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听起来还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你知道哪些家风家规?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传承好家风征文范文精选10篇,大家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舅父,现已97岁高龄,虽年近期颐,仍思维敏捷,逻辑清晰,与晚辈们亦可流畅沟通。
听母亲讲,舅父自幼聪颖,于孩提时,与姥爷于街市,路过店铺,手指牌匾,大声念出,其掌柜惊喜,赏糖褒奖;至舞象之年,因喜好篮球而弃置学业,姥爷便令4员厮役捆绑遣送,至此专心读书。考大学时,于全国两千考生中,取得第五名佳绩。当烫金通知送达时,亲朋好友道贺,目睹斯人: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面如冠玉、鼻若悬胆,眉目清俊、身材修长,谈吐举止,乃儒雅绅士。此后又以优异成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真是“天之骄子”!
然临,时局突变,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蒋介石惜护“异日才俊”,点将两千学子,下令移至重庆继续修业。风云变幻,姥爷便委托当地友人,辗转支付其子费用,距逾两千里,交通不便,兵荒马乱,实属不易。
其后,舅父不负所望,先后于一党的组织部、财政部工作,带领全家于南京生活,后因与孙中山先生思想契合,被逐。
这受家庭影响,自幼耳濡目染。据母亲讲,姥爷于自家厅堂正中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画像,这在当时亦属较激进行为。战争时期,姥爷也是竭尽全力地支持八路军,支持共产党军队,保护战士、收留伤员、掩护侦查部队等等。后蒋介石带“英才”赴台,姥爷以独子尽孝为由婉拒,仅此成为“文革”中保护全家性命之关键。
关于姻缘,1.73米的舅妈经常照顾1.86米的舅父,两人攻读学业,志趣相投,家境殷实,可谓门当户对,后喜结秦晋之好,其岳父任历届全国政协委员,直至高寿病故。
舅父于天津解放,受命参与军管经济工作,备受重用。只是文革时期,全家被下放至西北,因才智显著,被推选为厂长,甚受拥戴。当平反离开时,欢送场面令人感动,厂长临近退休,归纳此生“三个没有”:一辈子没有说过坏话、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一辈子没有涨过工资(从开始工作就99元)。工人们称赞厂长人品,欣赏厂长才略,含泪不舍,依依惜别,这成为此后多年之佳话。
平反后,舅父继续从事经济工作,直至耄耋之年,才离开工作岗位,颐养天年。且这许多年,舅父一直婉拒公车,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工作六十载,敬业自律,为人谦和,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专业卓识,备受业界称赞。
我们自幼就听母亲讲,舅父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大恩人,上有椿萱,下有子息,爱妻为医,繁忙至极。还要照顾两个妹妹,尤其是幺妹,年龄较小,还需供其读书就业。长兄如父,亦重婚缘大事:先调查了解,再单独面会寓目,观人掌舵,才许与妹相见,交往时日,得以认同。父亲即是,昔时曾随中国重化工业创始人侯德榜先生于永利碱厂工会,后于津国企,身为国家干部,敬业勤奋,深受好评。其来日得以印证:父亲在单位曾分管本部门的工资涨幅,而三次机会均让与他人,并讲:“他们更困难”;也经管分房,可从未分给自己一平方米,且说:“他们更需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感恩!
姨夫与小姨在同一医院工作,曾为抗美援朝军医,且家境相符。至此“重任”圆满告竣。
同时,舅父也很关心我们姐妹的成长,我们虽有一兄长,但于“文革”招致病疾,后夭殇;母受迫害,双重打击,命悬一线,幸亏请托张德启名医救治才得以回天。同时,父亲又被诬陷调查,终因毫无差池,且勤勉苦干,廉洁奉公,专业邃晓,工作卓殊,才还以清白。而我们也遭受牵连,姐姐甚之。我们均在国营幼儿园,各于大、小班,姐姐被要求一人负责摆放全班小朋友的桌椅。。。。。。而我们经常被其他小朋友谩骂、吐口水、砍小石子。。。。。。特殊时期,我们姐俩相依为命,我受姐姐“保护”,免遭了诸多“伤害”。姐姐各方面都很优秀,只因此未能第一批加入红小兵组织,那在当时,是整整一代少年儿童的“光荣与梦想”,由此使得幼小的心灵很受伤。后来,“运动”结束,全部释然,就连当时想置父亲于死地而捏造45条罪状,致使近10人工作组实地调查逾百日才澄清事实而前来叩首致歉的同事,父亲皆捐弃前嫌,陂湖禀量。而我们对相关同学们也不追究过往,只是聆教家长及老师的训诲:努力学习,严于律已,乐于助人,争做“三好学生”。我们姐俩都在天津市第十六中学(现在耀华中学)读书,1979年姐姐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南开大学;我中考成绩直升本校。“双喜临门”,父母十分欣喜,舅父也非常高兴,特地奖励百元于姐姐,请母亲协助购置西服套装,同时奖励我五十元购置书包等学习用具。两年后,我也如愿考上师范大学,亦承此奖。父母蒙舅父称许:一双女儿均金榜提名,学生干部皆任职担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值得称道!而后,两位贤婿亦是,俩外孙也均硕研毕业,致力事业,先进为品,舅父亦欣然称誉。
如今,舅妈已去世十年,而舅父舅妈钻石婚纪念的情景,宛若眼前。舅妈年轻时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骑马的大幅照片,超赞哒!六十多年风雨相伴,有德才有福,有爱才有家!二老相敬如宾,鸾凤和鸣!舅妈是女强人,自己虽为医学专家,但家务安排井井有条,饮食起居科学规律。虽患心脏病疾,但注重调理、保养,近半个世纪状况尚稳。舅父虽不会任何家务,但子女孝敬,照望尤佳,每日晨起,净水温饮,三餐清淡,读书、习字,练太极、散步,规律生活,只是近年眼底黄斑,别无大碍。原工作于大学、医院、国企的所有子女现均已致仕,轮流朝夕随同。
舅父曾于96岁本命之年、春节之际,凭记忆默诵,用小楷书写家谱,时至今日,悉数人口,姓氏名谁,统计户籍册数,一目了然,且字迹牵丝劲挺,刚柔相济,令众人齐声赞叹!
每年春节,大家庭的聚会,就像是一场人生盛宴,今年亦是如此,97周岁的舅父位居中央,87周岁的母亲与81周岁的小姨——两位耄耋姊妹相伴左右。舅父依然容光焕发,声如洪钟,新春贺词,文华高妙,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诸多后辈们的恩嘱、希望与祝福,赢得阵阵掌声,家宴氛围热烈、温馨、幸福、祥和。如今三位老人均生活自理,顺心如意。小姨居家附近还可以骑自行车,平日练剑、同学聚会,也经常往来兄姐家,生活充实,快乐无比。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后辈们尊老爱幼,家和事兴,弘扬正气,筑梦中华!
舅父是我们的楷模!是家族的旗帜!我们衷心祝愿舅父——家族的先行者: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安康顺祥!喜迎期颐华诞!
篇二
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是一个幸福的港湾,犹如沙漠中的清泉,涌出宁静美满,使人洗心涤滤,让人怡情悦性……
——题记
我的家平凡而特殊。平凡是因为我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特殊是因为我的家大而温暖,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哥哥嫂嫂,我和侄子,性格迥然不同,却温馨和谐。从我记事起,就是一大家子一栋屋,一起生活,一起共享欢乐时光,从没有过一次争吵。因此家庭曾被村里评为“五好文明家庭”,家里的大厅里赫然挂着“家和万事兴”的牌匾。
家之所以和谐,是因为长辈们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诉说着“仁智礼义信,勤孝谦和思”,告诉我们与人相处之道: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
告诉我们生活之理:克勤克俭,靠勤奋兴家聚业,讲节约精打细算;告诉我们做人之本: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信待人……
奶奶篇:勤能补拙,俭以养德
奶奶是家里的“老大”,无论大事小事,家里人都会咨询一下她的意见,晚辈们对奶奶都是尊重和敬爱。奶奶勤快能干、很要强、闲不下来,尽管六十岁的人,种水稻、棉花、油菜、玉米、蔬菜……养猪、鸡、鸭……。村里人都说奶奶干起活来绝不输年轻的小伙子。奶奶很节俭,给她带些土特产,奶奶总说家里什么都不缺,不要乱花钱;给她买衣服,她说衣服有的是,不用买,尽管她的衣服已经旧得不成样子;给她打电话,说不了几句,她便说打长途话费贵,不说了,家里一切都好,你放心。小时候的奶奶命很苦,做过童养媳,干过小时工,修过水坝……嫁给爷爷后,生活条件还是没有改善,偌大的家庭每天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如今,生活条件大大提高,奶奶依旧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告诉我们:节俭兴家,浪费可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我们明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如今,奶奶已经快70岁了,干多重活的她导致身体留下好多疾病。但她却不让我们知道,怕让在外的我们担心,自己默默承受。这样的奶奶让我很心疼。
爷爷篇:善良朴实,助人为乐
爷爷是个性格耿直的人,有着农村人的朴实无华,温和敦厚,又有小孩的可爱善良。他会为村里的人或事打抱不平,街坊邻里哪里有困难,哪里总会出现他的身影。爷爷经常对我们谈论一些革命时代他经历的事情,鼓励我们小一辈努力学习、好好工作。小时候,爷爷常常鼓励我们:只要你考上班级前3名,奖励你100元;考上名牌大学,你想要什么,我给你买……有时候爷爷又很好玩,奶奶总说爷爷像个小孩一样。他会拉着我们小一辈的人陪他打麻将,他会因为赢钱哈哈大笑,因为输钱而懊恼不已,尽管他说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样的爷爷让人觉得很可爱。
爸爸篇:沉厚寡言,兼爱无私
老爸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他不善言语表达,很少同孩一辈开玩笑,所以我们小一辈的人都怕他。也许是小时候的艰辛造就了他如今的性格,老爸是家里的长子,那时的他一放学就干活,挑水、担柴、插秧、割稻……他曾偷偷卖掉带去学校的大米,换来钱补贴家用,自己却饿着肚子,以至于烙下胃病。当然,这些都是奶奶告诉我的,老爸肯定是不会说的。因为这样,我鲜少感受到他的爱。直到高中那年,一场大病让我休学在家,县医院、中医院、市医院都查不出病因。当时的老爸只要听到哪里可能会治好我的病,就立马放弃工作带我去看病。老妈告诉我老爸晚上急得睡不着觉,那段时间的他瘦了十几斤。从那时起,我明白了老爸的爱,那是无言的父爱,无关岁月苦难,无关时间空间。
妈妈篇:敬老尊贤,乐观开朗
老妈的性格跟老爸恰巧相反,正能互补,爱说爱笑,爱唱歌……老妈很聪明,用周边人的话说,如果不是当时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让老妈没能上学,早早担起家庭的重任,老妈肯定能考上好大学,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了。当时艰苦的环境并没有让老妈放弃,依然坚强乐观,通过自学,学会了计算,写字……老妈人缘很好,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工作中事事争第一,闲暇之余还与她的工作小姐妹们聊成一片,手机微信里的消息比我的还忙。生活中,亲戚朋友无一不为她竖起大拇指,勤劳贤惠、能吃苦、爱老慈幼,家里被她收拾得井井有条;为了生计,她曾走十几公里路到市里收酒瓶、卖菜、卖草纸、在工厂打工……她曾在外公的病榻前服侍外公整整半个月没怎么合眼,这样还自责自己没有照顾好外公,没有经常陪外公等等,为外公的去世哭肿了双眼。老妈对儿女很上心,在外地工作的我经常接到她的电话:“吃饭了没?吃了什么啊?要多吃,不要瘦了。”“天气凉了,要记得添衣服,不要感冒了。”“最近工作忙吗?不要太劳累了。”“不要经常玩手机,对身体、皮肤都不好。一个人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要记得经常给家里打电话,向爷爷奶奶、外婆问好。老人家都希望你们小辈给他们打电话”……一句句温暖嘱咐的话语,让身在异乡的我倍感亲切。老妈用行动为我们树立榜样:百善孝为先,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家庭的幸福。
综合篇:多思多读,以书丰蕴
受长辈们的陶育,对于哥哥、我还是侄子来说,熏陶最多的就是阅读,由于长辈们小时候家里条件的限制,读书不多,所以他们格外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将希望寄托在小辈身上。他们说:要多思多读,希望我们增长知识,收获启迪,丰富阅历。正因为如此,我爱上了阅读,喜欢在书中徜徉,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与先贤们博古烁今,体验书者们人生百态,思想的延伸。“腹有诗书气自华”,捧一卷书,俯而读、仰而思,让心境澄明,形成独属于自己的人格魅力。
后 记
在爷爷、奶奶、老爸、老妈的影响下,逐渐培养出叔叔自立自强、婶婶温婉贤惠、哥哥勤奋好学、嫂子刚强大气,我文静内敛的性格,这些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小辈们终身受益,逐渐在家庭中的积淀,于生活的琐碎中衍生出和谐家风,代代传承。
这就是我的家庭,它用博大的胸怀蕴藏着和谐、关怀、温暖、爱和幸福。因为我有和谐之家,即使走得再累,也有温暖的港湾依靠;离得再久,也有无私的亲情陪伴;隔得再远,也有无尽的思念萦绕;归得再晚,也有明亮的灯光守望……因为我有和谐之家,所以关怀着家人的关怀,温暖着家人的温暖,快乐着家人的快乐,幸福着家人的幸福,爱着家人的爱……
篇三
纵观古今中外,只有代代传和美家风,才能修厚德载物。在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一贯重视家风的传承,就像《阅读与家风》中所说:“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价值准则,是经过长期的沉淀和创新,代代相传,区别于家庭和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让一代一代人立身于社会、终身受益的品质。”良好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每个家庭成员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只有守住和呵护好温暖的家庭,才能有人生和事业的成功,良好家风又是无声的教诲,让后代子孙铭刻在心、代代受益。
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把家风建设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家风”建设并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因此,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党风正;党风正,则国家兴。那么如何传和美好家风,修厚德载万物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做树立良好家风的社会典范:
一是以“和”促家庭和谐。好的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发展。家风建设好,会引领和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家风败坏,就会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下梁歪了上梁塌”,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往往会由此遭受灭顶之灾。明朝时袁崇焕曾说“心术不可得罪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诚实守信、勤俭持家、与人为善、敬老爱幼……这些都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是引领社会风气的涓涓细流。
润物细无声的以和为贵的家风,比简单的说教对人的影响更为深刻。要培养教育好孩子,就要塑造身心健康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完美人格的人,长辈首先要立足家庭,面向社会,加强自身修养,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家风不是虚无的,而是具体的,与长辈息息相关,是长辈给晚辈一种以和为贵的美德的言传身教,记得有一则公益广告《洗脚》。大意是:一位年轻妈妈为儿子洗完脚后,又去给自己的母亲洗脚,儿子在门外看到了,匆忙跑进浴室打水,妈妈回到房里,发现儿子不见了,回头一看,才发现儿子正吃力地端着满满一盆水,一路走一路洒,蹒跚走来,奶声奶气地说:“妈妈,洗脚!”儿子灿烂的笑容,化作母亲心中的幸福与温暖。在这样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中,家风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以“和”促家庭和谐恰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是以“美”润社会文明。好的家风能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有一种美那就是家风之美,那是开在每个家庭里的信念与追求之花,高贵、善良、勤劳、真诚、正直、知书、达礼……它如阳光般照耀你,温暖你,成就你,也滋润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要用美好的家风滋润社会文明,那么夫妻之间就要相互尊重、相亲相爱、相互支持,共同孝敬双方父母,同时也是规范子女行为、陶冶情操、塑造价值观的最好方式。在平等和谐与融洽的家庭关系熏陶下,后代会养成乐观、诚实、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成人后才可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实和美的家风并不高深、玄奥,只不过是一些做人做事的简单道理。中国人历来重视家风的教育和传承,留下了“岳母刺字”、“孔融让梨”、“钱财如粪土、荣华富贵如烟云”等无数美好故事,亿万家庭的家风,虽然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是崇德明理、向善向上、讲求礼义的,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状态的生动写照,是以“美”润社会文明的典范,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三是以“德”修植载万物。好的家风能够涵养人的道德品质。优良的家风与家教,还可对“恶”防微杜渐。伦理感与道德感的养成,当从日常人伦入手,从家风入手。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髓,通过家风传承下来,那就是崇尚孝敬、勤俭、和睦、真诚等风尚,这些向善向美的东西,影响和塑造了我们的民族品格。“以和为贵”“恭俭尊让”……小到个人、家庭,大到整个民族、国家,都应当崇尚这些宝贵品格和道德规范,以“德”涵养人格才能厚德载物。在家庭教育上,首先尚德,将德行教育放在首位。历史上的“颜氏家训”指出“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在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原则和方法,如,要重视榜样的作用,重视理想人格在家庭道德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倡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大学》中有着这样的记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把修身和齐家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整个国家来说,家风是直接影响党风、政风、民风的一件大事;家风不正,党风、政风、民风难清。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家风。“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一个国家的兴旺与发达,同样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家风汇聚成的道德的力量,以“德”修才能载万物。
四是以“行”传万代家风。要以自己模范的行为传承爱国、奉献的良好家风,在每一个具体家族中,家风不仅仅是道德教化的口号,还是家族精神的体现,好的家风是历经若干年、若干代的不懈努力而形成的优秀传统,只有通过代代家族成员具体的行为的践行和传承才能传万代和美好家风。
毛泽东的家风严厉,他给家人制定的“亲情规矩”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传承着我们党的好家风。李先念的家风令人钦佩,禁止子女经商,是一种决绝的权力自律,这也是一种高规格的廉政宣言,在现在有些人看来,李先念的要求甚至有些苛刻。但回想当年的历史环境,不能不说,或许正是这“不近人情”的家风,使这个家庭长期保有清誉,绝少流言蜚语缠绕。焦裕禄对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大女儿焦守凤毕业以后,想去一个好单位,焦裕禄教育她说,你不能因为是县委书记的女儿就高人一等,你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这些好的家风,教给子女的是优良的品质,传给后代的是精神的力量。
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地方,就是我们的祖国。如今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着自己灿烂的东方文化和美好的家风传承,我们崇尚那底蕴厚重、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家风,以和美传中国传统文化之家风,修厚德以载万物行之致远!这正是实现国家兴旺发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必须的。
篇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过最近这些年被我们这些不孝子孙丢弃的太多了。有太多的人为了学习西方文化而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变成了邯郸学步。西方文化有西方文化的好,适用于西方,未必适用于我们中国,一味的通过否定我们的传统来学习照搬西方文化,那么祸患距离我们就不远了,可以说是非常的近了。
我们中国的文化从伏羲氏一画开天起就存在了,不断传承、积淀。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血脉根源,万万不可丢弃。中国没有传统的宗教,却可以延续千年,这是为什么?无数先贤说了是因为文化。中国没有宗教信仰,但是中国人有信仰,那就是祖宗,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古代富裕家族有家庙,平民百姓有祠堂,用来纪念自己的祖宗。不忘祖宗,那么这个人再坏也不会不可救药;一个人如果对你的先人表达了尊敬,那么你不可能不尊重这个人了。“追远慎终,民德归厚”,清朝统治者就是明白了这句话,所以康熙对朱元璋孝陵进行祭拜,笼络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促进了清朝初期的社会稳定。
有人说中国人不会教育,就知道念、背、打。其实老子早就告诉过大家,要身体力行的教育,顺其自然的益处,普天之下没有什么能及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我们中国人的教育,一向不以语言教育为最佳的教育方式的,而是以无言的“身教”来进行的,所畏的言传身教,言语知识阐述其中的道理,而真正的教育则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别人。上行下效和上梁不正下梁歪说的都是身教的问题。上级官员贪污受贿、自私自利,下级官员很难做到清正廉洁、公正无私;满嘴胡柴的老师,很难教育出来诚实的学生。身教,就是通过自己的行动示范给别人看的办法来教育别人,一直是中国人最注重的教育方法。在古代,皇帝祭祀天地、太庙、孔子等的仪式,其意义不仅仅是皇帝的个人行为,而是通过这种形式,来教化全国的官员、百姓要敬天地、敬祖宗、敬圣人,以及要孝敬父母,更进一步推而广之的让大家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样就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现代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国民党军人对国共军事上的评价,国民党军队在冲锋的时候都是喊:“给我冲!”,而共产党的军队喊的是:“跟我冲!”,一字之差,示范的作用就出来了,当官的不怕死,当兵的哪有怕死的理由。古代的例子在各种文献中有很多,不胜枚举。但是现在教育除了知识的填充外,对其他方面现在很少见有所提倡,真希望国家教育部门将传统教育真正的融入到教学中,而不是让学生读几篇古文。更希望国家从上而下的做到传统文化要求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大人做到了,孩子们必然会做到。
那么,身体力行的教育,在古代有很大的意义,那么在现代有没有意义呢,我觉得是有,起码在明白了身教的比言教更有效,那么我们在教育别人的时候,就应该明白如果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那么自己应该先实践,也就是说想要被人怎么样,自己首先就要做到,不然即使你再声嘶力竭,也很难打动和说服别人。
篇五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父母无私的爱的养育;经历苦难之后的成长;不断学习所积累的智慧……都是最好的礼物。”这是《朗读者》第四期卷首语中的一段话,也是能引我思考和无限遐想的一段文字。
我最珍贵的礼物之一,便是床头那一本《情系沧海热土》,珍贵之处不仅在于书的作者是我的曾祖父,十五岁就入党投身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而今93岁的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稳健;更是为书中那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的军旅回眸而情不自禁的由衷感动,一名年逾古稀的老党员,依旧学习不辍、研究不辍、耕耘不辍。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这名铁血老革命老将军一颗充满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的红色初心,透析出铮铮然浩浩然的赤子情怀,在我如潮水般层叠漫涌的记忆中,璀璨的绽放。
“要成为党的人”
“要成为党的人,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曾祖父曾这样教育我的爷爷和父亲,如今,也依然这样教导着我。作为家里第四代中最大的孩子,曾祖父对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要求我一定做好弟弟妹妹们的榜样。六年前,当我收到本科录取通知书,第一时间便去报告给家里的“最高领导”,电话那头已是耄耋之年的曾祖父和曾祖母也是开心的不得了,“好,好样的,我们老徐家又出了一个大学生!”。那次近一个小时的通话里,两位老人轮流拿着电话向我表示祝贺,在勉励我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知识的同时,反复叮嘱我要争取早日入党。满怀长辈们的教诲,大四时,我光荣的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
临近毕业那年,全家一同去看望曾祖父曾祖母,当他们得知我有出国读研的想法并已取得学校录取通知书时,曾祖父紧紧握住我的手,语重心长的说:“好,有自己的目标,要学就学出个样子,但是一定还要回来报效祖国、建设祖国!”,同时激动的回忆起1951年他作为被选派苏联学习的第一批学员队队长,如何与其他同志一起废寝忘食、互帮互助学习舰艇专业知识,学成回国建设中国海军的经历。不知为何,攥着那双满是褶皱斑点并早已皮薄如蝉翼的手,由手心散发出来的苍劲有力使我打心底里涌出了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仿佛从曾祖父的手里接过一根沧桑而又崭新的接力棒,跟随着他书中一幕幕鲜活的景象,穿越过烽火硝烟的战场奔向团结建设的院墙来到和平发展的广场。挽着老人家的臂膀,我不禁泪眼盈眶,想必当初曾在美国学术有成的姑姑、姑父一定也是在如此的召唤下回国创业拼搏的吧!
“公家便宜占不得”
“公家的便宜占不得”,这似乎是常能在电视剧中听到的话语,但在我们家里却是几代人都熟记于心实践于行的规训。父亲一直都印象深刻,在他幼年时期的一个酷暑天里,细丝一样的阳光尖锐无比,父亲叫唤路上太晒不愿去幼儿园,阿姨哄了好久说是可以让司机开车送去,他这才破涕为笑肯去上学。眼看着小汽车就要开出院门儿了,只听到后面传来一声喝止,“给我停下!”,曾祖父几个大步跨过拽开车门,硬是把不愿下车的爸爸抱了下来,对着司机和阿姨批评道:“这车是给我工作配的,家里人无权使用,也绝对不允许,知不知道!”。父亲回忆说,下车后他与司机和阿姨站成一排听着曾祖父的训斥,被吓得嚎啕大哭,在曾祖父严厉的目光下,只得跟着阿姨乖乖走出院门儿。直到现在,他的配车家里都无人敢用。每每曾祖父曾祖母给我们晚辈讲起这样家中的小趣事,仍会反复强调:“公家的便宜就是不能占”。
“大家准备好,我要发红包啦”
在曾祖父的赠书上,有他亲手书写给父亲的一句寄语:毛泽东思想永远是中国人民的传家宝。而曾祖父的一生,也是坚持践行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赋予了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简单的给生命以时光。
今年除夕夜,我打电话向曾祖父拜年,他兴致勃勃而又略带神秘地告诉我他学会了使用微信,并且在酝酿着一个“过年七天乐”的大惊喜。正当我好奇心愈发强烈时,在他一旁的叔叔接过电话,“嘿,老爷子是准备用微信给大家发红包呐,早上刚学会,上手快得很……”。简直难以相信,这位已经年过九旬的老人家居然赶上了微信红包的潮流!于是,尽管假期中家里人分布在祖国的各个地方,但每晚八点大家都会准时守候在微信前,等着抢曾祖父的红包,一家人其乐融融,玩儿得好不欢喜刺激,全家都为老爷子的“时髦”点了个大大的赞。
歌德曾在他的感想集中写到,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我从小爱读些史书、传记,大概是儿童时期故事书看得多的缘故,总愿将史书史料中的一个个经历拆解成独特的故事来看待,幻想自己搭乘一叶上了重彩的小舟,载我向历史的上游溯去。还记得当时在电视上观看9·3阅兵式时,望着两列抗战老兵乘车方队,老一辈革命战士们英雄风采不减当年,颤抖的军礼使人动容,他们以戎马一生换国家昌盛的朴素情怀和思想基石,拨动起横跨时代的心弦,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最是令我感佩!看着他们,我不禁想起了曾祖父,再次翻看起《情系沧海热土》,书中不仅蕴含着他为子孙后代言传身教的中华传统文化、品德、礼仪,更寄托了他将自身对生命生活的感悟注入那颗红色初心的丰富内涵,日夜的吟诵串起了没有雕琢的歌谣,记忆的韵脚配合着时间的嘀嗒穿梭。
如今,我已走上工作岗位快两年,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上仍时刻铭记着曾祖父的谆谆教诲,未敢有一丝懈怠。而那一颗蓬勃跳动的红色初心啊,载着四代人的信仰、四代人的传承、四代人的坚守,蕴出洗尽铅华后的质朴和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于胸间熠熠生辉。紧握手中的接力棒,我想,我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方向。
篇六
“26岁的我永远想不到我和癌症有一丝一毫的关系,我有喜欢的工作,有爱我的亲人,但我好像永远也放不下我的手机,关不掉我的电脑,丢不了我的工作……
我希望我有一个特别喜欢的人,他像太阳一样闪闪发光,他是一切美好的代名词,但我庆幸他没有选择我,否则我不能陪伴他很久;
我希望我和癌症没有任何关系,不要摘除我的卵巢因为我还饱有对新生命孕育的那份期待;
我希望那些在努力拼搏的人,在他们满满的行程表里,给自己留出一点点空隙为自己的健康考虑。”
这是去年被朋友圈刷爆屏的《我是演说家》第三季中,26岁白领患癌女孩周西飙泪演讲的题为《滚蛋吧肿瘤君》中的话语,深深触动了我。今天,我看到了高莉敏、张世琨两位老师合作主编的《做自己的健康天使》一书,脑海里不断闪现着周西说的每一句话,除了沉重,就是感伤,但冥冥之中,我也看到了希望,第一次有种冲动,想要用心写下那关于你我的健康……
无知的我经常在心里自问,生命是什么?我听到有人说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而我没有这么优美的词藻去描述它,我只知道生命是嗷嗷待哺的孩子需要的一个怀抱,生命是父母眼中常回家看看的一个身影,生命是丈夫身后不需要多么坚强的一个依靠,生命是与朋友相聚时说的一个小小段子引起的欢声笑语。这些看似简单,看似平凡的事情,却会成为一个人失去健康的终生遗憾,没有健康的人生也就谈不上理想与追求。面对还曾想有梦需要足够时间打拼的人们,我只想轻轻地问:今天你运动了吗?今天你早睡了吗?今天你微笑了吗?
在静静地深夜中,我捧起这本《做自己的健康天使》,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本书详细讲述了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充足睡眠、穿着打扮、美容瘦身、心理健康和中医养生等内容,我恨不能早点熟读它,那样我的家人和朋友就可以免遭身体带来的病痛。
2016年5月,在我眼中一向坚强的父亲病倒了,我还在工作,一个电话让我坐立不安,电话那头是医生急切的声音,说父亲得了心肌梗死,随时有生病危险,让我抓紧赶来。听到这句话,顿时五雷轰顶,眼泪早已决堤。当我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的时候,看到重症监护室病床上憔悴的父亲,我不知如何是好,我只知道,我不能成为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我不能让辛苦了一辈子的父亲还没享福就离开我们。医生看到我来了,喊我过去,说父亲的病是长期生活不规律和心理问题造成的。我忽然感觉平时对父亲的关心真是太少太少了,我知道他多年来压抑的心病,我知道他经常熬夜睡不着的煎熬,我知道他身体遭受的痛苦,但是我却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忽视了,未能为他做些什么,哪怕经常陪他谈谈心,哪怕带他看看外面多彩的世界,哪怕去做个全身的检查,而我只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忙碌着。最后我们转院到了西安西京医院,经过两次手术,医生为父亲做了四个支架,父亲的病好了很多。而我却一次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中……
深夜的春风吹拂着我的脸颊,我在沸腾的思绪里翻动着我手中的一页页,我又想起了我的朋友芳芳,对孕育生命充满着无限憧憬的她,体检却查出了子宫瘤,顿时一切美好的画面都破灭了,整天以泪洗面,她后悔自己曾经的熬夜通宵,后悔自己饮食不规律,后悔自己心态不好,但最终生活不会给她半点同情,还是要面对现实。
当我再一次面对生活的时候,我深深地意识到,我和我身边的好多人,对于健康竟没有一点常识,直到看到这本《做自己的健康天使》,我如饥似渴的学习着,记录着,我知道了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多么的可贵,我们健康的体魄不光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那些爱我们的亲朋好友们,我再也不想让身边所有的人因为自己平时的不注意身体遭受伤害。我要把我记录的每一条发给她们,让健康随时守护,让快乐永远留存,让我们永远对病魔说再见!
我常常想,一个人如果拥有了健康的身体,健康的文化,健康的心理,那就是减少了人生大道的绊脚石,也就是为今后的幸福生活铸造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就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我们有革命的本钱!
夜再深,我却丝毫没有睡意。我想到我们所遭受的每一次病痛的折磨,都是我们大条下的最终结果。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重要的则是健康。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我希望合理膳食和有氧运动,在狂吃暴饮的禁域里为爱美女人日常生活增添无穷乐趣;我希望充足睡眠和精美打扮,在迷茫失落时为美丽天使鼓足士气摒弃消极情绪,增添自信;我希望美丽蜕变和健康瘦身,为减肥迷途中的靓丽女神塑造完美曲线指引方向;我希望阳光心理和快乐生活引导失意女性回归丰富多彩生活;我希望每一次的对健康的领悟,能够使女性们从内心的快乐到外表的魅力,细微别致得阐释女人于美丽、健康、时尚为一体的典雅风姿。
当最后一页在我手中悄悄合拢时,我突然感到心中多了份释怀,多了份轻松。我不在彷徨,不在无助,面对生活,我要大声说:滚蛋吧病魔君!
篇七
婆婆姓周,1940年生,扬州人,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在北京,老二老三在乌鲁木齐,老公排行老三,公公在多年前去世。婆婆之前一直在北京照顾两个双胞胎孙子,最近因腰疼病发作无法起居,老公便接回乌鲁木齐在家里照顾,这也是我和婆婆第一次长时间相处。婆婆接回来后,我们一家三口积极行动起来,老公负责联系医生看病,我负责做些可口吃的,儿子负责放学回来和奶奶聊会儿天。婆婆看着我们早上晚上地忙活,躺在床上显得不好意思,总是说些自己是累赘,不忍心让我们花钱的话。说实话,几天下来发现照顾生病的婆婆仅有耐心是很难持久的,有几次想和老公商量让老二照顾几日,看到老公没有此意,我便没再提起。第一次感受到儿媳妇为婆婆尽孝道是需要克服私心杂念的。
每天晚饭后婆婆躺在床上,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陪她聊天,才知道婆婆出生在地主家,年幼时她的母亲被人陷害生病变成了“疯子”,是真疯,后来遭婆家人嫌弃很快就被赶出家门,婆婆带着疯了的母亲和弟妹乞讨求生,苦不堪言,后来她们得到亲戚救助,为了有口饭吃,婆婆在亲戚家干农活做家务从不偷懒也不敢多事,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年轻时和公公认识。公公是读书人,寄养在南京亲戚家,据说这个亲戚是个大资本家,在南京繁华地带住在二层洋楼里,因在抗战时期资助共产党,解放后受到优待,二层楼保了下来,婆婆嫁给公公后便在洋楼靠近大门口的小偏房里住了下来,每日负责端茶倒水、洗衣做饭和打扫庭院,伺候着家里老老少少,因没上过学,没法和这些亲戚交流,所以终日低头干活,不敢多言。公公是读书人深知婆婆的苦,便决定带着婆婆离开南京独立生活,于是支边到了新疆104团。婆婆说那时即便住地窝,住土房也已经很满足,终归是自己的家,家里总是打理得井然有序,总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婆婆在队里干农活总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工分也是拿的最多,婆婆还是热心肠,好帮助人,队里人家有事情总喜欢找婆婆来办,婆婆乐于助人,人缘好是众所周知的。婆婆一聊到年轻时的工作就精神振奋,喜笑颜开,说她当过“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妇女主任”,一说到自己目不识丁还管理着别人就觉得不好意思,但说的时候,我看到她的脸上泛着红晕,是忍不住的喜悦。我猜那段时光虽然苦,但却是婆婆最美好、最荣耀、最受尊重的时光,那段时光永远也忘不掉。每次聊天,婆婆想起来前面没讲到的往事就会继续讲,我也会坐下来听,看到我在听,婆婆就讲得更开心。婆婆大概忘记了她现在是躺在床上的病人,已经没有了往昔的精神劲,有时候看着婆婆头发稀疏,牙齿奚落,背微驼,左手中指指甲缺陷,两脚拇指指骨突出,深深感受到躺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值得怜惜和尊重的老人。
经过数日休养,婆婆大概是心情好,精神也好了很多,腰疼慢慢缓解了,可以下地走路 ,又过了几日,腰疼明显好转,稍有好转便开始给我们做三餐饭,开始照顾我们。每天无论谁出家门,谁进家门,婆婆会到门口去送去迎,杯子里总是倒好了水,不烫也不凉,婆婆做得点点滴滴,我都记在心里。知道婆婆喜欢热闹,我们休息时无论去哪都带着她,近一点的去超市,远一点的去旅游,看得出她一点也不累,很开心,很满足。
和婆婆相处久了,发现婆婆有很多优点,乐观,生活有规律,爱干净,不多事,说话有分寸,和邻里相处时多半主动自己吃点亏,心里总是想着如何把家里人照顾得更好。婆婆的善良和勤劳得到了回报,最大的回报就是儿子传承了孝道。有一天晚上我看到一幅画面,看了好久。那天晚上,婆婆坐在沙发上,老公在婆婆跟前蹲着低头看着什么,我看到老公扶着婆婆干枯的脚趾,在给婆婆剪脚指甲,拇指的指甲陷进肉里,老公轻轻地一点一点地剪,生怕弄疼了母亲,母子俩头挨着头……那一刻,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是感动的,婆婆是幸福的,我也是幸福的,儿子也看到了那一幕,看了好久。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道相传,家事和睦,国家和谐。我尊重婆婆:尊重婆婆在过去艰苦年代为了家人生存忍辱负重坚强不屈的性格;尊重婆婆为新疆生产兵团建设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品质;尊重婆婆为了让儿女过上舒服和睦生活,宁愿辛苦劳作一生,无怨无悔付出的爱;尊重那个艰苦年代受过苦的女人。我尊重婆婆,愿意照顾她,让她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安度晚年。
篇八
家训是什么?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现在“家训”这样的字眼,好像不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但传统的、美好的、有意义的事情,即使不常提及,也不会真正消失,它会像一盏指引的明灯,在暗夜里明明灭灭;会在人迷惘彷徨时,带来柳暗花明的喜悦。于丹先生有言:“你可以不是豪门,但是要有门风与涵养。”所谓家训,大抵就是类似的东西。好的家训,能教我们做人的涵养,好的家训,能一代一代地传承,能让我们在这个迅疾变化的时代里,找到内心不变的坚守和秩序。于是我问父亲,我们家的家训是什么呢?据父亲回答我,也有几日了。我希望他能写一副书法作品给我,让我能跟同事们分享,也便于收藏。但父亲工作繁忙,在京开会,我本以为来不及在文章中附上。却没想到,恰逢会议期间,他遇到了王涵之先生,遂求字一副,曰:杨氏家训。善良内敛,持正节俭,勤勉有序。观此壹拾贰字,铭感于心,诚服于内。亦慨然于与涵之先生相逢之恰。
关于我们家的家训,父亲像是怕我看不明白,总会写些有意思的小句子给我,好像我还是个小朋友似的。
善良是“三八二十三”和“三八二十五”。学习财务专业的我,如果这样算账就死定了。但我知道,他的意思是凡事都要谦让一分,得到的永远都是“三八二十三”,付出的永远都是“三八二十五”。
内敛是“外圆不张”。亲爱的爸爸,我知道我们姓“杨”不姓“张”。我也知道,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喜好。“圆”能让我们融洽地相处,“不张”是给自己和他人最大的尊重和人与人相处彼此和谐的空间。但是爸爸你不知道的是,让我在还不理解“外圆”的时候追求“外圆”,是致使我成为一个胖子的罪魁祸首。
持正是“内方有则”。好的家训,是内心的坚守和秩序,是行事的方法和准则。但走正道,莫问吉凶;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节俭是“不怕花钱,不准浪费”。这可能与通常意义的节俭有些出入。当代社会,人民富足,纵不富贵,衣食尚能无忧。可就是这样的时候,更要强调节俭。我到现在还记得很小的时候从书上看到的话: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人类的。钱财没了,可以再赚,但资源没了,难以再生。尤其2015年是厄尔尼诺现象较为严重的一年,干旱缺水的危机甚至有大规模爆发的可能。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不准浪费”,言犹在耳。
勤勉是“工作是最好的生活。”我有时也会抱怨,父亲忙于工作,分给家庭的时间太少。但是当我自己也参加工作,也明白职责和岗位的重要意义。我想,我大概也会变成“工作狂”的接班人了。
有序是“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要受穷。”对于一个财务工作者,对于这点体会太过深刻。无论单位业务,还是个人理财,有序,或者说“计划”,都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然而,不仅仅局限于钱财之事。人生中充满了意外,但有序的生活,会让你在面对一切意外时都能泰然自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的父亲,可以说是个带点儿小嘚瑟的文化人。总能总结出来一套一套的道理。但我的爷爷,只是个普通农民。我问爸爸,关于家训这件事儿,爷爷是怎么说的啊?
我爹叹了口气,像是感叹自己受到不公的待遇,说:“只有俩字儿”。
“啥?”
“学好。”
篇九
我6岁以前的时光,几乎都在爷爷家的老院度过。老院很别致,栽满了各类花草树木,那是我儿时的乐园。而那些散落在老院里的故事,也在后来成为了我人生中的灯塔。
爷爷一生勤劳,在我的印象里从没睡过一次懒觉。无论冬夏,爷爷总是天蒙蒙亮就起床。春天种菜,夏天种花除草浇菜园,冬天修整院落。一有闲暇,爷爷就坐在葡萄架下的长椅上看书看报。那时候,我最喜欢在院子里跟小伙伴们捉迷藏。玩累了,就跑到长椅边,一歪身子躺在爷爷腿上,缠着爷爷讲故事。夏天的午后,树影斑驳。在那把长椅上,爷爷给我讲过的故事无法计数,但讲的最多的是关于老院的过去。
爷爷18岁那年,被分配到当地乡政府上班。当时,爷爷是村里唯一一个读到中学毕业的人。1950年,爷爷奶奶结婚。那时的老院,还是一块荒地。爷爷用参加工作后的全部积蓄和部分借债盖了两间石头泥土房。婚后,爷爷上班,奶奶在家种地、操持家务。那几年,随着大伯、父亲和两个叔叔相继出生,家里的日子也愈加紧张。爷爷在上班之余,跟奶奶一起又种了十几亩地。年复一年的春种秋收,常常累得他们直不起腰。爷爷说,再穷再苦再难,也要让每个孩子都念书,要不就枉费了他这一生。乡亲们笑他,因为那个年代,家里连饭都吃不饱。但爷爷坚信,他可以。
后来,父亲兄弟四个果真陆续进了小学、中学。爷爷常对他们说,农村孩子能念书不容易,一定要勤奋刻苦、懂得珍惜。父亲和叔叔几个更是丝毫不敢懈怠,努力学习,年年拿奖。上中学时,为了帮爷爷奶奶分担家里的重担,大伯选择了去当兵,父亲和两个叔叔一边上学一边到生产队干农活挣工分,活干完了才能学习。晚上,几个人挑一盏昏暗的油灯,围在炕沿边儿学习。大伯结婚那年,在老院办酒席。为了安心备考,两个叔叔拿着手电躲到菜窖里学习。酒席散后,大家找了许久最后才在菜窖里找到他们。几年后,父亲和两个叔叔纷纷考取了理想的大学。辛苦了半辈子的爷爷奶奶脸上一次次洋溢出欣慰的笑容。
1990年,爷爷年满60岁,“船到码头车到站”。告别了忙碌40年的工作,从法院退了下来,回到老院读书看报、跟奶奶一起种花种菜,开始了他的“老干部”生活。那时候,父亲兄弟四人都已成家,每人都有一份别人眼里很不错的工作。为了让爷爷退休后的生活不感到寂寞,每逢年节,几个家庭都不约而同来到老院吃一顿团圆饭。
过年,是老院的盛典。也是我那时最大的期盼。每每看着奶奶、妈妈和婶婶们炸丸子、熬闷子、做各式各样的菜品,呼吸着鞭炮燃放过后的特有气息和灶台里飘出的煮肉的香气,和姐姐、弟弟每人嘴里啃着一串爷爷特意为我们做的冰糖葫芦,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对联窗花,尽情享受着大人们的喜悦忙碌和老院的热闹欢腾。除夕之夜,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共话家常,其乐融融。每逢这时,爷爷和父辈们总要忆苦思甜,回忆过去的艰辛,畅谈当下的工作生活,然后举杯祝愿未来。大多数时候,都是父辈们说爷爷在听,偶尔他点评一两句。最后,爷爷总会总结陈词,嘱咐父辈们一定要脚踏实地、谦虚谨慎、不断学习,不惹事、不怕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嘱咐每个家庭要勤劳简朴、幸福和睦。
印象中,每年的年夜饭都是如此。只是,慢慢的开始超出了“吃”的概念,大家更在意是团圆本身和在爷爷奶奶身边即便短暂的陪伴。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这个逢年过节团聚在老院的不成文的规定,就这样被大家一坚持就坚持了二十几年。
再后来,我们都大了。读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和我的兄弟姐妹都留在了所谓的大城市。回家的时间少了,老院变得安静了许多。
2013年初,我结婚了。婚礼之前,已经年迈的爷爷亲笔写了一封信给我。信里有一段话这样写到:“结婚后,你们一定要孝敬双方父母,勤俭持家,努力锻炼身体,在生活上互敬互爱、互相尊重体谅,在工作中团结同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遇到任何困难不如意,都不要着急气馁,冷静对待,两个人一起想办法解决,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事。无论任何时候,都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发挥自己所能在社会上立足。”
我把这封信夹在了一本小时候的相册里。那年的春节,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接下来的两年,搬家、生子,连在一起我有三年的春节没有回到老院,跟爷爷奶奶一起过年。这几年里,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我的小家庭里。每当遇到困难、每当心情失落、每当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向左转还是向右转,我总会把信拿出来读,一遍一遍。
2016年春节,终于可以举家回去过年。而不曾想到,那竟是爷爷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春节。
岁月前行。如今的老院,爷爷当年种下的苹果树和那些曾经开得热闹的芍药花、喇叭花早已不见踪影。那把落满灰尘的长椅,再也找不回那段捉迷藏的欢乐时光。《目送》里说,父母儿女亲人一场,不过就是看着那个承载爱与亲情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老院老了。然而,这些年来,不论是从老院走出的父辈们,还是我们这一辈人,都时刻牢记着爷爷的嘱托。他的那些话,他做人做事的态度和他的言传身教成就了我们的家风,滋润、涵养着这个大家庭,并将在几代人的工作、生活里一直传承下去。
篇十
前些日子,母亲回忆起我的幼年逸事,她说“你小的时候总把树根误当成人参,经常跳到树坑里给我挖‘人参’,弄得满脸满身都是泥巴,用衣服兜着一堆树根回家……”我为童年趣事感到好笑的同时又隐隐泛着心酸。
自打我记事起,长辈们都对我说“你母亲不容易,你长大了一定要孝敬她。”
记忆里,母亲总是独自弯着腰抗着煤气罐、米面回家,用手拂去头上的汗,捋整齐散落的头发,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一句。洗衣、做饭、辅导功课都由她一力完成。那时我家住在“灰板楼”,冬天靠烧煤炉取暖,快入冬时,母亲总是拉一车煤卸在院里,她白皙的脸庞沾了煤灰,烧煤呛得她直咳嗽,小小的我对“不容易”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母亲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不在家,我小学只好在寄宿学校念书。每当冷水洗衣冻得手疼,我总能想起母亲独自扛着米面回家累弯了腰却任劳任怨的摸样,身为她的女儿又怎能娇气,我咬牙坚持了下来,回想起来,那时就养成的吃苦、坚持的习惯对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受益匪浅。
母亲虽然只读完高中,可她深知教育对人的重要性。她常常对我说“人要自食其力”“书是人最好的朋友”。我和母亲两口人仅靠母亲一个人的工资生活,母亲却非常舍得对我在教育上投资,只要我想买书,母亲都痛快答应,她还经常带着我去书店挑选文学读物,可是母亲在最美的年华里几乎没为自己添置过新衣服,衣橱里的衣服永远是那么几件。
母亲因为工作关系不经常在家,对我管教更为严格,每次退乘都要检查我的功课,一次,我困极想早睡,还有一篇作业打算留到第二日早起再做。我因怕母亲斥责我,就囫囵说写完了。母亲当即质疑,核对过后狠狠训斥了我一顿,那次教训使我明白了诚实是敢于面对真实自我和敢于担当的第一步。
外公和外婆在哈密生活了大半辈子,已经习惯了和街坊邻居生活在一起,不愿搬来库尔勒生活,于是母亲便经常在“退乘”的第二日回哈密小住,洗衣、做饭、打扫房屋样样亲手操持,临“走车”的前一天再匆匆赶回库尔勒,风尘仆仆,难掩疲惫。一次,外公非常感慨地对我说“你妈那会儿小小的一个人儿,还没桌子高,就对我说‘爸爸,等我长大了也给你洗脚’现在你妈大了,外公老了,真是你妈给外公洗的脚。”听得我鼻子发酸。
上个月,外婆打电话说想等母亲退休了回哈密去照顾他们,我心疼母亲半生操劳,便劝母亲“如今我工作了,你也将要退休,好不容易要开始自己的生活,可以雇个保姆,你偶尔回去陪外公外婆小住。”未料到母亲勃然动怒,越说语速越快“那是自己的亲生父母,我现在不管他们,等我老了你是不是也会这么对我?”我连连道绝对不会,可转念深思,若我从小见母亲对亲人不管不顾,我是否会耳濡目染。
去年六月份,外公中风全身瘫痪,转院到北京住院医治。母亲请了年休假去北京照顾外公,外公生活不能自理,母亲每日为外公洗换下的衣物和床单。为了方便就近照顾外公,母亲就住在医院附近的一家小旅馆里。晚上我和母亲视频才知道由于房源紧张她只能住在地下室里,母亲连连说住在地下室除了气闷也没什么生活不方便之处,可我读大学时曾在华北地区生活过四年,深知六月的北京潮湿闷热,下了雨还容易造成雨水倒灌,住在地下室实在是生活不便!
2009年的夏天,我如愿考上了石家庄铁道大学,母亲送我去石家庄上学,在校门口她依依不舍与我告别,拉着我的手说“只身在外要照顾好自己,有困难和家里说,女孩子一定不能学坏。”大学四年时光里,我坚持每日早晚自习,周末钻图书馆“啃书”,于2012年一举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
记得2013年我刚参加工作时,母亲与我进行了一次深谈,母亲说她最骄傲的事就是在参加工作近三十年里,从未请过一次病假、事假,她希望我也能做一个严格遵守工作纪律的人。那年秋冬,单位开展“工务大会战”,无论男女老少全部上线干活,冰天雪地里冻得手指和脚趾疼,累得昏天暗地时,我记起母亲的嘱咐,咬牙坚持了下来,“大干”结束后,我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被从班组调至车间工作,半年后又被调到段行政办公室工作了两年半时光。在拼搏的时光里,母亲未给我添加压力,她说“尽全力,问心无愧就好”。
2015年的上半年,我为了上稿“业绩”冲得太猛,经常加班至半夜归家,虽然上稿数量可观,可被编辑毙稿的也不少,每次上稿了便如同一阵暖流流淌过全身,未上稿便如坠冰窟,情绪落差加上经常熬夜造成健康状态不佳,脸上的痘痘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母亲便用拔苗助长的故事向我阐述细水长流的道理,我调整好心态和时间重新出发,后来不但上稿数量日趋上升,身体和精神状态也好多了。母亲的心态一直平和,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她经常教我“心底无私天地宽”,多年积淀,对我的性格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母亲正因为心态好,多年辛劳也未在她脸上留下过多痕迹。
每次我发了工资,赚了稿费,总想给母亲买漂亮衣服和高端护肤品,母亲总说她这把年纪已经用不上这些了,叫我不要浪费钱,把钱省下来存好。她哪里是心疼钱,她是心疼我。我按照母亲教我的方法每日记账,当月的花销比以往少了近三分之一,后来我将记账的方法用在工作上,工作条理分明,衔接清楚。
母亲为了我一直未再婚,在她身上充满了坚毅、慈爱、善良、平和的品质,母亲一个人尽到了父严母慈的教养责任,在我二十余年生命里,她教我做人的道理,学习和工作的原则,如果没有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我长大,我不会是现在的我。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传承好家风征文范文精选10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5427.html
- 下一篇:2018年雨季三防检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