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范文精选10篇

时间:2019-05-14 10:43:20 网站:公文素材库

这四十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样的祖国,你想好怎么赞美了吗?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范文精选10篇,大家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人常说:“家是温馨幸福的港湾。”我的家虽有“为大家而舍小家”的艰辛、生活上的磕磕绊绊,但也有一家人团团圆圆的笑语,也还是温馨的。

从我记事起,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的家随着父亲和我的工作变动,一而再、再而三地搬迁,这其间,我长了见识,看到了祖国的日新月异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的家在支线专列上

我的父亲是铁路员工。20世纪50年代初,父亲随在甘肃天水由西北铁路干线总局基础上组建的铁道部新建第三工程局,开赴内蒙古大草原,担负北京至包头、集宁至二连浩特的筑路任务。

1954年6月,母亲带着我和妹妹从甘肃天水到内蒙古找父亲。到了集宁,已经是深夜了。父亲在路基上连跑带喊呼唤着我们……许久没见到父亲了,他那么消瘦,目光还是那么炯炯有神。后来,父亲带我们走进我记忆中的第一个家。

家在一条铁路的支线上,是一列棚车。一节车厢里住着两户,每户大约有七八平方米。父亲是铁路工程技术人员,车厢的一角打着地铺,一旁是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各类图纸、书籍,昏暗的油灯下,父亲在那里办公。另一角摆着一个简易的火炉。做饭时,将火炉搬出车厢,在外面煮饭。父亲白天去工地工作,妈妈在家里收拾,我和妹妹就在路基边玩耍,到野地里逮蚂蚱、拔野花。中午,爸爸回来了,带了些蔬菜和肉,妈妈淘米,爸爸炒菜……全部家当也只有用几个炸药箱改制成的衣柜和一个皮箱。

在“一切为了新中国”“一切为了人民”的日子里,父亲和筑路员工们住在这么简陋的家,先后修通了京(北京)包(包头)线、集(集宁)二(二连浩特)线、包(包头)兰(兰州)线……

我的家搬进了土坯房

1958年8月,父亲调到铁三局的二段工作,担负石太铁路的改造和修筑太原到焦作的太焦线。为此,我们举家从内蒙古迁到了祁县东观镇,不久又迁到榆次市窑上村。

那是一片叫寇家坟的地方,据说是宋代名相寇准后人的墓地。虽然此地早已破败,但石人、石马还依稀可辨。墓地的不远处,修盖了二十几排平房。房子是用砖垒砌的架子,里面充填的是土坯。工人们用木制的框子,里面填满黄土,用木槌砸,不一会儿,打开木框,一块土坯就制成了。我们的家有两间,居住面积大约有20平方米。

后来,我们学着动手,打了些土坯,还垒起了院墙。院子里,种了些玉米、西红柿、黄瓜、豆角……那时,家当也只有两张床、两个扣箱。孩子多,家也显得拥挤。

我的家在路边小二楼

1972年6月,我从知青的下乡点榆次市庄子公社麓台大队选调到阳泉,在一家国有大型钢铁企业工作。

1977年5月,我准备结婚时,组织上给我的是路边的一幢小二楼二层上的一间房子,约15平方米。楼上共有6户,有3家除外,我们3家合用一个厨房,15平方米。后来,邻家相继搬走,好说歹说,房管部门终于把那间共用的厨房给了我。

于是,老岳父亲自出马,我领了些砖、水泥、白灰,截出4平方米做厨房,留下的11平方米的地方与那个15平方米的家做成了套间。

这样,我的居住环境改变了,变成了30平方米了。外屋住孩子,里间刚好放下我们老两口睡觉的床,一角是用平车框改造的书架,还买下立柜、沙发和一台春笋牌12寸黑白电视机。我家三口人居住还算合适,总比过去住棚车、土坯房好得多了。

我的家搬进了福利房

1986年12月,我凭着有20年工龄和职务的变动,分得一套54平方米、两卧一厨一卫的楼房。虽然叫福利房,属企业性质的,个人也得掏钱买部分产权。我不属于拆迁户,优惠当然不多,能挤进去分得一套已属不易了。

我经济条件不行,只能在亲戚的帮助下简单装修了一下,但觉得比原来豪华奢侈了许多。壁柜、墙裙、吊灯……换了台康佳牌21寸彩色电视机,加了新飞牌冰箱、海棠牌洗衣机,觉得日子越过越红火。煮饭、炒菜用的是双火煤气灶,简单、快捷。老伴是小学校长、儿子上大学,日子过得很滋润。

后来,随着职务的升迁,领导按国家的政策,给我解决了一间排房当书房。孩子大学毕业了,参加了工作,而且娶了媳妇,原有的住房显得更加拥挤了。好在儿媳妇不挑剔,我们老两口搬进书房,旧房给他们重新装修一下,给孩子们办了喜事。后来,有了宝贝孙闺女了,但心里总装着一件事,什么时候能让孩子们有个属于自己的家?

再次喜迁新居

随着城市的扩容和危旧房改造,政府要消除棚户区,我的书房被列入拆迁范围了。按照国家的优惠政策,这次,要了套90多平方米的住房。不管怎样,自己辛苦了大半辈子,总不能让儿孙们继续“窜房檐”,总得有个自己的“窝”。

现在,时代不同了,装饰材料比以前复杂多了,而且装修又讲究环保。新家离北山公园和保晋文化园不远,楼前有一条通往荫营的大路。小区是物业管理,比以前脏乱差好多了。后来,按照孩子的意愿,自己去设计自己的家。用不了多长的时间,房子按流行样式装修好了。装修新家要量力而行,既时尚新潮,又不乏节约简朴。家布置得确实大气,只要孩子们愿意。总之,要符合年轻人的时代要求就行了。在我们家再次喜迁新居的时候,我感到满足,有一种成就感。

孩子过自己的温馨小日子去了,我将原来和老伴住的9平方米的小家,捡了些废旧木料,自己动手做成书架,改造成书房。

我已经退休15年了,在简陋的书房里,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朗读名篇、写点感悟,得意时还写几句诗,生活多么惬意呀!

愿我们的环境符合人类居住条件,愿我们的人均住房面积越来越合理。生活嘛,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嘛!

【篇二】

引子

1978年春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像一声震天撼地的春雷,把沉睡的大地惊醒了,把人们的思想激活了。我就是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到农村,

参与了一场农村经济改革。

“这是真实的吗?”

1980年 初,我应新任于田县委书记卢凤章同志的诚恳的特别邀请,举家从和田市迁到于田县来了。

来于田之后,卢书记找我作过一次长谈。他说,于田是农业县,只要农业生产上去了,我这个县委书记就算没有白当,否则便无法向老百姓交待。我觉得他能有这样的想法,是十分可贵的,想为人民干一番事业,有什么不好的呢?即使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他要求我协助他做些事情。我说,我也没有什么本事,但我愿意了解一些真实情况作为您决策的参考。只是有个条件,我不坐办公室,我必须到农村去作调查,而且不能给我太多的限制。我一定会很认真地把调查的真实情况向您汇报。他当即表态:给你派一辆小车、一个司机、一个翻译,调查什么,到哪里去调查,由你决定。于是,我成了一个很自由的人在于田县广大农村里自由活动。

我原以为有了县委书记的尚方宝剑就会一切很顺利,事实上行动起来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

我来到十月公社,听农民反映,这个公社的十大队五小队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小队。我便向公社一位四十岁左右身体有些发福的维族领导提出,要去这个小队看看,这位领导以种种理由阻挡我们,说路不好走呀,你们的生活没法解决呀等。我说,这些由我们自己想办法。他的态度变得生硬起来,说:“那也不行!是谁让你们去那儿的?要是出了问题谁负责?”我听出这话的背后有一点火药味。翻译很机灵地跟他说了一番,他的态度才缓和了一些。我问翻译:“你是怎么跟他说的?”翻译说:“我唬了他一下,说你是卢书记请来的人,要他对你客气一点。”我笑着说:“你还真会来事。”

我们就这样软硬兼施,他才同意我们去,但他还要派一名干部陪同。我想:真是个小心眼,还想给我们安排一个特工呢。被我婉言拒绝了。我说:“不用了,我们又不是外人,就不麻烦你们了。”

我们三人驱车前行,行程十多公里后,便是一个盐碱滩,然后是沙漠,沙漠路只走了几十分钟,就走不动了,轮子在沙漠里打滑,我们就下来推车子,过路打柴禾的老乡也帮着我们推车子,就这样磨磨蹭蹭地来到了这个小队。社员们好奇地不召自来,并主动向我们介绍这个队的情况。我们走访了几家农户,几乎说不出他们有什么财产。由于营养不良,几乎是人人得了癞皮病。看到这种情,我也确实动情了,不自觉地握紧拳头、自言自语:“面对这种现实,还不敢替他们讲话,良心何在?”在当时,真实地把这种状况写出来,很可能会被扣上给社会主义新农村抹黑的大帽子。但是,现实撞击了良心,我豁出去了,写吧,现在提倡思想解放了,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是,耐心地做司机和翻译的工作,在这里调查了三天,写出了《来自一个穷队的报告》。

回到县城,我把报告交给卢书记,卢书记看完后,脸色马上由晴转阴,看得出,他的心理压力太大了,马上把门关上,说:“这是真实的吗?”我说:“完全真实,数字和事实都经过反复核对。”卢书记说:“会不会造成负面影响,惹出麻烦来?”我说:“不会的,我认真地学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及以后的一些中央文件,提出了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我想我们的调查是符合中央精神的。”

卢书记考虑再三,才决定召开常委扩大会等一系列的举措。

一个穷队引起的震动

1980年4月28日,在于田县的历史上,好似响了一声巨大的春雷,轰开了沉睡的大地,引起了人们思想的震动。

这一天,中共于田县委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县委书记卢凤章同志在介绍一个穷队的材料,他慷慨激昂地说:“我们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为了解放人民的,就是要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可是解放四十多年了,这个队的社员还是这样的苦,我们怎么向党交待?怎么向人民交待?同志们看了这个材料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他真的动了感情,说话的声音很大,手臂有力地向前挥舞着。会场十分肃静。

他讲的这个材料,便是我写的《来自一个穷队的报告》,当时,作为内参,印发给每个与会的同志。这个报告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十月公社十大队五小队的情况。

十月公社十大队五小队,其贫困之境况,实在令人心寒。这个小队1979年的年终结算,社员每人一年的收入只有5.15元,一个劳动日值是4分钱。他们说,劳动一天还不如一只老母鸡下的蛋值钱(当时一只鸡蛋是8分钱)。

穷到这个程度的小队,当然是极个别的。但是,穷队所暴露的问题却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这个小队为什么会这么穷呢?我们同社员一块探讨,他们说,原来这个队并不是现在这样贫困,后来搞城市建设,把一些大树砍伐了。社员还领我们到老水渠的两边实地察看了被砍伐的树墩,直径大都有50多公分,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确实是林木苍劲.水草繁荗的好地方。他们还说,特别是后来有一位公社书记,发动群众,把西边一条十几米深的自然排碱沟填平了,这被当时的上级领导认为是这位书记的一大政绩而被提拔,开始一两年还看不出影响,粮食还获得了较好的收成,以后就土地盐碱化,一年不如一年。

县委扩大会对这个报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有震惊的,有愤怒的,有同情的,有怀疑的,也有麻木的。有的说:“现在还真有这样穷的小队吗?”有的说:“写这种报告的人用心是什么?”有的说:“即使真有这样的穷队,也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小指头,不应该把它写出来。这不是给社会主义的脸上抹黑么?”各种各样的议论都有,但多数人心情沉重,感到自己作为县上的父母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的建议把与会人员都领到这个队去实地考察考察。

于是,县委组织了几辆汽车,30多名干部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这个穷队。有很多社员说他们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大干部”来到他们家里,他们很多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但没有一人表示愤慨的,这些农民真是太善良了。当征求他们的意见时,他们几乎全部表态,如果把地包给他们,吃饭问题、治病问题等等,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有的还说,如果把地包给我,我不但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可以帮助别人,甚至还可以交点公粮,给国家作贡献哩!听到这些话,好几位书记、县长都感动得流泪了。

参观回县城后,县委扩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农村的这个实际问题怎么办?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有的提出:既要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又要注意不要犯方向和路线的错误。

经过反复磋商,县委做出了一个决定:在三靠队(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

劳动热情像启开了闸门的急流

1980年5月初,于田县委、县政府立即行动,派出了一大批干部到各公社的大队,宣传、落实县委常委扩大会议的决定,在三靠队实行大包干。所谓大包干的含义是:按人口和劳力承包一定的土地,生产所得,除了上交农业税和提留外,剩下的全归农户。这一决定,像春风一样,很快吹遍全县的各个角落。农民对这一决定理解很快,他们把这个决定简化为;除了上交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又形象又好记。三靠队的农民乐开了花,很快得到了落实。全县一共有844个生产队,实行大包干的275个,占到了32.5%。常委做出决定之后,没有人公开站出来反对,但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是风平浪静的。旁观者有之,沉默者有之,等待时机再来反对者有之。

当时的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不久。很多做经济工作主张改革的知名人士形容当时的状况是:两头热,中间凉。两头热是指中央和人民群众要求改革的呼声很大。当时中央领导是主张改革的人当政,他们看到经过十年浩劫,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于采取一些措施,扭转这个局势。基层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状况,所以特别渴望通过改革来改变贫困状况。而中间凉是指省、市、县和各级领导,他们的生活都比人民群众富裕、稳定。其所以如此,靠的这顶乌纱帽。一旦丢了乌纱帽,生活也就会一样没有保证。而从解放以来,一系列的运动,使他们得出一条经验教训:只要不犯“方向路线”错误,这顶乌纱帽就不会丢。所以他们总是心有余悸,胆小,怕承担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们有些人敢贪一点,拿一点,但不敢替老百姓讲一句公道话。

还有一个很实际的原因是:实行大包干以后,干部到基层所能享受的特权大大地减弱了。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历来生活物资紧缺,特别是副食品,以前都要凭票证供应。而人民公社是党政合一最基层的一级组织,他们可以调拨所属范围内的物资和人力。在那个时候,每个公社都设有一个副业队,需要劳力时,可以向任何一个生产队派一两名劳力来当“公差”,管理副业队的果园、农田、菜地和饲养场,干部也适当地参加一些劳动,他们便说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xq是一个水比地更重要的地方,副业队的用水自然可以得到特别的优待,所以副业队年年丰收,他们的这种剥削方式要比过去的地主高明多了。而且名正言顺,他们不是为“私”而是为“公”,因此所得的物资,只有少量用于干部的“补贴”,而主要是用来应付上级“下乡考察”的干部,除了热情招待他们的吃喝外,还可以以低价“卖”给他们一些土特产,让他们带到城里,送给亲友,“留个纪念”。所以,在“下乡干部”的眼中,还真感到有种新农村的新气象。这些人,大都不是那些不讲实际的文化人,吃着肥羊肥鸭的时候,又何曾想到过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呢?

而实行大包干后,每个农民都要为自己的生存而劳动,而“争水”。无偿的“公差”派不出了。不公平的水的分配农民也不干了。因此,公社的副业队也就逐渐地萎缩了。这就是很多反对大包干的干部极不愿意看到的“集体财产”受到破坏,极其愤慨地说:“大包干是大倒退现象。”

而实行大包干后,社员的劳动热情就像是启开了闸门的急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1980年实行大包干的生产队,农业增产的幅度都很大,如布尕孜兰干公社25个长期吃回销粮的生产队,1979年吃回销粮21万公斤。1980年实行大包干,25个生产队全年粮食总产90.15万公斤,比1979年增47.85万公斤,增113%。秋收时节,我们在这里作调查,社员争着要请我们吃羊肉拉面。

这些事实,使得于田县的领导下定了决心。全县从1980年冬播开始,全县全面推行大包干制。农民喜气洋洋,奔走相告,从冬播开始(9月底至10月初),广大农村就自动形成了一个生产热潮。

1981年,于田县获得有史以来的大丰收,全县粮食总产4102万公斤,比1979年增796万公斤,增产24.1%。

农贸市场是最有说服力的。多年以来,农贸市场上见不到一点粮食,1981年冬,农贸市场开始活跃了,于田市场的玉米价格低到一斤一角钱,葵花籽低到5元一称子(称子是维吾尔农民计量方法,一称子相当于16市斤),说明农民家里确实有余粮了。

维吾尔农民是非常朴实的,他们没有那种藏富的心理,有了细粮就热心请客,做抓饭,做拉面,做烤包子,烤全羊,就像过年一样热热闹闹,庆祝丰收。庆祝农村改革的成功!

一份简报引起的波动

1982年的秋初,正当全县农民喜气洋洋迎接大丰收的时候,某单位发来了一份简报,醒目的标题是:实行大包干后的十个怎么办?提出的十个怎么办其实是一个怎么办,即集体财产受到破坏怎么办?当时,于田县全县实行大包干是全xq最早的一个县,受到了xq各地的关注。因此,于田县对这份简报有种特殊的敏感。一次,我在科克亚公社调査,有个社员叫艾沙卡拉,是个老实巴脚的农民,包给他的地是22亩沙石荒滩,承包时定亩产小麦50公斤,经过他一家两年的改造,冲泥淤地、增施羊粪,小麦亩产达100多公斤,比定产翻了一番还多。我们离开他家时,大约走了一公里多,他跑步追上来了,我从小车的后窗看见了,叫司机停车,问艾沙卡拉有什么事情。他没头没脑的说:“我承包的地会不会收回去?” 我安慰了他一番,说你辛辛苦苦改造好的土地怎么会收回去呢?其实我也有点担心,自从来了那份简报,就有人散布大包干是毛主席反对的“三自一包”,是个路线问题。有的基层干部就准备把地收回来,有的农民把肥料挖个坑埋起来,不敢往地里上。这时,我感到问题严重。于是我把这里发生的情况和自己的看法,给xq日报总编写了一封长信,详细谈了这份简报在县上的反映及农村的情况。xq日报很快以报社农牧组的名义给我回了一封信,表示对我的热情支持,并要我尽快写一篇反映农村实行大包干之后的文章。我读到这封信后,很受鼓舞,心里也有底了,我马上下乡,走访了几个公社的生产队,发现广大农民确实是多年以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兴过。实行大包干后,粮食大幅度地增长,人民生活很快提高,精神面貌大为改观,有个农民很风趣的对我说:“老婆也长得比以前漂亮了!” 至于说集体财产受到破坏,主要是指农具,原来是集体所有,现在分到各家各户,如南疆最普遍使用的劳动工毛驴车,先拜巴札公社原来是公社、大队只有少数几辆破旧的毛驴车,改革近三年已发展到6500多辆,80%的农户都新购置了毛驴车。于是,我十分兴奋地写成了《实行大包干之后》的调查散记,寄到xq日报,xq日报很快以显著位置于1982年11月7日发表了。

與论的支持,使县委下定了决心,召开了专门会议,下发了穏定“大包干”责任制的文件。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达4863万公个,又创新高,比1979年增1557万公斤,增产47.1%,而且经济作物也有大幅度的噌长,四十多年来,一直有人怀疑这个实实在在的现象是否真实。我记得当时就有人怀疑农民是否有虛报产量的现象,并亲自到农户去将粮食过秤抽查,结果证明属实无误,才不得不佩服这场改革的成功。但时至今日,仍有教条主义的“学者”,用西方新制度主义经济怀疑这场改革,认为劳动力的解放不可能产生这样大的威力(见《中国乡村与乡村中国》)。

1983年元月2日,党中央的第一个文件便是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这个文件充分肯定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中也包括大包干责任制。因此,于田县的工作也得到了自治区的肯定。

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成功,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着人们的“温饱问题”,为以后的全面改革打下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于田县委对这场有深远影响的农村经济改革做了认真的总结,认为这不仅仅是一场经济改革,同时也是一场思想革命。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大检查,使广大干部认识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既然是为人民服务,就得了解人民的实情,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就应该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感到十分可喜的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四十年来,不论是经济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精神面貌大为改观,治党理念和治国理念走向成塾,正引领和促进广大干部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增强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激励广大干部见贤思齐、奋发有为,撸起袖子加油干,与全国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篇三】

有一种情怀,叫“过去的事”;有一份记忆,令你今天感慨万千。改革开放40年,生活质量大大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变化巨大,而我感触最深的是故乡的路越来越好走,越来越宽阔。

犹记在70年代初,一条通往桃花仑小学的泥巴山路便刻在了我的心里,印在了我的脑海,不须提起,也从未忘记。

我的故乡在赫山区桃花仑的一个小村庄,它的名字很特别,叫湴田村。其实这里是我母亲的家乡,从小我寄托在外婆家,一直以来我就把外婆家当成自己的故乡。

湴田村是丘林地带,真是开门尽是山,常在泥中行。穷是这个村子的普遍性。而路烂更是这个村子的头痛事。

行路难,行路难,黄泥路,今安在?

从外婆家出门有三条黄泥山路联络着外界与村子。村子通向村外的山路都是黄泥巴,而泥巴路最怕雨水,一遇水就成了一锅粥,稀烂的。最主要的是山路遇水便滑溜的,一下雨我就不想去读书。

那时,从我们村到桃花仑小学读书,要翻三四座仑,从外婆家出门翻第一座仑;过了农场的茶叶园,到竹山湾翻第二座仑,又高又陡,还全是黄泥巴山路;过了竹山湾伴着军分区的围墙翻第三座仑,再走几里地越过几个小山包才到学校。每天来去共四趟,每趟要走十多里山路。

天晴还好,起个大早,还能赶上不迟到,下雨可就惨了。最怕迟到后班主任老师罚站,最怕同学笑话身上的黄泥巴印子。更怕那些调皮的男生把外公视为宝贝的斗笠做玩具,他们拿着做飞碟玩,斗笠在教室里从这个角落飞到那个角落,当斗笠散架,里面的棕叶子飘洒飞舞时,男生们便高喊:天女散花哟,天女散花哟,至最后斗笠粉身碎骨,片甲不留。

于是我对外公说:我不要去读书,路不好走,学校里也不好耍。我死活不愿意去读书。

外公说,下雨就不去读书,落雪下凌怎么办,必须读,落枪也要去,你娘要赚钱养家,哪有空带你。不去打死你!在外公威严的恐吓下,打着哭腔,背起书包,穿上外婆做的布鞋去上学。布鞋怕水浸,下雨小心翼翼怕踩坏哒,只好提着鞋子打赤脚赶路,好不容易上了山,可走下坡子却是个大坑,走慢哒撑不住人往下滑,走快哒人更撑不往前冲,常常摔个仰八叉或狗吃屎的姿态。最担心的是半夜下大雨。

山路难行日易斜,最惧夜雨浸泥巴。村里的小伙伴们常是成群结伴一起上学,一起游戏。下雨天爬坡或下坡时为了不摔倒。都是手牵着手,相互支撑着,坡不太陡,不太滑的时候还是很有效的,但雨大,或是下了一夜的大雨时,那就是对我们的一场考验,有时也是一场灾难。常常某一人摔倒了,为了扯住他,用力过猛的他与我们扭着一团,结果是摔了一堆,大家都是一身黄泥巴。笑过哭过,但为了不迟到,提起书包,泥巴湖弄爬起来就往学校方向跑。那时只想,有一条不溜滑的路走多好啊。

在邻村接近学校的地段,这里稍为好一点,黄泥巴山路变成了可开拖拉机汽车的石子路,路面掺有石头,不滑,不怕水,多好走啊。大伙都找村长反应修条石子路吧。山上石头多的是,怎么不用它铺路呢!于是全体村民出义务工,上学的学生也不例外,能力有大小,石头也有大小嘛。大的搬不动,捡小的嘛。村长一发令,村民全出动,大大小小的石头,在老老少少的手里,从山上运到了路上,村长一段一段的检查,踩实,还说:铺牢实点,别踩翻伤了人,泥巴上摔不坏人,石头子可不认得人,摔在上面会伤人。谁家都有孩子,谁都要通过这条路才能走向村外,大家用心挑捡石块,拍实按平每一块石头,齐心协力用石头铺了一条通往村外的小路。

五年级时跟随母亲转到了市区街上读书,踩在沥青马路上,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落雨不湿鞋,晴天不晒头,简直是天堂的路啊。

回外婆家再看村里的石头路,简直老土了,有的石头陷入泥巴里了,有的石头开裂了,还有的也变成泥巴了。路面的不平整了。于是我向小伙伴们吹嘘:街上的路好平好宽,打赤脚走也不会溜滑,更不会摔倒。小伙伴们羡慕的眼神成了我炫耀的资本。大伙心里都盼着,几时我们乡下山村角落里也能有这么好的沥青路走呢?

改革春风吹,到处搞建设。人民要致富,就走康富路。

犹记在1975年,市人民医院扩建在姚家村了,这个好消息就象长了翅膀飞遍了村子的每个角落。因为湴田村与姚家村紧邻呀。一条笔直的马路从一中进来直达医院,听说这条路被名为康复(又称康富)路。临马路的几个村庄的村民们先行一步,临街房子改装一下就成了门面,月月坐收房租,有的自己做生意,各种店面应运而生,不久,又一栋栋私人水泥红砖大屋耸立在马路两边。路边村上的人家富得流油呢,看哒别人发财,湴田村的人眼都欠红了。

有路必有福,有路必有胜。

湴田队就在医院住院部后门,出医院后门,穿过一座小水库坝基,沿着农场茶园山路,不到二里地就到外婆家了。外婆伤感的说:山路弯弯却难走,几时公路能到家门口?

不久,又传来竹山湾、庙湾村征收要修大桃路的消息,周边邻近的几个村子一个个通了大马路,一条条路边又林立着许多店铺,当年象湴田村一样穷的人家都开始拆旧屋起新屋,惟有湴田村死水一潭,没有半点动静,活泛些的人租起邻村人的店面做生意,还有的想办法改户口,迁到邻队去,特别是修龙洲路时,个别有门路的人把湴田村的老屋卖了,在龙洲路边搞到屋场台子,起了五六层,自住出租,小日子不知有多活泛,多滋润。

村民们盼着哪位大佬来征收,盼着政府来修路。

真是要想富,就修路。村民们实在是按捺不住了,我们自己修吧,大家一致要求新任的村长带头。

一声令下,新上任的村长,又带领村民出义务工,挖山修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条,二条,三条通往村外的三合土路修成了。窝居山村的人家大多走出去,打工做小生意的越发多了起来,湴田村也越来越有生气了,村民腰包一个个鼓了起来,大家喜笑颜开,真是风景这边独好了。

不久,这里一栋那里一栋的二层三层小楼房耸立在仑上,因为无污染,无躁音,租房价比路边村还便宜一点,租房的人也越来越多,村民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甜蜜了。

从此我到外婆家更加方便了,并且再也不用走泥巴山路了。

这一横二竖三条马路在湴田村周边环绕而过。再到外婆家,不但路好走,时间也很省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城市改造不迟疑。

每一次去看外婆,外婆总是有好消息,高兴的告诉我:周边村子好多征收了呢?我们村也快了呢!政府又在搞么子城市亮化,公路升级改造呢?听哒讲秀峰路会修得到我屋门口呢?你晓得啵?下次你来看外婆就是落大雨也不会打湿脚哒。http://www.bsmz.net/+

在城市一次次的升级改造中,外婆看到村子山路也变成了水泥马路,越来越好走,越修越宽阔。那瘪着的嘴巴笑得合不拢,脸变成了一朵盛开的菊花。这是世上一条最好走的路,盘古手里没得咯啊好路。好日子,真的是好日子。外婆不依不舍,用她那双清朝的小脚踏实地走上共和国的康庄大道上。她的生命定格在她留恋的好日子里,那是90年代末。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前进的脚步没有停止。

转眼十年,21世纪的湴田村再次征地。一座座山丘被推平,一幢幢高楼林立,一条条水泥路铺就,连接千家万户,连接村里村外,不,现在应该是城里城外了,因为这里现在是地处城市中心了。舅舅阿姨们拆了原来的二层小楼,在安置小区再新建的楼房都是六七层,村里的小伙伴们都有了自家的大洋楼,小车,门面,享受着村民的优惠政策,又享受城里人的舒适方便。

就连我这个所谓吃皇粮的公家人也只有羡慕嫉妒了。

现在大桃路、秀峰路穿村而过,益阳大道,康复路,龙洲路环绕在小村周边,小汽车,大货车可直达家门口。

步入康复路,因之访湴田。黄泥早不见,宝马(汽车)达阶前。

莫说不要穿雨鞋,就连伞也不要打,就可以东家串门,西家聊天了。最苦恼的是我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村里人,居然有一次迷路了,找不到外婆原来的家了。

伙伴们笑话我当了城里人就忘了本,外婆家的路都不认得了。是啊,邻近有繁华亮点工程益阳大道,纵横交错的公路系统特别发达,新农村建设村级公路都直达家门口,中心城哪里有黄泥巴的影子,现在要到外婆家非常方便,真是条条大路通向外婆家。

苍海桑田,世事变幻无常。几经风雨,历度拆迁,当年的湴田村楠竹湾,而今的雄森国际。是谁让浮生乱了流年?是谁让繁华替代寂静?是谁让贫农化作富豪?

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奋斗,四十年的汗水,四十年的拼搏。当年的小山村早已是焕然一新,到处是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农家小楼精致亮堂;没有了烂泥路,没有了黑灯瞎火;而今是车水马龙最宜居的城市中心。

记忆里山村那条黄泥巴路,变成石头路,又变成柏油路,后来的水泥路,到现在的沥青路。一条山路,演变成康庄大道,四十年里,越来越宽,越来越好。

【篇四】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如果外婆能活到现在,她一定会赞美城市居住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一定要尽点孝心,让出最好的房间给她老人家住。

记忆中的城市,由于历史的欠账太多,老市区的道路狭窄、坑坑洼洼,民宅破旧不堪,几十年难见建一栋新楼房,经过权威部门监定的危楼比比皆是。每栋老式骑楼,都被切割成72家房客,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缺乏阳光的蜗居。邻居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难得见到笑容,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陈姨,家里孩子多,经济困难,住房面积小,每天都是愁眉苦脸,被邻里调皮的小孩起了一个“四季愁”的别名,她和我家只是一块木板墙之隔,夜里,我常常听到她唉声叹气。

我家的住房条件也很恶劣,一家3代8口人住19平方,生活极为不便,苦不堪言。由于居住面积太狭窄,几个兄弟只能住在阁楼上。冬天还可以将就挺过去,夏天却特别难熬。阁楼没有窗户,简直是个大蒸笼,半夜起床到外面兜风乘凉成了我的家常便饭。

有一次,家住揭阳榕城的表弟树荣和邻居两个小伙伴到汕头中山公园看花展,那天是星期天,我刚好放假,白天我陪他们一起去玩。本来他们说吃完晚饭后要回揭阳,可是夜里11点多钟,却又回来叫门,要到我家留宿,说是买不到回家的车票,只能等明天。外婆很生气,她经常住我家,极少回揭阳。她说表弟因为贪玩才误车,不肯开门留宿。其实家里也没多余的床铺。最后表弟和他的伙伴只能在骑楼下的人行过道过夜。表弟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舅妈,舅妈非常生气,从此,再也不到我家串门。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几十年,每当想起往事,我的心里还是隐隐作痛,感到非常遗憾,觉得很对不起表弟。其实外婆虽无文化,性情暴躁,也并非冷血之人,归根到底还是穷之过,如果那时候条件允许,热情好客的她也不会这样绝情。十多年后,我参加了工作,觉得应该去拜候舅舅、舅妈,纠正前辈的过失,让名存实亡的亲情枯木逢春,消除生活中留下的遗憾。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带了两斤茶叶,买了几斤福合埕牛肉丸,包了两个大红包,到汕头汽车总站坐车到揭阳拜访舅舅和舅妈,一个多小时之后到了揭阳老城区晋阳门,我向路人打听丁处花园内的路径,十多分钟就赶到舅妈家。舅舅和舅妈见到我专程来看望他俩,非常高兴。嘘寒问暖,非常热情。聊到往事,我对舅妈说:那时候由于住房太狭窄,生活太穷的缘故,希望她能谅解外婆,现在外婆经常数念他们。由于不愉快事情时间已经久远,舅妈也表示谅解。她说:阿妈脾气太暴躁,很难相处,性情现在不知道有没有改变,都80多岁了,找个时间到汕头看望她老人家。此后,舅妈和舅舅经常到汕头来看望外婆。

哥哥是大龄青年,结婚的时候,因为家穷,买不起房子,其实,那时第三产业还没有正式形成,即使手头有钱,也难买到房子。况且他在家里是长孙,外婆也不希望他去另立门户,只能将就在家里安个窝,家里一分为二,隔板房让哥哥结婚。这样一来,家里有限的空间,更捉襟见肘,雪上加霜。剩下的空间不大,只够摆一张桌子,和几件家什,外婆的睡床也只有搬到走廊。我们全家依然住在阁楼上,最难受是每当煤炉添上新的蜂窝煤,煤气上升熏得我极为难受,睡不着觉,经常下阁楼喘口气。

由于居住空间狭窄,阁楼上杂物堆放密集,卫生清洁难度大,客观上也为老鼠的生存创造了条件。有一次,妈妈起来煮早饭,亮开电灯,见到一只肥硕老鼠正要钻过阁楼顶梁木杉的逢隙,老鼠见到灯光,慌忙逃窜,由于身体肥硕,木杉柱和墙壁之间的逢隙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钻过去,由于用力太猛,身体撞倒了靠在木杉上的那根活动水龙管,歪打正着砸在自己的身上,只听见一声惨叫,老鼠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翻遍杂物,也未能发现蛛丝马迹。过了一段时间,我浑身发痒发红,到了医院,医生诊断后,神色变得不自然,边开药边对我说:“这是被老鼠虱所咬致病,家里可能有死老鼠藏在某个角落,应该马上去检查、清除、喷药……”回家后,我们下决心查个水落石出,终于在阁楼最隐蔽的地方,闻到令人作呕的臭味,发现前些日子负伤的那只死老鼠,身上已有毛毛虫在爬行……

多年之后,外婆已经87岁,体弱多病。一天上午,妈妈刚好去菜市,她一个人在家里,那时候她已经双目失眠,走路靠记忆摸索,也不知道要拿什么东西,不小心摔了一跤,刚好夹在睡床和过道狭窄的缝隙间,由于身体肥胖,手脚僵硬,动弹不得,待妈妈上市回家,她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住房条件,生活环境也大大改观。后来几个兄弟都先后告别了蜗居,各自有了房子。今天回想起那时的居住环境,头发倒竖,心里还是酸溜溜的。此刻我心里百感交集,特别怀念外婆,眼里闪烁着泪花,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如果外婆能活到现在,她一定会赞美城市居住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一定要尽点孝心,让出最好的房间给她老人家住。她生前是多么希望有一隔独立的房间,安静环境,睡上一个安稳觉,但那只是一个没法实现的奢望,她只有把奢望默默地藏在心里。

转眼间,生命历程又走过了风风雨雨40年,有点年龄的人都品味过其中的酸甜苦辣。回顾过去,多少无奈伴随着多少苦泪;展望未来,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也就没有今天的太平盛世。国运连着家运,只有国泰才能民安。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我们应不忘初心,http://www.bsmz.net/牢记使命,乘势而上,砥砺前行,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努力工作、开拓、进取、创造,使我们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篇五】

个人命运与整个社会形势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之前个人理想志向之类都是侈谈,因为那时连个人的职业选择这个基本权也没有,即使你有梦想,也不可能成真。

1979年5月28日,天刚蒙蒙亮,我们几个刚满十八周岁的青年男女,挤上开往县城的早班车。大家既兴奋又新奇,更多的是惴惴不安。因为我们要工作了,而我们各自的工作是什么却谁都不知道。我们兜里揣着公社民政办开出的介绍信,要到县劳动局报到后才能知道自己被分配到哪。

在石子公路上颠簸了二个小时后,我们从全县最偏远的公社抵达县城。一下车就赶紧买好下午的回程车票,买不到票要么步行50公里回家,要么露宿街头,因为那时不仅班车少,旅社也很紧张,而且还要凭证明或介绍信才能入住。我们从车站步行三公里来到县政府大院。在一排平房里找到县劳动局,在那里换到了一张去县供销社报到的介绍信,在供销社报到后才知道我们四个被分配回了镇上属于县供销社管理的集体商业,但具体工作岗位还是个未知数。

这就是我踏上社会的第一天。

2005年末,我从报社副总编辑岗位上调任市文联副主席。文联就在当年的县政府大院内办公,院内那排平房还在。此时跨进大院的心情与当年完全不同,有许多感慨,更多的则是由衷地感谢这个时代。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少年时就开始的文学梦早已在平庸的时光中被消磨殆尽了。

当年,第一次走进县政府大门时,除了对未卜的前途命运充满不安外,还有满怀的迷惘。我不明白,自己的工作为什么不能由自己来挑选?为什么个人的志趣爱好得不到尊重?人生发展方向为什么不能让自己来把握?这些问题我问过父母,也跟同学朋友聊过,大家都觉得我的这个问题有点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出生就都是被计划好的,农村农业户口的毕业生回生产队务农,城镇户口的由国家分配工作。城镇居民的粮油是计划供应的,肉、糖、盐、布……连手纸、火柴都是计划供应的,就业当然也就由国家分配了,但被分配者个人没有选择权,企业也没有用人权。

而我当时为什么会有“傻”的想法呢?“文革”结束后百废待举,文学热在全社会率先兴起,我也成了众多文学青年中的一名“发烧友”,不知天高地厚地决心要把兴趣爱好作为理想追求,痴迷程度跟今天的追星族“死忠粉”有点相似。因为痴迷于写作,1977年秋恢复高考时,我不顾家长的苦劝,毅然拒绝参加高考。这一点与后来的80后韩寒有点相似,韩寒是退学18年后公开承认后悔了,而我是没多久就后悔了。且不说文学之路跟挤高考独木桥相差无几,更何况当时的体制下根本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这样的想法等于白日做梦。个人努力在强大的体制面前还是无能为力,要生存就必须服从分配。后来,我选择了多个语言文学函授、刊授学习,又参加了自学考试,其中哲学、大学语文、新闻学等成绩都在七八十分,这在自考中算是高分了。最后还是先后取得了大专和本科文凭。

改革是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在陈旧观念已根深蒂固、配套措施又不完善的情况下,要打破固有模式和惯性思维,会遇到很多阻力。像取消分配制度,虽然是件把择业自由交还给个人的大好事,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90年代中期开始吹风,直到2000年才真正全面实施。刚开始时有些人还不理解,特别是农村的大学生家长,他们感到子女千辛万苦考了出去,却连工作也没分到,还不如早点在家种田或打工呢。

我的父亲告诉我:你赶上了好时代,要不然哪有你写作的自由。是的,改革开放之前,写作投稿是桩很容易“犯错误”的事,谁知道一不小心会犯了哪个忌,成了文字狱的受害者。1948年,我的父亲没等拿到高中毕业证书,就追随进步师生奔赴盐城参加华中大学干训班,与后来成为当代文学代表性人物之一的陆文夫是同班同学,他们一同跟随解放大军渡江南下,一同到了苏州接受分配工作,陆文夫被分进了当时的新苏州报社当记者,而同样喜欢舞文弄墨的我父亲则服从组织安排,从文书到农会主任、工作队干部,辗转许多岗位,都与文墨无缘,只有在离休之后才重拾笔墨写些看书读报的心得体会。http://www.bsmz.net/

改革开放之前,不仅报刊少,投稿机会少,而且自由投稿者是没有“自由”的。因为录用之前需要对作者进行审核,要让作者证明自己属于“革命群众”才行。我在读初一时写了篇作文,自我感觉不错,就投寄给了县广播站,可能广播站觉得作者是初中生就省了政审环节。在我从广播喇叭里听到了自己的作文还在得意时,学校的领导来问我:你怎么自说自话对外投稿?

从1979年起,我有习作陆续见报,有文学作品也有时事评论。从县级内刊,慢慢地登上了地市级、省级、中央级报刊。十几年间,虽然人在小镇,虽然身处商海,虽然照相馆摄影师、商店营业员、商场经理、服装厂厂长这些岗位与文学似乎不沾边,但我初心不改,仍坚持着读书写作。1996年5月,我成了正在筹建中的市报社第一批工作人员。能进报社就是改革开放的作用,因为当时我是企业工人身份,而报社是事业单位。所幸负责筹建的领导颇有改革精神和担当勇气,在看过我发表在《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新民晚报》上的时评后,果断拍板破格招录了我。当我到市供销总社去办理调动手续时,市总社一位领导得知我要调到报社去,他拍拍自己的后脑勺:“啊呀,我们总社秘书科一直在物色人选,怎么就……”我笑笑,我知道,这就是旧的体制机制症结所在,这就是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我身在小镇,而且还是供销社从属的基层集体商业,市总社怎么可能把目光投到我身上呢。

我的四十年经历,就是改革开放的个人注释。这四十年,我发表了数百万字作品,出版了小说集,成为了省作家协会会员,还担任过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虽然今天的我谈不上什么成功,但能让自己兴趣爱好与谋生职业、事业追求完美结合起来,这就是人生一大理想和幸福!

我个人的经历至少可以证明了一点:改革开放把职业选择权还给了个人,这是对人的最大尊重,而每个人由此激发出来的能量汇聚成了整个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伟大在中国梦也是由千千万万个人民梦想汇聚而成的。

【篇六】

每当暮色苍茫时分,虬城的灯光便霎时亮起,从水南的海西工贸城到城北的金沙园,从城西的淘金山到城东的金谷工业园,整座城市漫妙在赤橙红绿青蓝紫交织之中。两岸华灯映古邑,但见数桥如虹,横贯沙溪;一条栈道盘踞七峰叠翠,如龙腾起;而巍巍佛塔矗立城西,金光耀眼。在我的心里,虬城的灯光是色彩斑斓的,虬城的灯光是动态悦目的,虬城的灯光是温馨迷人的。

四十年前,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初,沙县只是一个三四平方千米的小县城。那时水南水北都是黑灰灰的平房,三五座四五层的楼房,兀立在平房之中,就十分的夺目吸睛。那时城北就两条窄小的主街道,临溪的李纲路连着城西南路,府前路连着城西北路。到了夜晚,街灯稀拉拉的,孤零又冷落,小城被反衬得特别寒碜。那时已不兴“以阶级斗争为纲”,但人与人之间还是隔着墙,人们心中依然是阴暗潮湿的。如果深夜独行街上,四周黑漆漆的包笼着,心中难免有几分紧张恐惧。普通市民家里一律是小盏的玻璃灯泡,晚饭后大多也为省电关掉,显得格外阴暗冷清。灯光映射出的是贫穷落后,是单调简陋的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虬城人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城市逐渐向四周延伸扩大。记得拆迁改造是从李纲路的开始,拆除路两边的民房,建成七八层楼的高楼。一座座高楼陡然蔚起,路面拓宽,夜景工程受到重视,形成了一道虬城新景象。我曾这样赞美道:你曾是低矮的木屋,抬着望眼看太阳从西边的山岗降落,月亮从东边的山岗升起。现在你忽然长高了,宛若穿浅色长裙的女子,站在四月晚风里,杏花春雨一阵一阵飘洒,淋湿你的长发我的诗韵。扑进你的夜里,远处闪烁的霓虹灯,照亮我向往已久的企盼。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意识浓烈的沙县人闯出了小吃创大业的路子,在全国各大城市经营小吃赚钱。小吃经营者手头有了钱,回到家乡首先就想在县城置业买房子,房地产市蓬勃兴起。从十五六层的小高楼,到三四十层的摩天楼,在沙溪两岸如春笋般拔地而起,县城面积迅速扩大,如今已扩大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多倍,达到四十多平方千米。昔日的荒郊野岭,已成为城市中心地带,低矮破旧的民居也变成了巍峨高耸的现代小区住宅。城北主城区形成五横三纵主大路格局;建成了淘金山风景区、龙湖公园、体育公园、沙阳乐园、江滨公园、七峰叠翠栈道。东大桥、悬索桥、西大桥,大洲桥,铁路桥横贯南北,从原来的一桥飞架南北,到如今的六桥长虹卧波。每当夜幕降临,大街小巷、大桥公园,屋顶山上,处处都是灯光,无数的大灯小灯、红灯绿灯,齐放光茫,各放异彩,整座虬城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不夜天。

淘金山的盘山公路逶迤面上,灯火绕山攀行,到高处是光彩夺目的舍利塔。雄伟的高塔,金色的灯光层层盘绕,仿佛巨大的金柱君临天下,显示出无比的气势。盛夏的夜晚,人们驱车来到淘金山下,闪烁的装饰灯下,三五成群沿路泡茶消暑。这里成了人们夜生活的一个好去处。龙湖公园的绕湖灯光则以蓝色为主调,把整个公园幻化成神秘之境。灯光和花香、山上的亭影和湖水的涟漪,构筑成一个宜人怡情的世界。环湖栈道里,林间小路上,处处是饭后休闲的行者和谈情说爱的情侣。七峰叠翠的栈道傍山临水而建,如一条蛟龙从沙溪跃起。夜晚无数金光闪耀灯影倒映澄碧的溪水里,水上一条龙,水下一条龙,亦幻亦真,亦真亦幻,真是游人的好去处。沙溪两岸的江滨公园,依水而建,是隔溪相望的两条文化长廊,亭台楼阁里展示的是沙县千年的历史文化。夜晚斑斓的灯光下,人影慢移,树影轻摇,灯光与溪声相衬,历史与现实酬唱,真如坠入神话般的仙境。虬城的灯光之美妙,如歌如梦,真是个有诗难写之状,有笔难画之景。

现在有一些人,对现实爱发几句牢骚。当然现实再美好,总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发发牢骚也不妨,但是如果让时光倒退四十年,回到那个食不果腹的落后年代,回到灯光暗淡的年代,又有谁愿意呢!那时候我还年少,生活在农村,夜晚家家家户户点的是松明或竹片。松明或竹片,一袋烟工夫就燃尽了,不时就要添料续火,更让人烦的是点松明烟很大,常常呛得人眼泪直流。也有人家点煤油灯,一灯如豆,如萤火虫一般,忽明忽暗,不时还风来灯灭。在灯下学习做作业,也要把书本凑近灯火,才能看得清。

谁又能想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过上了小康的日子,许多人已从乡村搬进了城里居住生活,人们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光彩。昔日低矮灰暗的虬城,如今变得如此宏敞巍峨;从前如萤的灯光,如今变得如此璀璨迷人!四十年来灯光的变化,折射时代的http://www.bsmz.net/巨大变迁。在光与影织就的夜景中,虬城真是好一个天上人间!

【篇七】

如今,在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你可以惊奇地看到遍及城乡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级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这一切,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公路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

我的老家在南陵县戴公山脚下,虽距县城仅有20公里。但在我儿时记忆里,从这儿到县城却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那年头,乡亲们要想挑柴担粮到县城里去卖,只得靠一根扁担两条腿,

一步一步艰难地沿着山脚下杂草丛生,乱石垒垒的小路向前迈。正如一句俗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条小路成了咱们到县城的一条重要的路。时间久了,这条羊肠小道行走不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乡亲们都盼望着早一点修路。

直到解放后,这条路终于有变化了。为了给村民进城卖柴卖粮提供方便,当地政府一边争取资金,一边组织人们将路拓宽、取直,又铺了一层砂石,一条像样的进城公路终于通了。到了70年代初,为了发展山区的公路交通,政府又在原先的砂石路基上,再拓宽再填平。随之,开通了县城通往山乡的客运车。到后来,车多了,这条路的“毛病”又出现了。暴雨或洪水之后,砂石路又被冲得坑坑洼洼、沟沟坎坎,行人和车辆行走都很困难,更伤神的是临近县城有一段低洼的路,雨水天气容易被淹,连客运车辆都难通行,车站里不得不停班,这最后一公里却成了乡亲们出行的拦路虎。

改革开放后,为加快山区发展和村民脱贫致富,县里又从吃紧的财政里挤出了资金,将这条路升级成了柏油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柏油路又发生了变化,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这下,让很多乡亲们也看到了更大的希望,人们脱贫致富的奔头劲儿更足了!

从原先没有路到羊肠小道,又到砂石路,从砂石路到柏油路,再到水泥路,在国家的道路版图中,虽然这是一条不起眼的乡村公路,却是一条与时俱进的致富路。它不正是祖国旧貌换新颜、蒸蒸日上的真实写照吗?

春天,当你坐在舒适的中巴车里,行走在山间的公路上,凭窗眺望,山民们正在一片片翠绿的茶园里,忙着采摘新茶;夏天,当你行走或骑行在这条路上,山民们正在一一块块希望的田野上,赶着“铁牛”辛勤地耕耘;秋天,当你再次来到这里时,乡亲们正在公路旁的一幢幢自家兴建的“小洋楼”里,享受着勤劳致富后的生活.....

一条路,能改变的还真不少!

【篇八】

我是百年高校西北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也是一名集邮爱好者,“开展集邮教学,让集邮课登上高校讲坛”是我多年的夙愿。http://www.bsmz.net/

1978年12月我在西北大学参加全国运筹学学术会议,在去往饭厅的路上,校园喇叭正在播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新闻,我驻脚聆听并感受到:寒冬即将过去,我们的国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的集邮爱好也一定会由此得到新生。1979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上概率论研究生班,每个星期天都要背着邮册到北京东安门大街集邮门市部前去,为的是交换邮票、寻求集邮信息。1980年1月《集邮》杂志的复刊让我感受到了集邮春天的气息。1982年1月31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在北京成立;1983年7月28日,国际集邮联接纳全国集邮联为团体会员,集邮得以迅猛的变化告诉了我:集邮活动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催生下,必将获得复苏和发展,在高校开集邮课的夙愿一定会梦想成真。

为了梦想的实现,我开始了一步一个台阶的工作。第一个台阶是1983年成立了“西北师大百花邮票研究会”,我出任第一届会长。借助协会这个平台在学校广泛开展集邮活动,让师生们了解到集邮是何物。第二个台阶是1985年把《中国邮票的历史》、《新中国邮票上的错误研究》专场报告“挤”进了全校学术讨论周,使师生们认识到集邮学是一门学科,集邮研究是高校学术研究内容的之一。第三个台阶是编写教材,1986年我编著的《漫话集邮》由甘肃科技出版社出版,曾作为早期集邮讲座的教材。1991年我应邀参加全国集邮联组织的集邮学教材编写工作,先后三下福州圆满完成了撰稿任务。1992年4月,国内第一部高校集邮教材《基础集邮学教程》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从此有了统一教材。第四个台阶是抓住机遇开集邮课。八十年代末,国家教委提出注重“素质教育”,决定在全国高校将艺术类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我对此反应特别灵敏,必须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契机。我当即以学校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的身份提出议案:将《基础集邮学》列入艺术类选修课。由于在此之前已做了不少铺垫工作,水到渠成,议案获准,1992年10月4日《基础集邮学》正式开课,我以主讲教师的身份登上了集邮课讲台。从此,西北师大的集邮课走上了合法、规范的发展道路。

集邮课登上高校讲坛,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为了集邮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得坚持不懈地做艰苦细致的工作。这是因为:集邮教育只有随着集邮形势变化而变化,随着集邮观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及时改革教学手段,才能在高校站住脚、扎下根、开上花、结出果。为此,我校成立了《基础集邮学》教研室,我出任教研室主任。在开课后的二十多年中,教研室以“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不断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调整教案、制作教具、编制电子版教学课件、加强资料库和考试题库组建,逐步逐步完善了教学体系。教研室还狠抓教学方式的改革,除继续加强课堂教学外,增加了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参加社会集邮活动 (聆听集邮讲座、观摩集邮展览、参加知识竞赛、参与集邮服务等);培养动手能力(制作特色邮品、实践邮集制作、实习邮品拍卖、组织集邮展览等)。教学采用高科技手段、使用多媒体设备,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经过不懈努力《基础集邮学》成为了西北师大一门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鉴赏精品课程。

要保证集邮教育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注重传承,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的做法是:打造“梯队”、建好“团队”。高校开集邮课有因人而兴,因人而衰的特点,因某位教师退休、离校,课程往往会出现断代,或衰落,或停开。为此,从我开始每一位集邮课主讲教师都要选抜、培养比自己年轻10岁以上的接班教师,进行传帮带,形成了现在的三代教学梯队,保证了西北师大集邮教学连续不断,经久不衰。但是,仅凭学校教师资源还远远不够,我们又与省邮协联手打造由社会集邮家组成的教学团队,有十几名兼职教师按照教学计划需要到校客串上课,让不同观点、不同风格的教学进入课堂,创建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中,《基础集邮学》经过26年的精心打造,如今已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成为了学校的精品课程。2016年6月,由全国集邮联合会主办,中国邮政集团甘肃分公司、西北师大承办的“全国高校集邮发展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26个省市自治区的集邮工作者、来自国内35所高校的集邮课任课教师相聚黄河之滨共商开展集邮教育、发展高校集邮之计。全国集邮联会长杨利民在大会总结中用“合理定位、甘于奉献、勇于创新、注重传承”十六个字概括了西北师大连续开课24年的成绩和经验,号召全国高等院校学习和借鉴。开好高校集邮课,搞好集邮教育,任重而道远。西北师大同仁们决心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追求卓越,让集邮教育在高校扎根、开花、结果,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集邮教育再作贡献。

【篇九】

自中国共产党1978年12月18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直到2018年2月28日召开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经历了九个届别的全会和40个春秋,弹指一挥间。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使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为之一新。中国人民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大道上,蹄疾步稳地沿着党的十九大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我们这一代人,是同共和国一同成长走过来的此生许党人,是和国家真正的命运共同体,特别是从旧社会解放出来的人,对党、对军队、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有着特殊的感情。http://www.bsmz.net/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胜利和成就令人深为感慨。我们既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成果的享受者,有着很深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自豪感。

纵观40年来的沧桑巨变有4点思考和认识:

回望转折点惊心动魄

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革命家的坚强领导下,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治理国家。面对医治战争创伤和美蒋敌对势力的破坏和捣乱。进行了彻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基本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在探索建设的道路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1958年后“左”的错误和1966年开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使经济濒于崩溃的边沿,党和国家受到严重的挫折和损伤。

上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加剧,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严重挫折。1976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三位革命伟人相继离世。中国共产党,中国国家前途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压力和挑战。在这严酷的历史转折关头,在邓小平的领导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持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年中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新的伟大革命。这个伟大革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这个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原来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融合,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真理和道义的力量的历史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护佑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庆幸,正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并一以贯之地传承接续奋斗到今天,才有中国飞速发展,让世人羡慕称道和探究中国发展奥秘之故事。邓小平同志当时曾经很迫切地讲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并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任务就是消灭贫穷。还说过,中国如果不搞改革开放,是死路一条。回想小平同志当年的讲话,看到他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格魅力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精准设计的工匠精神。现在中国人民的日子比40年前的日子好多了,比现在“洋人”的日子也好过多了。须知,中国是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的历史条件下,经过革命、建设、改革而来的过程,我们有的地方跨越了奴隶社会、经历农耕文化发展发育进入现代化过程。形象的说,过去要么没么,现在要么有么。我们农村从刀耕火种、松枝照明、骡马运输、无电无路、无通讯、无医无药、无学无校的极度贫困的走到今天,就知道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之大幸。习近平新时代的开启对中国带来无限幸福的生机。凡是中国人都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国家、为民族、为自身的幸福苦干实干。真的由穷变富了,中国穷人少了。虽还有三千多万贫穷人口,但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组织指挥抓精准扶贫,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要在建党一百周年时的2020年,一个也不少的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人类历史的奇迹,也是小平同志的愿望,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过来历史必然,真是中国人民之大幸。我们胜利的走到今天,没有被开除地球籍,这要得益于邓小平同志极力倡导和推动的改革开放,不然,不会有今天的兴盛之局。http://www.bsmz.net/

站在新起点生机盎然

党的十九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令人鼓舞兴奋。

这些成就是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深入开展、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些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出一系列重大工作。

经过改革开放的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让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奉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的变革,这些历史性的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使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大幅提升和加强,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统筹推进“五个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采取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等,特别是新发展理念的掌握,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提高,突出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极大的推进和保障作用。在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中,有习近平领袖掌舵,有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上,不畏强敌,战胜任何风险和国难,将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革命进行到底。我们要今不忘夕、饱不忘饥、富不忘贫、安不忘危、爱祖国、爱人民、爱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俱进、不掉队。

展望辉煌点信心百倍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的总任务、社会主要矛盾,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思想,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依法治国总目标、强军目标、大国外交新型国际关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等等方面的内容都有明确详细的安排和阐述。从战略上,顶层设计上都作出安排,有明确的路线图,坚决认真去办,齐心协力奋斗,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到建国100周年时,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将昂然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对新的辉煌点的到来,信心百倍,指日可待。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我们这些老兵,既听毛泽东的话,也听习近平的话,正因为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话,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话,值得听、应该听,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坚持做从严治党的坚定支持者和模范践行者,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做拾柴之人,做拥护改革有激情之人,共同增砖添瓦不懈怠之人。

维护核心点毅然决然

从我们小时候当兵之日起,就听惯了两句话:指导我们思想理论基础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领导我们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改革开放以来,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行动指南,指导党的事业发展进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好、国家好、民族好,我们大家才会更好。维护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就是维护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部利益。国内外还有一定的敌对势力,妄图破坏和削弱中国的发展进步的势头,常常用什么“颜色革命”的伎俩手段进行捣乱和破坏,这是值得警惕和提防的。一旦有什么“颜色革命”之类的问题出现,我们党员就要毅然决然的站出来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坚持、发展和捍卫把它的优越性发挥到极致。对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信“四个自信”、自觉践行“四个自信”、遵循党的“五为一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创新发展理念真正践行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各个环节和内容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尊崇人民意愿,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这就是书写历史。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邓小平同志讲,领导就是服务,换言之,党是服务一切的。在服务中团结带领人民前进,人民欢迎这样的领导。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长治久安的中国的天下,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天下,这是历史的必然。http://www.bsmz.net/

【篇十】

九十年前,它是军旗升起的地方,一座弥漫着红色革命的英雄之城,写下了宏伟的历史之诗;八十年前,它是长征开始的地方,一座承载过荣辱生死的希望之城,聆听过红军的顽强之歌;四十年前,它是阳光沐浴的地方,一座镌刻过岁月变迁的奋斗之城,见证了改革开放的风雨之路;现在,它是幸福扶摸的地方,一座洋溢着和谐安逸的繁荣之城,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崭新之貌。我的家乡——江西,和共和国一同成长。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王勃在这里咏赋过《滕王阁序》;山如眉黛,水似眼波,李白在这里吟唱过《望庐山瀑布》。而当毛泽东登上井冈山,建立红色根据地,一向温婉柔和如女子的家乡,那时却如男子般威武,勇敢,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多少年,过去了。昔日的战斗英雄,化作了永远的丰碑;旧时的滚滚硝烟,凝聚成不灭的历史。八一起义纪念馆里,虔诚伫立的人群;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肃穆沉静的老人;井冈山故迹中,认真学习的年轻人。一幅幅画卷,一段段回忆,时光与变迁幕幕重叠。

一九九九年的元旦,我居住的城市——南昌,盛装打扮,携梦而来。商铺聚集的中山路,装修一新,一样的结构,一样的色彩,一样的灯箱,一样的喜气洋洋。宽敞的柏油马路第一次揭开了面纱,散发出缕缕幽香。全城的百姓自发地走上街头,等待着新年的礼花。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观灯,把整座城市照得光彩夺目,第一次结束了黑暗的夜晚。放射灯光抹过云端,与星星月亮争辉。人头撺动,爸爸把我扛在肩上,我看到所有的人都在兴奋地笑,幸福地歌唱。芳草铺满了休闲广场,鲜花绽放在每一个角落。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我听到有人在呐喊:我们的南昌,真美。拥抱,击掌,城市建设的辉煌成就传递给每一个人温暖。

今天,那个万众欢呼的夜晚,已经成为永恒的怀念。南昌的欣欣向荣却铺面而来。中山路、胜利路的繁华可比西单,王府井。车水马龙,灯影人影,忙碌着,满足着。商贸的兴盛,是一座城池富足的标志。“亮化工程”、“净化工程”渗透到大街小巷。“创建卫生城市工程”更是把南昌变成了东方花园。天蓝得那么明亮,水清得那么澄澈,鞋不染尘,衣不沾灰,舒适而安宁。

此外,各大国际国内强劲企业先后进驻家乡,从饮食巨头百胜集团到卖场冠军沃尔马超市,从电子海洋苏宁企业到甜品之家哈根达斯……这不仅是对家乡发展的肯定,也是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市场融合的丰硕成果。

政府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为百姓提供了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秋水广场的音乐喷泉,在炎热的夏天,送来丝丝清凉,游人漫步于赣江边好不惬意。红谷滩的摩天轮,是科技与浪漫的完美结合,在高空俯览夜幕下的城市,更是别有一番情趣。各大公园都实行免费制,晨曦中锻炼的老人满足而安详,暮霭里嬉戏的孩童快乐而舒畅,夕阳下散步的情侣甜蜜而幸福。每一个社区内都有配套的健身器材和相应的环保设施,它的发展走的是新时代下,又好又快的建设之路,而不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一味强求,急功近利。所以,在繁华的背后,家乡还是美得那样清新,淳朴,怡人。

改革开放,带给家乡的除了物质上的飞跃,还有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绳金塔的复兴,滕王阁的翻修,积淀了家乡悠久的文化底蕴;景德镇的陶瓷工艺,赠予了美学与史学的双重享受;八大山人纪念馆的修建,使无数文人墨客欣然前往;艺术剧院的精彩演出,丰富了人们的闲暇时光;傩文化广场里别样的生动,科技馆里奇妙的惊喜……生活在这样一座城池,怎么会不幸福?

走在路上,很少见到步履匆匆,神色凝重的行人。他们或浅浅微笑,悠然自得,或面色平和,步伐坚定。改革开放,为干涸的大地,送来了春雨。衣食住行都不用担心了,医疗养老也有保障了,生活节奏也舒适安心了,工作压力也不那么了大了。幸福,写在每一个人脸上,更写在每一个人心里。

如果,没有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家乡也许还是那个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的革命老区。而今,摩天大楼,数字化生活都不再新奇。我们的上一代吃着野菜和苦糠从这里开始长征,探索了这些年,终于塑造出了一个现代,时尚却又安静,温暖的城市。

改革开放,只有四个字,它的意义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代人因它改变命运,一个城市因它焕然一新,一个国家因它而文明富强。

家乡,还是座新兴的城池,在改革的路上,她必将芳华绝代。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范文精选10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8577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