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发散性思维的渗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初中生物教学如何渗透发散性思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
【摘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使学生在学习和解题中发觉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问题本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要抓住有效的课堂切入点,活用课堂问题、生活实际、练习题目等教学资源,提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优化发散性思维的课堂渗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发散性思维指的是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剖析,以寻求多种解决方法的思维活动。发散性思维的渗透,可以通过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教会学生抛开单一、死板的思考方式和解题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可以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分析生物规律,理解生物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生物课堂的学习效率等方式来进行。那么,初中生物课堂中究竟该如何挖掘发散思维训练的切入点,提高发散性思维在生物课堂中的渗透质量呢?
一、加强质疑设疑,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一)提倡质疑问难,活跃学生思维
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往往是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的第一步。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质疑问难,可以是对教师讲解的质疑,可以是对其他学生回答的质疑,也可以是质疑教材内容。对于学生的主动质疑,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耐心解答。利用学生的课堂质疑,可以活跃学生课堂思维,引导学生在学、思、疑、问、悟中循环往复,不断思考,不断提高,对所学知识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进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实验总结时,教师鼓励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有深度的问题:“滴加碘液是为了验证淀粉的存在,那在实验一开始就滴加碘液会不会得到同样的实验结果?”“如果不模拟口腔温度,在室温下进行实验会不会影响实验现象?”“能不能再设计对照组,将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为变量单独实验?”教师先肯定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提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最后再一一进行释疑。这样集中质疑和集中解决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实现知识发散和延伸。
(二)设计连环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问题串,以连续的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中理解生物知识,掌握生物规律,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连环问题。可以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来设计问题,也可以根据知识的深度设计问题,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使课堂提问能够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在问题中进行探究学习和思维发散。例如在学习了“消化和吸收”这一章节后,教师在组织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时,结合消化系统特点,设计了连环问题:“食物从口腔进入到排出体外要依次经过消化系统的哪些部位?”“在口腔中,什么营养物质能够被消化?参与消化的消化液和消化酶有哪些?”“在胃中,什么营养物质能够被消化?参与消化的消化液和消化酶有哪些?”“在小肠中,什么营养物质能够被消化?参与消化的消化液和消化酶有哪些?”……通过连环提问先让学生回顾消化系统的组成,然后根据食物的消化路径一一提问,对口腔、胃、小肠等教学重点进行复习,收到了“以点带面”的提问效果。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知识,掌握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有效削弱学生对教师的课堂依赖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二、注重知识整合,延伸学生思维广度
(一)联系实际生活,丰富思维载体
初中生物是一门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科学而且充分地挖掘生物知识中的生活元素,整合生活中的生物教学资源,利用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契合点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广度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生物课堂教学融合实际生活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知识与生活的切合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各种生活化教学情境增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植物的蒸腾作用”时,教师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了与植物蒸腾作用相关的教学情境:“在炎热的夏天,我们都喜欢在荫处乘凉。但相比于在房屋下躲太阳,在树荫下乘凉时我们感觉要更加凉爽一些。这其实就得益于植物的蒸腾作用,植物蒸腾出的大量水分会在变成水蒸气时吸收掉大树周围的热量,为在树荫下乘凉的我们降温。想知道植物是如何进行蒸腾作用的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答案。”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知识与日常生活构建了联系,化繁为简,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就在身边,使学生能够养成联系生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好习惯。
(二)加强知识延伸,开阔生物视角
现有的知识基础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进行思维发散的必要资源。初中生物各部分知识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抓住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一个中心课题,围绕这一课题列举出多种与之相关的生物知识和相关联因素,甚至可以列举一些其他科目知识的联系因素,引导学生对这些因素的表象和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从而丰富学生生物视角,拓宽学生的思维宽度。例如在教学“两栖动物”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青蛙这一典型两栖动物进行知识延伸,利用幻灯片或视频演示青蛙每天吞食掉的大量害虫,但是由于人类捕食、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青蛙的数目急剧减少,进而引发了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以此为课题,教师设计了与演示内容相关的“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该视频当中涉及的生态系统组成”“该视频当中涉及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青蛙在人类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过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相关问题。教师通过呈现这样的生物课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精题精讲精练,加深学生思维深度
(一)创新习题思路,丰富实践项目
初中生物知识有很多都是记忆性知识,但是并不意味着记住了这些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生物问题,还需要教会学生认清问题本质,形成清晰、正确的解题思维。一方面,教师要优选练习题目,提高题目的典型性和针对性,确保习题的训练效果。另一方面,生物知识的学习不能只在课本上和黑板上,还需要在实践中去观察、去发现,教师为学生布置题目时,不必拘泥于纸上的题目,可以多布置一些生活实践性的题目。例如在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章节后,教师布置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复习考试题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己选择研究课题,通过观察、实验来完善自己的课题。学生研究的课题五花八门,有的学生研究的是“一年生与多年生的植物的异同”、有的研究了“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异同”、有的研究了“短日照植物与长日照植物之间的异同”……从学生课题完成质量来看,学生完成得都非常认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在观察、实验中采集了很多素材。这样的实践项目要比单纯“纸上谈兵”的教学效果更好,更能够帮助学生将观察到的实践知识与课堂知识相结合,对生物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和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一题多变多联,实现触类旁通
发散思维要求学生能够不依常规,寻求创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在讲解题目时,不能简单地解决这一问题后就算结束了,而是要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联、一题多议,对题目中的条件、问题、情节进行扩缩、顺逆、对比,或者变化题目的叙述内容、叙述形式,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题目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学习了“人体的营养”这一章节后,经常会遇到“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____”的填空题,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对其进行变化和延伸:呼吸的主要场所是什么?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什么?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除小肠外,消化系统中其他能消化营养物质的场所有哪些?小肠能够成为消化营养物质主要场所的特点有哪些?小肠能够成为吸收营养物质主要场所的特点有哪些?通过对题目的不断变化和讨论,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延伸和整合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为初中生物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必要途径。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断提高发散思维在生物课堂中渗透的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初中生物教学如何渗透发散性思维》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5465.html
- 上一篇:2018年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