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关于纪检人政治攀附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19-05-14 10:41:18 网站:公文素材库

政治攀附这是社会上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表现在官官勾结、官官相护,我们要抵制这种现象。这里小编带来的是关于纪检人政治攀附心得体会范文,大家可以进来看看!

大明正统初期,“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先后淡出政治舞台,有明以来第一位权监王振开始专擅朝政,招权纳贿,大小官员争相献金求媚。正统十一年(1446年),时任山西巡抚的于谦进京奏议,有人劝他:“即使不送金银财宝,也可以带些诸如手帕、线香和麻菇之类的山西名产讨好王振。”于谦淡然一笑,拍拍双袖,嘴里蹦出四个掷地有声的字“唯有清风”,并作《入京》以明志,诗云: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历史镜头倒回永乐八年(1410年)的一天,年仅12岁的于谦驻足在一座石灰窑前,眼见一堆历经锤打从山中采出的青石,经过熊熊烈火煅烧,化作白色粉末,他深有触动,沉思片刻之后吟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电视剧《大明王朝1449》,该剧讲述了土木堡之变后,救时宰相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京师,再造大明的千古功绩。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生于浙江杭州。永乐十九年(1421年),考取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他随明宣宗朱瞻基讨平汉王朱高煦叛乱,奉旨面唾朱高煦种种罪行,义正辞严,正词崭崭,朱高煦伏地战栗。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他以代理兵部尚书衔,组织京师保卫战,击退瓦剌兵的入侵。景泰年间,他铲除奸党,辅助朝纲,发展经济。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复位。于谦遭石亨、徐有贞诬陷 “意欲迎立外藩”,被冤斩于崇文门外。死后,家无余财。《明史》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当前,不良官场文化现象时有出现,一些党政干部推崇关系学、厚黑学和官场术,奉行关系网、潜规则。有些地方官借进京出差之机,“拜码头”“找靠山”“做攻关”“登云梯”,买官跑官要官,说情打招呼无处不在;一些党政干部一心只想当大官,一门心思“抱大腿”“搭天线”,“两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不挪动、就要去活动”,把心思用在拉关系、跑门路上,把精力花在找后台、寻靠山上,工作不理了,民生不管了,嘴上还不时冒出两句“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之类的口号;一些“地方大员”热衷于搞“政治投机”和“政治攀附”,主政一方,大搞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把自己主管的领域变成“权钱交易所”,靠“政治攀附”赚大钱,赚了钱再去“孝敬”“攀附”;一些官员痴迷“政治资源”、热衷“圈子文化”,对上谄媚逢迎、甘做“家奴”,对下颐指气使、自居“老板”,不谢党恩谢私恩、不认组织认靠山;更有一些党政干部“拉山头”“画圈子”“找团伙”,搞门客门宦门附,左右拉扯、上下勾连,恶化了地方政治生态。

“政治攀附”之所以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总有高层级的领导喜欢“被攀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种扭曲的心态造成了不少干部在所谓要人、名人、能人面前直不起腰,在面子、圈子、场子里动不了真,在私心、私情、私利纠结中撕不开脸,在理想、信念、事业上提不起劲。为了实现“攀附梦”,这些人往往开始在经济上“贪婪”,前脚刚刚成为达官显贵的“座上宾”,后脚就因破纪破法沦为“阶下囚”。“政治攀附”不仅污染了党内政治生态,同时也破坏了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标准。

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干部干事创业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指出,党内绝不允许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了就是违反政治纪律。党员只有一个上级,那就是组织。干部只有一个靠山,那就是人民。当下,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维护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要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对像于谦一样,个性鲜明、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符合条件的要大胆使用,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严肃执纪问责,对“政治攀附”露头就打,拔出萝卜的同时还要带出泥。要强化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坚决铲“山头”、破“圈子”、倒“后台”,把政治规矩“立”起来,有效扭转“政治攀附”变态心理,彻底阻断“政治攀附”现象的蔓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于纪检人政治攀附心得体会范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554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