回想年幼时候的点点滴滴,不由的发现家长在平凡的生活中在我的心上播种下了许多美好的品德,也是家风的体现。记得小时候,由于家里孩子多,生活拮据,那时候小孩子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然而我的很多衣服都是姐姐们穿后改给我的,在勤俭持家的母亲的影响下,我穿时也不嫌弃新旧,觉得干净利索就很好,勤俭的美德就此种在心中。过年不但有漂亮衣服穿,而且只有这时才能吃上油条,炸萝卜丝丸子、炸化鱼,这是每年过年必备的“老三样”。每次吃饭的时候,母亲先给奶奶盛饭,奶奶动筷子了,我们才可以吃,奶奶总是把最好吃的让我先吃一口,她再吃,这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母亲总是不厌其烦的教育我们一定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要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习惯;不说慌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每到节日或者冬闲时节,村子里的人就聚在一起打扑克、打麻将,有时还有赌博的。父亲就告诫我们禁止参加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且不准我吸烟,告诉我烟有百害无一利。父亲这一辈子没有吸烟,耳濡目染,我就养成了不吸烟、不赌博的习惯。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上学时候我家离学校很近,当时学校里没有饮用水,同学们下课到处找水喝。我母亲得知此事后,还特意为全校的学生准备一口6担水的大水缸,每天早晨让我几个姐姐把水缸挑满,等着全校学生下课来喝水。有多少次学生们把缸里的水喝完了,到晚上做饭时,我的几个姐姐得从远处挑水回家,在母亲的教育下,她们从没有怨言,几个姐姐一共挑了5年水,直到后来学校打了机井。现在同学们在一起聚会,大家还谈论我们家的水多好喝呢!

我母亲没有文化,但是她和我奶奶一样,能讲一些经典故事,教育我们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们和睦相处,要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做好事不吃亏。在她们的教导下,我和姐姐们基本上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过矛盾。小时候长辈常跟我们说“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以“家训”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家风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我记事的时候,姥姥和奶奶都在我家,后来姥姥搬到舅舅家去了,那时舅舅出海时常不在家,舅母又在生产队劳动,母亲就时常带我到舅舅家看望姥姥,给姥姥洗发梳头,帮舅舅洗衣服,当时给我印象挺深。姥姥临终时还叮嘱我母亲,要照顾好弟弟妹妹,发扬优良传统……我奶奶会做衣服,记得小时候几乎全屯的人都穿过奶奶给做的衣服,现在不少老人还记得奶奶给他们做衣服的事呢。奶奶给大家做衣服从来不收一分钱,不要他们任何东西。她时常对我们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呀。我几个姐姐出嫁时,奶奶和母亲都叮咛几句,要孝敬公婆,对得起人家。

我们经常说环境育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样的环境,出什么样的人,孩子在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将来必能有所成就。现在我也有一双儿女,我也将我们家的家规家训让他们来传承下去。儿女如今长大成人,家人齐聚聊天时,女儿还说起一件印象深刻的小事:在她四五岁的时候,我和妻子带她去公园游玩,女儿吃完香蕉随手把香蕉皮扔到地上,我和妻子马上让她捡起来扔到垃圾桶,告诫她以后不能随地乱扔垃圾,公共环境就跟自己家一样要保护。年幼的女儿当时虽然知道自己错了还执拗着不想捡,最后哭哭啼啼的把香蕉皮扔进垃圾桶。后来女儿上学后,在走廊里捡起纸片被老师表扬还惊讶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小事吗。通过她的讲述我才知道那件小事对孩子影响如此之大,如今她还是个环保主义者,时常说我们节水节电不是为了省钱是为地球节约能源,原来当初我和妻子告诫她要把公共环境当做自己的家一样看待,如今女儿已经引申到整个地球都是要爱护和保护的生存家园。由此看来,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的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会给他们带来影响,良好的家风家训会伴随孩子一生,助力他们成就美好人生。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说:“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伟人们的家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要求家庭成员做到低调清廉、守法自立、诚实正直……读古代名人的家训,无不令人心生感慨,也使我们能得到一个启示:家风的精髓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傅雷《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仅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在今天,好的家规家训依然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宣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因此,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立家规、传家训、正家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融入到“两学一做”教育中,牢记习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教导,在地税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九

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和我的姥姥姥爷一起度过的,姥爷是一名基层税务所的税收管理人员,一身蓝色的制服,沉稳而干练,那片比天空更明亮的蓝色,却已牢牢铭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成为了最美好的色彩。

梦想诞生——“铁纪不能碰”

小时候的我天真浪漫,想得到了姥姥姥爷更多的宠爱,每次姥爷下班回家的时候总会亲昵地将我抱起,我也会调皮的将他的“大盖帽”拿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高兴的去照照镜子,我也会大声告诉姥爷:“姥爷,我变高啦”,但更多的时候姥爷是忙碌的,清晨还没醒来姥爷就已经去上班,晚上很入睡了姥爷还没能回来。

虽然年纪小不懂工作,但我深深迷恋那片蓝色,我好奇的姥爷:“问什么你总要穿这套蓝色的衣服呢?”姥爷会笑着说:“姥爷是一名税务干部,穿上这身制服,别人才会配合姥爷工作,姥爷才能为国家收税呀”“那我以后也要穿上这身衣服”姥爷笑着说:“好呀,咱们宁宁有志气”

偶尔会碰上有纳税人来姥姥家送礼,姥爷会言辞拒绝,看着大大小小的礼物被姥爷拒之门外,我很不解,问了姥爷为什么不收下,姥爷严肃认真地我讲:“收下了这些姥爷就犯错误喽,这是铁纪不能碰!”童年的我还不懂,但却因为姥爷坚定的态度而牢记于心。

寻梦路上——“学会做个有意义的人”

梦想点燃了我的少年时代,更闪亮了我的青春年华,在大学的生活中,我偶尔会想起刚刚入学的时候姥爷送我到车站,他重心长地对我说:“这四年,你要学会如何做个有意义的人,而不是只想着得到一纸文凭”。在梦想开始的起点,我努力学习专业,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然而觉着这并没有实现姥爷对我所有的期许,一个偶然的机会作为校报记者我采访到一支支教团队,他们年轻、朝气、充满爱心,我的心被他们一次次触动,毫不犹豫地主动申请加入进来,为外来务工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利用寒暑假到周边农村支教,一次次的支教活动,让我接触到了一群需要被关爱的孩子,我虽然不能一直与这些孩子朝夕相处,但是一种默契,一种不舍却油然而生,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觉着我的付出就是有意义的,我愿意付出更多的爱,我愿倾尽我所有的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们,当我和姥爷讲到我的支教感受的时候,姥爷露出了欣慰的笑。

在大学生活中拥有了这样宝贵的体验,得到了肯定,我追逐梦想的翅膀更加的坚实,对蓝色的梦想也更加的向往更加执着,我对自己说要跨入公务员的行列,去圆我魂牵梦绕的蓝色梦。

历经磨练——“每天早到一小时”

大学毕业那年,我参加了公务员考试,报考了家乡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成为了一名红盾卫士,在录取名单出炉的第一时间我就高兴地给姥爷打了电话:“姥爷,我被录取了,我终于能穿上梦想中那套蓝色的制服了。”退休多年的姥爷高兴的对我说:“宁宁,恭喜你成为一名公务员,实现了你的梦想。今后,你要牢牢记住自己的使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老办事,遵守工作纪律,决不能迟到早退,我给你定个规矩,每天要早到单位一个小时,做好准备工作”

工作伊始,我被分到工商所担任管理员工作。牢牢记住姥爷的话,每天早晨我早早到所里,换好工装、打扫卫生,打上两壶热水,再把一天的工作列上提纲,按照姥爷的谆谆教诲,我很快就适应了新的角色,在老同志的带领之下,夏天我和他们一起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冬天冒着严寒继续前行。慢慢我明白了,姥爷这么要求我的原因:工作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在“细微处见精神”,就这样带者感情去工作,提高自我要求才能做好每件事情,提高对工作的责任感。

再启征程——“打铁还需自身硬”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工作三年后,通过努力奋斗,也带着一丝丝的不舍我从一名红盾卫士最终成为了一名“税官”。从事人事监察工作,姥爷及时地叮嘱我:“打铁还得自身硬,作为一名人事监察干部要有坚定的政治品格和良好的工作作风,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工作职责。”我把姥爷的话记在了心里,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只要有机会我就会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参加廉政教育,做好学习笔记并时常和同事讨论学习心得。过硬的政治素质,严格的自我要求,如鸟之双翼,船之双桨,让我豪情满怀,博击长空,振翅飞翔。

一个个全新的挑战不断出现,但是姥爷的叮嘱我始终不敢忘记,让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为着自己热爱的事业,始终坚持着廉洁的信仰,坚守着自律的信条。

篇十

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和我的姥姥姥爷一起度过的,姥爷是一名基层税务所的税收管理人员,一身蓝色的制服,沉稳而干练,那片比天空更明亮的蓝色,却已牢牢铭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成为了最美好的色彩。

梦想诞生——“铁纪不能碰”

小时候的我天真浪漫,想得到了姥姥姥爷更多的宠爱,每次姥爷下班回家的时候总会亲昵地将我抱起,我也会调皮的将他的“大盖帽”拿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高兴的去照照镜子,我也会大声告诉姥爷:“姥爷,我变高啦”,但更多的时候姥爷是忙碌的,清晨还没醒来姥爷就已经去上班,晚上很入睡了姥爷还没能回来。

虽然年纪小不懂工作,但我深深迷恋那片蓝色,我好奇的姥爷:“问什么你总要穿这套蓝色的衣服呢?”姥爷会笑着说:“姥爷是一名税务干部,穿上这身制服,别人才会配合姥爷工作,姥爷才能为国家收税呀”“那我以后也要穿上这身衣服”姥爷笑着说:“好呀,咱们宁宁有志气”

偶尔会碰上有纳税人来姥姥家送礼,姥爷会言辞拒绝,看着大大小小的礼物被姥爷拒之门外,我很不解,问了姥爷为什么不收下,姥爷严肃认真地我讲:“收下了这些姥爷就犯错误喽,这是铁纪不能碰!”童年的我还不懂,但却因为姥爷坚定的态度而牢记于心。

寻梦路上——“学会做个有意义的人”

梦想点燃了我的少年时代,更闪亮了我的青春年华,在大学的生活中,我偶尔会想起刚刚入学的时候姥爷送我到车站,他重心长地对我说:“这四年,你要学会如何做个有意义的人,而不是只想着得到一纸文凭”。在梦想开始的起点,我努力学习专业,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然而觉着这并没有实现姥爷对我所有的期许,一个偶然的机会作为校报记者我采访到一支支教团队,他们年轻、朝气、充满爱心,我的心被他们一次次触动,毫不犹豫地主动申请加入进来,为外来务工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利用寒暑假到周边农村支教,一次次的支教活动,让我接触到了一群需要被关爱的孩子,我虽然不能一直与这些孩子朝夕相处,但是一种默契,一种不舍却油然而生,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觉着我的付出就是有意义的,我愿意付出更多的爱,我愿倾尽我所有的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们,当我和姥爷讲到我的支教感受的时候,姥爷露出了欣慰的笑。

在大学生活中拥有了这样宝贵的体验,得到了肯定,我追逐梦想的翅膀更加的坚实,对蓝色的梦想也更加的向往更加执着,我对自己说要跨入公务员的行列,去圆我魂牵梦绕的蓝色梦。

历经磨练——“每天早到一小时”

大学毕业那年,我参加了公务员考试,报考了家乡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成为了一名红盾卫士,在录取名单出炉的第一时间我就高兴地给姥爷打了电话:“姥爷,我被录取了,我终于能穿上梦想中那套蓝色的制服了。”退休多年的姥爷高兴的对我说:“宁宁,恭喜你成为一名公务员,实现了你的梦想。今后,你要牢牢记住自己的使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老办事,遵守工作纪律,决不能迟到早退,我给你定个规矩,每天要早到单位一个小时,做好准备工作”

工作伊始,我被分到工商所担任管理员工作。牢牢记住姥爷的话,每天早晨我早早到所里,换好工装、打扫卫生,打上两壶热水,再把一天的工作列上提纲,按照姥爷的谆谆教诲,我很快就适应了新的角色,在老同志的带领之下,夏天我和他们一起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冬天冒着严寒继续前行。慢慢我明白了,姥爷这么要求我的原因:工作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在“细微处见精神”,就这样带者感情去工作,提高自我要求才能做好每件事情,提高对工作的责任感。

再启征程——“打铁还需自身硬”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工作三年后,通过努力奋斗,也带着一丝丝的不舍我从一名红盾卫士最终成为了一名“税官”。从事人事监察工作,姥爷及时地叮嘱我:“打铁还得自身硬,作为一名人事监察干部要有坚定的政治品格和良好的工作作风,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工作职责。”我把姥爷的话记在了心里,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只要有机会我就会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参加廉政教育,做好学习笔记并时常和同事讨论学习心得。过硬的政治素质,严格的自我要求,如鸟之双翼,船之双桨,让我豪情满怀,博击长空,振翅飞翔。

一个个全新的挑战不断出现,但是姥爷的叮嘱我始终不敢忘记,让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为着自己热爱的事业,始终坚持着廉洁的信仰,坚守着自律的信条。

篇十一

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和我的姥姥姥爷一起度过的,姥爷是一名基层税务所的税收管理人员,一身蓝色的制服,沉稳而干练,那片比天空更明亮的蓝色,却已牢牢铭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成为了最美好的色彩。

梦想诞生——“铁纪不能碰”

小时候的我天真浪漫,想得到了姥姥姥爷更多的宠爱,每次姥爷下班回家的时候总会亲昵地将我抱起,我也会调皮的将他的“大盖帽”拿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高兴的去照照镜子,我也会大声告诉姥爷:“姥爷,我变高啦”,但更多的时候姥爷是忙碌的,清晨还没醒来姥爷就已经去上班,晚上很入睡了姥爷还没能回来。

虽然年纪小不懂工作,但我深深迷恋那片蓝色,我好奇的姥爷:“问什么你总要穿这套蓝色的衣服呢?”姥爷会笑着说:“姥爷是一名税务干部,穿上这身制服,别人才会配合姥爷工作,姥爷才能为国家收税呀”“那我以后也要穿上这身衣服”姥爷笑着说:“好呀,咱们宁宁有志气”

偶尔会碰上有纳税人来姥姥家送礼,姥爷会言辞拒绝,看着大大小小的礼物被姥爷拒之门外,我很不解,问了姥爷为什么不收下,姥爷严肃认真地我讲:“收下了这些姥爷就犯错误喽,这是铁纪不能碰!”童年的我还不懂,但却因为姥爷坚定的态度而牢记于心。

寻梦路上——“学会做个有意义的人”

梦想点燃了我的少年时代,更闪亮了我的青春年华,在大学的生活中,我偶尔会想起刚刚入学的时候姥爷送我到车站,他重心长地对我说:“这四年,你要学会如何做个有意义的人,而不是只想着得到一纸文凭”。在梦想开始的起点,我努力学习专业,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然而觉着这并没有实现姥爷对我所有的期许,一个偶然的机会作为校报记者我采访到一支支教团队,他们年轻、朝气、充满爱心,我的心被他们一次次触动,毫不犹豫地主动申请加入进来,为外来务工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利用寒暑假到周边农村支教,一次次的支教活动,让我接触到了一群需要被关爱的孩子,我虽然不能一直与这些孩子朝夕相处,但是一种默契,一种不舍却油然而生,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觉着我的付出就是有意义的,我愿意付出更多的爱,我愿倾尽我所有的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们,当我和姥爷讲到我的支教感受的时候,姥爷露出了欣慰的笑。

在大学生活中拥有了这样宝贵的体验,得到了肯定,我追逐梦想的翅膀更加的坚实,对蓝色的梦想也更加的向往更加执着,我对自己说要跨入公务员的行列,去圆我魂牵梦绕的蓝色梦。

历经磨练——“每天早到一小时”

大学毕业那年,我参加了公务员考试,报考了家乡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成为了一名红盾卫士,在录取名单出炉的第一时间我就高兴地给姥爷打了电话:“姥爷,我被录取了,我终于能穿上梦想中那套蓝色的制服了。”退休多年的姥爷高兴的对我说:“宁宁,恭喜你成为一名公务员,实现了你的梦想。今后,你要牢牢记住自己的使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老办事,遵守工作纪律,决不能迟到早退,我给你定个规矩,每天要早到单位一个小时,做好准备工作”

工作伊始,我被分到工商所担任管理员工作。牢牢记住姥爷的话,每天早晨我早早到所里,换好工装、打扫卫生,打上两壶热水,再把一天的工作列上提纲,按照姥爷的谆谆教诲,我很快就适应了新的角色,在老同志的带领之下,夏天我和他们一起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冬天冒着严寒继续前行。慢慢我明白了,姥爷这么要求我的原因:工作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在“细微处见精神”,就这样带者感情去工作,提高自我要求才能做好每件事情,提高对工作的责任感。

再启征程——“打铁还需自身硬”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工作三年后,通过努力奋斗,也带着一丝丝的不舍我从一名红盾卫士最终成为了一名“税官”。从事人事监察工作,姥爷及时地叮嘱我:“打铁还得自身硬,作为一名人事监察干部要有坚定的政治品格和良好的工作作风,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工作职责。”我把姥爷的话记在了心里,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只要有机会我就会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参加廉政教育,做好学习笔记并时常和同事讨论学习心得。过硬的政治素质,严格的自我要求,如鸟之双翼,船之双桨,让我豪情满怀,博击长空,振翅飞翔。

一个个全新的挑战不断出现,但是姥爷的叮嘱我始终不敢忘记,让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为着自己热爱的事业,始终坚持着廉洁的信仰,坚守着自律的信条。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家风家教家规征文11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3120.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