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品读《梁家河》读后感范文精选15篇

时间:2019-05-14 10:38:00 网站:公文素材库

《梁家河》这本书是我们现在都在学习的,你有什么感悟?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品读《梁家河》读后感范文精选15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一】

《梁家河》一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生动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印在封面上的这句话,是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对年轻人和孩子们说的话。封面的照片上,习总书记笑意盈盈的和他年轻时的小伙伴走在梁家河村子的道路上。走在习总书记身边的小伙伴们都已年过半百,写满沧桑的脸上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欣喜。“立春后的阳光暖融融的洒在人们的身上,远处的山上,冰雪正在消融。”温暖的笔触,简朴平实,却情节生动,引人入胜。

梁家河,一个地处陕北腹地的小山村。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讲述的也是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山山峁茆,几分壮美几分苍凉,更不用说40年前的这里是怎样一幅景象。青年时期的总书记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知青岁月,七年,几乎是一个人青春时光的全部。对一个充满青春激情的灵魂来说,身处当时的政治氛围和艰苦贫瘠的生存环境,面对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碰撞,该有多么绝望和孤独。

然而优秀的人很难被埋没,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充满了强大的力量,不但不怕吃苦,不忘修身,还能够做到攻坚克难,一心为民。习总书记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青春正是用来奋斗的。青春如朝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读完此书,我的思绪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如何能让青春的枝头在逆境中绽放梦想之花,我由衷的渴望能够汲取到这种强大的力量,力所能及的奉献自己的青春。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艰苦磨砺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鸣。青年习近平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起“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那么,我们这一代青年基层党员干部该如何淬炼自己,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基层干部呢!

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更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牢记习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

读完《梁家河》,了解到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生活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领袖的不平凡来自于青年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作为一名身在基层的青年干部,总书记七年知青生活所面对的也正是现在的自己所要面对的,可是相比于自己的表现,真的是自愧不如。

《梁家河》记载着总书记从初到梁家河时的迷茫、失落到最后毅然决定扎根农村的改变。在这期间他不怕艰难辛苦,与老百姓同吃同住,为改善村民生活,带领村民办合作社、建沼气、打水井,使得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书记身上所流露出来的精神也正是作为基层干部的我们所应该具备的。

不畏艰难,坚定信念。作为当时最年轻的知青,在最艰苦的地方经历了考验,特别是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知青时候,他仍然没有放弃理想和信念,坚持读书学习,7年的磨砺,使他学到了大学问,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也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脱贫攻坚的大形势下,作为一名身在基层的青年干部,也应该具备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基层条件艰苦、工作繁琐等问题都是我所要面对的,我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畏艰难地去克服困难,另外,还要不断加强政策理论的学习,充实自我,提高自我。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习近平说过“梁家河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总书记不忘初心,多次回陕北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时刻惦记着家乡的建设发展和乡亲们的生活。他始终将自己看做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从农民中来,从艰苦的地方来,才能始终感知人民的需求,始终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学问,始终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无论是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生活当中,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时刻提醒自己“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耐下性子”是很有必要的,只要这样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真正地了解群众需求,真正地做到为群众做实事,谋利益。

总书记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着每一个党员干部。我也要在基层不断磨砺自己,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本领、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三】

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根留下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催人奋进向往的地方。

也正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习近平度过艰难困苦的7年,打出了人生最强的底色,留下深深铬印;使他明志、辨方向,下决心,改变村民生活的7年。脏,教会了适应;累,磨练了意志;苦,熔锻了品格;难,成就了方法。让一个普通人锤炼成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真正共产党人;也造就了他陕西“根”,延安“魂”。闯过了“跳蚤、虱子叮咬关、生活饮食关、挑粪砍柴关、劳动与科技创新关、思想上一碗水端平关”;使他强身健体、固本培元;与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同劳动、与村民在炕头畅谈,补钙壮骨强关节,稳步坚持永向前。让他成就了“头顶一碗水不洒”,在艰苦岁月中磨砺出一片为未来奋斗的华彩,成为“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铭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誓言。

阅读《梁家河》,“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阅读《梁家河》,唤起时刻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自觉校正自己的坐标原点,系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始终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一切向前走,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习近平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阅读《梁家河》越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直击我的心。勾我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刚刚上初中的我,每年到了“三夏”大忙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夏收,到生产队割完几块地后,挑麦子回打麦场,虽说不足百斤,可路不好走,又不能放下休息(因麦穗朝下,放下会断麦穗头浪费);只能换着肩挑,肩膀很快就磨肿了,好痛好痛。

任何美好的东西,都不会唾手可得,都需要经过不懈努力。他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

就如当今脱贫攻坚,它不是写一两首打油诗、搞一两次家访、拍一两照片、送一两次粮油就能完成,而是要以“抓铁有印,踏石有痕”的精神来完成。在发展产业上,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才能无愧于我们脱贫奔小康一个也不掉队的好时代。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在极不平凡的爬坡过坎中,习近平坦言说:“我就是一个农民”。阅读《梁家河》,我看到了习近平把苦与累看作人生最好的历练。读《梁家河》主要是读人,而读人重在通心,进入那段历史深处,直抵心源,进行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我认为:《梁家河》是精神脉博,是永远的;是灵魂撞击,心灵对接,生命叩问。透过感悟梁家河,可以知中国、看世界,可以知党知人民。

“读史使人明智”。《 梁家河》就是一部人生奋斗的经典史诗,给人智慧与力量;《 梁家河》是一部催人奋斗的发展史,是一本鲜活的历史启智书,丰满敦实、活力四射,值得研读。

鲁迅先生仿佛早就给《 梁家河》写下评语:“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四】

近期,《梁家河》一书俨然成为每一名党员学习的“网红”书籍。坦白说,读完《梁家河》一书,是党性的再教育、精神的再洗礼、思想的再升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读完《梁家河》一书,我联想到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在工作中怎样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服务市场主体?《梁家河》一书给出了答案。一要贴近群众。走近群众,是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最直接的方法。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因为看到了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谋之事才能为了群众,服务群众,给群众谋福祉。二要勇于吃苦。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品味、吸收每一个故事蕴藏的精神营养,立足基层平凡岗位,在勤苦中练就服务群众事不过夜,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作风与本领,在勤苦中锤炼党性品格,在勤苦中展现责任担当。三要公道正派。要有“一碗水端平”的公正之心。时代在发展,“一碗水端平”的故事还在续写,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市场监管干部在服务群众、服务市场的过程中,秉持一颗公正之心。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前些日子,西安2018年1-6月新增市场主体超过20万户,这是西安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给出的答案。

从《梁家河》一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服务人民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往往是具体的、直接的、可感受的。

它可以具体到我们认真负责、耐心细致的解答群众的一次电话咨询;它可以直接到我们及时迅速的为市场主体上门服务,排忧解难;它可以通过我们扎实有效的监管服务工作让群众感受到政府的公信力、让企业感知到政府的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我想,这些学问都是走近群众、服务群众得来的感悟。是的,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的大学问,需要每一位党员干部立足本职,用心去体悟,躬身践行。

【五】

近日,我仔细阅读了《梁家河》,艰苦磨练:“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该书记录了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期间的故事。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给我心灵上有了很大的触动。 2017年七月,我很荣幸被组织选派到贾家坪镇刘家沟村任大学生村官,历时已有近一年,起初我从心里上接受不了,之前一直在县城工作的我,恐怕适应不了农村的生活,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才明白自己的想法多么天真,习近平插队的生活给了我不少触动,使我认识到要想干好贫困村大学生村官,首先我应该从已下几方面得以转变:

一、思想上不浮躁。之前一直生活工作在县城的我,思想上难免有些接受不了农村生活,农村饮食条件差,生活住宿各方面都不如城市,交通也不比城里,但与六七十年代习总书记插队文安驿梁家河条件相比,现在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习总书记一直以来最牵挂的就是贫苦农民,在今年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的节奏中,我被选派到这里担任大学生村官,何尝不是对我的一种锻炼,对贫困百姓的一种关怀,去掉身上的浮躁之气,脚踏实地搞好工作,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二、生活上融入农村,密切联系群众。农村生活虽不比城里条件好,但我们要放下架子,尽快适应农村生活,坚持走村入户,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多与农民沟通交谈,了解村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需要哪些帮助,村中产业发展情况等,作为大学生村官,我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村民致富,建设村中基础设施,改善村中生产生活条件。 

三、工作上求真务实。大学生村官不只是一种称号,更是一种责任,组织把我派到基层担任村官,是希望我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共同奔向小康生活,因此,在工作上要沉下心,端正心态,主动与村民村两委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村上现状,退出贫困村、贫困户还存在哪些问题,对于基础设施不到位的,我应主动担当起来,与上级沟通协调,争取尽早解决,对于贫困户发展产业存在困难的,应对症下药,缺技术、缺资金、因病致贫的,还有部分好吃懒做,等靠要思想严重的都应采取不同方法帮扶,缺技术的协调给予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缺资金的协调金融部门给予金融贷款发展产业,因病致贫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帮助办理救助卡等。在工作上一定要学习习总书记能吃苦、能劳动、有干劲的艰苦奋斗精神,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让农民真真切切感受到身边的变化,我们才能心里踏实,对得起“大学生村官”这一称号。

【六】

当我第一次打开《梁家河》一书时,映入眼帘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让我心中有了几个疑问,在梁家河学到什么?什么样的大学问?在此书中我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细细研读《梁家河》一书。

书中从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和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部分,本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深刻体悟到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

《梁家河》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带领群众干实事谋发展的细节,打坝修田,建沼气,办铁业社、缝纫社、磨房、菜园,打井,扫盲……件件都是为民谋幸福的实事,特别是在梁家河口攻坚克难打成淤地坝,直到现在,那块坝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它是习近平同志当大队书记时给梁家河留下的一笔丰厚的财富。

还有为解决烧柴难的问题,远赴四川学习沼气建设,艰苦探索,建成全省第一口沼气池,让群众广为受益,当初修建沼气拓宽的道路至今还在造福百姓。干这些事情,都是为了群众的生活能变得更好。

最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中结束,“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书中我学到了一个大学问,作为一名人民公仆,要为人民做实事。

【七】

看完《梁家河》系列教育宣传片及书本后,不禁引人深思,我作为一名卫计人员,该如何从习总书记——读书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的人生实践中汲取精神营养化作我工作的内在动力呢?

一是坚定信念。坚定信念就是坚定理想信念,排除思想杂念,切实增强自身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努力让个人奋斗与“追赶超越”“同频共振”。

二是戒浮务实。务实是能力,落实是水平。求真务实是我们广大干部职工干好工作的一个基本准则。想得再好、说得再多,不去深入实践,去落实,都是白搭。

三是保持朝气。我们青年干部的优势就在于朝气和活力,体现到工作中,就是干劲和冲劲。转变思想认识,杜绝出现思想放松、精神懈怠,甚至自我放弃。一个人的堕落必然始于内心的放弃,只有心怀梦想、时刻自警、不懈努力的人才能不负这份职责。

四是坚持学习。总书记曾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梁家河时,他除了劳动,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常常看书到深夜,曾跑30里路去借书。而这,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劳动之余做到的,我们就更应该坚持学习、勤于学习!学习是唯一持久的竞争力。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更应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

【八】

翻开《梁家河》的扉页,映入眼帘的是习近平说的一句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是的,梁家河多年以前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村落,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69年,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静谧。

纪实文学《梁家河》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工作生活,再现了总书记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历程,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蕴含着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

让我最受启迪的是,习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上进,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

“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说:“当年的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细读《梁家河》后,我觉得在一个地方,不可能工作一辈子,可能是五年七年,超过十年的很少。在一个地方的服务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是值得我去认真思考的。

我于2015年10月来到本单位,今年整整3年。在这3年的时间里,我在政办呆过,也干过从未接触过的出纳工作,现在在镇脱贫办负责脱贫工作,2017年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和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号工程”,2018年更是我镇脱贫的关键之年,减贫任务繁重,产业发展缓慢,新型主体缺少、利益联结机制薄弱等等,面对种种困难,更要时刻把领导的重托、贫困户的期盼刻在心上、抓在手上。认真及时完成上级的各项工作安排,建立工作日清单,急事急办,要事先办,日日销号,在纷繁的工作中保持头脑清晰,安排合理,落实有力,确保上级部门和镇领导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见效。面对繁重的工作和经常加班,有时也有抱怨、也有消极情绪,但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后,心绪平静了许多,还有些许的惭愧。想想上世纪六十年代,习总书记在陕北延安梁家河那样一个艰苦的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我们今天的工作环境条件,远远好于过去梁家河的那个条件。脱贫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一个为民做实事的机会。我一定会坚持理想信念,在有限的服务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九】

按照党中央安排部署,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学习《梁家河》的热潮,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从纸上到路上,从文学上到精神上,不断汲取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作为知青插队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党性,净化自己的灵魂。一些党的组织、单位、企业和党员干部职工纷纷开展了走访梁家河,学习《梁家河》,践行“梁家河”的活动,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的梁家河村,回故地、听故事,看习近平总书记如何从不适应的知青,逐步成为带领全村人发展生产致富的党员党员干部;看梁家河村如何从贫穷落后的村逐步发展成为示范村。对于不同的学习形式,会有不用的教育意义和效果,我们应当支持和鼓励各级、各单位以及广大党员深入学习梁家河精神。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警惕到:有的党组织、企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和职工借走访梁家河故地,现场接受教育为名,行公款吃喝旅游之实,“四风”问题又有了死灰复燃之象。对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杜绝“四风”问题的发生,维护好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保护好“梁家河”这一个党员干部灵魂精华的净土。

一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应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灵魂深处,树立把学习梁家河作为提升党性、净化灵魂的重要途径,从根本上坚决抵制“四风”的滋生和蔓延。

二是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应当正确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以身作则,以身为范,自觉遵守党的各项纪律规定,坚决同“四风”问题作斗争,为全体党员做好表率。

三是各级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执纪审查和审计,让“四风”问题无所遁形,对于学习梁家河活动中的“四风”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查严处,决不留情。以铁腕反腐的勇气和决心,坚决维护梁家河这一净土,让梁家河精神永远鼓舞和教育一代又一代党和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全国党员和群众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实现新时代伟大中国梦的具体实践中,充分发扬梁家河的精神,全心全意,至死不渝。

【十】

《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7年的知青岁月,通读全书,我几次为总书记与乡亲们的深情所动容哽咽,为总书记扎根基层苦干实干的精神所感动,更为总书记身在基层却仍坚守家国情怀的担当所感慨。《梁家河》让我感悟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坚定了我执着追求这个初心的信念。

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扎根人民融入群众的博爱情怀。在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对视”后,习近平确立了自己的“团结观”,那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带着这样的“团结观”,他习惯了梁家河的跳蚤,习惯了农家简陋的厕所,习惯了村里的洗澡,习惯了老乡的酸菜……,他将自己融入了群众,融入了乡村,甩掉了身上那种让人产生隔膜的“城市味”。他尊重村里的老革命,从不恼怒爱捣蛋的灵娃,和村里的年轻人打成一片,用他的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甘于受苦,干活从不“撒奸儿”,从群众中学习劳动技能,也主动帮助村里每一位群众,成为了梁家河人民的贴心人,以至于他从梁家河走时乡亲们十里相送,而40年以后他再次回到梁家河,曾经的玩伴他仍能一一叫上小名。这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却深刻体现了共产党人扎根人民融入群众的博爱情怀,也正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写照。

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一心为民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习近平在回忆那段知青岁月时写到:“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梁家河7年时间,习近平做了很多的实事,这些实事每一件都需要有一心为民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才能干成。在修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时,他想到的是沼气能够解决能源等农村生产生活问题。为此他不畏困难,自发向县委汇报并组织人员到四川“取经”,回来后,身体力行,克服了土壤松软、缺乏石头、沙子、石灰等诸多困难,终至成功,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成为了全省的典范。为了搞好粮食生产,解决群众“吃”的问题,他反复动员,深入细致的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使群众思想达成共识——修建水坠坝,同时带头承担最苦的差事,使建成的坝地至今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而成立铁业社、代销店、开办扫盲班、打甜水井等等更是举不胜举。正是这种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改变了梁家河,随后也改变了中国。

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时刻保持家国情怀的使命担当。习近平在五六岁时随母亲买《岳飞传》《岳母刺字》,听母亲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让他记住了“精忠报国”4个字,并将其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在梁家河,习近平一面进行农民化实践,一面不断读书,从书中汲取着精神和思想上的营养。白天、晚上,他利用一切可用的时间,博览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读着“砖头一样厚的书”,在修身中奠定了“精忠报国”的思想根基。为了追求上进,向组织靠拢,他曾经递交了八份入团申请书、十份入党申请书,充分体现了他执着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在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通过苦干实干用实事对他的入党信念进行了最好的诠释,使他先后成为延安地区先进青年代表、知识青年先进个人。为了读书,他报考清华大学,在第一次录取遭到拒绝后,他仍坚定目标,在第二次报考时,他的三个志愿全填清华大学。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如愿的就读了清华大学,也再次为他实现“精忠报国”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心怀理想,不断追求,历经挫折,不改初心。习近平读书的经历、入团入党的经历让我感悟到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在什么岗位,只有时刻保持家国情怀的使命担当,才能拥有不竭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才能在不断追求中实现心中理想和人生价值。

【十一】

读了《梁家河》,才知道总书记为什么把人民看得那么重。总书记当了七年的农民,知道乡亲们最需要什么,他当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解决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需要。总书记曾经讲“陕北高原给了他一个信念,注定了他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他今后要做什么”。7年的磨练,他从一个迷惘、彷徨的少年.成长为有着坚定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的有志青年, 在艰苦的环境中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成长。

学习《梁家河》我们要学会给青春一个交代,当我们是青年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承载家庭的优势,自己的学习积累,把一切资源都统筹形成惯性优势,让自己过的好,少受罪,收入高,人清闲,享受生活,这是我们的时代青年的普遍特征和现实生活写照。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华。我们无法将特定的历史环境、生活条件去横向比较,但是正如我们5000年悠久文化的传承一样,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是可以比较和传承和继承的。我们今天青年的幸福生活起点高,正是因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几十年换来的。我们作为时代青年,我们继承的不仅是先辈们奋斗来的幸福生活,更应该继承他们的精神,结合我们的新时代和百年梦,做出我们一代人的努力与梦想。

梦想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习近平同志初到梁家河,这里的自然条件可以用恶劣来形容,土地贫房,自然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尤其缺水。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村的实际出发,面对恶劣条件、重重困难,他带领梁家河村民打井抗旱、打坝淤地、治沟治水,抗击灾害、修建公路、发展生产。同时,在习近平同志带领下,梁家河村的干部群众敢为人先,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全省第一个沼气村和第一家代销店,把群众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的事情办成了。青年时代的总书记就以这样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他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谱写了一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之歌。

中国进入新时代,伟大的时代在召唤我们青年人,拿出时代担当,担起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回看我们今天的青年,我们有没有初心于梦想的笃定,我们有没有时代责任的使命意识。如果我们青年人不像梁家河时总书记那样坚定信心,艰苦奋斗,那么我们的百年梦又将靠谁实现,我们的孩子幸福得明天就只是停滞不前吗?年轻的朋友不管你在那行那业,无论光鲜还是暗淡,都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向伟大的新时代招手,立足实际艰苦奋斗,既有鉴定的革命理想,又要踏踏实实结合时代特点,艰苦奋斗推进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改变进步,一起承担历史担当,携手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十二】

当我拿到《梁家河》这本书后,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句“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总书记对梁家河的情怀。寸木原从斧削成,每于低处立功名。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我在通读《梁家河》后,我从总书记在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中领悟到崇高的理想追求、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优良的品德作风,让我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信心,让年轻的我感到不再迷茫,从思想和灵魂深处崩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 

《梁家河》这本书用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文字讲述了总书记和梁家河群众之间建立的淳朴而深厚地感情,这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是鱼水深情,这份至真的浓情厚意深深的打动了我,也温暖了我。当总书记要离开梁家河,在选新村支部书记时说过,当好村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 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的利益始终放在首位,就要坚持原则,“一碗水端平”。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该始终铭记正直做人,公心做事,要时刻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克已奉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馈群众。

青年时代的总书记,也跟我们很多青年人一样,有过迷茫、有过彷徨、有过失落。面对前途的迷茫、生活的困苦不适,总书记没有逃避、没有退缩,而化被动为主动,在艰难困苦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与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入一体,真正了解人民疾苦,完成了人生的初次蜕变。这本书对我们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让我感到不再迷茫,也让我更加懂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要把更多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到工作中。我们都是人民的孩子,我也是人民中的一员,我只有脚踏实地的为人民做事,才无愧于心,无愧于人民。

【十三】

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既要深刻感悟习近平同志当年为民造福、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也要立足当前工作岗位,扎实工作,敬业奉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同志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期间,本着对党的崇高信仰和“为人民做实事”的执着追求,带领梁家河人搏击贫困、艰苦创业,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真心为群众谋幸福。他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真正将根扎在群众之中,视群众如亲人、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他为了改变梁家河村的面貌,身先士卒,时时处处冲锋在前,艰难创业、攻坚克难,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之歌。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闪光内涵。

我们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不仅要深刻感悟领袖的为民情怀,更要立足工作实际,实干加创新,以满腔的工作热忱和丰硕的工作成果回报党、回报人民。

我们要始终牢记为民造福的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怀揣梦想、甘于奉献。具体到工作中,就是一要有远大的奋斗目标,要明白我们干好每一项工作的初心都是为了“人民”二字,都要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大格局。二要甘心做“孺子牛”,要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用实劲,干实事。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少说多干,抱怨的话不说,不利于干好工作的事不做,以细致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诠释“孺子牛”的真实含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十四】

“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一书的出版发行顿时引起所有全党上下学习的热潮,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及人社局党委的部署,特别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学习《梁家河》也成为的近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梁家河》一书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立志成才的党性教材和人生宝典。全书主要从多名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悟出发,生动讲述了总书记青年时期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这本书我是利用一下午的时间把它读完,过学习和研读,深受震撼和冲击,进一步加深了对总书记的敬仰,进一步增强了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习总书记说“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从这样的表述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梁家河对总书记来说有多么重要。这里是培养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这一信念的地方。总书记成为全党的核心、党中央的核心决不是偶然,而是在人民中孕育、在实践中缔造的历史逻辑必然。为此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要

在思想上充分信赖、组织上自觉服从、感情上深刻认同,进一步增强对党的领袖、人民领袖的敬爱崇敬之情。

《梁家河》一书分为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板块,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学习研读,我觉得全书给我以下三点体会:

一、艰苦的环境造就坚强的意志

总书记是当时下乡队伍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光阴,锤炼了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他刚强坚毅、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

二、群众观念造就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七年知青岁月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大众深深打动了这位京城知青,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正是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建立了与人民群众难舍难分的感情,也铸就了今天他更加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三、基层历练造就了担当的意识。

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勇敢地承担起村支书的责任,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带领乡亲们开拓进取、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梁家河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房。听闻四川有沼气池试验成功,总书记便远赴四川学习,回到梁家河后亲手试验建成了陕西省的第一个沼气池,还建成了第一个淤地坝。任何一种担当都是由强烈使命感驱动的,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这样才能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习总书记说过:“陕北高原给我了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会了我做什么。”作为一名陕北高原土生土长的党员干部,听到总书记这样的表述,无疑是骄傲的,但骄傲之余也给我更多的启发,一段艰苦环境的锤炼可以说对一个人的成长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一个良好信念的建立也在人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习总书记提出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他一直是用这五条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更是要严格按照总书记的好干部标准要求自己,让我们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昂扬的姿态走进新时代。

【十五】

细读《梁家河》不禁使我感慨万千,从习总书记这句座右铭浓缩了他人生价值观的全部,“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发人深思的简短话语;多么的铿锵有力的坚定信念;多么富有感召力的言辞……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时的工作、生活经历和梁家河几十年的时代变迁,被这其中蕴含的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所触动。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岁月里一言一行,诠释了他崇高的革命理想。

手捧《梁家河》,眼前不由自主的浮现出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大的身躯,不同的年代有着共同的志向;共同为人民幸福的生活儿绞尽脑汁,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的情景仿佛与习总书记同年,习总书记的初心就是在梁家河形成的,他初到梁家河村就面对“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的挑战;因为家庭原因在入团、入党、上大学等问题上受到不公正对待和种种考验;不放弃自我学习,他博览群书,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老百姓谋实事,到四川认真学习建沼气池并回来帮助全村建设;带领村民打地坝、挖井、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和磨坊;离开梁家河后不忘接济乡亲等等。家境较好的习近平在困境中自强不息、珍惜光阴读书学习、不怕吃苦敢于吃苦、勇于担当善于谋事、心系百姓多干实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养分,不断完善自我才是工作不可忽视的重点。

艰苦的时代磨炼人的意志,正是伟人孕育伟大梦想的时期,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工作生活的启点,是习总书记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驿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祥地和逻辑原点、实践起点。深入学习《梁家河》精神,就必须要在学习中受益,做到思想上高度统一、政治上高度清醒、感情上高度切近、行动上高度同步。

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在梁家河奋战了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今昔变化,站在新历史方位,人们会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关键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所以习主席倡导年轻人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追求人生大理想。今天的中国,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候,需要一大批的年轻人有大理想,大追求,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我们必须要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所展现的优秀品质精神能传承和发扬,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维护核心,始终在思想上看齐追随,按照上级统一安排,学习宣传践行“梁家河”精神热潮,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业绩。让梁家河精神真正的走进我们每个公民的内心,国泰民安才是所有人最佳的归属。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品读《梁家河》读后感范文精选15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517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