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读青年毛泽东的处世读后感:从青年毛泽东择校谈起

时间:2019-05-14 10:26:29 网站:公文素材库

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读青年毛泽东的处世读后感:从青年毛泽东择校谈起,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在青年求学时,不顾父亲一再的强烈反对与阻挠,改变了这首源自日本的诗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在一位师长的推荐下,我阅读了《青年毛泽东的处世》这本书。这本书里面有一个片段,19岁的毛泽东为了求学,先后报名了6个学校,最终选择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这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这个片段及书中相关场景带给我的感想。

1912年,19岁的毛泽东离开了只待半年的军营后,决心继续求学。为了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服务,毛泽东在择校"浪费了"5块钱的报名费,而当时每个学校的报名费只需要1元。

为了做警官,他最先花了1块钱报名警政学校;后来听说制造肥皂利国利民,于是又花了1块钱报名去肥皂制造学校;又听说法政学堂三年毕业后可以做法律学家,于是又花了1块钱报名法政学堂;又听别人说商业很重要,因为革命成功后需要商业来发展国家,于是又花了1块钱报名商业学校,还被录取了;又听说有一所公立商业学校更好,于是又花了1块钱报名公立商业学校,怎奈英语太差,学习了一个月就申请退学了;最后,毛泽东花了1块钱报考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后改名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潜心学习。

在湖南省立一中,毛泽东进一步保持其热爱读书的习惯,甚至为了专心读书在入学六个月后申请退学,订立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在湖南省里图书馆读书。他后来回忆到:"我非常认真地坚持执行这个计划。我认为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对我是极有价值的。"

青年毛泽东在择校时的"随意性",其实反映了当时他还不够成熟的系统思想,其实想想也很正常,毕竟当时他才19岁呐!

我们每个人在青年时所具有的迷茫感与不坚定,其实毛泽东当时也有。可能与部分青年学生不太一样的是,无论毛泽东当时在具体表现上如何迷茫,他的志向是始终放在国家大事和民族、人民的命运上。这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也是那个时代许多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高格局。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青年学子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蓝图中的见证者、建设者与参与者。我们这个时代,与100年前相比幸运太多,但仍有应"不忘初心"的相似点。

如果青年毛泽东当时没有从商业学校退学,他以后的人生轨迹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历史没有假设,但是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虽然与其选择有关,但选择绝对不是决定因素。一个人能发展的高度与其青年时期的读书、交友、笃行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他当时没有从商业学校退学,我们相信他也一定是商海中的璀璨明珠。无论他选择什么,读书、交友、笃行都能够助力他成为一个行业的领袖和英雄。

当然,从历史的事迹轨迹上看,我们也很庆幸他当时选择了马列主义,选择了做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当然,从历史的事迹轨迹上看,我们也很庆幸他当时选择了马列主义,选择了做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如果说读书、交友、笃行影响的是我们的格局,那么我认为格局会决定一个人的选择,而选择也会修正一个人的格局。

选择读书,择良书而读。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就是毛泽东在求学时的感悟。1918年,毛泽东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管理员,阅读了古今中外各个学科的数目,如饥似渴地阅读学习关于苏俄情况和马列主义的书报,特别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他所读的书有力地坚定了他做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

我们的李校长在2018届毕业生典礼上的金句也有"抖音少玩点,好书多看点".我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不仅仅记住朗朗上口的前半句,也要真正将下半句付诸实践。

选择交友,择良友而交。

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的朋友很多,用一句可能不太恰当的语言就是"三教九流"都有毛泽东的朋友。蔡元培、李大钊、黎锦熙等人是他思想进步的引路人、师长类朋友;蔡和森、何叔衡等人是他思想相互交流的朋友;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是他放不下的朋友。他深入农民阶级,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完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农村大革命而欢呼,被誉为农民运动之王;他深入工人阶级中,创办工人夜校,培养工人"历史的观念及爱国心"领导了卓越有效的工人运动,面对吴景鸿的质疑与刁难时不卑不亢:"先生问我的资格,我就是工人代表。"

每个人都渴望交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人生也不能没有朋友,毛泽东的交友原则就是志同道合和相互砥砺,约定"三不谈".但是好友不一定好求,1915年,年仅22岁的毛泽东为了寻求真的革命同志,结成牢固的革命团体,向长沙各校发出了"征友启事",后来只得到了3个半人响应,其中一个是罗章龙,后来参加了共产党,但是以后又转向了,另外两个变成了极端反动分子,最后的半个是当时没有明确表态的李立三。也正是毛泽东的交友原则之坚定,在与曾经的朋友分道扬镳时,毛泽东只有惋惜,但没有悔恨交友不慎。

我们看过太多的人,因为与好朋友(无论男女)分道扬镳而"痛不欲生",或者沉浸在过往的情感中不能自拔。也许无论对错,只关性格而已。我们如果能做坚定理想信念,做到以价值观来交友,那么我们无论是相处,还是成长都会更加开心。

选择笃行,择良行而笃。

毛泽东特别注重笃行,他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在学生时代,他就坚持游学,在游学实践中分析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游学中进一步坚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当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知观就逐步形成了他完整而系统的调查研究理论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实践与调查中,他于1925年完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于1927年完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是在笃行中、在理论联系实践中总结经验、实事求是,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理论,并主导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事件。

纵观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轨迹,从受旧式教育的私塾生,到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理论信奉者,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最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的思想之所以能不断进步与发展,与其阅读的书、交往过的人、走过的路是密切相关的。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也是青年习近平在知青岁月中读过的书、交往过的人和走过的路,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格局。

作者莫志斌在后记中说到:"青年毛泽东的青春故事,曾经深深地打动过我的心灵,我相信他也会深深地打动众多年轻朋友的心。"我想青年毛泽东思想之系统非我所能及,书籍内容之丰富非聊聊数语所能及。惟愿更多的同学们关注好书,多读书,善交友,勤笃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青年毛泽东的处世读后感:从青年毛泽东择校谈起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3910.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