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关于游记美文原创13篇

时间:2019-05-14 10:28:33 网站:公文素材库

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游记这种活动越来越少了,即使去旅游,游客们也只顾着拍照,没有好好欣赏一下美景。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游记美文原创13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传说诗人张继去唐时首都长安赴考后,落第返回时,途经寒山寺,夜泊于枫桥附近的客船中,夜里难以成眠,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有感而作。知道寒山寺纯粹就是因为从小就熟读的《枫桥夜泊》这首诗,反复研读这首诗使我对寒山寺产生了无限的带有浪漫色彩的联想。我想象中的寒山寺应该是建在半山腰上,古色古香,山脚下是一弯江水,阵阵钟声飘向过往的船只。怀着年少时的美好遐想,去苏州前,我就计划着一定去寒山寺瞧瞧。

看百度介绍,寒山寺在苏州城西闾门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距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了,原名“妙利普明塔”。传说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来此主持,改名为寒山寺。寒山寺在城外,我们坐了近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又下车走了十几分钟才来到了寒山寺的西门。原来它不在山上,看上去占地不多,既没有灵隐寺的宽广也没平山堂的雄伟,不禁让我有点失望。不过既然来了就好好看看。

踏进寒山寺的大门,就可以看到一个大佛像好多人对着它左拜右拜。往前走就是大雄宝殿,里面照例是四大天王和十八罗汉的金身,这些罗汉神态各异,有的盘腿打坐;有的双目紧闭;有的肃然伫立;还有的面带微笑。看上去没有灵隐寺里的罗汉恐怖。我看到这个大殿里有一个楼梯,胆颤心惊地爬上又陡又窄的楼梯,我们登上了大雄宝殿的二楼,看到了错落有致的古代建筑,整个寒山寺都尽收眼底。

再走过一条小路,小路旁有许多的树,树上都挂满了红布条,应该是些许愿树,我打听了下,一根红布条30元。再往前走,前面是一条走廊,走廊的墙壁上刻着著名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和其他诗。在一个水池旁我们停留了好久,因为水池里有好多的龟,那些龟有的在露出水面的大石头上歇息;有的在水里慢慢悠悠地游行。又一个水池里几乎全是鱼,这些鱼儿都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着,正好背包里有面包,我们就撒了一些池里,鱼儿立即蜂拥而上,乐的宝宝咯咯直笑。

最后来到钟楼,丫头劝我也去敲敲,我站在那看了好一会,好长时间才听到几声,我想应该是没什么人想敲吧,算了吧,我也不想敲了。

篇二

江南第一水乡——周庄

仰慕周庄由来已久了,在我断断续续的记忆中,“周庄”最初是从兴化的同学哪儿知道的,他的家乡就在周庄,早已知晓此周庄非彼周庄。后来常见“周庄”一词见诸于报端,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学校召开现场会,见到了一分有关周庄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让我疑窦丛生又向往备至。周庄难道是一坛尘封已久的老窖,如今人们才品尝到它的甘甜和醇美?从此“江南第一水乡”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亲近周庄成了我不解的情结。

这次在苏州学习,机会难得。那天我在路直游玩结束后并没有返回住处,此时已近下午三点了,我却游兴正浓。为了节省时间我打摩的去了周庄,尽管道路颠簸,脸被风吹得变了形,心里却无怨无悔。周庄越来越近了,我的心跳竟加快起来。

一、    气派的门楼

高大巍峨的门楼矗立在宽阔的路口上,显得古朴典雅。我对古建筑实在没有研究,甚至连风格也说不准,但朱红漆和飞檐还是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这是仿明清时期的建筑。门楼中央两个烫金的大字“周庄”显得格外醒目,在阳光的照射下褶褶生辉。两字虽不像书法家的字那样法度严谨,却笔力遒劲,一气呵成。仔细一看,才知道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的亲笔题词。来趟周庄不容易,我连忙取出相机拍了起来,由于门楼太高,好几次取景都失败了,最后退了很远才如愿以偿。从门楼进去,你就会被浓郁的现代气息包围。前方的大道足有 10米宽,500米长,两边是相映成趣的石雕作品。商铺林立,谈话声、吆喝声、音乐声响成一片,仿佛置身于一个沸腾的海洋。

二、古朴的韵味

周庄充其量只是一个村庄,并不很大,印象中不消一个时辰即可跑完全程,但何以魅力四射、天下尽知?走进去谜底便会慢慢揭开了。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粉墙黛瓦在这里找到最好的实证,小路的尽头往往“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番胜景出现在你的眼前,让你百看不厌。漫步麻石街上,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空,来到了没有尘嚣纷扰的人间仙境,与古人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踏上古老的石桥,耳畔传来古韵悠长的民谣,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最让人感叹的是数以千计的大小店铺,扑面而来的是十足的古韵。有打铁的,做糖果的,手工刻章的,木烫画的,刺绣的,米刻字的,买卖古董的……让人眼花缭乱。此情此景,也让我有些伤感,我的家乡溱潼过去也有许多此样的店铺,可沧海桑田,如今难觅其踪。聚如此众多的民俗民风又能遗存至今的惟有周庄了。这让你不得不折服于周庄的装帧精美和绵长韵致。周庄土得掉渣却不失文化底蕴,在这不大的庄里,就有知名学社,古代茶馆,还有沈万三后裔和徐氏故居,我虽然只进了两个故居的前厅,但红木家具、亭台楼阁还是给我留下了至深印象,尤其是那高高的门槛,那可是大户人家的象征。好几次,我都到了出口处,但又很快折了回来,因为我还没品味够呢!

三、      美丽的双桥

周庄中外驰名,难以想象竟然缘起于一座双桥。这不得不提及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昆山籍画家陈逸飞重回故里,在周庄畅游一番后,双桥使他灵感突现,产生了创作欲望。他以双桥为素材画了一幅油画,后来在美国举办的画展上被石油大王看中,以天价买走。后来石油大王访问中国,又以此画馈赠邓小平同志,邓小平看后欣赏不已,感叹中国竟有如此佳境,追问下得知是周庄,竟不顾年事已高,一睹为快。从此,江南第一水乡周庄天下闻名。应该说作古的陈逸飞是推介周庄的大功臣,但没有一方一圆、相映成趣的双桥,又谈何内涵之美?许多世界名人、政界要人均到过双桥,那镌刻着文字的石碑和名人留影照片共同见证了双桥的悠久历史和声名显赫。

四、      肥腻的猪蹄

大凡水乡特产一般都以水产品为主,周庄却有些例外。从走进周庄到离开,猪蹄始终撞入你的眼线,猪蹄店更是鳞次栉比。看着一只只肥嘟嘟、油光光的猪蹄,浓烈的香气透过玻璃窗袭了过来,即使你再有定性,也保不准垂涎三尺。尽管猪蹄们身价不斐,20元到50元不等,游客们还是高举人民钞,生怕过了这村没这店。我最终没能抵挡住诱惑,决定一饱口福,买了一只,咬在嘴里,,满含胶汁,满口含香,真爽!虽然不能和家人一起分享(因其保质期只有七天),但我买了云片糕和麦牙糖,也算是不虚此行吧。

从周庄出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淡,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周庄,尽管后来连续倒车,倒得晕头转向,但心中仍快慰不已,因为终于了却了我的相思梦。

江南第一水乡——周庄,“第一”乃实至名归!

篇三

姜堰人在寒冬是不逛溱湖的,尤其这几天寒潮的突袭,溱湖一定很萧瑟吧。

教师许是最有规律的一种职业了,钟响而作,铃响而歇,循规蹈矩,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上班时间逛溱湖,罪莫大焉。狼牙棒偏偏顶着寒风,在上班时间雅兴十足地逛了趟溱湖。列位不要以为我胆大包天,这可是我的工作啊——我校风景区旅游班的46名学员应邀参观溱湖。

溱湖这地方我来过几次,每次都是陪朋友开车从西门入,一路曲径通幽,及至湖边,手指茫茫的湖水猜想,湖对岸的小岛上大概有麋鹿,有鳄鱼,还有一些野鸟,但须弃车登船,朋友们都摇头,以为此处与江南江北的水乡泽国并无大异,旋即折身而返。对于溱湖的印象,我就这样模糊起来。

冬日的溱湖里几乎没有一个游人。三三两两的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冬装守着冷清的岗位。面对这群兴奋的学生,开游船的年轻师傅显得有些小心翼翼,我们第一次在溱湖里伴着凉飕飕的北风向对岸驶去。

弃舟登岸,环顾四周。

嗬,原来这里才是溱湖景区真正的核心地带:一个个自然分布的小岛,一处处匠心独运浑然天成的造型,还有一座座隐在其间连通小岛造型各异的小桥、搭建在水面沼泽之上的浮桥木排。寒风掠过的景区很少见到人工移植的常青树木,这可能就是景区人引以自豪的原生态吧。但从残荷枯草寒树的孤影里,我还是约略的感受到此处春夏时的繁盛。穿梭在蒿草满池的河塘中,听北风沙沙的吹过,偶尔还会有藏于泽国深处的咕咕鸟鸣。有些干涸的河塘里满是薄冰,被午后的阳光一照,又折射在一张张新奇兴奋的脸庞上,竟有些迷离。

向景区的更深处进发,需再次搭乘小游船,这是一种铁壳电瓶船,只来往于纵横交错而狭窄的河汊中。下午的阳光让气温略略回升,但小河汊中冰封依旧,我们的船只能破冰而行。原以为只是些薄薄的浮冰,不曾想竟有些结实,船试探着艰难前行,伴着咔咔的破冰声,一块块冰猝不及防的被碰成碎块,又弹起,大大小心的摔在前面的冰面上,随着惯性滑向远处。一条大白鱼受了惊吓,从水中跃起,不小心落在冰面上,引来学生们阵阵惊呼。

几条河汊交汇的宽阔处并没有结冰,远远地看见有几只小野鸭旁若无人的嬉戏着,不远处的林子里,鸟儿们开始三五成群的聚集鸣唱了。据说这是每天傍晚各种鸟觅食集会的前兆。

三个小时的游览,我们仅领略了十之一二。一路走马观花,浑身到有些燥热,吹在脸上的北风似乎也柔和了许多。原路返回,我们又登上游船。突然,有人惊呼:快看,好多鸟!我循声望去,船头不远处竟冒出来数不清的水鸟,黑的白的,密密的随着水波荡着,像一条带子横在我们面前。我叫不出那些鸟的名字,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你只有睁大双眼,惊叹这水天一色中鸟世界的神奇与壮观。

风景区办公室主任李云江先生至始至终陪着我们,我羡慕他桃花源式的工作环境,他也流露出“此间乐,远尘嚣”的惬意。

原来,这里真美!

篇四

在苏皖鄂一线穿梭,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每次在一路风尘中有所悟,在飞驰的列车上放慢心境,便感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恰巧,女儿上学的这一路,跟我的祖籍出生地求学处不谋而合,冥冥之中,算是天意,因此,格外亲切,很容易触动思绪。去镇江火车站候车,常能听到熟悉的南京口音,车至安徽,见到合肥农村的田地树木房屋,哪怕一头悠闲的牛,一池觅食的鹅,几处红顶白墙的农舍,都急急地放眼过去,用手中的相机贪婪记录。 

返程的路途轻松许多,临窗而坐,春色明媚,饱览一路风景。 

名将辈出的红安、麻城果然地势复杂,和谐号不时钻进山洞,又探出身子,山坳里的村落一晃而过,青山环抱,红顶的小楼密密挨着,像大城市幽静的别墅区。 

又见一开阔地。近处一汪碧水,远处山意朦胧,高低缓急之中,台阶样的田亩错落有致,远看,如画家勾出的线条,在山水之间盘旋,层层叠叠,韵味无限。 

火车进入苏皖境内,地势趋于平缓,而绿意更浓。 

初春的阳光很迷人,每上来一拨新旅客,都带来一股新鲜气息,学生模样的男生女生都是春秋季的打扮,露着灿烂的笑,活力四射,青春逼人,令人艳羡。 

闭上眼,窗外大块大块绿油油的麦田依旧在脑海中闪过,朦胧间,有异香扑鼻,眯眼四顾,邻座美妇翘着涂抹猩红指甲油的手指,捏一根黑乎乎的鸭爪,正忘情地啃食着,是武汉特产周黑鸭,辣到舌根,香到肺腑,这样一想,腹中便咕噜一下,恨恨地扭过头去。胖乎乎的服务员很配合,推一车水果及时出现,我忍不住看了一眼,那女的一边报着水果名,一边拿眼睛勾我。 

将吉克隽逸的《即刻出发》塞进耳朵,豪情顿生,这点诱惑咱经得住。 

下了火车,直扑食品店,挑一包“萨其马”,又翻出箱子里昨晚用餐时店家赠送的听装雪碧,匆匆登上回家的大巴。辘辘饥肠里填进去七八块甜甜的物件,腻腻的感觉瞬间就泛了上来,想起妻打来的电话,说等我回家吃饭。 

归心似箭。

篇五

去上海开会本是件很快意的事,顺道还可以看看即将闭幕的世博会,没想到会议被安排在离上海市区很远的松江区,很是郁闷。

从地铁3号线转到9号线,近两个小时的奔波,眼看着离高楼大厦越来越远,当大都市的各种标志在眼前消失殆尽,车水马龙变成了乡村田野,我心里暗暗的失落:大老远来上海,却跑到这郊外农村,真没劲!

好不容易来到目的地——松江大学城。周末的大学城有些空旷,路上早已没有了成群结队的影子,难怪来的时候,迎面碰到涌入市区的人流里都是些年轻的脸庞,躁动前卫的大学生是不愿呆在这荒郊野外的。吃过晚饭,走出宾馆,宽阔的马路只偶尔有车疾驰而过,并不见一个行人。马路对面,是隐隐约约的稻田,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味道。不远处,居然还有一丛芦苇,隐隐的有沙沙的响。

这就是上海?我有点迷茫。

松江的夜晚是寂静的,闲来无事,还是上网了解一下这个陌生的地方吧。网络真好,快捷而坦诚的告诉你,松江其实是上海的根,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上海的先民最早集聚生存发展,崧泽、良渚文化便在此孕育。上海开埠前,松江是上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之说。松江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衣被天下”、“苏松税赋半天下”的称誉。

哦,狼牙棒明白了:按籍贯,上海的祖籍在松江。

“阿拉上海人!”这是上海人最自豪的语句。上海人最瞧不起的是“乡窝邻”(乡下人),一经提起,嘴角就开始向两边撇,满眼的不屑,好像面对的是满身污物的叫花子,我们姜堰人更是要被称为“江北佬”的。

繁华的上海像一位贵妇,雍容典雅,端庄秀丽,世上所有人都为她的艳丽所倾倒,纯粹的乡下人更是不敢抬正眼打量。狼牙棒斗胆打探了贵妇的来路,却原来骨子里也是个“乡窝邻”。

一趟上海之旅,没机会跟大都市的繁华亲近,没有喧嚣,没有拥挤,没有人潮,甚至没有霓虹灯,但那份田园的味道,让我明白,原味的上海本是这样的。

第二天,抽空去了位于松江的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站在大上海的制高点上,极目远眺,心旷神怡——松江真美。

篇六

飞机是在雨后起飞的,直冲云霄后,在九千米高空穿行,刺眼的阳光折射到厚厚的云层上,闪着粼粼波光。这天上地下,被肥皂沫样的云层隔开,便是另一番天地。

双流国际机场阳光灿烂。虽穿越千里,身处异地,却似曾相识,温暖如春,与川航机舱的闷热相呼应,随身的羽绒服顿时显得有点笨重。的哥兴奋有余,今天出太阳了,难得一个好天。

果真,在随后的几天里,想一见芙蓉城暖阳成了奢望。我知道重庆是雾都,不想成都也是这般灰蒙蒙的,连绵的秋冬雾日,不见阳光普照,不闻寒风呼啸,暖湿有加,名不虚传。

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难得来一次,得饱览这里的大好河山。

说也奇怪,这个季节,我们那儿的银杏早就落光了叶子,赤裸着身子,孤零零地挨过寒冬,在这里,作为市树的银杏却不急于落叶,虽已寒风乍起,还把满枝桠黄灿灿的叶子披在身上,放眼望去,一棵棵,一簇簇,一排排,点缀在都市高楼之间,又藏在寻常巷陌之中,很像这个城市特有的彩色装饰物,跟西洋油画里的景致一模一样。

沿街的住宅屋顶,阳台窗沿,也都高高低低种满了花草,有大朵大朵开着的,那是芙蓉花。“城头尽种芙蓉,秋间盛开,蔚若锦绣”,延至冬日而不衰,莫非这就是“爱情花”的本来。

乐山大佛依山而建,临江而立,石阶陡峭,草木葱茏。登高远眺,山川秀美,景色如画。山风吹面不寒,处处绿意盎然,悬崖绝壁处,一丛不知名的枝条上,有几朵红花含苞待放,娇艳欲滴,攀登到兴致处,脱了羽绒外套,仅着一件卫衣,额头还是沁出汗珠。

都江堰的前门铺满了各式鲜花,在湿漉漉的空气中,争奇斗艳,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营造出一派绿意,一时竟恍然在春日里。畅游宝瓶口,品味飞沙堰,细看鱼嘴观,眺望二王庙,小学课本上的关于李冰父子的伟大与智慧终于呈现在眼前,想象成了现实,两千多年前的智慧成就了都江堰,都江堰又成就了今天富庶的成都平原。

导游随手一指:山那边,十八公里外便是汶川!人群一阵骚动,朋友说,去看看?我摇头,触摸伤痛大可不必,还是享受这眼前的明媚吧。

杜甫草堂在我几十年的想象中应该是破落的,寒酸的,走近一看,竟然是偌大的一个庭院,在闹市区,浣花溪畔,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300多亩,与骨瘦如柴的杜甫铜像相配,越看越觉得滑稽。这样的豪宅大院,该值多少雪花银啊,可怜杜甫潦倒一生,生时不能享用,死后却留下繁华一片,给满园的繁花绿树一个落脚之处,也不失为一种阴德,恩泽后世。

青城山幽静,连鸟鸣也似乎听不见,拾级而上,曲曲折折,人穿行于林海间,置身于世外,抛喧嚣于九霄,便觉畅快。近处远处都是山,高处低处满是绿,道观森严,凡心涤荡,香烟袅袅,超然于世。道法自然,这是山川河流,崇山峻岭的法则。

蜀国乐,不思归。

篇七

小雪已过,荆楚大地的脚步却有点迟疑,仍旧徘徊在深秋,拽着蓝天白云,安享四季中最浓厚的日子。

趁着女儿忙着做实验的空隙,我决定独自逛逛武大校园,看看传说中最美校园的模样。

这是个临湖抱山的地方,仅凭两条腿走下去,怕是很难,还是搭乘校内大巴,随便看一看,逛一逛吧。

巴士站就在校门口,很方便。怕没有年轻人的敏捷身手,我瞅准一辆空车捷足先登,找了一个靠窗靠门的座椅,这样,既可以欣赏车外风景,又可以看清上上下下的人。上车只需投币一元,随叫随停。投币箱就在油箱盖上,司机师傅并不管,一些硬币和纸币随意丢在箱外,每个上车的人都自觉投币或打卡,也有自己找零的,然后往里走,把车门处空出,留给上车的人。只一会儿工夫,车中便满是人了,几个背着包的年轻人打听某某学院某某大楼,司机师傅和学生们都热情地指点着。窗外,带着朝露的阳光从树缝里射进来,折出七彩的光来,暖洋洋地。

车不紧不慢地开着,隔不远便是下一站,师傅招呼着需要下车的人。我只管把双眼紧紧盯着窗外,欣赏这陌生又亲切的校园。因为坐拥珞珈山,偌大的校园显得格外幽静,错落有致,校车穿行在高高低低,曲曲折折之中,道路两旁各种高大树木有苍翠的云杉,火红的枫叶,墨绿的芭蕉,焦黄的梧桐,“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处处透着明快与沉稳,沧桑与厚重。置身其间,如在画中,不禁想起徐志摩所说的:“可爱的秋景!”

曲径通幽处。校车刚刚滑过满眼翠绿,又闯进一片金黄,就在你不经意中,一幢幢大气稳重的建筑物会现出身子,还没等你看清招牌,便又淹没在一片苍翠中。徜徉在青山绿树间,林中似有鸟鸣,山中略有云雾,茂林修竹,繁花点点,“红叶黄花秋景宽”,远看近观,有说不出的豁然旷达,丝毫没有局促与拥挤,游刃之间,皆有因依山傍湖,显出气势,透出灵性,露出高贵。不禁感叹:一所学府,最怕没有遮拦,赤裸呆板地矗几栋大楼,显示豪华与现代,又从别处移来粗大的树木,显示文化和品味,却不知这样一眼可以看穿的建筑堆砌,品相与风格皆似曾相识,便失去了自我,没有了味道。

一个学者模样的白发老外也混在中间,不停用我不懂的语言跟身边的几个年轻学生聊着什么,大概是很欢快的话题,大家时不时发出笑声,车至半途,老外“捡”到一个座位,故作兴奋状,拍着大腿,示意可以坐到他腿上,人群中又一阵嬉笑。拐过来,是一处临时停车点,七八个学生排着队,依次上车、打卡。见车满了,那位男生便停下登车的脚步,排在后面的几个或玩着手机,或说着悄悄话,并不着急挤上车,一切显得那样随和自然。

这样看似平常的场景接连出现在我的眼前,这让常身在旅途的我颇为感动,国人挤车的惨烈在武大的校园中不见踪影,我想,所谓名校风范是要在学生身上烙下东西的,百年历史沉淀培育出的该是有底蕴的一代新人。

我似乎将“武大”的美看得通透了。

女儿说,最美是图书馆,坐在二楼,一窗翠竹,满目舒畅,是读书的绝佳场所。

有人说,这儿最美的季节不是樱花盛开的时候,却是这深秋多彩的校园。

《珞珈赋》曰:有山美如斯,有水秀如斯,更兼有人风流如斯。

在校门口大草坪上,我抓拍到一张《古树老者幼童》照片:蓝天白云,绿草如茵,一棵古树下,一位老者陪着一个孩童玩耍。这不正是这所百二十年学校的写照吗?珞珈苍苍,东湖汤汤,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文人荟萃,名师如云,更有朝气蓬勃的后来者。

武大的美,是渗在每片秋叶,每块砖瓦,每扇窗棂,每个人骨子里的。

篇八

北京的人很多,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

所有的公交车上都挤满了人,所有的地铁站都潮水般涌入,又退潮般四散,人们都匆匆的来,又匆匆的走。车厢里,没有东张西望,没有高谈阔论,没有嬉笑打闹。人们习惯了将自己压缩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同样的不苟言笑,同样的目不斜视,或埋头玩着手机,或眯眼听着歌谣,或呆呆的盯着屏幕,或傻傻的想着心事,偶有一两对年轻人目无旁人的相拥在一起,除了车轨的咔咔声和不时中英文交替的报站声,车厢里几乎是寂静的。

一拨人下,又一拨人上,各种面孔不停的在你眼前晃着。北京不缺美女,没有私家车的美女都挤地铁。人多的时候,总有美女突然挤到你面前,让你抹不开身,又不敢正眼看。这不,一位疑似美女挺着胸脯把你逼到无路可退,胸前裂开了一道口子,一只小巧的皮夹和几张百元大钞的尾巴露在外面。切!诱惑我?门儿都没有,咱人民教师该看的看,不该看的不看,不仅不看,还得避嫌,咱紧咬钢牙,暗中较劲,花吃奶的劲儿别过身子,视而不见。

傍晚,憋了一天的老天终于在一阵狂风过后下起了雨,雨渐大。这当口,您甭想打到出租,那跟中了彩票似的难。胡同里,熟悉的摩托三轮的身影会让你一阵窃喜。

纯正的北京话,地道的北京人。老北京特有的京腔京韵,轻松诙谐顺溜,让我体会到北京话的“根儿”所在。穿梭在鼓楼大街的老胡同中,健谈的老师傅不停的介绍烟袋斜街、金锭桥,银锭桥的由来,热情邀我下次再来时,一定要去老街一家地道的小吃店坐坐,那对老夫妻凭着用料讲究,做工考究,滋味纯正,仁义厚道,在这一带远比“东来顺”名声强。“东来顺”卖的是牌子,是排场,这家店经营的是手艺,是传统,是老北京的原汁原味儿。

指着烟雨中拆了一半的老房子,我不解的问:这北京的四合院儿挺有名啊,干嘛拆啊,太可惜了。

“这不建地铁吗,8号线打这地儿过。咱老百姓都住大杂院儿,真正的四合院儿都是官宦人家住的。五六家人儿合住一院儿,哪家小孩儿搁哪儿屋玩儿,搁哪儿屋吃,搁哪儿屋睡,都随便,几家人处得跟一家人似的,那真是,没的说”老师傅一声轻叹,“现在都搬楼里了,对门不说话,楼上楼下总打架”。

“过去那才叫和谐”我插话。

“说的是您呐”。

车厢里一阵沉默,车外的风雨嘈杂起来,四处的霓虹灯泛出昏黄的光亮。

“到了,前面就是2号线入口儿。您别急,我把车慢慢靠过去,您少淋些雨”。

下了车,雨仍旧大,竟没有寒意。

篇九

动车5242次出汉口站,一路向西北疾驰,经随州、枣阳,两个半小时后,中国文化历史名城襄阳便在眼前。

因楚、汉、三国文化均发源于此,襄阳人自然古道热肠,秉承三国侠义之气,豪爽之性,质朴之德,颇具魏晋遗风,楚汉气质。出租车司机皆热情好客,对于家乡的名胜古迹如数家珍,言语中充满自豪。襄阳的方言接近河南话,略有北方方音的味道,让我们这些听不懂地道湖北话的江苏人耳目一新,如听仙音。好比北方人到苏南,被吴侬软语搞得晕头转向,抓狂不已,及至苏北徐州一线,语音面貌迥然不同,如近乡邻,倍感亲切。中国地域辽阔,方言丰富,可见一斑。

襄阳自古出英豪。过去读《三国》,关羽围困襄阳、樊城,水淹七军,重创曹魏,威震华夏;观金庸《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中的襄阳大战,惊心动魄;看解放战争中著名的襄樊战役,惨烈之状,不可言表。如今战场硝烟散尽,但壮怀激烈,铁骑刀枪之声犹在耳边。自古兵家必争的襄阳名人辈出,城东有“凤雏”的庞公祠,城西有“伏龙”的古隆中。《三国演义》称:“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在一处,能同时出两位“安天下”的旷世奇才,并不多见。

襄阳是个容易让人怀古的地方。韩夫人依旧守在城楼之上,但眼前的汉水今非昔比。登古城楼,远眺汉水穿城而过,两岸一派宜居风光,三座大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清波荡漾的汉水边,无数垂钓者摆开一字长蛇阵,在冬日暖阳里优哉游哉。回望古城内,商铺林立,游人如织,祥和安宁笼罩在这座千年古城之上。只有古城墙之上,几门铁炮依旧横架,述说当年金戈铁马。炮口所指之北岸,正对着以书法名世的米芾之故居。文武相对,在汉水两岸留下无数感叹与悲欢。

一条老街,昭明太子的文韬与历代守城将领的武略首尾相应,一支江水,古城遗炮与米氏书画遥相呼应。谁也说不清楚,为何刀光剑影中总有翰墨印迹,战火连天里却有诗书画的背影。历史也许就是这样一种混合体,矛盾体。

襄阳多历史名胜。问道古隆中是每个远方客人的首选去处。

诸葛孔明并非襄阳人,但抱膝高吟,躬耕陇亩于此长达十年,后刘备“三顾茅庐”,引出隆中对策,加上杜老先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和诸葛氏“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诫子训条,让诸葛亮拥有“三代下一人”美誉,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为后人敬仰。虽为外来客,但襄阳人却拿孔明当自家人,每每提及,津津乐道。与之齐名的庞士元便没有如此待遇,虽土生土长,却因傲慢不驯,一意孤行,殒命落凤坡。庞公祠门庭冷落可以明证,概功成名就者显赫,壮志未酬者寂寥,这与现代人追捧成功人士之心态如出一辙。

探秘古习国,也算是大涨了见识。史料记载,习姓源自古习国(今贵州习水县一带),是春秋时一个小诸侯国,国灭后,以习为姓氏,习姓后人聚居于襄阳郡,今湖北襄阳市一带,习氏名人辈出,多慷慨忠烈之士。晋书曰“习族诸氏,乃荆土豪族”。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在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南麓,依春秋越国大夫范蠡养鱼的方法,引白马泉水建池养鱼,建习家池,此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色苍翠,水光潋滟,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游人。唐代孟浩然、皮日休等著名文学家经常游历于此。皮日休一首《习池晨起》,“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怀。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足见习家池的妙处。

仓促的襄阳之旅,终不能尽兴,浮光掠影,是看不透两千多年沧桑的,沉甸甸历史的需要沉思,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行万里路”远胜于“读万卷书”。毕竟,眼见的繁华与宁静是真实的,也是我们追寻的。

篇十

假期里,与好友结伴重游瘦西湖。

站在扬州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尽情地呼吸清新的空气,品味南方古城那如梦般的气息。这次故地重游的感觉似乎跟十多年前不太一样,心中多一份渴望和仰慕。扬州城散发着犹如江南少女一般温婉可人、恬静清丽的美。行走在这古老而年轻的小城,整个人就被这淡淡诗风词韵的秀丽美景拥入怀中,让人无法抗拒、毫无保留地喜爱上了这座美丽的城市。

湖边的景色宛若一幅妙笔天成的水墨画,沿着湖边慢慢前行,地上一块块青灰色的砖,走在上面,踢踢嗒嗒,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堤岸上的柳树垂下柔软的枝条,倒映在清澈的湖水里,一阵微风吹过,空中的柳条儿随风摇摆,水中的影子也随波荡漾,似乎蕴藏着不同寻常的灵动与润泽。

走了一段路,来到一条长长的回廊,白色的粉壁,红色的廊柱,一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抬头一看原来是“静香书屋”,这时感觉肩头猛的被人一拍:“嗨,老同学!扬州真是太小了,我们能在这里重逢!”没等反应过来,她一把抱住我,紧紧地抱着、高兴地跳着,憋得我喘不过气儿来。原来是我十年未曾谋面的老同学,我的好姐妹。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结婚、生子,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回忆着学生时代的点点滴滴,说到那会儿在瘦西湖里划船,掉进湖里差点送了小命儿的故事,我们开怀大笑,激动不已。我们在“静香书屋”里留下了分别十年后的意外、喜悦和感动。沿着曲折的回廊向前走,边走边看,只见对岸树木郁郁葱葱,放眼望去,浅浅深深、浓浓淡淡几乎全是绿色,一些亭台楼阁从绿荫里露出红砖、白壁、明黄瓦,这儿冒出个亭子顶儿,那儿又探出个弯弯的檐角,五彩斑斓的鲜花扬起笑脸,不禁让人对那柳暗花明的风景充满了憧憬。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句诗被人千万次的吟诵,也唤起了我满心的期望。我刚好走到二十四桥景区,不知身在哪一桥,只见眼前风光无限。这时,前方一曲古筝隐约传来,细看抚琴的女子,一身清装,细眉凤眼,琴声悠扬,如天籁一般潜入心海。湖中年轻的船娘摇船经过,有清亮的小调传来。我看着她从桥下经过,一直驶向远处,天水相接的尽头,那里必有翘首相盼的情郎吧。

走过五亭桥,依稀传来清幽的箫声,那么悠远与深邃。“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幻想着自己泛舟湖上,朗朗月夜,清风徐来,不时有轻舟穿行而过,如丁香花儿般的姑娘一样倚立在船头,身着长裙,手带细镯,握一管白色的长箫,那一低头的温柔,触动心弦,湖面上烛光点点,水声潺潺的意境也许就是我想要的人间天堂,十年一觉的扬州梦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篇十一

友邀同行,踏春古城,何等幸事!  清晨,云遮雾罩,虽起了个大早,无法启程,高速公路定是封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话真不假,虽未享用到扬州富春美食,但成全了我们吃上姜堰鲜美的牛肉面,实在,为游园不饿打下伏笔啊,更为再次出游留个念想。  一路欢声笑语,这个可以料知。但两点一线的生活,全然不知公路两侧早已春意融融,迎春花黄得灿灿的,满枝摇曳,直逼人眼;红花檵木浑身嫩红,从花到叶,红得透透的,哦,小新娘!风驰电掣,呼啸而过,笑语歌声,矮树高枝,一路相伴。久违的轻松悠闲!

心悦人即悦,驶至个园,哪有旅途劳顿之说?朋友贴心,请上导游,踏进扬州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个园。从第一次与它谋面,就深深为其清雅隽秀的气质所倾倒,听到“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称为中国四大名园”时,陡生敬意。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园主人呢?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凭着卓著的经商才能,积聚起万贯家财,被嘉庆皇帝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与徽商胡雪岩同为“红顶商人”,都是钦赐正二品顶戴。那黄家的园林该叫黄园吧?哦,“个园”得名缘于主人生性好竹子,那就叫竹园呗?儒商不能落俗,袁枚有诗句“月映竹成千个字”,眼前便浮动着繁茂的竹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地面上铺排着跳动着盈千累万的“个”字。好个奇思妙想啊!

清美堂内抱柱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如此一等一的大儒商秉承的治家理念是耕读传家,好学重教,内心是如此的平静,着实令后人叹服!所生五子都工诗词,善书画,有深厚的文学造诣。二公子黄奭十余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晚年曾拜著名学者阮元为师,阮元曾赞他“勤博”,他的成就更在于勤奋博学。更可贵的是所书“勤博”二字各少一笔,勤字少一点,博学就少一点啊。   黄家各厅尽显儒雅之风,后花园更是巧夺天工,号称“四季假山”。春山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夏山讲究用石,以丑为美,变化多端,却气韵流畅。秋山每块石头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颇有黄山意蕴。冬山以雪石垒叠而成,称为“群狮戏雪图”。

个园——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漫步瑶池般的银桂林荫小道上,好友热情似火,一副大摄影师架势,忙不迭地“咔嚓咔嚓”为我们留下一张张随风摆柳图、款步姗姗图、摇曳生姿图、舞态生风图……时而笑意盈盈,时而淡然凝望,哦,哪里来的惬意,哪里来的激情,是沾染了园主人的聪灵之气吗?

那勤博之气呢?人生在勤,不索何求?

篇十二

11月的最后一天,暖暖的冬阳似乎将人们带进了温暖的春天。带着这样的暖意,一百多名师生走进泰州梅园,走近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开展了一次“游梅园,赏梅骨,品梅德”主题实践活动。

泰州自古有“凤凰城”的美称,东城门外的土坡则称“凤凰墩”。 凤凰墩三面环水,树木葱茏,水秀荫浓。“东城河畔芳菲地,凤凰墩上梅魂飞。”梅园就坐落在美丽的凤凰墩上,幽深静雅的园景与凤凰墩相得益彰,如今已成为泰州最值得一游的景点之一。

踏入梅园大门,迎面是赵朴初的《踏莎行》:

“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名城名宦交相重。月华如练旧亭台,清词范晏人争诵。朗润明珠,翩仙彩凤,梅郎合受千秋供。重光殿宇古招提,放翁大笔今堪用。”

进得梅园,沿着石径小路,我们参观了梅兰芳史料陈列馆。我们来到第一展区,两边柱子上的楹联“千树梅兰传永世,一湾潭水漾深情”寄寓了故乡人民对梅兰芳先生的无限深情。在这个展区,展示了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梅开中华”,介绍了梅兰芳先生的生平。梅兰芳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梅兰芳入行时天赋并不高,但他以其一生的刻苦努力,终于登上世界瞩目的戏剧艺术高峰,成为人类文明史册上一个伟大的名字。

第二部分主题是“梅香四海”。介绍了梅兰芳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的经过。梅兰芳先生以他精湛的表演艺术,将中国戏曲带向西方,引起轰动。梅兰芳的名字和他的“梅派”表演艺术也因此传遍了世界。

在导游引领下,我们来到第二展区。楹联“环宇蜚声缀玉音容昭艺苑,海陵钟秀鎏金祠馆亘千秋”,寥寥22个字,将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和梅馆的千秋传芳概括得恰到好处。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梅兰芳先生的“铮铮梅骨”——抗战期间,他蓄须明志,息戏罢演,卖画度日。梅兰芳先生坚决不与侵略者为伍的爱国气节,几十年来一直在海内外传颂。

我们来到第三层小楼。这里是第三展区和第四展区,主要介绍梅先生高贵品德和桑梓之情。在这里,我们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梅兰芳艺术高超,品格高尚,举世赞誉,他的一生“立功、立艺”,而且“立德”。他是美的化身,既美在舞台,也美在为人。他是历史文化星空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永远给我们以一份滋润,永远给世界以一份光明。

走出展区。我们便到了梅园景区。梅花还没有开放,但梅花那高洁淡雅的品格早已深深地印在人们心中。

院子里的梅亭造型独特,寓意深远。亭平面为五角梅花形,飞檐、亭柱无不以梅为形。檐下枋子里侧,雕刻着大师《穆桂英挂帅》、《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洛神》等五部代表戏的木雕戏剧场面。亭的东侧,一盆盆鲜花簇拥着洁白的汉白玉大师坐像。梅兰芳先生端坐在圈椅上,神态安详,在阳光的映衬下尤为精神。孩子们心怀虔诚,或蹲或站,在大师塑像前合影留念。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梅园无语,来者自多。尽管已是寒冬,前来梅园参观的人依然络绎不绝。我们刚拍完照,又一拨人走来。人们伫立梅兰芳塑像前不仅是在留影,更是在感受着大师的铮铮梅骨,品味着大师的如玉梅德,让精神得到洗礼。

篇十三

这假期,诸事扰神,心里觅不得安宁。是日晨起,友人致电告知,车子在楼下,大可出去转转。

友人长得五大三粗,喜欢踢足球,刚刚在体育场和一群球友挥汗如雨了好一阵子,而后回家冲了个凉就赶来了。携妻带女上了车才知晓此行的目的地是周庄,中国乃至世界第一水乡的周庄。

水,在童年的记忆与如下的生活里最为常见,轻轻悄悄的从村子里穿过,像绸丝如玉带,婉约毓秀。周庄多水,大抵如是。还是想象着那里应该有饱浸岁月风尘的石桥石阶小巷与着一袭染青沾墨的长袍的男子与蓝底碎白花对襟的女子,他们在浮华喧嚣中扮演着旧时安宁静谧的生活,于是一种莫名的期待悄然萌发。

打了个盹,车子轻轻一拐,钻进了一处清凉的所在。顶上树冠如盖,路边杂草丛生,有星星点点的小野花闪着,青砖黛瓦的屋子稀稀疏疏,堂前庭后都是树,柳槐桑楝皆有,这些与水乡极为相符,没有修剪没有节制,随性随喜生长着。

远处是阳澄湖,不见边际的烟波浩渺,有木舢板像叶子轻盈飘过,有飞艇在水面上滑翔,有一两支黑色水鸟在凫游,它们盛在眼里也只是一两个点。看不见的是水下的螃蟹,挡在它们面前的是一排排簖,据说它们正在黑暗的水底蛻最后一层壳。它们最终只有翻过了那闪着粼粼水光的簖才是真正长成,进入千人箸尖唇边。成长是磨炼,可之后呢,遂想起丰子恺先生的《忆儿时》,想起“生灵的虐杀”这个短句以及老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

进了周庄,看最多的是万三蹄髈,红亮油光,引得人涎水直流,估计这是沈万山曾经最喜的吃食。踏上老街径直去了万三府,明朝首富庭院深深,前前后后数十进,外厅宽亮内厅雅致。天井里有一口古井,一米左右的直径,井沿坑坑洼洼,在时间的流里磨断了多少绳索,浸烂了多少木桶不得而知。铮亮的黄铜壁画上演绎了沈万三由年幼长成至黯然退出历史的舞台整个的生命过往。在这里,聚宝盘只是一种奢侈的传说,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才是沈万山发迹的根本,小丫头说这家的门槛太高,笑着告诉她:“古代这样的门户不是寻常人可以进出的。”出门前回望,大门还是个小,低调的沈万山终究逃不过盈满则溢盛极必衰的轮回,最终还是归于了无。

街道在河的两侧,青石块铺陈,少青苔,少石缝间的几根青草,少几朵不安分的小野花,墙壁上有密密的爬山虎更好。古老的街道上都是时尚的饮品服饰店铺,唯有小河静水流深,像阅尽沧桑的长者,见多了是非成败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有了一份宠辱不惊的气度。河上多桥,普通的石栏杆桥单孔三孔拱桥皆在,最出名的是周庄双桥了,一左一右一圆一方,说是双桥,其实就是一座桥的两只翅膀,也因为这样的奇特入了陈逸飞的画。

水流桥印安,巷深人迹稠。周庄不及想象中的庄重典雅,正欲怏怏然归,看见一只木船,船舱里是几根水葫芦水花生七八个塑料瓶,船艄蹲着一个穿着黄马甲的老人,手上握着单反相机,像炮筒一样对着两侧匆匆的行人。他应该是有钱有闲的,出来做点事,顺便刻录下时间里的人与事。红尘扰扰熙来攘往,去留只在这方寸之间。

他才是周庄真正的主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游记美文原创13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413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