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精神是现在大家都在学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梁家河精神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3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相信能帮到大家!
【篇一】
6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隆重推出12集大型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用声音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追寻人民领袖的初心,激发广大青年砥砺前行的信心。
初心起点梁家河。品读《梁家河》,感受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无论在哪种境遇下,都能始终保持前行的姿态。七年时间,总书记把根扎在了梁家河,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急村民之所忧,想村民之所盼,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也从群众中找到了奋斗的方向和价值。这七年,是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正是这七年的艰苦磨炼,形成了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不变初心、“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依靠群众力量大”的团结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情怀。
成长驿站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离开梁家河40多年来,总书记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回信表达惦念之情,也曾亲自回去看望陕北的乡亲们。梁家河让总书记一直牵挂着,他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在这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里,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知识青年,到乡亲们眼里能吃苦、爱读书的好后生,再到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的大队支书,总书记在这里得到了受益终生的东西。
精神高地梁家河。由贫穷落后的陕北小山村到如今样貌大变的“最美乡村”,梁家河的变化中贯穿着一种重要的精神——梁家河精神。梁家河精神是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带头实干的作风。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知青们创造的时代精神,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精神。这些精神应成为当代基层青年们奋发向上的行动指南,成为党员干部们服务人民的动力源泉。
青年一代是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弘扬梁家河精神,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奋斗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联。始终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始终与人民相结合、和群众在一起,多一些摔打磨练、多几分淡定从容,不在坐享其成中虚度青春,要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真正做到“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
【篇二】
提到基层工作,很多干部会有这样的抱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5加2,白加黑”、“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不保证休息。”诚然,基层工作很辛苦,即便如此,基层干部也要把“学习”当做“必修课”。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柱稳屋立,柱倒屋塌。若共产党人是树,理想信念就是是“根”,根浅树木就长不成参天大树。现实中,有的基层干部帮于工作,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日常学习应付场面,摆摆样子,不真学;甚至搞选择性学习,合意的就学,不合意的就不学,导致政治理论掌握不牢、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可能导致政治上的变质、经济上的贪婪、道德上的腐化。”现实中,理想信念左右人的灵魂,激发人的斗志,指导人的行动。因此,基层干部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政治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才能夯实理想信念之基、深扎理想信念之根。
加强文化知识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学如弓弩,才如箭簇。”学习,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员干部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的最好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期间,尽管体力劳动相当繁重,却不忘时刻读书学习,他涉猎书籍范围很广,包括政治、历史、军事、外国历史等等,通过学习拓宽视野,增加了才干;毛主席无论是在长征的路途上,还是在延安窑洞里都手不释卷。如今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历史新方位,基层干部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必须用好党的看家本领,不断加强文化知识学习,要以“广学”来提升自我的认知水平、决策能力和行政能力。只有坚持不懈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才能“上接天气,下接地气”。
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升服务水平。基层干部责任重、压力大,不仅肩负着带动地区发展的重任,还肩负着增进百姓福祉的重担。“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如果基层干部缺乏对党的政策和方针的学习理解、学懂弄通,就很难落实好党的政策方针;如果基层干部缺乏对业务知识系统学习,就不能服务好人民群众。因此,基层干部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才能让群众安心、百姓放心。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既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意识、改革的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也要善于行“拿来主义”,主动去学习、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和方法,才更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学习”成为基层干部的“必修课”时,每个基层干部都有想干事的担当、会干事的本领、干成事的能力,都会成为工作中的“活字典”、“业务通”和“小能手”
【篇三】
这几天,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学习了当代纪实文学——《梁家河》,深刻的体会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七年的知青岁月,感悟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领导情怀!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生涯的第一站、治国理政思想的发源地,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
读完整本书,无不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任梁家河大队书记时,带领群众创下的工作所触动,被他的为民情怀、奋斗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而经受洗礼。习近平在梁家河可以用恶劣一词来形容,土地贫瘠、自然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等等,经过7年的磨炼,他从一个迷惘、彷徨的少年,成长为有着坚定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的有志青年,在艰苦的环境中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成长。
《梁家河》书中的一段话,我看了很多遍,依旧万分感慨。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们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真正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是啊!深处困苦中的他们,还总想着帮助我们,这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
我自己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生活在农村的老百姓有特殊的情感,也有着深深的依恋,在工作中,我时时告诫自己,服务好老百姓,从最小的、最需要的小事做起,把每一件事做的实实在在,才能对的起自己的良心,才能对的起组织的重托,才能对的起老百姓的期望……
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时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干,说到办到,在习近平大队支部书记两年多的时间里,为群众打井、打坝淤地、建铁业社、代销店、缝衣社等,40多年过去了,乡亲们对“能吃苦、干实事”的精神,依然由衷的称赞和拥护。
目前,在党的领导下,各地纷纷打起了脱贫攻坚战,作为帮扶队伍当中的一员,更应该立下愚公之志,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像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一样,办好群众的每一件事,争取让贫困村顺利脱贫摘帽,也让村里的“家人”们,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篇四】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的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这几天,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刻学习了《梁家河》一书,深刻体会习总书记当年插队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深刻感悟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领导情怀!
当年,习近平等15名北京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发展沼气、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在村里建立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梁家河村历届村“两委”会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建设美丽乡村的艰难历程和巨大变化。习总书记在2015年2月13日重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的感人细节更使大家深受感动。
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结合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岁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立足本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做干部一定要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梁家河村山高坡陡,可耕种的田地较少,而在当年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群众的最大生活来源就是农田,农田稀少就意味着农民吃不饱肚子,养活不了妻儿老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时任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领其他知青与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坝,修筑梯田,打坝大部分都在冬季农闲时节,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他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4座淤地坝,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涝保收的聚宝盆。同时,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照明、打铁、穿衣等生产生活问题,习近平同志还带领知青和村民在村里建立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习总书记是一个心向群众、为民着想,为民办事的人,他在短暂的7年当中用心与群众交往,用生命在劳动,努力改变山村的面貌。
做人、当干部一定要善于贴近群众,懂得感恩。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待了7年,这7年他与当地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建沼气,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许是艰难的生活使他们的心贴的更紧。“1975年10月7日,我要上清华大学,走的前一天晚上,村上杀了一头羊,家家户户来代表和我话别,并送我临别纪念——笔记本,第二天早上,我睡起来推开门,外边站满了乡亲们,那一刻我哭了。”在看到这一段时我的眼眶都湿润了,我感受到了乡亲们对习总书记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到了他们的厚重的情谊,这也让我们大家更加的敬佩和喜欢这个人——习总书记。习总书记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1993年、2009年习总书记曾多次回到延安看望梁家河村的村民,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还把患有腿疾的村民吕侯生接到福建,自己掏钱为其看病,他支持建设了梁家河小学、学校过水桥和延川中学教学楼,还给经济困难的群众寄来了钱,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2013年延安遭受了持续降雨灾害,习总书记写信给村干部,说“你们在灾害中积极抢险自救,我很欣慰,让村里的乡亲们过生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希望你们真抓实干,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习总书记的话句句体现出他的群众意识,饱含大爱深情。
从你我做起,自觉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是幸福的源泉,不懂得感恩,就等于没有一颗善于感知幸福的心灵。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过很多好人,在困境中帮助我们,让我们心存感激,但是扪心自问又有几个做到了回报和答谢呢,说到这里也许我们都会感到很惭愧。所以,从今天做起,我们都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努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容和充满爱心地与人相处,收获更温暖的情感回报。
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篇五】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探望乡亲们时讲:“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细细品读《梁家河》这本书,深切感受到梁家河蕴含的大学问。一是脚踏实地的学问。习总书记当年到梁家河下乡时只有15岁,挣的工分只有6个,但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虚心向群众学习,不断苦干实干,两年后就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而且成为各样农活的好把式,人人学习的好模范,还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发展致富。二是百折不挠的学问。受文革影响,习总书记当时入团、入党都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但他不屈不挠,不卑不吭,入团申请书递交了八份,入党申请书写了十份,终于顺利入团、入党。建沼气池时,在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问题,在遇到沼气池不出气的问题时,通过排查查找问题,最终沼气池成功点火。三是学以致用的学问。习总书记当年离开北京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到偏远落后的小山村,在繁重的生产劳动空隙,一直没有放松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带领群众打坝修田,建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打了村里第一口甜水井,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等,深深感受到习总书记浓浓的家乡情怀、拳拳的爱民情怀、孜孜的为民情怀。
【篇六】
《梁家河》这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感人,寓意深刻,读后让人振奋,是一部励志文学。读后感悟有三。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习近平从15岁进入梁家河,22岁走出梁家河。这7年时间他流过泪,挨过饿,受过苦,从北京娃变成了村里娃,从高干子弟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他默默的承受着这一切。从不抱怨、不怨恨,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奉献着自己的才智,从“黑帮子弟”变成人民信任的人。7年间的磨砺,炼就了他铮铮铁骨,成就了他心忧天下的雄心壮志,成就了他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长期坚持读书,使习近平迅速成长为一个满腹经纶、运筹帷幄、博览古今的人,成为人们眼中的智多星、千里眼。因此,梁家河的人民信任他,爱戴他,拥护他,支持他。他一方面在进行着农民化实践,一方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他不仅读完了自己携带的书籍,还向其他同学借书读;不仅读国内的书,也读国外的书。读书不仅丰富了他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为其今后治国理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生志当存高远。人生如果没有理想,就像船没有风帆和灯塔一样,习近平在艰苦的环境中,立下了要为人民为做实事的理想信念,凭着这个信念,在种种困难面前,他没有退缩,硬是带领群众筑田坝、建沼气、打水井,建立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面房、菜园等产业,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同时,他积极要求进步,凭着一股倔劲,顶着压力先后8次申请入团,10次申请入党,最后立志上清华大学。也是正这股倔劲,他带领中国人民迈入新时代,实现了中国梦!
【篇七】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纪实文学《梁家河》用细腻的笔触、真实的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成长历程和奋斗足迹。
读完梁家河,深切的感知到“知百姓冷暖,晓群众心声,从老百姓最渴求、最迫切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从解决最基本的点滴做起,让老百姓认同咱们,信任咱们,从内心深入坚定的依靠咱们,咱们才称得上是他们真正的贴心人。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咱们多把眼光放在群众身上,那么,我们自己包的村也可称作是我们的梁家河。”
我最敬佩的是习大大身上的那股子韧劲儿,在梁家河烧煤困难、烧柴成本大的两难局面下,借鉴四川的沼气经验,习总书记靠着他身上的那股韧劲儿,打破一切困境取到“真经”,建造了延川县第一口试验成功的沼气池,打破“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
学习完梁家河从精神上得到洗礼,能触及内心,发人深省,立志要坚定信念,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深入学习《梁家河》,从中体悟人民领袖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用自己的双手和一颗炙热的心去感受基层、体验基层、服务基层!
【篇八】
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份恒心。
“有恒”体现的是一种坚韧的品格。人生航程上,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难险阻,敢于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从不惜力,从而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坚毅品格。成功往往只眷顾那些有坚韧品格的人。事情干到最艰难、最关键的时候,往往也最需要再坚持一下。
“有恒”蕴含的是一种担当精神。在“泰山压顶”面前“有恒”,强健的是人的内心。“太行愚公”李保国,扎根山区30多年,改变了穷山沟农民的命运。正是这种“有恒”背后的担当精神,明知艰难险阻,仍然知难而进,才成就了李保国无悔而又壮丽的人生。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上坡的路就越难走,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恒”就是成功的前奏。没有邱少云的“有恒”,就没有的战场上的胜利;没有解放军用身体堵住溃堤的“有恒”,就没有98战胜洪水传奇;没有塞罕坝林场工人的“有恒”,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
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篇九】
1963年1月13日,北京火车站人山人海。不满16岁的习近平登上了开往延安的“知青专列”,被分派到梁家河。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又一次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他深情地说:“今天能够回来看一看,心情很激动,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看着脸上挂着泪珠的梁有昌,他动情地对当场的年轻人和孩子们说:“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这个“大有学问”究境是什么学问?习近平总书记又为什么会说:“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呢?梁家河——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小山村,从“北京青年”到老窑洞里“山顶洞人”的生活历练;从“理想”到“现实”之间的强烈碰撞;从“城市味”到“村里娃”的真情转变;从放羊都要捧书学习的“修身”到“共青团员”、“共产党员”的思想蜕变;从“要为人民做实事”,抓生产、打水井、建沼气和广大群众同甘共苦、并肩战斗到离开梁家河时的泪流满面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刀阔斧的治国理政。细细研读和品味《梁家河》一书,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成长、立志、工作等经历告诉我们,这个“大学问”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把心留在了这里”并不单单是把心留在了“梁家河”这个地方,而是把一颗“为民之心”深深地扎根在了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
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精准实施帮扶,奋力脱贫攻坚,实现“小康”的决战号角已经吹响。“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不是口号,他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和身边,实现伟大的目标,我们每一位党员、每一名干部、每一个群众都是宏伟蓝图的创造者和践行者,要的是心向核心、齐心协力;要的是踏踏实实、砥砺前行;要的是尽职尽责、担当奉献!
无论是在脱贫攻坚一线,还是在维护稳定前沿,我们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深入理解“梁家河精神”、在置身践行“梁家河精神”中阔步前进,在新时代的指引下,在新征程的步伐中,创造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篇十】
自5月2日《梁家河》一书发行以来,各地迅速掀起了学习《梁家河》的热潮,各级党员干部积极学习领悟《梁家河》一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不断汲取精神力量。
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在延安度过了七年艰苦的上山下乡生活,吃糠咽菜,住窑洞,睡土炕,点煤油灯……梁家河的艰苦环境没有把他击垮,反而让他更加坚定服务群众的决心。他很快适应了当地生活,不但在生活上过了跳蚤、饮食、生活、劳动和思想“五关”,而且扎扎实实地走到基层一线,带领群众一起挖水井、打坝淤田、修沼气池、建代销社……为群众做了大量实事好事,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最后一个离开梁家村的知青。
七年的艰苦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
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要学习梁家河蕴含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深学、细照、笃行,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加快扶贫攻坚、推进振兴发展注入不竭内生动力。
【十一】
在那艰苦的7年知青岁月里,习总书记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摆脱贫困的实践生活。让他完成了人生中的巨大历练,由一个懵懂少年走向思想成熟的青年,奠定了其坚毅的品格。《梁家河》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能追寻领袖初心,领悟“大学问”对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真诚实意交朋友,群众才能接受你。梁家河精神让我明白了不是群众不愿与你交朋友,而是你有没有真心跟他交朋友;不是群众不跟你讲感情,而是你首先有没有倾入真感情,这是处理“干群关系”的大学问。
脚踏实地干工作,相亲才能认可你。在7年的艰苦的岁月里,习总书记养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敢做敢为的可贵品格。他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总是走在前、干在先,苦活重活抢着干,干一件成一件。这是干事业的大学问。
实实在在为人民,人民才能拥护你。在梁家河的峥嵘岁月中,习总书记能俯下身子、撸起袖子实实在在干工作,当好一心为民的“老黄牛”,一心一意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离开梁家河40年,他始终关心父老乡亲的冷暖,这是为民服务的大学问。
作为一名党员基层干部,同时也作为一名延安人,《梁家河》对我最大的启迪,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为民情怀,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要不断汲取梁家河的学问,在忠诚核心维护核心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困,为延安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十二】
总书记说,梁家河的插队生活,让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
在梁家河,习总书记自费到绵阳学习,回去后,办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而现在,我们有很多的外出学习机会,却不知道珍惜。大多数人都是浑浑噩噩去学几天,回来后还是按部就班工作,不懂得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学完只是意味着简历上又多了一次培训经历,而不能真正为村民因地制宜的办实事。这是我们需要反省和改进的地方,更可贵的是习总书记这种时时事事牵挂村民的精神。而且,现在很多农村都有了网络,有专门的网站,更应该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从这件事上,我们应该学习习总书记善于学习并能落到实处的工作方法。
在梁家河,习总书记把给他奖励的三轮车换成了村民最需要的手扶拖拉机、磨面机、粉碎机。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当年,习总书记能有这样的大局意识、有这样的奉献精神真是令人肃然起敬。在这件事中,我们应该学习总书记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在梁家河,习近平“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总书记的平民情怀令我们敬佩,不论刮风下雨,他都同村民同样干活,不嫌脏不嫌累,吃苦耐劳。能吃苦,正是我们现在的青年所普遍缺失的。大部分人都习惯于做温室里的花朵,而不愿意去经历大风大浪。不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干活,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做彻底,也不可能真正了解村民的疾苦。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应该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只有真正了解了农民最迫切的需求,才能精准帮扶。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我们想为农民做实事,比在通信闭塞的习总书记插队年代要容易得多。所以,从这件事上,我们应该学习习总书记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离开梁家河时,乡亲们都到院子里送他。而现在,有些村民甚至还不认识我们。这正表现了习总书记平时平易近人的好人缘,直到离开后,他还跟老乡们保持了联系。总书记的这种平民情怀值得我们学习。去年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县领导对镇干部提出的六个“一”活动,正弘扬了习总书记这种平民情怀。
【十三】
近日,通读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书中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习总书记从初到梁家河的迷茫到坚定为人民做实事的心路历程。而封面上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正印证了习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里的收获满满,正是因为有了梁家河七年的插队的艰苦磨练,历练了他立志成才、实干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可见,《梁家河》里的“大学问”值得我们每一位组工干部感悟。
研学修身是立志成才的基础。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经常是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上山放羊,他揣着书,锄地休息时,就拿出《新华字典》……习总书记把研学修身作为工作、生活的重要内容,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陕北高原铸就了习总书记“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梁家河》是有力的“实践平台”。作为组工干部,要在工作中淬炼心志,强化信念,不论是上级文件,还是兴趣书籍,都要先学一步、多学一些、深学一层,实现干一项业务、学一项精髓、成一领域能手。
苦练本领是实干担当的能量。七年知青岁月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目标,把陕北高原作为自己的根,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为老百姓谋幸福。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实践就是对组工干部努力前行最好的指引,少说多做、踏实努力,要树立“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紧迫感,对定下来的工作、承诺的事项,既要盯紧抓牢、一抓到底,更要好中求好,优中求优,干一流工作,创一流成果。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距离中国梦实现的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为之奋斗。
砥砺奋进是初心不改的动力。插队的七年梁家河一片生机,带领父老乡亲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老百姓之中,融入到老百姓之中,以人民群众为师,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始发站”,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们在人生的“列车”上不断前行,会经历形形色色的人群,可唯一不变的是那些砥砺奋进做实事的岁月和经历。作为组工干部要守护好梦开始的地方,牢牢记住那些培育过我们、鼓励过我们、帮助过我们的地方和人,用心感悟梁家河精神,用实践传播梁家河精神。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梁家河精神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3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5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